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普通心理学2/5/20231第五章意识和注意本章要点:意识的一般问题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睡眠、梦、催眠注意的一般概述注意的认知-神经机制2/5/20232第一节意识的一般问题一、什么是意识德国生理学家杜布瓦·雷蒙曾宣布意识是人类无法解决的“宇宙之谜”。1994年4月,在美国亚利桑纳州召开了第一次关于意识问题的会议。2/5/20233(一)意识的概念
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的意识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和注意集中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以用语言报告的一切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往事的回忆等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而在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2/5/20234意识的三种类型(克拉茨基,Klatzky,1984):
1.当时当地的体验(“联机意识”,意识感,on-lineawareness)包括对感官刺激引起的反应的意识,对行为的控制和执行的意识,以及对发生在感觉、记忆、推理和其他认知行为中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对这种意识有三种不同的观点:⑴信息加工的执行控制者(一种控制各个加工阶段的信息流的“小鬼”或“执行官”),多数认知心理学家不赞同这种观点;⑵一个特殊的加工阶段,许多认知心理学家将意识等同于工作记忆(workingmemory)或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⑶信息表征的一种状态,如集中注意(focalattention)。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它包含着可塑性。按照进入这种状态的程度,各种表征和过程被意识的程度可能不同。2/5/20235
2.认识性意识(epistemicawareness)。指人们能够回忆起的记忆内容。它们是人的信息加工的最终产物,是记忆搜寻过程和决定过程的结果。3.个人的记忆模式(personalmemorymodel)。它是对人类认知的性质和工作方式以及对于自己的与记忆有关的各种能力的看法,是对许多记忆体验的抽象物。2/5/20236意识概念及其特征(Farber&Churchland,1995):1.觉知。从觉知的角度看,意识是观察者与现象之间关系的一种属性,即“某人”觉察到了“某事”。根据觉知的对象不同,它又可以分成一些子类:⑴感觉觉知(sensoryawareness),指人对大多数刺激的了解,如女朋友刚买的新衣服,班里来的新同学,音响里传出的优美音乐等。这种觉察通常与某个感觉通道相联系。⑵概括化觉知(generalizedawareness),指对那些与任何一个感觉通道都不相连的内部状态的了解,如惬意、疲劳、渴望、饥饿、痛苦等,也包括对时间的延续(如“会议开了多长时间了?”)和空间分布的觉察。⑶元认知觉知(metacognitiveawareness)。即对个人的认知活动如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觉察。2/5/202372.高级的心理官能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作用。意识具有能动性,它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保持一定功效起调节和控制作用。它能解释在有意识状态下,有机体能做的事情,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意识有三种官能:⑴注意。通过注意,意识决定觉察什么和觉察不到什么。⑵推理。在头脑中运用符号进行操作。⑶自我控制。它类似一个内部争论的仲裁者,具有决策控制的作用。
3.一种心理状态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着一般性的变化,如睡眠、觉醒、警觉、惊奇、愤怒等。2/5/20238
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文(Tulving,1985)也将意识分为三类:⑴非理智的意识(anoeticawareness),指对外部刺激的简单觉察;⑵理智的意识(noeticawareness)指对世界的符号表征的觉察;⑶自我意识(self-knowingawareness)指对自身和跨越时间的人类经验的觉察。2/5/20239二、意识的特性和局限
意识对提高人类的适应能力起很大作用关于意识的三个基本的观点:一是并非大脑的全部操作都与意识有关二是意识涉及某种形式的记忆,可能是极短时记忆三是意识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2/5/202310(一)意识的能动性人们的所闻所见往往不局限于外界刺激。人们可以看到、听到、触到并不存在的刺激,如幻视、幻听、幻触,这说明人所认识的,并不完全是世界的本来面目。但对意识的这一特性并不能过分强调。尽管人们有时会出现幻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外部世界仍然限制着意识经验的范围。2/5/202311(二)意识的局限性数据局限(datalimitation):人对外部世界的觉知并非是世界的镜象。有许多影响人的感官的刺激人意识不到,如看不见超过一定波长的光,听不见超出一定频率范围的声音。这种局限性通常由感官的特性决定。认知加工的局限:超过一件事情时就不再容易做到,除非这个过程非常熟练。人能同时意识到多少事情或多少活动,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有关。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听音乐,但却不能同时听两种音乐。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对多数人而言,也十分困难。2/5/202312三、什么是无意识
(一)无意识概念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2/5/202313弗洛伊德(S.Freud)
