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科学思维式【技法指导】一、什么是科学思维所谓科学思维,是指为了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所具有的思辨模式和认识方法,它是连接实践与理论的桥梁。或者可以说,科学思维是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并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科学思维素质,一是要求人的思维要正确,即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以及正确应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活动并不断达到正确的结果。二是要求人的思维要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前进。科学思维的本质特点是正确性。如果不能正确地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不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的结果往往是错误的,这就不是科学思维。二、科学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一,科学思维是创新的思维。要树立创新思维,就必须挣脱“因循守旧”的思想束缚。创新思维,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思想动因,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断走向新的起点,达到新的水平。创新思维不可能凭空产生,它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在高科技时代更是如此。第二,科学思维是开放的思维。要形成开放思维,就必须改换“井蛙观天”的狭隘眼界。中国近年来最大的国情变化,莫过于从封闭走向开放。而且这种开放是全方位的,是对内和对外的开放,是经济和文化的开放,是物质和观念的开放。第三,科学思维是理性的思维。要具备理性思维,就必须远离“激越狂热”的浮躁心态。“激越狂热”的思维,就是人们处在剧烈的情绪化状态中的思维,这种思维,与人的心理状况紧紧连在一起。所不同的是心理状况是多变的、短暂的,而作为思维,则是已经形成定式的相对顽固的一种思想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任其发展,往往会酿成极端性和破坏性的后果。第四,科学思维是辩证的思维。要达到辩证思维,就必须告别“非此即彼”的思维惯性。“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因为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简单地归结为好坏、是非、黑白之两极。我们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更加辩证地看待国内外形势,认识周围的事物,评价古今的人物,像恩格斯教导
我们的那样: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世界。第五,科学思维是求真的思维。要走向求真思维,就必须突破“虚幻实感”的认知局限。应该说,想象、虚幻的思维,未必不是真实的思维。比如,人都有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尽管这些理想和愿望未必能够实现;它是虚幻的,同时又是如此真切地存在着。三、思维方式的主要形式1.演绎思(古代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面研究了形式逻辑理论问题,制定了以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组成的“三段论”为主的逻辑体系。世纪笛卡尔进一步强调理性的演绎法之后,不少西方哲学家便认定只有演绎逻辑才能给各种知识以必然而普遍的理论基础。演绎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一个“连珠”。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小前提是研究的特殊场合;结论是将特殊场合归到一般原理之下得出的新知识。例如:大前提:电流是电子向一定方向运动形成的;小前提:金属的自由电子能在电场作用下定向运动;结论:所以,金属能导电。2.归纳思(近代培根)。培根激烈地批评了亚里士多德一派人的演绎至上论,认为演绎逻辑“并不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科学”,“三段论并不能用于科学的第一原理,而用于中间公理也是无效的……因此它只能强人同意命题,而不能把握事物”。归纳思维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般,都存在于个别、特殊之中,并通过个别而存在。一般都存在于具体的对象和现象之中,因此,只有通过认识个别,才能认识一般。人们在解释一个较大事物时,从个别、特殊的事物总结、概括出各种各样的带有一般性的原理或原则,然后才可能从这些原理、原则出发,再得出关于个别事物的结论。这种认识秩序贯穿于人们的解释活动中,不断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即从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上升到对事物的一般规律性的认识。3.直觉思(现代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认为培根单纯强调阶梯式的归纳法表现了科学幼年期的一种稚气,“理论越向前发展,以下情况就越清楚:从经验事实中是不能归纳出基本规律来的”。他认定:“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则是逻辑性的。”爱因斯坦还指出,单纯的推演也发现不了重大科学原理:“狭义相对论这一发现绝不是逻辑思维的成就,尽管最终的结果同逻辑形式有关。”【任务检验】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到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与“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从建筑学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你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考示例]
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找到灵感研究思路取得突破。这启示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方,打破陈规,突破常规思维的局,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先分说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再总说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运用的是从个到一般的归纳思,此便能够透过现象认识本,通过特殊揭示一般;归纳时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运用形象思维法、相似联想法解说中国建筑的特征,如此说理使文章具有形象性,便于读者理解。文章思路握【技法指导】念好“选”“辨”“审”“三字诀”,把握文章整体思路:1选准角度划分层次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进行内容上的归类合并述类文章,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来切分,厘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进行切分。2.辨明重的文句。文意中的有些句子,如开头领起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把握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3.审辨标性词语。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1)顺序词。顺序词就是能表明文章行文思路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2)关联词。表行文并列的关联词,如和、并且、以及等;表行文递进的关联词,如而且、甚至等;表行文转折的关联词,如然而、但是、不过、却等。(3)总结词。总结词一般在文章的结尾段,表明文章的结构关系为分总,常用的表结论的标志性词语如“总之”“由此可见”等。
