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绪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大陆)高校理、工、农、医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是理科必选;而对应文科硕士生必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本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为主线,助力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社会论;了解关于自然界、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观念变革;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培育硕士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全部哲学不是教义,是方法。从哲学的专业视角看,自然辩证法不是古代的自然哲学,不是仅仅概括总结自然科学的知识论形而上学,也不同于现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思并批判关于自然科学的旧的形而上学及形而上学主义;解构旧观念,建构新思想、新观念,“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科学技术乃至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立新的思想前提。科学需要哲学。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占世界0.2%的犹太人,1901-2004年获得22%的诺贝尔奖,批判性思维功不可没。)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离不开哲学的高层观念和科学的一般方法;科学中的形而上学观念、原则、方法,要不断解构、重构。预设要得当,但又并非一劳永逸,否则,旧的、错误的观念、方法就会成为科学发展的枷锁和绊脚石。在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的时代,通过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科学技术工作者理解世界的科学技术大趋势、国家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高创新效率。教养比能力更重要。教学比研究重要。武器的批判比批判的武器重要。有助于引导硕士研究生全面理解并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加深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决策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崇高地位》)有助于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揭示自然界与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趋势,提高解决和处理具体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大问题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命运》)有助于帮助硕士研究生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和提高综合素质,自觉促进人和自然协调发展,运用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创新型人才。概括地说,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2016年8—12月,N+X学时内容(课堂+课后)1、绪论=哲学观:解构-重构对哲学的理解,以确立新的思想前提。哲学本质是什么?自然辩证法何为?(4学时)2、自然观:解构-重构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确立自然科学的对象观;(8学时)3、科学技术观:解构-重构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以确立科学的成果观。(8学时)4、科研观(科学技术方法论):解构-重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规范的理解,以确立自然科学的过程观。(16学时)5、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6学时,课后自学)6、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6学时,课后自学)哲学学术自身意义不大,教学比科研重要。通过教学使得科学、经济社会的生产者掌握哲学思维,具体地改造世界从而真正实现了哲学的价值。*外部批判(哲学对科学/社会)——自我批判、内在超越(科学自身批判)。2016年9月,研究生18学时讲授内容1、绪论=哲学观:解构-重构对哲学的理解,以确立新的思想前提。哲学本质是什么?自然辩证法何为?(有作业和考试内容)2、自然观:解构-重构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确立自然科学的对象观;(考试内容)3、科学技术观:解构-重构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以确立自然科学的成果观。(有作业和考试内容)4、科研观(科学技术方法论):解构-重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规范的理解,以确立自然科学的过程观。(有考试内容)两次作业共40分;卷面60分。绪论-逻辑线索(四个必须):1、透过形而上学理解真正的哲学2、透过马克思哲学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3、透过自然辩证法思想历史把握自然辩证法本性4、透过自然辩证法学习方法掌控自然辩证法概论内容一、关于形而上学问题哲学类课过去:强调结论,将知识;现在:强调思考,讲思路。关于“形而上学”国内相互矛盾的两种说法:1、“我国学术界普遍缺少形而上学。”2、“我们坚决反对形而上学,拥护辩证法。”两句话连在一起想,感觉很奇妙。我们缺形而上学岂不正好,那就省得反对、批判了。其实,我们滥用了“形而上学”概念。我们缺少的是作为理论思维方式的“形上之思”及其成果“形上之学”的形而上学;而我们要反对的是形而上学主义,反对对某种形而上学的迷恋,要加引号的,即“形而上学”,是有特定含义的形而上学,其意思是形而上学的教条化形式和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包括马克思当时批判的“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属于“自以为是”地将基于力学的形而上学观念当成“永恒真理”的态度,是“用过时的观点”识人待物的态度、方式和方法。这个“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是相对立的。《易经·系辞》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常规意义上来说,形而上学不是一个贬义词,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所指的是对表象和经验世界背后不可被直接感知的抽象概念、基本原则、事物性质的追问和研究,即关于终极实在的学说。(天生的=先验。现代哲学持否定态度)安德罗尼可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关于超越物理学的、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第一哲学”方面的内容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起名叫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根据对内容的理解,后来也就直接翻译成了形而上学。(人造的=超验。马克思、海德格尔、罗蒂原则上不否定其可行)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柏拉图主义”。它“使一切形而上学(包括它的反对者实用主义)都说着柏拉图的语言。”(认为存在(包括人),有与生俱来的先验、超验的本质,属于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萨特《存在与虚无》都批判了这种天真的想法,因为无论实存本身还是对它的认识都具有时间上的差异性。)波特兰·罗素认为,哲学处于神学与科学之间。其实,罗素这里讲的哲学,是指形而上学。是对科学(知性所得)的进一步理性抽象,概括、总结得到的思想观念(过去的理性高阶成果、将来的思想前提)。科学形而上学神学必须实证才可信即便不实证也信了因荒谬才可信阿尔多诺:形而上学是以概念作为其对象的哲学形式。心物形而下形而中形而上思维存在对世界的、哲学的理解的变迁:两极对立——三体共生形而上学,抑或是关于终极实在的学说,抑或是关于超验的研究及其理论体系,对其机械地、简单粗暴地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不对的。形而上学是思想、理性高阶成果;形而上学主义是态度、主张,是对某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迷恋、膜拜。形而上学,先验的,没有。超验的,(逻辑学、数学)这个可以有。形而上学主义=形而上学教条化形式,不该有。形而上学性,单纯思辨,夸大思辨性,狂妄的理性之理性的狂妄,空谈,坐而论道,概念、理论抽象推演脱离具体实际。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情结,(哲学,坚守崇高,终极关怀)该有不该有呢?

