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_第1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_第2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_第3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_第4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试图回答三个问题:国际贸易的动因国际贸易的结构——进口什么,出口什么国际贸易的利得—国际交换比率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国际贸易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的早期探索——重商主义(国际贸易理论政策的早期探索)典国际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穆勒的相互需求论马歇尔的提供曲线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流派……第一节重商主义(Mercantilism)重商主义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起源。重商主义经济思想产生于中世纪之后、自由主义盛行之前,大致可以追溯到1500~1776年之间。重商主义从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抛弃了西欧封建社会经院哲学的教义和伦理规范,开始用世俗的眼光,依据商人的经验去观察和说明社会经济现象。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学家大多是卓越的商人,如蒙克莱田(武器制造商)。经济思想与商业之间的联系在英国尤为紧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想和行为的结合。虽然重商主义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它提出了一系列理论主张,都是为国家制订宏观经济政策服务的。重商主义并不是为商人服务的,而是为国家制订方针和政策服务的,因此它是“政治经济学”或“国家主义经济学”的前身。1.理论概述2.产生背景经济条件:商业活动对自然经济瓦解、对资本主义形成的影响劳动:商业发展——自然经济瓦解——大量自由雇佣劳动者资本:对外贸易——海外掠夺——大量货币资本市场:地理大发现——开辟和扩大了市场——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大发展政治条件民族国家的形成,封建国王和商业资本结成同盟思想文化条件文艺复兴运动:思想解放,物欲的满足3.发展阶段早期晚期时间:15-16世纪中期代表任务:威廉·斯塔福代表作品:《关于英国公共福利的对话》被称为“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时间:16世纪中期-18世纪中期代表任务:托马斯·孟代表作品:《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或“重工主义”4.基本观点什么是财富?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货币的唯一形态。这导致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和积累金银货币。财富来自哪里?除开采金银矿藏、对外掠夺外,更多依靠对外贸易的不平等交换。并认为对外贸易是“零和”而非“双赢”。如何增加财富少买多卖,力保贸易顺差。国家政策奖出限入,实行运输和外贸垄断。5.早晚期重商主义的差别关于获取财富方式的认识早期:禁止输出,每笔交易保持顺差,将货币贮藏于国内。晚期:允许输出,总体顺差,将货币视为资本。关于生产的认识早期:忽视生产晚期:“货币带来贸易,贸易增加货币”,贸易扩大以生产扩大为基础,强调大力发展本国产业。关于管制政策的认识早期:重点在于货币。晚期:重点在于贸易和运输,签订国际通商合约,推行殖民政策等。5.评价积极:思想大解放,独立思考经济现象,并注重分析现象因果关系;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了当时国际贸易和商业运输业的发展;

对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参考价值。消极金银不是财富的唯一形态,并混淆了金银、货币、财富之间的关系;财富不是来源于流通领域,而是来源于生产领域,是劳动的结晶;贸易非零和,而是双赢的,条件: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长期的、大量的顺差将导致通涨,竞争优势丧失,顺差消失;实施管制政策,这将导致失去商品销路,丧失带回金银的自由和便利。第二节绝对优势理论(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s

