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_第1页
专题五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_第2页
专题五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_第3页
专题五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_第4页
专题五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专题五案例1我没偷东西卢某系北京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2000年6月,从网上下载了黑客软件,破译并盗取某公司上网帐号与密码。并且向好友与同学广泛传播此帐号与密码,还得意得告诉他们“这帐号是黑下来的,不付钱就可以上。”案例1致使1000多人使用该帐号,造成该公司16万多元的经济损失。当卢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追究时,他竟以并没有偷东西为由替自己辩解。案例2聪明反被聪明误大学生孙某,平时钻研侦探小说,颇有心得,要与警察一比高低。开始盗窃宿舍财物。他每次作案都控制财物的价值量,在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的标准以下,以免构成盗窃罪。案例2并在每次作案时,都戴上手套,用拖把抹去足迹。当他被抓,警察告诉他,他多次作案,累计盗窃金额巨大,已构成盗窃罪时,悔之晚矣。可见,知法绝不是对法律一知半解,它不仅要求对法律条文有完整准确的理解,而且要求对法律精神,法治原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有一个健康的法律心理。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第二节社会主义法律精神第三节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专题五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律体系关于法律你知道多少?

一、法律的内涵1.法律的概念和内涵

“法”的古体字“灋”[fa]及“法”与“律”的词义,“灋”(会意字)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节第一节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法,今文省。”又说:“廌,解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狱,令触不直;象形,从豸省。”——《说文解字》灋三点水“廌”

zhì

去意为“平,无凹凸”之意,引申为“公平”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辩是非曲直驱逐,放逐独角兽一望无际平静的大海

“法”有“公平、正义、正直”之义。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个传说,神仙赠送给黄帝一只叫做“廌”的神兽。它长得像鹿的模样,四蹄、独角、常呈坐姿。夏天它喜欢生活在水泽边,冬天它喜欢生活在长着松树和柏树的树林里,它爱吃一种肥美的荐(jian)草。法兽獬(xie谢)豸(zhi至)

黄帝的大臣皋陶(gāoyáo)(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处理案件时,有时原告和被告两造争执不休,连英明的皋陶大人也很难断定是非,就常常请獬豸来帮忙。它用它的独角去抵触谁,用口去咬住谁,谁的官司就输了,那个人就被判定为有罪。果然蹲在法院门口啊!象征公平正义的独角神兽“律”的释义

“律,均布也。”——《说文解字》“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段玉载《说文解字注》“律”均布也,有“整齐、统一、一致”之义。“法”“律”同一

“法亦律也,故谓之为律。”战国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

17平之如水——公平触其不直者而去之——正义所以范天下不一者而归于一——强制

在古文献中,“法”与“刑”通用。

《法经》:“刑,常也,法也。”“法,刑也。”

《盐铁论》:“法者,刑罚也,所以禁暴止奸也。综上,法的含义包括:

(1)法象征着公正、正直、普遍、统一,是一种

规范、规则、常规、模范、秩序。

(2)法具有公平的意义,是公平断讼的标准和基础。

(3)法是刑,是惩罚性的,是以刑罚为后盾的。19

西方的法正义女神一手提着天平,用它衡量法,另一手握着剑,用它维护法。剑如果不带着天平,就是赤裸裸的暴力;天平如果不带着剑,就意味着软弱无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正义女神持剑的力量和掌秤的技巧并驾齐驱的时候,一种完满的法治状态才能占统治地位。20在拉丁语中,Jus和Lex分别代表了两种意义上的法。Jus是抽象意义上的法和权利,兼有正义、公平的道德意蕴,通常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讨论;Lex则是一个经验范围内的概念,原指罗马王政时期国王制定的法律和共和国时期各立法机构通过的法律,多用于司法领域。英文中“law”即可指广义的法,又可指狭义的法,还指规律、法则等意。二、现代法律的一般含义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广义的法律:是指法的整体,包括法律、有法律效力的解释及行政机关为执行法律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规章)。中国的十类主要部门法为:宪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社会法、程序法。狭义的法律:专指拥有立法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国家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

国家意志性。*法律是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第一个问题:调整对象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人的行为或者社会关系

法律是针对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未予以外化的某种观念或者思想。第二个问题:国家意志的表达主体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第三个问题:国家意志的表达方式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制定与认可这是法律区别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各种社会组织规章、习惯礼仪等的主要特点。第四个问题:

实施的保障—军队、警察、法院、监狱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公意”,而不是统治阶级的“众意”: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集合,也不是个别统治者的意志。法律并不体现统治阶级的所有意志,而只是统治阶级的部分意志。

法律的阶级性与社会性并不相冲突。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为什么是由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而非其他因素?

