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第3章4 海洋遥感卫星_第1页
R第3章4 海洋遥感卫星_第2页
R第3章4 海洋遥感卫星_第3页
R第3章4 海洋遥感卫星_第4页
R第3章4 海洋遥感卫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海洋卫星及其传感器一、美国的“海洋卫星”(SEASAT)1978年发射,近极地太阳同步近圆形轨道,轨道高度790km,轨道倾角108°,绕地球周期100min左右。卫星能覆盖全球95%的地区,即南北纬72°之间地区,是一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星上装载了5台探测器:

雷达高度计(ALT)

微波散射计(SASS)

合成孔径雷达(SAR-A)

多通道扫描微波辐射计(SMMR)

可见光红外辐射计(VIRR)

其中后3种是成像传感器SEASATSAR—A(合成孔径侧视雷达):工作频率为1.27GHz,波长为23.6cm,属L频段。HH极化,扫描带宽100km,空间分辨率25m。SEASATSNMR(多通道微波扫描辐射计):被动式成像微波遥感器。5个微波通道:0.811cm,1.43cm,1.67cm,2.8lcm,4.54cm。空间分辨率:22km-100km,扫描带宽:600km。SEASATVIR(可见光-红外辐射计):2通道:520-730nm、l050-1250nm。可获得可见光和热红外影像,可测海水温度等。空间分辨率2km-5km,带宽1900km。SEASAT美国SEASTAR卫星上遥感传感器-----SeaWiFS(Sea—ViewingWideField—Of—ViewSensor)SEASTAR于1997年8月发射成功。SeaWiFS共有8个通道:前6个通道位于可见光范围,中心波长分别为412nm、443nm、490nm、510nm、555nm、670nm。7、8通道位于近红外,中心波长分别为765nm和865nm。SeaWiFS地面分辨率为1.1km,幅宽度1502~2801km,观测角沿轨迹方向倾角为20°,

SeaWiFS传感器主要技术指标及波段设计

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渔场速报,渔政管理)海岸带区牧化管理(岸带变迁和滩涂综合利用)河口港湾工程环境评价(悬浮泥沙输运,沉积和冲刷)海洋污染环境的监测(赤潮,油污等)海洋动力环境研究(流场和流态的监测)农作物估产和林业资源(土地利用,农作物生长趋势及估产和森林资源)

SeaWiFS资料的应用前景:二、日本的“海洋观测卫星”系列(MOS1)

1978年2月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后改名为“桃花”1号(MOMO-1)。“海洋观测卫星”1号B(MOS-1B)于1990年发射,后改名为“桃花”1号B(MOMO—1B)。两星的星体相同,主要参数基本相同。MOS1主要参数:轨道为近圆形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高907.8km,倾角99.1°;绕地球周期6190.5s,每天绕地球13.958圈;回归周期17天,在一个回归周期中绕地球237圈;降交点时刻为上午10:05;相邻轨迹在赤道的间距为159km。载有3种传感器:多谱段电子自扫描辐射计(MESSR)、可见光-热红外辐射计(VTIR)和微波辐射计(MSR)。MESSR(多谱段电子自扫描辐射计):由CCD构成的自扫描推帚式多谱段扫描仪,简称CCD像机。地面分辨率为50m,可获立体图像。舷向总探测带宽为185km(两台MESSR综合起来的总带宽)。MOS1MOS1可见光-热红外辐射计(VTIR)VTIR:波段:1个可见光谱段和3个热红外谱段。地面分辨率:900m(可见光)或2700m。地面扫描带的宽度:1500km。用途:监测海洋水色和海洋表面温度。微波辐射计(MSR)工作在K频段的双频微波辐射计。主要用于水蒸汽量、冰量、雪量、雨量、气温、锋面、油污等的观察。MOS1三、“欧洲遥感卫星”(ERS)系列

ERS—l于1991年发射,ERS—2于1995年发射。圆形极地太阳同步轨道,高度782km-785km,回归周期3天,绕地球周期100min,3天内绕地球43圈。ERS有源微波仪、测风散射计、雷达测高仪、轨道跟踪扫描辐射计和微波探测器、精密测距测速仪、激光反射器、星载处理系统。其中有源微波仪(AMl)综合了合成孔径雷达、波浪散射计和风散射计的功能。雷达地面分辨率可达30m。它们均使用全天候测量和成像的微波技术,提供全球重复性观测数据。载有7种仪器:主要用于:海洋学、冰川学、海冰制图、海洋污染监测、船舶定位、导航、水准面测量、海洋岩石圈的地球物理及地球固体潮和土地利用制图等领域。ERS

四、加拿大的“雷达卫星”(RADARSAT)

RADARSAT是加拿大第一颗雷达遥感卫星,由加、美、德、英4国合作研制,1995年发射。圆形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高度798km,倾角98.6°周期101min,回归周期24天。升交点与降交点时刻为早、晚6:00,此种轨道称为晨暮轨道。携带的成像遥感器:有合成孔径雷达(SAR)、多波段扫描仪、先进甚高分辨力辐射计(AVHRR),非成像遥感器:散射计。主要用于资源管理、冰、海洋和环境监测等。RADARSAT2002.5.15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是我国第一颗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试验型业务卫星。五、中国海洋一号(HY-1A)卫星装载两台遥感器:十波段的海洋水色扫描仪,四波段的CCD成像仪。

轨道类型太阳准同步近圆形极地轨道轨道高度798km倾角98.8°降交点地方时8:53-10:10AM周期100.8min重复观测周期水色扫描仪3天,CCD成像仪7天重量368kg姿态控制三轴稳定测控统一S频段数传系统X频段下行数传码速率5.3232Mbps星上存储量80MB设计寿命2年

海洋一号(HY-1A)卫星总体技术特性观测要素:

主要观测要素:海水光学特性,叶绿素浓度、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可溶有机物、污染物等

兼顾观测要素:海冰冰情、浅海地形、海流特征、海面上大气汽溶胶

观测区域:

实时观测区:中国沿海区域(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海岸带区域等)

延时观测区:全球(仅限于COCTS)十波段海洋水色扫描仪(COCTS):海洋水色要素(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浓度和可溶有机物浓度)及温度场等;技术指标

星下点地面分辨率:1100米

每行象元数:1024

量化级数:10比特

辐射精度:可见光:10%十波段海洋水色扫描仪(COCTS)波段波长(μm)动态范围监

容10.402~0.42240%黄色物质、水体污染20.433~0.45335%叶绿素吸收30.480~0.50030%叶绿素、海水光学、海冰、污染、浅海地形40.510~0.53028%叶绿素、水深、污染、低含量泥沙0.555~0.575525%叶绿素、低含量泥沙60.660~0.68020%荧光峰、高含量泥沙、大气校正、污染、气溶胶70.730~0.77015%大气校正、高含量泥沙80.845~0.88515%大气校正、水汽总量910.30~11.40200-320K水温、海冰1011.40~12.50200-320K水温、海冰四波段CCD成像仪获得海陆交互作用区域的实时图像资料进行海岸带动态监测技术指标:

星下点地面分辨率:250米

每行象元数:20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