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比较教育自考知识点总汇_第1页
2023年比较教育自考知识点总汇_第2页
2023年比较教育自考知识点总汇_第3页
2023年比较教育自考知识点总汇_第4页
2023年比较教育自考知识点总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朱利安:朱利安是生活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法国比较教育学家,比较教育的创始人。他在182023发表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比较教育”这个概念,这是比较教育的开山之作。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奉献和影响。借鉴时代19世纪,随着欧洲民族国家制度的兴起和产业革命的爆发,欧美各国争先恐后地推行富国强兵的HYPERLINK""\o"政策"\t"_blank"政策。当时人们相信把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行的,所以各国都积极向国外派遣专家,从教育先进的国家学习经验,以期为我所用。比较教育因此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考察大多是表面化的、百科全书式的,往往忽视别国教育与本地社会生活的联系,忽视对别国的教育经验在本国的可行性的入讨论。比较教育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借鉴时代”。萨德勒:萨德勒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撰写了28卷的《教育问题专题报告》,自1897~192023陆续发表。他认为孤立地研究教育是不对的,必须重视教育的文化背景,研究决定教育制度的各种因素。他还提出民族特性这个概念来说明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并且强调学习外国经验的目的在于改善本国的教育制度。萨德勒的比较教育观点,对这个时期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特别是康德尔的比较教育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以历史主义为重要特性的因素分析理论奠定了方向,标志着比较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康德尔: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毕生从事比较教育研究,193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代表作《比较教育》,这本书后来在比较教育学界被奉为经典,被广泛认为是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1955年修订再版,更名为《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上,较之以前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康德尔不仅创建了一套完整的比较教育理论,提出了系统的比较教育方法论,并且还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和人类的教育事业积极进行活动,做了大量工作。比较教育:比较教育是以比较法为重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及其互相关系,探索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科学。比较教育学既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理论科学。《比较教育评论》:美国国际与比较教育学会会刊,1956年创刊,每年1卷共4期每逢2月、5月、8月和11月出版。《比较教育研究》:我国最早的比较教育学术刊物,双月刊,1965年创刊。初名《外国教育动态》,1992年更名《比较教育研究》。因素分析时代: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比较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在方法上一改过去那种孤立的研究和移植别国教育经验的做法,开始密切联系各国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来分析研究各国的教育。在比较教育史上一般把这一时期称作“因素分析时代”。国际教育研究: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划分中,“国际教育研究”一般是指从整个人类的角度,对国际社会或全球面临的教育问题进行的研究分析。外国教育:比较教育的一个具体研究领域。重要指对除本国以外的一个或多个国家、地区教育状况等的研究。贝雷迪:20世纪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比较四步法的首创者。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应当运用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调查、分析和探讨别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为评估和改善本国教育作参考。他提出的比较四步法是很有影响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涉及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四个重要环节。他把其中前两步归属于区域研究的方法,把后两步归属于比较研究的方法。萨德勒:萨德勒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是比较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时代”的先驱者。他的代表作有总共28卷的《教育问题特别报告书》,以及192023发表的重要论文《我们从对别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等。萨德勒明确指出,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外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学习别国的教育经验,改善本国的教育工作,他十分重视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比较教育的实际价值就在于通过对别国教育制度的分析研究,来达成更加进一步地理解我们自己的教育制度,预测本国教育发展趋势,从而改善本国教育的目的。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萨德勒是一个在“借鉴时代”与“因素分析时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康德尔:康德尔是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他的著名代表作为《比较教育》。康德尔认为,比较教育的主线目的在于“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因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方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并进一步指出比较教育的目的重要涉及三个方面;在方法论上,他秉承萨德勒“校外事物的影响比校内的更重要”的历史主义观点,继承和完善了他的因素分析法,并且提出“民族主义”、“民族性”和“力量与因素”等重要概念;在康德尔看来,比较教育研究应当紧扣“因素和力量”这一对范畴,分析、比较和研究决定各国教育制度的校外和校内的各种因素和力量。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他的比较教育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发展的特点,并且为此后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斯:汉斯是英国比较教育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研究》。汉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尔和施奈德等的历史主义方法论思想和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使这种方法论体系变得更加细致和完善。在他的比较教育思想中,民族性仍然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线索。在他看来,每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体现着其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深深植根于其民族历史之中的,深受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影响的,因此汉斯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也是以历史主义为重要特性的。可以说,是汉斯使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法趋于成熟,他把比较教育在因素分析时代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并由此而促进了比较教育在此以后逐步走向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世界体系理论:该理论的提出是对比较教育研究中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研究单位的学术传统的挑战。该理论认为:①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比来自该国内部的影响更大,因此,比较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和分析这些国与国之间的外部关系。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资本与劳动力市场呈现一体化特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从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去寻找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因素和解决方案。③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往往处在国与国之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之中;西方国家在国际知识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统治和控制,重要表现为对于现存的国际不平等关系的维持并使之合法化。依赖理论:依附理论最早是由阿根廷的普雷维什提出,其基本观点涉及:(1)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国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边睡国家(非西方欠发达国家)两部分构成,核心和边睡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前者对后者的剥削是导致后者欠发达、不发达的主线因素。(2)工业化国家的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互为因果的方面,前者的发达必然以后者的贫困为代价。(3)依附的形式有三种,一是殖民地的依附;二是进口替代依附;三是跨国公司的依附。(4)依附或欠发达型经济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如依附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其跟核心国经济联系的密切限度成反比等。