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_第1页
第三讲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_第2页
第三讲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_第3页
第三讲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_第4页
第三讲 国际贸易理论、政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国际贸易政策(与相关理论)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二、自由贸易政策三、保护贸易政策四、战略性贸易政策一、国际贸易政策概述1、贸易政策的含义国际贸易政策从一个国家的角度讲,就是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是其经济政策的一部分,是为该国经济服务的。大体上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

各国制订贸易政策的目的大体相同:1)保护本国市场2)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3)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4)积累资金5)为本国对外政策服务广义来讲,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其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外贸活动的方向、数量、规模、结构和效益所进行的一系列有组织的干预和调节行为。狭义来讲,贸易政策是指关税和非关税的政策措施体系,直接涉及到国家对外贸活动的经营管理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干预三方面的内容。2、贸易政策的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中性贸易政策偏性贸易政策外向型贸易政策内向型贸易政策管理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

3、贸易政策的演变15th-17th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早期——重金主义晚期——贸易差额论18th-19th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英——自由贸易政策(19th20s-70s)美、德——保护贸易政策19th末-20th上半期超保护贸易政策20th50s-70s贸易自由化倾向20th70s中期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20th80s以后管理贸易迅速发展战略性贸易政策4、贸易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各国贸易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是由国家立法机构进行的。各国在制定贸易政策过程中,一般要考虑以下因素:①本国经济结构与竞争优势;②本国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③本国与别国在经济、投资方面的合作情况;④本国国内物价、就业状况;⑤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关系;⑥本国在世界经济、贸易制度中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⑦各国政府领导人、决策者的经济思想与贸易理论。

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执行的:1)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2)国家广泛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管理进口3)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等方面的协调与谈判二、自由贸易政策涵义: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各种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对商品的进出口不加干预,使其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历史上的两次自由贸易的高潮:19th20s-70s,英国为代表,自由贸易政策20th50s-70s,美国为代表,贸易自由化

(一)英国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18世纪中叶以后,英国率先进入产业革命。在19世纪20年代,以伦敦和曼切斯特为基地的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自由贸易运动,经过长期激烈的斗争,最终战胜了地主和贵族阶级,逐步取得了自由贸易政策的胜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废除谷物法2.关税税率逐步降低,纳税商品数目减少

3.废除航海法

4.取消特权公司

5.改变对殖民地的贸易政策

6.与外国签订贸易条约

此时,消除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理论基础有:亚当•斯密——地域分工论(绝对优势理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6绝对成本理论是指从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出发,认为一国生产某商品的成本比别国的生产成本绝对低,即具有了绝对利益的优势,该商品就可以出口,反之就该进口。

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而分工原则则表明,人们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其他所需商品会比自己生产一切物品得到更多的利益。斯密认为:一国内部的分工原则同样也可以在各国之间进行。一种商品,如果其他国家生产所需成本比本国生产要低,那么本国就不要生产,而当用自己最具有优势的商品换取的钱去购买,这样比自己生产要便宜得多。

例如,英国和美国都生产小麦和酒,分工前后两国的劳动消耗和产量

小麦

劳动天数

产量(吨)

劳动天数

产量(吨)

分工前

英国

美国

15010012012050100100100分工后英国

美国

0200024020004000从表中可见,分工前英国生产酒的绝对成本低,美国生产小麦的绝对成本低。根据斯密的理论。两国应该视绝对成本而进行专业分工,英国专门生产酒,美国专门生产小麦。分工以后,英国投入200个劳动日产酒400吨,美国投入200个劳动日产小麦240吨。如果按原来的劳动生产率计算,生产400吨酒需300个劳动日,生产240吨小麦需要250个劳动日。因此,分工后,英国与美国都获取了更多的利益,这就是国际分工的利益所在,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绝对成本说首次明确地肯定了国际贸易对参与双方在经济上都是有利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有明显的不足,仅仅论述了在生产上具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才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若不具备这个条件,如经济落后的国家在所有产品的劳动成本上都几乎居于劣势,而没有优势,那么贸易能否开展?开展后能否得利?斯密无法回答。

