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世界文明(古印度)_第1页
伟大的世界文明(古印度)_第2页
伟大的世界文明(古印度)_第3页
伟大的世界文明(古印度)_第4页
伟大的世界文明(古印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古印度文明鉴赏序言

八十年前的一个狂风漫卷的傍晚,几位印度勘测员在一个废旧的佛塔中拣到了几枚残破的石制印章。谁承想,印章竟如同一把洞开尘封千年的历史大门的钥匙,把一个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文明大都市从黄沙下唤醒了———这就是摩亨佐·达罗⋯⋯奔涌的印度河哺育了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古印度人民,他们在这个星球上第一个种植了雪白的棉花,建造了第一个拥有水道、浴室及垃圾处理系统的庞大都市,他们还把十进制的文明成果福泽于千秋万代的人类⋯⋯

当佛教信徒们虔诚地跪拜在释迦牟尼像前时;当人们沉醉于超然物外的瑜珈境界时;当孔雀帝国的文明魅力光耀千秋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把思絮放飞到了印度河畔,把目光凝眸在了两河流域的七彩往昔⋯⋯

就地理范围而言,古印度不仅指今天的印度,还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中国在西汉时称其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到了唐代,高僧玄奘将其译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发现。由于它的遗址首先在印度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古印度文明为“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年代为B.C.3000年到B.C.1750年,鼎盛时期为B.C.2300年到B.C.2000年,以南部的摩亨佐·达罗和北部的哈拉巴为中心,它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遗址来看,城市的规模相当大,,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街道布局整齐,纵横相交。房屋一般用砖建造,有的隔出许多大厅和房间,并有良好的排水设备,而一些小房间则根本没有排水设备。这说明社会上已有贫富不均和阶级对立。

第一节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的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栽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等田间作物,椰枣、果品也是人们喜爱的食物。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和各种家禽。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铜器,这表明古印度人已经掌握了对金银等金属的加工技术。从出土的各种美妙绝伦的手工艺品和奢侈品中,可见当时工匠的精巧技艺。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染缸的发现表明当时已掌握纺织品染色的技术,纺织业与车船制造业等也高度发达。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巴的商业盛极一时,不仅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也特别频繁,与伊朗、中亚、两河流域、阿富汗,甚至缅甸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

哈拉巴文化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它们主要留存于各种石器、陶器和象牙制的印章上,这些文字符号有象形的,亦有几何图案,至今尚未成功译读。正因为如此,关于哈拉巴文化的来源问题,一直成为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斯芬克斯之谜:到底是土著文明呢,还是外来文明?

摩亨佐·达罗是突然消失的,消失的原因至今是个谜。这里出土的人骨,表明死者都是在十分奇异的状态下死亡的,换言之,并非埋葬在墓中。有不少居室遗体成堆地倒着,令人惨不忍睹。最引人注目的是,有的遗体用双手盖住脸呈现出保护自己的样子。如果不是火山爆发和地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恐怖令这些人瞬间死去呢?卡哈博士的报告说:“我在9具白骨中发现均有高温加热的痕迹......不用说这当然不是火葬,也没有火灾的迹象。”是什么异常的高温使马享佐达摩的居民猝死呢?人们想起了一些科学家推断的远古时代曾在世界不少地方发生的核战争。当然,这只是推测。摩亨佐·达罗遗址摩亨佐·达罗遗址

印章文字是目前世界上较早的文字体系,在古印度的多个古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的印章,所以也有人把印度河流域文明称之为印章文明。图为四千五百年前的刻有牛图案的印章。 公牛印章动物印章公牛印章青铜器青铜雕像滑石男子雕像带盖彩陶罐对于五千年的古印度人为何会制作这样的陶像,专家们纷争不已,但多数人认为陶像胸部丰满,盆骨宽阔,显然是在刻意突出女性的生理特征,故可能是古印度人心中母亲女神的形象。

这枚出土于摩亨佐·达罗的印章上,刻画了一位盘腿坐在平台上的男子形象。这是否就是瑜珈功的始祖呢?