(5)在发展的模式上,主张为了克服依附关系,出路在于同西方发达国家脱钩,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新殖民主义理论:新殖民主义理论,事实上就是相对于殖民主义时代而言,对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剥夺与被剥夺、控制与依赖等新的不平等关系的一种描述,它把这种新的不平等关系视为一种新的殖民关系,从而把当前世界的不平等关系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平等关系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美国的卡诺伊、阿尔特巴赫、凯利和法国的黎成魁等都曾在比较教育研究中运用过这一理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互相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人力资本理论:盛行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舒尔茨。该理论用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揭示教育在培养和训练劳动力、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功能;极力主张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把教育投资当作人力投资,认为投资教育可以加速经济增长。这种理论有一种将人工具化的倾向,近年来受到了来自人文主义思想的批评。冲突理论:是一种与结构功能主义相对立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强调用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来解释社会的变迁,认为冲突既具有悲观作用也具有积极作用。该理论将学校视为不断再生产社会不公平、阶级结构和维持现存生产关系的机构。该理论认为多数工作并不需要太多的复杂结识能力,学校重要是传授与学习者所属阶级有关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态度。比较法: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方法。比较是结识事物的基础。调查法:调查法涉及:(1)参观访问。研究人员实地参观访问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是了解外国教育情况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在条件许可时当然可以采用。用这种方法所得的材料有重大的参考价值。(2)问卷。问卷是调查者用书面或通信形式收集材料的一种方法。问卷作为一种调查手段,国际组织可以有效地运用,社会团队也可以运用。个人在政府或有关社会团队、企事业单位支持下进行问卷调查,也也许收到应有的效果。文献法:通过度析重要教育文献来了解教育情况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这是我国当前比较切实可行的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国家的教育法令、教育章程、教育规划、教育记录、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会议记录、报告书等,都是第一手材料。教育家本人撰写的教育理论书籍是研究某个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第一手资料。运用文献法收集材料,一般要通过查阅、抽样、鉴别、整理等阶段。分析法:分析的概念是广义的,涉及形式逻辑分析和辩证逻辑分析。形式逻辑分析涉及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归纳与演绎)等;辩证逻辑分析涉及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基本范畴进行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对所比较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便透过现象,洞察事物的本质。分析可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理智的框架”:霍尔姆斯根据波普的批判二元论和自己的见解,设计了一个“理智的框架”。这个框架涉及四种模式:规范模式;体制模式;自然模式;精神状态模式。科学量化法“:是美国比较教育家诺亚和艾克斯坦在他们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他们认为以往的比较教育方法缺少客观统一的标准,存在严重的主观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更加严格、科学的方法论体系。为此,他们把实证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比较教育研究,提出了这种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分为七个环节:界定问题、提出假说、明确概念和指标、选择个案、收集数据资料、解决数据资料、说明结果和验证假说。教育国际化:“教育国际化”至少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1)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长,各国教育的互相联系普遍增强。(2)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的互相交流和互相影响也更加频繁和深刻,一种世界范围的共性正在教育的各个方面不断形成和加强。(3)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也出现了一种世界范围的一致性,各国的教育似乎正面对一种共同的挑战。(4)各种国际性的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产生,以及它们对世界教育发展的积极介入,从社会结构上标举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国际教育:“国际教育”重要是指以超越民族国家界线的国际性教育发展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教育研究,涉及对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国际性教育组织机构的工作研究、对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的的教育的研究、关于世界和平教育的研究、国际人口与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世界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国际教育交流研究等。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生计教育计划:生计教育计划是1971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的,也称为“马兰计划”。该计划规定以职业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中去。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使普通学校中的学生学习职业上的知识技能,了解职业生活。《2023年目的:美国教育法》:1994年克林帧总统提请美国国会通过了《2023年目的:美国教育法》,它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涉及四大部分:国家教育目的;全国教育的领导、标准和评价;州和地方教育体系的改善;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及其成员、经费和职责。《2023年目的》的重要内容涉及六项。《2061年计划》:《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是一份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的的研究报告。这份长达200页的总体报告和其他5份专题报告,具体地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档教育体系的设想、环节、目的和科学依据。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1944年通过《退役军人重新适应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该法规定由联邦政府供应退役军人入学者以学费和生活费,促进了中档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单轨制:美国各级各类教育在结构上互相衔接,上下沟通,按照法律规定,美国公民不分男女、宗教信仰、民族、阶级,也不管居住地点和年龄,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一生都可以选修正式HYPERLINK""\o"课程"\t"_blank"课程或参与非正式课程。这是美国区别于其他欧洲国家教育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称为单轨制。卡拉马祖案:1872年,密西西比州高等法院裁决卡拉马祖案,允许在公民和议会的批准下,增税维持公立中学。各州纷纷援例,公立中学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了文实中学。这意味着美国摆脱了欧洲双轨制的影响,开始形成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制度。赠地学院:南北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出现一种继续讲求实用原则的趋势,努力兴办工商业发展需要的农业和工艺学院。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规定由联邦政府拨给土地来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门人才,这种学院通称赠地学院。这是美国从本国实际出发所独创的,他对美国工农业的发展奉献很大。许多赠地学院后来发展成为美国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包班制:包班制是美国小学最流行的形式,由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通常十分机智的)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师整天与固定的一个较小班级的低年级学生在一起,以便了解学生,灵活的调整课程表,提供整体化的学习计划。国际教育:“国际教育”重要是指以超越民族国家界线的国际性教育发展及其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比较教育研究,涉及对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问题的研究、国际性教育组织机构的工作研究、对以促进国际理解为目的的教育的研究、关于世界和平教育的研究、国际人口与生态环境教育的研究、世界教育未来发展的研究、国际教育交流研究等。国防教育法: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其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加强普通公立学校的数学、科学和外语教学,加强现代技术教育,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第一流的科技人才,以增强国防能力。生计教育计划:生计教育计划是1971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西德尼·马兰提出的,也称为“马兰计划”。