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分析_第1页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分析_第2页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分析_第3页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分析_第4页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分析第一节女性犯罪特点一、女性犯罪状况从世界范围来看,女性犯罪率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在美国,1953年,大约每12名人犯中有一名女性,而在1974年,每4.7个人犯中就有一名女性;1966年到1977年间,女性严重犯罪案件增加了80%,而男性同类案件只增加了35%。从受刑人数来看,1980至1987年,女性受刑人数增加了11.1%,大大超过了男性受刑数。(王海燕,2004)

根据台湾“法务部”2000年发布的统汁资料,1990各级检察署已执行的女性人犯数仅有11438人,其后呈渐增趋势.到1999年增加19616人,其间增幅达171%。(杨士隆,2002)卢正来,2001二、女性犯罪特点1.中青年占绝大多数,具有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北京石景山法院2002年审结的刑事案件中有女犯54人,其中40岁以下的47人,占87%;厦门市2001年1月—2002年6月,全市检察机关起诉的女性犯罪嫌疑人324人,其中18—40岁的中青年有277人,占了86%;2001年6月,3年半时间涉案女性罪犯42人,其中19—39岁的34人,占女犯总数的80%;(雍自元,2006)据某省对女劳教人员的调查,1993年17岁以下的女劳教人员占9%,初犯的最小年龄为15岁;1994年17岁以下的女劳教人员占11%,初犯的最小年龄为14岁;1995年17岁以下的女劳教人员占16.2%,初犯最小年龄为13岁(孙晶岩,2000)2.文化层次普遍低下山东省某监狱的调查统计,九十年代以来,每年新收押的女犯中,文盲比例由八十年代末的20.33%,上升到1993年的26.3%;小学文化程度由37.09%上升到39.4%;初中文化程度由32.61%下降到29.3%;高中文化程度由9.07%下降到4.8%;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八十年代末绝对数是3人,93年则无一人。(赖修桂,1997)厦门市2001年1月—2002年6月起诉的324名女犯罪嫌疑人中,初中以下的247人,占了全部女犯的76%;浙江绍兴2000年起诉的184名女犯罪嫌疑人中,93%的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据甘肃妇联2002年对省内376名女犯的调查:文盲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雍自元,2006)3.犯罪种类以普通刑事犯罪为主女性犯罪集中在性犯罪、盗窃、杀人、伤害、拐卖人口、诈骗等类型上,抢劫犯罪也占有一定比例。女性犯罪中性犯罪比例较高,其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他犯罪类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据官方估计,现在全国大约有300万到600万的三陪女,其中60%左右的人员有卖淫行为。(白雪,2002)4.犯罪手段具有非暴力性和隐蔽性非暴力在抢劫、盗窃、诈骗、拐卖人口等犯罪中,很少直接使用暴力,而大多采取女色勾引、诱骗、协助等方式。即使在攻击型的暴力犯罪中,女性犯罪人的手段也较男性简单,常带有冲动性。在团伙犯罪中,女性多与男性纠结,且大多处于胁从或配角的地位隐蔽性5.犯罪动机大多与“钱”和“情”有关深圳社科院近日公布的《深圳蓝皮书——中国深圳发展报告(2004)》披露:许多发廊妹首次卖淫的原因并不是找不到工作,只是找不到足以跟卖淫收入相当的工作,相比之下卖淫能给她们带来更丰厚的收入,所以她们选择了卖淫。浙江绍兴2000年被检察机关起诉的184名女犯罪嫌疑人中,犯罪动机90%以上和钱财有关,金钱既是她们犯罪的标的物,也是诱发她们犯罪的催化剂。(雍自元,2006)情感犯罪是女性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一方面,婚姻感情危机很容易使女性丧失理智、而为情所惑常使女性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家庭暴力是导致以暴制暴的报复行为的重要因素大量的犯罪事实正明经常受气挨打生活在家庭暴力阴影下的女性往往在失去理智时会采取铤而走险的方法来解决问题。6.犯罪过程中的“恶逆变”在217名女性杀人犯中,犯罪前有受害情节的占62.21%(孙兴中,1992)江苏某劳教所102名卖淫妇女都是在失去贞操后,感情遭遇挫折,缺乏正确引导,或自暴自弃,或产生报复心理而走上卖淫道路的(张力,1994)黄国平、张亚林、邹韶红、赵兰,2007471名女性服刑人员中,90.4%的女性服刑人员至少经历1件创伤性事件,63.7%至少经历3件或以上的多重创伤。