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含义和实质是什么?试对它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加以分析。答:(1)1898年,张之洞发表了《劝学篇》,它分内、外两篇,内篇重要谈“中学为体”,宗旨是“正人心”;外篇重要谈“西学为用”,宗旨是“开风气”。从而系统论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奠定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文教政策的基础。(2)张之洞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从而为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和制度措施的系统引进开辟了道路,但中学与西学的地位仍是不平等的。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触犯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张之洞所主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本质就是如此。(3)中体西用的观点既维护了封建统治的主线利益,又提供了适当变革、以解外忧内患的原则措施,因而得到清统治当局及社会政界和思想界多数人士的认同,成为近代新教育制度建立的政策基础。2.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有哪些奉献?对当今教育有何启迪?答:蔡元培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奉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1)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2)兼容并包,改革北大:整顿校风,整顿教师队伍,广招人才,改革管理体制,提倡专家治校,改革教学体制。(3)论学与术:(4)论教育独立: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要旨在于以资产阶级教育代替封建教育。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与民主、科学思想,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文化教育侵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的斗争中起了重大的作用。假如说,康有为、梁启超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提倡者,那么,蔡元培就是20世纪中国资本主义教育体制的缔造者。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从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到教学体制和措施,特别是他的高等教育思想,有许多积极和合理的因素。从他开始,并通过他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制度,使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3.阐述“癸卯学制”的基本构架,并分析它的性质。答:1920231月(农历癸卯年终)由清政府正式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史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开始实行的第一个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涉及各级各类学堂章程,还附有学校管理法、专家法等。整个学制分为初等教育、中档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三段又分为七级。初等教育有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档教育有中学堂(5年),高等教育有高等学堂(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与中间三级并列的尚有同级实业学校和师范学堂。尽管癸卯学制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但从性质上说,它毕竟属于近代学制的范畴,它具有完整的、上下衔接的学校体系,学习近代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实行班级授课制,这些都与封建传统教育有本质的区别。癸卯学制的颁布,结束了中国延续了2023数年的封建教育体制,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4.阐述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教育体制的构成特点及作用。答: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革命战争的需要,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创建了一个完全新型的教育体制,它涉及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三个部分(军队干部教育和战士教育可分别归入前两类)。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干部,群众教育的任务是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儿童教育的任务则着眼于造就未来的革命接班人。这三类教育又有明确的主次之分,即在整个教育体制中,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在成人教育中,干部教育重于一般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对在职干部的培训又重于对未来干部的培养。由于成人受到教育后,其效果能立即体现到革命和生产中去,而干部又是一切工作(涉及成人教育和儿童教育)的领导和骨干,重要性更加显著,特别是现职干部的培训,更具有突出的迫切性。由此可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重在实效上,强调立竿见影,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战争环境的需要。5.阐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生活教育的内容重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就是规定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活,甚至与生活相对立的弊端。社会即学校,凡是生活的场合,都是教育的场合,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把工厂、农村、店铺、监牢等都视为学校,成为课堂,达成学校与社会合一。教学做合一,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在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教育是其本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何合一是其实行的方法。6.分析和评价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答: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发明的能力,要有发明的态度,要有服务的精神。“活教育”的目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也反映了他具有“世界眼光”的胸襟。陈鹤琴批评旧教育是“死教育”,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活教育”则要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活教育的课程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活教育”课程有两条原则:一条原则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颁布的课程标准;另一条原则是根据本地儿童与环境实际情况而灵活安排。“活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是:“做中做,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中学,做中做”,就是强调学生要通过活动和体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切中传统教育的弊端。他反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书本至上,主张发展儿童的发明性和动手能力,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忽视了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过度强调了直接经验,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估计过低。7.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3、试从"性即理"的观点出发,分析评述朱熹有关教育目的及作用的思想。(P143))。8.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在教学改革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你认为对当今教育改革有哪些借鉴意义?答:为适应革命斗争需要,根据地教育打破了旧的“正规化”的框框,采用各种切合实用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式,重要有:(1)缩短学制;(2)教学密切联系实际;(3)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革命根据地的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革命教育,它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性质、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目的,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和注重联系实际、讲究实效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是别具一格的。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它的政策、理论、措施、方法等已经被历史所证明是很有成效的。因此,它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和平建设的环境下,我们当然不宜盲目照搬老区教育的模式,但是它的大量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汲取。