该计划规定以职业为中心,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并把这种教育形式贯彻到小学、中学甚至高等学校的所有年级中去。生计教育并不是特殊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而是使普通学校中的学生学习职业上的知识技能,了解职业生活。包班制:包班制是美国小学最流行的形式,由一名教师负责一个班级(通常十分机智的)所有科目的教学任务,教师整天与固定的一个较小班级的低年级学生在一起,以便了解学生,灵活的调整课程表,提供整体化的学习计划。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发明了著名的导生制、使一名教师在导生的帮助下,同时可教数百名学生。导生制的出现,为大众教育的开办者解决了经费和师资的局限性问题,因而被誉为是一种便宜的教育制度,一时成为典范。《1944年教育法》:194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大臣巴特勒递交的教育法案,称《1944年教育法》。该法的重要内容如下:1)法定公共教育体系由初等教育、中档教育和继续教育三个互相衔接的阶段组成。2)郡和郡自治市议会为负责三个阶段公共教育的地方教育当局,3)改组民办学校,使它们可自由选择成为不同类型的公助民办学校。4)地方教育当局必须为超过义务教育年龄者提供正规教育。并为运用闲暇时间进行有组织的文化训练及娱乐活动提供充足的设施;为一切未满18岁但不受今日制中档教育或其他经官方认可的今日制或部分时间制教育的青年提供逼迫的部分时间制教育。英国高等教育双重制:高等教育双重制的设想,将英国高等教育分为大学和由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组成的公共高教机构两大部门,并对两者的地位和职能作出了明确的区分:1)大学是“自治”机构,对自身的内部事务享有充足的自主权;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受地方教育当局领导。2)大学拥有独立的HYPERLINK""\o"学位"学位授予权;而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的学位则由全国学位授予委员会统一授予。3)大学经费由中央统一下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经费则由地方当局支付。4)大学以全日制为主;而多科技术学院则实行全日制、部分时间制和工读交替制,尤以部分时间制居多。5)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所设系科较为齐全;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重点放在职业培训方面6)大学面向全国,一般都是教学科研双中心;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则重要是教学单位。高等教育双重制曾是英国教育制度中的一大特点,也是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直接产物。第六学级:是英国中档教育中最具特色的一个阶段,涉及中学的最高两个年级,但其学生的实际学业水平往往要高得多。由于难以在第六学级和第六学级以前各年级这两个部分之间分派师资和教学设备,于是第六学级脱离学校而成为独立的机构――第六学级学院。第六学级学院的规模比学校第六学级大得多,师生比例合理,有完善的生活指导制度、及其广泛的选课范围以及比较灵活自由的课程组合和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些为第六学级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英国的新大学:专指20世纪60年代由国家创办的有权授予学位的10所大学。如苏塞克斯大学等。其“新”表现在:打破了由民间团队或个人办学的传统,而由国家创办;打破了近代大学“学徒期”的传统,自成立之日起就是正规大学,有学位授予权,而不必先通过大学学院的锻炼后才干升格为大学;打破了近代大学以走读制为主的传统,恢复了将学生的教学和寄宿制结合起来的传统。它们大多坐落在小城乡郊区的优美环境之中,重视现代学科,规模较小。在课程设立和教学组织形式上打破单学科分系制,采用学群新结构,这类学群综合设立一些密切相关的学科,甚至将同一学科设立在不同的学群。《巴尔福法案》:尽管英国在19世纪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许多严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2023议会通过了该法案。该法案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改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地方教育当局。二是修正双重教育制度,地方教育当局不仅为民办学校提供办学经费并且对它们的世俗事务进行管理。三是采用措施发展中档教育和继续教育。该法案建立了比较有效的新型教育行政管理结构,为英国教育建立良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伙伴关系奠定了基础。它推动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公立中档教育体系。但是它没有建立一个完全互相衔接的公共教育制度,而是巩固了双重教育制度。《罗宾斯报告》: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961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罗宾斯勋爵为主席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对英国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查,以拟定此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则和发展规划。1963年,该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高等教育》的报告,提出发展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应是“所有具有入学能力和资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应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并建议大力扩充高等教育,《罗宾斯报告》的发表,正式揭开了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序幕。詹姆斯报告:这是英国1972年发表的一份关于师范教育改革的报告。报告建议师范教育采用三段制:第一段为个人教育,学生学习各种专业,合格者授予高等教育证书,学制2年;第二段是2年的职前教育,在第一段后进行,第一年在师范学院、大学、多科技术学院学习与教育相关的课程,HYPERLINK""\o"成绩"\t"_blank"成绩合格者被称为“合格教师”,可进入第2年的教学实习,成绩合格者称为“注册教师”,并授予教育学士学位;第三阶段为在职培训,每7年有半年脱产进修假期。公学:是英国最古老的一种私立学校,具有重要的传统影响。公学以纪律严格、学习成绩优异、培养绅士风度而著称于世。公学事实上是指涉及9大公学在内的一批建于中世纪和20世纪2023代初、具有全国声望的寄宿学校和教育质量优异的走读学校。公学招收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在学年龄为13~18岁。绝大多数公学学费昂贵,进入公学的学生经常是家境非常富裕的学生。20世纪70年代后,公学进行了改革。开始实行男女合校,纠正宗教排外性,注意改善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放松对学生生活方面的限制;改变传统观念,增长社会服务活动,强调学术成绩,加强科学、数学和经济学科目的发展。德国的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德国教育改革的产物,它把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这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兼有各类中学的教育使命。综合中学从组织结构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做一体化综合中学,一种叫做合作式综合中学。综合中学的校舍多为新建的,设备比较现代化。由于它把三类中学综合在一起,规模都很大,平行班很多,管理比较难。《杜塞尔多夫协定》:由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事实上认可了各州享有文化教育的立法权限,西德州与州之间的教育统一和协调成为问题。于是1955年各州州长签订了《杜塞尔多夫协定》。该协定规定了各州各类学校的统一名称、学期长短、考试认可、分数等级,规定学校依次为一至十三年级,达十年级的学校为中间学校,达十三年级的学校为完全中学,凡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均可升入大学。这是西德文化联邦主义的第一个协定,促进了学校制度的统一。《教育结构计划》:1970年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的改革方案,这是主线改革联邦德国教育制度的蓝图。该计划的内容涉及到教育的各种问题。其核心原则是教育制度应当是一个整体或一个统一体,即在年轻人的学习过程中,家庭、朋友、各种团队、各种俱乐部与学校一起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学习的理解应当超越学校学习的时代,而涉及继续教育这个学习过程,即终身学习观。该计划强调:通过度科分组教学达成教育个别化;通过对儿童的初期促进来消除机会不均等;通过加强各类学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沟通来消除学生被限定在某一教育轨道上;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根据以上理念,《计划》具体提出七项建议。《魏玛宪法》:魏玛共和国于192023通过了《魏玛宪法》,该宪法第142条至150条对国家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以及基础学校、中档学校和师范教育等作出了规定。《基础学校法》:魏玛共和国于192023通过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校法》,废除了贵族化的预备学校,建立了划一的初等教育机构——四年制的基础学校,规定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均得入基础学校,毕业后通过考试,HYPERLINK""\o"成绩"\t"_blank"成绩优秀者可以升入各类中学,其余继续上国民学校高级班。《高等学校总纲法》:1976年联邦政府颁布了《高等学校总纲法》,对高等学校的任务、教学与科研的原则、高等学校的人员等等作出了具体规定。P185双元制:是指公司和公立职业学校分工合作,在同一时间内培训同一批学徒。公司根据全国统一的培训规章,培训学徒掌握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职业学校则重要是专家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和补充公司中的培训,加深和扩大普通教育知识。学术自由:这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之一,就是教学自由和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对于专家们来说,就是自由地以他们认为合适的方式讲授他们想要讲的科目,自由发表自己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见解;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完全自由地听课,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爱好选修各种HYPERLINK""\o"课程"\t"_blank"课程,可以自由地由一所大学转到另一所大学,还可以自己决定何时参与考试和提交毕业论文。科研自由涉及研究题目的提出、科研方法的选择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和推广。