B.C.1800年~B.C.600年间,为印度的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B.C.1800~B.C.1000年;后期约在B.C.1000~B.C.600年。B.C.15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部族、氏族为单位而活动,由被称为‘ra^jan’的首长统治。征服塌鼻、黑色肤种的原住民,在旁遮普开始过着以畜牧为主、农业为副的生活。他们将大自然予以神格化,崇拜多神。有专司祭祀仪式的祭师,以火、赞歌、食物祭供。《梨俱吠陀》就是祭师在祭典中所吟唱的赞歌集,是由祭师们所汇编而成的。最重要的财产是牛,大麦是主要的农作物,马则被用来拉战车。二轮战车的机动力是雅利安人战胜原住民的主力战备。原住民中有许多部族与雅利安人具有平等关系。两民族间早就有种族上的、文化上的融合。在雅利安部族中已经分化成三个阶层,即以ra^jan为主的有权势者、世袭的祭师、一般民众。雅利安人从B.C.1000年进入恒河流域,在该地成立农耕社会。铁的使用自B.C.800年起逐渐普及,水稻栽培也渐普遍。此一时代的前半期编辑《沙摩吠陀》等三吠陀圣典,后期成立《祭仪书》、《森林书》、《奥义书》等广义的吠陀圣典。二大叙事诗《摩诃婆罗多》及《罗摩衍那》的原形也在此时成立。后期吠陀时代的研究,主要就是依据这些文献与考古学上的调查。三阶层的排他性增强,而形成刹帝利、婆罗门、吠舍三种姓。又在三种姓之下配置隶属民,其主要来源为被征服的原住民。此即为种姓制度的初期形态。

第二节吠陀时代

佛陀时期(B.C.6~B.C.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B.C.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共400多年,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据佛教文献记载,B.C.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只萨罗、跋只、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成为首陀罗。

B.C.6世纪至A.D.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地母神、动植物(特别是牛)、性器官和祖灵的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的宗教仪式。

从政治面来看,此一时代王权伸张,在恒河上游流域成立部族王制的国家。从宗教层面来看,此时祭仪的重要性提高,祭司阶级(婆罗门)享有特权。另一方面,对婆罗门教祭仪之至上主义,持批判态度的奥义书哲学也开始发展。业、轮回思想也于此时奠立。

第三节佛陀时期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是佛教的开启者。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公元前324年,印度建立了统一的王朝。因新国王旃陀罗崛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农民家族中,故称这个王朝为孔雀王朝,又称孔雀帝国。孔雀王朝时期,生产力有进一步的提高。铁器的制造和使用已经很普遍,灌溉事业也发展起来,各地开凿了沟渠、水井和池塘。手工业也有发展,出现了一些以棉纺织品著称的地区。造船、建筑、雕刻等业也有进展。现在保存的刊刻诏令的石柱,重量有的达50吨,高15米以上。柱头往往雕有十分精美的动物形象,充分体现当时手工业的发达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第四节释迦牟尼与佛教

B.C.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另一个强大的帝国在古印度诞生了,这就是孔雀帝国。阿育王用武力扩展了帝国的版图,把孔雀帝国推上了兴盛的巅峰。图中所示的是刻有阿育王教法的纪念柱,顶上雕刻着两只威武的雄狮。

犍陀罗地区原为次大陆古代十六列国之一﹐孔雀王朝(B.C.321—B.C.185年)时传入佛教﹐1世纪时成为贵霜帝国中心地区﹐文化艺术很兴盛。犍陀罗艺术主要指贵霜时期的佛教艺术而言。因其地处於印度与中亚﹑西亚交通的枢纽﹐又受希腊﹑大夏等长期统治﹐希腊文化影响较大﹐它的佛教艺术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故又有“希腊式佛教艺术”之称。犍陀罗艺术形成后﹐对次大陆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艺术发展均有重大影响。犍陀罗艺术的主要贡献在于佛像的创造。特色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髻﹐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且带胡须等。

