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网络介绍_第1页
移动网络介绍_第2页
移动网络介绍_第3页
移动网络介绍_第4页
移动网络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移动网络介绍2013年7月移动公司生产什么?客户从移动公司购买什么?Page3课程内容GSM系统结构与功能移动通信的主要通信流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移动通信发展概述移动通信中的传输移动通信的定义:移动通信就是指移动双方或者有一方处于运动的过程中而进行的信息交互方式;什么是移动通信移动通信系统按照制式不同其结构也有所不同,GSM\CDMA\WCDMA\TD-SCDMA等移动通信系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系统结构,但是其大致都包含移动通信系统所必须的几个主要结构部分。一般来讲,移动通信系统都包含移动台(MS)、无线基站子系统(BSS)、交换子系统(NSS/RNS)三个主要部分。移动通信系统Page6OSS:操作支持子系统NMC:网络管理中心DPPS:数据后处理系统SEMC:安全性管理中心PCS:用户识别卡个人化GSM系统结构与功能PDN:公用数据网 PSTN:公用电话网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MS:移动台BSS:基站子系统BSC:基站控制器BTS:基站收发信台NSS:网络子系统 OMC:操作维护中心MSC:移动业务交换中心VLR:来访用户位置寄存器HLR:归属用户位置寄存器AUC:鉴权中心EIR:移动设备识别寄存器MS:移动台Page7

移动台由SIM卡与物理设备组成,二者是分离的.移动台的功能GSM系统结构与功能SIM卡上包含所有与用户有关的无线接口一侧的信息,也含有鉴权和加密实现的信息.固化数据:IMSI、Ki、安全算法(A3、A8)

临时网络数据:TMSI、LAI、KC、被禁止的PLMN、

PLMN选择预编程业务相关数据:PIN(个人识别号)物理设备可以是手持机,车载机或是由移动终端直接与终端设备相连而构成.Page8BSC的功能GSM系统结构与功能接口管理BTS-BSC之间的信道管理无线参数及无线资源管理无线链路的测量话务量统计切换支持呼叫控制操作与维护Page9BTS的功能GSM系统结构与功能BTS主要分为基带单元、载频单元和控制单元三部分.BTS受控于基站控制器(BSC),服务于某小区的无线收发信设备,实现BTS与移动台(MS)空中接口的功能.交换的概念:交换源自电话网中的交换机,就是用于将用户线路、电信电路和(或)其他要互连的功能单元根据单个用户的请求连接起来的功能单元。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交换子系统(NSS/RNS)主要完成交换功能(交换机功能)和客户数据与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所需的数据库功能等。目前,交换子系统一般包括CS域和PS域两部分功能模块。交换交换的组成:MSC:是系统的核心,是对位于它所覆盖区域中的移动台进行控制和完成话路交换的功能实体,也是移动通信系统与其它公用通信网之间的接口。它可完成网络接口、公共信道信令系统和计费等功能,还可完成BSS、MSC之间的切换和辅助性的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等。另外,为了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还应能完成入口MSC(GMSC)的功能,即查询位置信息的功能。

VLR: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MSC为了处理所管辖区域中MS(统称拜访客户)的来话、去话呼叫所需检索的信息,例如客户的号码,所处位置区域的识别,向客户提供的服务等参数。

HLR:也是一个数据库,是存储管理部门用于移动客户管理的数据。每个移动客户都应在其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注册登记,它主要存储两类信息:一是有关客户的参数;二是有关客户目前所处位置的信息,以便建立至移动台的呼叫路由,例如MSC、VLR地址等。

AUC:用于产生为确定移动客户的身份和对呼叫保密所需鉴权、加密的三参数(随机号码RAND,符合响应SRES,密钥Kc)的功能实体。

EIR:也是一个数据库,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主要完成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以防止非法移动台的使用。

交换交换的组成:GMSC:GMSC(GatewayMobileSwitchingCenter)网关移动交换中心,GMSC是网关移动交换中心,它具有从HLR查询得到被叫MS目前的位置信息,并根据此信息选择路由。GMSC可以是任意的MSC,也可以单独设置。单独设置时,不处理MS的呼叫,因此不需设VLR,不与BSC相连。SGSN:SGSN作为GPRS/TD-SCDMA(WCDMA)核心网分组域设备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完成分组数据包的路由转发、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逻辑链路管理、鉴权和加密、话单产生和输出等功能。

