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人称代词的发展一、上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我、余、朕(甲骨卜辞)、吾、卬、台、予(周代产生)。我:甲骨卜辞常见,周秦两汉典籍中应用亦极为普遍,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论语》:“我未见力不足者。”吾:不见于甲骨卜辞,《诗经》虽然有“吾”字,但是不作人称代词讲。《诗经·商讼·长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郑玄笺:“顾、昆吾,皆己姓也。”“吾”和“我”不同,只用作主语和定语,只有在否定句里才用作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它们在上古并存,用法略有不同。“吾”用为定语时,“我”往往用于主语。汉代以后,两者在口语中逐渐合一,书面语里“吾”用得少了。如: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也。《论语》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左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余、予:这两个词的读音和用法都同。“予”是后起的(周代)。它们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孟子》:“予既烹而食之。”金文、《左传》和屈原赋多用“余”,《尚书》、《诗经》、《论语》等多用“予”。大约最初只有“余”,到周代,产生了同音的“予”,在许多作品里取代了“余”。《左传》用“余”也许是史传体的做法,屈原用“余”可能是楚方言的用法。一、上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朕:从商代卜辞到周秦两汉,呈现出逐渐衰落的趋势,多数作定语,少数作主语。春秋以后,“朕”北方话渐渐不用,而在继承殷文化的楚方言里还保存着。“朕”在先秦没有尊卑的分别,秦始皇26年制定“朕”为天子自称,臣子不能用。《离骚》:“帝高阳只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台:只见于《尚书》和东周铜器铭文。可以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如:“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关于“台”的来源,周法高认为是“余”、“之”的合音,郭沫若认为是“余”的音变。卬:只在《诗经》(四次)和《尚书》(两次)里偶见,作主语和宾语。“人涉卬否,卬须我友。”2.第二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有6个第二人称代词,“女、乃”是商代流传下来的、“尔、而、戎”是周代产生的。“汝、女”音义并同,是同词异字。女、汝:主要作主语、宾语、定语,偶尔作谓语。在先秦典籍里,金文、《诗经》、《论语》、《左传》用“女”,《尚书》用“汝”,《荀子》、《庄子》等两字并用。汉以后一般用“汝”不用“女‘。大约因为妇女的“女”是常用词,为求区别,故借用汝水的“汝”来代替,一直沿用到中古以后。女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左传》尔:始见于西周金文,《诗经》、《尚书》及先秦其他典籍常用。可用作主语、定语、宾语。“尔”用作定语较多。“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而:只用作主语和定语,不作宾语。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战国策》若:不见于《诗经》、《书》、《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但是《墨子》、《庄子》等书里较常见。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尔果非也邪?”“若”又可作第三人称。“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论衡》乃:见于商代的卜辞,用作定语。周秦依然如此,也有少数的作主语。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明德。”《尚书》戎:只见于《诗·大雅》(4见),可能是个方言词。用作主语、定语,不作宾语。戎虽小子,而式弘大。《诗经》3.第三人称代词语言交际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第三者,语言也就需要第三人称代词。否则多次重复第三者的名字,很累赘。商代卜辞中还没有出现第三人称代词。周代也没有产生纯粹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借用“厥、其、之、彼”四个指示代词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厥:甲骨文有“厥”字,但不作人称代词。代词“厥”见于金文、《尚书》、《诗经》和楚辞等先秦典籍。主要作定语,表领属关系,少数用作主语。《书·胤征》:“羲和废厥职务,酒荒于厥邑。”又《诗经·大雅》:“厥作祼将,常服黼冔。”下面的“厥”是指示代词。“厥土惟白壤。”《书·禹贡》春秋后,除了《楚辞》等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作品,“厥”一般为“其”代替。其:作定语,《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施及庄公。”作句子形式的主语,相当于“名词+之”。