)1.人物简介

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倡导自由贸易理论的带头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seoftheWealthofNations》)(简称《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论(TheTheoryofAbsoluteAdvantage)。核心思想——自由放任,让“看不见的手”自由调节。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2.产生背景18世纪60年代,英国纺织业开始了产业革命,此后机器大工业逐渐取代手工业。产业革命的迅速展开使英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但却受到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建立起来的重商主义政策体系的束缚。重商主义提倡的极端保护主义则从根本上阻碍了对外贸易的扩大,使新兴资产阶级很难从海外获得生产所需要的廉价原料,并使其丰富的产品寻找更大的海外市场的愿望难以实现。作为产业资产阶级代言人的亚当·斯密于1776年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在书中他抨击了重商主义,在吸收英国大卫·休谟的经济自由思想和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弗朗斯瓦·魁奈的自然秩序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以自由放任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方面,提出了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论。3.基本观点国民财富不是金银货币,而是一国国民生产和生活的商品的种类和数量。财富的来源不是贸易或流通,而是一国国民的生产劳动。国内分工能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一国财富总量。国内分工也同样适用于国际分工,并论证了国际分工能够增加世界财富总量,还指出国际分工的原则是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各国应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绝对劣势的产品。这种国际交换能够使各国的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并使各国在贸易中获益。主张自由贸易政策4.实证分析基本假设2×2;生产中仅投入一种要素:劳动力;劳动力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两国产品的生产中存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生产过程中规模收益不变;两国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自由贸易,不考虑贸易中的交易成本。模型分析分工前酒(1单位)毛呢(1单位)劳动时间劳动投入劳动时间劳动投入英国1120170葡萄牙1801110分工后酒毛呢总投入劳动量产出总投入劳动量产出英国————(120+70)=190葡萄牙(110+80)=190————分工原则:扬长避短结论分工后再进行国际交换,英国相对于分工前增加0.714个单位毛呢的消费,葡萄牙增加0.375个单位的酒的消费,可见,贸易是“双赢的”。在前面假定条件下,思考国际贸易双赢的条件?即国际交换比率对国际贸易利得的影响?交换后国际交换比率:酒:毛呢=1:1酒毛呢英国11.714葡萄牙1.37515.评价积极:认识的飞跃:第一次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去考察了贸易的动因,揭示贸易是“双赢的”,极大地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理论假设:与现实不够吻合,只能解释贸易实践活动部分原因;理论缺陷:对那些在生产上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国家,能否参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参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能否从分工与贸易中获益?斯密的理论对此未作出回答。第三节比较优势理论(TheoryofComparative

Advantages

)1.人物简介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1772—1832)是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出身于一个犹太族的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受商业教育和经商的熏陶,14岁随父开始从事证券交易活动,16岁时便成了英国金融界的知名人物,25岁就成为拥有百万资产的金融界巨富之一。为弥补早年教育的不足,26岁开始致力于学术研究,涉猎很广。1799年初他在读斯密《国富论》,留下深刻印象,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极大兴趣,便开始专门研究经济问题。在他研究经济学18年后,于1817年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2.产生背景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的矛盾达到了异常尖锐的程度。他们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在《谷物法》存废的问题上。《谷物法》是为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制定的法令。该法令规定,必须在国内谷物价格上涨到限额以上时,才准进口,而且这个价格限额不断提高。《谷物法》限制了英国对谷物的进口,使国内粮价和地租长期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增大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工业品生产成本,削弱了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因限制谷物进口而招致的贸易报复,也不利于英国工业品的出口。于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和贵族地主阶级围绕着《谷物法》的存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李嘉图于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在该书中,李嘉图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优势理论,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3.实证分析基本假设:跟绝对优势理论相同。模型分析分工前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英国12011001葡萄牙801901分工后小麦布劳动投入量产出量劳动投入量产出量英国220葡萄牙170分工原则:“两优取重,两劣取轻”或“有利取重,无利取轻”交换后国际交换比率:酒:毛呢=1:1酒毛呢英国11.2葡萄牙1.1251结论分工后再进行国际交换,英国相对于分工前增加0.125个单位毛呢的消费,葡萄牙增加0.2个单位的酒的消费。逻辑思维:国际贸易的动因——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商品成本的相对差异

——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4.评价积极:萨缪尔森的高度评价: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那么比较优势论一定能夺得桂冠;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也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地主贵族阶级、争得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极大地推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消极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的根本缺陷在于静态地观察问题,只说明了国际贸易的短期利益问题,无法将开展国际贸易同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理论设计自身存在缺陷。第四节要素禀赋理论(FactorEndowmentTheory

)1.人物简介

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瑞典经济学家伊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俄林师生俩提出的(因此这一理论通常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赫——俄模型或H——O模型),后经保罗·萨谬尔森等经济学家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在从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这段时间内,要素禀赋理论成为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上的一颗“明珠”。2.基本概念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某种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度:指一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一个相对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无关。有两种衡量方法:实物法与价格法。实物法:国家2为资本丰裕国家国家1为劳动丰裕国家