形而上学主义(形而上层面的教条主义)1、脱离实际,思想教条化、僵化。例:在打仗时,有人按照兵书上的打法,而忽略了去考察地形的不同、敌人的不同等,认为兵书上的战法在任何时候都适用。2、知性思维乱用,坐而论道,空谈。我们不应反对知性思维。“机械、静止、孤立地考察事物,就事论事”是物理学视角,有其合理性、适用范围和优点。(反倒是“辩证地看”、“既对又不对”等“无敌语句”更坏事,把辩证法搞成了“变戏法”。)3、不求新、求变(教科书哲学)。运动是绝对的,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发展变化的,人的需求也是变化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变化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过时的观念”、“旧眼光”看新问题肯定行不通,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要迷信“一成不变的万能真理”,所以需要哲学的目光、视角(警觉、味趣、境界)、辩证法(批判性)的态度、方法。哲学是“爱智慧”,要不自满、发展智慧,而不是迷恋、膜拜某一种、某一时(曾经盛行)的智慧,否则就是在“害智慧”。教科书哲学将方法论问题解释成了本体论问题。如说,“形而上学是把事物看成孤立、静止、片面的。”怎么就一定不行?有些时候就是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相对静止。有些事件也是孤立发生的,从专业角度考虑问题难免就是“有道理的片面”。如,汽车反道违停在公交车站,警察要处罚。人猴博弈,以招对招,以变应变。有些对现代科学成果概括、总结获得的形而上学思想总是被认可的,也是可以接受的,也是人们理解、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并列于常识、科学、宗教等)。全盘肯定、全盘否定都是不足取的,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当代科学和实践的概括、总结而得出“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自然界演化发展具有不可逆性”、“人与自然可以协调发展”等,是当下生活实践、理论探讨中共同“阿基米德点”、“悬置为真”的“对话平台”、“本体论承诺”和“认识论前提”,亦是形而上的一种智慧。马克思哲学绝不是相对主义。批判、革命,但也认同思想要有特定历史性、时代性的阿基米德点。形而上学是人类智慧进步的阶梯,是智慧的凝结(积淀、结晶、升华),也是后人智慧的先在平台。犹如,登堂入室没有梯子不行。正因如此,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没有形而上学毕竟是不行的。”卓越的物理学家薛定谔说,“形而上学并非知识大厦的一部分,而是建造大厦不可缺少的脚手架。”1925年他在《我的世界观》中写到:“形象地说,我们在知识的道路上迈进的时候,我们必须让形而上学的无形之手从迷雾中伸出来引导我们,但同时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以防止形而上学温柔的诱惑把我们引离正路而陷入深渊。”形而上学是梯子,不能停留在一阶,也要审查每一阶的牢靠性。哲学是往上攀爬找寻更高的智慧,而不是单纯地生产梯子。人的确有挥之不去的“形而上学情结”。人是现实的存在,但也是超越性、创造性的存在。人是理性存在,对终极本质、超验问题的思索,也许是理性固有的形上诉求,追求真理、知识的终极确定性是不该消解的,这也是所谓的理想主义精神。—绝招情结:简单化;由多到一:元一、化一、归一,惰性、取巧?崇高的追求:追求崇高形而上学的二重性:对形而上学的两种态度:洞穴牢笼智慧阶梯形而上学情结、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主义(认为有终极认识,迷恋某些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批判、形而上学主义批判=辩证法(没有终极认识,认为事物的一切都是过程。)小结二、关于哲学高阶智慧低阶智慧爱智慧+梯子形而上学3形而上学1形而上学2对哲学认知中的形而上学情结关于哲学有两个不完全相同的基础问题:哲学是什么?回答哲学的内涵。是元问题,哲学本性问题,形而上学批判、思想的前提批判、观念的自明性分析、观念的解构-重构活动。什么是哲学?回答哲学的外延,哲学概念的适用范围,哲学角度具体表现。思想性的历史、历史性的思想内容:形而上学、辩证法,各个领域的哲学应用。一般教科书哲学(原理)基本是这个思路。透过“什么是”理解、把握“是什么”,也是符合唯物主义思想的。透过外延、历史实存表现概括、总结其本质、内涵,也是常规的方法论。由外延到内涵,由现象到本质,由多到一的思想倾向,属于形而上学情结。我们要用“历史性的宽容”和“现实性的严谨”的态度对待哲学。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历史”。按照历史唯物主义来讲,哲学和人都不是“本质先于存在”,而是“哲学本质是生成着的”、人的“生活(实践)决定意识”。但在某个特定时代,哲学又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形式和主题,它就存在于历史上的人们具体生活实践之中。“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思想中把握到了的时代”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经历了“本体论追究”、“认识论反省”和“逻辑学反思”多次转向,这也就是哲学观的发展过程。真正的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Hegel,1770—1831)[英]罗伯特·索罗门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中:哲学是我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念及态度的总和。哲学不仅追问大问题本身,而且还要追问自身的追问方式。大问题:存在、时间、真理、至善......F·培根:“真正的哲学是始于怀疑,终于信仰的。”马克思: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海德格尔在“存在”上打叉;德里达将“存在”擦掉。哲学拷问熟知是否是真知,向“自以为是”宣战。哲学应该质疑一个时代取得的基本假定,针对大多数人视为理所当然的想法,进行批判的、谨慎的透彻思考……乃是哲学的主要任务,而哲学能成为一种值得从事的活动,原因也即在此。

——彼得.辛格:《动物解放》,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第285页。*马克思:“对于反动势力来说,旧世界就是新世界的真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教学=讲考题?;科研=写作文?)欺骗、腐败等很多问题的根源在教育。重视做事,轻视做人。(谁的哲学?)不教人做人,是没有把人当作人,当作器物、工具。又不相信其性能的可靠性,反复按标准来考核、校验。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人才,首先是人,其次是才。不是木材,猫才、狗才。(王通讯)做事、术业有专攻,做人不行,干啥都存在危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技能、知识、文化、教养、境界、习惯,依次上升。(余秋雨)哲学,能够“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冯友兰)机关作文大赛一等奖:《卸磨杀驴》教育是什么?为什么?