【任务检验】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考示例]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概念及其关:作者以“汇”“文法”喻,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词汇”的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如一轩一楼等,如同“词汇”遵循“文法”构成文章一样,能遵循中国建筑的法式组织起来,形成建筑的整体。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它“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即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被解读出来。思考方法中国建筑的影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建造新中国的建筑语言表达在写作论文时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必须注意对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词语来表达理性的思考。“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事物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又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说“木叶”主要概念及其关:在我国古代诗歌史,“木叶”是诗人们钟爱的一个形象。其之所以为诗人们所钟爱的关键就在于一“”字。木”具有两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和颜色上的“暗示性”。因“木叶”与“树叶”概念上相差无几
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叶含有疏朗、飘零之,而“树叶”含有繁密、充实之感。思考方法文章从小处着手,从“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出发,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富有暗示性。语言表达:注重考证而不枯燥,恰当引用古代诗词而富有意趣。意象的暗性【技法指导】品读“柳”的意象一、品读下列诗句1.碧玉妆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2.最是一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3.扬子江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4.渡头杨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二、古代诗词中“柳”之意象解析(一)以“柳”绘春柳树大多在春天发芽,因此,古代文人们常把柳树作为春天的象征。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将柳树作为最美春景的象征,使整个皇城的生气都归结在柳树上。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洋溢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二)以“柳”抒情1.以“柳抒离别之情。从音律的角度来看,“柳”与“留”发音相似,故古人常借“柳”表达对即将分别之人或远方之人的思念。《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算是以“柳”诉离别之情的“鼻祖”了。郑谷《淮上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借“柳”与“留”的谐音,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满怀愁绪、依依不舍的感情。晏几道《清平乐》中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借杨柳的枝叶来暗示女子黯然的离情:情人已经走了很久了,早已不见踪影,但女子依旧站在那里;堤边杨柳青青,枝叶茂盛,依依有情,它们与女子一起伫立于渡口,安静地凝望着远方。2.以“柳诉相思之情。古人大多喜欢种树,而柳树最易成活,因此人们多在家中庭院、房前屋后种上柳树,由此就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之词句,柳树也自然成为家的代名词,人们每每看到柳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家乡。3.以“柳诉闲愁之绪。柳树在春天会产生很多柳絮,“絮”与“绪”谐音,由此诗人们总会借柳絮抒发自己的闲愁思绪。贺铸的《青玉案》写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者将自己的愁绪比作漫天的柳絮,以柳絮之多比喻自己愁绪之多,借此写出了自己的愁绪之深。4.以“柳诉爱恋之情。“柳”因其形态婀娜而柔美,常常被当作爱情的象征。欧阳修《生查子》中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写出了元宵节男女恋人相约在月亮爬上树梢时相见的情景。将爱情与柳树结合,是对恋人之间感情的物化,让读者能更加形象地体会到爱情的美好。(三)以“柳”写人1.以“柳写女子。柳树婀娜柔美,风吹过,柳枝更是随风摆动,“柳”的一静一动都与年轻的女子有几分相似,因此诗人们常常用柳树代写美丽的女子。如李清照《蝶恋花》中的“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用柳叶代指女子灵动的眼睛,生动形象。2.以“柳写高洁的隐士。陶渊明是历史上有名的隐士,他在自家门前种上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由此“柳”便与隐士结下了不解之缘。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写道:“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将自己的友人与隐士“接舆”和陶渊明相比较,表达了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任务检验】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诗歌意象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考示例]一、“燕”的意象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欧阳修有“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采桑子》)之慨叹。