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工业化及城市化_第1页
第四讲 工业化及城市化_第2页
第四讲 工业化及城市化_第3页
第四讲 工业化及城市化_第4页
第四讲 工业化及城市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2023第四讲工业化与城市化一、工业化二、城市化三、中国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2/3/2023工业化2/3/2023工业化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过程,这个过程以18世纪英国产业革命为开端。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在其著名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一文中提出,实现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这之后工业化正式被看做是与现代经济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同义的一个基本概念。2/3/2023何谓工业化?(1)从制造业角度,钱纳里等认为工业化就是指制造业产值份额的增加过程,工业化水平用制造业在国民收人中的份额来衡量。从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工业化的定义是“工业化是一种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人)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在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人也增加了”。从产业结构转变过程看,撤克认为工业化是脱离农业的结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份额上升。从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角度,库兹涅茨将工业化定义为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即“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2/3/2023何谓工业化?(2)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角度,张培刚将工业化定义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是一场包括工业发展和农业改革在内的“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的一场带有阶段性的变化”。从生产工具的角度,吕贝尔特认为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其在《工业化史》中指出:“……只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为一项新的能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会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这种变化,”从生产组织角度,帕提克认为工业化是经济中各行业企业的生产组织,其特征是专业化和劳动分工,运用技术、机械、电力来补充和代替人的劳动,它也是现代的、一体化的,以城市为基地制造业的建立。上述工业化含义具有较一致的基本观点,即:工业化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工业化过程最明显的特征是,制造业等工业部门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不断上升,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逐步取得优势地位。2/3/2023工业化的经验模式演进型工业化模式革命型工业化模式混合型工业化模式2/3/2023演进型工业化模式典型代表:美国、英国、法国发动主体:民间力量,由个人和私人发动,与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一致。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政府的作用是为工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与环境,工业化进程宗以上是演进的。起步和进程是由消费品发展导向的。进程一般为:纺织或食品工业、轻工业、重工业。工业化进程比较慢,英国花了100多年,法国和美国花了70年。2/3/2023杰弗逊VS汉密尔顿2/3/2023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和以杰斐逊为首的共和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为政党领袖的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在斗争中当然首当其冲。两位领袖成为强硬的敌手和“死对头”。在美国建国初期的政治舞台上,两人的激烈斗争构成了极其引人注目的历史篇章。两人尖锐对立,根源在于两个人有不同的社会理想及不同的建国方略。杰斐逊的政治理想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民主共和国,汉密尔顿则想把美国建设成象英国那样的一发达的工商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强国。两人在建国方略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人有不同的政治与经济建设的方针与主张。在经济领域,杰斐逊想走农业立国的道路;汉密尔顿则想走工商业立国的道路。两位伟人处处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寸土必争”。

2/3/2023在建国初期,汉密尔顿是最早洞察到英国工业革命的深远意义的政治家。他向国会呈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论证了发展制造业的重要性,提出国家扶持制造业发展的措施。这一报告体现了汉密尔顿预使美国由农业国变成为工业国的强烈愿望。他的报告没有被国会采纳,因为当时美国还没有感受到发展制造业的紧迫性。他的报告受到他的同时代人的冷漠。但到了19世纪30年代,当美国工业革命开始起飞的时候,这个报告成为美国人热切研究的文件。弗农·帕林顿称汉密尔顿似乎是美国18世纪领袖中的“最现代化的和伟大的美国人”。2/3/2023第二次美英战争与南北战争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开始了拓疆运动,英国不甘心失败,妄图卷土重来,使美国重新沦为自己的殖民地。1783年后,英国不断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对美国施加压力。1803年,美国用1500万美元从法国手中购入了路易斯安那,使美国国土面积扩大了一倍。英国政府对此甚为恐慌。为了防范领土面积不断扩大的美国,英国开始袭扰美国的海上贸易。