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大众传播与侵权--案例分析合肥版“艾滋女”事件2010年4月11日下午,网友“担心病毒”在合肥论坛上发了篇题为《她们在合肥出卖自己的身体得了艾滋病》的帖子,自称名叫李景侠,从2006年至今与许多人发生过性关系,现在得了艾滋病。发帖人在帖子中公布了去年11月到今年2月,89个与其有往来者的手机号码,还附带了“当事人”的照片,希望涉事者看到以后到医院去检查。老师:
您好,自上次课以来,我一直在看一些传媒案例。今天在《青年时报》看到一篇题为“合肥版艾滋女现身,网站难逃其咎”的报道。其中报道的和上次课堂上的闫德利案相似,不同的是报道中称我国于2009年12月颁布了《侵权责任法》,称网站违反了网络侵权上的两个规则,即提示规则和明知规则。也就是说,以后网络侵权案中,网站要承担责任的。
我有一个问题,闫德利案是发生在《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前,那么现在闫德利可不可以以侵权状告百度?及在有新法律出台后,可否就以前的事状告侵权公司?法不溯及既往
“法不溯及既往”是一项基本的法治原则。通俗地讲,就是不能用今天的规定去约束昨天的行为。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追溯既往的法律不得通过。法国民法典规定:法律仅仅适用于将来,没有溯及力。在我国,“法无溯及力”同样适用于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方面。
合肥版“艾滋女”现身网站难逃其咎
2010年04月13日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杨涛首先,这个帖子公布他人手机号码涉嫌对他人隐私的侵犯,网站本不应当放行。其次,这个帖子公布所谓的李景侠与多人发生性关系的事情,也涉嫌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再次,这个帖子还涉嫌对他人的诽谤。事实上,合肥论坛一版块编辑为其帖子加上的备注也提醒说:如果楼主说的是真的,谢谢楼主的友善提醒,如果是假的,一切法律风险由楼主自负,并以河北容城“艾滋女”主犯杨勇猛被判有期徒刑3年作为警醒。这说明该网站已经注意到此事,但他们仍然对这帖子放行。去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侵权责任法》在网络侵权问题上确立了两个规则,一是提示规则。二是明知规则。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该法2009年11月通过,2010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人格权人格权是法律赋予自然人和法人所固有的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尊严所必须具备的人身权利。所谓“固有”,是指权利主体一经产生(出生或成立)就取得这种权利,而不必借助于其他行为。人格权是一种绝对权。人格权主要包括公民的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身体、健康、名誉、隐私、肖像、姓名等方面的权利法人作为拟制人,享有名誉权和名称权传播侵权行为在人格权中,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权利总是与传播活动有关。在传播活动中侵犯人格权的行为,称为传播侵权行为(常常与大众传媒有关)。侵权行为一旦发生,在侵权内容的责任人同被侵害者之间就产生了一种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需要法律调整。诽谤法和隐私权法在各国的媒介法中,涉及人格保护的主要是诽谤法和隐私权法。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规定有制裁诽谤的条款,有的国家还专门制订有诽谤法。同时,大众传播活动不得损害他人人格也在许多国际人权条约中得到肯定。毁损他人名誉和暴露他人隐私是公认的两大不当发表。例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把尊重他人的名誉和隐私权利列为可由法律对表达权作出限制的条件之一。名誉与名誉权名誉是什么?名誉就是对于特定自然人、法人的社会评价,它是人格的重要内容。评价本身就是一种言论形态。所谓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它为人们自尊、自爱的安全利益提供法律保障。任何人对公民和法人的名誉不得损害。凡败坏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形象的行为,都是对名誉权的侵犯,行为人应负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的名誉权受到侵害了,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名誉侵权的形式名誉侵权主要有下列几种方式:侮辱,诽谤,泄露他人隐私等。
侮辱:是指用语言(包括书面和口头)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用大字报、小字报、漫画或极其下流,肮脏的语言等形式辱骂、嘲讽他人、使他人的心灵蒙受耻辱等。
诽谤:是指捏造并散布某些虚假的事实,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如毫无根据或捕风捉影地捏造他人作风不好,并四处张扬、损坏他人名誉,使他人精神受到很大痛苦。