大学校:大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它起点高,规定严,重应用,讲实效,规模小,学生出路保险且待遇优于受过由其他机构实行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形成良性循环,是英才主义的典型产物,与气氛松弛、淘汰率高、出路没保证的群众性(或说普及型)的大学形成鲜明对照。大学校入学考试不统一进行,一些学校单独组织,一些方向、水平相近或有传统联系的学校联合组织。各校的重要共同点是,学制大多三年,基本不实行学分制,规定严,重实际应用,人文、社会、经济、语言等普通课占有相称比重,只颁发本校毕业文凭。一些学校还独立地或与大学等其他高教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帝国大学:182023拿破仑建立第一帝国,于182023宣布建立“帝国大学”。“帝国大学”是法国整个教育体系的总称,涉及所有小学、中学和大学专科。帝国大学总监为全国教育的最高首脑,由皇帝亲自任命,设评议会协助总监工作。其HYPERLINK""\o"政策"\t"_blank"政策是由国家垄断中档与高等教育,按帝国的统一模式培养为帝国服务的各种专门人才,进而统一国民思想。《基佐法》:1833年公布的《基佐法案》可以说是法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中规定,每个市镇必须有一所初级小学,每6000人的城乡必须有一所高级小学。这事实上创建了法国的初等教育体制,使世俗教育在反对宗教控制的斗争中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法国各级教育的主体。1959年《教育改革法令》:1959年颁布《教育改革法令》,重要规定:1)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6岁。2)拟定初中前2年为观测阶段。3)中档教育准时间和方向分为终结性教育、短期普通教育和短期职业教育、长期普通教育和长期技术教育等5类。通过这次改革,法国迈出了由双轨制走向单轨制的重要一步。“郎之万-瓦隆法案”:1947年,“郎之万——瓦隆法案”出台,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6大原则:1)社会公正原则。2)各种类型的教育和训练方式,居于同等地位。3)普通教育是一切专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础,学校应当成为传播普通文化的中心。4)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才干、爱好、禀赋的发展,并给以科学指导,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5)建立单一的前后连贯的学校制度,义务教育的年限是6~18岁,各级教育实行免费。6)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师地位。它所提出的“教育民主化”思想对法国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为法国教育改革指出了方向,被称为法国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哈比改革法案》:1975年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简称《哈比改革法案》)。1)该法案明确了幼儿教育的意义、性质、内容、方法和管理等问题。2)强调小学教育要适合每个儿童的“节奏”,加强与幼儿学校和初中的联系。3)将单轨制扩大到整个初中,使教育进一步民主化,迈出了由双轨制走向单轨制的决定性一步。4)设“HYPERLINK""\o"辅导"\t"_blank"辅导”课和“加深”课,尽量使教学个别化。5)加强对学生升学就业的方向指导。6)扩大对学生及其家长的经济帮助。《学制》:1872年颁布《学制》,成为其现代教育的开端,《学制》重要吸取了法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划一性和强制性。根据规定,教育统归文部省管辖,全国设八大学区,每个大学区设一所大学;一个大学区划分32个中学区,每个中学区设一所中学;一个中学区划分210个小学区,每个小学区设一所小学。《学校令》:1885年,明治政府建立丁内阁制度。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于1886年先后制定了《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和《HYPERLINK""\o"学位"\t"_blank"学位令》,以立法的形式,规范了日本的教育体系。这些法令被统称为《学校令》。教育立法在法制上奠定了战前日本教育制度的基础。根据《学校令》,日本建立起以小学为基础的连贯的学校系统。各种学校:各种学校“,是实行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重要招收高中毕业生,但也招收其他学校在校生和社会人士。专修学校:专修学校是1976年开始设立的新型职业教育机构,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种学校”升格改组而来的,发展迅速。专修学校可分为三种类型:设高中课程的高等专修学校;设专门课程的专门学校;设一般课程的一般专修学校。《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命令》:1920231月,列宁签署了《关于教会同国家分离,学校同教会分离的命令》,宣布信仰自由,废止一切有关宗教信仰的限制和特权,严禁在学校内讲授宗教科目和举行宗教典礼,教会不能干涉学校事务。统一的劳动学校制度:19202310月16日公布了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这是两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对2023代俄国普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统一劳动学校规程》规定6~17岁儿童所有进入9年一贯制的统一劳动学校学习(其中6~8岁进入幼儿园);学校分两级:第一级5年,第二级4年,各级学校互相衔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男女合校;宣布学校是绝对非宗教的;学校全体工作人员涉及教师一律由选举产生,等等。《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则》规定了生产劳动与教学结合的原则和学校综合技术性的原则,强调:生产劳动应当是学校生活的基础,它不是支付学生的生活费用的手段,也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真正的生产性的社会必要劳动。《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1973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厂《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国民教育立法纲要》,用法律形式把历次教育改革的成果肯定下来。《纲要》拟定,苏联国民教育制度涉及:学前教育、普通中档教育、校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档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纲要》具体规定了各种教育机构的任务和规定。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这个术语,虽已被各国普遍使用,但对它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学会生存》一书所下的定义,被认为有一定的代表性:“终身这个概念涉及教育的一切方面,涉及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其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的而又分割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而这个原则又是贯串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的。”批判思维:所谓批判思维是指对事物及其关系有判断的能力。当今社会是开放社会、信息化社会,来自各种媒体的信息不断涌向学生,学生必须具有判断是非、评估价值高低的能力。教育民主化: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的内涵非常丰富,重要涉及教育的机会平等和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是20世纪激荡全球的科学和民主思潮的产物。简述题简述国外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国外比较教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比较教育的史前时期,比较教育并没有成为一门学科,重要表现在一些著述中,以及国家之间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上。第二阶段(19世纪)是学科的提倡阶段。方法上的特性是访问与借鉴。法国的朱利安第一个提出比较教育的概念。法国的库森、美国的霍拉斯·曼等人在介绍和借鉴外国教育制度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第三阶段(本世纪上半叶)是学科的形成阶段。方法上的特性是因素分析。美国的康德尔、英国的汉斯、德国的施奈德是著名代表人物。第四阶段(本世纪50年代以来)是学科的蓬勃发展阶段。方法上的特性是综合研究。这个阶段,研究规模迅速扩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成果大量增长简述比较教育的基本特性:①跨国性和国际性;②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③研究对象覆盖整个教育领域,并兼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性质;④时代性;⑤民族性和国际性并存。你认为应当如何划分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根据研究内容和学科内部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把比较教育的学科领域划分为外国教育研究、区域教育研究、国家间教育比较研究、国际教育研究、比较教育史研究、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比较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等。简述比较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结识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上的作用:①有助于我们发现教育现象中那些最基本、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主线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结识教育的本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②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育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内在的、主线的联系的结识;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自己国家教育的科学结识;④有助于形成教育学科体系的功能完整性;⑤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是教育科学的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之一。