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1.gif)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2.gif)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3.gif)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4.gif)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6142df941c0754fdc0c197007994ebe4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一、西方社会思潮对近现代中国思想和学术的影响
1、中国长期的文化优越感
因为几千年间在经济文化上领先于世界以及封闭自守的原因,中国自视为无所不有的天朝国,一向怀有极大的优越感。鸦片战争的失败,被认为仅仅是表层的技术(器)不如人,而最根本的制度特别是文化(道),列强根本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所以魏源只说“师夷长技以制夷”,甚至到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等大员也声称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甲午战争之后的转变
※甲午战争加剧了文化优越感的破灭以及亡国的危机,促成了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西化转向。
1894年甲午海战失败,中国惨败给了自己一向瞧不起的全面“脱亚入欧”的日本,而且,这个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军事技术的落后,这时,中国人才深切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体会到了制度和文化方面相对于西方的全面差距。于是,才有了更为全面地学习西方的维新变法。不过,此时即使是最活跃的改新分子也未从根本上完全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维新领袖康有为阐述变法理据时就一再抬出孔子和儒家经典。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之后更深刻变化。尽管慈禧太后残酷地镇压了戊戌变法,但却在不到十年后的1907年推行新政,实行比维新变法者更激进的学习西方的运动。四年后的辛亥革命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王朝国家体制的崩溃。接踵而来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以一种较清王朝新政更猛烈的更加接近西方标准的态度批判、反思既有的传统,其对中国造成的深远影响,是波澜壮阔但却转瞬即逝的太平天国、义和团等政治、军事行动远远不及的。白化文运动、对中医的嘲讽、否定方块汉字追求拼音化以及响彻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宣告了中国人在世界观方面完成了一次深刻的转向。从此,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开始学习并采用西方的思维、西方的思想、西方的标准来分析世界——包括自己的传统文化。全盘西化的倡导者,著名学者陈序经在《中国文化的出路》绪言中认为,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外三条:一是复古,二是折中,三是全盘西化。他经过认真比较后得出结论:“折中的办法既办不到,复古的途径也行不通”,“我们唯一的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当时有人甚至要求废除中国姓氏、否认父子关系,身穿奇装异服,改取西人名姓等等。连鲁迅、毛泽东等人都认为应废除方块汉字采用拼音文字。讨论:
有人认为,不管你是否承认,中国人大体上已经西化了。今天的中国人,除了文字、姓氏、节日、风俗、饮食等尚部分继承传统,此外无论是国家制度(如共和制、人民代大会制、政党制、民主制等等)、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也是西方人)较高级的层面,还是服饰、发式、住宅、家具等日常生活方面,基本上都是西化的产物。尤为重要者,从小学直到博士的整个教育体系,完全照搬自西方,
学习的也基本上是西方的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自不必说,连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关于人类社会的知识也是西方的(现在中国一所大学的经济系是否有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看是否采用西方的原版教材)。甚至连中国的文、史、哲各科都是按照西方的原则、标准、理论去学习和研究的,例如,语文课中的语法、拼音、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等在中国传统中都是没有的;分析中国哲学时常用的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唯心、唯物、实在、本质、辩证唯物主义等等都是西方哲学的概念,甚至连哲学一词都是西方的;中国历史教材中所用的理论和概念,如阶级、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封建社会、社会、社会进步、唯心史观、唯物史观、生产关系、现代化等等都是产生于西方学术与现实语境中的。整个教育体系以及所学习知识的西方化,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人已经不会用传统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对上面关于中国人大体上已经西化的观点,你怎么看?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以前的“新史学”中国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转变(包括唯物史观的引入),都必须放到上面所说的大背景中考察。在近代所产生的新史学中,有两种从西方引进的观念有着特别重大的影响,即进化论与民族国家观念。
1、进化论
※中国传统的关于历史趋势的观念
○退化观念
《礼记·礼运》中孔子的感叹:历史由天下为公的大同时代,退而为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由小康时代尚有禹、汤、文、武等贤君来看,孔子显然认为小康时代强于自己所处的春秋时代。退化观念的另外一个显著例是,中国古人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时期视为非常美好的时代。直到今天,我们还常用的“人心不古”这个成语,深刻显示出“退化观念”在古代的重大影响。○循环观念
循环观念同样在中国古代有较大影响,三国演义中国的那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经典论述,既是对中国王朝循环历史的一个总结,也深刻地体现出中国古人对历史演变的认识。
○进化观念:一个误解
常被人讨论的例子是春秋三世说,西汉时董仲舒分《春秋》所记242年历史分为三世:孔子所见世,所闻世,所传闻世。孔子对三世的记载笔法有所不同。东汉后期何休何休注疏《春秋公羊传》时,对此作了进一步加工,认为《春秋》所记的过程,是在理想上变“衰乱世”为“升平世”,再变为“太平世”的过程。
何休以“所传闻世”与“衰乱世”相配合,“所闻世”与“升平世”相配合,以“所见世”与“太平世”相配合,在升平世,周边的“夷狄”也象华夏一样了。何休的三世说是一种理想,后来康有为了为变法提供理论根据,把这种理想进一步描绘成人类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就赋予了进化的色彩。但董仲舒或何休都没有这种意识,何休说“周道始坏于惠隐之际”,他的三个阶段,无非是要渐次恢复周道而已。今人受康有为的误导,认为何休有进化观念,实在是一个误解。
※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引入○严复翻译《天演论》
1895~1898严复翻译《天演论》
1894年,甲午战败,曾长期在海军任职的严复“想唤起改变贫穷落后的觉悟”,怀着沉重的心情翻译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的代表作《原富》,并用《原强》为名介绍了达尔文的思想,并感叹“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