侮辱、诽谤是常见的名誉侵权行为,民法通则101条明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他人名誉。对法人名誉的侵害,主要表现在散布有损法人名誉的虚假消息,如虚构某种事实,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以图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等等,这些都是侵害法人名誉权的侵权行为。
李湘起诉重庆某媒体侵犯名誉权2007年,李湘起诉重庆某媒体侵犯名誉权。李湘认为该报纸报道的《李湘出老千,手机赠领导》一文,严重侵害了李湘的名誉权。李湘要求该报就此公开道歉,澄清不实报道,并赔偿名誉损失费20万元。后与该报达成庭外和解。重庆某报不仅向李湘发出道歉函,并于前日在其娱乐版面头条位置刊发道歉声明,而此案一万元左右的诉讼费也全部由该报社承担。
张靓颖状告媒体名誉侵权索赔百万
2006年7月8日,上海一报业集团下属的报刊刊登报道称,到沪参加演出的张靓颖“某些行为也颇让演出主办方头痛”,要求住进总统套房。由于主办方未满足她的要求,她“在自己入住的房间内无度地呼叫客房服务,其中大部分叫进房间的食物都仅仅只是品尝了几口而已”。
2006年8月,张靓颖起诉报业集团,认为记者撰写的文章内容完全属于捏造,而报业集团未经核实就刊登报道,又被众多媒体转载、报道,严重损害了她的名誉,还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张靓颖要求被告在指定报刊、网站上道歉,并赔偿100万元的精神抚慰金。
被告报业集团答辩报业集团在法庭上辩称,报纸所刊登的相关报道,系娱乐圈圈内人士提供的消息来源,现因“爆料人”不愿到庭作证,宾馆方面也不肯提供张靓颖的消费记录,使得报社无法举证来证明报道来源和真实性。虽然报道会给张靓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记者撰写报道并无主观恶意。而且,报纸此前的大量报道,也都是对张靓颖的中性或正面消息。张靓颖作为公众人物,应对媒体的监督采取宽容的态度。
法院判决法院认为,引起诉讼的报道内容是否属实,报业集团并没有任何证据来佐证,应认定这一报道有所不妥。但是,综观全文并无任何侮辱性文字,也未对张靓颖的人品或道德等作出任何倾向性的评价。至于其他媒体的报道内容,虽以涉案文章为引,但其后相关评论已大大超出涉案文章所刊登的内容,尤其是网站上形形色色的回帖言辞不妥,绝非报业集团所能控制和左右的。在以往报业集团对张靓颖的报道中,不乏中性乃至正面褒扬的消息。因此,仅从涉案文章看,无法认定存在侵害张靓颖名誉的故意,文章内容也尚未构成对张靓颖名誉的侵害。
法院还表示,张靓颖作为演艺界人士,对媒体追逐可能带来的轻微损害,应给予适度的理解和宽容,以满足公众需求,并促进新闻行业的自律和进步。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2010年4月9日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对张靓颖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主持人文清诉重庆商报社
名誉侵权案胜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就文清诉重庆商报社名誉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认定重庆商报社发表的文章《车祸后不接电话也不赔偿央视主持人文清跩什么》构成名誉侵权,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法院认为,重庆商报社未能证明其在刊登《车祸后不接电话也不赔偿央视主持人文清跩什么》一文时,向此前网上撰写文清处理交通事故的作者进行了核实,也不能提供与报道对象文清进行核实的相关证据。据此,法院认定重庆商报社未尽审查义务,报道缺乏事实依据,内容严重失实,足以给文清造成负面的社会评价,严重损害其名誉。主审法官认为,重庆商报社虽然在文章报道后进行登报赔礼道歉,但与其所造成负面影响文章的报道篇幅、版面、标题、配图等方面均有差距,不足以消除影响。
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重庆商报社赔偿文清各项费用共计11万余元,并在判决生效后50日内在《重庆商报》上于不同日期刊登向文清赔礼道歉的声明两次,致歉内容及刊登版面、文体需经法院审核。如逾期不履行上述内容,则由法院选择相关报刊媒体,刊登判决书主要内容,刊登费用由重庆商报社负担。
据法院介绍,与重庆商报社一起成为文清起诉对象的还有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有线电视台。由于文清向法院申请撤诉,法院裁定准予。因遭整容虚假宣传“小沈阳”状告医院和报社
本来没有做整容手术而被医院和报社虚假宣传说是做了整容手术,并且说其之前很丑。外表长的特像小沈阳的王英(化名)一气之下遂将南宁晚报报社、广州日报社、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及该院主任医师贺某告上法庭,要求四被告停止侵害,在全国性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赔偿其经济损失及精神损失8万元。1月25日,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已受理了此案。