价格法:国家1为资本丰裕型国家国家2为劳动丰裕型国家

判断: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哪个国家是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要素禀赋A国B国劳动1230资本4860下表为A、B两国的资本和劳动的分布情况部分国家的要素禀赋要素密集度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个相对概念,与投入的要素绝对数量无关。衡量方法:国家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国家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3.实证分析基本假设2×2×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规模收益不变;消费者偏好和收入分配相同;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在一国内,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与国之间不能流动;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没有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也没有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两国贸易都是平衡的。分析框架商品成本要素价格要素供给要素派生需求最终产品需求绝对价格差异要素禀赋贸易产生自由贸易假定完全竞争假定要素投入量生产技术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越大,开展贸易的可能性也越大。基本观点商品价格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利益驱动力;商品价格的差异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差异决定,而这种成本差异又是由生产时投入要素的价格差异决定;生产要素的价格差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供给(禀赋)差异造成,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两国开展国际贸易的前提和基础;国际贸易格局:劳动丰裕型国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资本丰裕型国家应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资本要素密集型产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要素禀赋论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模型分析国家产品资本劳动资本价格劳动价格单位成本AX6220100320Y24440BX621060180Y24260国家丰裕度的判断所以,A国为劳动丰裕型国家,B国为资本丰裕型国家

产品密集度的判断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结论为:

A国出口Y,进口X产品;

B国出口X,进口Y产品。验证A国在Y产品生产上具有劣势较小,根据“两劣取轻”原则,A国应该生产并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

可见: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例子技术系数/要素比例要素价格成本/价格日本美国纺织品机器纺织品机器劳动L资本C0.750.250.250.750.750.250.250.75工资W利息I40日元200日元40日元200日元2美元6美元2美元6美元P=L*W+C*I80日元160日元3美元5美元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日本和美国应分别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哪种产品?思考

请评论以下论断:“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来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丰裕的。不用谈资本,也更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都不丰裕。”4.引论一:斯托尔怕——萨缪尔森定理(H-S定理)H-S定理说明的是: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观点:国际贸易将使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使出口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报酬)上升;使本国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使进口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报酬)下降。可见:国际贸易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收入分配产生实质上的影响。请问:谁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谁是保护贸易的支持者?日本的大米政策:日本是地理小国,土地异常稀缺,生产大米的成本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高,但是为什么日本只允许进口很少量的大米?思考4.引论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自由的国际贸易将通过商品相对价格的均等化,最终使各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X——劳动密集型产品,Y——资本密集型产品L供给既定K供给既定出口Y进口XK丰裕L稀缺L供给既定K供给既定出口X进口YL丰裕K稀缺A国W较低r较高L需求增加K需求减少w上升r下降B国r较低w较高K需求增加L需求减少r上升w下降均等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在0和1之间。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0.4790.4730.4850.4870.4840.4910.4900.4810.4770.4744.引论三:雷布津斯基定理波兰学者,于1955年提出,研究要素总量变化对生产结构、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观点: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全部条件和嘉定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供给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扩大,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缩小。如果供给增加的要素是本国丰裕要素,该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出口增加,对外贸易条件恶化;反则,如果是稀缺要素,将导致该国贸易条件好转。第五节战后国际贸易理论1.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人物介绍

俄裔美国经济学家。最主要的贡献是在《投入产出经济学》(1966年)创立了有名的投入一产出分析法,197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1953年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的争论。里昂惕夫的逻辑是:如果H-O理论正确:那么各国应该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而美国作为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意味着:美国出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应该大于进口行业的资本劳动比率,即:1947年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竞争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出口商品进口竞争商品资本使用量(按1947年美元价格计算)劳动使用量(人年)2550780182.3133091339170.004首次实证检验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换言之,美国是利用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剩余劳动。里昂惕夫的实证结论与美国的实际情况相悖,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实证结果表明1951年美国每百万美元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出口商品进口替代商品资本使用量(按1951年美元价格计算)劳动使用量(人年)22568001742303400168再次实证检验劳动力不同质论人力资本论自然资源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说贸易壁垒说谜的解释2.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

波斯纳,美国人,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把技术作为独立于劳动和资本的第三种生产要素,提出了技术差距模型。“经验+反思=成长”技术差距论模型弗农产品生命周期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