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一、关于历史学学科属性的认识李大钊:历史家的任务,是在故书篓中,于整理上,要找出真确的事实;于理解上,要找出真理。
史学的主要目的,本在专取历史的事实而整理之,记述之;嗣又更进一步,而为一般关于史的事实之理论的研究,于已有的记述历史以外,建立历史的一般理论。严正一点说,就是建立历史科学。全书共分四卷,收入李大钊文稿577篇,总字数达192.7万字。其中,新发现的佚文有61篇60余万字,约占全书文稿总数的11%和总字数的31%。二、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李大钊:史学能陶炼吾人于科学的态度……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这种求真的态度,薰陶渐渍,深入于人的心性,则可造成种认真的习性,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一踏实的功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史学的影响于人生态度,其力有若此者。
吾人浏览史乘,读到英雄豪杰为国家为民族舍身效命以为牺牲的地方,亦能认识出来这一班所谓英雄所谓豪杰的人物,并非有与常人有何殊异,只是他们感觉到这社会的要求敏锐些,想要满足这社会的要求的情绪热烈些,所以挺身而起为社会献身,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剧、壮剧。我们后世读史者不觉对之感奋兴起,自然而然地发生一种敬仰心,引起'有为者亦若是'的情绪,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亦于是乎油然而起了。三、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
1.蔡和森《社会进化史》2.李达《社会学》
李达在说明社会之本质时首先力辟“契约的社会说”、“生物的社会说、“心理的社会说”这样三种流行的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在着重论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指出了上层建筑能动的反作用,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分析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历程。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湖南零陵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他1937年5月在上海出版《社会学大纲》,被毛泽东誉为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号召党的高级干部学习此书。4.关于阶级斗争的研究邓中夏(1894-1933),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宜章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33年,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华岗(1903—1972)又名延年、西园,曾用名刘少陵、林少侯,笔名林石父(一作林石夫)、华少峰、晓风等,浙江龙游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著名学者。四、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问题
李达的《民族问题》运用唯物史观,论述氏族、种族、民族的区别,民族的发生与发展等问题。包括民族,帝国主义前期的民族问题,帝国主义时代的民族问题,苏俄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几个根本原理5章。
五、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唯物史观的要领,在认经济的构造对于其他社会学上的现象是最重要的;更认经济现象的进路,是有不可抗性的。经济现象,虽用他自己的模型制定形成全社会的表面构造(如法律、政治、伦理及种种理想上、精神上的现象都是),但这些构造中的那一个,也不能影响他一点。……这经济构造的本身,又按他每个进化的程级,为他那最高动因的连续体式所决定。六、对中国社会性质的探索
1、1927年大革命之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争
2、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必须联系到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探讨。于是在中国社会性质问题争论不久,又引发了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
1931年5月王礼锡主编的《读书杂志》开辟《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栏,标志着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正式开展。※论战的主要参加者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等;○由《新生命》杂志而形成的“新生命派”陶希圣、梅思平等。
○托派李季、陈邦国、王宜昌、杜畏之等。
王礼锡(1901-1939),字庶三,江西安福人,诗人、社会活动家,国民党党员,曾主办《读书杂志》。王礼锡不是思想理论家,也不是历史学家,却是社会史论战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论战的中心问题中国社会史的论战涉及许多历史理论问题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问题十分广泛、复杂。其中心问题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无共同的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学说是否适用于中国历史。※论战的主要内容
○亚细亚生产方式
马克思1859年提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不管在苏联还是中国,学者们对何谓以亚细亚生产方式都有不同解释。郭沫若开始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就是指原始共产社会,后又说它等于奴隶制以前的族长制。
吕振羽开始说它只是“亚细亚国家之封建主义的一点特色”,后又改为:它“不外是一种初期国家的奴隶制”,即希腊、罗马发达奴隶制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奴隶制。李季反对郭沫若的原始社会说,也反对有人提出的封建社会说,主张“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与奴隶制并行的、前封建的一种社会形态。胡秋原认为它是亚洲的专制主义;王宜昌说它即是东方的封建社会。翦伯赞则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只是存在于东方社会的“一些特殊的色彩”,它并不是“历史发展中之一独特的阶段”。
○中国是否存在奴隶制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奴隶制社会都有过具体的论述。但人们对这些论述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中国社会史的观察也是不同的。中国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这在中国历史学领域中,认识极不统一。论战中截然分成肯定论和否定论两大派,而每派之中又各有意见分歧。
○秦汉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
参加论战的许多人都承认,中国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重大变革,而秦汉以后直至清代中叶的两千年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但秦汉以后中国一直处在什么社会?这在认识上却又是极不一致的。参加论战的新生命派和托派的大多数成员,都主张所谓“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说。王礼锡、胡秋原主张为“专制主义社会”;梁园东则认为是“半封建社会”。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等人则主张“封建社会”说。※论战对史学发展的意义
○论战促进了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论战使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得到了广泛的接受。○现实意义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论断,更加的深入人心,进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历史的理论一、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矛盾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又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