《中国留韩女学生对韩国的真实评价》哲学反思:要拷问思想前提、思想的自明性,使“思想自觉其为思想”;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不是反思思想内容本身。维特根斯坦:思想与世界同构。哲学=思想自明性分析。石里克指出:“哲学事业的特征是:它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它从不认为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它觉得对任何哲学问题的每个解答都不是确定或足够确定的。它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头做起。”——石里克:哲学的未来[J],哲学译丛1990(6):1.哲学就是本体论(米利都学派等)。哲学就是“爱智慧”(philosophy,毕达哥拉斯)哲学就是形而上学(柏拉图、黑格尔)。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艾思奇)。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概括总结,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前苏联哲学教科书)。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黑格尔)。哲学就是“形而上学批判”(马克思)。哲学就是辩证法(恩格斯)。哲学是“思想的前提批判”(孙正聿)。哲学就是解构观念、重构思想的活动(L)。哲学是解构、重构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活动。它最大限度地包容(兼容)哲学的历史性思想:哲学产生于追求理性的激情与欲望;哲学的用处在于能够指点出人所不疑的各种可能性;哲学的冥想就是一条出路。苏格拉底:我非智者,爱智而已。亚里斯多德:哲学是彰显人性之卓越的最愉快的活动。马克思:哲学并不要求人们信仰它的结论,而只要求检验疑团。尼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维特根斯坦:哲学不是理论,而是活动。詹姆斯:哲学家少不得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与别的哲学家唱反调。雅斯贝尔斯:哲学不是旁观者的沉思默想,而是生命内在的探求过程。文德尔班:哲学的目的不是解释而是批判。罗克摩尔:所有重要的哲学家都是难懂的,因为他们革新了而不是重复了那些已被接受的观念。《黑格尔:之前和之后》(柯小刚译)关于哲学有很多比喻,有准确的,也有欠准确的,都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形象化理解。哲学是“庙堂里的神”。哲学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哲学是“厮杀的战场”。哲学是“文化的医生”。哲学是“高卢雄鸡”。叔本华:哲学就像一个长着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不同的语言。哲学如光,普照光,照亮人的智慧。(哲学有肯、否两种时态。如同,光有波粒二象性,粒子性、波动性互斥互补——量子力学互补原理。)哲学如光。两种状态、觉知,互斥互补。用数学方法求解哲学、形而上学、辩证法关系马克思:现代真正的哲学已不是对科学的概括、总结。传统形而上学的旧哲学,已经“终结”、“消灭”,哲学就是形而上学批判。“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质的改变是乘法关系:哲学=形而上学×批判——(1)辩证法反对“用过时的观念思考问题”的形而上学主义(包括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等);辩证法=形而上学主义批判,乘法关系:辩证法=形而上学×主义×批判——(2)用(2)式两边除以(1)式,得:辩证法/哲学=主义——(3)将(3)式变形得到:辩证法=哲学主义。(主张“爱智慧”、反思与批判的哲学态度,爱哲学)即便是加法关系,虽不准确,但也不影响结果。哲学是形而上学批判,表面上容易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形而上学体系,注意到了静止下来的结果,人们习惯于“凝视”,捕捉静止的事物。不善于“目光动态跟踪”,容易忽视掉它的发展变化过程。“行伟大之思者,必入伟大之迷途。”从柏拉图到黑格尔,很多哲学家都认为“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在恩格斯看来,那种旧哲学已经“终结”,“新世界观”:“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历史唯物主义——已经诞生。分析恩格斯的“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和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世界观”,集中地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理论内涵”:其一,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世界观;其二,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世界观,是以“生活决定意识”为核心理念的世界观;其三,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世界观,是以“历史的内涵逻辑”为内容的世界观;其四,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世界观,是以人类解放为其价值诉求的世界观;其五,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世界观,是以“改变世界”为其理论指向的世界观。在“世界观”的意义上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及其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其实质即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为历史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哲学的静态(结果)形式。(此时,社会思想保持稳定,既得利益者与国家、民众利益冲突在可容忍的范围内;但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才是绝对的。)形而上学批判=哲学的动态发展(过程)形式。(社会中大问题集聚,既得利益者与国家、民众利益冲突超出可容忍的范围,需要观念变革,改变世界,寻求彻底解决;发展是硬道理)通过哲学动态(批判=否定性辩证法)活动过程,取得哲学新的静态成果(新形而上学观念),既要解决矛盾,又要统一思想和行动,使得社会在新的利益格局下稳定下来。超越历史地看(在现实中是做不到的),哲学包括静态、动态两种形式的交替,肯定、否定两个环节,难得糊涂、批判革命两种状态的交替、变换。在黑格尔的哲学中,“肯定”是绝对的,“否定”是相对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肯定”被理解为是相对的,而“否定”才是绝对的。在马克思的辩证法(或历史唯物主义)看来,“肯定”只不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暂时性的存在,而否定(发展)才是无条件的。(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哲学”、“哲学家”时,都表现着一种批判、否定的立场。他们反对“以往所理解的哲学”——以提供解释世界的总原则、总公式为目标——知识论哲学。