二是在教育实际工作和现实教育发展中的作用:①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经验从而更好的解决本国教育;②可认为我们制定教育决策提供预测性的依据,使我们的决策尽量做到有的放矢,保障教育的健康发展;③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贝雷迪在《教育中的比较方法》一书中认为,将比较教育研究工作分为哪几个阶段?①描述。重要任务是描述个别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为此,开始时必须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各国教育的实际状况。②解释。重要任务是对所了解的教育情况进行解释,以便不仅了解事物是如何的(How),并且了解事物为什么会那样(Why)。为此,必须对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③并列。重要任务是把所要比较的国家的材料,按可以比较的形式排列起来,决定比较的格局,并且设立比较的标准。然后进一步分析资料,提出比较分析的假说。④比较。重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所列材料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验证第三阶段所提出的假说,然后作出一定的结论。英国的埃德蒙·金在他的《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一书中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①十分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②把比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目的联系起来,强调比较教育的研究应对当前重大教育问题的决策和行动作出奉献,主张比较教育的方法重要地决定于研究的目的。③对比较教育中的比较分析强调可比性,提出了比较分析的框架,在概念、制度和实行三个水平上进行比较分析。在国外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中,蓬勃发展阶段的表现有哪些?①研究规模迅速扩大。②研究方法与观点多种多样。③研究成果大量增长。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的发展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比较教育研究在国家分布上得到扩大。第二,比较教育研究的学会组织在这一时期继续发展,并开始形成国际性的研究网络。第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福特财团等一些国际组织和财团资助和组织的教育比较研究项目继续得以开展,其中有些项目尚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研究者参与研究。诺亚和埃克斯坦在其合著的《比较教育科学的探索》一书中提出比较教育的研究程序涉及哪几个环节?①拟定问题。②提出假说。③明确概念(提出指标)。④选择例证。⑤收集数据。⑥整理数据。⑦说明结果。比较教育的重要特性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第三是研究领域的广阔性,并兼具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性质。第四是时代性,即比较教育的研究在时间纬度上总是以现在为中心的。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所起的重要作用有哪些?第一,通过对各国教育的比较研究,可以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并且加深对本国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结识。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吸取外国教育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作为本国教育改革的借鉴,为我们的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第二,通过对处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中的教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教育现象中那些最基本、不会因外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主线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为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关于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亦即结识教育的本质,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根据。第三,作为“比较文化”这样一种中介性文化形态,比较教育在不同民族一国家的教育理论之间发挥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作用。比较教育在结识教育现象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哪几方面?一方面,在对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加深对教育的社会特性的结识。另一方面,研究其他民族国家的教育,不仅能使我们对教育的本质特性和普遍规律得出深刻的结识,并且更能加深我们对自己国家教育的科学结识。第二,比较教育的一些研究领域。是别的教育学科所无法涉及或未曾涉足的,因此也是别的教育学科不能或未能在这一领域中发挥必要的作用的。所以,它的存在对教育学科体系的功能完整性是十分必要的。简述朱利安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奉献:①他第一次系统地提倡建立比较教育,并阐述了建立比较教育的基本设想。②他最早提出“比较教育”这一术语,为作为一门教育学科或一个教育研究领域的比较教育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③他为比较教育的发展在一开始就奠定了一个不断科学化的发展方向。④明确地把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体系化了,为比较教育摆脱无结构的比较和散漫的评论,进而建立自己的方法论体系迈出了第一步。简述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①指出比较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国外教育状况的调查研究来学习别国的教育经验,改善本国的教育工作。②指出要联系各国教育的不同社会环境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进行分析比较。③指出要把教育放到与它有着必然的恒久的联系中去,努发展和变的各种社会因素和力量,进一步理解表面现象背后潜藏着的精神。④提出比较教育研究要尽量站到被研究的国家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同时还要把对别国教育的研究运用于对本国教育发展的预测。简述萨德勒在比较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奉献:在比较教育史上,萨德勒是一个在“借鉴时代”与“因素分析时代”之间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人物。他继承了借鉴时代的务实精神,同时又综合其别人的比较教育思想,开创了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和因素分析的先河。①他提出的以历史主义为重要特点的因素分析理论,在20世纪的比较教育研究中产生了深刻影响。比较教育研究从此辞别简朴移植的时代,转入了一个以更加深刻的科学结识为基础的促进本国教育发展的新时期。②他的因素分析方法论不仅力图克服过去比较教育研究着眼于学校教育的表面现象的局限,并且还提倡通过比较研究对本国教育的发展趋势提出科学预测的思想。③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民族性”概念和历史主义思想,对康德尔等比较教育学家直接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系统完整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的形成。④在朱利安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尚未引起广泛关注的历史阶段,萨德勒提出的科学系统的比较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比较教育的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比较教育的研究开始进入教育学研究的主流,并逐步形成了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简述康德尔的比较教育思想:①目的论:比较教育的目的在于“发现教育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因素及其在特定背景中的解决办法,以及发展教育的原理或原则”。②方法论:秉承萨特勒萨德勒“校外的影响比校内的更重要”的历史主义观点,继承和完善了他的因素分析法,提出了“民族主义”、“民族性”和“力量”与“因素”等重要概念,对这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更加进一步的论证和说明。③民族主义理论:康德尔从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强调分析民族性和民族主义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民族性是决定教育制度及其特性的一个基本因素。教育自身就是在民族成员中传播和灌输民族主义的一种社会文化机制。同时,康德尔也反对片面强调民族性和民族主义的危险性,强调比较教育研究在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促进国际主义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简述康德尔对比较教育发展的奉献:在比较教育的发展史上,较之以前的比较教育学家,康德尔对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的阐述是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他的《比较教育》不仅是“因素分析时代”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并且是整个比较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这部著作对比较教育的学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康德尔发明性地继承和发展了萨德勒的比较教育思想,他提出民族主义和民族性思想,影响了汉斯等一代比较教育家,对他以后的比较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他的比较教育思想,典型地代表了因素分析时代比较教育发展的特点,并且为此后比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简述汉斯的比较教育思想:①历史主义是汉斯比较教育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汉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尔和施奈德的历史主义方法论思想和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使这种方法论体系变得更加细致和完善。他认为“惟有历史研究才干解释种种教育HYPERLINK""\o"政策"\t"_blank"政策的差别”。历史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即使在现代也不例外。