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息壤考2016-02-1608:54来源:中国岩土网阅读:2752这个息壤或者息土是什么东西呢?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看来息壤或者息土是一种可以自己增长的土,而在流水中不被冲毁,所以被用来阻截洪水。息壤考李广信国际岩土界通常是说:1963年,法国的工程师亨利.维达(Henri.Vidal)在观察鸟类利用泥和草筑巢,受到启发;提出来加筋土这一新概念,这种以西方为中心的科技史观是十分无知与可笑的。2015年5月在成都的加筋土学术会议上,我作为国际土工合成材料协会(IGS)中国分会的主席,作了会议的第一个特邀报告,题目就是“息壤考”。从我国的良渚文化、大禹治水、秦代的都江堰、古长城、汉代的大汉漕渠、宋代的埽工,直到近代的水利、房建以及日常生活各方面,以详实的考古资料无可辩驳的表明,在我国,加筋土的历史不是50年,而是5000年。这一报告使国外的一些学者感到震惊,IGS前主席,日本的龙岗文夫(F.Tatsuoka)、美国的IGS大使等在赞叹之后,都要拷贝我的讲演课件;几位台湾教授十分激动,他们说我们史前就在使用加筋土,可是我们却要去买外国的专利。并邀请我一定到台湾去讲一讲。中华民族号称具有5000多年的历史,但有文字记载约为3700年左右,即考古发现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武丁、妇好等征战的史实。此前的唐尧虞舜基本上属于传说。《山海经》是大约先秦时代的重要古籍,但它并非史籍,其所述基本属于传说。内容庞杂,想象丰富,似乎荒诞无稽。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其中的远古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看似荒诞,但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我国最早的有后来的史书记载的水利工程实践应当是大禹治水,发生在大约是在41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山海经》中讲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这里讲的是鲧盗取窃了天帝的“息壤”,用以治水。在《淮南子》中也提到“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可见大禹也是用息土来治水的。那么这个息壤或者息土是什么东西呢?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说:“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看来息壤或者息土是一种可以自己增长的土,而在流水中不被冲毁,所以被用来阻截洪水。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向上天提出了170多个问题,其中有一些是岩土工程问题。例如他问“洪象极深,何以填之?”“鲧何所营?禹何所成?”从岩土工程的角度,应当说屈原的这些问题是很有专业水平的:当时洪水滔滔,波涛汹涌,既深且急,用什么岩土材料和施工工艺修堤筑坝,拦挡洪水而不被冲走?既然鲧和他的儿子禹都使用了息壤或者息土,那么息壤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鲧“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结果被“殛于羽山而死”;而大禹则功成于天下,二者的治水方略有什么不同呢?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是十分辛苦的,充分发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入”;他也很重视规划和测试,“左准绳,右规矩”,亲自勘察测量,规划设计。但是成功的关键恐怕还是治水方略的正确,不是单纯依靠息土来拦截洪水,而是湮(塞、填)、导、蓄相结合,正如《史记》所讲的“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终于战胜了洪水。这里就有一个让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息壤”的实物应当是什么东西?根据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它具有如下特点:(1)它既称为息壤或息土,其主要成分应当是土。(2)它窃之于天帝,应当是一种极有创意的东西。陆游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亦即一切完美奇妙的东西都是上天创造的,只有天才与妙手才能够发现与获得,也可以说是从上帝那里窃来。