美国虽然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并如愿以偿地扩大了本国的疆域,但在贸易、政治和军事等方面仍受到英国的压制,特别是英国通过加拿大向反抗美国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更让美国人深感不满,美英矛盾不断加剧。美国也对富饶广袤的加拿大垂涎三尺,想以武力吞并。1807年6月,英国军舰袭击了美国帆船“切萨皮克”号,造成21名美国船员伤亡,两国关系进入紧张状态。到1810年,英国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国舰船,试图彻底封锁美国的海上贸易。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在公海上任意劫持美国商船,捕捉美国水手。美国有近6000艘商船和近万名水手被英国扣押,损失惨重。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美国彻底摆脱了英国政治和经济的压迫,赢得了真正独立,从而为工业革命深入开展扫清了道路。南北两种不同制度之间与日俱增的矛盾,终于导致了南北战争的爆发。在内战中,北方工业资本家不仅摧毁了奴隶制,而且还取得了对联邦政府的统治权,从而结束了南方奴隶主集团将近半个世纪的控制,确立起资产阶级全面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解脱了羁绊。从此,美国资本主义工业进入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2/3/2023革命型工业化模式典型代表:前苏联、中国发动主体:政府,通过计划经济体制来保障,采用国有化和集体化来进行。资本品发展导向,可以在短期内集中资源,迅速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化进程速度比较快。但问题是:个人激励不足,信息处理问题难以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过度剥夺了农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提高缓慢。2/3/2023列宁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斯大林指出:“……要建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要扩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底发展是依靠农业的”。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2/3/2023普列奥布拉任斯基VS布哈林2/3/2023苏联工业化的争论1923年苏俄国有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品涨价幅度过大,这种价格剪刀差使农产品贬值了50%。1913年,农民用650公斤燕麦可以“买”到2100公斤盐,而1923年却只能“买”到410公斤。农民卖出一普特(16.38公斤)粮食,可以换得7俄尺(1俄尺=0.3048米)花布,到了1923年只能换得1.9俄尺。其结果使得农民在粮食丰收的情况下,在缴纳农业税之后仍不愿向国家出售余粮。在这种背景下,党内高层人士对于农业和农民问题产生了分歧。布哈林认为:繁荣的农民经济是工业复苏的先决条件,任何其他政策将损害同农民的有历史意义的联盟。为了扩大当下的农业生产,也为了提高工业本身的效益,必须降低工业品的价格。这样就能通过国家工业利润的日益增长,通过对繁荣的农业部门实行征税,并通过富裕农民或富农的储蓄,获得投资的资本。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则认为只有农民,才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所必需的资本。他在《新经济学》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并对此作了如下界定:“一个正向社会主义生产组织转变的国家愈在经济上落后,愈是适应于小资产阶级和农民,则这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发生时能为社会主义积累做出的贡献也就愈小;其社会主义积累势必有赖于从社会主义以前经济成分的剩余产品中提取的份额(在比重上)愈大,它靠自己生产进行积累的相对重要性就愈小,也就是说,它将愈加无法依靠社会主义工业中工人的剩余产品来积累资金。”普列奥布拉仁斯基被斯大林作为政敌予以清除,但从政策层面看,斯大林认可了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规律。凭借剪刀差机制,苏联才能在短时间内动员起大量资源,并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二战后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唯一能与美国分庭抗礼的世界大国。但这种模式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使得前苏联农业问题成为长期发展中难以解决的痼疾。2/3/2023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2/3/2023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苏联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托洛茨基关于“超工业化”的思想,在党内斗争中,这成为了托洛茨基的罪证。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之后,很快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击败了坚持新经济政策的布哈林,1929年公开宣布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全国范围加速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事实上采纳了托洛茨基的建国思想。经济建设中,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强调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结果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2/3/2023混合型工业化模式典型代表:德国、日本发动主体:政府和私人共同发动,政府的作用十分明显,起主导作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和市场作用相互协调。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产业经济学。2/3/2023李斯特及其幼稚产业保护理论2/3/2023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指出德国应实行一系列经济保护政策,通过对幼稚产业的培育,发展工业体系,提升国家经济结构。李斯特非常重视“工业进步”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他指出:“一切现代国家的伟大政治家,几乎没有一个例外,都认识到工业对国家财富、文化和力量的重大意义。”2/3/2023铁血宰相俾斯麦在1862年9月26日下院首次演讲中对议会说:“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论和多数人投票能够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在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1864年初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