GGSN:GGSN主要是起网关作用,它可以和多种不同的数据网络连接,如ISDN、PSPDN和LAN等。有的文献中,把GGSN称为GPRS路由器。GGSN可以把GSM网中的GPRS分组数据包进行协议转换,从而可以把这些分组数据包传送到远端的TCP/IP或X.25网络。

交换HLRGMSCMSC/VLRMSC/VLRAuCGGSNInternetPSTNOtherPLMNSGSNGGSNBTSBTSNodeBNodeBIu-CSRNCIu-PSGbBSCAGsGrGnGcCDHEGGpIubAbisUmUuRNCIurCS域PS域NodeBIubUMSCGiGSMIMT-2000交换Page14操作支持子系统OSS完成移动用户管理、移动设备管理、系统的操作与维护.GSM系统结构与功能Page15课程内容GSM系统结构与功能移动通信的主要通信流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移动通信发展概述移动通信中的传输GSM通信流程位置更新被叫主叫切换位置更新切换移动主叫移动被叫Page21课程内容GSM系统结构与功能移动通信的主要通信流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移动通信发展概述移动通信中的传输双工技术双工技术TDDFDD时分双工(TDD):

上行频段和下行频段一样

DUDDDDDD频分双工(FDD):

上行频段和下行频段分开DDDDDDDU多址技术FDMACDMA多址技术TDMA资源容量质量2341FDMA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Access时间TDMATIMEDivisionMultipleAccess频率时间CDMACODEDivisionMultipleAccess编码频率时间...频率多址技术多址技术蜂窝和频率复用技术蜂窝和频率复用技术f1f6f2f5f4f3f7f1f6f2f5f4f3f1f6f2f5f4f3f7f7f1f6f2f5f4f3f7蜂窝和频率复用技术蜂窝技术的基本概念提高容量蜂窝技术不是分割频率而是分割地理区域蜂窝系统的优势:频率复用蜂窝移动通信的频率分配我国模拟蜂窝移动通信曾使用890—905MHz(移动台发,基站收)和935—950MHz(基站发,移动台收)工作频段,现已逐步将部分频率让给GSM我国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使用905—915MHz(移动台发,基站收)和950—960MHz(基站发,移动台收)工作频段,其中中国移动通信公司GSM系统使用905—909MHz和950—954MHz工作频段,中国联通公司GSM系统使用909—915MHz和954—960MHz工作频段。此外中国移动通信公司还使用了1800MHz频段的10MHz的带宽。第三代移动通信工作在2000MHz频段上。29CDMA上行CDMA下行825835电信CDMA870880电信CDMAGSM上行890909915移动GSM联通GSMGSM下行移动GSM联通GSM935954960我国GSM,CDMA移动通信工作频段MHzGSM,CDMA工作频段频段分配30DCS1800工作频段的分配DCS上行17101785DCS下行18051880DCS-1800工作频段中国移动公司拥有15M的带宽,1710—1725,1805—1820

中国联通公司拥有10M的带宽,1745—1755,1840—1850-31-中国3G频谱分配中国3G频谱资源中国联通获1940-1955MHz和2130-2145MHz共30MHz频段;中国电信获得1920-1935MHz和2110-2125MHz共30MHz频段,目前在CDMA占用的825-835和915-925频段升级EVDO;中国移动获得的TDD频段是1880-1900MHz和2010-2025MHz,以及日后小灵通让出的1900MHz-1920MHz频段,其中核心频段55MHz资源,另外还2300至2400MHz的补充资源。无线电波无线电波是一种能量传输形式,在传播过程中,电场和磁场在空间是相互垂直的,同时这两者又都垂直于传播方向。无线电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略小于光速,通常我们就认为它等于光速。无线电波有点象一个池塘上的波纹,在传播时波会减弱天馈系统电波的传播特性GSM和CDMA移动通信使用的频段都属于UHF(特高频)超短波段,其高端属于微波。超短波和微波的频率很高,波长较短,它的地面波衰减很快。因此也不能依靠地面波作较远距离的传播,它主要是由空间波来传播的。空间波一般只能沿直线方向传播到直接可见的地方,即视距传播。电波除了直接传播外,遇到障碍物,例如,山丘、森林、地面或楼房等高大建筑物,还会产生反射。因此,到达接收天线的超短波不仅有直射波,还有反射波,这种现象就叫多径传输。电波在传播途径上遇到障碍物时,总是力图绕过障碍物,再向前传播。这种现象叫做电波的绕射。超短波的绕射能力较弱,在高大建筑物后面会形成所谓的“阴影区”。天馈系统天线的极化无线电波在空间传播时,其电场方向是按一定的规律而变化的,这种现象称为无线电波的极化。无线电波的电场方向称为电波的极化方向。如果电波的电场方向垂直于地面,我们就称它为垂直极化波。如果电波的电场方向与地面平行,则称它为水平极化波。天馈系统垂直极化波水平极化波天线辐射的电磁场的电场方向就是天线的极化方向垂直极化水平极化+45°极化-45°极化天馈系统天线的辐射在方向图中通常都有两个瓣或多个瓣,其中最大的瓣称为主瓣,其余的瓣称为副瓣。主瓣两半功率点间的夹角定义为天线方向图的波瓣宽度。称为半功率(角)瓣宽。主瓣瓣宽越窄,则方向性越好,抗干扰能力越强。120°(eg)峰值