1845年以后,马克思认为,哲学成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静态知识;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才有意义和价值。爱因斯坦说:“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加难能可贵。”马克思、恩格斯这种态度就是对智慧的爱和对真理的追求;这种哲学认识就是这个时代的真理。哲学是从“思维和存在”、“人和世界”的关系出发,以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所构成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为对象,批判地反思各种不同的(同时态的和历时态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自己时代水平的真、善、美的观念的活动过程(一项智力运动项目、智慧升级过程)。概括地说:三、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ofNature)恩格斯的本意是“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不是“属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自然界+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本意?教科书Х)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所说的自然界,与旧唯物主义是不同的。不是外在于人、与人社会生活实践无关的天然自然的“纯存在”,而是与人互动的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现实人的生活所面对的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着的世界,人化自然不断拓展,人工自然如网络、虚拟技术等的出现,证明人的世界是不断生成着的。人类的物质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变,同时还把人自身的目的性注入到自然界的关系链条中,使自然界由“自在之物”转化为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为我之物”,成为“人化的世界”。(一)关于自然界在马克思看来,人们所面对的“现实的”世界,已经不是那种“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世界,而是已经进入现实人的生活领域、被社会化了的、“人化了的”世界,即与社会历史具有同一性的真实世界。在恩格斯看来,自然辩证法是用人的历史的眼光看待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同时这种人们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的观念也是历史性的发展过程,而且这种思想认识转变过程是必然和必须的。这同费尔巴哈和杜林等人的想法都是明显不同的。辩证法(Dialectics),原意是彼此谈话,是论辩的方式方法。凭借逻辑论证而揭示出事物矛盾的方法。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时代,辩证法的论辩的方式是批判性对话。包含着对已知事物的怀疑、批判和否定精神。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说:“哲学在切求真知时,辩证法专务批评;至于诡辩术尽管貌似哲学,终非哲学。”现在辩证法的概念,大体指的是哲学的一种态度?是哲学理论思维层面的主张观念更替、更替观念的方式、方法的态度。(二)关于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在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恩格斯:辩证法把事物一切都看做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218页。)

思维存在静态动态静态静态存在的静态把握静态存在的动态理解动态动态过程的静态理解动态过程的动态把握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以动制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实运动,使得凝固化的哲学体系形而上学框架永存不可能。所以,每一个体系都注定在下一个体系手中被消灭。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84页。)哲学要“勿忘初心”地“爱智慧”。哲学的研究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弘扬适合于本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批判落后于时代的陈旧的思想观念,应该成为哲学的绝对律令。尤其在列宁之后,包括毛泽东对辩证法的理解大都是否定性的。

(毛泽东思想=主观四维唯物主义)《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ofNature),是指人们关于自然界的辩证法思想,而不是指属于自然界的“本体论”、属于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反杜林论》以及《自然辩证法》原著的手稿中我们能够看出来,恩格斯与费尔巴哈,尤其是与杜林的观点是不同的。自然辩证法=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态度、思想、观念和方法论原则(哲学、科学、实践)的形而上学主义批判以及与之对应的形而上学批判。(三)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运动的“自然辩证法”,是由杜林(E.K.Duhring,1833-1921)率先提出来的,他在1865年出版的《自然辩证法・科学和哲学的新的逻辑基础》(NaturlicheDialektik.NeuelogischeGrundlegungenderWissen-schaftundPhilosophie)一书中,用“自然辩证法”,其表达式是naturlicheDialektik,指称自然界的运动。而恩格斯是要批判杜林的“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ktiksofNaturliche)与《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基本写作手法相同,都是否定式的批判思路。从马克思哲学的立场看,人的本性的自然辩证法即人化自然的自然辩证法,是以自然界的历史先在性(+人的主体意识逻辑先在性)为前提,以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为中介,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目的的人化世界的辩证法,而不是那种仅仅概括总结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式(旧形而上学、“科学的科学”)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不是旨在从自然的角度研究人的历史,把人的历史置于自然观中考察;而是将人对自然界的认识置于人类的历史环节之中,放在真实的历史过程(人与世界的动态关系)中去把握,其思想、观念及其主题、形式都随着时间、实践发展而变化。