青少年组的事件数量多于成年组;暴力和毒品相关犯罪组的事件数量相当(平均4件),都多于经济犯罪组(2件);中学或相当教育程度者的事件数量最多(4件),大专或以上者最少(2件);未婚、离婚/丧偶组经历的事件数量最多(4件),已婚组最少(2件),均差异有显著性最多见的创伤类型是机动车祸(46.9%)、目睹家庭暴力(46.1%)和被抢劫(38.9%);16.7%的女犯在18岁以前遭遇过性虐待。三、女性犯罪的心理特征(一)总体特点1.陈修哲等,2002采用MMPI调查山东省某女子监狱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女犯200名,对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得到三种类型神经质型,占32.7%神经质,有相当多的躯体不适申述,如头、背痛,消化道与心脏疾病症状,睡眠障碍,烦躁焦虑,心情不佳等。其社会关系浅薄,缺乏真诚,多为满足其自己的欲求而利用社会关系。该型女犯睡眠差,有较多躯体不适,不良社交少见,这与其夸张疼痛和不适及与人相处关系肤浅性格特点相吻合。正常型,人数最多,占40.5%该型睡眠好,较少躯体不适,但不良社交较多,说明其犯罪行为受环境影响较大类精神病型,占26.8%显示有人格偏离。主要表现为对挫折的耐受力减低,控制情绪的能力受限。易以饮酒、滥用精神活性物质、行窃、违纪行为等来缓解恶劣心情。有不正常的性行为、暴发性攻击、包括自伤。情绪不稳定、空虚和不安全感(二)具体类型1.黎雪梅,况利,陈建梅,2008女性暴力犯罪与非暴力犯罪在人格特征上不存在差异。2.侵财型王锐,2004,采用16PF调查某市看守所在押侵财型女犯36名,结果发现因素B(聪慧性)低,表明对事物理解力差,法制观念道德观念淡薄因素F(兴奋性)高说明侵财型犯罪女性容易发生过分冲动的行为,甚至行为变幻莫测因素O(优虑性)高表明侵财型犯罪女性因犯罪被判刑受到监禁,心理压力较大因素Q4(紧张性)高在日常生活中战战兢兢,缺乏耐心,心神不定,过度兴奋难以自我控制,对一切事物都缺乏信念的人格特点,甚至可能破罐子破摔3.杀人犯罪中女性实施者的心理特征杜新增,1995,李树山,1999女性杀人犯主要是中青年已婚妇女;多系居住在山区和农村文化程度低的体力劳动者(农民和工人居多);多系无犯罪史的初犯,作案手段简单、原始,多为从犯;未曾特意准备过作案工具,都是就地取材,农村的有使用木棒、耙的,有使用农药、老鼠药下毒的,还有的在杀害后用家里的棒子面掩盖尸体现场多位于室内。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多趁其不备,突然下手,迅速将被害人置于死地,所以现场常无挣扎抵抗痕迹,不具备他杀现场一般比较紊乱的特点。损伤多集中在人体要害部位,分布范围小,打击次数多,致命性损伤多,死后损伤多,通过损伤的严重性可以反映出犯罪分子长时间受压抑的情感冲破束缚后,表现出来残忍、冷酷的特点。犯罪手段隐蔽。由于女性心理细腻做事谨慎,女性在实施杀人犯罪时,为了不暴露自己,往往经过仔细策划和精心准备,多是采用投毒、电击、麻醉、色诱、雇凶等相对平静的手段去犯罪,很少实施力量型暴力犯罪,这显示出女性犯罪的方式具有手段的隐蔽性;投毒是女性的惯用手段,在所有的投毒杀人案件中,女性作案占到60%多,投毒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多由家庭、婚姻方面的矛盾激化而引起家庭琐事、家庭暴力、家庭危机、婚姻不幸,遭到毒打等,或是婆媳不和、邻里不睦等;女性杀人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其丈夫、子女等亲属以及邻居和其他熟人。被害人绝大部分为成年男性,也有少数针对小孩或者其他女性家属、邻居等。第二节、女性犯罪与家庭暴力一.家庭暴力一般状况家庭暴力一般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就其含义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加害主体可是男性亦可是女性。而狭义的家庭暴力,则是指丈夫对妻子行使的暴力行为,对此有人称之为“殴妻现象”。当今社会,家庭暴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我国也不例外,据全国妇联2002年调查数据显示,在2.7亿中国家庭中有30%存在家庭暴力,约九成的施暴者是男性,每年约有10万个家庭因家暴而解体。另有数据显示在美国,家暴的受害女性人数超过了强奸抢劫车祸的受害妇女总和,平均每7.4秒就有一名妇女遭受丈夫殴打。(王俊,2012)二、家庭暴力的心理学分析1.个人病理模式。该模式是较早提出的观点,该理论认为家庭暴力是一种变态行为,是由个体的病理因素造成的,是精神疾病的反映,并强调施虐者及受虐者心理上的病态状况是丈夫虐待妻子事件发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受虐狂”理论,他认为受虐狂是虐待关系的主要驱动因素,女性不摆脱暴力关系的原因是她们喜欢受到暴力虐待,以满足自己无意识受虐的需要以及享受被虐待的乐趣。美国学者斯特劳斯等。研究报告显示,只有低于10%的家庭暴力事件是因为人格特质、心智疾病或精神性病态所造成的。这种”受虐者倾向”说法也招致很多批评.欧竹青等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看待这个现象.