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1页
第2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2页
第2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3页
第2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4页
第2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4讲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命题视角·预测探究提升演练·知能闯关考点串讲·分层突破第24讲考点串讲·分层突破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企图把第一个_________国家扼杀在摇篮里。(2)目的: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_____、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社会主义物力(3)措施:实行___________、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_________________。(4)特点: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_________”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5)结果: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_________,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余粮收集制普遍义务劳动制共产主义武装干涉2.新经济政策(1)实行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国内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实施: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3)内容①以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粮食税②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____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③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______。④废除实物分配制。(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租让商品交换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由_______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___________被逐渐取消。2.形成(1)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①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斯大林模式”俄罗斯新经济政策②措施: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③结果:建立起相对独立于_________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2)农业集体化运动①目的:为了加强对_____的管理,摆脱__________困难。②措施: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__________里。③结果:到1937年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资本主义农业粮食供应集体农庄3.评价(1)积极作用: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________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②在这一模式下,苏联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________。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经济工业化(2)局限:①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③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制,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__________的重要原因。苏联解体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____________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2)措施①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_______;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农业集体化收购制②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________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背景: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2)重点:工业方面。管理权斯大林模式(3)措施: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③运用______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④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4)影响: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经济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2)措施:①改革的重点,是用__________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③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④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___________的企业。经济管理国外合资⑤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影响:①经济改革措施缺少_________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继续优先发展________,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②把改革的重点转向______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宏观决策重工业政治【概括归纳】新经济政策的“新”及其实质表现主要“新”在重视商品经济、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知识图示】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轻巧识记】

“斯大林模式”(1)形成: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宪法的制定。(2)特征:经济上——高度的计划性;政治上——高度的集权化。(3)经验教训:国家按计划宏观调控经济,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为筹得工业化资金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归纳概括】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对点训练2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析:选C。本题以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命题切入点,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材料内容看,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分析比较】

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不同点(1)两次改革内容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领域,也是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的;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在工业而且是重工业领域。(2)结果不同:赫鲁晓夫下台,改革中断;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陷入停滞。【归纳概括】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给后世留下的启示(1)改革应该有正确的科学理论作指导,用理论来指导实践活动,避免盲目性和无计划性。(2)改革应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全盘否定前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对点训练3

(2010年福建省三校联考)与斯大林的体制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①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②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③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④解析:选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①②③④是对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否定,并能够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考点整合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考点整合类别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主要内容农业无代价地征收农民余粮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贸禁止商品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形式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评价对国家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实质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考点整合二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评价: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2.勃列日涅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以工业改革为重点;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追踪社会热点命题视角·预测探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并提出要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及“斯大林模式”结合起来探讨,可坚定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的深刻理解。高考例析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尝试命题1

(2011年浙江省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实行粮食税制度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尝试命题2

(2010年广东西北九校联考)美国作家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②苏联生产的新产品质量较差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选D。由“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说明工人生产积极性并不高,①理解错误;“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说明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差,排队购物(甚至不由自主地)说明当时苏联生活消费品缺乏,而造成上述局面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②③④的理解均正确。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与发展的中心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到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再到完全确立(“斯大林模式”)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成,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关注新史观高考例析

(2009年高考江苏卷)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尝试命题3

(2011年济宁市高三质量检测)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尝试命题4

(2011年广州模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斯大林模式”这个词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高频考点(1)赫鲁晓夫改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