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1页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2页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3页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4页
第五章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世界城市化进程一、城市的起源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2、形成的根本动力: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3、城市起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印度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中国华北平原,中美,安第斯山中部,尼日利亚西南部。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4、早期城市的发展(公元前3500——公元5世纪)公元前3500—3000年间,先是在尼罗河流域,然后是两河流域,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城市。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统一的王国,定都在提尼斯,以后又建新都孟斐斯。公元前3000—25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地区开始了最初国家的形成过程,出现了很多城市。公元前2000年,在尼罗河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共同影响之下,在小亚细亚半岛和地中海东部沿岸的腓尼基开始出现城市。公元前2500—1500年(另一说上推至公元前3500年),印度河流域的哈帕斯文化(古城遗址)证明该流域出现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元前2500-2000年,中国的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城市雏形,公元前2000-1600年间现出城市。综上所述,公元前3000-1500年,是世界上城市产生的主要时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5世纪为止,欧洲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罗马文化。这一文化出现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与此同时中国产生了春秋战国、秦汉文化,同样也是以城市的发展为标志的。二、古希腊城市文明:

古代希腊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上诸岛、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古代希腊原始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此后希腊境内形成200多个城邦,其中最著名的是斯巴达和雅典。古希腊时期城市布局:大多数希腊城市都环以城墙(唯一例外的是斯巴达)。城市正中或附近地区是一个中心广场,这个广场一般都是天然的高地,如古希腊的卫城。广场上有宗教建筑物、中心市场和公共设施(如浴池和王宫)。市中心附的,政治和宗教首脑的居住地散布在宽阔的林荫道两侧,他们的房屋面向内庭院,外墙无窗,门开向内庭院。在这些富人住宅之间或背后直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等级的住处。他们的住宅很小,挤在弯曲狭窄的小巷里。城墙之外居住着下等人。人们认为他们令人厌恶,肮脏不堪,不配住在城内。这些人是外国人、妓女和从事不干净工作的人,如制革匠、整尸者。农民也住在城外,他们耕种富人的土地。古希腊城市是早期城市的典型,其特点是:①大多数座落在有利于农业、防御和贸易的地方;②大都有城墙环绕;③宗教在城市布局和社会结构方面占主导的位;④大都有中心广场,这个广场一般都是天然的高地,广场四周是宗教和政府的建筑物;⑤从中心广场放射出宽阔的林荫道,在市中心的林荫道两侧居中信着富人;⑥从富人住宅的周围一直延伸到城墙的地带是其他等级人居住的地方,他们的住宅很小,挤在弯曲狭窄的小巷里;⑦商人和工匠住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这里称为市;⑧城市统治其周围的农业土地、从农民那里取得粮食,作为回报,城市保护农民不受侵犯。雅典最杰出的是它的卫城雅典卫城建在一陡峭的山岗上,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有帕提隆神庙(供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有“希腊国宝”之称)、卫城山门(雅典卫城的入口),厄瑞克提翁神庙(位于帕提隆神庙对面)和雅典娜胜利神庙(位于卫城市山门左翼)。雅典娜女神的传说:三、中世纪城市的发展(公元5——17世纪)中世纪是欧洲各国的封建社会时期,从罗马帝国消亡至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持续达1000年。传统见解认为是欧洲的黑暗时期,城市文明几乎消失殆尽。罗马帝国的消亡使很多城市遭到破坏,南下的日尔曼人以耕作业为主,对城市的依赖减轻,加上频繁的战争使商路断绝,手工业、商业萧条,人们生活重心重新转入乡村,这些因素使很多城市衰落。如罗马城市由近百万人减少至4万人。约从11世纪以后,城市在整个欧洲再次出现。马克垚(yáo)教授认为,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的途径有四种:首先,西北欧和意大利城市的兴起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有活跃的港口、河口进行国际贸易)其次,有许多城市是由于手工业者分离出来后集居而成的。多属远离贸易通道的城市。如英国的格洛斯特。它处富产铁的邓森林边缘。末日审判书中记有格洛斯特城居民向附近的庄园交纳铁作为实物租的事例。第三,有一些城市由军事堡垒发展而来。9世纪时,为了抵御诺曼人的袭击,西欧不少地方兴建堡垒。因为比较安全,里面发展了市场,有许多条件好的地方变为城市。如,英国的威尔士边境上的城市就是这样起源的。第四,城市由宗教中心或政治中心发展而来。如英国的伯里圣埃蒙兹,原是一个修道院,可是据末日审判书中记载,那里有“面包师、醉酒匠、裁缝、洗衣妇、鞋匠、法衣匠、厨师、搬运夫及代理人,每天都在等待圣者、院长及修士的需要。”城市国家与城市同盟城市国家(或为自治市、帝国城市、自由城市):中世纪后期,欧洲兴起了许多城市国家。这时的城市国家不同于早期的城镇,它是一种半封建半共和的政体。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辖有少量农村,财富集中于城市。城市是这个地域政治和经济上的中心,在政治上享有政治自主权。12至13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锡耶那以及德国的汉堡、不莱梅、科隆等都属于这种国家城市。城市同盟:一些城市国家或自治市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治与商业利益,结成同盟。中世纪最有影响的是汉萨同盟。汉萨同盟的兴起,是中世纪封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个同盟始建于14-17世纪,是北欧诸城市结成商业性、政治性的同盟。同盟成员的数目一直没有精确的统计。一般认为,汉萨同盟的正式成员可能在70-77个之间。(“七十城”之称)汉萨同盟兴起的原因:在法国和国际史坛享有盛名的年鉴派史学家、法国学士院院士费尔南·布罗代尔认为:东欧和北欧的木材、石蜡、毛皮、黑麦、小麦和木制品只能转手向西欧出口才有价值。另一方面,还必须换回食盐、呢绒和葡萄酒。这种简单而坚实的交换遇到不少困难,正是为了克服困难,各城市组成了汉萨同盟。这个集团既脆弱又坚实:之所以说脆弱,是因为它是城市的松散同盟。召开会议时,各城市的成员并不到齐。在它的背后,既没有国家,又没有坚强的联盟,而仅只有抱住各种特权不放并引以为骄傲的若干城市;城市之间有时持敌对态度。汉萨同盟的坚实,来自于共同的利益。因为各城市必须进行相同的经济活动,也来自由于波罗的海至里斯本这块欧洲最活跃的海域上从事贸易而培育的共同的文明,最后还来自于共同的语言。汉萨同盟的衰退:15世纪中叶,汉萨同盟逐渐衰败。原因:一方面,同盟城市的经济停滞不前,而西欧经济逐渐繁荣,特别是西欧各国民族经济的发展,各国人民强烈要求取消外国商人的特权地位,充分说明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已到了摆脱汉萨同盟依赖的时候了。另一方面,新航路的发现和商业重心的转移也给汉萨同盟以沉重的打击。大西洋沿岸成为商业中心,公元1500年,荷兰人在波罗的海的船只总数已纪超过了汉萨同盟。并且,条顿骑士团的衰落也沉重打击了汉萨同盟。公元1454年,普鲁士爆发了反对骑士团的起义,波兰国王支持起义,并对骑士团宣战。此后,普鲁士城市大多一蹶不振,实际上等于退出汉萨同盟。骑士团的衰落使汉萨同盟丧失了一个重要盟友和强有力的支柱。中世纪城市发展特点:①以城市为单元,结成政治性同盟,以及以城市为中心形成城市国家、自由城市、帝国城市等政治客体,这些都说明了城市在地区政治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也是欧洲中世纪城市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②从总体上说,中世纪欧洲城市人口规模仍很小,城市紧凑。四、前工业时期世界城市特征:

第一,城市规模小,增长率慢;第二,城市中心是政府和宗教活动地;第三,存在着三重阶级结构: 居住在中心的贵族 居住在城中心周围的商人和工匠等地位较低阶层 居住在城市边缘地区的苦力、少数民族、宗教群体、贫民第四,土地利用的专门化程度较低,任何场地都是多目的、多职能的,居住地与工作地未分离;第五,经济活动由不同的行会进行管理。三、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化(17世纪——1950年代)

1、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

中世纪末期的15-17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产生了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从意大利转移到北海沿岸的尼德兰、英国等,在那里逐步兴起了新兴的工商业城市。17世纪后,欧洲开始了现代国家的产生过程,君主制的建立对首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各城市规模开始扩大,城市人口增加。18世纪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形式,代之以机器大生产。城市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生产的专业化向着更广阔的范围发展。工厂企业为寻求协作利益和增强竞争能力,在地域上有相对集中的倾向。这种倾向直接影响近代城市内部的扩展和城市的区域分布格局。在城市内部,蒸汽机的发明导致城市中铁路和火车的出现,中世纪紧凑的城市出现了向郊区发展的倾向,成片的工业区和工业住宅区开始出现。在区域范围内,随着资本、工厂、人口向城市的迅速集中,一些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现出城市密集群,导致了城市空间分布的严重不平衡。总之,工业化带动了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2、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体系转化。工业革命始于英国,因而英国是世界上开始近代城市化最早的国家。随着工业革命浪潮的推进,从此世界从农业社会开始迈向工业社会。19世纪起,城市化在西方国家开始大幅度的铺开。同时期,欧洲向南北美大规模移民,是美洲城市化进程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在进行工业革命同时,英、法、葡、德、美等国开始向海外实行殖民主义扩张。给殖民国引进的近代工商业促进了殖民国城市的兴起,使这些国家开始了近代城市化的进程。3、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