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因此成为爱情的象征,“为双飞燕,泥巢君屋”“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风》),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才有了“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的空闺寂寞有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的惆怅嫉妒有了罗幔轻寒,燕子双飞”(晏殊《破阵子》)的孤苦凄冷。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情宣泄心中的愤慨,最著名的当属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飞入寻常百姓家。”外还有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郭绍兰是幸运,一些不幸的妇人借燕传,却是石沉大海,信皆无,如“心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可久《塞鸿秋春情》),“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其悲情之苦,情之切,让人为之动容,继而潸然泪下。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满庭芳)或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
轼《送陈睦知潭州》)。二、“水”的意象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2.因水剪切不断,延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三、“月”的意象1.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但故乡更明,为忆弟思家。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张九龄《望月怀远)、“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2.明月蕴含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3明月蕴含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四、“风”的意象在古代诗词中,风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意象:1.和谐、自然、美丽的天使习习之风柔美轻拂,祥和静谧。面不寒杨柳风母亲般温暖、轻柔,“漫想春风外柳丝千万缕,又如少女般轻盈、妩媚“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和风送暖,鱼游燕翔自有一番闲情“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清风徐来,树影婆娑,别有一番飘洒。2.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催生者“东风夜放花千树”“春风又绿江南岸”千树花开江南岸绿这是春风之生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枯草逢春,暖风催生这是春风之活力!
3.豪迈、慷慨之壮歌高祖刘邦一统天下,意气洋洋,豪情满怀,不禁高“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壮士荆轲心系国家,身赴险境,义无反顾,踏歌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李白面对世事的艰难,感慨万千,但并未决志于去,反而豪气顿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破浪济海,气概轩昂!这里的“大风”“长风”、萧萧之“风”,充溢着豪迈、慷慨的气势。4.邪恶、敌对势力的象征陆游与唐婉本是恩爱夫妻因“东风恶”而导致“欢情薄愁绪年离索”;忧国忧民的杜甫感慨仕途的坎,才不遇,不禁长叹“落落盘据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高正直却招来烈风摧撼;南宋诗人郑思“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死也不肯投降元人“风“烈风”“风”这里成了邪恶势力、敌对的象征。5.离愁、幽怨、伤感的愁种子”“秋风几分萧瑟感凄凉一片随之来”在诗人眼中秋风总夹杂着几分寂寞冷落,所以他们多用秋风抒写内心的悲凉、愁意。“古道西风瘦马”,借“西风”极写满怀羁情;“杨柳岸晓风残月”,借“晓风”直抒凄凄别情;“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此时的“春风”成了一种难以驱遣的哀怨之风,道尽了千古思妇的缠绵难寐之怨;“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已非,江山易主,而“东风”无情,缠绵依旧,平添李煜无限伤感。五、“菊”的意象菊与梅、兰、竹,自古就是中国文人心目中的四君子”。1.隐士的象征陶渊明《和郭主簿》“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体现了他对幽静安逸生活的向往。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2.斗士的象征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吟道“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成了饱经沧桑的勇敢坚强的斗士为民请命,替天行道。3.伤感的象征李清照《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高洁品格的象征菊花残谢后花瓣一般不会凋,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故“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六、“莲”的意象“”又称为“芙蓉”“荷”。“莲”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蓉”“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而“莲”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体可分为四大类象征义。1.莲—雅致这一意象义是取莲美好形象营造一种雅致的景,或宁静或欢愉。王维的《山居秋暝》那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被动态化,不仅不与幽静基调抵触,还生发出摇曳生姿的美丽。周邦彦《苏幕遮》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将雨后初晴的仲夏荷塘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荷花亭亭出水,迎风摆动的清新淡雅款款而出。2.莲—凄美这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败惋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诉尽了离愁别绪、相思之苦。姚燧《普天乐》“芙蓉谢,冷雨青灯读书舍,待离别怎忍离别”是一种令人悸动的凄美意境。3.莲—高洁取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李白《古风十九首》“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幻想自己飘游于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的玉女是“手把芙蓉,凌空而行”。这里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他物呢?就是因为人们向来认为“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正好寄寓了诗人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怀。4.莲—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写作训练说明事理