社会文化因素.妇女受到整个文化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认为维持家庭结构的完整,以便子女长大成人,是妇女的重要责任,也是判断婚姻是否成功、妇女角色是否称职的重要指标。传统的“男强女弱”的性别关系教育定势,令部分妇女将自身完全依附于丈夫,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即使受到虐待,也只好自认倒霉。(2)经济社会因素.即使女性对传统的性别关系模式表示怀疑,但受限于社会与经济上的资源,无法使自己摆脱受害境地,她们担心一旦中止受虐关系,可能造成生活的窘迫境况和养育孩子的困难。(3)婚姻家庭因素.受虐者与施虐者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受虐者将其受虐与某种固执或忠诚联结在一起.如相信对方仍深爱着自己或对方表示对自己的需要与依赖,如此使得受虐者一再深陷家庭暴力的泥沼中而无法自拔。受虐妇女可能对施虐者仍存在情感依恋,抱有幻想,即认为自身有能力改变丈夫,挽救家庭,或者舍不得放弃子女或财产,这些情况下,受虐者往往会委曲求全,纵容暴力发生。(4)习得性无助。暴力的反复出现最终会磨灭受害女性的斗志,认为暴力的发生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妇女长期处在孤立无援的情境,因心力交瘁而无力反抗,部分人甚至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丧失清醒思考的能力。这样男性逐渐从精神上控制了对方,女性逐渐变得逆来顺受。2.心理动力说。造成家庭关系紧张而形成暴力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一方想影响和支配另一方

,造成家庭中权利或决定模式的失衡。心理学家舒格曼指出“丈夫对权利和掌控权的需求是施暴的一种记号,施虐男性惟恐失去掌控权而通过暴力维护其统治。”在暴力家庭中,男性常以控制配偶而获得心理的满足,然而在控制对方的同时却减少双方的亲密度,此时男性若以强硬的手段来处理冲突,就容易造成家庭暴力事件。3.交换理论它假设人类互动是受追求报酬和避免处罚所引导的,如果报酬互惠,那么互动便会继续,否则互动便会终止。美国社会学者F.IvanNye(1979)最先将交换理论应用到家庭暴力的研究,盖勒斯(Gelles,1983)是这样用交换理论来解释家庭暴力的:“人们殴打或虐待其他家庭成员,是因为他能这样做”,即如果施暴所付出的代价低于他所得到的回报,这种暴力行为就会不断重复,否则虐妻行为就会减少甚至终止。三、对家庭暴力施虐者-男性特质的分析1、施虐者男性特征的分析男性最易在身体和情感上虐待女性这一问题。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低,生活越贫穷,社会地位越低,则发生家庭暴力的危险性越高,但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社会各阶层。有研究表明,白领职员、医生、律师、会计师等职业群殴打配偶的几率也较高,这可能由于工作压力过大或处于竞争中心等原因,这类男性不得不将家庭当作其紧张情绪的释放口。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中长大的男性从小习得了暴力行为,他们曾目睹父辈的暴力宣泄,许多人曾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成年后的他们深受暴力文化的影响,极易重复上一代的暴力行为,成为家庭暴力者。家庭暴力型男性一般患有多种心理症状,如沮丧、低自尊和攻击性等,他们带有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倾向,表现强烈依赖、控制、自我概念不明确、不能忍受孤单和焦虑、激怒、冲动、嗜酒。香港大学陈高凌博士分别从个人心理和人际关系方面论述了男性施虐者的特质,第一次明确指出“爱面子”是中国男性施虐者所具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质,并详细论述了丈夫面子需要层次与对妻子的要求之间的关系。2.心理学对男性施虐过程及施虐后特征的分析施虐男性的暴力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暴力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夫妻关系突然紧张,男性的愤怒感逐渐积累;第二阶段为暴力发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男性积累的愤怒暴发,开始对配偶实施暴力攻击;第三阶段为暴力结束阶段,男性竭力向配偶忏悔,千方百计重归于好。研究还发现暴力冲动结束之后男性一般会认真倾听女性倾诉,并表现出对女性的充分注意。他们会为配偶购买礼物,千方百计取悦女性。理性的恢复使他们重新成为正常人,暴力行为似乎从未发生。华盛顿大学家庭理论学教授尼尔.S.杰卡普斯认为,虐待女性的男性在实施暴力后一般均具有三个共同特征:第一,并不认为自身有任何过错;第二,企图减轻其攻击行为的严重性;第三,千方百计将施暴责任推卸给受害者。四.对家庭暴力受虐者-女性特质的分析美国得克萨斯州泰勒家庭暴力与性攻击研究所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杰夫勒认为易受暴力攻击的女性有如下标志