非物质生活条件对法律本质是否存在影响?三、人类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

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是风俗和习惯。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中国:最早的法<禹刑>

古巴比伦:<汉莫拉比法典>古罗马:<十二铜表法>

法律的产生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1、奴隶制法律(一)奴隶制法的产生1)经济原因: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的出现;产品交换;私有制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的出现2)阶级原因:奴隶主与奴隶两大对立阶级出现;阶级关系取代血缘关系3)文化原因:文字的出现及其广泛使用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古典奴隶制法(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与古东方奴隶制法(古巴比伦、印度、中国为代表)的区别汉谟拉比法典——“世界上最早、最系统、最完整的成文法典

”奉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但”如果贵族阶级的人打了贵族出身的人,须罚银一明那(合505克)。如果任何人的奴隶打了自由民出身的人,则要遭割耳。”

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2、封建制法律(一)封建制法的基本特征1)、确认和维护封建主阶层对土地的占有,维护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2)、法自君出;3)、公开确认和维护等级特权制度;4)、刑罚残酷,野蛮擅断。(二)中国封建制法和西欧封建制法的区别1)、资本主义因素的法律是否出现于封建社会内部不同;2)、封建等级特权制度的表现不尽相同;3)、法的渊源不尽相同;4)、法律的指导思想不同。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3、资本主义法律

①资本主义法的产生——资本主义法权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中后期*罗马法的复兴:公元1135年在意大利北部发现《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原稿,从此揭开了复兴罗马法的序幕。意大利波伦亚大学最先开始了对罗马法的研究。学者采用中世纪西欧流行的注释方法研究罗马法,因而得名为“注释法学派”。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

②资本主义国家两大法系法系的概念:法系是在对各国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历史渊源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大陆法系指包括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从19世纪初以罗马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的法律制度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仿效这种制度而建立的法律制度。

又称为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它是西方国家中与英美法系并列的渊源久远和影响较大的法系。英美法系

指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以它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制度的体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③资本主义法的基本特征1)维护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2)确认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三权分立制度等③、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主要区别第一、法律渊源不同(成文法\制定法;不成文法)第二、法典编纂传统不同(公法私法;衡平法普通法)第三、法律结构不同(前者倾向法典形式,后者倾向单行法)第四、法官权限、诉讼程序不同4、社会主义法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主要特点?本质——首先,反映工人阶级的意志;其次,集中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盟。也反映了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要求祖国统一的愿望。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表现。只有在自己的先锋队的领导下,用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才能形成统一的有组织的力量,并使自己的意志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特点:(一)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二)国家意志性与高度科学性的统一(三)强制实施与自觉遵守的统一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思考:法与道德的关系?法与道德相互渗透