⑴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回想起儿童期的经验,但醒后却全然不觉。⑵梦是无意识存在的有力证据。通过分析梦,可知道人的无意识欲望和动机。⑶日常生活中的失言、笔误、遗忘与丢失等,并非偶然。⑷灵感、直觉等创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说明在意识之外还存在一个未知领域。⑸精神分析发现,许多心身疾病以无意识的内心冲突为基础。⑹依据无意识假设建立起来的精神分析技术对治疗精神病患者有效,间接地说明无意识的真实性。2/5/202314(二)无意识种类
1.无意识知觉(阈下知觉)
“知觉防卫”(perceptualdefence)实验:知觉忌讳的词要比知觉中性的词花更长的时间(Brown,1961;Dixon,1971)厄达莱(Eedley&Appebaum,1972)知觉探知能力实验柯蒂和武德(Cortee&Wood,1972)双耳分听实验马塞尔(Marceletal.,1980,1981)关于无意识启动的研究2/5/2023152.无意识行为
人的一些本能行为和自动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人在极危险的情境下,手脚甚至全身会不由自主地发抖。在法国作家萨特的小说中,反法西斯战士在被处决的前夜,虽然做好了充分的牺牲的思想准备,但还是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现象。一个人能够流利地说话,却意识不到自己的发音器官如何活动。当碰到一个朋友时,你“一下子”就将他认出来,这其中的过程你意识不到。2/5/2023163.由脑损伤造成的无意识现象脑损伤病人虽然意识的或外显的(explicit)知识受到深度破坏,但仍然能够获得无意识的或内隐的知识盲视(blindsight)就是这方面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些大脑大脑皮层枕叶(第17区)受损的病人,不能对视觉刺激产生有意识知觉,但却能“猜出”刺激的位置和其他特征(Weiskrantz,1986)。丧失了近期经验的健忘症病人,他们虽然不能对学习产生有意识的、外显的记忆,但却能够保持对这些经验的无意识的或内隐的记忆(Schacter,1987)。在失语症、失读症、单侧性忽略(unilateralneglect)和其他一些病人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分离现象。更有意思的是,有一种病症叫“疾病感失认症”(anosognosia)。一些脑损伤病人声称自己完全没有觉察到病症的存在,但这些病症在别人看来已十分明显。2/5/202317(三)无意识与意识的关系排他假设(exclusivityhypothesis):意识和无意识相互排斥,一个人或者意识到某种影响,或者意识不到某种影响。冗余假设(redundancyhypothesis):意识仅是被无意识地加工的事件的一个子集。意识加工可以产生于无意识加工。被无意识地加工的事件只有达到一个特定的阈限值时才可以变为意识的。而在自动化形成的过程中,意识的事件是逐渐退回到阈限之下而变为无意识的。
独立假设(independencehypothesis):意识和无意识是相对独立的。不管有没有无意识加工,意识加工都可以发生,反过来也一样
2/5/202318意识(C)和无意识(U)之间的三种关系(资料来源:Jacoby&Joordens,1997)2/5/202319四、生物节律与意识状态人的生理变化存在节律性。这些节律称为生物节律(biologicalrhythm)。这种周期性变化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重要影响。“生物钟”(biologicalclock),它随时监控着时间进程。理解意识状态应联系人体的这种生物节律。研究表明,位于海马的视交叉上核与人体的生物节律有关。它象一个超级生物钟,调节体内的其他生物钟的活动。它可以促进或抑制松果腺(pinealgland),松果腺分泌褪黑激素。褪黑激素可降低机体的活动,增加疲劳感。视交叉上核对光线敏感。白天光线强,激活该核,减少褪黑激素分泌,因而人会觉得精力充沛;夜晚光线弱,该核激活程度低,增加褪黑激素分泌,人会觉得很疲倦。当视交叉上核受损或它与眼睛的神经通路被切断时,日节律就会受到破坏。2/5/202320第二节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睡眠(一)睡眠及其特征1.普遍性2.必要性人为什么要睡眠?“恢复论”(“保养论”),睡眠具有恢复精力、消除疲劳的功能,它使得体力与精神得以保养。“演化论”。这种理论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所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睡眠方式,主要是在生存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来的。2/5/2023212/5/202322(二)睡眠过程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以β波为主。β波是一种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波,频率为14∽30HZ。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β波被α波取代。α波频率为8∽12HZ,波幅较大。在睡眠时,脑电波主要是Δ波,Δ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2/5/202323睡眠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睡眠的开始,脑电波开始变化,频率渐缓,振幅渐小。此时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容易被外部刺激惊醒。这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第二阶段开始正式睡眠,脑电波开始出现不规律,频率和振幅忽大忽小,偶尔会出现被称为“睡眠锭”(sleepspindle)的短暂爆发的、高频率的脑电波。这一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在这一阶段,睡眠者很难被唤醒。2/5/202324在第三阶段,脑电波的频率继续降低,出现Δ波,有时也会有睡眠锭,这一阶段的持续时间为40分钟。在第四阶段,大多数脑电波呈现为Δ波,个体开始进入深度睡眠,肌肉进一不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进一步放慢,梦游、梦呓和尿床也大多发生在这一阶段。