:个体自尊水平一般较低;缺乏信心,出现较高的焦虑和忧郁感;多数人成长于有暴力虐待史的家庭;自身有酗酒,吸毒等不良嗜好;与丈夫关系平淡或存在情感隔阂;遇事毫无主见;事事须获得丈夫认同或需要丈夫帮助。总体而论,易受虐待的女性均具有受教育程度低、无职业或固定收人,经济处境较困难等特点。总体而论,易受虐待的女性均具有受教育程度低、无职业或固定收人、经济处境较困难等特点。由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这类女性很难进人劳动市场。经济上的非独立性导致了她们对男性的依赖,而这种依附又极大地降低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家庭暴力一旦发生,受害者不是马上寻求解决之道,避免暴力受虐过程反复发生,而选择接受宿命的安排,很少寻求正式渠道取得外界援助。2.对受虐待的反应模式第一阶段:愤怒、委屈以及绝望,并陷入对丈夫行为的不可理解中。第二阶段:开始对丈夫施暴事件进行反思,主要是试图理解丈夫的施暴行为,寻找丈夫施暴的合理化理由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错化处理,甚至带有宿命论的色彩,如“我生了女孩”、“我的发展影响了他”

,“我的地位比他高,他心理不平衡”。这种反思的结果将被虐女性“定位”在一个有错而应该被打的夫妻关系位置上,使得丈夫的施暴和妻子的被虐同时具有了合理性,直接导致了受虐女性接纳暴力的连续发生。第三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原谅丈夫的行为,以致于家庭暴力可能成为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或解决似乎无法解决的夫妻矛盾的一种方法。五.家庭暴力的危害以暴制暴—女人无奈的选择.反抗家庭暴力,女性通常可采取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夫妻双方的沟通,找亲友规劝,找双方单位进行干涉,向公安、妇联等部门求助等等。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受暴妇女都懂得充分运用这些资源,况且,由于现有解决家庭暴力的机制还不完善,即使找了相关的人和部门,暴力也并不能都得到解决结果就不外乎以下几种:暴力停止,不离婚;暴力停止,离婚;暴力不停止,不离婚。第三种情况容易使女性在无法忍受时以暴抗暴。这种犯罪可以说是受暴女性无奈的选择。家庭暴力是女性走上暴力犯罪的根本诱因!陕西省女子监狱对家庭暴力犯罪调查。共抽取101份案卷,其中杀夫型占64份,占63%,而其中提及曾遭受家庭暴力的为29份,占有杀夫型案件的45%。江苏省妇联最近在南通监狱女子分监采用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相关调查。在回收的513份有效问卷中,237个家庭存在家庭暴力,占46.2%.而这237个存在暴力的家庭中,有125人的犯罪直接与家庭暴力有关,占52.74%.调查结果显示,237个存在暴力的家庭中有160个是丈夫对妻子施暴,占67.51%,直接因家庭暴力而犯罪的女性中有93人,长期受到丈夫的殴打、虐待,占74.4%。王俊(2012)以云南省一女子看守所犯人为例,研究了女性以暴制暴犯罪的特点。在动机上,基于为摆脱丈夫伤害而加害于丈夫的犯罪动机者占90.9%;为报复男方的占9.1%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抗暴犯罪者的犯罪动机主要出于自救。量刑上多为重型。量刑中与其他刑事犯罪并无太大区别。从救助情况上来看,调查显示,受到保护的仅占0.6%,这一数字表明法律救助系统是缺位的,无救济就无权利。在对于遭受虐待是否知道可走法律途径一栏中,回答知道的为56.1%,不知道的为43.9%。六、家庭暴力的预防1、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实践我国没有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规制家庭暴力的法律主要体现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之中。2001年4月28日公布的新婚姻法首次将有关家庭暴力的条款纳入其中,该法第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第四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第二款规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新婚姻法第46条第3,4项规定“实施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2001年12月24日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关于什么是“家庭暴力”也给予了明确的界定,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