王英(化名)诉称,他是享誉全国的“小沈阳”模仿秀。先后被全国各大媒体如黑龙江日报、北京晚报、大河报、湖南电视台等十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自2009年2月底起,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多次邀请他到其处做宣传活动和演出。同年8月29日,他第一次到了南宁,并应邀做了宣传活动和演出。然而,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和该医院整形美容中心主任医师贺某却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扬王英曾到该医院的整形美容中心整过形、“为学偶像去整容”、由贺某主刀整容等虚假宣传。这与他本来没有整形的事实严重不符。而且,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在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以营利为目的,长期使用他的肖像,作虚假宣传中,竟然不惜采取丑化他形象的手段。他因此遭到全国各个地方人的谩骂等,也有人甚至认为他以前长相丑陋。南宁晚报社、广州日报社对其报道的新闻未经核实,致使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和贺某的侵权影响得以扩散致全国,构成共同侵权。四被告的行为降低了公众对他的社会评价,致使其无法正常生活,给其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王英又称,他就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和贺某的侵权行为,曾向其电话联系并发函要求其妥善解决,二被告不加理睬,继续侵权,致使损害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王英认为,他是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关注度的演艺人员,武警广西总队医院和贺某采取丑化他形象的手段,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许可使用了他的肖像,严重侵犯了他的肖像权名誉权。南宁晚报社、广州日报社对其报道的事实未尽审查义务,致使其报道严重歪曲事实真相,严重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四被告的行为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和损失,遂根据《民法》相关规定诉至法院。《纽约时报》向李光耀父子道歉
赔偿11.4万美元
《纽约时报》因一篇有关“亚洲政治王朝”的报道措辞不当,对报道中提到李显龙“不是因功劳而获得总理职位”的说法表示道歉。据悉,这篇名为《全家福》的文章登载于2月15日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后者隶属于《纽约时报》公司。吕秀莲告媒体的“嘿嘿嘿”官司风波2001年,台湾一家周刊《新新闻》,刊登以《鼓动绯闻、暗斗阿扁的竟然是吕秀莲》为主题之封面故事,并于内文报导:“吕秀莲在深夜打了一通电话给某位媒体高层人士,对他说,陈水扁办公室闹绯闻,嘿嘿嘿”等文字,吕秀莲为此提出诽谤控告在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的两次判决中,都认为新新闻纸只凭一方说辞,未经查证就报导,因此判定新新闻败诉,官司最后继续上诉到最高法院,寻求最终判决。2004年,台湾最高法院作出最后宣判,认为新新闻报导,没有经过查证,有故意之嫌疑,因此判决新新闻败诉,吕秀莲要求新新闻必须将在各大报纸的头版版面,刊登半版的道歉启事。台湾最高法院民事庭庭长李锦丰表示,“公众人物之言行事关公益,其固应以最大之容忍,接受新闻媒体之监督,然新闻媒体就其言行之报导,仍负查证之注意义务。”最高法院合议庭最后判定,被告的新新闻诽谤罪之成立,在于行为人之行为,出于故意为限,报导过程没有经过合理查证,因此维持原判,新新闻败诉,必须依照告诉一方的要求,在台湾的中国时报、联合报、工商时报和自由时报等报纸的头版版面,刊登二分之一版面的道歉启示。吕秀莲委任律师尤美女,在最高法院判决后也立刻和吕秀莲取得电话联系,尤美女转述吕秀莲的态度,对于挣回清白感到高兴。而新新闻社长王健壮则是对高院判决沉感遗憾并且沉痛,认为高院判决对台湾媒体产生威吓作用,将申请大法官对宪法的新闻自由保障释宪。这起在台湾舆论界,被称作「嘿嘿嘿」的官司风波,争扰近三年多,也创下了台湾历来最高政府官员和媒体打官司的一项案例。斯大林孙子将控告俄罗斯《新报》诽谤爷爷据英国广播公司8日报道,斯大林的孙子——朱加什维利将在俄罗斯法庭控告俄《新报》诽谤他的爷爷。朱加什维利说,该报宣称斯大林亲自下令杀害苏联公民是个“谎言”。
斯大林孙子的做法,也被看成是俄政府支持为斯大林正名的行动。俄罗斯的一所法院已经接受了朱加什维利控告俄《新报》诽谤的案件。此前,俄罗斯《新报》曾刊载了一篇文章,提到有一份处决命令上有斯大林的亲笔签名。
俄罗斯学校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将斯大林称作是“有效的国家管理人”,引领着俄罗斯赢得了二战的胜利。去年,俄罗斯一次网上票选历来最伟大的俄国人,结果斯大林排名第三。
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如何确定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的侵权责任?