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比较利益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该理论是从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别出发,认为若两个国家生产力不同,一国即使生产不出成本绝对低的商品,只要能生产出成本相对低的商品,就可以同另一国进行贸易,并使贸易双方都得到好处。李嘉图认为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成本,而是比较成本。分工前

英国葡萄牙1单位酒

120人(劳动1年)80人(劳动1年)

1单位毛呢

100人(劳动1年)90人(劳动1年)

分工后

英国葡萄牙

——170人(可产170/80)=2.125单位酒

220人(可产200/100)=2.2单位毛呢

——李嘉图以酒和毛呢的例子来说明(以资本和劳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为前提的):从表中可见,葡萄牙在生产酒和生产毛呢上均占绝对优势,而英国均处不利地位。按李嘉图的理论,两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仍有发生的必要。因为分工以后两国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生产的酒和毛呢的总量增加了,酒比分工以前增加了0.125单位,毛呢多了0.2单位。通过交换,葡萄牙还获得1单位毛呢和1.125单位酒。英国可得1单位酒和1.2单位毛呢。由此证明建立在比较利益基础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使双方均能获利。

约翰·穆勒——相互需求理论

李嘉图的学生,19世纪中叶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政治经济学原理》对比较优势论作了重要的说明和补充。在相互需求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解释了互惠贸易的范围;用贸易条件说明贸易利得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提出两国进行商品交换,其交换比例取决于双方对该商品需求的大小,即相互需求的原理。穆勒在解释他的论点的时候,沿用了比较优势的概念,是以两个国家相等的劳动投入量生产的不同产出量为出发点,而不是以生产同一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为不同为出发点。假设一定的劳动投入量在英、日两国的产出量的情况如下:棉布化纤布英国15码10码日本20码10码日本生产棉布具有绝对优势。但英、日两国在生产化纤布方面的绝对优势是一样的,如果和棉布的生产相比较,英国生产化纤布的不利程度比较小。如果两国之间存在着贸易关系,英国将出口化纤布以换取日本的棉布的进口。

上表所示,由于化纤布和棉布的国内交换比例,在英国是10:15,在日本是10:20。如果两国按这两个比例进行贸易,当以10码化纤布交换15码棉布时,英国的贸易情况没有变化,日本获得全部的贸易利益;以10码化纤布交换10码棉布时,日本的贸易情况没有改变,全部贸易利益归英国所有。但是,只要10码化纤布交换到棉布介于15码到20码之间,两国就可以分享贸易利益。实际上,英国不会以10码化纤布交换少于15码日本的棉布,日本也不会以多于20码的棉布去交换10码的英国的化纤布。因此,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例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它们的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界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例或贸易条件,必定介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界限之内。穆勒认为,均衡贸易条件决定于进行贸易的两个国家各自对对方商品需求的相对强度。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贸易条件越是接近于外国的国内的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这个比例对本国越是有利。局限性在于其假定前提是物物交换下供给等于需求,相互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的论点不切实际,实际上,出口和进口不是以物易物同时进行的,而是彼此分离的。(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20世纪中期以后,世界政治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化,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倾向,即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多边和双边贸易条约与协定,削减关税壁垒,抑制非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障碍与歧视,促进世界商品的交换与生产。主要表现在:1.