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也称之为“慢波睡眠”(slowwavesleep)。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要经历这四个阶段。2/5/202325快速眼动睡眠(REMsleep)前四个阶段大约经历1小时到90分钟。之后,睡眠者通常会有翻身动作,并容易惊醒。接着进入一个新阶段,被称之为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sleep,简称REMsleep)。在这一阶段,脑的生理电活动迅速改变,Δ波消失,高频、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与清醒时的脑电波很相似。被试的眼睛呈现出快速跳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栩栩如生的梦境。如果此时叫醒个体,他会报告正在做梦。这种快速眼动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间歇性地出现,每次约10分钟,主要出现在午夜及以后,一夜之间出现4∽5次。研究显示,随年龄不同,REM在睡眠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年龄越小,REM所占比例越高:新生儿REM约占占50%,小学生占30%,成人占20%,老人占10%。另外,人在快速眼动睡眠期间心率和血压也变得不规则,呼吸变得急促,和清醒状态或恐惧时的反应类似,而肌肉却依然松软。2/5/2023262/5/202327(三)失眠(insomnia)
失眠是个人无法自主控制自己的睡眠失眠的种类:情景性失眠(situationinsomnia)由外在生活情境的改变而造成的暂时性适应困难造成。它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生活事件,如升学、失业、择偶、突发疾病等,但当危机或压力减小或逐渐适应新情境时,个体就会自行逐渐恢复正常睡眠。失律性失眠(arrhythmicinsomnia)如果生活规律突然改变,使身体的生物钟一时无法适应,自然会影响睡眠,如三班倒的工作,飞行时差等缘故造成的短暂性的失律性失眠。2/5/202328假性失眠(benigninsomnia)当事人抱怨自己深受失眠之苦,事实上并不缺乏睡眠。因此,这种失眠不是真实的,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形成失眠感的心理因素在于个人对自己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睡眠缺乏自知,而只是依据某一标准来判断。殊不知,睡眠所需时间,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即使同一个人,也会因年龄、身体状况等原因而异。药物性失眠medicinalinsomnia某些人临睡前服用咖啡、浓茶、可乐等内含兴奋作用的物质后,往往兴奋得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还有人长时间借助安眠药来使自己入睡,导致对安眠药物的依赖,也是一种药物性失眠。窒息性失眠(sleepapnea)这是一种因呼吸困难而造成的失眠现象。个体夜间往往因呼吸困难而醒来,醒后就无法再入睡。2/5/202329二、梦(一)梦的概念和事实心理学认为,梦(dream)是在睡眠的某一阶段中所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意象活动。2/5/202330关于梦的研究得出的事实1.所有的人都会做梦。中国古代的“至人无梦”的说法并不正确。每个人都有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这一阶段通常和梦境相联系。那些通常认为自己不做梦的人,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叫醒他,通常都会报告正在做梦。2.在一个晚上,一般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梦境的持续时间平均约为10分种。一夜之间,大约要做4∽6个梦。3.每晚做那么多的梦,但醒来后只能记住极少数。对于这一现象,有三种解释:一是梦境之间相互干扰造成遗忘,二是梦境多属于不愉快的事,当事人不愿意回忆,造成遗忘,三是梦属于短时记忆中的内容,短时记忆如不经过复述不会自动转入长时记忆,所以造成遗忘。4.人身体之外的事能够为梦的一部分。如熟睡中的妻子听到身边丈夫的鼾声,于是便做有关“猪”的梦;当被试处于快速眼动睡眠时,如果将水撒在他身上,醒后他会报告梦到了水。2/5/2023315.梦与人的需要与愿望有一定关系。如个体在睡眠中口渴了,就会做找水或喝水的梦;憋尿了,就会做找厕所的梦;睡觉不老实,冬天时将被子踹到床下,身体寒冷时,就会做与冰雪或寒冷有关的梦。男子的遗精在许多情况下都与做与性生活的梦有关。6.梦的特征主要有:⑴不协调性:人物、物体、行为和情境特征经常出现错误搭配;⑵不确定性:梦中的形象和事件经常十分模糊,飘忽不定(Hobson,1987)。⑶不连续性:思想、行为、表象和情境经常快速转移到与前者无关的状态中(Mamelak,1989);⑷缺乏批判性:梦中的形象事件经常希奇古怪,但做梦者却深信不疑。一旦个体对梦中的情境发生怀疑时,个体也就快醒了。7.剥夺梦将导致梦更经常地发生。在实验中,只要发现快速眼动睡眠,就唤醒被试,过几分钟,再让他重新入睡。通过这种方法,剥夺被试做梦。结果发现,在实验期间,被试出现快速眼动睡眠的脑波,一夜比一夜多。实验结束后,让被试恢复正常睡眠,发现出现快速眼动睡眠的次数,也较正常时多出两倍。2/5/202332(二)梦的理论1.梦的精神分析的观点弗洛伊德把梦的分析称为“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他认为,梦的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方式。梦是一种象征,在象征之后,有另外的含义。梦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显梦(manifestcontent)和隐梦(latentcontent)。显梦是回想时所讲出来的梦的内容,隐梦是蕴含于显梦中的梦的真正含义。他认为,在人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一些与性有关的冲动和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为社会的伦理道德所接受,因而受到压抑,无法出现在意识中。