2/3/2023德国工业化道路特点德国的统一工业化所必要的政治先决条件,统一扫除了德国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障碍,加速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关税同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经济上的统一。从19世纪40年代起,关税同盟为保护自己年轻的工业,对内部采取自由贸易,对外部和外国采取一定的关税保护。在资本主义强有力的影响、渗入下,容克阶级不自觉地参加了德国民族统一运动。意识到铁路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性,掀起了铁路建设的热潮,控制了全德铁路网的运营,铁路建设和全德铁路网成为德国工业化强大拉力。大大增进了德意志民族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交流,增强了德意志统一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2/3/2023当代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战略转向由过分强调计划化和国家干预转向更加重视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的基础性作用由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片面工业化转向更加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全面工业化。由强调采取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的内向型工业化转向十分重视外卖外资作用乃至主张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外向型工业化。由单纯重视资本积累和要素投入的原始增长型工业化转向更加重视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作用的内生增长的工业化。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重视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和谐的可持续增长。当代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信息化技术和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新型工业化浪潮。2/3/2023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化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工业部门结构变动规律:霍夫曼定理2/3/2023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提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就已经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1691年,威廉•配第根据当时英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出: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的研究成果之上,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后得出的。克拉克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故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该定理把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广义的服务业)。经过经济大样本观察,配第与克拉克两位经济学家先后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2/3/2023霍夫曼定理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也是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W.C.霍夫曼根据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经验数据推算出来的。他把工业化某些阶段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外推到工业化后期。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2/3/2023工业化进程中的卡尔多增长规律制造业产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有一个强的正相关关系;制造业产出的增长和制造业增长率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强的正相关关系;制造业产出的增长和非制造业产出的增长率之间存在一个强的正相关关系。卡尔多的忠告:(1)发展中国家必须工业化;(2)它们只能通过保护才能实现工业化;(3)任何人谈一些别的事情都是骗人的。2/3/2023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形态与机制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部门劳动生产率差异(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需求结构的变动;供给结构的变动;国际贸易;技术进步2/3/2023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形态与机制产业结构变化的形态:发展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的更迭产业结构变化的机制:主导产业的转换2/3/2023工业化战略与基础设施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平衡增长:极端的平衡增长、温和的平衡增长和完善的平衡增长不平衡增长理论:极端的平衡增长、温和的平衡增长和完善的平衡增长2/3/2023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基础设施与生产活动的时序关系划分超前发展同步发展滞后发展交错发展基础设施的民营化问题2/3/2023第三产业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第三产业的特点与作用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