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文化探究TOC\o"1-3"\h\u30442一、引言 引言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民俗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民俗本身能体现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鲁迅作为我国新文学的奠基者,从他的作品问世以来,不管是他的思想还是他的作品都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大多是分析鲁迅的政治倾向或者鲁迅小说的叙事风格等等。目前,对于《呐喊》《彷徨》中的民俗文化研究,虽然已有一些研究成果,但是大多停留在对其民俗体现的地域文化上,或对所涉及的民俗事象进行简单的划分,从总体上看,仍没有对《呐喊》《彷徨》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二、鲁迅与民俗文化的渊源(一)民俗文化影响下的人格成长鲁迅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族,七岁开始入私塾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直至1897年,十七岁的他背井离乡,异地求学,才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儒家私塾教育。鲁迅所出生的周氏家族是绍兴当地的书香世家。鲁迅是周家第十二世周福清的长房长孙,他的出生自然引起了整个家族的喜悦和担忧,喜悦的是家族后继有人了,担忧的是生命无常,新生命随时随地遭受死亡的威胁,给家族的人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保障鲁迅健康长大,周氏家长严格按照民间习俗为新生命举行各种仪式外,还要借助民间信仰的力量抵御生命初期可能出现的各种危害。鲁迅在接受正式私塾教育之前的这七年是其人生的童蒙时代,是个体意识产生的起点,也是与文化最初建立关系的开端。幼孩时期的鲁迅自身缺乏理性认识的能力,所以对现实生活中以感性形象出现的仪式、游戏、习俗等民间文化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民俗文化不仅充当了小鲁迅与外界环境和人物交流的媒介,也构成其最初社会化痕迹的主元素。鲁迅入私塾之后,开始接受儒家文化的正式教育,儒学教育的抽象刻板并没有引起小鲁迅多少兴趣。但这种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伴随了鲁迅的一生,也有效地服务了他的文化事业。基于少年时代对民间美术丰富的阅读和丰厚的创作,鲁迅对民间木刻、版面设计都有独到的理解,并推动了这两种文化事业的发展。四十多年后,当鲁迅提笔写下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所收篇散文中,有篇是对童年记忆中民俗人物和民俗物象的深情记述,是其文字生涯中为数不多温情脉脉之作。由此可见,在故乡生活的十六年里,鲁迅和民俗文化的交流是彼此认同而和谐的,这些有关民俗文化接受的记忆成为鲁迅文化反思和文学创作重要资源,滋养了其文学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二)从接受者到守护者1902年至1909年,鲁迅留学日本,这个时期他阅读和接收了大量的民俗学理论知识,使他对民间文化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童年、少年时代的感性认识,他开始站在理性认知的角度整理早年的民俗文化积累,探讨中国民间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改革之间的关系。最初,鲁迅怀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东渡日本求学。然而,鲁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渐渐动摇了其“科学救国”的信心,特别是“幻灯片”事件后,鲁迅认识到仅仅依靠“科学救国”是不够的,中国人首先要拯救自己的精神,才能够真正的救国。民俗学理论在日本的成功改造和运用,为苦苦探寻中国振兴之路和国民性改造的鲁迅,打开了一扇光明之门。鲁迅早期在日本所写的文化论文,显现了他将所学到的民俗理论运用于国民精神改造的最初成果。鲁迅对中国文学起源的科学论断,无疑是对他所掌握的西方人类文化学理论在中国现实中的灵活运用。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最基层,它不仅指涉一般的民间风俗习惯,本质上它更是一国一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的生活文化总和。