睡眠时,由于意识的警惕性有所放松,这些冲动和欲望就在梦中以改头换面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认为,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发现患者患病的症结,为下一步的治疗指明方向。这种看法颇有吸引力,在精神病治疗的实践中也取得一定疗效,但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证实。2/5/2023332.梦的实验心理学观点⑴连续性假说(continuityhypothesis)梦是日间生活的继续。“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种看法有一定的证据支持。贺尔等人(Hull&VandeCastel,1966)经过对一万多个梦境的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梦境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8类:①各类人物;②各类动物;③人际交往;④幸福的事和悲痛的事;⑤成与败;⑥户内或户外活动;⑦空间与物体;⑧情绪反应。梦的内容并非像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全与性有关,而符合一般人所说的“梦如人生”的说法。2/5/202334⑵大脑的随机活动体验说
霍布森(Hobson,1988)认为,梦的本质是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他认为,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则是人的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2/5/202335⑶认知功能说
这种观点认为,梦担负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人的认知系统依然对头脑中的信息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和工巩固。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福克斯(Foulkes,1985)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旧记忆联系起来。Rittenhouseetal.(1991,1994)研究了梦境转换的现象,发现转换有一定规则:80%的转换是类别内转换,如一个人物转换成另一个人物,一个无生命物体转换成另一个无生命物体;20%是无生物转换成生物(如一条绳子转换成一条蛇)或人转换成生物(如一个人转换成一条鲨鱼),没有发现生物转换为甚物体或非生物与人相互转换的情况。这表明,大脑皮层试图从混乱的神经元活动中建立起认知秩序。2/5/202336(三)并非与梦有关的睡眠现象1.梦游(sleepwalking)。它是在睡眠中自行下床活动,而后再回到床上继续睡眠的怪异现象。2.梦话(sleeptalking)。是指睡眠中说话的现象。梦话也与做梦无关。因为几乎所有的梦话也都是在沉睡阶段发生的,而沉睡阶段不会做梦。因此,“梦话”称为“睡话”才名符其实。3.夜惊(nightterror)。常见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在睡眠中突然惊醒,面露痛苦的表情,两眼无神,向前直视,呼吸急促,出汗,甚至尖叫。数分钟后,自行恢复睡眠,醒后对此无所记忆。一般人往往认为夜惊与梦魇(做恶梦)有关,但实际并非如此。2/5/202337三、催眠(一)什么是催眠
催眠(hypnosis)是一种似睡眠而非睡眠的意识状态,它既与清醒有异,也与睡眠不同。这种意识状态是在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的诱导而形成的。催眠师所设计的特殊情境,以及所采用的诱导方法,合称为催眠术(hypnotism)。2/5/202338(二)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希尔嘉德(Hilgard,1965)提出,人在催眠状态下会出现下述心理特征:1.主动性反应减低被试一旦进入催眠状态,虽然并未睡眠,但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却大为减低,他不主动表现任何活动,倾向于遵循催眠师的指示行动。2.注意窄化进入催眠状态后,虽然被试的知觉和意识仍存在,但注意却趋于窄化,只注意催眠师的指示,对周围环境中的的刺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3.旧记忆还原人在催眠状态下,能够回忆起在清醒时无法回忆的往事,而且记忆非常清晰、完整。2/5/2023394.错觉与幻觉在催眠状态下,错觉现象比平时更为明显。而且可以产生幻觉,或“无中生有”,或“有中变无”,如有时看见面前站着一个人,其实没有;有时则对面前站着的人视若无睹。如果催眠师告诉他眼睛看不到东西了,被试可能真的“盲目”。5.暗示接受性增高暗示(suggestion)是指向对方表达一种非强迫性意见,使对方不加怀疑地接受,并付诸行动。在催眠状态下,人的受暗示性提高:如暗示被试失去痛觉,不需麻醉即可拔牙;暗示被试身体僵直,他的身体就可以像木块般地僵硬。6.角色扮演在催眠中,被试可以听从催眠师的指示,扮演和自己性格不同的另一角色,并表现出合于该角色的一些复杂行为。但不会被差遣去做一些违反道德或法律的事。7.催眠中经验失忆催眠师的暗示不仅可以指导被试当时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影响到事后的行为。如暗示被试在清醒后忘却催眠状态中的一切,从而造成对催眠经验的失忆。2/5/202340鲁豫有约催眠秀2/5/202341(三)催眠感受性和催眠过程