-10dB点-10dB点10dB波束宽度60°

(eg)峰值

-3dB点

-3dB点3dB波束宽度15°

(eg)峰值-3dB点-3dB点32°(eg)峰值-10dB点-10dB点俯仰面即垂直面方向图下旁瓣抑制上旁瓣抑制俯仰面即水平面方向图前功率后功率天线的下倾为使波束指向朝向地面,需要天线下倾,天线下倾分为电下倾和机械下倾。天馈系统无下倾电下倾机械下倾天馈系统天线的下倾变化图逐渐增加天线下倾角Page38课程内容GSM系统结构与功能移动通信的主要通信流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移动通信发展概述移动通信中的传输移动通信发展概述Page40移动通信发展历程1G(1980s)AMPSTACSOthers2G(1992-2000)CDMAIS95GSM2.5G(2000-2004)CDMA20001xGPRS

3G(2004-至今)UMTS/WCDMACDMA2000-EVDOTD-SCDMAWiMAX语音业务语音业务宽带业务数据业务FDD-LTETDD-LTE超宽带业务4G模拟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3G第一代模拟系统我国TACS制式:A系统(摩托罗拉网)B系统(爱立信网)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制式AMPSTACS移动通信技术演进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缺陷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网从开始使用到大规模商用不过20年的时间,其发展速度之快十分惊人。可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却因为移动通信业务的激增使人们很早就预感到模拟蜂窝系统存在着许多不足:(1)已有的模拟蜂窝系统制式混杂,不能实现国际漫游。(2)模拟蜂窝网不能提供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业务。通信网的发展趋势将实现向ISDN过渡,随着非话业务的发展,综合业务数字网逐步投入使用,对移动通信领域的数字化要求愈来愈迫切。(3)模拟系统设备价格高,手机体积大,功耗大。(4)模拟系统网用户容量受到限制,在人口密度很大的城市系统扩容困难。(5)模拟系统保密性不好。为了克服第一代蜂窝系统的局限性,以满足移动通信网发展的需要,北美、欧洲和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相继开始第二代即数字蜂窝系统的研究。同模拟系统相比,数字系统具有系统容量大,频率利用率高,通信质量好,业务种类多,便于与ISDN等网络互联,易于保密,便于集成,设备体积小、重量轻、耗电省、成本低等优点,是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3G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蜂窝通信系统数字蜂窝通信系统即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G系统。目前,世界上已投入市场的数字蜂窝通信系统有以下几种:1)欧洲的GSM系统由于欧洲各国模拟蜂窝通信系统体制的不统一,无法实现国与国之间的漫游通信,因此欧洲各国最早开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并于1991年率先投入商用。GSM系统不但能获得比模拟系统更高的通信容量,而且可以实现相邻国家之间的漫游通信。2) CDMA系统这也是一种数字和模拟兼容的系统,由美国Qualcomm公司提出,并于1993年被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批准,定为IS-95标准。它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具有用户容量更大,抗干扰、保密性能好,通信质量好等优点,业已在许多国家投入使用。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3)北美的ADC(也称DAMPS)系统这种系统的特点是数字和模拟兼容(也叫双模式)。用户利用一种双模式设备,既能在数字蜂窝网中通信,也能在模拟蜂窝网中通信。这样不仅能提高通信容量,而且有利于解决建立新设备和利用旧设备的矛盾。美国电子工业协会于1990年批准了双模式数字蜂窝系统的标准,简称IS-54标准。4)日本的JDC系统继欧洲的GSM系统和北美的ADC系统之后,日本于1989年提出了JDC系统。JDC系统的有些技术特征和ADC相似,但它有自己的特点,也不是双模式。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数字蜂窝系统的优势能有效地利用无线频率资源,系统容量大呼叫质量高能向用户提供话音以外的多种非话业务制式比较统一,能方便地提供自动漫游业务(包括国际漫游)易于加密,提供较完善的保密方法(如话音、接入加密等)数字网要求的功率较低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主要制式GSM(全球移动通信系统)DCS-1800TDMAIS—136(最初被称为D—AMPS)CDMAIS—95(QCDMA)PDC(个人数字蜂窝)我国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以GSM为主,同时也采用了DCS—1800以及CDMA制式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移动数据通信技术(2.5G/2.75G)传输承载平台技术短消息(SMS)非结构化补充业务(USSD)电路交换数据业务(CSD)高速电路交换数据业务(HSCSD)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