法律是社会主流道德的载体,是道德的外化,是道德的底线;道德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法律的推行,守法的习惯可以内化为一种道德修养。法与道德相互区别表现形式不同存在时间不同调整范围不同规范内容不同调整方式不同儿子不满家暴打死父亲50名亲友联名求法院轻判“二奶”继承案——法与情的较量黄永彬和蒋伦芳1963年结婚,婚后无子女,抱养一个儿子。1994年,黄结识比自己小22岁的张学英,并很快在外面租了房子,公然以“夫妻”名义生活。2001年2月黄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张学英以一个妻子的身份守候在黄的病床前伺候。4月,黄在一位律师的帮助下,订立遗嘱:“我决定,将依法所得的住房补贴金、公积金、抚恤金和卖泸州市江阳区一套住房售价的一半(即4万元),以及手机一部遗留给我的朋友张学英壹人所有。我去世后骨灰盒由张学英负责安葬。”并公证处公证。4天后,黄去世。黄的遗体刚刚被送进殡仪馆的时候,遗嘱见证人之一的易某当众宣读了这份“遗嘱”。黄的合法妻子蒋伦芳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事实,拒绝执行。几天后,张一纸诉状交到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请求法院依据《继承法》和《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判令被告蒋伦芳按遗嘱履行,同时对遗产申请诉前保全。观点交锋原告观点:根据《继承法》第三章第十六条的规定:“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而本案中的张学英就是《继承法》中所规定的“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所以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观点:所立遗嘱虽然是合法的,也是遗赠人真实意识的反映,但他在立遗嘱时,违犯了《民法通则》中基本原则的第七条的规定:“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判决结果纳溪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在充分考虑到原被告双方的观点后,于2001年10月11日上午公开宣判,驳回了原告张学英的诉讼请求。

反响群众:1500余名旁听群众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判决赢得了民心。理论界:法律屈服于社会舆论,社会公德成为判决依据。

相关连接:泸州二奶继承案自由是法的目的所在

“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古罗马]西塞罗

“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法]孟德斯鸠自由是带着镣铐跳舞。思考:法与自由的关系?法是自由的边界和屏障

“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正像地界是由界标确定的一样。”

——马克思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1.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阶级性与人民性)

2.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科学性和先进性)

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保障。(国家强制性)二、社会主义法律的的作用(一)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二)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1、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专政的国家制度2、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制度3、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4、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P128-130(一)法律制定——立法四个环节(四)法律遵守——守法(二)法律执行——执法(三)法律适用——司法我国社会主义法的运行法的制定(立法机关)法的执行(行政执法机关)法的遵守(机关、组织、个人)法的适用(司法机关)(一)法律制定1.法律制定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2.立法程序:法律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案的表决→法律的公布58

案例:物权法的诞生

2007年3月16日这一天,举世瞩目、涉及13亿中国人切身利益、保护13亿中国人财产权利的《物权法》,以高票获得最高立法机关通过。回顾《物权法》的立法过程,可谓异常艰辛。从萌生立法构想,到瓜熟蒂落,辗转十数载,经历7次审议,其间的调查研究、座谈讨论、征求意见、收集民意、激烈争论、修改补充,在中国立法历上可谓前所未有:

1998年: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民法起草工作小组;

1999年:社科院物权法课题组完成物权法草案的建议稿;

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完成物权法草案的建议稿;

2001年:全国人大法工委形成物权法草案征求意见稿;59

案例:物权法的诞生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第一次审议;

2004年:全国人大法工委形成物权法(草案)修改稿;

2004年:常委会进行第二次审议,形成物权法(草案);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6次会议第三次审议;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审议;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审议;

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大审议表决;

2007年: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由国家主席胡锦涛公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法律的制定机关法的制定机关法的称谓效力等级举例全国人大宪法最高法律地位和效力《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效力仅低于宪法《刑法》《婚姻法》国务院行政法规效力仅低于法律《长城保护条例》国务院各部委部门规章效力低于行政法规《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省会城市及国务院批准较大市的人大地方性法规效力低于行政法规,针对本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北京市信访条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会城市及国务院批准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地方政府规章效力低于同级地方性法规《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自治区、州、县)自治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效力低于法律《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二)法律适用——司法

1.司法的主体:

人民法院-----审判权人民检察院---监督权

2.司法公正的意义: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是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的保障法律适用: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三)法律执行1.法律执行广义上,执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上,执法即行政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动。(四)法律遵守———守法P130

1.守法的含义: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责和义务的活动。

2.守法的两个方面: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3.守法的主体:一切组织和个人。

《宪法》第5条明确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第三节、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一、我国的宪法制度思考:“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属于法的范畴的“宪法”为什么只有到17-18世纪才出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为什么没有宪法?!