签订关贸总协定2.大幅度削减关税如:多轮的多边贸易会谈、欧共体实现了关税同盟、普遍优惠制的实施

3.降低或撤消非关税壁垒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自由化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相比有以下特点:1.美国成为倡导者和推行者2.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要求3.贸易自由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的基础上展开的——美、日、欧4.贸易自由化主要是通过多边贸易条约与协定,即关贸总协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区域性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共同市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5.贸易自由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格局条件下进行的——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要超过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②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对集团外国家的贸易自由化。③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要超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④工业制成品中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要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⑤发达国家的贸易利益远远要多于发展中国家。回顾与分析自由贸易政策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首先,从根本上说,自由贸易政策是生产力不断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的产物。其次,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一脉相承、不断发展的。第三,自由贸易政策需要有中心国家来推动实施。第四,为保证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需要有相应的国际协调机制。第五,自由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这一时期有关自由贸易的主要理论:1、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比较成本说是说明单一生产要素(劳动)的成本差异,即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说明比较利益的。H-O理论是以生产要素供给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原因和流向。赫克歇尔于1919年,发表论文《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俄林在1933年出版《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萨缪尔森和斯托尔帕于1941年,合著论文《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理论。

H-O理论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优势理论。俄林认为,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在国内各区域间分布和流动情况,类似于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分布与流动情况。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开端,被誉为与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并列的两大柱石。此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差异;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相对丰裕,另一些要素相对稀缺;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因此可以说,一国出口的是本国供给丰裕的要素,进口的是本国供给不足的要素。

H-O理论的拓展:•之一: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命题

他们在1941年合发论文《贸易保护与实际工资》。对H-O理论的分析的结果:贸易使两国同一商品的价格将实现均等化。由于自由贸易在两国均不可能实现完全专业化的前提下,使贸易国内部各生产部门、各要素所有者得到不均等的贸易利益。命题的结论:当一国由自给自足走向自由贸易时,贸易将导致在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相对充裕要素)的报酬提高;在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的相对稀缺要素)的报酬降低,而不论这些要素在哪些行业中使用。•之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命题又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简称H-O-S定理)。萨缪尔森1947-1972年间发表的系列论文中逐步阐述的。该命题指出: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的自由贸易得到充分发展,那么,不同国家(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启示:

国际贸易同国际投资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之三,

专用要素命题(或模型)生产要素分可流动生产要素和不可流动生产要素(也称特定或专用要素)。萨缪尔森与琼斯将两类生产要素结合分析指出:如果某一要素被较为固定地使用在出口部门的产品生产中,那么,该要素的报酬会随着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增加。相反,如果某一要素被固定地(或较专业地)使用在进口竞争部门的产品生产中,那么,该要素的报酬会随着进口贸易的发展而下降。•之四,雷布任斯基命题论文《要素禀赋与相对要素价格》1955对生产要素的增长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创建性的讨论。该理论指出:在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均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数量增加(而其他要素数量均不变的条件下),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所生产的产品的产出增加。同时,又使其他产品的产出下降。•之五,贫困化增长巴格瓦蒂1958提出贫困化增长理论该理论指出:对于一个出口导向型的国家而言,因其出口产品国际需求的价格弹性不高,故其出口供给大幅增加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并最终导致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这一现象有大量的事实印证,尤其是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2.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于1953年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1947年美国的贸易结构,对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又于1956年利用1951年的资料进行了第二次分析。得到的结论均是: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却是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当时被人们广为接受的H-O理论的判断完全相反。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西方经济学界围绕这个“谜”,提出了各种解释,如:人力资本说、自然资源说、要素密集反向论、关税和贸易壁垒阻碍论、创新与技术差距论……3.现代贸易理论代表性的有:新要素贸易理论

包括人力资本理论(即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人力技能理论(即指人的劳动技术熟练程度)和技术进展理论(技术差距理论),还有信息要素、研究与开发要素等。规模经济理论

默瑞•坎姆、保罗•克鲁格曼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产品的“双向贸易”的基础,并不是技术或资源配置不同所产生的比较优势,而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理论:成本企业长期平均成本规模经济

规模报酬不变

规模不经济产量日本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成本、价格成本、价格卡车轿车卡车轿车美国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林德《贸易和转移支付》1961国际贸易与需求结构的关系平均收入水平是影响两国需求结构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产品周期理论