《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作分句主语,《诗经》:“其未醉止,威仪抑抑。”作兼语。《庄子》:“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之:与“其”不同,第三人称代词“之”不作主语,绝大多数作宾语。《左传·隐公元年》:“爱共叔段,欲立之。”有的“之”放在不及物动词后面作补语,表示动作设计的处所和对象。《史记》:“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彼:作主语、宾语、定语。《孟子·滕文公上》“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4.上古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示方法上古人称代词没有明确的单复数概念。但是有些代词专用于单数。例如“朕、余(予)、台、卬”。有些代词则可以兼用于单数和复数,例如“我、吾、爾、汝(女)”等。至于第三人称代词“其、厥、之”等从上古到后代,一直兼用于单复数。
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书经·多士》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书经·康诰》爾爱其羊,吾爱其体。《论语·八佾》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以吾一日长乎尔,无吾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二、中古人称代词的发展1.继续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依然在中古广泛运用。我、吾:魏晋后“我”不仅在口语作品里面和文人作品里面均应用广泛。“吾”在书面语里,用得普遍。大约东晋后,“吾”在口语里已经逐渐被“我”排斥,书面上则为文人所应用。如《世说新语》中,“我”出现163次,而“吾”出现68次。“吾”既然成了书面语上的东西,用法上自然向“我”靠近。先秦时,“吾”一般不用于动词后的肯定宾语,用作否定宾语的依然不多。到魏晋以后,这种限制完全打破了。而且“吾”还可以作表语。《世说新语·贤媛》:“有孝有忠,何负吾耶?”《搜神记》卷十六:“水侧枯杨树下,即是吾也。”余、予:六朝后这两个代词在口语里已逐渐消失,如佛经翻译多用口语,就极少用“余、予”,其它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也都如此,当然文言作品的仿古依然还用。二、中古人称代词的发展2.新产生的第一人称代词:身、奴(弩)、侬、民、下官、阿、乘身:秦汉间“身”已有第一称代词用法。《尔雅·释诂》:“身,我也。”郭璞注:“今人自呼为身。”不过“身”广泛用为第一人代词,当在魏晋后。(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三国志·张飞传》身是鬼,见使来诣君耳。刘义庆《幽明录》跟“我、吾”不同,“身”多少带有强调说话人本身的作用,不与“曹、辈、侪”一类名词组合,只表单数不表复数。奴:“奴”本义是奴隶。六朝时北方方言中用为臣下对国君的谦称。《宋书·鲁爽传》:“虏群下于其主称奴,犹中古称臣也。”进一步引申为一般的自称。也作“阿奴”。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何处是英雄,迎奴归故宫?”《敦煌变文》:“阿奴无德,滥处称尊。”侬:产生于六朝。《子夜冬歌》:“若不信奴时,但看雪上迹。”“侬”在吴、楚歌词里出现最多,大约是南方方言。《玉篇·人部》:“侬,吴人自呼为我。”此种用法一直沿用到近代文学作品里。《红楼梦》:“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人不知。”跟“侬”相当的还有“侬家、侬阿、阿侬”等。“侬”的来源大概是“奴”的音变。《三国志·魏书》:“东方人名我为阿奴。”二、中古人称代词的发展3.第二人称代词:上古相当复杂的第二人称代词到中古逐渐统一为“汝、尔”两个。其中“尔”逐渐写成“你”,并在用法上得到全面的发展。汝:在六朝以及唐宋,依然广泛运用,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里也不例外。《世说新语·德行》:“(母)语康伯曰:‘汝若为选官,当好料理此人。’”尔(爾):在六朝时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搜神记》:“尔谁家小儿,今日忽来?”你:来源“爾”,六朝时产生简体的“尒”。“你”字形与古代不一样,但实际上从上古音演变而来的。《广韵·止韵》:“乃里切,秦人呼傍人之称。”,佛经翻译中又作“儞”。如《坛经》八:“儞不知大师言,生死大事。”“儞”在使用过程中逐渐简写“伱”,俗写“你”。《北齐书·文宣四王传》:“你父打我时,竟不来救。”“尔”和“你”在字形分化后,语音也有了不同。“尔”随着语音的一般规律发展,到现代读成er,而“你”是个强势音,保持中古的读音【是“尔”字中古音保存在口语里面(nia—niә—ni)】不变。唐代,“你”在变文等比较接近口语的作品里用得多,文人作品少用。宋元以后才普遍应用。二、中古人称代词的发展4.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没有用法完备的第三人称代词。到了南北朝,随着佛经的翻译,白话文学的兴起,第三人称代词用法不完备便很不能适应汉语交际和汉语语法逐渐严密法的需要。于是“其”的用法扩大了,并产生了新的第三人称代词。其:第三人称代词“其”中古仍然广泛运用,而且作主语、宾语的有所增加。《世说新语·品藻》:“王曰:‘噫!其自有公论。’”《宋书·刘劭传》:“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渠:中古新产生的代词,最早见于《三国志》,六朝时应用尚少,唐代相当流行,可作主语、宾语、表语和定语。