因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未尽到合理的审查核实责任,致使报道严重失实,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构成名誉侵权。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已经尽到合理的审查核实责任,但因受访人、受害人自身过错或其他无法预料的原因,致使报道失实的,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不承担侵权责任。理论依据
1.新闻侵权应采取过错归责原则,就此涉及到两个问题:媒体不真实报道和过错。过错体现为没有尽到必要的审查义务,中国法院基本遵循此种标准。资料来源:朱岩《寻求名誉权、隐私权与新闻监督权的平衡———“中美人格权法与侵权法高级研讨会”综述》,2005年3月2日《人民法院报》
过错归责原则过错归责原则2.我国有关司法解释明文规定侵害名誉权行为实行过错责任原则,而且把失实作为侵权的构成要件而不是把真实作为抗辩理由。这与外国诽谤法是不同的。所以媒介是在过错责任原则的大前提下对内容承担核实责任的。如果实际情况表明媒介对失实内容主观上不具有过错,则不应当承担责任。资料来源:魏永征《郭小川案和媒介的核实责任》,2000年6月20日《检察日报》认定名誉侵权实行的是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则无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七条第四款规定:“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同时,该条第一款还有一个原则性规定:“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从该款的规定可以显见,认定名誉侵权行为,实行的是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则无责任。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在新闻侵权案件中,新闻媒体是否有过错,主要应通过其对所发报道是否尽到符合法律规定的审查核实责任来认定,而不能根据“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结果来推定。因为,造成新闻报道严重失实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被采访对象作虚假陈述、被报道人自身有过错或其他无法预料的原因等,即使新闻媒体尽到了符合法律规定的审查核实责任,也不可能全部避免失实。如果连因此造成的“新闻报道严重失实”,也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让新闻媒体背黑锅,对于媒体无疑是显失公平的。强调只有在新闻媒体主观上有过错,即因其未尽到符合法律规定的审查核实责任的情况下,致使报道严重失实,损害他人名誉的,新闻单位才构成名誉侵权;因受访人、受害人自身过错或其他无法预料的原因,致使新闻单位虽然已经尽到符合法律规定的审查核实责任,仍然无法判断和避免报道失实的,不应认定新闻单位构成名誉侵权,这样的认识与规定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典型案例
广州华侨房屋开发公司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名誉侵权案:《中国改革》杂志于2003年第7期刊登了题为《谁在分“肥”》的文章,反映广州市一家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和职工安置方面的问题。该公司认为文章内容严重失实,遂提起侵害名誉权之诉。2004年10月12日,法院做出一审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起诉。判决书认为:“界定新闻报道的内容是否严重失实,应以其所报道的内容是否有合理相信为事实的消息来源证明为依据。只要新闻报道的内容有在采访者当时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判断是可以合理相信为事实的消息来源支撑,而不是道听途说甚或是捏造的,那么新闻机构就获得了法律所赋予的关于事实方面的豁免权。其所报道的内容即使存在与客观事实不完全吻合之处,也不能认为是严重失实。”判决列举的文章所依据的消息来源包括:被告公司2002年度工作报告,职工代表提案及处理答复情况表,市总工会、市直属机关工会调查来电整理,2000年度职工大会职工意见归纳,《南方日报》编辑部第49期“情况反映”等材料。资料来源: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2003)天法民一初字第1832号判决书符合法律规定的审查核实责任该如何界定呢?我们认为,只要达到“合理”的标准即可。因为,新闻单位的审查核实责任,受到其工作程序、新闻报道的及时性、调查采访的非强制性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提过高的标准和要求不仅不现实,也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这方面,以上广州天河区法院的判决中提出:“只要新闻报道的内容有在采访者当时以一般人的认识能力判断是可以合理相信为事实的消息来源支撑,而不是道听途说甚或是捏造的”,即不应认定为名誉侵权,在我国新闻史上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免除侵权责任?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客观准确报道以下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在其后证明内容失实时,仍然对失实或不公正的内容拒绝更正和答辩的,应当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2.检察官、律师在法庭上的发言;3.权威机构公布的档案;4.公民或法人在公开场合关于自己情况的陈述。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第二十二条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出版管理条例》(2001)第二十八条第二款报纸、期刊发表的作品内容不真实或者不公正,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当事人有权要求有关出版单位更正或者答辩,有关出版单位应当在其近期出版的报纸、期刊上予以发表;拒绝发表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赋予媒体“特许权”的理论依据1.