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哲学,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要知行合一。自然辩证法不能成为学术圈内的纯理论研讨,自娱自乐相濡以沫。要通过教育教学环节,武装科学技术工作者、管理者,从“外在批判”变成“内在超越”、“自我批判”。反思、批判、解构科学中的旧形而上学观念及方法。日本版的《理科事典》中说:现代自然科学首先采取唯物主义立场,其次采取辩证法的思考方法,这就是自然辩证法。它的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鉴于上述分析,总结如下: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层观念”和“一般方法”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是科学实践理性的“思想的前提批判”;新的“高层观念”的理性预设。是为了科学又快又好发展的形而上学观念的“解构”与新思想的“重构”活动过程。是对与科学发展、应用相关的形而上学主义以及形而上学的批判。四、自然辩证法的产生与发展(孕育、产生、成长的过程,避免误解成为理解)《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一部尚未完成的著作,是恩格斯多年来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总结。对19世纪中期的主要自然科学成就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了概括,并批判了自然科学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of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是面向自然科学批判旧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倚靠马克思主义来建构新的思想前提,两个方面是密切相联、不可分割的。1、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客观的要求;2、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自然辩证法的创始人,恩格斯撰写了《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经典著作);3、列宁在《维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批判马赫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发展了辩证法思想;(批判物质消失的观点,提出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没有运动的物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基于时代的科学发展,给物质下了哲学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能够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4、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应有用武之地。但要回到恩格斯(本意),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下发展、完善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的崇高地位》、《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命运》)总体概括四点:马赫(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现实背景1、建立新唯物主义哲学的需要。从自然科学具体实践领域丰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提高工人阶级的理论水平。3、粉碎资产阶级反动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批判新康德主义、形而上学机械论、庸俗唯物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4、自然科学发展中观念革命的需要。为了使当时大多数自然科学工作者摆脱思想混乱,摆脱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和“机械论形而上学”对科学思维的干扰。如,对颅相学、降神术等进行理论阐释和逻辑批判。经验论:培根、霍尔巴赫、拉普拉斯、洛克、休谟、巴克莱;唯理论: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古典哲学:康德、谢林、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古典政治经济学:大卫.李嘉图、亚当.斯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傅立叶、欧文、圣西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参与研讨的经历,等。(二)马克思主义(含自然辩证法)产生的思想背景哲学发展的必然:知识总汇——科学的科学——形而上学批判泰勒斯(前624-546)阿那克西米尼(前570-526)赫拉克利特(前530-470)毕达哥拉斯(前572-479)康德(1724-1802)黑格尔(1770-1831)马克思(1818-1883)费尔巴哈(1804-1872)恩格斯(1820-1895)列宁(1870-1924)海德格尔(1889-1976)苏格拉底(前470-399)柏拉图(前427-347)亚里士多德(前384-322)牛顿(1643-1727)达尔文(1809-1882)克劳修斯(1822-1888)爱因斯坦(1879-1955)钱学森(1911-2009)自然哲学爱智慧哲学=形而上学爱智慧→智慧哲学=形而上学批判社会批判实践理论批判实践科学批判实践历史性思想变迁:解释世界→改变世界哲学:爱智慧→知识总汇→科学的科学(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批判自然科学的实证道路哲学的思辨道路哲学=辩证法?爱智慧自然哲学;本体论追究,形而上学=知识的总汇科学诞生传统形而上学=科学的科学科学形式逻辑+辩证法科学主义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形而上学批判维柯把人类历史分为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人要自己学会独立思考。人类思想、智慧的道路与哲学家的选择。1845年以后,马克思的哲学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始转向批判作为哲学的传统形而上学。哲学不再是传统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批判。如,在一些论述中“哲学”的含义是“传统形而上学”、“旧形而上学”,此时马克思、恩格斯是持否定、批判的态度的。