《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渠”字应该是“其”演变过来的(《广韵》:“渠,强鱼切,其,渠之切。”同时群母)。“其”本是指示代词,“渠”最初也有指示作用。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虽与府吏邀,渠会永无缘。”不过到了唐代,“渠”专门用作人称代词。也可活用为第二称代词,相当于“你”。张鷟《游仙窟》:“莫道钗意少,可以挂渠冠。”元明以后,“渠”在北方口语消失,客家话、粤语第三人称代词“佢”,大约是“渠”的保留。二、中古人称代词的发展伊:上古汉语“伊”是指示代词,如《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南北朝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直到唐宋,都很普遍用,可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世说新语·汰侈》:“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今上海、海口话依然保留此种用法。他:上古汉语“他”是旁指代词,大都指物,是“别的”义。六朝时“他”常常用作旁称代词,指人,作“别人”讲。《高僧传》卷一:“年十四,学读书,一日所得,当他一旬。”此例“他”没有先行词,所指对象是无定的,故是旁称代词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北齐书》:“凤与穆提婆闻告败,握槊(长矛,音硕)不辍,曰:‘他家物,从他去。’”上例的“他”是指一个没有说出来的人,但已经是有定而不是无定的。《百喻经·估客偷金喻》:“昔有二估客,共行商贾,一卖真金,其第二者卖兜罗绵。有他买真金者,烧而试之。”此类的“他”字没有先行词,所指的对象不仅肯定,而且已经在后面说出来了。这种“他”是旁指代词向第三人称代词的过渡。下面的“他”前面已经有了先行词,所指称的对象固定而且非常明显,已经成为第三人称代词:《大藏经·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妇见打比丘,故语夫言:‘何以打他?’”六朝时,第三人代词还只是少数例子,唐代口语里就大大发展起来了,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等。《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白庄曰:‘我早晚许你念经?’远公当即不语,被左右道:‘将军实是许他念经。’”三、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发展1.形尾“们”字的产生(1)上古表复数情况:上古人称代词单复数同形,先秦时代,只是在《左传》里有“吾侪”,凡2见,“侪”有实在义——“辈、类”。汉代以后,有“属、曹、等、辈”,这些字都是同义词,均有一定实际意义。它们和“们”最大的差别是:“们”字为复数的固定形尾,而“侪、属、曹、等、辈”等则是不固定的,而且没有成为形尾。(2)产生的时间及历程:形尾“们”的产生,大约产生在第10世纪到第11世纪之间,即宋代。在书面语里最初写作“懣(满)”,后来写作“瞒、门、们”,元曲又写作“每”。赵长柳词:“对酒当歌渾冷淡,一任他懣嗔恶。”《齐东野语》:“不因你瞒番人在此,如何我瞒四千里路来。”辛弃疾词:“学人言语十分巧。看他门得人怜。”《朱子语类》:“在他们说,便如鬼神变怪。”《元曲·玉镜台》:“他每都恃着口强。”“们”的来源不清。看来“们”字也经过单复数不分的阶段。(3)咱:在北方方言里,宋代有个新兴的第一人称的代词“咱”字(等于我,是“自家”的合音),后来加上词尾“们”,成为“咱们”。到近代后期,“咱们”和“我们”有明确的分工:“咱们”是包括式,包括对话人在内;“我们”是排除式,不包括对话人在内。2.第二人称代词“您”的产生和使用“您”最早见于宋元话本和金元诸宫调里,语音上,是“你们”的合音,意义上,可以用于第二人称复数,相当于“你们”。您三人兵少,如何保驾?《七国春秋平话》也用于第二人称单数,相当于“你”。清代以后,“您”已经不再用来表示复数,也不再出现“您们(每)”的形式。现在北方话里“您”表示第二人称的敬称,而且只在书面语里偶然可以见到“您们”这样的称呼。四、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发展情况
1.“他”分为“他、她、它”,即分为阴性。阳性、中性。但是复数形式(他们、她们、它们)比英语分得更细,英语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842-2024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薄膜材料的弯曲试验方法
- 2024年度劳动合同范本(含工资待遇与福利制度)
- 2024年度环保设备研发与生产合作合同
- 2024年度租赁合同租赁期限及租赁物使用规定
- 2024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合同发电项目内容及合作模式
- 04版大数据分析与信息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网络安全与防范合同
- 2024年度电影特效技术保密合同2篇
- 2024年度智能制造工厂采购监控设备合同
- 疟疾防治课件
- 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卡
- 脑心综合征课件
- 《稻草人》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 消防检测维保进度计划及保障措施方案
- DT电动推杆说明书
- WOMAC评分量表资料
- 事业部管理办法
- 第20课纸杯变变变
- 八年级上册专题训练-短文填空+(无答案)
- 幼儿园建构区综合评价表
- 户外环网柜安装与检修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