按国际诽谤法理论,特许权是指为了公众利益或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做诽谤性陈述而不需承担法律责任。这种特许权分为绝对特许权和有限特许权。享有绝对特许权的言论可以受到法律的绝对豁免,如议员在议会的发言;享有有限特许权的议论包括为完成公共或私人责任,为保护自身合法利益、为答辩所发表的言论,若要起诉,原告必须对行为人的恶意负有举证义务。资料来源:魏永征《新闻传播法教程》第157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新闻有它自身的功能和规律。虽然新闻必须真实,但新闻真实、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间却存在着很大差别,如果要求新闻机构报道的任何事情都要从源头上证明其真实,则意味着新闻机构要承担绝对的证明责任,这是连司法机关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也难以实现的目标。这不但不利于信息传播,甚至可能导致新闻业难以生存。这时,特许权显示出其独特的价值,其实质是将一部分言论(通常是与公共利益相关的言论)从严格责任转变为恶意责任,它的核心就是法律规定有条件地免除媒介的核实责任。资料来源:徐迅提交给中美人格权法与侵权法高级研讨会的论文,2005年1月条文中关于: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发言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第七十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2)《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1992)第二十九条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检察官、律师在法庭上的发言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第一百三十一条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2)《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2001)第四条检察官依法履行职责,受法律保护。第五条检察官的职责(二)代表国家进行公诉。第九条检察官享有下列权利:(二)依法履行检察职责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3)《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2001)第三条律师依法执业受法律保护。第三十条律师参加诉讼活动,依照诉讼法律的规定,可以收集、查阅与本案有关的材料,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人会见和通信,出席法庭,参与诉讼,以及享有诉讼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律师担任诉讼代理人或者辩护人的,其辩论或者辩护的权利应当依法保障。(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六、问: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的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引起的名誉纠纷,是否认定为构成侵权?答: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3.权威机构公布的档案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1996)第十九条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一般应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三十年向社会开放。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少于三十年,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向社会开放的期限,可以多于三十年,具体期限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订,报国务院批准施行。档案馆应当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并为档案的利用创造条件,简化手续,提供方便。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组织持有合法证明,可以利用已经开放的档案。(2)《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1999)第二十条各级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应当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分期分批地向社会开放,并同时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档案开放的起始时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档案(包括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档案;民国时期的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自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向社会开放。(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向社会开放。(三)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可以随时向社会开放。前款所列档案中涉及国防、外交、公安、国家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档案,以及其他虽自形成之日起已满30年但档案馆认为到期仍不宜开放的档案,经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延期向社会开放。典型案例1.陈永贵遗孀诉吴思案:吴思写了一本《毛泽东的农民———陈永贵》,北京青年报进行连载。陈的妻子和小儿子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上法院。