把自己的哲学(恩格斯说,已经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称为“新唯物主义”和“真正的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质上是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哲学成了“动词性”的,是“批判的武器”,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不只是“解释世界”,而是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包括三个批判:资本的逻辑批判(剩余价值学说,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领域性研究及成果,从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和形而上学批判。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形而上学主义批判”和“形而上学批判”。(三)自然辩证法产生的自然科学背景(1)1755年康德、1796年拉普拉斯,星云假说;(2)1830,地质渐变论(赖尔);(3)1842,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迈尔、焦耳);(4)1828-1868,化学上的三大发现(维勒、道尔顿、门捷列夫);(5)1838-1859,细胞学说、进化论(施莱登、施旺,达尔文)。1810-1920年,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在德国。欧洲涌现出如:法拉第、麦克斯韦、拉格朗日、黎曼、高斯、盖.吕萨克、波义耳、李比希、赫尔姆霍兹、克劳修斯等众多大科学家。人们把19世纪称为“科学的世纪”。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思想把握到了的时代”,是“文明活的灵魂”,因此,关涉科学的新哲学思想产生有其必然性。思考的时代,激情燃烧的岁月,真正的哲学、科学哲学(不是把哲学搞成科学的科学主义的哲学)都不能缺席。恩格斯说,19世纪以来,“自然研究家由于靠旧形而上学的残渣还能过日子,就使得哲学(旧)尚能苟延残喘。只有当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本身接受了辩证法的时候,一切哲学(旧)的废物——除了纯粹的关于思维的理论以外(逻辑学、数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东西,在实证科学中消失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版第308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现代唯物主义都是本质上辩证的,而且不需要任何凌驾于其他科学之上的哲学(概括总结科学的科学之科学=旧形而上学)了。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了要求,要它弄清它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的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传统形而上学)就是多余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72年版第65页。“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熔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5-16页。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必然;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完善发展的必然,也是自然科学观念更新、思想前提发展、进步的必然。概括地说,马克思、恩格斯为了顺应哲学、科学发展趋势,解构旧观念、方法,为了科学、哲学乃至经济社会的更好发展,在批判错误的观念、完善马克思主义思想、重构关涉科学的新思想、观念和方法的过程中,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立场、观点和方法)。

推荐阅读[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列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新发展的背景下,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中,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发表了《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要求战斗唯物主义者同自然科学家结成联盟,用唯物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革命所提出的种种哲学问题,从而为社会主义国家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个纲领。1925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一书在苏联出版;1932年,中文、俄文对照版在中国出版。这部著作的问世,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四)列宁对自然辩证法思想有所发展(五)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著的写作前后相关研究过程1848年,恩格斯除了坚持军事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以外,又开展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1858年,恩格斯重读黑格尔的著作,包括《自然哲学》,并进行关于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热情关注并给以极高的评价。1863年,恩格斯结识德国化学家肖莱马,成了恩格斯在创建自然辩证法的科学顾问。1869年,恩格斯挤时间来探讨自然科学和哲学问题。1873年,恩格斯写了一篇题为《自然科学的辩证法》的札记,也是他准备的第一个提纲。1873年5月-1876年5月,恩格斯埋头于全面探索自然辩证法,并写了94篇札记,其中有1875—1876年间写成的《导言》。1876年,着手写《反杜林论》。在理论上彻底驳倒杜林那个无所不包、永恒的体系。1878年,他为《反杜林论》写了一篇序,精辟地论述了从形而上学走向辩证法的迫切性。1878年,在恩格斯开始继续写《自然辩证法》时,写了一个“总计划草案”和70多个札记。1882年,他在给马克思的信中说:“现在必须尽快地结束自然辩证法”。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稿《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一直到1894年10月才最后完成。接着他又准备整理《资本论》第四卷,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和他自己的全集。1885年,《关于“机械的”自然观》手稿;1886年,《<费尔巴哈>的删略部分》最后手稿。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就与世长辞了。《自然辩证法》没有最后全部写成。《自然辩证法》手稿分成四束:(1873—1886年)第一束:辩证法和自然科学。内容很多。恩格斯研究了康德哲学、黑格尔《自然哲学》(黑格尔:电是物体固有的愤怒);牛顿力学(牛顿:物理学呀,要警惕形而上学了);研究了傅立叶、迈尔、焦耳、克劳修斯、能斯特、凯库勒,等。第二束:自然研究和辩证法。内容较少。关于机械自然观等。(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人的本性是生成着的。)