第三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转换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第三产业发展途径大力培育、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真正重视知识和人才革新观念,切实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工业化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走市场化和开放式发展的工业化道路重视教育与科研,依靠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并重的战略2/3/2023二、城市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以来在全球范围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社会发展潮流,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预言,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件大事:其一是美国高科技发展,其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2/3/2023城市化浪潮世界最早的城市雏形,可以上溯到距今9000年左右位于死海北岸的古里乔。但在城市出现后的数千年时间,城市只不过是乡村经济中的几个孤岛,且受制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公元2世纪时期的罗马,西晋时期的洛阳等超过百万人口的大都市,然而就全球范围来说,直到工业化之前城市化并没有取得太大的突破。伴随着工业革命,城市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狂飙。而城市的大量涌现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显著特征。面对城市化浪潮,人们不禁要问:什么力量造就了今日城市的快速发展?2/3/2023城市化的前提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早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紧密相连的,工业发展是城市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使城市化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条件。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农业部门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外在条件和制约因素。离开工业化的城市化是不可想象的,而缺乏发达农业部门支持的城市化也是难以维继的。2/3/2023聚集经济与城市发展所谓聚集经济,就是指企业出现适当集中后,在市场、成本、交易、创新等诸多方面给企业所带来的利得。它通常表现为如下形式: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可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及销售费用;同类企业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动力和管理者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大城市成熟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机能更好适应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城市的集中可以带来更广泛的娱乐、社交和教育设施,从而可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企业集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工商业者面对面打交道,从而使得管理过程更有效,还能促进信任;企业集中可以使竞争更充分,强化企业的创新动机。另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最低人口限度标准也被视为一种聚集经济。正是存在诸多方面的聚集效益,企业才乐于在地理上趋于集中,这种集中的后果便是带来了城市自身的发展。因此,城市的发展是工业追求聚集经济的结果。2/3/20232/3/2023曼哈顿曼哈顿是纽约市中心,纽约的主要商业、贸易、金融、保险公司均分布于曼哈顿。曼哈顿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由于曼哈顿从事金融、保险业的人很多。在曼哈顿下城有一条长仅1.54公里,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就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的金融中心。成为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曼哈顿中城是曼哈顿的商业中心。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一些著名的建筑都坐落在这个区。中城的形成虽晚于曼哈顿下城,但却有后来居上的势头。进入20世纪后,其他许多非赢利的办公机构,如工会、研究部门、专业团体、政府机构等,也都集中于此,许多相关的专职事务所如房地产、广告业、税务部门等也迅速聚集其周围,原来设在岛南部的保险业及银行也被中城良好的环境吸引而来。与此同时,商店,服务业等也渐渐聚集在周围,这样就使曼哈顿岛的CBD更加具有吸引力。为解决曼哈顿CBD因产业不平衡而产生的矛盾,纽约市政府对格林威治街和第五大街采取了一些调控手段,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其平衡健康发展。加强纽约商务贸易中心功能,增强吸引力。2/3/2023随着城市发展,在西部建了许多办公楼、住宅楼、展览中心等,且修建了穿过市中心区的地铁。随后,政府又颁布了曼哈顿南部规划,在岛南端建成了宽阔的环形高速公路、世界贸易中心、1.5万套公寓及办公楼。在这些扩展的地区中,旨在为拥挤的市中心区分担压力,规划机构加强了交通运输网的建设,如把地铁和其它铁路交通的出入口与新建办公机构相连接,同时把人行道和商店设置在地下,并与地铁出入口直接相连。20世纪70年代中期,曼哈顿CBD逐渐形成。曼哈顿CBD是纽约市发展的催化剂,这主要表现在:依靠CBD的影响,纽约市确立了其国际城市形象,国际性和跨国性行业组织在纽约市如鱼得水,1979年有277家日本公司、213家英国公司、175家法国公司、80家瑞士公司及许多其它国家公司在纽约市设立分支机构;曼哈顿CBD的住宅和商业用房的成交额,占美国房地产市场中此类用房成交额的40%;美国21%的电话是从纽约打出的;地产增值,政府税收增加,如曼哈顿的地产估价约占纽约市地产估价总额的53%,1969年至1983年间,曼哈顿区地产价值增长了约58%;曼哈顿地区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CBD和它的衍生效益促进了纽约市的繁荣,1978年纽约地区的机场共接纳了150万到纽约参观游览的游客。