近代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17、18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在与封建阶级斗争和妥协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宪法文件和宪法惯例。◆1787年美国联邦制定的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1918年苏俄宪法是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宪法。◆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1975、1978、1982。◆1982年的现行宪法又分别于1988、1993、1999、2004年做了四次修改。1、宪法的产生宪法的历史发展世界

1、最早产生宪法的国家—英国(不成文宪法)2、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国(1787年)

3、欧洲大陆第一部宪法—法国(1791年)

4、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苏联

(1918年)2、宪法的概念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列宁

“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宪法3、宪法的特征和原则宪法是指规范民主施政规则的国家根本法,它是有关国家权力及其民主运行规则、国家基本制度以及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我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

——胡锦涛第一,内容上的根本性。第二,效力上的最高性。第三,制定与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宪法的特征宪法的基本特征第一,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国家性质根本制度国家形式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权利义务根本任务现代化建设宪法的特征

我国宪法的内容体系宪法序言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基本原则国家制度基本权利基本义务中央机构地方机构宪法的基本特征第二,效力上: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

孙志刚案引发违宪审查大讨论孙志刚,男,27岁,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2001年在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

2003年2月24日受聘于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

“孙志刚案”——行政法规的违宪审查

2003年3月17日傍晚,就职于广州某服装公司的武汉籍青年孙志刚(27岁,大学毕业)在走向网吧的路上,被广州市黄村街派出所以没有暂住证为由,强制收容。执法依据为1982年5月国务院颁布生效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3月18日晚,孙自称有心脏病被送至广州市收容人员救治站诊治。3月19日晚,因孙大声叫喊求助,引起救治站护工的不满,遂指使救治站病友对孙群殴。3月20日,救治站宣布孙不治身亡。经法医鉴定,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法学界对“孙志刚案”的回应三位法学博士联名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违宪性《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行政处罚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规定。《立法法》: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只能制定法律。

2003年5月14日,许志永、滕彪、俞江三位法学博士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建议全国人大对1982年由国务院颁布实行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进行重新审议。

5月21日,北京大学教授贺卫方等5位学者也以公民的名义再次联合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特请全国人大依照宪法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对孙志刚遇害一案的经过、当前和未来的调查处理情况以及收容遣送制度的实施状况,进行独立、公正和权威的调查。◆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宣布废止1982年5月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2003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法学界对“孙志刚案”的回应结论:《收容遣送办法》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无权作出限制人身自由的规定,否则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应该予以改变或撤销。第二条对下列人员,予以收容、遣送:(一)家居农村流入城市乞讨的;(二)城市居民中流浪街头乞讨的;(三)其他露宿街头生活无着的。第六条被收容人员必须遵守以下规定:(一)服从收容、遣送;(二)如实讲明姓名、身份及家庭住址等情况;(三)遵守国家法律;(四)遵守收容遣送站的规章制度。

《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1982第一条:为了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制定本办法。第七条:救助站应当根据受救助人员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一)提供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食物;(二)提供符合基本条件的住处;(三)对在站内突发疾病的,及时送医院救治;(四)帮助与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联系;(五)对没有交通费返还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单位的,提供乘车凭证。第十条: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员、其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第十四条:不准拘禁、体罚、虐待受助人员;不准敲诈、勒索、侵吞受助人员的财物;不准克扣受助人员的生活供应品;不准扣押受助人员的证件、申诉材料;不准任用受助人员担任管理工作,不准使用受助人员为工作人员干私活;不准调戏妇女。违反前款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纪律处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003年8月1日起施行“孙志刚案”的结局当事人的命运孙志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2名加害人中,1人被判死刑立即执行;1人被判死刑缓期执行;1人被判无期徒刑;其他人被判3到15年不等有期徒刑。

6名渎职的国家工作人员被判玩忽职守罪,分别获刑2至3年。孙志刚家属:获国家赔偿法制的命运2003年8月10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宪法的基本特征第三,程序上: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公民权利原则法治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4.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二、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人身自由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社会经济权文化教育权特定主体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宪法》第34条

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出版自由集会结社自由游行示威自由政治自由:六大政治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第35条

“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必须依照本法规定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获得许可。”

——《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宗教与邪教

邪教,是指盗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是邪教的特征。1999年10月30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取缔邪教组织、防范和惩治邪教活动的决定》。《决定》指出,依法取缔邪教组织,惩治邪教活动,有利于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人身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不受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狭义的人身自由权(身体不受非法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东莞一工厂上千员工日日被搜身!!!