“鲧窃帝之息壤”,并将其传于禹,从这点看,鲧也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与希腊英雄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样,盗取了息壤,为大禹的成功治水创造了条件,造福于人类。中国古代的“天”,其实就是指自然:“道法自然”。(3)它可在流动的洪水中不被冲散流失,甚至可以不断增长,所以可用以拦截洪水,在大禹成功治水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关于息壤是什么,几千年来,人们提出来很多见解:防管涌土料、膨胀土、腐殖质合适的熟土等。提起治水,使人首先想起了河狸,它们可以在河中筑坝,是成功的治水者。河狸在岸边咬断一棵30cm直径的树只需几十分钟,它设计好角度让树倒向河里(见图1(a)),或者干脆掘一条运河以便水运大的树干。它首先将咬断的粗大的树干竖直立于河床为桩,再用带叉的树枝在下游斜撑,然后用树木枝条、草的枝叶、块石、碎石、泥土层层填筑建成拦河大坝。坝建成后,上游泥沙草木逐渐淤积(亦即自长息无限),形成防渗结构,蓄水成库。这种坝的两侧低于中间,河水量过大时则从两侧溢流,由于树的枝干消能保护而不会被冲毁。水库建成以后,它可在水库中捕鱼游戏,并让水淹没其洞口,卧室则在高于水位的河岸地下,设有通风口,其家园安全舒适(见图1(g))。据说在加拿大这种河狸坝最长达850m,从卫星上可以都清楚见到,是由若干河狸家族合力建造的。图1为这位勤劳而睿智的水利工程师及其建造的河狸坝。据考,我国古代北方也广泛分布着这种河狸。
岩土是人类最早接触的建筑材料,也是古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与武器,“水来土湮”,表明古代人类在与洪水斗争中,土是他们最方便和有效的武器。但是由于土是碎散的,在流水中会被冲散带走,如屈原所问:“洪象极深,何以填之?”这就需要把它们连接合成整体,最简单方便的方法就是利用天然的草、木、竹等纤维材料将土石结合成整体。作为万物之灵的古人一定是见到河狸筑坝而受到启发,使用了相似的工法治水,这也可以说是窃之于天吧。这就是原始的土的加筋与防护。再看大禹治水中的息壤,郭璞讲它自长息无限,在治河工程中,有很多结构可以使河道落淤而增长,如图2所示的丁坝与导流堰。在弯曲的河道中,由于横向的环流的作用,凸的一侧是淤积的,而凹的一侧被冲刷。如果认为干预,改变河道水流的流向,则可按照人的意志冲砂或淤沙,如都江堰的飞沙堰(图2(a))丁坝结构不将水完全拦截,也是调节河水的流量与流向。如果在平直的河道的一侧建造丁坝,则可将主流挑向对岸,并冲刷对岸的岸坡,而丁坝坝后则可不断淤积(见图2(b)),从而改变河道。在新疆的霍尔果斯河上,我见到在中国的一侧,人们建造了很长的丁坝,结果把哈萨克斯坦一侧的河岸冲得壁立数丈,还在不断地崩岸。当时我就想:我国被俄罗斯抢占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又一寸一寸地往回捞,可见中国人的小聪明。在流速很高的河道中,在汹涌的洪水中,息壤不被冲失,堙(填、塞)洪水,并可以使河道淤积而不断生畏,用以拦截洪水,调节流速与流向,整治河道。在大禹成功治水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进行这类工程的施工,就需要体积与重量巨大的石料或结构体。图3为三峡截流时使用的几十吨重的混凝土四面体块。而在远古时代不可能制造与运输这样的庞然大物,而是代以人工制作的各种天然材料复合体,如图4、图5所示。图,三蝶处沈时用的直入的泡器土四茴体与后输卡车图4.陆生-都江堰中的妈槎图4.陆生-都江堰中的妈槎⑻诃蹲境结构巾.都江解使用的确推有趣的是,从图4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学习模仿河狸的痕迹,杩槎与河狸坝何其相似?。在都江堰工程中,普遍使用竹、木、石混合的材料,如杩槎、竹笼、条排等。它们连接成整体,可分可合,体积重量巨大,施工方便。用于截流、拦洪、护岸,是治水的强大武器。
史书记载:成帝建始7年“以竹落长四丈,大九围,盛以小石,两船夹载下之以堵决口,三十六日河堤成”。这就是图5(b)中的“羊圈”工iHrd工iHrd值)忖蹩(V)羊圈胭冬竹木来石的望自结构悻在公元前140~110年间的西汉初期,汉武帝为了讨伐匈奴,运送粮草,横穿灞河修建一个超级工程:大汉漕渠。漕渠汉代的起点是从昆明池流经西安北郊河止西、沟上村,穿过灞河,经新筑镇、新丰镇、渭南、华县到华阴市北进入渭河,全长300里。见图6.图6大汉漕柔平面图这种两河相交的工程难度在古代是可想而知的,两千多年前,没有混凝土,没有大型机械,只靠人工,既要保证枯水期水位,以确保通航;又要在汛期不被冲毁,保证岸坡稳定。在汉唐时期,灞河两岸杨柳茂盛,“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那时从长安送友人到灞桥,折一柳枝送给朋友,以表依依不舍之情。当时的朝臣徐伯请命承担这一工程。他主要是利用灞河两岸的柳枝,夹青膏泥制成条捆,用以护坡。同时在河岸交叉口用木桩加木制沉井(木箱内加卵石)固岸。见图当时的朝臣徐伯请命承担这一工程。他主要是利用灞河两岸的柳枝,夹青膏泥制成条捆,用以护坡。