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_第1页
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_第2页
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_第3页
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_第4页
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授课老师:刘伟全E-mail:weiquanliu@126.com引言西方国际贸易理论按其理论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含义的差别可以区分为:自由贸易理论:斯密、李嘉图、俄林等保护贸易理论:重商主义、李斯特、凯恩斯、普雷维什等第一节重商主义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论第三节超保护贸易理论第四节新贸易保护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产生背景15-17世纪,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最早的经济学/贸易理论分期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世纪)一、主要观点金银货币被视为财富的唯一形态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唯一途径主张多出口、少进口,通过贸易顺差获取金银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和各种经济活动以对外贸易为研究对象,认为利润和利益来自流通领域而非生产过程(一)早期重商主义又称货币差额论或重金主义代表人物:(英)威廉·斯坦福德代表作:《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主要观点:在对外贸易上强调少买,严禁货币输出国外,力求用行政手段控制货币运动,以贮藏尽量多的货币

“就像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自己的邻居,他们不择手段地骗取那些和本国通商的民族的现钱,并把侥幸得来的金钱,牢牢地保持在关税线内。”——恩格斯(二)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贸易差额论或重工主义代表人物:(英)托马斯·孟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主要观点:强调多卖,主张允许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只要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得的货币总额,就可以获更多的货币。为保证对外贸易中的出超,采取保护关税的政策。力图控制或调节商品的运动并发展工场手工业

“对外贸易是我们增加财富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每年卖给外国人的东西要比我们消费他们的多。”—托马斯∙孟二、重商主义的评价积极意义时代要求,历史进步性政策借鉴,重要现实意义历史局限,理论不成熟基础脆弱:错误的财富观方法肤浅,体系混乱观点不科学第二节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幼稚产业(infantindustry)是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和竞争力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汉密尔顿的制造业保护论/关税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幼稚产业选择标准一、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学说(一)理论背景(美)汉密尔顿:美国独立运动时期的政治家,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长;共和党的创始人之一。1791年,《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二)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理论观点为使美国经济自立,要发展工业新的幼稚产业难以与英国竞争,必须用关税保护政策主张严格的关税保护限制重要原料和改良机器输出鼓励国内工业和私营企业发展鼓励资本和劳动力输入成效: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通过美国第一个关税法案。此后,1816年、1824年、1828年、1832年又分别颁布了关税法案,一再提高关税率。1900年美国在世界对外贸易中居第二(三)简要评价标志着和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贸易理论的体系的形成对于落后国家寻求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独立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历史局限性保护效应的经济效应和后果保护贸易措施的消极性二、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论(一)理论背景1.当时德国相对落后的状况出发,提出要以征收高关税的办法对其新兴工业进行暂时的保护,以免被当时先进的英国工业挤跨2.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List,1789-1846),生于德国一个皮鞋匠家庭。1817年任杜平根大学政治学教授。1820年被推举为符腾堡国会议员,1825年被驱逐出境,后定居美国。1832年被美国政府任命为驻德国莱比锡领事。1841年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6年自杀。3.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深受汉密尔顿的影响(二)主要内容对古典学派的批评认为古典学派的根本缺点是推行所谓“世界主义”而忽视经济发展的民族特点认为古典学派的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了各国追求当前的最大利益,却没有考虑各国和各民族的长远利益认为古典学派片面夸大了自由竞争的作用,否定国家干预经济过程的积极作用李斯特理论的核心——生产力理论他认为生产力就是创造财富的能力生产力与财富的关系是果树与果实的关系为使生产力发展,国家必须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即使开始时可能受到损失李斯特的经济发展阶段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时期前三阶段应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第四阶段应保护贸易,第五阶段恢复自由贸易政策(三)政策主张李斯特保护贸易政策的具体内容保护目的: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保护对象:幼稚而有发展前途的工业保护手段:关税(逐步提高)保护程度:不同行业不同程度的保护保护期限:不超过30年(四)简要评价对当时德国的积极影响与重商主义相比的积极意义对今天发展中国家的指导意义三、幼稚产业选择标准的发展穆勒标准含义: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时候,如果政府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使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那么该产业就可以作为幼稚产业来加以扶植实质:假设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相比,本国产业面对一条更为陡峭的向下倾斜的平均成本曲线强调: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地位巴斯塔布尔标准内容: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将来是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之后才能确定。如果未来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小于目前的保护成本,那么对该产业进行保护是得不偿失的实质:比穆勒标准要求更高,即它要求被保护的幼稚产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保护之后,不仅能够自立,而且还必须能够补偿保护期间的损失肯普标准内容:幼稚产业保护应以实现所保护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为前提,即如果某一产业将来在经过保护之后能带来外部经济效应,则暂时性的保护是可以考虑的。实质:(1)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形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和巴斯塔布尔的标准,政府的保护也不见得是必要的。因为,企业自身的谋利性决定了该产业会自动地发展下去;坎普标准实质:(2)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时,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之间可能出现偏离。只要其在保护之后,能够产生显著的外部经济效应,则仍有保护的必要。(3)与强调内部规模经济的前两个标准不同的是,坎普标准更加强调外部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之间的关系。肯普标准OtPPdPfwd’dt1肯普标准小岛清标准内容:根据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选择一国经济发展中应予保护的幼稚产业具体标准:(1)所保护的幼稚产业要有利于潜在资源的利用(2)对幼稚产业的保护要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的动态变化(3)保护幼稚产业要有利于要素利用率的提高第五章保护贸易理论第三节超保护贸易理论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大萧条凯恩斯新重商主义凯恩斯原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直至20年代末仍信奉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保护主义对于国内的经济繁荣与就业、增长一无可取。甚至1929年同瑞典经济学家俄林就德国赔款问题论战时,还坚持国际收支差额会通过国内外物价水平的变动,自动恢复平衡。1936年《通论》出版时,凯恩斯一反过去的立场,转而强调贸易差额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相信保护政策如能带来贸易顺差,必将有利于提高投资水平和扩大就业,最终导致经济繁荣。

