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来美国发动的战争_第1页
二战以来美国发动的战争_第2页
二战以来美国发动的战争_第3页
二战以来美国发动的战争_第4页
二战以来美国发动的战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战以来

美国发动的战争

历史与现实前言据不完全统计,1798~2010年间,美国只有8.9%的年份中没有对外使用武力,而在90%以上的年份里都有对外使用武力的记录。美国自建国以来动用军队200多次,由美国发动和参加过的主要战争有39次,其中二战后至今的战事就有33次。50年代的朝鲜战争、1961年的猪湾登陆,60到70年代的越南战争、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1986年空袭利比亚、1989年出兵巴拿马、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3年陷身索马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前言为什么美国如此好战?

历史文化:

在17~18世纪美国社会形成的过程中,移民与自然之间、殖民者与北美土著之间、殖民者之间、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经历了四次零和竞争。残酷的竞争让美国民族文化构成中好战成分日渐积累,好战冲动成为美国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鼓励竞争和崇尚强者的现代社会。

美国一位战略分析家指出,美国公众既不是完全反对使用武力和付出伤亡代价,也不是盲目追随美国的领导。公众比一般所想的更支持使用武力,尽管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但也有人指出,除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历史上进行的所有战争都遭到了普遍的反对。

前言为什么美国如此好战?

意识形态:

“美国例外论”和“天赋使命论”赋予了美国对外武装干涉的思想动力。美国人始终认为自己的政治制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美国的传教士足迹遍及全球,而皇权统治、政教合一、共产主义更是其政客眼中的异端,为了消灭这些异类,让自己推崇的体制一统天下,即使动武也在所不惜。

前言为什么美国如此好战?

国家实力:

首先其经济规模巨大,发动战争不仅不会像小国那样入不敷出,而且战争红利本身还存在经济刺激作用。即使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泥潭战”对美国经济的实际影响也很有限;

其次,美国的科技发达武器先进,发起的战争基本都是不对称的(没有对手),人员伤亡往往只有对手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低,所以政府作出开战决定时无需顾虑太多;

再次,美国总能把战争局限在别国领土上,本土几乎从未遭受打击,这在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损失轻微且可控也成为美国能够不断挑起战端的诱因之一。

前言为什么美国如此好战?

政治制度:

战争与和平的决策本该由府会联合做出,但是,美国的政治实践表明,在涉及到外交决策尤其是突发危机时,由于政府掌握信息的不对称、应对时效性强、以及对外树立核心领袖形象的需要,行政部门尤其是总统的权力会在无形中扩大,使美国可以轻易地做出战争决定。

自美国建国以来,美国的海外军事行动大小数百次,但经由国会宣战的只有6次。

另外,1945~2010年间,反对党控制国会38年,执政党控制国会28年。统计显示,反对党占国会多数的年份里,美国对外使用武力的频率,甚至还略高于执政党占多数的年份。也就是说,反对党占据国会多数,也无助于改变美国使用武力的习惯。由此也可以看出,面对战争冲动,国会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前言为什么美国如此好战?

利益驱动:

美国对外发动战争的核心依据当然还是国家利益的驱动:为了攫取资源、占据地缘优势、开拓市场,战争往往会成为终极选项。

前言美国开战的条件

美国使用武力需要满足六项条件,即涉及美国核心利益、美国有压倒性优势兵力、有明确的作战思路、军队系统有所准备、得到民众的支持、且使用武力是最后的手段。

美国前国防部长温伯格朝鲜战争——1950年代朝鲜战争金日成在1949年就提出通过军事手段推进革命,完成统一大业。然而,此时斯大林在朝鲜半岛的目标是维持三八线现状,避免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冲突,因此莫斯科严厉禁止金日成发动战争。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尚未取得最后胜利的时候,也表示无法援助北朝鲜的军事行动。1950年初毛泽东访苏,迫使斯大林签订了新的中苏条约,其结果是苏联将要失去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为了保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目标,斯大林必须实现对整个朝鲜半岛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国东北丧失的战略地位。于是,莫斯科决定积极支持北朝鲜发动突击战,迅速统一朝鲜半岛。(条约规定1955年5月31日苏军全部撤离旅顺港回国。也就是说,1955年5月31日之后,苏联丧失了在太平洋的出海口。)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并且正在准备解放台湾的战役,毛泽东仍然不希望朝鲜在此时发生一场可能给中国安全造成威胁的战争。但是,作为亚洲革命的负责人,毛泽东又无法拒绝金日成的要求,特别是在斯大林已经表态之后,中国只能接受既成事实。朝鲜战争1950年6月25日凌晨,在得到斯大林的同意之后,朝鲜内阁首相金日成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韩国的突然进攻。1950年6月27日攻占汉城(今首尔)。美国向安理会提交了动议案,在苏联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议中国代表席位被台湾国民党政府继续占有而缺席的情况下,以13:1(南斯拉夫投了反对票)的情况下动议得到通过,但苏联解体后,随着前苏联档案的公开,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时苏联驻联合国大使曾向斯大林建议,苏联代表应于6月底前返回安理会,以便行使否决权,反对联合国通过不利于朝鲜的决议,但被斯大林拒绝了。这就使联合国顺利通过了上述三个决议联合国军队组成。朝鲜战争在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节节胜利,到8月,朝鲜人民军已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92%的人口。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率美军第十军团成功登陆仁川,从朝鲜军队后方突袭,切断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一线。1950年9月27日仁川登陆部队与釜山部队水原附近会合,一日之后重夺汉城。1950年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与此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所部东北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日赴朝参战。朝鲜战争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动用原子弹轰炸中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请蒋介石军队参战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1951年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马修·李奇微将军接任。朝鲜战争1951年5月15日五星上将奥马尔·纳尔逊·布莱德雷应邀对国会作证时说:“赤色中国并非寻求主宰世界的那个强大国家(此处暗指苏联),坦白地说,从参谋长联席会议观点来看,这个策略会让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敌人进行错误的战争。”(RedChinaisnotthepowerfulnationseekingtodominatetheworld.Frankly,intheopinionoftheJointChiefsofStaff,thisstrategywouldinvolveusinthewrongwar,atthewrongplace,atthewrongtime,andwiththewrongenemy.朝鲜战争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在板门店,朝,中,美三方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图为彭德怀签字猪湾事件——1961猪湾事件猪湾事件(猪猡湾事件)是1961年4月17日,在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猪湾(猪猡湾、科奇诺斯湾,BahíadelosCochinos),向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发动的一次失败的入侵。猪湾事件起因: 1959年1月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长期扶植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新的革命政权。从那之后,卡斯特罗就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美国政府担心距本国海岸只有100多公里的古巴将成为苏联威胁美国的桥头堡,便指示中央情报局秘密训练古巴流亡分子,准备打回古巴去。猪湾事件过程: 1961年4月17日黎明时分,1500名古巴流亡分子从美国迈阿密的中央情报局秘密训练基地出发,跨海来到古巴首都哈瓦那以南的猪湾登陆,试图制造内乱,推翻卡斯特罗政府。为了支援他们入侵古巴,美国派遣了8架C-54运输机、14架B-26轰炸机、10艘登陆舰艇。五角大楼还派了几艘潜水艇前往古巴沿海侦察地形,物色登陆地点。

古巴军队和民兵与入侵的流亡分子展开了殊死搏斗,当年只有34岁的卡斯特罗在吉隆滩附近一座制糖厂临时改成的指挥部坐镇指挥,全歼了被包围在吉隆滩的流亡军。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吉隆滩之战,美国称之为猪湾事件猪湾事件后果:

吉隆滩之战发生的第二天,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写信给美国总统肯尼迪,他紧急呼吁肯尼迪停止对古巴的侵略,并声称,苏联准备向古巴提供反击侵略所需要的一切帮助。

肯尼迪总统不得不在美国大众面前公开承认猪湾事件是一件绝不能再发生的错误,然后声称对该事件负全责。这起事件让美国政府大为难堪,成为世界媒体嘲讽的对象。吉隆滩事件之后,肯尼迪政府撤换了应对这次失败负主要责任的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越南战争1955——1975越南战争背景:

越南在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则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越南战争

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1954年,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

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越南战争

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将东南亚国际联盟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政府害怕资本主义民主选举将使社会主义的影响进入越南共和国政府,因此越南共和国得到美国的支持,吴廷琰在越南共和国实行美式民主、法治的资产阶级执政,这也使越南民主共和国走上推翻越南共和国之路。越南民主共和国实现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越南共和国人民的恐慌。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才在其备忘录中写道,如果越南全国举行选举,社会主义将会获胜。(不过另外一个解释是,越南民主共和国不可能允许美式民主选举在越南民主共和国举行。)越南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1955—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南越扶植吴廷琰担任总理,建立亲美民主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廷琰集团发动“控共”、“灭共”战役,屠杀南越共产党。 1960年南越反政府武装(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它由支持推翻越南共和国政府的各组织组成,实际上由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控制。同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和苏联都需要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树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积极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国对越南共和国进攻。越南战争过程:

…1961年8月德国柏林墙在一夜间修成,西柏林被东德封锁,9月苏联恢复核试验。严峻的形势使美国总统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局势。”这时候中南半岛的战争是当时冷战中唯一的实战。美国总统肯尼迪和他的顾问很快决定,要在越南问题上显示出美国的力量和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心。同时认为,战争最好遵循朝鲜半岛模式,只局限在通过代理国使用常规武器,作为减轻美国和苏联直接核战争威胁的一种方式。第二阶段: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军队,以游击战对付北越的游击战。1961年5月为了进一步帮助越南共和国总统吴廷琰的政府,美国总统肯尼迪派遣一支美国国防军特种部队进驻越南共和国,开启了美国国防军战斗部队进入越南的先河。这一事件也常被认为是越南战争开始的标志。死于美军美莱村屠杀的越南平民越南战争过程:

第三阶段:1965—1968年。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1965年,约翰逊下令采取“雷声隆隆”行动,在南越不再局限于使用傀儡军,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侵越美军迅速增加,达到50万人。1968年初,越南人民军发动“春季攻势”,向西贡、顺化、岘港等64个大中城市、省会及军事基地展开猛烈进攻。春节攻势的惨烈状况在美国公众中造成了震惊,同年3月,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对北越的轰炸。5月越美巴黎谈判开始。11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至此,“局部战争”结束。第三阶段:1965—1968年。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1965年,约翰逊下令采取“雷声隆隆”行动,在南越不再局限于使用傀儡军,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侵越美军迅速增加,达到50万人。1968年初,越南人民军发动“春季攻势”,向西贡、顺化、岘港等64个大中城市、省会及军事基地展开猛烈进攻。春节攻势的惨烈状况在美国公众中造成了震惊,同年3月,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对北越的轰炸。5月越美巴黎谈判开始。11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至此,“局部战争”结束NapalmbombsexplodeonVietCongstructuressouthofSaigonintheRepublicofVietnam,1965checkinghouseduringpatrol.,10/06/1966越南战争过程:

第四阶段: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采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时由于国内压力和出于人道主义,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美越继续会谈,并将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西贡阮文绍政权在内的四方会谈。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越南战争过程:

第五阶段:1973—1975年。美国军事力量从南越撤出后,南越阮文绍政权十分孤立。1975年越南人民军发动总进攻,打垮南越政权,解放了西贡,完成了南北统一。越南战争结束。

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越南战争评论:

对越战的评论美国主要有四种流行的看法,可分别由四位政治人物和学者来代表:

第一个是当时主导越战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越战结束十六年后,他痛苦地回忆说,美国人打败了,主要是因为美国严重低估了越南人的民族主义精神力量,过度高估了自己现代化武器对付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战争的力量。为此他深感内疚,甚至在电视上当众留下了忏悔的眼泪。他在麻州威廉斯学院的一次专门讨论越战的讨论会上,又发表了类似的看法,一再强调他当时作了令他遗憾终身的错误决策,并告诫美国当局和美国人要汲取教训,切勿在亚洲轻易用兵。越南战争

第二个是约翰逊总统的国防部长克里福德,他回顾说美国之所以失败,主要不是因为美国没有全力参战实际上除了原子弹没有动用外,什么高尖端武器都动用了,共计派遣了二百五十多万人到越南,其中五十四万多为地面部队,死了五万八千多人,伤了十多万人,总共消耗弹药七百六十万吨(相当于二战时的三倍),打了十年之久,所以不能说没有尽力、不能说美国出卖盟友,只是因为美国所支持的南越政府贪污腐化内斗不已、军心涣散兵无斗志,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越南战争第三个是尼克松总统和福特总统的国务卿基辛格。他说美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国内激烈的反战运动使美国全国意志无法集中、思想无法统一,以致社会陷于混乱,政府陷于瘫痪,无法有效运作*10万学生和其他民众发起“向五角大楼进军”运动*摇滚音乐会上的嬉皮士越南战争最后一个是麻州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教授。他认为越战是美国对第三世界武装干涉的战争,是一场不义的战争,必然遭到越南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反对,所以难逃失败的命运。图为数架美军C-123运输机正在越南上空喷洒橙剂入侵格林纳达