【技法指导】以介绍事物,阐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释事理为主,使人读了能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状态、功能;对抽象事理,则能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幡然了悟,了然于胸,这样的说明文被称为事理说明文。要写出精彩的事理说明文,需注意以下几点:一、要准确深入地认识事理。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有关的某种道理。欲将事理对别人讲述清楚,则自己先要把事理了然于胸。弄清楚事理,首先应深入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感性地认识事理,了解其一般性特征。其次应进一步调查,请教别人,查阅文献资料,从多方面搜集材料,透彻了解事理。二、要说清事理中的关键要素。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主要内容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三、说明顺序要合理。因为事理说明文是阐述事理的,用逻辑顺序便于说明得清楚明白,所以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常见的几种逻辑顺序包括: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等。说明的顺序应当合乎逻辑,表达自然。四、说明方法要灵活。事理是比较抽象的,要将其解说得通俗易懂,就要尽量利用人们熟悉、明白的东西来说明。这时就要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如:下定义,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高度概括,科学严密;举例子,用具体实例说明抽象事理,易于理解;分类别,能完整而又清晰地把握事物特点;作比较,考察异同,鲜明对比;打比方,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列数字,准确简洁;画图表,直观形象,一目了然。说明方法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而定。【范文引路】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为特质和表征的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所有行为、仪、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等都属“礼的范畴。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中国古代社会制度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礼的精神体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具化为礼俗、礼仪、礼节,也通过礼制建筑,如坛庙、祠堂、墓葬等祭祀性、纪念性建筑物体现出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
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代“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先祖,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庭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也。聚族而居是祠堂成立的社会基础,祠堂成了构造家族共同体的物质载体。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祖能够对强化宗族观念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从而提高宗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亲和力;通过祭祀祖先建立家族共同体,保持和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和睦友爱。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理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戒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
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体现着祠堂的功能的静文化(建筑装饰)也暗示或渗透着祠堂的功能。装饰文化作为祠堂文化的载体,涵盖了浓厚的道德观念、地域民俗,无论是家居陈设还是建筑中的雕饰彩绘,又或是牌楼照壁,都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洛阳新安县吕氏祠堂,照壁上刻画的“龙蛇龟田”象征吕氏族人要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才能福临;各种各样的墀头“耕读”引导后人要辛勤耕作以立身立命,刻苦读书以立德立行;祠堂里的牌匾、对联、石刻无不彰显出其教化功能和含义。河南洛阳偃师史家湾史家祠堂,前门石匾书“史氏宗祠”,左右边门石刻“忠孝礼仪”“乐善好施”,告诫族人族内团结,忠国孝亲,令人肃然起敬。还有的祠堂碑刻祠堂组织、祠堂建筑和家族荣耀,以此来激励后人慎终追远,恪守族规训示。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尤为深刻,祠堂作为整个家族的聚集活动之所,承担的是弘扬祖先美德、传承“孝礼”文化、维系亲情意义等功能,从而以传统文化的孝、悌、显耀祖先功德等诸多方面,体现对“礼”的理解和强调。礼仪和道德结合在一起,从而延伸到更大的范围乃至整个社会,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科技服务合同的续约条款与条件分析
- 铝合金门禁系统购销合同
- 汽油购销合同样本格式模板示例
- 政府采购合同的区域合作
- 轻松掌握采购合同要点
- 专业金融策划顾问合同
- 幼儿教育投资合作合同书
- 房屋买卖合同格式要求
- 劳务分包合同中架子工的健康保障
- 品质保证全方位清洁卫生服务合同
- 我们的出行方式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 全国通用
- 物品放行操作规程及放行条样板
- 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精编)
- 2023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索结构柔性光伏支架施工方案
- 应用PDCA提高责任护士病情知晓率
- 阿基米德的故事课件
- 机械伤害事故及其预防课件
- 五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Unit6 It's a grapefruit(Lesson35) |人教精通版
- 初三【语文(统编)】《范进中举》中人物丑态的表现课件2
- 巡查组安全保障应急预案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基督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