人们对小说地方色彩的过分关注和倚重,引起鲁迅的抱怨,指出他所塑造的乡间人物,并非着意于带给读者某种地方风情的赏析,而意图通过一个乡村的保守生活寓意整个中国的社会文化生存状态,透过乡间民众在日常生活所展现的思想、性格弱点揭示中国人的综合劣根性。三、民俗文化对鲁迅小说写作的影响(一)民俗文化与鲁迅小说写作理论鲁迅常采用思维措置,重新翻阅他生前所写的大量创作,推介别人的序跋、文学史研究著述,还有不同时期因着各种原因,与别人以齐学的名义或为写作而妙的争论文。具体到民俗文化何以会对鲁迅的写作理论发生影响这一问题,受启于“事实的教训”这一思路,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童年时代所见闻的民间艺术经验,如社戏、窗纸、剪画、童谣、传说等。以及五四时期所亲历的“北大歌谣运动”,如:《歌谣周刊发刊词》中所倡言的歌谣搜集,“学术”和“文艺”双重互补目的的影响,对于鲁迅写作理论的形成发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立志于通过自己的写作进行思想启蒙的作者,鲁迅有感于民俗文化与民众个体精神的改造,并对社会文化与改革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鲁迅曾明确强调,真正的革命者,“必须先知道习惯和风俗,而且有正视这些黑暗面的勇敢和毅力”,“倘不深入到民众的基层中,加以研究、解剖、分别好坏,立存废的标准,而于存于废,都慎选施行的方法,无论怎样的改革,都将为习惯的岩石所压碎,或者只在表面上浮游一些时。”5而具体到文学的发生发展和各类文体问题的思考,为实际的文学史实所影响,鲁迅亦能自觉地将某一写作现象放置于具体的社会环境,于庸常的生活事项之中注意民俗文化与具体写作活动之间的关系,或是通过与神话的关系,探讨民族文学的发生渊源。(二)民俗文化对于鲁迅小说写作的影响1.对创作产生的影响创作的发生问题是写作理论中的一个古老且基本的话题,民俗在理论上对于鲁迅小说的创作上产生了影响。一般也是鲁迅文学起源的由来,民俗文学的起源论主要追溯文学产生的原始或最早形态,即它从何而来而创作的发生论一般意义上讲,鲁迅的注意力则更多聚焦于追问和论证创作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或行为的原初动机。对于鲁迅而言,创作的发生问题既关乎一般意义上的原始发生问题,又连接着一些特殊创作现象发生。此两方面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缘此,鲁迅只有将它们并置在一块进行整体观照,才能构建出鲁迅创作发生论的全貌,使人们明了鲁迅在这一区域理论认识中的独异及与众不同。2.对创作发展的影响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不仅影响了鲁迅关于创作发生问题的思考,而且也自然扩及到了他关于创作发展变化问题的论述。话语之中即含民风民俗于时世的变异,以及南北环境的差异。鲁迅将二者变化产生的影响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随之产生世俗的变化。加上民俗对鲁迅的影响,导致在鲁迅看来南北山川、神灵动植,特别是道德风尚的不同,都对鲁迅创作的发展过程产生了影响。鲁迅故土其固有的文化中所包含的特殊民间民俗文化都间接产生了影响,因此二者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后,鲁迅沿此思路细化、深化自己的思考。3.对于民间创作的影响民间创作是一个外延很大的理论范畴,它的构成包括许多具体的形式,如:歌谣、故事、童话、寓言、地方戏剧等等。因为民间创作在选材上较多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加之在具体的表现、传承和流播之中,又往往连带或附着种种规范、讲究、信仰和德范,所以民俗学家也多以研究自然为对象。鲁迅对民间创作的关注,缘于记忆深处对民俗的感知经验,他早年曾在家乡接触了一些民间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的形成,给了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于此印象,他的散文集《朝华夕拾》多处记载,从其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民间创作事实上在无意之中已然成为鲁迅审美和创作的基本经验底色。不断凝结这些经验,并将其置之于更大的文学与文化思考,也引发了鲁迅对于它的异乎寻常的重视。除此而外,极为自觉的思想启蒙意识,也使鲁迅意欲通过文艺改变并引导国民的精神。四、《呐喊》《彷徨》中的民俗文化分析(一)物质民俗1.饮食民俗由于人们在平时生活中,以某种固定方式重复对某种食物进行选择、制作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生活习惯,我们把这种有关饮食的风俗,称为饮食民俗。各民族的饮食风俗并不相同,在固定的日子,或节日人们会食用不同的食物,既有象征意义,又有纪念意义。饮食民俗也是人们群众,生活文化的反映,某种心理习惯也会体现在饮食民俗中。