他们是皮具厂的普通员工,但每天下班的时候,无论男女,都会遭到搜身检查。这种“隆重”的安检措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东莞长安锦厦思捷皮具厂千余名员工身上实施,直到不久前一员工忍无可忍,才将这起违法事件揭露出来。

“只要你进入了生产区域,出来必定搜身。一天被搜三遍身,感觉自己像做贼。”

广义的人身自由权(人格、住宅、通讯)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安徽青年张先著,2003年某大学环境专业毕业,于6月30日参加了安徽省国家公务员考试。他笔试和面试的成绩在近百名竞争者中排第一位,然而在随后的体检中却被检查出感染了乙肝病毒,为普通的乙肝病毒感染者。2003年9月26日,芜湖市人事局正式宣布张先著体检不合格不被录取。11月10日,张先著一纸诉状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状告芜湖市人事部门“歧视乙肝患者”。他在起诉书中写到:芜湖市人事局的歧视行为,违犯了宪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定,乙肝病毒携带者与健康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劳动权。他希望以自己的诉讼唤起社会公众对1.2亿人的关注,消除对病毒携带者的歧视。这场官司因此被媒体称为“乙肝歧视第一案”。

2004年4月,乙肝歧视案以张先著胜诉而告终。之后,浙江、四川、福建、广东等省修改了当地公务员禁止录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有关规定,国家人事主管部门也统一了国家公务员体检录用标准。张先著也被评为2004年法治人物。

乙肝歧视案乙肝斗士雷闯入选2009年度中国经济人物评选24岁,毕业于浙江大学

正义事迹:

毕业生雷闯,为了验证《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对乙肝“解禁”是否真正奏效,提出办理健康证的申请。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2009年9月1日,雷闯拿到浙江省也是全国第一张乙肝病毒携带者从事食品行业的健康证。雷闯把这一天称为“值得纪念的日子”并认为“这是争取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的重大胜利”。

目前,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被集体笼罩于长期的现实歧视中。《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发布实施以及雷闯的突破,被认为是劳动者权益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入选理由: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正视疾病,他追寻正义凭一己之力劈开了乙肝歧视的现实壁垒,取得了中国第一个以乙肝病毒携带者身份办理的健康证,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个成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佘祥林从佘祥林案看国家赔偿佘祥林,又名杨玉欧,1966年生人,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人,被捕前系该县公安局原马店派出所治安巡逻员。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1994年1月2日,佘妻张在玉因患精神病走失失踪,张的家人怀疑张在玉被丈夫杀害。同年4月28日,佘祥林因涉嫌杀人被批捕,后被原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回重审。后因行政区划变更,佘祥林一案移送京山县公安局,经京山县人民法院和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1998年9月22日,佘祥林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案情介绍

★在佘祥林服刑11年后,即2005年3月28日,佘妻张在玉突然从山东回到京山。4月13日,京山县人民法院经重新开庭审理,宣判佘祥林无罪。5月10日,佘祥林向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国家赔偿申请,要求赔偿各项费用合计437.13万余元。案情介绍2005年4月13日上午,佘祥林被宣告无罪后,走出法庭与记者见面。案情介绍

★2005年8月31日上午,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京山县政府、京山县人民法院及京山县雁门口镇政府领导,在京山县雁门口镇政府会议室与佘祥林及其代理律师、佘祥林的兄长佘锁林进行了沟通,达成和解协议。9月2日下午,佘祥林从赔偿义务机关湖北省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领取了25.69万余元人身侵权赔偿金(含无名女尸安葬费1100元),佘祥林自愿放弃对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其他赔偿请求,并向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撤回国家赔偿申请。此前,佘祥林已从湖北京山县雁门口镇政府领取了20万元生活困难补助款。佘祥林共获国家赔偿46万元。案情介绍安徽一男子坐牢17年后无罪释放法院告知可申请国家赔偿“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社会经济权

公民在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所享有的权利。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财产权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文化教育权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宪法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接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作为权利,公民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就有权进人各类学校或通过其他教育设施和途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任何人包括其监护人在内都无权剥夺公民的受教育权;国家要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以保证公民受教育权的充分实现。特定主体权利妇女、离退休人员、军属、母亲、儿童、老人、青少年、华侨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思考: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能否直接援引宪法提起诉讼?法院在司法程序中,能否直接援引宪法进行裁判?