三年后即戊戌变法的同年,他又翻译了达尔文的《天演论》(即《物种起源》),把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引入了中国。这一套进化论思想基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非常系统化与理论化,同何休等人所表达的进化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种”相互竞争的观念,适择生存的观念,在危机重重的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
严复(1854~1921)
严复,字几道,著名翻译家。他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等等著作,这些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进化论思想对史学的影响进化论思想不只是产生了保种救国的社会效应,而且深刻改变中国人对历史的看法,退化观念、循环观念自此逐渐退出了国人的思想,至今我们人人耳熟能详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类“常识”,其实都与进化论的引入有关。
1902年,梁启超在《史学之界说》中直接赋予了新史学“进化”的根本特征:
欲创新史学,不可不先明史学之界说;欲知史学之界说,不可不先明历史之范围。今请析其条理而论述之。第一,历史者,叙述进化之现象也。……
第二,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也。
梁启超还驳斥了孟子的循环史观:
孟子曰:“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此误会历史真相之言也。
1947年,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中回顾中国史学的发展历程时说: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的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历史的观念。如古史传说的怀疑,各种史实的新解释,都是史观革命的表演。还有自从所谓“唯物史观”输入以后,更使过去政治中心的历史变成经济社会中心的历史,虽然这方面的成绩还少,然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
2、民族国家观念
※民族国家是近现代世界中才产生的现象。中国古代没有“民族”这个概念,更没有民族国家这样的观念。讨论:斯大林说:民族不是普通的历史范畴,而是一定时代即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历史范畴。封建制度消灭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人们形成民族的过程。
结合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即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说明斯大林为何会认为民族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范畴。
教师注意:
1)如果学生讨论不清楚,可让他们参考费孝通的解释:斯大林的民族概念是怎么来的呢?他说得很清楚,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共同市场,共同的市场形成人们生活的共同地域,大家共同来往又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又因为对立斗争产生共同的意识。这样的民族当然不是古代中国能产生的。
2)中国的“民族”概念来自西方,但又经过了中国化的处理,因此与英文的“Nation”之类有很大差异,这个问题很复杂,没必要让学生处理。※因为中国古代只有王朝国家的观念,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因此传统的历史著作不会将民族视为历史的主体,也不会将民族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
※民族国家观念的引入
1899年梁启超《东籍月旦》
开始使用“民族”一词
1901年梁启超《中国史叙论》
开始使用“中国民族”
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势》
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中国人逐渐认识到,西方民族国家与中国王朝国家的不一样。
※史学要叙述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而不是王朝的历史,这是新史学的追求。
梁启超《新史学》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今日欧洲民族主义所以发达,列国所以日进文明,史学之功居其半焉。然则,但患其国之无兹学耳,苟其有之,则国民安有不团结,群治安有不进化者。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史学有四大弊病,其中前两位是:一曰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吾党常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二曰,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梁启超和他的《饮冰室文集》
梁启超被许多人视为中国传统史学走向现代史学的标志性人物,他的《新史学》的发表标致着中国史学结束了“治乱循环史观”支配的的时代,进入了由“进步史观”笼罩下的新阶段。
3、西方科学方法的引入除了史观方面受西方影响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外,在研究方法上也受到了西方史学及社会科学方法的很大影响。
顾颉刚在《当代中国史学·引论》中,从三个方面比较了19世纪后半期同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学发生变化的原因:“第一是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的输入”,“第二是西洋的新史观的输入”,“第三是新史料的发现”。他说:治史方法才真正输入,于是中国才有科学的史学可言。在这方面,表现得最明显的,是考古学上的贡献:甲骨文和金文经过科学的洗礼,再加上考古学上的其他发现,便使古代文化的真相暴露了出来。
在方法上,新史学还有一个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即有意识地去寻找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梁启超认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四大弊病之一是:“四曰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即指传统史学只知叙述事实而不知道寻找因果规律。
(1893-1980)
顾颉刚,江苏苏州人,是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曾主编《古史编》,著有《古史辨自序》、《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孟姜女故事的转变》、《史林杂识》等等。
4、新史学诸代表:
※梁启超
※章太炎章太炎一直被认为是国学大师,中国传统学问的殿军,结束旧时代的人物。
○他认为中国旧史重视记事,记事太繁,若无西洋文明史的写法,便无头绪可言。○他认为“历史著进化之迹,进化必以渐”,与梁启一样倡导进化论。
(1869-1936)
章炳麟,号太炎,浙江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很大成就。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章太炎的史学,近人多以民族主义史学称之。他力言历史是爱国心的泉源,所以他把历史比喻为一国的账簿,载明产业,按簿可稽,国人岂能不知。他有志于撰写一部中国通史,即以现代的国史来取代旧史,犹如德国史家之写德国史,或英国史家之写英国史。※王国维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极为巨大,他的史学方法,陈寅恪总结为:
○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此即二重证据法。○取少数民族之故书与中原王朝之旧籍互相补证。○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考证明。学术巨擘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著作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古史新证》、《殷周制度论》、《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观堂集林》、《流沙坠简》等60余种。※顾颉刚我国著名学者,在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历史地理学方面都有巨大贡献。他在史学认识与史学方法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并论证了“古史的构造说”,为批判性地使用史料指示了一个方向,见“历史学的研究方法”。5、“新史学”的理论意义和主要成就
※揭示旧史学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梁启超《新史学》把中国旧史学的弊端概括为“四弊”、“二病”。
※反对“君史”,倡写“民史”努力打破旧史学中以帝王为中心的编纂格局,注重研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进化情况。※提倡研究历史进化的因果关系当时的史学家们致力于文明发展演变的轨迹和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渊源流变的探索。努力发掘历史演进的轨迹以及各种史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果影响,把“求得公理公例”放在历史研究的重要的地位。刘师培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着重研究了历代政体之异同,各族分合之始末,制度改革之大纲,社会进化之阶段,学术进退之大势。
※提出并成功实践了一些影响深远的方法,新史学家们大都学贯中西,在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史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自己扎实的实证研究,指示出了了一些具有方法论、认识论意义的观点,其中较突出者有:○王国维二重证据法○顾颉刚历史层累构造
※促成一批新的史学成果的问世
※宣传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梁启超: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马叙伦:种种社会之学,皆于史乎门键而户钥之者也。史之为用亦大矣哉!故一国之有史,为一国文明之所寄;一人之有史,为一人术业之所存。历史一门,固世界中第一完全不可缺乏之学矣
。
6、“新史学”只是相对于传统史而言,无论就方法还是思想,“新史学”诸史家之间同样具有显著差异。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伊始,中国人民面临的是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和压倒一切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任务。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继而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2、思想条件
※向前述“新史学”的产生一样,唯物史观引入中国也必须放到189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思想深刻转变的背景下去思考。在进化史观、视民族国家为历史的主体(唯物史观也视阶级为历史的主体)、引入西方的史学与社会科学方法(唯物史观本身也是西方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代表之一)等等方面,唯物史同前述新史学都有相同之处。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一书,阐述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的演进以及家族、财产和国家的起源与进化,是一部以通俗的语言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进化史观上引顾颉刚的《当代中国史学·引论》中,也把“唯物史观”视为从西洋引进的科学的史学方法的一部分。
蔡和森,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曾负责编辑党的机关报《向导》,著有《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社会进化史》等。《社会进化史》运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及达尔文的社会进化论来论证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宣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蔡和森(1895-193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李达等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3、学术条件是中国史学在走向近代过程中,继“新史学”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是中国史学自身的逻辑发展。
※“新史学”对旧史学的冲击,使中国史学处在变革之中,对中国史学走向近代,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思想遗产,如朴素的唯物思想传统和朴素的辩证思想传统,使唯物史观易于为中国进步学者所接受。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时代特点
1、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
※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
李大钊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1919年后,他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著作论文,并在各大学讲授“史学思想史”、“史学要论”、“唯物史观研究”等课程。
李大钊(1889-1927)
在这些论文和讲授中,他较系统地介绍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基本原理,开展对唯心史观的批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1年中国华带篷蹦床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质量标准的制定》课件
- 《嘎达梅林》课件
- 【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静力平衡》课件
- 胶质瘤幻灯片
- 2024年健康教育培训课件
- 公共关系练习题复习测试卷附答案
- 环境监测初级练习试卷附答案
- 新能源二手车练习试题及答案
- 《民航飞机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课件合集
- 工程洽商记录表格
- 桥梁施工常见问题及预防控制要点(PPT,46)
- 中俄文一般贸易合同范本
- 2021最新版三年级下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
- 【自考练习题】石家庄学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 市政管道顶管施工技术的发展历史(45页)
- 依恋理论之母婴依恋
- 电气CAD-电气图基本知识
- 混合痔的治疗PPT课件
-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术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