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地方的特色。在鲁迅小说中对于饮食民俗的描写,有各种豆子,比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温热的黄酒,茴香豆,六斤吃的炒豆子等;《孤独者》里“我便决意访问连殳去,顺便在街上买了一瓶烧酒,两包花生米,两个熏鱼头”;《社戏》戏台下有叫卖的豆浆;《药》里华老栓茶馆里有用大铜壶冲的茶水,还有茶叶加橄榄;《风波》中描写农家晚饭时的情景,在吃晚饭的之前要在门口土场上泼一些水,然后放下小桌和矮凳,“孩子飞也似的跑,……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米饭”。这些特色的隐私民俗都反映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饮食文化。2.服饰民俗从着装上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性格性情以及审美倾向,服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物质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鲁迅小说中,人物的服饰描写既体现了人物的身份特征,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在《故乡》篇中儿时的“我”第一次见到少年闰土时,见他“头戴一顶小毡帽”,而“我”时隔多年以后,再回故乡时见到中年的闰土,这时他“头上戴着一顶破毡帽”,从少年闰土到中年闰土,其服饰的改变,也表现出闰土从无忧无虑的年少到艰难困苦中年的人生境况的变化;在《孔乙己》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出现在鲁镇酒馆里面,这些人有穿着“缎子马褂”的贵客,有穿着“短衣衫”的下层劳动人民,还有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孔乙己,不同的服饰显示出酒客不同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在《药》里,鲁迅描写了披着“玄色布衫”、扎着“玄色腰带”的康大叔,通过玄色的衣服这一服饰描写,说明了康大叔的职业,也暗示了他为人的冷酷。《祥林嫂》篇的祥林嫂命运坎坷,身份地位低微,因此她总是“围着一乌裙,穿着月白背心和蓝夹袄”;可见不同的服饰展现人物各自的遭际与命运。以“白”、“乌”、“蓝”、“月白”等冷暗色调修饰祥林嫂的服饰,己经在卫老婆子开口引荐之前,就暗示了祥林嫂的身份是一个守寡的寡妇。穿白挂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孝服的规范,意在用这些伤感的色彩表达对已逝亲人的哀悼和思念之情。以至到现代社会,虽然有的人会喜欢穿白衣服,但决不会以白色为头饰,可见白色的头饰至今都是人们对戴孝文化认同的一个实证。两次相同的衣着描写,并非无意识或偷懒地重复,而在于以人们对习俗的公共理解为前提,隐约地将祥林嫂所处的婚姻困境道出她遭遇了两次嫁人两次守寡的不幸婚姻。“裙”、“夹袄”、“背心”三种服饰的搭配是绍兴乡下女性的典型着装特点,由此,读者可以明确地知道祥林嫂是一个出身农村的家庭妇女,她的思想意识逃不出服饰所代表的阶层和环境,再嫁过程中的奋力反抗和对死后鬼域的恐俱,都源于其对“好女不侍二夫”封建婚恋观和贞节观的依顺和信仰。服饰的重复描写,与祥林嫂保守、顽固的深层精神状态紧密关联,祥林嫂虽然遭受了封建婚姻观带给自己的悲惨命运,她从来就没有反思过自己不幸的思想根源,更无从立意改变自己的观念,因此她也就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二)民间信仰的精神民俗除了饮食和服饰民俗这两方面的物质民俗以外,在《呐喊》《彷徨》中,还有对精神民俗的描写。精神民俗是世代相传又为人们所共同遵循的社会心理或者社会概念,是一个地方文化传统、经济生活、心理特点的综合反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承传性。在小说《呐喊》《彷徨》中有很多民间信仰民俗,同时民间信仰中也包含着民间禁忌,反映了群众的心理以及思想观念,不同地区的古代文化充满了灵魂、巫术以及民间崇拜观念,具有鲜明的原始文化特征,人们一代代继承着祖辈的信仰和禁忌。《药》中体现的群众的民间信仰,如语言禁忌、因果报应、死者显灵等。人们相信原始的接触巫术,他们把人血馒头当做“药”,认为把健康人的血液植入病人体内,病人便有了灵气,病就会好了,所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痨病;康大叔在老栓的茶馆里说“包好,包好!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华大妈听了“痨病”一词不高兴,因为在民间把疾病说出来是不吉利的,是忌讳的,就象人死了不能说“死”字,要说“老掉了”,这是一种语言禁忌;清明节夏四奶奶给儿子夏瑜上坟时说那些害死儿子的人会有报应的,她以为坟头的白花是儿子“显灵”了,这里体现的是因果报应和显灵说。