9.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涉及哪些内容?分析其历史及现实意义。答:黄炎培是我国现代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的先驱,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1925年,黄炎培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就是强调职业教育应当参与到改革社会的政治活动中去,不能只限于教育自身的范围,办职业教育也不能只从资本家愿望考虑,而应顾及到劳动人民的利益、需要和也许。黄炎培提出的大职业教育思想构成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一个思想基础。根据这个思想,职教社提出“建教合一”的设想;实行平民职业教育;从重要办理职业学校转向职业补习教育;提倡办理资本小、学习时间短、需要大、能独立经营、有教育价值的职业学校,以适应一般劳动人民的需要。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职业教育向人民接近。黄炎培通过职业教育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使祖国繁荣富强,这种抱负在腐败的国民党统治下主线不能得到实现,但仍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奉献。10.论科举制在选士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及对封建政治和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答:科举制度的创建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隋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一方面加强官制与官制密切相关的选士制度的改革。这是由于:(1)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的手里;(2)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3)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构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大一统政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于是,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创建。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32023之久,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科举制度是选士制度的重大进步,它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不同,它不拘门第,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给每位读书人提供均等的竞争机会。(1)科举制的创建和实行,的确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发挥了重大作用。(2)科举制度的创建和实行,对教育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11.论述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作用及影响:要点:答:(1)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的,其重要措施涉及:设儒学五经博士;建立博士弟子制;以儒术取士;建立视学制度等。(2)独尊儒术政策实行后,统治者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起到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空前的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3)独尊儒术政策确立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政治指导思想。“独尊儒术”由于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国情,在它的指导下,封建教育在汉唐时期从建立逐步走向完备,但它同时也限制了中国古代教育、政治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多种形式、规格人才的培养。“独尊儒术”政策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总方针,对后世封建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2.论述韩愈和柳宗元关于师道观的异同。答:韩愈的师道观:(1)尊师重道;(2)古之学者必有师;(3)传道授业解惑;(4)是否有道作为教师的主线标准;(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柳宗元的师道观:“交认为师”。柳宗元充足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无师便无以明道,要“明道”,必从师。假如没有良师的教导,就不也许成才,没有益友的相辅,就不也许增进自己的才干。柳宗元并不是拒绝为师,而是谢绝教师之名,不敢受师之礼,但对来向他请教问道者,他无不尽其所知给予解答,诚恳指导后学者,确有为师之实。他提出“交认为师”的主张,他认为这样既可以避世俗之议,又可以遂“好道”之心。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重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答:历史背景:(1)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化教育领域里的革命都以城市为舞台,忽视了广大农村的教育问题,甚至像扫盲识字教育这些基本的活动也重要在城市平民和工人阶层开展。(2)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实验方法的影响。(3)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4)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锋利的反映。重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黄炎培、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改善农艺、改良种子、发展农业信贷(开办夜校、建立图书馆)。陶行知:普及识字教育、学校参与社会、强调教学做合一、以期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晏阳初:诊治农村长期存在的“愚、穷、弱、私”四大顽症,通过教育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梁漱溟:强调农村社会,注重亲情和伦理的特点,开展教育。13.如何结识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原则?答:王守任所说的“知”和“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结识和实践。他所说的“知”,是“知善知恶”,即人们的道德意识。“行”是“为善去恶”,即人们的道德实践,涉及人内心的欲念。因此,可以说,“知行合一”是“致良知”修养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是针对当时学者“知行”脱节的弊端,为“补偏救弊”而提出来的。从主线上讲是要纠正朱熹“先知后行”理论的错误而提出的。“知行合一”一是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二是“知”和“行”是并进的缺一不可的。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行统一。王守任的知行合一说,把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混淆了“知”和“行”的界线,并且“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即知、行最终要合乎“良知”、“天理”,这是唯心主义的。但是,他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注重道德结识和道德实践的统一,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14.试比较孟子、荀子关于教育作用及学习方式上的重要异同。答:教育作用:孟子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强调教育的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伪”。学习方式:孟子主张“深造自得、盈科二进、专心有恒”。荀子主张“注重‘积’、‘渐’,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解弊救偏、兼陈中衡”。15.试评述192023学制产生的背景和重要内容: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规定教育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而临时政府的学制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批判传统封建教育的同时,规定实现教育上的民主和平等,规定发展个性、尊重人格,而美国的学制改革及当时正在中国发生重大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在一定限度上适应了这一社会需求。1920239月,教育部顺应形势,召开全国学制会议,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壬戌学制”。这一学制有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作为指导原则的“七项标准”,即:发挥平民教育精神;注意个性之发展;力图教育普及;注重生活教育;多留伸缩余地,以适应地方情形与需要;顾及国民经济力;兼顾旧制,使改革易于着手。其二是“六三三”分段的学校系统,即初级小学四年(从6岁开始),高级小学二年,初级中学三年、高级中学三年;大学四至六年。其三是四项附则,即:为使青年个性易于发展,得采选科制;为适应特殊之智能,对于天才者之教育应特别注重,其修业年限得变通之;对于精神上或身体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特殊教育;对于年长失学者,应施相称之补习教育。16.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答:1、论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是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环境影响特别是学习的结果。