法院判决:被告吴思所写文章引用的关于“陈永贵参加兴亚会”一节的具体文章均系他人所写出回忆性文章,非权威性文献记载。被告亦没有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此事实的存在,故对证据的真实性不予认可。判决侵权成立。资料来源: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2)西民初字第4193号,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3)一中民终字第8549号诽谤法及特许权制度在新闻侵权诉讼中,让新闻机构和作者深感困惑的问题之一是证明责任偏重。发达国家的诽谤法以特许权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立法合理地减轻媒介的核实责任,有的特许权规定多达二三十条之多,这个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司法解释中关于特许权的规定只有两条,相对偏少,司法实践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广东天河区法院2003年1803号判决。但遗憾的是,该判决所称“新闻机构就获得了法律所赋予的关于事实方面的豁免权”之说却无法律上的依据,实际上是法官认为确实存在应当免责的情形,足见司法解释给予确认的必要。
对于那些法律已明文规定为绝对特许权的(如人民代表在人大会议上的发言、检察官和律师在法庭上的辩论意见等),直接规定为媒体和作者的相对特许权顺理成章,并不需要寻找法律源泉,这也是英美诽谤法中的通例。它不仅可以扩大信息的流通,也因有更正和答辩制度的保障,可以制止不真实的事实流传,应当成为中国新闻侵权法发展完善的重点。■我国传播侵权法的渊源宪法规范民法规范刑法规范行政法规范宪法规范第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三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民法规范《民法通则》其他法律司法解释《民法通则》《民法通则》(1986)列有“人身权”专节,对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作出了规定。并规定: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公民、法人上述权利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其他法律《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未成年的人格尊严、个人隐私《妇女权益保护法》(1992)妇女的人格尊严、名誉权、肖像权、隐私的等权利的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法》(1993)/《监狱法》(1994)/《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残疾人权益保障法》(1996)相关主体的人格尊严或名誉权《统计法》(1983)/《收养法》(1991)对相关的主体的秘密事项或隐私加以特别保护的内容《母婴保健法》(1994)/《律师法》(1996)/《执业医师法》(1998)对特定工作者有为当事人保守秘密或隐私的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特别就经营者不得故意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作出规定。司法解释在历年来办理有关名誉权的案件的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做出了三个司法解释:《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1988年,后面简称《意见》)《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后面简称《解答》)《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后面简称《解释》)1988年《意见》具体对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名称权行为作了解释。要点:在操作上将隐私权归入到名誉权之中,即将宣扬他人隐私损害名誉的行为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附:《意见》相关条文140.以书面、口头形式宣场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141.盗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称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犯姓名权、名称权的行为。
1993年《解答》《解答》进一步对以下一些问题作出解释:新闻报道的而引发的名誉纠纷的被告如何确定撰写、发表批评文章而引起名誉权纠纷如何处置文学作品是否存在侵害名誉权的情况以及:死者是否有名誉权、名誉侵权诉讼管辖、名誉侵权责任承担形式…等问题
1998年《解释》《解释》进一步就以下一些问题作出解释:传播媒介报道国家机关公开文书和职权行为而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消费者和传播媒介评论产品和服务质量而引发的名誉权纠纷传播媒介的转载文章,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提供材料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内参”和“内部资料”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否受理?以及: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确定等问题上述三个司法解释,尤其是后面两个是目前法院处理名誉权案件和传媒侵权案件最系统的法律文件。刑法规范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都规定了以侵犯公民名誉权和人格尊严为客体的侮辱罪和诽谤罪。1997年《刑法》还规定了两种特殊的诽谤罪和侮辱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和出版歧视、侮辱少数民族作品罪。行政法规范《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对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侮辱、诽谤行为和侵犯公民住宅、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行为规定了行政处罚。