同时在河岸交叉口用木桩加木制沉井(木箱内加卵石)固岸。见图7。困■>岸堤加固工程槽庭i公田井木漏一如石ibi木推胪谭护坡用的条笼的制作见图8。即首先在河岸上纵横铺设麻绳,然后铺设鲜的柳条;上面铺一层碎石及碎砖瓦;再铺一厚层青泥膏;从一头卷成条笼。最后把它逐个推下河岸,打桩铺一层碎石及碎砖瓦;再铺一厚层青泥膏;从一头卷成条笼。最后把它逐个推下河岸,打桩固定,形成连续的护坡结构。见图9。图£条第的制作过程佰)固定,形成连续的护坡结构。见图9。图£条第的制作过程佰)麻绳一柳枝(C)f璃油?{"砂石+瓦⑹|i大的条龙图g条筑护岸的施工2000年灞河水位较低,人们在河滩发现了一片巨大的圆柱状黑色土体,细看发现其中有柴草旋成的同心螺旋线。螺旋线间夹着坚硬的黑泥,黑泥里掺杂着瓦砾、砂砾和木质。经过碳14的年代测定,这些残片是两千多年前西汉的瓦砾。通过对黑色淤泥进行的实验室研究分析,发现了柳条的纤维。这些汉代的遗物揭示出当年的这个超级的工程,先秦时期《慎子》记载“治水者茨防决塞”;《汉书》也记载:汉武帝“自临决河,令群臣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下淇园之竹以为楗”。可见在汉代这种草木土石混合的结构物加上木桩广泛用于治河、防汛、堵决口工程中。并要求干部参加劳动,皇帝亲自监工,群臣自将军以下都要去防洪抢险第一线,背柴草,制成条笼,打桩固定。那干部作风似乎要比现在好。那么大禹治水是不是我国古代最先使用加筋土技术呢?2015年在多年勘探调查的基础上,在浙江省杭州一带确认了分布于良渚古城西北部的水利系统。这是一系列惊人的,规模宏大的防洪工程。从防洪角度看,天目山为浙江省最大的暴雨中心,夏季节极易形成山洪,对地处下游平原的良渚遗址群形成直接的威胁。通过修建水利系统的高、低两级土坝,可以将大量的雨水滞留在山谷和低地内,解除洪水直接的威胁。GIS分析显示,高坝约可以阻挡短期内870mm的连续降水,即相当于本地区降水量百年一遇的标准。低坝内是一个倒三角形的低洼地,根据低坝现存的坝高海拔10米推测,可形成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广阔库区。这是一套拦洪、蓄洪相结合的规划严密的系统工程。工程同时还有运输、用水、灌溉等功效。其工程布局见图12。ffll2高阑低捌形成的扉区推珊在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中,先人们采用了一种巧妙的工艺:即将土以芦荻茅草包裹形成长扁圆形的泥包,再将其纵横砌筑。其作用大致相当于现代修建堤坝使用草袋装土。在土内加入这种植物纤维并压实,能使坝体增加抗拉、抗剪强度和整体性,不易崩塌和被冲毁,如图13所示。对堤坝遗址内的草木经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C14测定,结果显示,上述各地点系列样品的树轮校正值全部都落距今4700-5100年之间,见表1,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表L良谓古腕水利工程中的草木的羽宸Lab编号*ACu(BP)误&捐耗校正若年代1a(Ba,器)20随前却故535J010BC(7.S^i)2990BC2930RCi^OJ%.)28S0BCJ020BCe£4%J2S8OBC,BA1O7J2草353ilOBC{3290BC(IQ.3%)3230BC311OBC(-I7.4%)3000BC2G8OBC(S.«%}293OBC3330BC0.3%}浏OBC小。BC(表馆3】为BC3130BC侨£一1%[»和BCBA1533草」犯。403270BCf5240BCMCXJRC[J3.稣“JOOOBC29?0BC{IS?J%)2920BC33J0BC(19.6%)3ilOBC3⑶耻(工臧”工就i耻3130BC(7J.5%)2910BCBA12O381件4130402870BC(20J%)2S00B€2760BC(-l7^-4)2620BC2S80BC(05.4%)258XJBCBA120386符4345303010BC:3&2%)琰OBCJ080BC(2.0%)3Q60BC3030BC(9丸4阿28典BCBAU0587草42153529()&BC(27.6%)2SfiOBC'WS1QBC因g/tT$OBC2720BC[S.O%>271OBCAIQ3C(3$-。跖):S3OB<72520BC(60.4%)2570BCBA12O5SS埴物外4060352S-WBC(5.I%)2B20BC26-1UBC25I5OBC2S40BCiJS.7%)24KBe2S50BC(9t6%)2SI0BC2750BC(tJ*4)2720B€2700BC(豺3g)2470BCBA125时箪心M252915BC24S0BC能锦汽的球(b)草嘉泥的清理依)草裳泥皮部的性霜(d)草最正块的形状14.囱港吉增堤堤中的培土结构及草岩渔的01拨图15髓工用的木雷图16章直港制作流租夏原图15,16为这种草裹泥工艺的复原,所用的工具与原料全部都是当地的材料:青膏泥为湖相沉积的淤泥,裹草主要是荻、茅草,而绑扎是用芦苇与芦竹;挖泥的工具为木雷。完全符合5000年前的生产力水平。良渚人在流域的上游、中下游兴建不同类型的水利设施,表明他们已经具备全流域的水环境规划和改造能力。