第五节犍陀罗艺术公元1—2世纪中期犍陀罗艺术弥勒坐像A.D.2—3世纪犍陀罗艺术

完人A.D.2世纪犍陀罗艺术佛陀立像A.D.2—3世纪犍陀罗艺术佛陀头像A.D.3世纪犍陀罗地区贵霜王朝犍陀罗地区(在今阿富汗和西北巴基斯坦)曾是古代南亚、东亚、西亚以及古地中海等多种文化的中心,是把佛教造像学与希腊罗马雕塑美学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的发源地。约公元2世纪之际,佛陀本人在犍陀罗和更南部的贵霜都城马图拉两地开始被塑造成人形。这件佛陀头像有常见的肉髻(象征着智慧的头顶隆起)和白毫(眉间的丛毛),但还有唇髭——这是在犍陀罗地区的希腊罗马风格的佛像雕刻中发现的一种独具的特征。佛陀头像的波浪式卷发、笔直的鼻子和比较自然的块面也表明与地中海地区行省的联系。这一头像可能是一尊完整的佛像的一部分,而完整的佛像又很可能是供奉在佛教寺院的佛龛或院子里的一件大型浮雕的一部分或者是一尊独立的偶像。佛陀涅槃A.D.3世纪犍陀罗地区贵霜王朝涅槃(佛陀的寂灭)在装饰窣堵波(佛教舍利塔)的鼓墩的早期叙事性饰板中常见的场面。这件浮雕是典型的,佛陀右侧卧于一张床上。一个蓄须的人物(不是众神之王因陀罗就是执金刚菩萨瓦杰拉帕尼)站在他头部旁边,右手悲痛地举起。一群贵族以各种悲哀的姿势站在床后,佛陀的一个弟子触摸导师的足部表示最后的敬意。另一个弟子可能是苏巴德拉,背对我们而坐,面向他的导师。这样的浮雕看来是受到来自罗马人世界的雕刻的影响,罗马人是犍陀罗人的活跃的贸易伙伴。弥勒菩萨和他的侍从A.D.3世纪—4世纪犍陀罗地区贵霜王朝菩萨是为了拯救人类而悟道成佛的神,他们在佛教中的重要作用直到3世纪才凸现出来。雕刻中的弥勒菩萨,也就是未来的佛陀,坐在一个低座上,两侧有持拂尘的待从。他左手拿着的水瓶(苦行者的象征)标志着他的身份。像这种造型较小的还愿像并不多见。

笈多王朝(A.D.320—550年)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代。笈多帝国在旃陀罗笈多一世孙子旃陀罗笈多二世的统治下,臻于极盛。旃陀罗笈多二世极力扩张,直到将他的帝国从印度河扩展到孟加拉湾、从北部山区扩展到纳巴达河为止。在政治上,笈多帝国是一个北印度帝国,并未包括整个半岛。

在科学方面,笈多时代的成就也是很杰出的。与希腊人的交往使双方的思想发生有益的交流。公元476年生于华氏城的阿耶波多是天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他教导说,地球是一个球体,它围绕地轴自转;月食是地球的阴影落在月亮上所引起的;太阳年的长度为365.3586805天———这一计算的误差极小。

另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彘田精通希腊科学,而且极有天赋,他实际上对所有各门自然科学都做出了重要贡献。无疑,他最伟大的贡献是提出了“0“的理论和作为演算基点的十进制。这一基点可以是任何数;印度人选取10大概是因为他们靠10个手指计数。有了十进制,需要的单数仅为0,1,2,9。这些简单的印度数字被阿拉伯商人和学者传到西方,并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第六节笈多王朝

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壁画描绘佛教传说的一个个场面,大多数作品都带有明显的艳情风格,以至于人们得到这样的看法:只有印度特有的世俗色情的艺人才能创作出如此温柔与激情相互交织的动感世界。即使不涉及到性爱场面,印度艺术在极其夸饰浮华的风格中也会幻化出类似于佛陀坐在莲花座上一类似真似幻的意象来,从佛教的角度说,这是一个安详的有似于母爱一般的世界,而从印度教的角度说,它更像是一个充满温柔与奇特激情的艳欲世界。在印度这个充满信仰的国度里,连性爱艺术也是同宗教紧密相连的。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阿旃陀石窟

波罗王朝(孟加拉语意思是“保护”)8世纪~12世纪时统治印度东北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比哈尔邦大部)的一个重要王朝。