弗农提出,威尔士等发展。它是关于产品生命不同决定生产与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目前在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方面广泛应用,但当初弗农等人提出这种理论,主要是用于解释美国的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变化情况。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净出口净进口OT0T1T2T3

时间美国

其他工业国

发展中国家

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解释规模经济与自由贸易关系的学说QATMM’T’QBOC1C2C3I1I2I3协议性国际分工的先决条件:首先,贸易国双方的经济实力接近,均有能力提供对方所需求的产品。其次,进行协议性分工生产的产品应具备规模经济条件,互让市场会带来生产成本的节约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最后,协议性国际分工实现后,两国的贸易利益均比自给自足时提高,而且提高的程度接近。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国家的竞争优势》1990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因素:四个基本因素:生产,需求,相关与辅助行业,企业的策略、结构与竞争两个附加因素:机遇,政府国家的竞争发展阶段:要素推动阶段投资推动阶段创新推动阶段财富推动阶段区分国际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优势自由贸易政策理论的小结:自由贸易政策可以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扩大国民真实收入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可进口廉价商品,减少国民开支自由贸易可以反对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率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自由贸易政策的主要措施:---关税方面---非关税方面---贸易管理机构方面---国内法、国际贸易条约与协定方面---区域型经济贸易集团方面三、保护贸易政策涵义:国家对商品的进出口严加干预,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扩大商品出口。保护贸易政策的实质是:

历史上保护贸易盛行的时期:15th-17th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18th-19th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德——保护贸易政策19th末-20th中期垄断竞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20th70s中期以后新贸易保护主义奖出限入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及其发展(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学说和政策主张(二)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三)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一)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经济学说。

为了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信奉重商主义的学说和政策,积极推行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做法,采取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早期重商主义(15th到16th中叶),其外贸政策注重的是货币差额。晚期重商主义(16th下半期到17th中叶),其外贸政策注重的是贸易差额。当时西欧各国普遍推行的是典型的保护贸易政策,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巨额资本财富。

重商主义的主要缺陷: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二)18th-19th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德以保护幼稚工业为主的贸易保护政策当时,英、法、荷产业革命在前,经济领先;美、德工业刚起步,经济不发达。美国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1757-1804)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1789-1846)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他们是保护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AlexanderHamilton(1757-1804年)美国独立后第一任财政部长,当时美国经济凋敝,工业落后,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实行保护贸易,南方的种植园主反对,汉密尔顿代表工业资本家的利益,向国会提出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1791),阐述了保护制造业的必要性。他认为,制造业对国家的利益关系重大,发展制造业可以促进社会分工,推广机器使用,扩大就业,诱使移民流入,发挥个人才能,提供开创各种事业的机会,保证农产品的销路等。反映了美国工厂主为了防止外来竞争,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敦促国家在市场和劳动力方面提供保障的要求。为了国家的利益,政府必须用关税保护美国新建立的工业。汉密尔顿的政策主张: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提供发展基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对进口极端必须的原料免税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量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FriedrichList,(1789-1846),出生于德国一个皮革匠家庭。1806年开始在符腾保王国政府中任职,后来又担任过国会议员和经济学教授,曾因反封建活动和对当局的批评被判处10个月监禁。1825年流亡美国后,受到Hamilton的影响,并且亲眼见到美国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成效,开始主张贸易保护。1832年以美国大使的身份回到德国,宣扬贸易保护和德国统一,最终因迫害、挫折和健康状况恶化,雪夜开枪自杀。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是其代表作。幼稚工业保护论的主要内容:1、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说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德国)农工商业时期(英国)