水利系统工程浩大,仅外围的堤坝的总土方量即达260万方。在距今5000年的良渚时期,其规划视野之阔、技术水平之高,动员能力之强都令人叹为观止。在我国的宋代,治河工程中已经形成一个单独的工种——埽工。《宋史•河渠志》载:“先择宽平之所为埽场。埽之制,密布芟索,铺梢,梢芟相重,压之以土,杂以碎石,以巨竹索横贯其中,谓之心索。卷而束之,复以大芟索系其两端,别以竹索自内旁出。其高至数丈,其长倍之。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既下,以撅臬阂之,复以长木贯之。其竹索皆埋巨木于岸以维之。”埽捆可用于护岸护、堵口和筑坝等,厢埽主要用于护岸。埽工每一构件叫埽个或埽捆,简称埽。小的叫埽由或由。见图17.信】卷旧他】无埸图广.卷环与股埸我国古老的长城,最早在几千年前,很多地段是使用柴草加筋建成的。图18为古长城的遗迹。史书记载:“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这种柴草加筋在“溪谷水门”尤其重要,即在山谷沟底处用木柴加上碎石修建,以便排水。图18.古共腌遭逮S19耳妙的草土因现60年代我在宁夏,看到当地农民在黄河岸边用草土围堰围堵进占河道,工人们站在草体上,用一层草一层土,再一层草一层土在水中向前逐渐堆筑形成的挡水结构。其下层的草土体靠上层草土体及人的的重量,使之逐步下沉并稳定,堰体边坡很小,甚至可以没有边坡。如图19所示。我在东北农村,也见到当地农民为了雍高河水位用以灌溉,普遍在河道用柳条排筑坝。所谓条排就是用小捆、顺直的柳条和砂石、块石、泥包等逐层垒砌在一起,也可作为河堤、河岸、河底的围护建筑物,及拦河坝、跌水坎、溢流堰之类的建筑物。拉哈辫草房是东北的满族人的筑房技术:首先以谷草等编成草辫,在泥浆浸泡,分层缠绕在木立柱上,形成外墙;最后再用麻刀泥抹平。这种房冬暖夏凉,坚固耐久,房顶苫草为湿地产的小叶草,百年而不朽。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主要是农耕的民族,聚居于河流中下游两侧,其生存与农业生产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水害与水利。与自然抗争,当时最应手的武器也就是柴草与土石。把二者结合起来,利用植物纤维的连续性和抗拉性,加上黏性土的抗渗性,碎石的透水性和抗冲性。筑坝修堤,拦洪堵决,是很自然的选择。考古已经证明,我国的文明并非中原一枝独秀,而是而是呈现“多元一体”格局。在距今5500前,中原、海岱、江汉、长江下游和辽西等地都开始了文明化进程。从多处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断,这类水利工程中的加筋土结构,最早可能是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而独立形成的,例如在河流的中上游,多用石、竹、木、土混合形成加筋土结构,并且这里河流及洪水流速较高,加筋土结构多采用杩槎、石笼、羊圈等形式,“息壤”似乎主要是只这类形式的加筋土结构物,例如大禹治水、都江堰与古长城;而在河流的中下游,则采用淤泥、柴草和树枝混合形成加筋土结构物,用于分拦蓄洪水,防洪抢险。各地类似的技术也会有相互交集与传承,几千年来,不断发展与完善。早在5000多年前,良渚文化的早中期,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的丰富的柴草与淤泥,作成草裹泥的加筋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行业个性化快递配送方案
- 2024年商标使用权授权委托合同范本3篇
- 工业自动化中的生产调度优化考核试卷
- 2024年精准扶贫项目委托管理合同
- 早教教具制作课程设计
- 数码管课课程设计
- 安卓课程设计简单APP
- 2024年简化版协议续签申请书写示例版B版
- 2024年度综合体物业经营权授权与监督合同3篇
- 民间个人借款合同正式
- 重大火灾事故隐患检查表
-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教学反思(两篇)
- 默纳克电梯故障代码(珍藏版)
- 中国台湾茂迪MT4090 LCR测试仪 数字式电桥
- 【课件】第三章+第四节+配合物与超分子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高速铁路客运乘务的毕业四篇
- 生理学基础(第4版)第十一章 内分泌电子课件 中职 电子教案
- 换热器的传热系数K
- GB/T 20221-2006无压埋地排污、排水用硬聚氯乙烯(PVC-U)管材
- GA/T 1922-2021法庭科学疑似毒品中8种芬太尼类物质检验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法
- 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及期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