增强型分组数据业务(EDGE)第三代技术(3G)应用开发平台技术SIM卡应用工具(SIMToolkit)无线应用协议(WAP)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电路型数据业务CSD(接入速率9.6kbit/s)HSCSD(57.6kbit/s)分组型数据业务GPRS(171.2kbit/s)EDGE(384kbit/s)第三代数据业务(2Mbit/s)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高速电路交换数据业务(HSCSD)采用了新的信道编码方式,使每个时隙的传输速率从9.6kbit/s提高到14.4kbit/s可实现1—4时隙捆绑,使传输速率最高可达到57.6kbit/s上下行数据传输可采用不同速率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的特点传输速率快支持4种编码方式,并采用多时隙(最多8个时隙)合并传输技术,使数据速率最高可达171.2kbit/s可灵活支持多种数据应用网络接入速度快可长时间在线连接计费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降低通信成本支持多用户共享一个信道的机制(每个时隙允许最多8个用户共享)利用现有的无线网络覆盖,提高网络建设速度,降低建设成本在无线接口,GPRS采用与GSM相同的物理信道,定义了新的用于分组数据传输的逻辑信道。可设置专用的分组数据信道,也可按需动态占用话音信道GPRS的核心网络顺应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为GSM网向第三代演进打下基础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增强型数据业务(EDGE)采用一种改进的GSM调制技术,每时隙的速率提高到48kbit/s允许集中使用多达8个时隙,此时速率可达到384kbit/s属于增强型GPRS数据业务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WAP系统组成WAP网关(或WAP代理服务器)功能:协议转换;内容编解码;用户认证、用户管理、计费功能等WAP终端WAP终端安装有支持WAP协议的微型浏览器作为用户接口,完成类似于Web浏览器的功能无线网络应用服务器WAP系统结构WAP是在Internet业务实现的机制上进行了简化、优化和扩展,以适应移动终端传输带宽窄、存储和处理能力有限、显示屏幕小等特点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3G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的特点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高速传输,提供窄带和宽带多媒体业务无缝业务传递支持系统平滑升级和现有系统的演进适应多种运行环境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地面无线接口主要技术IMT—2000CDMADS(直接序列)UTRA/WCDMAcdma2000DSIMT—2000CDMAMC(多载波)cdma2000MC(包括1x,3x并可扩展至6x,9x,12x)IMT—2000CDMATDD(时分双工)TD-SCDMAUTRATDDIMT—2000TDMASCUWC-l36IMT—2000TDMAMCEPDECT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三种方案的主要差别情况向第三代演进不是立即重新建设一个第三代移动通信网,而是在已有的第二代网络上增加第三代移动通信设备,首先在用户密集地区提供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平滑过渡和升级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的方案GSM网络向第三代的演进GPRSEDGE窄带CDMA网络向第三代的演进cdma2000-1x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3G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比第三代标准具有更多的功能。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的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能够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指标:1、数据速率从2Mb/s提高到100Mb/s。2、支持高速数据和高分辨率多媒体服务的需要。3、对全速移动用户能够提供150Mb/s的高质量影像等多媒体业务。移动通信技术演进TD-LTE即TimeDivisionLongTermEvolution(分时长期演进),是由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大唐电信、华为技术、中兴通讯、中国移动等业者,所共同开发的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TDD即时分双工(TimeDivisionDuplex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FDD相对应。TD-LTE与TD-SCDMA实际上没有关系,TD-LTE是TDD版本的LTE的技术,FDD-LTE的技术是FDD版本的LTE技术。TD-SCDMA是CDMA(码分多址)技术,TD-LTE是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两者从编解码、帧格式、空口、信令,到网络架构,都不一样。MSC/VLRHLR/AuC/EIRA