曼哈顿CBD的中央核心商务区是“华尔街”,集中了几十家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以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成为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2/3/2023硅谷硅谷(SiliconValley)地处美国加州北部旧金山湾以南,早期以硅芯片的设计与制造著称,因而得名。后来其它高技术产业也蓬勃发展,硅谷的名称现泛指所有高技术产业。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择址硅谷的计算机公司已经发展到大约1500家。其特点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伯克利和加州理工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朗讯、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2/3/2023形成原因1.早期无线电和军事技术的基础旧金山湾区在很早就是美国海军的研发基地。1909年,美国第一个有固定节目时间的广播电台在圣何塞诞生。1933年,森尼维尔(Sunnyvale)空军基地(后来改名为墨菲飞机场)成为美国海军飞艇的基地。在基地周围开始出现一些为海军服务的技术公司。二战后,海军将西海岸的业务移往加州南部的圣迭戈,国家航天委员会(美国航天局NASA的前身)将墨菲飞机场(MoffettField)的一部分用于航天方面的研究。为航天服务的公司开始出现,包括后来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2.斯坦福工业园(StanfordIndustrialPark)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大学回流的学生骤增。为满足财务需求,同时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斯坦福大学采纳FrederickTerman的建议开辟工业园,允许高技术公司租用其地作为办公用地。最早入驻的公司是1930年代由斯坦福毕业生创办的瓦里安公司(VarianAssociates)。Terman同时为民用技术的初创企业提供风险资本。惠普公司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在1990年代中期,柯达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也在工业园驻有研究机构,斯坦福工业园逐步成为技术中心。2/3/20233.硅晶体管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人威廉·肖克利(WilliamShockley)在斯坦福大学南边的山景城创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1957年,肖克利决定停止对硅晶体管的研究。当时公司的八位工程师出走成立了仙童(Fairchild)半导体公司,称为“八叛逆”。“八叛逆”里的诺伊斯和摩尔后来创办了英特尔(Intel)公司。在仙童工作过的人中,斯波克后来成为国民半导体公司的CEO,另一位桑德斯则创办了AMD公司。4.风险资本(VentureCapital)从1972年第一家风险资本在紧挨斯坦福的SandHill路落户,风险资本极大促进了硅谷的成长。1980年苹果公司的上市吸引了更多风险资本来到硅谷。SandHill在硅谷成为风险资本的代名词。5.软件产业兴起除了半导体工业,硅谷同时以软件产业和互联网服务产业著称。施乐公司在PaloAlto的研究中心在OOP(面向对象的编程),GUI(图形界面),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现今的许多著名企业都得益于施乐公司的研究,例如苹果和微软先后将GUI用于各自的操作系统,而思科公司的创立源自将众多网络协议在斯坦福校园网内自由传送的想法。2/3/2023华人在硅谷朱清时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清华、科大和北大理工类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迟的都出去了”,其中主要是走向美国,包括硅谷公司。美国《洛杉矶时报》撰稿人埃弗兰·伊里塔尼说:“如果你浏览一下硅谷公司的员工名单,就会发现无数的清华毕业生。他们是来美国寻求工程技术突破,在英特网领域大显身手或在科技上创业的数以千计的中国优秀科技人才的一部分。”实际上华人控制的硅谷公司现已达2000家以上,占硅谷公司的1/5,而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则越来越多。名闻中国的主要电视机厂家康佳集团和主要计算机公司联想集团都已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实验基地。2/3/20232/3/2023城市发展的因果积累循环机制缪尔达尔于1957年提出了城市发展的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理论。该理论将工业增长或城市扩大看作是相关的过程,每一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阶段。一旦某种力量触发了城市的发展。由于各产业部门的相互关联性质,将带动和引发产业部门的全面增长。应该说明的是,城市的循环发展不仅具有积累效应,而且还具有加速度,它可以导致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如果前期城市发展能够形成繁荣的主导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将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能形成一种新的繁荣的主导产业。城市将在这种积累和循环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2/3/2023发展极理论与城市化“发展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于1955年提出的,该理论旨在分析和说明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佩鲁认为区域中的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均衡的增长,它首先体现为区域内若干发展极的增长,而后通过这些极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体区域的经济增长。在发展极理论中,发展极被定义为那些由主导产业或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集中而形成的经济中心,这种经济中心在现实中往往体现为城市聚集体。这些发展极一方面对本地区的资源要素有很强的极化作用,吸引经济资源向“极”流动;另一方面,这些城市又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它们将自身的商品、技术、资金向周边地区释放。若干发展极不仅有助于带动整个地区内大中小城市的发展,也必将促进更多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这一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城市化。