——1983背景格林纳达是位于中美洲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国。陆地总面积为344平方公里。格林纳达总人口约11万(1982年统计)背景1983年毕晓普政府成立后,在外交上奉行向前苏联和古巴“一边倒”的政策。美国认为“格林纳达已经成为前苏联和古巴的殖民地,用来作为输出恐怖行动和颠覆民主的基地”(里根总统语)。如果格林纳达被苏古完全控制,由格林纳达、古巴和尼加拉瓜三国的机场构成的“铁三角”,将使作为美国传统“后院”的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处于苏、古作战飞机的威胁之下,美国海上运输线的畅通和本土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格林纳达有成为“第二个古巴的危险”。由此,美国便不断向毕晓普政府施加压力,处心积虑地试图推翻格林纳达的亲苏古政权。背景迫于美国的压力,毕晓普政府开始采取措施缓和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但是,毕晓普的上述行动引起了政府内部亲苏古“强硬派”的激烈反对,并且前苏联和古巴对此也耿耿于怀。10月,强硬派突然发动政变,将毕晓普软禁起来,随后被秘密处决。20日,军方接管政权,并成立了以奥斯汀为首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格政权落入亲苏古的强硬派手中。政变使里根政府有了它所需要的派遣海军陆战队的借口,“由于格林纳达成立新政权,居住在该岛的上千名美国人遇到了危险。”加之惧于苏、古、格“输出革命”的东加勒比组织于21日开会,要求美国出兵格林纳达。战争过程1983年10月25日拂晓,随着格林纳达珍珠机场的第一声爆炸,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正式爆发。在这次侵格战争中,美国仅用4天就完成了主要战斗任务,8天之内结束了战争,全面控制了格林纳达。美方为了能达成速决,主要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一是集中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二是力争达成突然性。在集中兵力方面,美格双方舰船之比为15:0,各型军用飞机之比为230:0。战争结果,美军仅18人阵亡,90人受伤,损失直升机10余架。格军亡40余人,被俘15人,其余逃散。战争过程美国伞兵空降在格林纳达岛战争评论这场战争是美国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美国的西欧盟国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致反对,美国的国际形象因此而大受损害。战争刚爆发不久,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在华盛顿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美国在格林纳达的行为严重破坏了“不干涉原则”,要求美国立即撤军。开战之前联合国安理会表决尼加拉瓜提出的“美国侵略”案时,有11票赞成,以致美国不得不行使其否决权以阻止提案的通过。就连英国这次也投了弃权票,因为格林纳达是英联邦成员国,里根总统在出兵格林纳达问题上没有理会撒切尔夫人的事先劝告。战争评论越南战争的失败曾使美国一度陷入内外交困之中,越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几乎没有在国外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但在军事高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美国完全有可能摆脱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所带来的在使用武力问题上的某些顾虑,更加放手地以武力推行其对外政策。毫无疑问,美军事力量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将因此而再次回升。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战争表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种战争都要大得多。在高技术条件下,拥有武器装备质量优势的军队将拥有优越的战略地位,这场战争已向世人展示了这一点。美国空袭利比亚——1986背景1969年卡扎菲执政后逐渐施行亲苏反美的政策,收回了美国在利比亚的惠勒斯空军基地,赶走六千多名美国军事人员。该基地是当时美国在非洲最大的军事基地,是美国监视苏联在黑海和地中海军事动向的重要基地。同时还废除了前政权同美国签订的军事和经济技术协定,限制美国舰船在利比亚领海的行动,最终利比亚在1982年与美国断交。于此同时,利比亚加强了同苏联的合作,逐渐成为苏联在中东的重要盟友。美国为了整个对苏战略的需要,在地中海地区制衡苏联势力,决定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背景背景大莱普提斯:1982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北非保存得最好的古罗马城市遗址20世纪60年代的黎波里大教堂背景1981年3月,美国与利比亚在锡德拉湾爆发冲突。1986年4月5日,利比亚特工在西德的西柏林一家迪斯科舞厅制造了一起恐怖爆炸袭击,造成3名美军士兵和一名土耳其妇女死亡,260人受伤。爆炸发生后,美国政府立即指责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与此案有关。该爆炸案为空袭事件的导火索。作战过程4月14日,当地时间凌晨1时54分,美国海、空军完成空中协调,进入战斗状态。美军出动EA-6徘徊者式电子作战机开始对利比亚防空导弹制导雷达、无线通讯实施电子干扰。与此同时,海军航空兵舰载机率先对利军防空阵地发起导弹攻击。摧毁利地面雷达站5座,并迫使其他雷达站关机,使利比亚整个防空体系陷入瘫痪状态,为实施主攻创造了有利条件。EA6B,在A-6入侵者式攻击机的基础上改进造成的,美海军主用电子战飞机作战过程在舰载机压制利比亚防空阵地的同时,来自英国空军基地的16架F-111战斗轰炸机和14架从珊瑚海号和美利坚号航母上起飞的A-6入侵者式攻击机组成5个空袭编队,于4月15日2时整,分别对的黎波里和班加西5个预定目标同时发起攻击一架美国空军第48战术战斗机中队的F-111F战斗机起飞执行对利比亚的空袭任务A6攻击机作战过程在的黎波里方向:3个编队分别攻击了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住地,利比亚总参谋部所在地阿齐齐亚兵营、的黎波里国际机场军用区和西迪比拉勒兵营“突击队训练中心”;在班加西方向:2个编队分别攻击了班加西贝尼纳军用机场和班加西民众国兵营。至2时12分,空袭结束。前后持续时间共18分钟,其中主攻时间仅11分钟空袭结果在本次空袭中美军共出动海空军飞机150多架,炸毁利比亚军用飞机14架,炸伤多架,摧毁利比亚雷达站5座,炸死炸伤利比亚军民700多人。卡扎菲的一岁半的养女也死于这次空袭,本人受轻伤。美军有一架F-111被利比亚地面炮火击落,两名机组成员死亡。美军空袭利比亚,广泛使用了C3I系统、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和远程航空技术等高技术成果。各兵种配合默契,行动协调一致。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战后手舞足蹈地称此次行动是“一次成功的空海军联合作战”突袭巴拿马

——1989年背景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巴拿马运河由巴拿马共和国拥有和管理,属于水闸式运河。其长度,从一侧的海岸线到另一侧海岸线约为65千米(40英里)背景根据不平等的1903年《美巴条约》,美国取得开凿运河权和运河区“永久租让权”。运河区由美国总统任命的总督(也是运河公司的经理)统治。美国在运河区建有14个军事基地和各种军事学校,并拥有治外法权,俨然就是国中之国。为收回运河管理权,巴拿马同美国进行了长期斗争。背景迫于巴拿马人民强烈要求及世界舆论压力,1977年9月7日,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同巴拿马最高领导人奥马尔·托里霍斯将军签订巴拿马运河条约。新条约规定,1999年12月31日午时之后,运河完全交由巴拿马管理。从1990年起,运河区管理委员会的主任应由巴拿马人担任,(副主任由美国人担任)。美国的南方司令部也必须同时撤离运河区。对于美国来说,运河是它的生命线,失掉运河的管理权,会给它带来严重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后果。因此,美国必然要千方百计保留它在运河和运河区的利益。美国必然要千方百计保留它在运河和运河区的利益。