随着资本的扩张,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城市体系也逐步形成。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使它们的城市在世界城市体系中也处于垄断中心的地位。第二节当代世界的城市化

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化:当代西方学者将1950年代以来的世界城市化称为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化。理由:从50年代中期起,在若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时代已经结束,经济转向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阶段,以人口集中为标志的城市化也转向人口向外扩散的郊区城市化或逆城市化。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三个特点: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见下表表5-2世界的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950-2030)①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前30年中只增加12。2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但后40年的速度将加快,预计增加27。3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950年时的城市化水平。②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将更大

在发达国家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北欧、西欧和北美洲是高度城市化地区,2000年城市化水平达80%左右,已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东欧、南欧城市化水平不到70%,仍有一定的增长潜力;大洋洲中澳大利亚、新西兰是世界城市化水平最高地区,2000年达90%,但因其他岛国的城市化水平较低,故大洋洲作整体的城市化水平与欧洲相当。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及进程差异更大。南美的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在20世纪初城市化水平就达到很高程度,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原因之一,这三个国家为欧洲移民在南美主要定居国;原因之二,50-60年代,阿根廷、巴西成为南美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工业化进程较愉,城市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

从全球看,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是东亚、东南亚、南亚及非洲。二、大都市化进程加速

当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根本原因:相对于中小城市而言,特大城市在就业、卫生、教育、生活等方面具有更强的吸引力,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后果:

●吸引国内外人口迁入,吸引企业家、投资者;

●特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数量增多。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超级城市(super-city)、巨城市(mega-city)、城市集聚区(cityagglomeration)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特大城市:100-400万超级城市:>500万巨城市:>1000万一般来说,可以把城市聚集区看做都市区,人口达50万以上的城市聚集区就是大都市区。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三、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法]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带是由多个大都市区组成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大都市带中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殊的职能,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彼此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例:日本东海道大都市带=东京城市圈+大阪城市圈+中京城市圈(以名古屋为中心)日本太平洋沿岸都市带五大湖沿岸都市带美国东北部都市带英格兰都市带西北欧都市带沪宁杭都市带日本东部的城市连绵区东京大都市地区城市群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征:一、、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二、大都市化进程加速;三、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高低发展速度缓慢快速发展阶段后期初期、中期第二节1949年以前中国城市发展史自学第三节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学习目标】①了解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②掌握中国城市化的四大特征;③了解中国城市化的两种模式;④能够运用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和归纳概括。四大特征: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二、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四、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大

我国当代的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①“一五”计划短暂发展时期(1953-1957年)

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10.5%)原因:第一,受战乱影响迁往农村人口陆续回城。第二,大量发展冶金、机械、煤炭等重工业部门。②起伏波动时期(1958-1965年)1958-1960年(大跃进及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水平19.7%)1961-1962年(政策要求全国城镇人口减少,结果两年内人口年均增长-5.4%),“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水平16.84%)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增长没带来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城市化水平18%,小于1959年)

原因:“上山下乡”开始;1965年的“三线”建设迁移了一批城市职工和家属。③“文革”停滞时期(1966-1976年)

1966-1970年“逆城市化”现象。

原因: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工厂内迁,大批干部、知识分子受迫害被迁往农村“五七”干校劳动。

1971年-1976年城市化进程开始缓慢复苏,但城市化水平有所下降。

④过渡时期(1977-1981年)这一时期人口增长主要是落实政策下乡人员回城,非经济发展所致,故和过渡时期【提问】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波动的原因?来自两方面: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波动后果:城市化进程速度慢,水平低。整个60-70年代,城市化水平没有提高。二、乡村城市化时期(1982-1991年)

1、我国的城市化是一种“过低城市化”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逐步走上正轨,经济发展迅速,但城市化速度永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两者并不一致。是一种“过低城市化”现象。