2/3/2023刘易斯模型1954年,刘易斯(A.W.Lewis)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经典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二元经济模型超越了思想阶段而形成为一种具有严格内部一致性的经济学理论。但这一理论也招致了激烈的批评。1961年和1964年拉尼斯和费景汉发表论文对刘易斯理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加准确和合理,形成为一个涵盖面更广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学界通常把二元经济模型称之为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刘易斯因为作出了包括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在内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贡献而荣获1979年度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2/3/2023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1)不发达经济是由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所组成的。一个是传统部门(traditionalsector);另一个是现代部门。从生产技术方面来看,传统部门采用的是手工为主的生产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是本地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缓慢形成的。现代部门使用的是以大机器设备为主的资本集约型生产技术,多半是从先进国家引进的。传统部门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很低,生产的目的主要是维持全体共同体成员的生存,通行的是共同体原则。在农业生产单位或农村社区内部,生产者在决定劳动力雇佣水平时,主要考虑的是彼此互助、互济和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即使劳动力的雇佣量超出了实现最大利润所容纳的最佳水平,经营者也不会或不可能解雇多余的劳动力。在这个部门内,就业的劳动力是与有劳动能力并愿意从事劳动的而人口规模相等的。这样就会存在相当部分的剩余劳动力。与此相对,现代化部门的市场化程度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行的的是利润最大化原则,其标志就是企业家以边际劳动生产率等于工资的原则决定雇佣规模。这意味着,只有那些边际劳动生产率高于工资水平的劳动力才被雇佣。剩余劳动力将不存在。2/3/2023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2)传统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如果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那么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将丝毫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如果是边际生产率高于零但低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那么其流出对传统部门总产量的影响也不大。如果一个社会不存在现代部门,那么全体劳动力只能生存在最低生活水平的“马尔萨斯陷阱”之中。边际生产率在零到最低生活费用之间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统称为过剩劳动力。其中边际生产率为零的那部分劳动力被称为纯粹的剩余劳动力。一国只有发展现代生产部门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并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3/2023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3)现代部门的扩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是以吸收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为其特征的。经济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这种转移分为三个个阶段:第一阶段,边际生产率为零的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的流出不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二阶段,边际生产率大于零小于最低平均生活费用的那部分劳动力的转移,这一阶段的转移将开始影响传统部门的总产量。第三阶段,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被现代部门吸收完毕,现代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就必须与传统部门争夺边际生产力大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供求结构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劳动力过剩现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劳动力不足。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持续上升,在竞争拉动下,传统部门性质也开始发生变化,共同体原则趋于解体,经资本主义经营原则开始确立,同时,在这一部门中开始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传统部门的技术特征和经营特征逐渐消失。整个经济体系变成现代经济体系。2/3/2023刘易斯模型的基本要点(4)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就是第二阶段。如果生产技术没有进步以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没有显著提高,则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从传统部门的流出,必然导致粮食等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农产品短缺就不可避免。一旦农产品的供给出现不足,现代部门必须提高名义工资以稳定产业工人实际生活水平。现代部门的利润率将因此而降低,产业扩张的速度放慢。这又意味着现代部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弱化。如果农业部门的生产率始终没有提高,工业表面的扩张又没有其他资本积累源泉,那么经济发展的速度会显著放慢。困难的格局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甚至在某种极端的情况下始终无法完成该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取决于传统部门的生产率和现代部门资本积累水平。传统部门的产出率越高,现代部门资本积累的速度越快,困难的第二阶段也就会越短。在最理想的情况下,第二阶段将会消失。