宪法不能司法化的基本理由:

“宪法更多意义上是政治性纲领,内容大都是历史叙述、确立重大制度原则或制定路线和政策等。条文简单、概括和抽象,缺乏直接明确的规范功能,不符合法治原则对规则明确性的要求。实施宪法,首先要求代议机关将这些条文转化为具体的法律。不通过适用法律来间接适用宪法,依宪治国和依宪审判都毫无意义,甚至会造成权力的滥用。”——翟小波:“宪法不能司法化”

案例:中国宪法第一案

1990年原告齐玉苓参加中考,被济宁市商业学校录取为90级财会班的委培生,但是原告就读的滕州市第八中学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直接将它送给了和原告同级的陈晓琪。陈晓琪遂冒用原告姓名在该校财会班就读直至毕业,后被分配到银行工作。直至1999年初,原告才得知自己已经被冒名10年。原告认为,上列被告侵犯了其姓名权和受教育权,请求其赔偿经济损失16万元和精神损失40万元。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司法审判中引用宪法进行判决。宪法司法化主要是指宪法作为法院裁判案件的直接的法律依据。审判历程一审:原告姓名权被侵犯,陈晓琪和陈父应负主要责任,其他被告也应承担责任。原告主张的受教育权是一般人格权范畴,本案证据表明原告放弃了此项权利,侵权不能成立。法院判决:被告陈晓琪停止对原告姓名权的侵害,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并按各自份额赔偿35000精神损害费。上诉:主张受教育权也被侵害,应当得到赔偿。审判历程最高人民法院批复: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二审:依据宪法第46条作出判决:被告陈晓琪停止对齐玉苓姓名权的侵害并赔礼道歉;赔偿原告因受教育的权利被侵犯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000元;间接损失4万元;精神损害赔偿费5万元。三、我国的国家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宪法第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体我国国家的阶级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各族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截止2001年12月31日,我国已建立5个民族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6个自治县、3个自治旗。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成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宪法》第110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目的是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管理社会、维护社会秩序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

我国的国家机构国家权力机构国家主席国家行政机构国家军事机构国家审判机构国家监督机构国家机构体系示意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主席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中央军委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我国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定,行使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组成人员等重要职权。中华人民共和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务院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由主席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中央军委主席有权对中央军事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作出最后决策。中央军事委员会根据我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自治州、市、县、自治县、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由通过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对本级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它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既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也对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是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国家机关。宪法和法律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或者副主任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区长、自治州的州长、自治县的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我国《宪法》第12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

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我国人民检察院的组织系统专门检察院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分院,自治州和设区的市人民检察院

县、不设区的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国家标志: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第13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1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1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国家标志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二、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三、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1)共同纲领和宪法为中国特色法律大厦奠基1949.9.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致通过《共同纲领》;1950.4.13《婚姻法》——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1953.3.1《选举法》;1954.9.20《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重新起步1982年12月4日1979年7月

197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七部法律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全面展开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召开到党的十四大之前;特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制定了一批适应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重要法律;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立法机构不断健全。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形成框架形成阶段——邓小平南方发表重要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到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后;特点: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对宪法作了第二次修改;加快立法步伐,抓紧制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同时也注意制定好其他方面的法律;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制度和工作机制上取得新进展;(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初步形成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召开到党的十六大召开前后;特点:紧紧围绕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实现立法工作总目标,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对宪法作了第三次重要修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行总体研究,提出落实立法工作总目标的任务和措施;制定立法法,使立法制度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第五章领会法律精神理解法治体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并最终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