波罗王朝在其领土内推行一种封建制度,即王室将土地赠给受封者,同时受封者获得对该片土地的税收、行政和司法权。但这种封地现象只是表面上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类似。波罗王朝的封地对象几乎只限于宗教集团,表现为将大量土地捐赠给寺院,世俗官僚获得封地的现象非常少见。

波罗王朝以其对佛教的支持和庇护而闻名,是最后一个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历代波罗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长期出资建设北印著名的佛教综合大学那烂陀寺和超戒寺。

第七节波罗王朝释迦牟尼化驯服大象那罗吉里约900年(波罗王朝)

东印度是历史上的佛陀在B.C.6世纪到B.C.4世纪期间生活和教化的地方,在那里制作的雕刻中频繁刻画释迦牟尼佛生平的八件大事。到这些大事发生的地方朝圣已成为宗教修炼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释迦牟尼生平的一系列大事已标准化了,每个事件的发生地都已成为圣地。在8至12世纪统治东印度的强盛的波罗王朝统治下的雕刻家系统地生产了刻画这些佛传场面的成套雕像。这些成套的雕像不仅讲述了释迦牟尼的故事,而且提供了可以用于礼拜的精神朝圣。

这八件大事是:⑴释迦牟尼的诞生;⑵悟道;⑶初次说法;⑷舍卫城神变;⑸从三十三天降凡;⑹驯服野象;⑺猕猴奉蜜;⑻寂灭或最终进入涅槃。刻画这八个佛传场面的各个浮雕,经常安置在本身用于标志佛教遗址的一种建筑形式窣堵波(半球形的舍利塔)表面。这件雕刻可能就是为放进佛塔而作的,其中在佛头两侧各有一座小塔的形象。

这件浮雕刻画的是第六件大事,当时释迦牟尼驯服野象那罗吉里。年迈的佛陀在穿过王舍城(今拉杰吉尔)时,一头凶猛的公象向他冲来,这头野象是释迦牟尼的堂弟提婆达多和尚想篡夺控制佛陀的信徙(僧团)的权力蓄意谋害佛陀而放出来的。面对狂怒的大象,释迦牟尼毫不畏惧,大象被这种精神威力征服屈膝拜倒。这一事件通常被解释成佛陀征服了世间的邪恶和自我内部的野性。这件浮雕通过显示身穿僧衣平静站立的释迦牟尼的高大形象与屈从的大象那罗吉里的渺小形象的对比来讲述故事。一个小僧徒拿着化缘钵和讨饭棒,在大象对面从视觉上保持了构图的平衡。

可爱的帕尔瓦蒂女神约1050--1075年波罗王朝杜尔伽女神杀死水牛怪摩希沙约1100年波罗王朝波尔哈斯帕蒂(木星的化身)约12世纪波罗王朝

印度中世纪(约7~13世纪)是印度教美术的全盛时期。自笈多时代以降,佛教在印度本土日渐衰微,印度教跃居统治地位。中世纪印度南北各地历代地方性王朝大多信奉印度教,兴起了建造印度教神庙的热潮,持续数百年而不衰。印度教神庙被看作印度教诸神在人间的住所。神庙的高塔悉卡罗通常象征着诸神居住的宇宙之山。神庙的圣所“子宫”(宇宙的胚胎)中往往供奉着印度教宇宙大神毗湿奴、湿婆及其化身、象征或仙侣的雕像,尤以湿婆生殖力的象征林伽(男根)最为常见。神庙的外壁往往也雕满了男女众神、人物、动物、花卉等装饰浮雕,建筑与雕刻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印度教神庙的型式大体可分为3种:①南方式(达罗毗荼式),悉卡罗呈角锥形;②北方式(雅利安式或城市式),悉卡罗呈曲拱形;③德干式(中间式),介乎南方式与北方式之间。印度教诸神基本上是自然力量的化身,宇宙精神的象征,生命本质的隐喻,因此印度教艺术必然追求动态、变化、力度,呈现动荡、繁复、夸张的巴洛克风格。这种巴洛克风格带有印度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生命的冲动、想像的奇特和装饰的豪奢似乎都超过欧洲的巴洛克艺术。