并非所有的人都能进入催眠状态。人群中大约10%到20%的人容易接受催眠,约10%的人根本不可能接受催眠。能否进入催眠取决于个体的催眠感受性的高低。催眠感受性也即人的受暗示性。它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师的信任感;其二是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征。容易接受催眠的人通常有如下特征:2/5/202342容易接受催眠的人通常有如下特征:平时喜欢沉思幻想,经常做生动的白日梦。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情境,不易为外界刺激所分心。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的意识经验。有过意识分离的经验的人。2/5/202343在催眠时,一般要经过如下的步骤:⑴让被催眠的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外界干扰减到最小。催眠通常在安静的室内举行,一般采用个别方式。室内灯光暗淡,被试以轻松舒适的姿态坐在椅子上,全神贯注于催眠师的指示。⑵催眠师要求被试将注意集中在某些特定的事情上,如想象中的风筝、表的嘀哒声等,用平和的语言引导或暗示被试的感受或体验,如“放松”、“你现在非常舒适”等。催眠的诱导语具有三个特征:声音平和,语意单调,语句重复。这样才能使被试慢慢地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⑶给予被试暗示,让被试按照催眠师的指示去做一些事。这种暗示的方式虽未必相同,但大体上遵循下列顺序:①暗示被试眼睛疲倦,无法睁开;②暗示被试感官迟钝,不会感到疼痛;③暗示被试忘却一切,只记得催眠师讲的话和要求他做的事;④暗示被试会经验到幻觉现象,如他的朋友突然在面前出现或桌子上的台灯不见了;⑤暗示被试催眠过后将忘却催眠中的一切经验;⑥暗示被试醒来后做某些动作(如开窗子)。2/5/202344(四)催眠理论
1.角色扮演说(socialroletheory)斯班诺斯(Sspanos,1982)认为,催眠产生于被催眠者在催眠师的诱导下高度合作地扮演另外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被催眠的角色。这个角色意味着被催眠者将无条件地服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行为或产生特定感受。这种关系类似于演员和导演的关系。成功的催眠离不开期望和情境因素。2/5/2023452.意识分离说(splitconsciousnesstheory)
希尔嘉德认为,催眠将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的活动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接受暗示以后所经历的意识活动,性质可能是扭曲的。(人类意识的执行功能)第二个层面是被掩蔽的,当时难以觉察的意识经验,但性质是真实的,他称之为“隐蔽观察者”(hidenobserver)。正是由于隐蔽观察者的存在,人在催眠状态下才不会完全接受暗示而失去自我。(人类意识的监督功能)
希尔嘉德的实验2/5/202346三、白日梦与幻想白日梦与幻想是意识的自发漂移状态,通常表现为漫无边际的遐想。电视对儿童的白日梦有影响。儿童看的电视节目越多,白日梦的频率就越高。2/5/202347第三节注意概述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具有两个最明显的特性:指向性和集中性。心理努力的焦点不仅具有选择性和可转移性,也可能被分为许多部分。因此作为一般的定义,注意是指心理努力的集中和聚焦——是一种有选择性、转移性和可分解性的集中”。(Matlin,1983)2/5/2023481.注意的指向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心理活动或意识总是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其他对象。詹姆斯(1890)说:“注意是以清晰生动的形式,让数个同时可能的物体或思维序列之一占据心灵……它意味着,为了更有效地加工一些刺激,其他的要退缩出来。”指向不同,人接受的信息也不同。注意指向的对象,可以是外部的事物,如外部的人或物,这种注意称为外部注意或环境注意;也可以个体内部的思想、情感和体验等,这种注意称之为内部注意或自我注意。2/5/2023492.注意的集中性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时,它们就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从而抑制与此不相关的对象,保证认识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如果说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朝向某个对象,那么,集中性就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它是一种在意识加工过程中阻止无关信息进入意识的能力。心理活动或意识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注意也就越集中。2/5/202350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注意指向的范围与集中的程度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注意指向的范围越大,其集中性就越差;指向的范围小,集中性就越好。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一方面,注意没有特定的反映内容,人在注意什么时,实际上是在感知什么,记忆什么,或者想象什么,思考什么。另一方面,注意总是表现在各种心理活动中,它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开端和起点,同时又伴随各种心理过程的进行。没有注意参加,既不可能产生认知过程,也不可能产生情感和意志过程。注意是心理活动一种积极状态和必备条件。2/5/202351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首先,注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说来,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人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是意识状态的连续体。人在意识状态下,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自动化的过程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地意识参与的成分也较少,这时人对对象没有清晰的了解,注意被分配到其他方向。总之,在注意条件下,意识与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特定对象,从而使意识内容或对象清晰明确,意识过程紧张有序,并使个体的行为活动得到意识控制。2/5/202352三、注意的功能(一)选择功能人周围有大量信息,它们对我们或者重要或者不重要。注意的基本功能就在于选择重要信息,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如果没有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就会没有一定方向,生活将会变得一片混乱。