在汉斯的比较教育思想中,每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都体现着其社会结构和民族特性。教育作为民族性的一种具体表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形成国民性的重要因素。教育制度能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努力创建更加完善的教育制度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教育传统”这个概念,认为教育传统是造就一个种族统一、宗教信仰统一、语言统一、领土完整并拥有共同的政治主权的近代民族国家的重要力量。②因素分析是汉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①自然因素:论述了种族、语言、自然环境等因素对教育的影响;②宗教因素:列举了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对教育的影响;③世俗因素:论述了人文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对教育的影响。简述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是由社会学家帕森斯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手段的系统,社会的各组成部分以有序的方式互相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着必要的功能。社会整体以平衡的状态存在着,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并最终形成新的整体平衡。在教育社会学中,结构功能主义把教育看作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的社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1)使个体社会化,让学生具有此后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时必需的能力和义务感。(2)对学生进行甄选,并将其分派到社会结构中的相应位置上去。个体社会化和社会选择由此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两个重要命题。结构功能主义对比较教育的影响,重要表现为比较教育注重对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在结构功能主义者看来,教育制度是社会结构中维持整个社会存在的具有一定的独特功能的组成部分。简述理论界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批评。理论界重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了批判:①过度强调教育与社会结构之间一致方面,而往往忽视两者之间尚有冲突的一面;②过度强调社会系统的稳定性,忽视了社会的变迁;③过于强调教育在社会中的积极功能,而忽视类教育的悲观功能。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重要有: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和分析法,其中调查法重要涉及实地考察和问卷法两种具体方法。简述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分类:比较教育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区域研究和问题研究。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问题研究是区域研究的深化。区域研究是分析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实践。按照研究内涵的大小,又可分为总体研究和局部研究两类;问题研究是比较研究两个国家(地区)或几个国家(地区)的教育制度或教育问题,按照比较的内容,也可分为专题比较和总体比较两类。简述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贝雷迪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重要以提出著名的”比较四步法“而闻名于世,他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思想重要体现在他1964年出版的代表作《教育中的比较法》一书中:贝雷迪认为,比较教育研究涉及区域研究和比较研究两大类型,区域研究涉及”描述“和”解释“两个阶段;比较研究则包含”并列“和”比较“两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著名的”比较四步法“。简述诺亚与艾克斯坦的“科学量化法”:诺亚和艾克斯坦提出了用实证的量化分析的方法论证比较教育研究假说的研究方法,他们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都要经历这样四个环节:提出假说、数量测定、参照研究和理论分析。他们的科学比较教育学的基本研究环节是:拟定问题;建立假说;概念的操作化和指标的拟定;选择个案;收集资料;解决数据;检查假说和解释结果。简述霍尔姆斯的“问题法”:霍尔姆斯认为,杜威和波普的观点是可以调和的,他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套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问题法。他认为比较教育研究必须遵循下列四个环节和方法。(1)选择与分析问题,重要是选择和分析当前各国所关心的重大问题。(2)寻求解决办法(政策),分析说明哪些政策和办法更适合于哪些地区、哪种环境,或者提出对某一国家更为现实有效的办法。(3)验证有关因素,验证是一种需要洞察力的工作,需要批判性的分析和严谨的叙述,为此,他设计了一个”理智的框架“(4)预测,在综合分析各国教育问题的基础上,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解决某一教育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办法,作出某种切实的预测。霍尔姆斯的问题法是一个有着深刻的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基础的比较教育方法论体系。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中,应注意下列基本原则:求是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全面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本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如何理解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发展性原则:比较教育研究中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来看待各国的教育问题。①要看到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社会因素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在分析各国的教育状况和教育问题时,我们一定要把一切都当作是动态的东西,从它们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来说明问题的因素及其解决的途径。②要把影响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结合起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解释教育的发展变化。③要根据不断变化着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实际来考虑问题,不能不顾客观条件,脱离实际的谈论教育模式和教育经验的借鉴。④要结识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某一历史阶段对某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来说是不利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利因素,反之亦然。⑤要看到任何国家的教育制度都是在不断发展中逐步完善的,没有哪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已经尽善尽美、无需改变的。我们要努力做到高瞻远瞩,把握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理解比较教育研究的“本体性原则:比较教育要通过对各种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比较研究,抓住存在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比较教育研究是直接以各个国家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由于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并且我们对这些研究对象的社会历史背景往往也缺少切身的体验,所以很容易使比较研究流于一般的现象层面的情况介绍,往往既没有进一步的”研究“,也没有深刻的”比较“,只有肤浅的”介绍“。这经常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很多局限性,甚至导致错误的理解和结识。因此,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我们一定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培养科学严谨的研究作用,努力透过各种教育现象来探究其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以指导我国的教育实践。如何理解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原则:实践是结识的主线来源,也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比较教育研究的实践性原则重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①理论联系实际,收集符合教育实际发展情况的真实可靠的研究资料,并联系教育实践加以分析研究;②通过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还要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接受检查;③要结合我们的教育实践来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从当前和以后的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来开展比较教育工作,并最终在教育实践中真正体现我们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价值。教育国际化的成因是什么?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形成重要有这样几个因素:(1)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对教育的影响。世界经济的这种一体化发展趋势,促使各国的教育也要跨越民族国家的边界而走向国际化的发展。(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促使各国教育内容中互相一致的成分不断增长,并占据了所有教育内容的绝大部分。(3)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世界各国在知识和教育方面的联系更加便捷,也日益紧密,从而为教育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条件。(4)一系列全球问题的解决,也对各国教育发展提出了国际化的迫切规定。