第八节印度中世纪

吉祥爱侣约13世纪中叶东恒伽王朝印度神庙经常刻画人形爱侣的母题,通常他们手臂交缠或者女人坐在男人的大腿上。所谓密荼那(意即性爱伴侣)是神或半神,可以出现在大型神庙的许多位置。

乘骑伽鲁达身上的毗湿奴和拉克希米

11世纪毗湿奴被表现为骑在他的半人半鸟的坐骑伽鲁达身上,而他的妻子吉祥天女拉克希米则坐在他的左膝上。雕像中的毗湿奴有三个头:中间是一个人的头,左边是一个野猪的头,右边则是一个狮子的头。这种三头的毗湿奴像在克什米尔地区十分流行,被称为帕拉-婆苏提婆-那罗衍那,即至高无上的神。持维纳者湿婆和摩希什瓦里约750—800年这件雕像显示了湿婆的一个并不常见的特征,即勃起的阴茎,这强调了他作为苦行者把他的性潜能转变成精神力量的身份。湿婆手持的一件双葫芦弦乐器称做维纳,斜抱在身上,因此该神的这种形式被称为持维纳者湿婆,他的角色是音乐之主。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有时也会手持三叉戟,但与她相配的坐骑是狮子。这尊雕像更像是湿婆的活力摩希什瓦里(湿婆的别名摩希沙,“伟大的主”)的一种形象。半女之主湿婆约1000至1050年

所谓阿尔达纳里什瓦拉(半女之主)是印度教大神湿婆半男半女的形象,表明此神是所有对立面:男性与女神、苦行与纵欲、毁灭与创造的化身。四臂的湿婆面容温柔慈善,呈坐姿,单腿垂下,另一条腿的姿势则活像一位国王坐在宝座上。雕像的右半身显示男性特征,同时也展示了湿婆像的许多共有特征,如三叉戟、缠在一起的头发以及乘骑公牛南迪,还有从头发中蜿蜒而出缠绕在三叉戟上的一条蛇。

带有四神立像的林伽(男根的象征)10-11世纪

湿婆是惟一一位常以抽象形式来雕刻的印度教的主神,正如林伽(男根的象征)表现他的生殖方面。在这里,林伽的柱身周围是四位站立着的神——分别是四臂的保护神毗湿奴,双臂的太阳神苏利耶,四头的创造神梵天,以及四臂的湿婆。在这四位神像的两侧都有两个小侍从。林伽一般被放置在神庙中最神圣的地方,有祭司照看。

睡在无边之蛇身上的毗湿奴神约1000至1150年(东卡拉丘里王朝)毗湿奴躺在无边之蛇身上的故事是“实在”(哲学术话:终极实在)的循环性质的最有力的表现之一,这种理念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传统(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基础。在这一故事中,毗湿奴——印度教神谱中的主神之一——由名叫阿南塔(无边或无限)的大蛇承托,在存在的混沌之海上沉睡。从毗湿奴的肚脐中生出一朵莲花,莲花绽开展现出多头之神梵天,梵天接着创造我们所知的世界。世界开始它预定的各阶段进程,直到毗湿奴梦醒,苏醒的毗湿奴又接着沉睡做梦,就这样反反复复,无穷的循环。

大雄祖师

11世纪初期(卡拉丘里王朝)

大雄大约与佛陀(B.C.4世纪,按通常认为B.C.6-B.C.5世纪)生活在同一时期,他是耆那教第24位也是最后一位救世祖师。他可以通过他的狮子标志与其他祖师区分开来,在此像中,可以在垂到脚下的布上看到。耆那教救世祖师开始通过苦行获得完善的知识,帮助他人摆脱生死轮回。他们被称为蒂尔坦卡拉(引渡迷津者)或耆那(制胜情欲者)。

这件大雄立像呈冥想状,双脚合并,长臂直垂至膝盖。这种姿势称为克制身体势,它意味着超越肉体的疼痛或不适,帮助人们摆脱轮回之苦。雕像全身赤裸,只有胸间有一个吉祥的金刚石状标记。这些特征暗示了它来自耆那教的两个主要分支之一——天衣派的寺庙。天衣派认为只有彻度地摆脱世俗的一世束缚,包括衣服,才能获得终极的解脱。虽然一般都认为这些祖师们不存在肉身,但他们高度抽象化的形象常被供奉在寺庙中供人们祭拜和模仿。就如这件雕刻一样,他们可以通过刻画侍从和用于印度王族的其他标志包括狮子宝座、多层华盖和仪仗大象而更受尊崇。