运河大桥背景1989年,布什政府不愿在其任期内失去对运河的控制权。美国为了保持在巴拿马运河区的利益,企图扶植一个俯首听命于美国的政权,去取代坚决主张收回运河主权的以铁腕人物诺列加为首的巴拿马现政权。1989年5月总统大选,美国支持的反对党候选人吉列尔莫·恩达拉(GuillermoEndara)获得选举胜利,但諾列加宣布选举无效,同年9月美国对巴国实行经济制裁,12月15日諾列加宣布与美进入战争状态,自任国家元首。战争过程1989年12月20日,以保护美国侨民,保护民主选举和打击贩毒的名义(巴拿马此时已成为国际贩毒的一大洗钱中心),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下令两万七千名美军展开对巴拿马代号“正义之师作战”的军事行动,以推翻諾列加的军事政权,扶持民选的恩达拉就任总统。行动共有57684名美军和300多架飞机参加,其中包括装备AC-130空中炮艇,OA-37蜻蜓侦察/攻击机和F-117夜鹰战斗机的第37战术战斗机联队,和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他们面对的是46000名的巴拿马国防军。在战斗开始后几小时,巴拿马反对派政治人物恩达拉在美国罗德曼海军基地宣誓担任巴拿马新总统。諾列加于1990年1月3日向美军投降,结束了在巴拿马21年的军人独裁统治。战争过程

F-117隐形战机向巴拿马国防军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美军占领巴拿马总统府结果美军在侵巴作战行动中,以较小的代价,顺利地达成了其侵巴作战目标,实现了美国国家战略目的。首先,美军在10多个小时内摧毁了巴国防军和诺列加政权,使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巴拿马运河条约的“权利与义务”而不受任何威胁。其次,美国扶植了吉列尔莫。恩达拉新政权。第41586号囚犯诺列加海湾战争——1991背景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科威特是隶属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伊拉克的一个自治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占领科威特并促使其独立,但是伊拉克始终没有承认科威特的独立。1980年代的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积欠部分阿拉伯国家巨额债务,其中科威特的债务为140亿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组织减少石油产量,提高石油价格,这样它可以偿还这笔债务。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产量,造成油价下降,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背景两伊战争几乎破坏了伊拉克在海湾的所有港口设施,摧毁了它的外输能力。许多伊拉克人认为,两伊战争再次爆发是必然的,因此为了伊拉克的安全起见伊拉克需要占据更多的地区,尤其是在离战场较远的比较安全的地区占据海港。因此科威特就成了一个目标。在思想观念上入侵科威特被宣传为阿拉伯民族主义以证明其合法性。科威特被描写为伊拉克自古以来的一部分,被英帝国主义者分割。占据科威特则是建立大阿拉伯联盟的一步。萨达姆将自己展示为一个愿意站起来反抗以色列和美国的政治家形象。背景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坦克和步兵开入科威特,占领了所有战略要地,包括埃米尔的王宫。随后,伊拉克马上在科威特建立了一个傀儡的“自由科威特临时政府”。8月8日,伊拉克正式吞并科威特,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行省,萨达姆·侯赛因委派他的表弟阿里·哈桑·马吉德担任省长。战争原因占领科威特后伊拉克将拥有全球1/5的石油储量,可以通过提高油价偿还两伊战争所欠下的债务;西方国家害怕伊拉克会入侵沙特阿拉伯。中东的五大产油国(沙特、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联酋)均在海湾地区。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5%,对西方国家来说,沙特阿拉伯比科威特还要重要。沙特阿拉伯的抵抗比科威特强不了多少,而西方国家认为萨达姆的野心不会在科威特停止。全世界──尤其依靠石油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将这个石油垄断看作一个巨大的威胁。美国后来提出的参战原因还有伊拉克在萨达姆·侯赛因总统统治下对人权的蔑视、伊拉克可能建造核武器或其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战争过程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很快就宣布美国将发动一项旨在防止伊拉克入侵沙特阿拉伯的防御行动——“沙漠之盾行动”。8月7日美军进驻沙特阿拉伯。以艾森豪威尔号航空母舰和独立号航空母舰为首的两支美国海军舰队进入战斗地区。最后美军在当地的驻军达50万人。老布什听取作战计划简报战争过程联合国安理会和阿拉伯联盟就这场冲突发表了一系列决议,其中最重要的是11月29日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其中设定伊拉克撤出科威特的截止日期为1991年1月15日,并授权“以一切必要手段执行第660号决议”——一种授权动武的外交语言。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可勒尔组织了一个反伊拉克的34个国家的联盟,在这场战争中的66万人军队中美军占74%。战争过程1991年1月17日,联军开始执行名为“沙漠风暴行动”的强烈空袭。盟军的首要目标是摧毁伊拉克的空军和防空设施。这个任务很快就完成了,在此后的战争期间盟军空军几乎畅通无阻。美F15E参加沙漠风暴战争过程通常的空袭模式是,由EF—111、EA—6B和EC—130H等电子战飞机先开辟通路,担负攻击任务的F—117