与传统贸易保护的区别传统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保护目的发展本国生产力加强对国外市场的控制,争取顺差保护对象落后国的幼稚工业发达国家的夕阳工业保护手段关税措施关税与非关税措施保护特点防御性限制进口为主以政府补贴和商品倾销主动向别国进攻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奖励出口,限制进口是一国总需求政策的一部分1.凯恩斯认为,重商主义合理的、科学的成分未被人们认识到。因为一国对外的净投资决定于贸易差额的大小,且贸易收支顺差越多,对外净投资就越多。2.国际贸易收支顺差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有效需求的增加,一是一国净出口的增加本身就是本国有效需求水平的提高,进而导致国民收入的提高;二是通过贸易收支的顺差,直接影响到国内货币的供应量,从而压低国内利息率,刺激国内的私人贷款,增加私人的消费和投资需求。3.凯恩斯指出,政府应该关注,进而应该干预对外贸易,采取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作法。凯恩斯的贸易保护观点凯恩斯的保护贸易政策不单纯等同于重商主义,他指出:1.贸易收支的顺差是不可以无限量地增加下去的,因为当贸易收支顺差过大时,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就会过多,从而使商品价格过高,影响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能力。2.贸易收支过度顺差还会使本国的利息率降低,进而引起资本外流,造成本国投资的减少。3.凯恩斯认为,政府干预、保持贸易收支的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这只是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才偶尔使用的手段。

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对凯恩斯本人的贸易保护论作了进一步发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扩大本国的有效需求,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2.贸易收支顺差带来的的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又会为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第四节新贸易保护理论中心—外围论(发展中国家)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发达国家)一、中心-外围论提出背景:二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普雷维什(一)“中心”和“外围”少数工业化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广大的非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经济体系的外围。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截然不同。中心国家依靠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占据主导地位,享受着国际分工产生的绝大多数利益。外围国家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生产效率低下,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主要靠出口初级产品与中心国家发生交往,成为中心国家的经济附庸,几乎享受不到国际分工的利益。(二)发展中贸易条件恶化“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问题”报告以1876-1880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比率为1:1,到1936-1938年该比率降为0.641:1。原因: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中心国家通过普遍提高利润和工资的方式获取技术进步的好处,产品价格几乎不变,甚至上升。外围国家则是通过降低产品价格的方式利用技术进步的好处,收入几乎不变。发展中贸易条件恶化原因初级产品和制成品进口需求弹性不同初级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弹性较高,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工业制成品价格具有垄断性工业制成品价格,因垄断性,繁荣时期上升趋势较明显,萧条时期下降幅度小,其价格波动幅度小于初级产品。(三)利用保护贸易政策改善外围国家的经济处境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工业化改变在旧国际分工体系中的被动地位。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需要在保护下成长,但不能过分保护中心国家向外围国家开放市场,是互惠互利的。

(四)简评从发展中国家利益出发,对其贸易政策影响深远。进口替代和贸易保护政策导致低增长。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提出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种新的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上的贸易政策理论,即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strategictradepolicy)定义:政府所施加的,能够维持或改变不完全竞争企业的战略行为,使市场竞争朝向有利于本国获取最大利益的方向发展的政策。(一)理论内容特征

这种政策观点针对一种特殊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而提出的。其核心在于:(1)强调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实施;(2)政府的政策目标是为获取本国的最大利益;(3)该种政策是一种进攻性的而非防御性的政策;(4)政府对贸易活动进行干预目的是,改变市场结构或环境,调整企业的战略性行为。政策主张:一是出口补贴;二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战略性出口政策:出口补贴最早由布兰德(Brander)和斯潘瑟(Spencer)提出证明:在不完全竞争下,出口补贴可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若新增的利润能够抵消出口补贴的成本,那么实行出口补贴就可提高本国福利。战略性出口政策:出口补贴例证:空中客车生产不生产波音生产–5–50100不生产100000空中客车生产不生产波音生产20–50100不生产125000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importprotectionasexportpromotion),是指通过保护厂商所在的国内市场,来提高其在国外市场的竞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