伽内沙神和他的妻子

11世纪(金德拉王朝)

象头神伽内沙是排除障碍者,是预示吉祥开端的神。在许多众大事件,如结婚、旅行以及新年开始等,人们常常祭拜他。关于他的身世的说法不一,比较一致的是说伽内沙为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女神所生,但湿婆在一怒之下将伽内沙的头砍掉,而后又将一个正好路过的大象的头安在其身上,让他重获了生命。在这件雕像中,伽内沙和他的一个妻子在轻松嬉戏。妻子坐在伽内沙圆胖的大腿上,而他则用象鼻轻触着妻子的脚趾。伽内沙手持一把战斧和一碗他最喜欢的甜甜的球形果。他将这些东西放在妻子的膝盖上以保持平衡。湿婆的象征物之一蛇缠饶在他的身体上。这对夫妻靠在一个很大的枕头上,枕头右边较低的地方蹲伏着伽内沙的坐骑和侍从——一只老鼠。大象和老鼠结合在一起意味着战胜任何障碍,无坚不摧。

这些神像已被雕刻为壁龛的一部分,而壁龛与背屏、基座以及两侧的壁格融为一个协调的整体。体积如此之大的伽内沙壁龛雕像经常出现在供奉湿婆的神庙的南面墙壁上。这样一来,这些雕像正处于一种叫“右旋”的宗教仪式开始的地方。“右旋”字面意思为“朝向南方”,是指在面朝东的神庙建筑里顺时针走圈的一种宗教仪式。象头神是人们最喜爱的神,体型较小的象头神雕像常被放在门上,不仅仅是神庙的门上,而且会在信仰印度教的平常百姓家和商店里出现,保佑这些进进出出的人们。

舞蹈的天女

13-14世纪

印度神庙的墙壁外常常布满了小神的雕像,他们是主神的侍从。其中经常包括为娱乐主神而跳舞的美丽的天女。她们胸部丰满,腰肢纤细,双腿修长,这些女人体现了印度的女性美的理想,正适合这些神圣的舞蹈者。沙斯塔-阿亚纳尔约750-800年(约潘迪亚王朝)

沙斯塔神呈坐姿的男性雕像,他的一只胳膊垂在上翘的膝盖旁。一般他被认为是男神湿婆和毗湿奴的儿子。

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沙斯塔是在天神和魔鬼(阿修罗)一起合力搅拌乳海,创造世界,获取长生不老的甘露和世间其他一切宝物时被怀上的。在搅拌乳海后,毗湿奴化身为绝色美女莫希尼去诱惑好色的阿修罗,这样众神可以趁机获得不死的甘露。然而,湿婆也拜倒在莫希尼的石榴裙下,这样,他们的结合诞生出了沙斯塔-阿亚纳尔。这件雕像优美动人,是用印度东南部坚硬的花岗石雕刻而成。它可能是已知的最早的关于这位神的代表作品。这个时期南印度的雕像风格不明确,因此也很难确定这件作品的朝代。但是他圆润丰满的面庞,肉感十足的双唇和相对饱满的身体暗示我们他可能是潘迪亚王朝的一位庇护神。湿婆神恐怖相11至12世纪(约朱罗王朝)