贸易自由自由贸易保护贸易(2)主张生产力理论。一国在对外贸易中实行什么样的贸易政策,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多少财富。(3)主张国家干预。李斯特认为,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高度的保护贸易政策是这些国家发展经济的一种十分必要的工具。(4)政策主张保护目的:促进国家综合生产力的发展,以实现工业化保护对象:国内幼稚但有反正希望的工业,受保护对象通过一段时期之后能够成长起来保护手段:主要是关税保护期限:最高界限30年对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评价第一个从理论上探讨在国际竞争下如何运用保护政策措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建立了完整体系的保护贸易理论对指导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生产力,实行经济自卫起到了积极作用(三)保护贸易理论的发展1.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2.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政策3.新贸易保护主义1、关于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穆勒标准:是指如果某个产业由于缺乏技术,生产效率较低,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与国外同产业竞争,在实行一定时间的保护后,该产业能够提高效率,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自我投资发展,则该产业为幼稚产业。——

潜在竞争力标准或自主性标准。PPoP1OQ0Q1Q2QS0S1生产者剩余巴斯塔布尔标准:不仅要满足穆勒标准,而且要受保护产业将来所能产生的利益,必须超过因实行保护而必然受到的损失。——现值标准

为被保护产业在第t年后的利润Cs为保护期内所支付的成本r为保护期内货币市场的利率肯普标准:肯普认为,即使某产业符合穆勒标准和巴斯塔布尔标准,在有些情况下也不需要政府进行保护。他补充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只有先行企业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具有对国内企业也有好处的外部经济效果时,这种保护才是正当的。——

外部经济标准小岛清标准——总体经济发展标准小岛清认为,只依据个别企业或个别产业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来判定产业可保护与否,有失合理性。应根据要素禀赋比率和比较成本的动态变化,来确定一国经济发展中应予以保护的年幼产业。他认为,只要有利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某些年幼产业即使不符合上述标准,也是值得保护与扶植的。为此,他提出三个条件:①潜在资源的利用标准②保护年幼产业,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动调整③保护年幼产业,要有利于要素使用效率的改善2、凯恩斯超保护贸易政策凯恩斯(Keynes,188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凯恩斯生于1883年6月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他在其传世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中,否定了以英国剑桥学派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和均衡的主张,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办法,消除大规模失业、摆脱经济萧条。他没有一本全面系统地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专著,但他及其弟子们有关国际贸易方面的观点与论述却对超保护贸易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1)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保护目的:走出经济萧条,提高国民收入,促进国内就业在有效需求不足条件下,通过政府干预对外贸易来扩大有效需求,减少非自愿失业。保护对象:对国民经济的整体保护保护时间:只是经济萧条时期的政策(2)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论点反对自由贸易理论的充分就业前提。反对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说”。保护贸易可以增加国内就业量。指出保护和自由是相对的,取决于当时的经济形势。提倡保护,也承认自由贸易的成效,而且保护只是萧条时期的政策,同时只是一国的政策。凯恩斯主义的外贸乘数论。外贸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在外贸方面的运用。投资乘数理论——证明增加新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好处。凯恩斯把反映投资增长和国民收入扩大之间的依存关系成为乘数或倍数理论。即:增加的国民收入是原增加投资量的若干倍。

ΔY=K×ΔI外贸乘数理论——是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在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的引申。一国的出口相当于国内投资,会增加国民收入;一国的进口相当于国内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结论:只有当贸易为顺差(或BOP顺差)时,外贸才能增加一国的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

ΔY=K×[ΔI+(ΔX–ΔM)]

(3)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局限性两个限制条件;降价是促进出口的重要手段,价格降低使得出口收入减少,可能是由于国外市场容量和需求的价格弹性问题造成,那么就不会起到作用,因此只有当世界其他国家的市场处于良好状态才可行,因此应该是一国的政策;以邻为壑的政策,会引发报复,则无效(4)超保护与重商主义的异同相同点都认为贸易收支会影响一国经济,因此需要加以重视;都是对整体经济的保护,不是对个别产业的保护;不同点出发点不同:重商主义是从商业资本的角度,而凯恩斯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贸易保护的机制不同:重商主义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