第三束:自然辩证法。内容较少。关于神灵世界的自然科学等。第四束:数学和自然科学:不同的东西。内容略多。恩格斯的研究涉及到了孔德、笛卡尔、达尔文、汤姆生等。(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自然辩证法》原著的主要内容:两个计划草案,十篇论文,169条札记和论断。导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神灵世界的自然科学——关于科学家学习哲学的必要性。辩证法——化学中的量变到质变规律;辩证法的规律与范畴;认识论与方法论。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形式与科学分类。四篇关于物理学的论文——批判物理学中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人的形成与进化;人与自然;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过度。从马克思新创的历史唯物主义——新的世界观: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角度,研究了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又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人的生产实践是人从动物界走出来的前提,是劳动生活实践创造了人、人的属性,而不是简单的基因进化和自然选择。自然界产生了人,人改变了自然界,人也创造了人自身。

(六)对自然辩证法的主要评价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自然辩证法》出版一个世纪以来,无论在物理科学、生物科学和生产技术方面,都有前人所无法想象的历史性突破和发展。在1885年,恩格斯就非常谦虚地说:“也许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会使我的工作的绝大部分或全部成为多余的。”经过自然科学领域的实践的检验,《自然辩证法》中的某些论点和结论确实是过时了,必须加以修正。列宁《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说:“对恩格斯的唯物主义的‘形式’的修正,对他的自然哲学论点的修正,不但不含有任何通常所理解的‘修正主义’,相反地,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必然要求的。”但是,这一著作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和方法依然是正确的,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列宁在分析20世纪初物理学所面临的形势说:“现代物理学是在临产中。它正在生产辩证唯物主义。”20世纪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重大发展,无不宣告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的正确。陈学明:西方思想家走近马克思。(德里达、哈贝马斯、吉登斯、詹姆逊(詹明信))爱因斯坦评价与普利高津评价不尽相同生活于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把时代性和现实性的体悟与思辨,融汇于对人类性问题的体悟与思辨,既时代性地凸显了人的存在的某个环节、部分或方面,又深化了对人的存在的理解与解释。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有立场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们体悟和思辨时代性的难题,才理论地表征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才推进了世界观(自然观、科学观、科研观)的变革。在世界观的前提批判的意义上,《自然辩证法》也是“知其难为而为之”的理论自觉:它不是试图提供某种“终极真理”,而是努力激发人们对真理、正义和更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在世界观的前提批判的哲学史上,《自然辩证法》能够成为推进人们对哲学的批判本性的理性自觉,就是它“应运而生”的真实意义。五、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内容《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课程内容,与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原著的旨趣、立场、观点存在明确的一致性。在执行教学大纲要点要求、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更多地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思想说清楚。《自然辩证法》原著中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包括“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3、科学技术(研究实践)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中介。(人的实践是思存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中介,文化进化也是人自身的进化,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4、社会发展经历不同阶段,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理应有所不同。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批判、反思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关系,当下,我们要反思、批判的是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观念变革和操作总策略问题。自然辩证法是科学实践理性的思想前提批判;是新的高层观念的理性预设;是科学中的旧形而上学观念的解构和新思想前提的重构。为了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健康发展,科学技术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者既低头拉车,又抬头看路,向“自以为是”开战。解构旧观念、过程、方法,重构新思想、方法和目标。1、自然观:解构、重构对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以确立新的自然科学的对象观。2、科学技术观:解构、重构对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理解,以确立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成果观。3、科研观(科学技术方法论):解构、重构对科学技术发展研究的一般过程及其规范的理解,以确立新的自然科学技术过程观。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人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和最高立法者。人和自然应当而且可以和谐发展。