过低城市化的原因:①二元户籍制度1958年开始的户籍制度,将中国公民划分为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不同的两个社会阶层——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城乡人口不能自由流动。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考学转干招工中国的户口登记条例反映出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三大特征:一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是在户口登记制度严格管理下进行的,并由公安机关主管;二是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迁移的渠道极为有限;三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管理制度与国家就业制度高度协同。②我国始终坚持“控制大城市规模”这一城市建设方针,也有效地控制了农村人口盲目进入城市。③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总人口数量大,存有一定数量的待业人口和大量隐蔽性“失业”人口。④由于目前我国剩余劳动力的转化以就地转化为主,即所谓“离土不离乡”,在计算城镇非农业人口时,不包含在其中。故统计上的城市化水平上升比较缓慢。这是产生“过低城市化”的最重要的原因。2、我国城市化以乡村城市化为特色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暴露出现。解决的两个主要途径:第一,在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消化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案例:幸福集团)第二,制定了“自带口粮,进城落户,务工经商和办服务业”的政策。这两条途径开始了中国的乡村城市化进程。①苏南模式(苏锡常,村办、乡镇企业的农村经济体系)②温州模式(温州、宁绍,家庭工业为主的农村个体经济体系)三、快速城市化时期(1992年至今)1992-2004年。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由58.5%降至46.9%。第二、三产业由不得41.5%上升至53.1%。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相应加快。第四节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五个特征: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四、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五、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1、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城镇人口总数达5.434亿人,位居世界之首。2、衡量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否适应,许学强等人应用城市化水平与非农业化水平的关系来比较和说明:①两者之间具正相关关系;②表5-8数据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就业的非农化水平已开始基本相适应。3、GDP与非农化水平、城市化水平4、今后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关注城市化的质量我国城镇人口总量大,差不多是美国总人口的两倍,但GDP只美国的1/9,反映了我国城镇人口人均创造的财富很低。同时,我国城市化在快速增长中出现不少问题,因此,今后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要关注城市化的质量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是城市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三、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显著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故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大。总趋势:东部地区(包括东北)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中部地区居其次,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低。1、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2、城市化水平的速度差异(p120表5-11)3、上海城市化水平与东北城市化水平的速度1990年,上海城市化水平66.23%.按理,城市化水平后期应进入平缓时期。但因大量外来人口进入,故90年代上海的城市化水平上升22%,增长速度全国第一。1990年,东北城市化水平40%.理论上,之后的城市化水平应处于上升时期。但因90年代东北经济的低速度增长,使得城市化速度相应减缓。中科院《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1》,该报告通过城乡发展动力、城乡发展质量、城乡发展公平3大指标研究计算,得出包括31个省会城市在内中国内地50个代表性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广州、天津、苏州、重庆、东莞、无锡等位居前10名。

上海城镇人口已达户籍人口的85%以上,城市化水平全国最高4、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多元回归分析解释1978年前:东北、西北、华北部分省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而东部沿海省提高较慢利用1978年资料。许学强用各省人口数、人口密度、土地面积、工农业产值比值、人均工业产值、人均农业产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指标作各省人口与经济特征。利用回归分析可解释74%的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城市化水平(%)=13.17+3.35工业化因子-4.14人口密度因子因人口密度系数大,其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密度相关性大,对于东部沿海人口密度大的地区,故城市化水平提高较慢。而东北、西北、华北因国家政策支助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三线建设,故工业化程度高,加上三地人口密度小,故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利用2000年资料。用同样的指标作各省人口与经济特征。考察影响中国城市化省际差异的因素是否发生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与城市化水平相关的三个因子:工业化因子、人口密度因子、农业水平因子。通过回归分析可解释70.3%的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成为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的地区。城市化水平(%)=35.049+8.529工业化因子-0.636人口密度因子+1.432农业水平因子解释:1)人口密度系数绝对值下降了很多,这使得城化水平与人口密度的相关性下降,说明城市化水平高低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故东部沿海成为城市化水平提高最快。2)第三个影响因子——农业生产水平,表明了城市化两个前提的重要性。四、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郊区化始于上世纪20-30年代的欧美,盛于50年代。表现:人口、工业、商业由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中国郊区化现状:中国整体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但北京个别城市自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郊区化现象,90年代扩散到更多城市。沿海三城市案例结论:1982-1990年,①北京市人口出现负增长,说明北京市从80年代就出现郊区化现象;②上海中心区人口几乎零增长,广州中心人口略有增长,但三个城市的郊区人口都有增长,③其中近郊区成为人口增长最快的圈层。1990-2000年间,①三个城市中心区都出现人口负增长,其中上海中心区人口减少速度最快,说明三个城市都处郊区化阶段;②近郊区仍处于人口增长最快的圈层。P1235-13北京、上海、广州的郊区化进程与霍尔的城市演化模型的对比分析20世纪80年代,上海、广州人口的空间变化动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