《祝福》里鲁镇人年终时要祭祀祖宗,为了求得一年吉利太平,他们“杀鸡、杀鹅、买猪肉”,把“福礼”献给祖先。而祭祀时,祭拜者只能是男人,因为祭祀活动是有忌讳的,像祥林嫂这样的二婚女人是不能沾手的,这样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又如,祥林嫂相信“因果报应和来世观念便到土地庙捐了一条门槛,让千人踩,万人踏,把它当成自己的替身来赎罪。此外,《祝福》中也体现了语言禁忌,作家在文中这样写到,“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故乡》篇闰土因为出生时日,五行缺土,而取了“闰土”这个名字,父亲怕他早早死去在神佛面前许愿,并用银项圈将儿子套住,以保佑闰土平安,减少灾难和疾病,闰土在“我们”不用的物品中挑出香炉和烛台,这些都体现了群众的民间信仰。“火”在浙东地区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神信仰符号,人们生火做饭的灶台象征红红火火的生活,《离婚》里爱姑的娘家人把“小牲畜”家的灶台拆掉了,意思是不让别人好好生活了,“拆灶”行为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和报复。《阿Q正传》里用城隍爷能赶邪祟、阿Q在临刑前游街,喊道“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可见在阿Q的思想里是相信来世观念的;《明天》里单四嫂子“求神签”,为死去的儿子烧《大悲咒》;《孤独者》中魏连殳的祖母死后家里人要请和尚念经;《长明灯》里吉光屯的村民出行都要查黄历,都是一种民间信仰。(三)岁时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指与节气或民间节日相关的民俗,中国的传统岁时节日有一些与节气相关,有一些与民间的纪念活动相关,如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重阳节亲人重逢,登山,身上插茱萸,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渴望家人团圆,岁时节日民俗包含许多文化因素,是群众情感的表现和寄托。现代社会除了民间传统节日之外,还有一些法律规定的固定节日,如妇女节,为了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劳动节,歌颂劳动者,教师节,感谢恩师,母亲节,父亲节,感谢父母亲的养育,国庆节,庆祝新中国的诞生等。在鲁迅小说中岁时节日民俗最典型的就是岁末的祝福活动,按照浙东的民俗,年终时人们要迎接福神,祭祀祖宗,作家对祝福活动的全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在《祝福》中有这样一段:“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家家要准备“福礼”,参加祭祀的只准是男人,女人不允许参加祭祀,而像祥林嫂这样“败坏风俗”的女人更是不允许参加祭祀的,鲁四奶奶说“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因为这样是对祖先的不敬,害怕祖先怪罪,也拍沾了晦气,因此岁时节日民俗又常伴随禁忌产生。“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是不同的。节气是物候变化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风俗,具有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相传是为了纪念介之推,在这一天人们给逝去的亲人扫墓。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民间有“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的习俗,因此《药》中我们看到夏四奶奶和华大妈在清明节给各自的儿子上坟,上坟时要烧纸钱,摆贡品,因此我们看到夏四奶奶挎着篮子,篮子里装着贡品。此外,端午节、中秋节等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孔乙己》篇孔乙己活动的时间背景分别是端午、中秋、年关;《端午节》事件也围绕端午前后展开;《社戏》中,在乡村有春天唱社戏的风俗,“我”随母亲去外祖母家时,和小伙伴们去在赵庄看戏,作者写道“我们看见黑的长胡子,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打仗”,并且后来作家回忆,这是他看过的最好的社戏。(四)日常礼仪民俗人生仪礼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在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要经历的仪式与礼节,出生时有诞生礼,长辈为新生儿沐浴,祈祷,希望他能健康成长,成年后要举行成年礼,意味着长大成人,生活上可以独立了,结婚时要举行婚礼,拜堂成亲,人死了家属为他举行葬礼,超脱他的灵魂,对死者是一种尊重和怀念,也是对生者的心理安慰。