全球性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天灾,其实很多是人祸。包括观念预设错误惹的祸。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更主要是求知活动过程。不能认为,科学就是真理,真理都是科学。科学的本性不在于已经认识到的真理,而在于去探索真理。科学技术发展有内在动力,也有外在动力,方向和速度是各方面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技术不是“阿拉丁神灯”,而是酷似“特洛伊木马”,是价值二重性的“双刃剑”,要消解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关键不在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人类自身。3、马克思主义科研观(方法论)科学研究要问题导向,兴趣导向,不能急功近利,发表SCI文章是必要的手段,但不搞“SCI主义”。归纳推理并非都是或然性的;逻辑思维方法同非逻辑思维方法都有利于科学创新,但作用不同。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但假说不是知识。医生看病不是提出和验证假说。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是有区别的。无论是自然观、科学技术观,还是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都涉及到观念纠偏纠错。这不仅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存在,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观念显得更重要。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人生没有草稿。疾病诊断、治疗是确定性知识的应用,试错法、假说方法虽可以用,但是有条件的。不能拿病人做实验,这是观念,也是伦理问题。自然辩证法具体重构科学的思想前提还包括:科研选题想效益性原则;科学理论的价值评价;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两重性;科学创造的特征:人性化,合情合理合法;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科学家的社会责任,等等随着问题的出现,还会不断地解构-重构。科学界观念的变革时空观1、牛顿经典时空观:时间、空间是绝对的,与物质运动脱离的(自发的唯物主义)。2、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观: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有关3、霍金的评判:牛顿时空:事件的被动的背景,可脱离;爱因斯坦时空:动力学的量,与物质不可分。万有引力1、牛顿:神秘的超距作用,与自己学说都矛盾。2、爱因斯坦:时空弯曲产生的质量吸引效应。六、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1、哲学性质的学科(理论思维、反思、批判)。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联结哲学和科学技术的纽带和桥梁。4、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横向、纵向)。概括地说,四句话:哲学是理论思维、反思和批判活动。自然辩证法之谓哲学,就在于,它首先从事的是反思的活动,“思维以自身为对象”,实现“思想自觉其为思想”。反思科学活动的基础、反思科学研究的成果、反思科学的时代精神、反思科学发展的逻辑、反思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反思“科学主义”等。批判性。在反思中最为重要的方式是批判。批判是对思想理论的否定性思考,批判是哲学的本质属性。批判是思维对理论的彻底性追问。每个时代的哲学所进行的思想前提批判,都只能是以该时代所形成的哲学理念为前提,表现为哲学观的自我批判和现实生活中“大问题”背后的思想前提最深刻的批判。(批判不是简单的否定,更不是机械地唱反调,而是扬弃,是发扬与抛弃、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柯小刚:建设性批判=包蒙(包容蒙昧))解构=比批判更具批判性的批判(德里达)。哲学观、科研观“思想的前提批判”举例1、哲学要发展,必须科学化。“科学是唯一好的,哲学要发展向好,只有这华山一条路,即科学化道路。”他的思想“大前提”不成立。除了科学,文学、艺术等都有自己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哲学就是哲学,也只是哲学,出路不是“本性异化”,应该是找回“真正的自己”。2、高校科研的“SCI主义”。曾经流行大学排名、科研绩效量化考核,“唯生产力论”建构了“科研等于发SCI文章”的观念,“加杠杆”,既得利益者也受益良多。中国SCI论文数量超常规增长,目前排名世界第二,但论文他引频次不高,原始创新、科学技术竞争力没有明显质的提高,还在科学的大门口徘徊,可谓“思想淡出,学术突出”,暴漏出“科研观念定位”的大问题。100块钱与100个凳子的故事。1995年前后,北大、清华对南大的批判。可后来......不能狭隘地理解成“葡萄酸”的问题我们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物质、GDP、SCI文章,但不要搞成狭隘的“物质主义”、“GDP主义”、“SCI主义”,手段僭越成目的。SCI只是发展科学的手段,目的是“解决科学问题”,推动人类进步。如同《西游记》唐僧师徒本来取经的目的地是天竺,可天蓬元帅却迷恋上了高老庄。铁牛:北大、清华、南大之印象

——关于凳子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定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加上功利主义过度,科研商业化运作自然辩证法是联结哲学与科学的双向纽带和桥梁,是“他山之石”的通道,是科学中的经验与理性、实证与思辨力量的联姻场所。影响科学的观念并非都产生自内部,科学思想更新也不能坐等自发实现。让哲学走进科学,武装科学工作者,变为内在的自我批判;让科学重视哲学,勇于跳出“圈子”,高屋建瓴地看看自己“庐山真面目”。这是实践问题,相互观照,免得自己穿上“皇帝的新装”还自娱自乐、自欺欺人。科学哲学不是学术空谈,要服务于自然科学发展,这也正是这门课程的用意所在。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横跨哲学和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技术)领域具有交叉性、综合性等特征的一个学科群。横向上体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纵向上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交叉。学理科哲学(科学技术哲学),讲自然辩证法。特定的基础、背景下,体会到哲学是一种思维活动,辩证法是一种态度、方法。对于哲学,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是学生,透过哲学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自然辩证法,同样透过自然辩证法也可以理解、把握哲学本性。体现出“思考的艺术”和“思存同构”的桥梁价值。举几个例子:功夫常在专业外——他山之石如:从逆向思维角度了解哲学;从类比推理角度体会哲学;从形象思维角度理解哲学;从假说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