湿婆神呈恐怖相是一个面容可怖游走四方的苦行者,他要弥补自己犯下的滔天大罪,因为他杀死了一个出身婆罗门种姓的人(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第一姓,世袭的祭司)。在湿婆的雕像中经常可以看到他手持那个人被砍掉的头。这件产自南印度的雕像几乎是全身赤裸的,托钵行乞的苦行者湿婆神一般都是这样。他的嘴两侧生出獠牙,火焰般的头发上顶着一具骷髅,这使他看起来更可怕。其他骷髅形成圣线斜挂在他的躯干上。头发上的蛇和一弯新月则显示出湿婆神温柔慈祥的一面。湿婆戴着一串小铃铛串成的花环状的饰品,一个项圈几串项链,还有其他一些珠宝饰品。然而这些饰品丝毫没有起到掩盖的作用,反而更加突出强调了他的裸体。他右腿边上蹲卧着一只狗,这只食腐动物与印度教中的焚尸场和仪式的污染相联系。这件恐怖相雕刻有八只手臂,每只手里都拿有一件物品,但是这些物品分别是什么还没有全部弄清楚。他右边靠上的三只手分别持着一柄三叉戟、一根狼牙棒和一支长矛。最下边的那只手好像没有拿任何东西,而是掌心向外,食指和拇指指尖相触,作解说势,代表讲解或揭示奥妙。左边的手里分别持着一只长杖,一个套索和一个好像很小的被砍掉的婆罗门的头。位于身体前的那只右手里拿着的圆形物体可能是一个沙漏状的手鼓,湿婆正是用这面鼓敲击着创造与毁灭的节奏。湿婆神的公牛南迪约1200年(约朱罗王朝)

湿婆是一个大苦行者,他的神力在肉体的欲望被激发时会爆发出来,因此他身边常有一头象征男性生殖能力的公牛陪伴。这头公牛同时也象征着正法。然而公牛南迪本身也是一个神,它的名字意思是“欢喜,高兴”,它是一个温驯而又快乐的神。南迪被认为是湿婆神最忠实的信徒。它的雕像常被放在神庙的大厅或门廊里,面对着内部的圣所。

南迪一般都被认为是瘤牛,是只白色公牛,特征是耳朵短而松垂,牛角向后卷曲,颈部下有很大一片垂肉,尤其典型的是瘤牛背部有一大块隆起的肉瘤。这些牛就是印度“神牛”,也是整个印度次大陆地区最常见的牛,一般都是白色或浅灰色。和覆盖在神庙表面的那些浮雕不同,这件公牛南迪雕像和供奉湿婆神的神庙圣所里最常见的中心雕刻林伽像一样,是一件独立的圆形立体雕像。与这件雕刻一样,湿婆的公牛一般都是呈蹲踞姿势,戴着一个由小铃铛串成的花环和其他一些装饰品。吹笛牧童克里希纳16至17世纪

克里希纳,字面义为“黒色的神”通常被认为是毗湿奴神的第八个化身。马图拉的邪恶国王坎萨被预言将死于其姐的孩子之手。于是,他杀了她所有的孩子。之后其姐生下克里希纳,并将他私带出宫,交给远郊村落沃林万村长照顾。克里希纳在耶穆纳河边长大,从村子里的小伙伴那里学会了牧牛,尽管他是人类,但他同时也是神圣的,做着超人的事迹,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他渐渐成长为一个英气逼人的青年,他常常边放牛边吹笛,那迷人的笛声吸引了村里的所有姑娘。每个人都想得到克里希纳的青睐,这种追求强烈暗示着人类灵魂对于与神的结合的追求。也许克里希纳的最常见形象就是作为吹笛牧童。戈帕指的是牧牛人,维奴是一种竹笛。吹笛牧童的形象经常与拉达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她是一个乡村姑娘,被认为是克里希纳的初恋,同时也是人类灵魂的原型。在这件雕塑中,克里希纳将手举至嘴边,推测雕像举着可能是银制的笛子。他悠闲地站着,右脚交叉于左脚前,臀部随着他自已的音乐优美地摆动。他的腰上缠着腰布,其上覆盖着精美的腰带。而他抬起的脚上按照印度传统穿着圣者常穿的木制的脚趾上有圆球的凉鞋。在奥里萨和孟加拉邦,金属和石雕的吹笛牧童形象不仅被供奉在神庙里,也经常被供奉在家庭神龛里。由于人们对神的无尽的爱,信徒们日复一日的向拉达和克里希纳——帅气的牧童——表达着他们的钦慕。