GSM/GPRSBSSBTSAbisBSCss7PSTNISDNGbGiGpFirewallFirewallChargingGatewayBillingCenterGGSNBorderGatewaySGSNGaGPRSBackboneInternet,Intranet,etc.GiDNSWAPGatewayRADIUSLANGSM/GPRSBSSBTSAbisBSCPCUPCU:分组控制单元SGSN:GPRS业务支持节点GGSN:GPRS网关支持节点CG:计费网关OtherPLMN

SMS-GMSCSMS-IWFMSCGd/Gr/GsGsGrGdGnGnDNSGSM/GPRS网络结构69

在LTE系统架构中,RAN将演进成E-UTRAN,且只有一个结点:eNodeB。MME/S-GWMME/S-GWeNodeBeNodeBeNodeBS1EPCE-UTRANX2X2X2EPSLTE的网络结构SGSNGPRSUMTSE-UTRANcdma2000MMEHSSPCRFServingGWPDNGWBTSBSC/PCUNodeBRNCeNodeBS2bS1-US6aGxS5/8GbIuS1-MMES12S3S4S11SGiS9S10UserplaneControlplaneBTSInternetCorporate

InternetOperatorService

NetworkEPS(EvolvedPacketSystem)

S6dPDSNBSCA10/A11LTE系统总体架构MME:移动性管理实体PCRF:策略及计费规则功能移动终端的演进:

MSPage72课程内容GSM系统结构与功能移动通信的主要通信流程移动通信关键技术移动通信发展概述移动通信中的传输要想富,先修路传送网是基础网传送网随业务发展而发展传送网是网络建设的先行者传送网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传输平台。传输传输的基本任务

网络,不论是公路网、铁路网、电力网、给排水网,还是通信网、INTNET、传输网,都经历了从一个个独立的链、到环、到多环多链、到重叠环和链,最终将逐步回归网络的本质“网状网”。在传输网中尤其如此,一些电信运营商经过多年的传输网的建设,在城域布置了大量网络,分割来看,是一个个独立的/重叠的环或链,从全网来说,它已经是一个“网状网”。

“网状网”有其与生俱来的优势,“网状网”能实现最完善的网络覆盖,链只能覆盖到一条“线”,环可以覆盖到一个照顾到边缘的“面”,而“网状网”可以实现最小间隙的覆盖;网络追求的高效、快捷,难以摆脱“两点间最短距离是直线”这一基本原理,“网状网”正是这一原理的最佳体现;

“网状网”能提供最好的网络生存性和业务的可靠性,“网状网”通过提供大量迂回路径,大大提高了网络和业务的可靠性。ASTN(AutomaticSwitchedTransportNetwork)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基于“网状网”的业务调度和业务保护的解决方案,在MSTP的基础上,逐步引入ASTN,可真正实现一个全程全网全业务可管理可调度可运营的传输网。

网络结构的发展将是一种演进,为便于网络的管理,网络的分层结构,尤其是逻辑上的分层结构还将在很长时间内存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传输网会经历从核心到汇聚到接入回归网络的本质的演进。传输网结构传输网的发展传输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分类本地传输网从逻辑功能上也可分为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三层结构。核心层

由核心节点组成,一般有交换局、长途局、数据中心及关口局等,负责核心节点间大容量中继电路,与省/本地长途网的互联互通,与其它网络的互联互通。网络结构相对稳定,业务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网络节点数量少、业务容量大、电路调度频繁。汇聚层

由汇聚节点组成,负责一定区域内业务汇聚和疏导,要求具有强大的业务调度能力。汇聚层的存在避免了接入点直接入核心层,导致的接入网跨度大、主干光纤消耗严重等问题。接入层

处在网络末端,进行业务的接入。传输网结构模拟(FDM)→数字(TDM)电通信→光通信有线/无线结合→有线(光纤)为主PDH→SDH→DWDM→全光网

PDH:Plesio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异步数字传输体系)SDH: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传输体系)