教育的国际化,对加强整个人类社会的合作,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研究重要有哪些影响:教育国际化对LL较教育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增长和研究领域的扩大。(2)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还表现在比较教育研究目的的拓展之中扩展到既为本国也为全人类的宽广境界。(3)随着着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研究自身也呈现了不同限度的国际化现象。一方面,各类国际性教育组织大量增长;另一方面,各种国际性的比较教育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也大量增长(4)由于教育的国际化,比较教育理论中所包含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具体化。在教育国际化问题上,比较教育可以研究的课题重要涉及哪几个方面?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比较教育应当着重研究的教育国际化课题有以下十个方面:教育国际化与国家发展研究;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国际教育关系的研究;文化圈或新经济共同体中教育互相作用的研究;国际教育的HYPERLINK""\o"课程"\t"_blank"课程与制度研究;跨国学生流动问题研究;海外华侨与留学生子女教育的研究;全球课堂教育学研究;教育知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研究;比较教育的国际化的研究。教育国际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什么: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教育国际化也存在有助于社会综合发展的积极方面。(1)教育国际化可以填补第三世界国家智力资源的匮乏,因而有助于提高其教育水平,促进其教育事业的发展。(2)教育的国际化有助于第三世界国家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技术,这也有助于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水平。(3)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一些国际教育援助项目的确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发展急需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为这些国家的教育发展注入了宝贵的教育发展资金。比较教育对本国教育发展可以发挥的作用有哪些?(1)增强本土意识,在努力研究本土教育的基础上研究西方教育。(2)通过比较教育研究,我们还要努力唤醒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民族意识,并强化其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3)要努力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来看待、解释和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并与所有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建构本民族的教育科学范式。(4)比较教育学者不仅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并且要进一步实际社会生活,从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平常生活之中的那些实际教育活动中发掘教育科学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谈一下日本学者石附实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日本学者石附实认为“国际教育”的内容重要涉及五项:一是人员的交流;二是教育制度的移植和教育信息的传播;三是国际理解的教育;四是教育的国际组织;五是教育援助。比较教育研究如何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发挥能动的积极作用?教育国际化化趋势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悲观意义。为了充足运用教育国际化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不利因素,我们的比较教育研究应当注意努力做到①增强本土意识,在努力研究本土教育的基础上研究西方教育。把本土教育作为研究比较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参照框架。②通过比较教育研究,唤醒我国教育研究工作者和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民族意识,强化其振兴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以保障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③努力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出发来看待、解释和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范式,并与所有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努力建构本民族的教育科学范式。④比较教育学者不仅要学习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并且要进一步实际社会生活,从广泛存在于社会大众平常生活之中的那些实际教育活动中发掘教育科学本土化的活的生长点。简述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1)独立前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基本上是宗主国教育模式的移植,并且是从民办教育开始的,移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办学,在不同的移民区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宗教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各教派办学校,为本教派服务。(2)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教育的改造和初创阶段。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是教育的改造时期或教育制度的初创时期。(3)南北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教育制度的创新与确立阶段。这是美国教育的创新时期。(4)二战后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现在,是美国教育大发展和大改革的时期。跨入90年代,两届总统相继提出教改方案,正在广泛开展改革。简述《美国2023:教育战略》的宗旨及内容:《美国2023:教育战略》的宗旨是:彻底改革美国的中小学教育模式,不拘一格地创办全球第一流的中小学,从主线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使美国在21世纪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这份大纲性文献的重要内容涉及:(1)开办“新型美国学校”,到世纪末,所有中小学校都应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新型学校。(2)拟定全国性的教育大纲,建立全国统考制度。(3)建立“学校报告卡”制度。(4)改变划地区就近上学的HYPERLINK""\o"政策"\t"_blank"政策,允许家长自行选择学校。(5)对教育和学习HYPERLINK""\o"成绩"\t"_blank"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颁发总统奖金,对教师实行高薪政策,对先进学校实行奖励。(6)为扩大优秀教师和校长来源。美国的教育行政具有什么特点?美国实行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责任,以州为主体负有重要责任,地方承担具体责任,联邦具有广泛影响。州教育委员会是州教育决策机关。学区是美国管理学校的最基本的教育行政单位。在高等教育方面,原则上各州拥有领导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职权。但由于各州高等学校的类型、性质和传统不同,决定了各州高等教育立法和州介入高等教育的限度也不同。美国是如何围绕其高等教育宗旨来实行教育工作的:美国高等学校的突出特点是数量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多。其高等教育的宗旨是:(1)为每个人以及别人和社会的利益,帮助他们把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2)通过研究及学术成就扩展人类的知识和幸福。(3)通过相应的和适应的服务,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行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实现教学、科研、服务三大任务进行的,很好地体现了宗旨的内容。美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重要有哪些:美国教育的历史经验重要有以下几点:在教育建设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善于借鉴别因教育经验;地方自主办学,联邦协调发展。简述美国20世纪30年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发展,所有这些都规定工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水平。美国朝野人士认为,竞争的实力来自科技发展,而科技发展又依赖教育。1983年4月,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美国教育被越来越严重的成绩平庸所困扰,表现为功能性文盲大量增生,教育质量连续下降,学校纪律混乱、学生犯罪率上升,报告认为这种教育成绩平庸在很大限度上是教育过程自身所存在的缺陷导致的,如课程设立庞杂,中学毕业规定低,学习时间短,师资水平差、数量短缺,教育经费局限性,管理不善等,因此,必须全面改革美国教育。这份报告的发表引起全体美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由此拉开了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简述美国公立学校运动。为了有效地培养新型劳动力以适应经济发展,为了把各不相同的移民熔炼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之中,巩固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权,迫切需要建立平等、免费、不属于任何教派的公立学校来普及教育。从19世纪2023代开始,美国掀起了一场席卷北部和中西部的公立学校运动。这场运动就是要以公共税收来维持公立学校。到19世纪60年代,用公费为所有儿童提供免费学校教育的观念得到了相称普遍的认可,许多州还制定了通过征税逼迫本地居民扶持公立小学的法令。公立学校运动是美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改变了殖民地时期教派控制教育的局面,加速了美国普及义务教育的进程。简述美国综合中学的分科制。美国教育实行单轨制,综合中学是中档学校的主流,在其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是美国高中教育的一个特色。分科制一般分为:①学术科。为升学作准备。读该科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0%-35%。②职业科。