、F-117A、F—111、A—6、A—10、AV—8B、F—15E、B—52等型飞机攻击各指定目标,F—14、F—15C、F—16和F/A—18等飞机则担负掩护任务。日出动量达2000至3000架次。据美军统计,至地面进攻开始时,科威特战区伊军部队54万人中伤亡达25%以上,重装备损失达30—45%。A-6正在美国航母肯尼迪号上装上激光制导炸弹战争过程2月24日,美军开始了被称为“沙漠军刀”的陆战行动。2月26日伊拉克军队开始退出科威特,陆战开始后100小时布什总统宣布停火,2月27日他宣布科威特被解放。正在推进的M1艾布兰主战坦克爱国者防空导弹战争结果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盟军死亡人数可能是378人,其中美军因战事身亡的有148人,非战事身亡的145人被集束炸弹炸毁的伊拉克车队战争结果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1991年3月10日,“告别沙漠行动”开始,美军从波斯湾撤离54万军队。战争影响海湾战争是世界两极体系瓦解、冷战结束后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它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特征的革命性变化,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战手段和作战思想运用于战争而产生的作战样式的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空中作战已成为一种独立作战样式:机动作战是进攻作战的基本方式;远程火力打击是主要的交战手段;电子战是伴随“硬杀伤”所不可缺少的作战方式;夜战是一种富有新内涵的战斗方式。战争影响在海湾战争中,美国动用了12类50多颗各种军用和商用卫星构成战略侦察网,为多国部队提供了70%的战略情报;多国部队虽然与伊军在数量对比上不占优势,人员比为1/2.4,火炮数量比为1/2.4,坦克数量比为1/1.44,但多国部队调集的现代化装备数量却超过伊军许多倍:新式飞机数量比为13/1,攻击直升机数量比为16/1,在精确制导武器上多国部队拥有绝对优势。在海湾战争空中作战投掷的8万多吨弹药中,精确制导武器仅占总投弹量的7%,但命中率却高达90%;伊军共被摧毁、缴获坦克3700多辆,装甲车2000多辆。海湾战争中所体现出的技术对战争的强烈影响使海湾战争预示了另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在拥有质量优势的部队面前,单纯的数量对比已失去了意义;各种军事高技术应用导致信息优势,也使敌人在战术运用方面困难重重。评论它是中东地区力量对比失衡的产物,也是伊拉克政府谋求地区霸权的结果。这一事件又构成了对有关国家战略利益的冲击它对美国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中谋求新的霸权地位的全球性战略提出了挑战;它对西方发达国家以对中东石油资源的渴求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利益构成了威胁;它对本来就很紧张的中东局势更增添了不稳定因素,引起了这一地区国家的强烈不安和反对。正是这些政治和经济利益的激烈冲突,在以政治手段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导致了战争的爆发。中东格局表面上恢复了战前状况,但原先已有的多种矛盾更加复杂索马里之战——1993年背景背景索马里位于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非洲之角,美国一直没有完全放弃对它的争夺。特别是近年来,苏丹在世界石油版图上的地位不断上升。专家估计,苏丹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位居世界第二。而苏丹石油向南的海上出口是亚丁湾,位于亚丁湾南侧的索马里正好扼守着这一潜在的重要油路。美国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可以看作是其实施全球能源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背景1991—1992年,东非小国索马里的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人民苦不堪言。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组织一项名为“恢复希望行动”的维持和平行动。1992年底,3.8万人的联合国部队(其中2.8万人为美军)开始进入索马里,带着枪向灾民派发救济物资。当时联合国部队在索马里很受平民百姓的欢迎,但索马里各派军阀对联合国的干预表示不满,势力最大的“索马里联合大会”领导人法拉赫·艾迪德把联合国看成其夺取全国政权的绊脚石,对维和部队采取伏击行动,造成数十人伤亡。1993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抓捕艾迪德。过程在1993年10月3日的下午,美国陆军在得知2名艾迪德高阶幕僚的所在地后为逮捕他们发动“艾琳行动”(OperationIrene),出动精锐的游骑兵部队与三角洲特种部队,配合UH-60黑鹰直升机及多种战情支援装备,突袭摩加迪沙市中心的民兵据点。UH-60黑鹰直升机,缺乏必要装甲过程在这次的行动中,美军成功地完成任务逮捕目标,但在任务过程中因为对叛军势力的低估,两架美军直升机在混乱中遭到RPG-7火箭推进榴弹击落,并进一步导致百余名支援与执行任务的地面部队深陷敌阵中无法脱离的状况。经过半天惨烈的战斗,美军死19人,伤70余人,两架直升机被击落,3架被击伤。MichaelDurant'shelicopter(Super64)headingoutoverMogadishuonOctober3,1993.过程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正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摩加迪沙之战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克林顿最终认识到应该政治解决索马里问题,因为几个月的“围剿”不但没有抓到艾迪德,反而使艾迪德在索马里更加得人心。结果在这场被媒体称为“摩加迪沙之战”的激战中,共有18名美军与1名马来西亚装甲运兵车驾驶兵身亡,数十人受伤,摩加迪沙成为美军在波斯湾战争之后损失最惨重的战斗之一。但相对的,索马里方面估计约有500至1,000名民兵死亡。摩加迪沙战役是越战结束数十年后,第一次发生的近距离肉搏战ThecrewofSuper64amonthbeforethebatle