人生仪礼将人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每一阶段是下一阶段的起点,在这些阶段形成的民俗,我们称为人生仪礼民俗。鲁迅小说中人生仪礼民俗纷繁复杂,如爱姑结婚前夫家要用“三茶六礼”定亲,要换红绿帖子,离婚时要把红绿贴子换回(《离婚》);祥林嫂再嫁时是被强迫着塞进花轿里的,然后和贺老六“拜堂”(《祝福》);“我”的母亲在出嫁后尚未当家时,到夏日里可以“归省”(《社戏》);在丧葬仪礼方面也有很多讲究,人死了要举行葬礼,给死者穿上最好的衣服,《孤独者》魏连殳死后穿着军衣;家属要穿白衣白鞋哀悼死者,《祝福》中祥林嫂穿月牙背心,乌裙;要给死者烧纸钱在阴间使用,要念经超度死者的魂灵,《明天》里宝儿死了给他烧纸钱,念四十九遍《大悲咒经》;还要有东西给死人陪葬,特别是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明天》里单四嫂子给儿子陪葬了小泥人、木碗和玻璃瓶;亲朋好友前去吊丧要送香烛,主人要为帮忙办理丧事的人准备饭菜。《风波》篇有这样一段描写“这村庄的习惯有点特别,女人生下孩子多喜欢用秤称了轻重,便用斤数当做小名”,九斤老太、七斤、六斤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还有根据出生日月和五行起名的,象闰土,水生等;也有以父母亲年龄合数起名的,六一公公、八一嫂等;还有乡里人对妇女的顺口称呼,祥林嫂、单四嫂、杨二嫂、吴妈等。为祖先举行祭祀活动要在祠堂,因此祠堂也成为民俗活动的场所,阿Q住的土谷祠,吉光屯店着的绿莹莹灯光的祠堂,鲁四家虔诚祭祀的祠堂。五、结论鲁迅小说以其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充满民俗风情的乡土气息,为中国文学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民俗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文化,它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文学的发展,许多生动的民俗也进入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中。鲁迅根据审美需要而精审地描写民俗,塑造处于浓厚民俗氛围中的人物,揭示出积淀在人物身上的民俗观念的美丑和文化的基因。这样,人物性格和灵魂既是他独有,又是民族文化个性的折光。鲁迅小说通过对民俗的审美表现,不仅塑造出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而且把对典型人物及其活动的典型环境的审美思考,导向历史深处的民俗文化承传之中,从而发展并深化了现实主义的美学意蕴。在鲁迅的创作中,描写劳动人民题材的乡土小说占很大比重,像《阿正传》《祝福》等。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醇美、风格独特。过去不少专家、学者从思想上、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饭馆雇人合同范例
- 赛道设备采购合同范例
- 会所会籍合同范例
-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二消息通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运动训练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婚礼堂安装合同范例
- 施工合同范例停水停电
- 2024至2030年活性金润白洗面奶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淘宝店经营合同范例
- 门窗订购简易合同范例
- 金属冶炼知识培训
- 2024-2025学年度广东省春季高考英语模拟试卷(解析版) - 副本
- 新疆喀什地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
- 商会内部管理制度
- 2024年物业转让协议书范本格式
- 《建筑力学》期末机考资料
- 南水北调江苏水源公司2024年校园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幼儿园小班健康《打针吃药我不怕》课件
- 广州英语小学六年级英语六上册作文范文1-6单元
- 2025届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实验生物高一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农村饮水安全动态监测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