为就业作准备,约有20%-25%的学生读这一科。③普通科。该科学习一定的文化知识,为没有特定目的的学生而设。读这一科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0%-50%左右。简述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的课程类型:美国四年制本科教育的课程一般分三大类:①文理科教育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可以保证知识的广度,使学生打好科学文化基础;②主修课程,可以保证知识的深度,为本科毕业后直接从事某种专业而进行专业教育,同时为进入研究生院继续学习提供预备教育;③选修课程,又可分为指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好,发挥其专长,培养拔尖人才。简述《2061计划》: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这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1989年完毕并公布的一份关于科学、数学和技术知识目的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具体论述了全面改革美国初、中档教育体系的设想、环节、目的和科学依据。报告认为,改革的重点是所有青少年儿童都得到基本的科学(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使他们生活得多姿多彩并富有成果;这种教育应当适应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急剧增长。这个改革方案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4年内完毕计划的拟定,列举学生到高中毕业时所应掌握的所有科学和自然知识;第二阶段用4年时间进行试点;第三阶段1993年开始在2023左右时间内予以推广。简述《2023年目的》:美国教育法:该法于1994年由克林顿总统提请国会通过。它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计划。该法的重要内容涉及:①将“国家教育目的”正式完毕立法程序,成立“国家教育目的专门小组”。②面向全体学生,编制供各地自愿采用的课程标准,明确在每一个学科领域里,什么是所有学生必须知道的和也许做的;还要建立更好的评估体系,由“国家教育标准和改善理事会”领导。③编制“学习机会标准”。④建立“国家技能标准委员会”,以推动技能标准、职业标准的编制和采纳;同时推行证书制度,以保证未来的美国工人处在世界上最佳的训练之中。⑤帮助各州和地方社区更多的介入学校的计划和改革之中。增强各州和学区的机动性、灵活性,摒弃那些也许妨碍教育改革的繁琐的规章和其他规定。制定该法的因素:①为了使美国教育进一步摆脱危机,以迎接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②为了进一步强化联邦政府在教育改革中的主导作用。③为教育改革提供组织上和经费上的保证。④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简述英国国家干预学校教育的历程:17世纪前的英国教育重要是僧侣教育和贵族教育,大众教育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曾提出国家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建议,但未能得到实行。1833年是英国教育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笔总额为两万英镑的教育拨款,由当时英国两大大众教育促进机构负责分派给所属学校。1839年,英国政府设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监督政府年度教育拨款的分派和使用,并有权视察一切接受公款补贴的学校。这是英国初次对教育事业进行公款资助,标志着国家开始干预教育事业。1833年以后,国家虽然从财政上对宗教团队和慈善机构开办的学校进行补贴,但教育机构仍属民办性质,法定的公共教育制度尚未形成。1870年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案并获得议会通过。即《初等教育法》,亦称《福斯特法》,形成了英国教育史上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并存的“双重教育制度”,带来了教育的竞争时代,使得普及初等教育成为也许。192023,议会颁布了《巴尔福法》,对英格兰公共教育作出了三项主线性的改革。此后,许多地方教育当局纷纷按传统的公学和文法学校模式开办新的公立中学,使英国的义务教育逐渐超过了初等教育的范围,开始进入中档教育阶段。英国教育行政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向是什么:长期以来,英国教育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地方、教师以及民间团队互相之间形成的所谓“伙伴”关系,称为“地方管理的国家制度”。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央和学校的权力在逐步加强,而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日渐削弱。其发展趋向表现为:(1)大力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2)削弱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力。(3)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4)扩大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决策的权力。总之,使教育领导权力在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分派,形成了新的权力平衡。最大的特点是中央政府的教育管理权限得到扩大,学校在自身内部事务管理上的自主权得到明显提高,而地方教育当局在失去某些权力的同时也保存或被赋予某些新的权限。英国是如何大力加强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的?(1)《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中央政府的权力就有所加强。(2)1964年教育和科学部取代本来的教育部,表白中央集权化的趋势开始明显加强。(3)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则是英国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转折点,大大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教育领导权限。这重要表现在:通过成立高等教育基金会,把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升格为大学,取消高等教育的双重制,中央政府扩大了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通过实行全国统一HYPERLINK""\o"课程"\t"_blank"课程和统一考试,允许地方教育当局管理的学校成为直接拨款学校,以及建立城市技术学院等措施,中央政府增强了对基础教育的约束能力。简述英国高等教育的双重制。1965年英国教育与科学大臣提出实行高等教育的双重制,以使高层次继续教育更好地与高等教育保持一致,减少两者之间的地位差异。所谓双重制就是把高等教育提成“自治”的大学和“公立”的多科技术学院、教育学院等两大部分。两部分的差别重要是:①在管理上,大学享有自主权,而公立高等学校则受到多方控制;②在学术上,大学有学位"\t"_blank"学位授予权,而公立高等学校则没有;③在经费上,大学的经费由政府支付,而公立高校的经费则由地方当局支付。④在学制上,大学以全日制为主,公立高校则以部分时间制为主。⑤大学几乎都是综合性的,系科齐全,以学术性教育为主,而公立高校则以技术和师资培训为主,重点在职业培训。⑥大学面向全国,是科研和教学中心,而公立高校则面向本地区,重要是教学单位。简述英国学前教育的宗旨:英国学前教育旨在培养儿童的适当态度和习惯,注意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社会行为的培养,其目的涉及六个方面:①个体社会化发展;②语言和识字;③数字;④对世界的了解与理解;⑤发明性;⑥具体发展。英国中小学教育存在哪些弊端?在1988年之前,英国中小学课程的特性是多元化的地方主义。但是,多元化的地方性课程使教育质量明显下降,使英国处在需要在劳动大军中扫除科盲的国家之列;导致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男女学生的教育质量不平衡;不能为英国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合格人才,出现失业与技术工人局限性并存的怪现象;由于缺少统一的课程标准,政府很难对学校教育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控制,家长也很难了解学校的教学状况和子女的学业进步。此外,学校间在课程和教学上的差异导致转学学生的学习缺少连续性等等。简述英国《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1985年英国教育和科学大臣向议会提出了该绿皮书。它被认为是英国高等教育旧时代的结束和后罗宾斯时代开始的标志。其重要内容是:①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和工商业之间的联系及其与地方、公司和社区的联系;②改变高等教育入学的“罗宾斯原则”,从“谁有资格谁升学”改为“谁能收益谁升学”;③发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希望政府加以领导,雇主和学员分别承担一定的费用;④对科研,要加强评估,要从私人财源中获得更多的资金,要更好地进行管理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简述英国《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这是1987年教育和科学大臣等联合向议会提出的白皮书。它总结了当时高等教育的状况,充足阐述了英国政府发展高等教育的HYPERLINK""\o"政策"\t"_blank"政策。其重要内容是:①明确提出了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更有效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必须进行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文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必须与工商业界建立更密切的联系,鼓励产业精神。②扩大高等学校招生,并加强继续教育特别是在职的职业技术教育。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④改革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和管理。简述英国《高等教育:一个新的框架》1991年英国教育和科学部提出的白皮书。它总结了过去几年教育改革的实践,对高等教育体制作了重大改革。其推行的改革措施重要是:①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各设立一个高等教育基金会;②取消国家学位委员会,赋予多科技术学院以学位授予权,从而结束双重制;③采用措施,加强质量控制,允许多科技术学院更名为大学。简述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①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成立高等教育基金会,统筹管理国家的高等教育经费,把多科技术学院和其它学院升格为大学而取消双重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②改变高等教育经费分派办法,把质量与拨款密切结合起来,加强考核,公布HYPERLINK""\o"成绩"\t"_blank"成绩,按质拨款,强化学校之间的竞争机制。③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