DWDM:DenseWavelengthDivisionMultiplexing(密集型光波复用)传输传输技术的发展传输网现有技术1PON2SDH/MSTP3PTN4、WDM/OTNPON业务接入方案IMS/SS/2G/3GInternet城域网/传输OLT分光器流媒体xDSL监控FTTB+DSL10GE/GEIPTVPCPhoneMxUCPEHGIPTVPCPhoneFEFTTB+LANMxUONTFTTH/FTTH+WLAN语音数据IPTV监控Wi-Fi/微蜂窝/Fetmo在同一根光纤上,使用波分复用技术实现信号的双向传输,同时提供多种不同业务接入方式,目前最普遍的是同时提供VoIP业务和IPTV业务。FTTx网络的引入,带宽的提升为开展全业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Page80PON原理下行数据广播方式:1490nm,

PON的下行帧长为固定的125us,下行为广播方式,所有的ONU都能收到相同的数据,但是通过GEMportID来区分不同的ONU的数据,ONU通过过滤来接收属于自己的数据。Page81PON原理上行数据TDMA方式:1310nm,PON的上行是通过TDMA(时分复用)的方式传输数据,上行链路被分成不同的时隙,根据下行帧的upstreambandwidthmap字段来给每个ONU分配上行时隙。SDH的产生传输Page83MSTP技术分析BSC/RNCSGSNMGWaGWMSCBTSeNBNodeBE1E1/IMAE1/IPE1GENodeBFE

完善的

网络保护

多业务

承载能力刚性管道

一定的带宽统计复用能力

物理隔离

安全性高MSTP出现最初就是为了解决IP业务在传送网的承载问题,遗憾的是这种改进不彻底,采用刚性管道承载分组业务,汇聚比受限,统计复用效率不高。Page84面向IP化的分组传送技术——PTN分组传送网络PTNPTN(PacketTransportNetwork)是一种以分组作为传送单位,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为主,兼容TDM、ATM等业务的综合传送技术。

PTN技术基于分组的架构,继承了MSTP的理念,融合了Ethernet和MPLS的优点,是下一代分组承载的技术。PTNPTN分组技术(MPLS/增强以太网)SDH传输体验PTN(分组传送网)L2/L3分组转发技术统计复用与QOS业务隔离与安全E2E业务提供与管理精确时钟同步OAM与保护Page85PTN设备示意图Page86MSTP与PTN对比VC12-1VC12-63VC12-1VC12-632M2M3M丢包STM-1刚性通道,不能动态分配带宽,总体带宽利用率低。PTNTUNNELPW15MPW210MPW35MPW45MPW110MPW25MPW32MPW42M动态调整PTN数据转发依赖标签转发,动态的使用带宽,在没有做限速的条件下,只要不超过物理承载的最高速率,内部业务可以动态的进行带宽调整,对于业务来说可以越界行驶在A-B之间的通路上。MSTPPage87PTN与MSTP网络架构对比

MSTP组网PTN组网组网模式三层组网或二层组网三层组网或二层组网速率核心层、汇聚层采用10G、10G/2.5G组网,接入层采用、622/155M组网核心层、汇聚层采用10GE组网,

接入层采用GE组网组网环形、链型、MESH环形、链型、MESH保护复用段保护、SNCP保护环网Wrapping/Steering保护、

1+1/1:1链型端到端保护保护性能50ms电信级保护50ms电信级保护升级能力骨干层面可升级ASON可全面升级ASON核心的差别交换方式和颗粒上MSTP向分组化继续演进的必要性:业务IP化,网络设备以太网接口越来越普及EoS的代价总是存在MSTP与PTN有明确的定位(效率和成本)MSTP定位以TDM业务为主PTN在分组业务占主导时才体现其优势Page88PTN将是未来主流传输技术适时地在CBD、城市热点等地区优先规划建设PTN网络来承载海量的3G数据业务,进而向其他业务延伸;在数据业务量不大的地方仍可沿用MSTP网络。整个承载网实现MSTP网络与新建PTN网络混合组网。在无需改造MSTP设备条件下,实现业务互联互通、统一的网络管理。Page89PTN设备定位MSCServerMSCServerMGWRNCPSTNSGSNGGSNSGSNUMTSCNIP/MPLSInternetRouterNodeBNodeBNodeBRAN商业用户接入IPHotel3G基站接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