2/3/2023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也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达到瓶颈状态。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2/3/2023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在过去民工劳动力一直供大于求,随着特定的背景因素的变化,如果不涨工资就招不到人,出现民工荒。2/3/2023刘易斯的两个拐点1972年,刘易斯又发表了题为《对无限劳动力的反思》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两个转折点的论述。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整个经济——包括劳动力的配置——完全商品化了,经济发展将结束二元经济的劳动力剩余状态,开始转化为新古典学派所说的一元经济状态,此时,第二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二拐点”开始到来。“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拐点”的内涵是不同的,都具有标志性的象征意义,前者的到来为后者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但后者的意义是决定性的。2/3/2023人口红利与“刘易斯拐点”相对应的是“人口红利”,由于年轻人口数量增多形成的廉价劳动力,提供给经济发展相对便宜的要素价格。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这一点,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之间似乎有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前者的显现,往往是“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一个前兆。当前“拐点”更多的是指“初级劳动力”领域,相对应的,以技师、技工为代表的“中级劳动力”数量却越来越不足(大学本科生以上的“高级劳动力”在增加,但质量并不乐观),这更加加剧了未来发展的风险。2/3/2023港媒:用工荒折射“刘易斯拐点”加速逼近2014年02月19日11:12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2月19日电香港《南华早报》中文网19日刊载评论文章《用工荒折射“刘易斯拐点”加速逼近》,文章指,转型经济体都会经历劳动力从富余向短缺突变的“刘易斯拐点”,目前多个城市出现的用工荒正说明中国经济正逼近这样的转折点,而这样的拐点出现又倒逼政策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文章摘编如下:正月十五一过,“用工荒”问题在内地多个城市大面积出现。据来自华东地区最大的劳务集散地南京安德门民工市场的消息称,初七开业以来,每天进场人数仅千人左右,只有去年同期的一半不到,问题凸显。民工到哪儿去了?“凤还巢”式的创业就业成为分流主渠道。江苏的宿迁、淮安是传统劳务输出大市,近年来,随着产业转移的加快,当地制造业迅速崛起,地方政府每年都出台政策,留住本地青壮年劳动力,鼓励家门口创业就业,一位县领导说,过去春节只办一场在外“成功人士茶话会”,这几年每年都要办专场民工代表的团拜会,县领导要轮流给他们敬酒,希望这些出去打过工、见过世面、开阔了眼界的“凤凰还巢”,效果不错,每年都能成功吸引不少农民返乡就近创业就业。2/3/2023苏北一位县领导告诉我说,随着苏北经济的振兴,产业转移过程中,传统农业县制造业加快发展,本地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强。许多人算本账,还是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更经济,在家乡工作更有归宿感,家庭也能照顾到。许多县的民工从过去净流出开始向流入变化。苏北的一些县级开发区现在还要托外地的职介机构帮助招人呢。一些老板带领导所有领导层上班第一天鞠躬迎候,到员工食堂发红包,都折射企业主对普通劳动者的重视。无锡一家长期从事跨省劳务中介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不仅江苏的劳务输出县出不来人,连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劳动力供应都在收缩。一些劳动力缺口较大地方,为了安然渡过年初的用工荒,争抢“人头”,不仅用工企业要给职介公司按人数付费(前年700元一个人,去年800元,今年涨到1000元),有的地方财政也临时出台补贴政策。就是这样,一些公司想招到合适的人都很不容易,“初五我们就派人往河南、四川及西北等地招工,往年能做到4000人的规模,今年乐观估计只能招一半多一点,人实在不好招!”他说。2/3/2023从世界经济发展史看,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国家,都面临劳动力供需数量和质态的矛盾。民工荒逐年加剧的背后,是过去较长时间内,洪水般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应正在日渐断流。劳动力由剩余向短缺转变的刘易斯拐点正在加速出现,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用工荒反映了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过去三十年间,中国经济起飞的一个重要动力源是廉价劳动力。劳动力在数量上的无限供给和自身议价能力低,价廉物美,听话、吃苦耐劳,随你选,任你挑,工钱随你赏,赚钱就存,这种以低工资和低保障的“人口红利”支撑起了中国经济30年的低成本增长。当然,由此形成的高储蓄水平和高资本积累,使得依靠高投入的增长方式支撑起中国经济的腾飞。工业化中后斯以新型劳资关系和社会保障的完善为特征,底层劳动者收入提高,本是一件好事。隐性通胀条件下,全社会劳动力工资上涨也是必然趋势,转型经济体都会经历劳动力从富余向短缺突变的“刘易斯拐点”。2/3/2023冷静分析现在制造业对用工荒的不适应,甚至犯愁,一是用工成本上升太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率上升跟不上,使企业出现成本压力;二是这一轮劳动力成本上升与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上升上升拉动整体的社会生活成本上升所至,劳动力被挤压回乡,与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无出其右;而工资成本的上升又与经济速度下行反向叠加,自然加大企业经营者的心理焦灼感。但是,国情和人均3000元左右的收入,决定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劳动力存量依然较大,虽然成本上升不可阻挡,但供需及劳动力价格有弹性。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以购买力评价衡量的中国劳动力工资报酬仍处在较低水平,“人口红利”还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有助于倒逼人口政府的调整,如多个省市已经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灵活调整,“二胎”问题开始破冰。“刘易斯拐点”对推进传统产业优化,促进企业在员工待遇和福祉上的改进,也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当然,要解决“民工荒”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通过终身教育提高全民劳动技能,同时要打破户籍藩篱,破除城乡自由流动壁垒,让农民公平而有尊严地融入城市。(陈志龙)2/3/2023托达罗模型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尽管城市中失业现象已十分严重,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

