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修1 戊戌变法_第1页
历史选修1 戊戌变法_第2页
历史选修1 戊戌变法_第3页
历史选修1 戊戌变法_第4页
历史选修1 戊戌变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戊戌变法1、民族危机:2、统治危机:3、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5、思想基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历史根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知识回顾: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在哪里?开设工厂列强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贷款修路开矿设厂开设银行清政府向列强借债情况表年息重、获利高;附带条件多、还债年限长,便于长期控制经济进而控制政治。以海关税款为抵押允许参与海关管理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以海关关税为担保以内地税收做抵押由外国人控制海关P125国名在中国投资的铁路共计英国2800英里6420英里俄国1530英里德国720英里比利时650英里法国420英里美国300英里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不仅控制铁路沿线的土地资源,还把经济势力和军事势力渗透到那里。

行业名称行业数量投资量的顺序矿业32家英国水电19家日本纺织16家德国食品39家俄国机器造船7家资金合计1﹒3亿元共计136家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华开办的企业

一方面强占中国市场,打击中国民族工业;另一方面又冲击自然经济,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关条约》签定后,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危机,也加剧了请政府的统治危机。以商品输出为主以资本输出为主直接割地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1899年9月到11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美国驻英俄德日法意6国大使,向各国政府提出关于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基本精神是各国决不干涉他国权益;货物运输均按现中国的协定关税率征税;各国对进入本国势力范围内任何港口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税。即互相承认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机会均等,利益均沾。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对华侵略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熊——

虎——蛤蟆——肠——凶光——

俄国(东北)

英国(长江流域)

法国(两广、云南)

德国(山东)

日本(福建)

鹰——美国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严重的财政危机出现措施增加税收额度降低官员薪俸裁减军队加强鸦片税管理增加商税、扩大纳官偿还外债频繁的自然灾害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田赋锐减兴修水利赈灾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原因影响概况1.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2.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返回3.某些爱国志士提出“设厂自救”的主张。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1196801895回(1)商办厂矿数量增加(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3)轻工业发展最为显著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他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时间企业数资金额(万元)1863—18941196801895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政治(阶级)基础经济基础A、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2、代表人物:4、思想特点:

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的维新思想奠定理论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王韬、郑观应、薛福成3、主要思想:1、出现时间:19世纪60、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学习西方,变法图强B、经济思想: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C、政治思想:实行君主立宪维新思想的出现、发展、传播康有为的变法思想《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人类社会三个发展阶段:

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2、思想主张:1、理论基础:B、维新思想的发展材料二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

3、康有为维新思想特点:“托古改制”——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材料一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其原因何在,有何利弊?⑴儒学传统思想对中国影响深刻;⑵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保守性,不可能打出鲜明旗帜⑶康有为出身经历、文化底蕴决定,特别由其所处时代决定;⑷为减少改革阻力。利:减少阻力,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弊:反映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老一辈革命家吴玉章回忆说:“当我读到康、梁的痛快淋漓的议论以后,我很快就成了他们信徒,一心要做变法维新的志士,对于习八股、考功名,便没有多大兴趣了。”

想一想:维新思想在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强烈地冲击了传统思想,使一部分人开始接受维新思想。

“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正当维新思想给全国人民带来思想的冲击的同时,1895年之事,给全国人民心灵上巨大的打击……康有为联络1300多名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的重大行动——“公书上书”拒和迁都变法练兵爱国救亡的维新运动

兴起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中外纪闻》《时务报》上海《国闻报》天津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康有为在北京、上海成立强学会——维新运动迅速展开1、开始标志:3、创办学堂、报刊宣传变法:2、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代表人物活动地点主要著述刊物主要思想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共同主张上海湖南天津《变法通议》《仁学》《天演论》《时务报》《国闻报》变法图强;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发展近代工业“冲决君主之网罗”反对发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思想观念用进化论理论阐述维新变法主张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光绪皇帝支持哪一派?为什么这么做?这对变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答:光绪皇帝支持维新派原因:a.爱国思想b.改革意识c.夺权影响:a.使变法得以进行

b.康有为等人对开议院、兴民权等问题避而不谈高频题

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分化和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本原因是()A民族危机的加深B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C统治集体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斗争D康有为的宣传A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次高涨1.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瓜分①德国军队1897年11月,强占胶州湾②俄国1897年12月,强占旅顺和大连③法国1898年4月,租借广州湾④英国1898年6月,租借威海卫,1898年7月,强租后来称之为“新界”的地区2、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次高涨康有为再次上书、变法组织广泛建立、部分官员也主张变法自强1、民族危机:2、统治危机:3、经济基础:4、阶级基础:5、思想基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剧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历史根源)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6、爱国救亡维新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涨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政治2)经济3)文教4)军事1、开始标志:2、主要内容: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北洋新军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类别作用局限性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文教方面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打击封建官僚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抵御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练习:一、判断下列论述的基本思想属于哪一派的主张?

A、洋务派B、维新派C、守旧派D、革命派()祖宗之法不可变。()饬各疆臣········调集兵船、购利器、筑炮台。()扫除数千年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二者斯强矣。ABCD二、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共同主张是①创办新式学堂②鼓励建厂开矿③实行君主立宪④建设海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三、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A万木草堂、万国公报、强学会B时务学堂、时务报、湘报C大同学堂、译书公会、国闻报D时务学堂、湘报、南学会CD四、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成为运动的关键是()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

C、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维新派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五、我们之所以把维新与顽固派的论战称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因为()

A、论战最早震动了清朝君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状态

B、论战中提出改革科举制度,学习西方的要求

C、论占中维新提出改革政治制度的主张

D、论战抨击了封建信条,并阐述了资产阶级政治主张BD六.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CD三、新旧势力的交锋1、旧势力阻扰变法A、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B、顽固势力控制军权C、中央和地方大员对新政的抵制2、维新派的对策A、光绪帝任命军机四卿B、拉拢袁世凯C、游说外国驻华公使和传教士慈禧太后召荣禄来京的电报慈禧太后废除新法四、改革的失败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政变,临朝听政,囚禁光绪2、康有为、梁启超出逃3、戊戌六君子被杀4、废除京师大学堂等以外的变法的一切内容—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杨深秀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改革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

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对封建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根本原因:半殖半封社会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其它重要原因:

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变法手段单一:

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方式;存在幻想依赖:

对帝国主义的幻想;依赖的皇帝没有实权等等。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爱国:一次救亡图存爱国运动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主: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制度的初步尝试传播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启蒙: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积极作用推动中国近代化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人民的觉醒,起思想启蒙作用四、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启蒙意义爱国意义进步意义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社会背景领导力量

政策措施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成功倒幕派实力强大武装倒幕成功逐渐改革,大力推行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