结果摩加迪沙之战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克林顿最终认识到应该政治解决索马里问题,因为几个月的“围剿”不但没有抓到艾迪德,反而使艾迪德在索马里更加得人心。美国政府还与艾迪德方面进行了秘密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妥协:艾迪德交出飞行员杜兰特和美军士兵的尸体;美军则释放扣押的全部艾迪德的俘虏,不再把艾迪德派作为打击目标。1995年3月2日,最后一批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摩加迪沙,标志着历时27个月、耗资20多亿美元的维和行动以失败告终。联合国既未实现在索马里组建一个民主政府的目标,也未实现各部族的和解。结果摩加迪沙之战使美国视地面战为畏途。无论是1998年对伊拉克实施的“沙漠之狐”行动,还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军均采取非接触作战方式———空袭战。这也许是美国人从此战中得出的教训。改拍成纪录电影《黑鹰坠落》而使冲突事件与摩加迪沙这城市广为人知。科索沃战争

——1999背景二战结束后,1945年,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宪法又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铁托成为终身总统。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和黑山6个自治共和国以及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两个自治省组成。背景背景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现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并形成长达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内战,包括波黑战争。背景科索沃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持续了多年的科索沃危机一方面有占科索沃多数人口的阿族强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出去,而视科索沃地区为塞尔维亚民族发源圣地的南斯拉夫政府则坚决反对以任何形式分裂肢解国家,亦反对北约与他国以任何形式干涉内政或侵犯其国家主权。这是一则典型的冷战后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国家问题。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这使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背景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议案核心内容有:同意科索沃继续自治三年,以公民咨询的方式决定未来政治走向(即迈向独立),让北约的维和部队进驻。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1999年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1999年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1999年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贝尔格莱德夜景过程北约在空袭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飞机对付南联盟空军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的优势,是所谓“第四代”航空兵器与“第二代”航空兵器的较量。美国空军中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B-1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全部投入战场。特别是价值22亿美元的B-2隐形轰炸机首次投入实战,格外引人注目。F-117战斗机遭SA-3防空导弹击落过程在太空力量上,此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使用航天武器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北约用50多颗卫星直接参加了针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为其战斗行动提供保障。过程掌握战场制信息权,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北约多次增调EA-6B电子干扰战机和能发射“哈姆”反辐射导弹的战斗机,就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1999年3月25日美“菲律宾海”号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过程结果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北约19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投入飞机1200架,出动32000多架次,炸毁铁路12条、桥梁50多座、民用机场5个以及大量基础设施,致使80多万人难以重新找到家园,美丽的南斯拉夫变得满目疮痍。弱小的南斯拉夫在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还是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敌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抗,并以击落F-117隐形战斗机的事实,打破了高技术武器不可战胜的神话。结果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1999年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1999年6月10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我大使馆被炸美国的F-117隐型战斗轰炸机被击落后,中国马上向南政府提出要求,是否能够把F-117的部分设备和残骸供中国研究,甚至出钱买也可以。在中国和南政府达成协议后,南政府把F-117的导航设备、带有隐型涂料的表皮残骸、发动机喷口耐高温部件在秘密状态下移交给了中国,就放在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地下室供中国的军事专家研究。然而中国的军事专家一开始并不知道,F-117装有保密自毁装置,导航系统内部内嵌式电源仍在工作,并且不间断的发出定位信息,这使得美国人在很短时间内找到了F-117残骸的精准位置,虽然中国人发现后迅速断掉了电源,但可想见,美国当时大吃一惊,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中国人了解到美国的核心机密。虽然当时美国人有很多种办法(包括派海豹部队夺回等),美国人却选择导弹袭击这样一种方式,估计是对中国在国际上支持南政府非常不满,同时彻底摧毁中国所得的F-117的残骸,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一枚激光制导炸弹要直接穿过几层楼打到大使馆地下室的原因。然而,美国人又一次失望,那枚炸弹居然没爆,中国人最终还是取回了炸弹和F-117的部分部件,极大帮助了中国隐型飞机和激光制导炸弹的研制。俄罗斯占领机场入驻科索沃的国际维和部队该由哪些国家组成?俄罗斯同北约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俄方最终选择先下手为强,拿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斯利季奇机场。英国人毫不示弱,命令俄罗斯人马上离开,但俄罗斯士兵也毫不退缩,坚决拒绝了英国人的命令。