象征毗湿奴的圣菊石台18世纪

一个多层的莲花座支撑着卷曲的莲花茎,其上腾跃着一只像狮子一样的动物,在大多数印度宗教艺术中,这种动物是十分常见的主题,其来源可能是作为王室宝座的一部分。这个动物背上伸出一根管子,其顶端延展成一个盘子,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盘子是用来承托鹦鹉螺化石的,那是一种黑色或暗色的石头,内部嵌有菊石(即已灭绝的软体动物的鹦鹉螺状的外壳化石)。在尼泊尔的甘达基河边常能发现这种石头。菊石常被作为毗湿奴本人的一种形象来崇拜,被认为特别有力,因为菊石是自然的产物而不是人工制品。菊石的棱纹状的螺旋纹路很像毗湿奴手中的轮宝。

既然菊石是神,那么它就不能被放在地上,这样漂亮的台座就是用来放菊石的。当菊石在神庙中被供奉时,常以人形被放在克里希纳和拉达像旁边。对菊石的崇拜也构成了家庭仪式中的重要部分。在孟加拉邦,一个菊石台是毗湿奴信徒家庭仪式用品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这种石头通常并不为普通人所拥有,通常是由婆罗门祭司在进行特殊仪式时带来。与金属或石雕的神像一样,供奉菊石之前有一系列悉心的准备工作,包括用水清洗它、涂酥油和向它供奉美食。耆那教祖师坐像15世纪

主要人物蒂尔坦卡拉(引渡迷津者)或耆那(耆那教圣者)坐在精美的狮子宝座上,他的头上有一张华盖。他两侧有两个坐着的和两个站着的耆那形成五个一组的圣像。站着的耆那侧面有拿着拂尘的人物,在他们下边是药叉和药叉女(与土地的繁殖有关的男女小神),基座中央是另一个坐着的女神。佛陀和耆那时常看起来类似,但在这件作品中,耆那胸前的特殊记号将他们与佛陀区分开来。擎灯的吉祥天女拉克希米约18世纪

油灯并不仅仅是一种光源,它们也是所有印度教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油灯经常由带来光明和幸运的拉克希米女神的形象承托或构成。拉克希米是毗湿奴神的正妻,在她自已的权利范围内,她也是一位强有力的女神,她掌管丰收和家庭,保护妇女,是好妻子、好女儿的典范。这尊拉克希米像两手曾各持一盏油灯,灯为碗状的容器用来装油以便为棉灯芯提供燃料。在祭祀这位女神时,人们便会将油灯点燃。这尊金属像很可能在使用中被装饰过,甚至被穿上了衣服,至少是穿上了最基本的衣服。耳朵上的耳洞显示应该戴了耳环,头顶上可能有某种圆髻被粘或插入塑像中。女神的身体和头发上都刻有精细的的纹路。她的后背和前面一样精致,一条长花边在她在两肩之间灿然垂下。乌玛(帕尔瓦蒂)

约11至12世纪(约朱罗王朝)

这尊湿婆的妻子帕尔瓦蒂也叫乌玛的铜像,是作为游行像而作的,从她的莲花座上的洞就可以看出。她的一只膝盖微曲,臀部微摆,呈现出经典的“三屈式”。在许多印度雕像中都能看到这种富有美感的优雅姿态。其他表现其传统的女性美的特征包括大大的眼睛,高鼻梁,丰满的双唇,圆润的肩部和胸及腰之间的三条“美人线”。她的一只手优雅地垂在身侧,另一只手轻柔地举在身前,手上好像拈着一朵花的柄,乌玛也常作为一组神像的一部分,她常与丈夫湿婆的许多形象放在一起,乌玛穿着贴身短外衣,不通过底边都看不出外衣,还戴着各种珠宝。当她游行时,她的耳朵上会被戴上金耳环,并被穿戴装饰一新。驮着象轿里的女神的大象20世纪

尽管这只大象原来安在轮子上,身上还古怪地装饰着斑点、螺旋、线条和圆圈,它却不是玩具而是仪式用品。在基于恰蒂斯加尔邦(原中央邦东部)的一个土著族群冈德人中间,这样的雕塑有着复杂的用途并且是占有和预兆仪式的组成部分。这只大象驮着一个别致的象轿,象骄以四柱支撑的遮篷为顶,尖端还有一柄华盖。一个男象夫坐在象脖子上。另一个人物是当地的一位女神,她坐在一个独立的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