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ppt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用)_第1页
第2课ppt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用)_第2页
第2课ppt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用)_第3页
第2课ppt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用)_第4页
第2课ppt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可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和平时期,不能继续实行了。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进入和平时期。②苏维埃政权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③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全国电气化先进的国家组织形式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新经济政策的背景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有些地区农民和水兵爆动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商业农业工业允许自由贸易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粮食税(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支配)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内容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新经济政策2.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农业,巩固了工农联盟;1.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3.取得了显著成果,国民经济迅速恢复,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十月革命后提出的新课题。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这个问题的探索,在认识上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尝试(二)新经济政策——逐步过渡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二、苏联的成立1、时间:2、全称:3、最初加入的国家: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展到15个)苏联的标志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苏联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建设1924.列宁逝世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时期)1、社会主义工业化①特点:②过程:③成果:执行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1937年,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大为增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之后,苏联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194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苏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农民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2、农业集体化①背景:②目的:③措施:④完成:工业化进展迅速为了适应工业化的需要放弃新经济政策,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打击富农。1937年,完成农业集体化

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1、确立①背景:②确立:③意义: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①积极意义:②消极作用:①适应了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②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初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评价:P10:①、②、③、④、⑤(严重弊端)

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评价:其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凋整生产关系。具体表现有:一、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四、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严重弊端:

a.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b.片面强调产量、产值,忽视质量与品种c.对农民剥夺太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浪费。斯大林模式的剖析与评价含义: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的秘密报告中指出,被称为“胜利者的大会”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1937年举行)选出的139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中,有83名被逮捕和枪毙,出席这次大会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名被逮捕,其中许多人随后被杀掉。30年代末,也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斯大林对军队干部的清洗更是惊人。据苏联方面统计的数字:5个元帅中3个被杀,5个一级集团军司令员中3个被杀,10个二级集团军司令员全部被杀,57个军长中50个被杀,186个师长中154个被杀,16个一级和二级集团军政治委员全部被杀,28个军政委中25个被杀,64个师政委中58个被杀,456个上校中401个被杀

探究

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启示)呢?

①一个国家要发展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③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政策;④要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⑤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⑥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小结思考自十月革命到30年代中期,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有什么变化,又产生了什么影响?☆十月革命后至30年代苏俄(联)经济政策的演变A、苏维埃政权成立后----B、苏维埃政权巩固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经济政策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总结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的特点是道路曲折。先后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第一次发生在列宁时期,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新经济政策;第二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即放弃新经济政策,实行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两次转折的结果和影响是不同的。

本课小结: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