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束缚,仍然认可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2、论"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改变了西周时只教贵族官员子弟的传统,实行"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也许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当一视同仁,施以教育。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下层劳动人民仍不大也许接受教育。事实上,在孔子时代,远不也许达成"普及教育"的限度。3、论教育目的:孔子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土。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方面,既要能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谦逊的态度,还要做到使别人安乐,以至能治理天下百姓。前者是德,后者是才,即治国安民之才。这一抱负实则"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认为德才都需要学习,学习是做官从政的准备,要做官就必须通过学习。4、论教育内容: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取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一些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道德教育占首位,文化知识的学习必须为德育服务。5、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孔子强调道德教育,并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位,他认为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总结了一些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重要有:(1)立志有恒;(2)自省自克;(3)改过迁善。6、论教学原则与方法:(1)启发诱导;(2)因材施教;(3)学思并重;(4)诚实谦虚等。试述私学产生的因素及其对教育发展的奉献:春秋时期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而这些变革,必然导致教育上的变革,由于只有社会生产力发展了,才干使大批的士人有条件脱离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而新兴的士阶层人士大量涌现,正好为私学提供了求学者和必要的师资。而官府的学术开始逐渐下移至民间,也为私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内容。为了适应新经济、新政治的需要,私学就开始兴起了。奉献:一方面:它冲破了西周以来学校教育为官府垄断的局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另一方面,科学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从政治结构中分离出来,迈出了教育独立化的第一步;第三:私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促进了先秦教育理论的发展;第四:私学的发展,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17.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它的意义何在?答: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具体内容如下:(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3)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4)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从《白鹿洞书院学规》看,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2)为学有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指明了书院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3)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原则。(4)处事只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行为处世的基本原则。(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起到了填补官学局限性的作用,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18.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答:调整的具体内容:(1)废除门生称谓及公荐制;(2)实行殿试制度;(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4)实行别头式;(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意义:限制了势家子弟徇私舞弊,势家权臣把持考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限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3)科举制度改革以后,庶族和平民子弟通过科举考试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营注入了强大的生机。(4)录取人数的不断增长,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影响和覆盖面,刺激了教育的发展,成为宋代走向文治社会的最直接的表现。19.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重要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三、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第四、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的。意义:自书院产生以后,在大多数情况下,它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填补了官学的局限性,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2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重要涉及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行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局限性,但从主线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1.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主张“习成而性与成”,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干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学而知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应当将两者对立起来;王夫之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教育观,他认为“理”与“欲”是统一的,不能一概地禁欲,要满足人们合法、合理的欲求,但也不赞成纵欲,主张对人欲要进行适当的节制和引导,这种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是有历史进步意义的;王夫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重力行实践,即“教必著行”。教的知识,虽不能完全付诸行,但是教师必须规定学生努力实行,学以致用,才达成了教学的目的;王夫之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并且阐明了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即教师只起指引的作用,进德修业的工夫,则靠学生“自悟”。因此,他规定学生要勤奋自勉,他也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则,不可为师。这些思想都是十分可贵的。22.王夫之的教育思想重要有哪些难能可贵之处?答:王夫之在人性问题上有其独到的见解,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干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唯物主义的,是难能可贵的。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并且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思结合。这反映了他的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王夫之的理欲统一、反对禁欲又主张节欲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是有进步意义的。王夫之的知行观以及“教必著行”的思想,是合乎唯物主义结识论和教学论的,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馆采购合同范例范例
- 工修合同范例
- 婚庆插花租赁合同范例
- 家具合同范例教程
- 开设道口施工合同范例
- 挂门头合同范例
- 机械采购安装合同范例
- 维修机床合同范例
- 地质钻探劳务合同范例
- 承包稻田养鱼合同范例
- 赠与合同模板
- 元宇宙技术与应用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医疗整形美容门诊病例模板
- 贴面 贴面修复
-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常压罐体定期检验规则
- GB/T 34112-2022信息与文献文件(档案)管理体系要求
- 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ACCP-8指南解读
- GB/T 26150-2019免洗红枣
- GB/T 21933.1-2008镍铁镍含量的测定丁二酮肟重量法
- GB/T 11606-2007分析仪器环境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