当马克思、恩格斯把这事物矛盾的法则应用到社会历史过程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看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由于这些矛盾所产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及思想等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如何不可避免地会在各种不同的阶级社会中,引出各种不同的社会革命。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自从一八四〇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当然还有别的矛盾,例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反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在1939年所写的关于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对象、任务、动力及性质的政治著作。建国后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指导性文献,特别是它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所作出的关于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分层的规定,以及它对中国历史的规定性认识,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历史研究。二、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实践论》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实践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写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是作者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错误而写的。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一九四九年八月十四日)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三、关于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著名论段四、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历史遗产。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裂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
《新民主主义论》作于1940年。它科学地总结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近二十年艰苦曲折革命斗争的经验,系统地论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规律和特点,从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体系。五、关于运用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不过按事物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性质也就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
这个规律,列宁讲得很清楚。这个规律,在我国,懂得的人逐渐多起来了。但是,对于许多人说来,承认这个规律是一回事,应用这个规律,去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又是一回事。许多人不敢公开承认我国人民内部还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因而使得他们在社会矛盾面前缩手缩脚,处于被动地位;不懂得在不断地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将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的统一和团结日益巩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深入展开一、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和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这一时期的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是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社会形态的演变,而不是仅仅着眼于这个法则本身。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
西周封建说
代表学者有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杨向奎、徐中舒、王玉哲、王亚南、赵光贤、李埏等
范文澜: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里给奴隶制度社会封建制度社会规定了定义∶‘在奴隶占有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工作者’;‘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工作者’。根据上述定义(不切实根据这个定义,所说便缺乏可靠性),我们看商周两朝统治者对生产工作者的所有制的不同,可以断言商朝是奴隶社会,西周是封建社会。战国封建说代表学者:郭沫若、白寿彝、吴大琨、杨宽、田昌五等郭沫若、白寿彝、吴大琨、杨宽、田昌五等
郭沫若:我在写《奴隶制时代》时,是有意识地照着毛主席的指示走路的。那就是抓住在封建社会中的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个主要矛盾,而且特别是地主阶级这个矛盾方面。如果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中,严密意义的地主阶级还不存在,那么那个时期的社会便根本不能是封建社会。郭沫若:古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在殷、周时代是土地国有制。
……公家为了增加收入,终于被迫打破了公田和私田的区别而一律取税。这是承认臣下所享有的公田索性成为他们的合法私有,而他们所私有的黑田却不能再自由漏税了。这便导致了井田制的破坏,也便导致了奴隶制的灭亡。《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五九四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它表明着中国的地主阶级第一次登上了舞台,第一次被合法承认。
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两汉封建说
代表学者有侯外庐、赵锡元魏晋封建说
代表学者有何兹全、王仲荦、王思治、日知、赵俪生等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提出于1930年前后爆发的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邓拓在1930年代撰写的《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停滞”的考察》一文中,他提出了在西方列强侵入以前,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内部已经产生“新的社会经济系统的苗芽”,“中国封建社会的体内,已经存在和发展着否定它的母体的因素了”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假如“当时没有国际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这一封建社会,也可能有其自体内所包孕的否定因素的发展而崩溃,蜕化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吕振羽在1937年出版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实际已经提出了资本主义萌芽一类观点。1940年,他在《中国社会史诸问题》一书中,正式提出明末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性的手工业工场的雏形”,至清朝则已“培养着资本主义的因素”从1950年代中期至今,史学界围绕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发表的论文多达五百余篇,论文集数种,专著若干。主要问题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出现的时代;2)资本主义萌芽的程度与水平;3)手工业和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及其特点;4)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时代,虽然主流的观点是明清萌芽说,但总体上看是众说纷纭。认为起源早在战国者有之,认为起源于两汉说、元代说、宋代说皆有之。讨论产生这么大的分歧,从逻辑上看,可能是判断标准不同所造成的。不过,所有研究者所依据的理论来源以及判断标准都是相同的,甚至连讨论过程中的史料也是相同的。概而言之,整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研究所依据的理论体系均为亚当·斯密所开创并为马克思所接受的古典经济学体系。讨论:教材上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破除了历史研究中的“欧洲中心论”,但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讨论是强化了“欧洲中心论”(因为这些讨论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9-2025年一级注册建筑师之设计前期与场地设计能力测试试卷B卷附答案
- 2025年建筑工程合同风险评估与控制策略研究
- 西宁eps线条施工方案
- 成就分享的年度绩效评估计划
- 高科技行业年度工作目标设定计划
- emba培训课程合同样本
- 教师课堂评价体系计划
- epc项目监理合同样本
- 农机撒粪机租赁合同样本
- 2025工程咨询合同 标准版 模板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B卷(原卷+答案)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答案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题目解析及范文:“搭子”
- 融资岗专业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投融资岗位笔试试题及答案
- 《伟大的友谊》(配套PPT)课件
- 体育测量与评价PPT课件-第四章 心肺功能的测量与评价
- 材料科学基础晶体结构缺陷ppt课件
- 埋石混凝土施工工法
- 资料员季度绩效考核表.doc
- 松脂采割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