这支英军当时的指挥官弗里尔无奈之下只好向上级请示,上级的命令竟是立即向俄罗斯人展开进攻。下达这一命令的是当时北约盟军最高司令、美国人韦斯利·克拉克。布兰特当时以上尉的身份率领一队士兵,接到这一命令后,他们已开始给枪上膛,冲突似乎一触即发。克拉克的原话是让消灭俄罗斯人。布兰特说:“就在我们要展开行动时,我们又接到了另一个命令,它来自北约联军的英军指挥官麦克·杰克逊,他命令我们不要同俄罗斯人发生冲突,告诉我们不要去尝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任。”结局就是,俄罗斯凭借这一让北约无奈的既成事实,成功地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国际维和计划。评论分析如果说海湾战争是最后一次工业化时代的战争,这次可称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其对世界各国未来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精确制导武器占北约全部打击兵器的90%以上。除卫星精确制导武器外,还使用了破坏力极强的激光制导穿地弹、集束弹,和破坏供电系统的石墨、碳纤维炸弹,以及破坏通信指挥系统的电磁脉冲炸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技术武器在对硬目标打击能力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去只有热核武器才能达到的效果。评论分析燃烧在科索沃的战火一样,最强烈地震撼着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安全格局。美俄:俄罗斯之所以和塞尔维亚站在一起,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共属于斯拉夫民族,科索沃是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摇篮。因而两国同仇敌忾地坚守科索沃底线有文化和民族情感在内。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同属于东正教。俄罗斯反对科索沃独立的现实因素还包括,眼下美国正酝酿同属斯拉夫民族的乌克兰加入欧盟,而乌克兰则是俄罗斯文化的发祥地。因此,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其实也是对本国命运的惺惺相惜。普京总统调整了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和美欧展开了直面交接的政策评论分析美欧等国以意识形态的偏见,先是绕过联合国通过武力侵凌一国主权,继而鼓励分离主义脱离母国的做法成为一种不可宽恕的违反国际法行为。这种由大国集团操纵所谓“民族自决”的做法,将会鼓励其他国家的分离主义效仿,导致全球性的动荡不安。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迫于压力,北约不得不重新回到联合国的渠道和政治解决的道路上来。评论分析北约当初所以发动战争,基本的理由就是科索沃发生了“种族清洗”。法国《人道报》的文章揭露了西方国家一些政要对科索沃受害人数的信口开河:1999年4月,美国国务院宣布50万科索沃阿族人失踪;一个月后,美国国防部长科恩确认有10万到了服兵役年龄的人失踪,“可能被杀害了”;6月,英国外交部说有万人被害,克林顿也宣称有1万名科索沃人被塞族杀害。从50万到1万,这就是美英官方对于“种族清洗”数字的随意修正。该报所提供的事实是:1999年9月,一个由西方国家法医组成的小组到科索沃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187具尸体;11月,前南问题国际法庭进行的调查找到了2108具尸体。阿富汗战争——2001~2011背景“基地”组织在1989年苏联攻打阿富汗后期创立,成立初期的宗旨乃为了抵抗入侵阿富汗的苏联部队,在苏联于1991年撤出阿富汗后,其宗旨更改为消灭全世界入侵伊斯兰世界的西方国家,以建立一个纯正的伊斯兰国家;被指策划了多宗主要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特别是“911”事件;其被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列为世界恐怖组织之一。其最为知名的领导人是奥萨马·本·拉登。基地组织的旗帜背景自1996年至2001年,塔利班在阿富汗建立全国性政权,正式名称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由于它在阿富汗实施独裁专制和政教合一政策,因此仅被巴基斯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三个国家承认是代表阿富汗的合法政府,它曾经为奥萨玛·本·拉登提供庇护。奥马尔,塔利班创始人及神秘领导人背景在战争爆发之前大约一周,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向塔利班政府发出最后通谍,要求他们:把基地组织高层成员交给美国释放所有被监禁的外国人保护在阿富汗的外国记者、外交人员、支援人员让美国人员检查所有训练营,证实它们全部被关闭塔利班政府则拒绝与美国对话,并指与非穆斯林领袖对话是对他们的侮辱。但他们也透过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馆要求美国提供证据让他们自行在伊斯兰法庭起诉拉登。后来他们提出把拉登移送到中立国。但乔治·布什拒绝这些条款。军事行动过程2001年10月7日,美英已组成联军进入阿富汗境内与当地的北方联盟接触。双方其后达成协议,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权。并在当天晚上进行空袭,攻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多个据点。美国指攻击塔利班是要报复塔利班没有答应美国要求交出拉登,而当天塔利班随即抨击美国举动是向伊斯兰世界宣战。美军阿富汗一处营区军事行动过程攻占喀布尔。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队在夜色的掩护下逃离喀布尔市,11月13日北方联盟部队抵达喀布尔市。喀布尔的陷落标志着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国的瓦解。军事行动过程正当国际社会准备为美军的胜利喝彩时,战争出现了拐点。躲进山区和乡村的塔利班没有被彻底消灭,连美国人竭力想抓获的拉登也神龙见首不见尾,安然指挥着对多国的恐怖袭击。直到2011年5月1日,美国才在巴基斯坦将本拉登击毙。美军扫荡村庄空降团进入山区战争结果2011年10月7日是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10周年纪念日。美国国防部称,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上的花费已达3232亿美元,平均每天战争花费将近1亿美元,造成1788名美军死亡。对阿富汗进行突击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2年5月2日在喀布尔郊外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表示,阿富汗战争即将结束。战争评论高科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战争的方式,当远距离打击时,高科技可以尽显神威;但近距离作战,双方的胜负就另当别论,这使美国尽快结束战争的打算成为空想.。曾在阿工作的前美国海军军官马森认为,阿富汗战争是越战的翻版,美军深陷泥潭,没有获胜希望,因此尽早撤军方为上策。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西方在阿富汗已经失败。”伊拉克战争——2003~2011背景美国等国家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根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法,美国对这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