2/3/2023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应当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以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学历越高,其向城市转移的预期收入就越高,因而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的迁移和失业;政府干预城市工资水平的确定,特别是制定最低工资线,并且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等,从而缓解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2/3/2023托达罗模型的政策含义托达罗迁移模型正确地反映了人口和劳动力在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较高收入的地区或部门流动的理性经济行为;只要存在相对来说收入高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就会对收入较低、就业不足的劳动力产生持续的引力(拉力)效应;对迁移成本的计算与预期是影响劳动力作出迁移与否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也要看到,托达罗也有不少缺陷:第一,迁移数量或迁移率直接随就业概率的变化而变化,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是根据对城市就业概率的了解而作出迁移与否的决策的,那么迁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盲目的”,因而得出“就业机会越多,失业率越高”,这显然不符合经验事实。第二,托达罗只考虑迁移者的迁移成本,而忽略了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成本。2/3/2023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3/2023三、中国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结构偏差与偏差调整未来的中国城市化人口和劳动力流动推进城镇化的公共政策2/3/20236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中国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50-1977年:工业化水平:17%=>44%,+2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11%=>18%,+7个百分点1951-58年 (1949)10.64%=>16.2%1959-66年 大起大落:城镇人口年增长速度-8.2%~15.4%1967-77年 异常稳定的低速度,平均城镇化弹性为0.92,低于11978-2001年:1978-86年 城市化明显加速度发展 17.6%=>24.5%1987-95年 城市化的速度放缓 24.5%=>29.0%1996-2001年 城市化稳定高速发展 29.0%=>37.7%2/3/2023中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注:1.1980年及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差额为国外净要素收入.2.1982年以前数据为户籍统计数,1982-1989年数据根据1982年,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有所调整,1990年以后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了调整.3.总人口和城镇人口中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2;国家统计局人口与就业统计司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3/2023城市化战略与相关政策曲折的中国城市化过程,与人们对城市化战略认识上的曲折反复是一致的50年代上半期人们对城市持相当一致的正面评价,50年代末—60年代上半期出现“恐城病”和反城市化,城市化经历了剧烈的跳跃和跌落60年代下半期—70年代反城市化的观点终于压倒发展城市的观点,出现“逆城市化”70年代末—80年代“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乡镇企业的发展->“就地消化”农民的幻想;流通领域的放开搞活+放松企业用工市场+多种所有制并存松动了生产要素市场=>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城门打开一个小缝90年代“民工潮”;城镇建制的增加和政区的扩大90年代后期—城市“下岗失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2/3/2023结构偏差国际比较表明,中国经济存在着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偏差、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就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偏差同国际上的“标准结构”和“大国结构”相比,改革初期中国面临的结构偏差包括:同等收入水平下的高工业化、低服务业产业结构中的高工业化与就业结构中的低工业化 同等人均GNP下的低城市化 高工业化和低城市化 2/3/2023结构偏差产生的原因低经济水平下的高积累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 =>城市的高就业、低工资政策配套政策:基本生活用品低价政策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城市职工工资以外的福利制度部分是为了保证这些政策不受干扰地推行,政府进一步采取了城乡隔绝的发展方式阻止农村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人民公社制度城市劳动工资控制制度阻断人口和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地域间自由流动的户籍制度2/3/2023城市化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