《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1997)均把“侮辱或者诽谤他人”的内容列为禁载,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办法。传播侵权行为的构成按照民法理论,确定一项传播侵权行为,需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去判断:传播内容已经公开并产生一定影响传播内容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传播内容有特定指向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附:民法理论中民事侵权行为构成按民法理论,民事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致害行为的违法性致害行为与损害事实和后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致害人主观上有过错传播内容公开并产生影响在法理和司法实践上通常都把侵权内容已经公开传播(刊登或播放)并产生影响作为传播侵权行为的损害事实的部分依据。但是,这里的“影响”对自然人和法人来说是不一样的。对于自然人
对于自然人,在大部分情形下,侵权内容传播开来就表明损害事实已经发生,而不用再提出侵权内容造成其他的损害事实。不过,对于确定侵权损害程度以至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和赔偿责任的种类和数量,则损害事实的举证仍然非常重要。对于法人对于法人,特别是企业法人,在侵权构成的掌握上要严一些。有关司法解释表明,认定侵害法人名誉权,应当指出传播内容确已给法人造成实际上的损害。这是因为,法人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机构,理应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有些批评虽然过激,但并未造成实际损害,应该予以宽容。传播内容有侵害他人人格权的违法性质指所公开的传播内容具法律法规所规定的侵害他人人格权的性质。(主要是:诽谤、侮辱和宣扬隐私等)(传播侵权法就是要在支持和保护表达自由和保护人格权的矛盾之间划出一条界限。)传播内容有特定指向在民事侵权行为中,侵权内容同受害人及其受到的损害之间必须存在着因果关系。具体到传播侵权行为来说,一般是以“侵权内容确实是可以被指认是报道某一特定人”作为判断因果关系的依据,这称为有“特定指向”。特定指向的判断特定指向可从三个方面判断:一是作者有明确指向;二是相对人明白指的是自己;三是与相对人有联系的公众理解指的是某人,这一方面是最重要的。与判断特定指向相关的还有两个问题:排他性指向影射排他性指向“特定指向”并非一定要指名道姓,通过下述方式,足以将内容的指称对象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使旁人能够指认内容中所说的就是某人,而不会误解为他人,就可以确认内容有特定指向。比如说:叙述特定人在特定事件和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身份;描述特定人的相貌、行为、语言的特征以及经历、嗜好、代表作等等;或者采取各种排他性的标识如“游案”中报道指认用语是“活济公”;“李案”中报道指认用语是“10年前以一曲《乡恋》而名躁大陆的某乐团领导”;“刘案”中报道指认用语是“四川籍女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等。影射影射是采取谐音、拆字、类比等暗示手法来指称所要描写的对象。影射是否构成侵权,则要从作品的内容、客观效果以及行为人的主观意图等多方面综合加以认定。例如:贵州刘守忠小说《周西成演义》侵权案(姓名谐音、证人证言;参见相关材料)行为人主观过错对于传播侵权行为的责任通常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主观上有过错的承担责任,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故意就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或他人的结果,却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则以行为人对于自己行为会发生某种损害结果是不是具有预见的能力和应当预见的责任为前提。(由于过失而发生的侵权行为甚为常见:诸如不加核实、偏听偏信、草率报道、作片面夸大或推理等)两个相关问题传播媒介的核实责任非过错的情况传播媒介的核实责任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曾经下达批复规定:“报刊社对要发表的稿件,应负责审查核实。”因没有对核实的具体范围作限定,目前只能理解为对稿件所涉及的一切事实进行核实。这一规定否定了在新闻界一度颇为流传的要求在新闻事实的真实上实行“文责自负”(即“作者自负”)的意见。非过错的情况如果传播报道发生差错,但传播媒介和从业者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就不应当承担责任。在法律上,这种非过错情形主要表现为传播党和国家机关等权威部门正式提供的新闻和信息过程中中非媒介失职:比如党政机关提供的关于党务活动、政务活动的新闻,法院的判决、裁定,各种执法机关按其职责所作的处理决定,各种授权部门对有关交通、医疗、生产等事故的鉴定,法律规定必须由某部门统一发布的新闻,等等。传播侵害名誉权名誉和名誉权传播侵害名誉权的对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跟团旅游协议合同范本
- 机动车质押贷款合同样本
- 工程清洁保养服务合同
- 门业涂装设备购销合同
- 保密协议模板示例合同范本
- 搬厂搬运路线协议
- 门面租赁合同格式
- 代理合同溢价补充协议的终止纠纷解决
- 购销合同包保障权益的基石
- 管道安装安装合同模板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本)》终结性考试试题答案(格式已排好)任务一
- 2023年福建永泰闽投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3年惠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第一学期期末大作业(经济学)
- 腮腺肿瘤课件
- 变压器保护课件
- 《大学英语B》形成性考核 参考资料 广东开放大学
- 新生儿肠梗阻护理查房讲解课件
- 收款账户确认书
- 笔记本电脑补贴申请单
-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