(二)维持功能注意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紧张状态下,才能对被选择的信息进行深入复杂的处理。注意的维持功能还体现在时间的延续上,2/5/202353(三)整合功能Treisman(1988,1992)认为,人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精细加工及整合作用都是发生在注意状态下。在前注意状态下,人们只能对事物的个别特征进行初步加工;在注意状态下,人们才能对个别特征的信息进行精细加工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物体。
教材P188负启动现象
(四)调节功能注意不仅表现在稳定而持续的活动中,而且也表现在活动的变化上。当人们需要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的时候,注意体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人只有在注意转变的状态下,才能实现活动的转变,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2/5/202354启动刺激:A(B)B(C)B(A)注意重复条件控制条件忽略重复条件探测刺激:A(D)
2/5/202355四、注意的外部表现
人集中注意时,常伴随着特定的心理变化和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人在注意时,有关的感觉器官朝向所注意的对象,以便得到最清晰的印象。如“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2.生理变化。集中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甚至可能暂时停止。如“屏住呼吸”。而紧张时,心跳则会加快,握紧拳头。3.无关动作停止。高度集中注意时,无关动作暂时停止,正所谓呆若木鸡。2/5/202356五、注意的种类(一)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维持时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2/5/2023571.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有:(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强度大、或活动变化、或新异、或对比强烈等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2)人的主体因素。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作用:积极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消极作用: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中被动地离开,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2/5/2023582.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⑴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⑵对兴趣的依从性⑶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⑷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⑸对人格的依从性2/5/2023593.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既具有不随意注意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特征,同时又具有随意注意的与自觉目的任务相联系的特征。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并在随意注意之后产生的,它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2/5/202360(二)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和分配性注意1.选择性注意选择性注意(selectiveattention)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选择性是注意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因此,心理学对选择性注意的研究最多,也最为彻底,出现了大量关于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和理论。对选择性注意的研究,可以揭示人们如何有效地选择一类刺激而忽略其他刺激,选择的具体过程等。研究方法:双耳分听实验2/5/2023612.持续性注意
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客体或活动上,它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又叫注意的稳定性。持续性注意通常用警戒作业来测量。这种作业要求被试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地完成某种工作,并用工作绩效的变化来做指标。2/5/202362持续性注意并非意味着注意始终维持在同一水平上。即使在短暂的时间内,人的注意也会有所起伏,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动摇。注意的动摇现象2/5/202363注意的动摇是正常的现象。在任何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注意的动摇总会发生。但是,只要人的注意不离开当前活动的总任务,这种动摇就没有消极的作用。实验表明,注意的每一次动摇,时间大约为8∽12毫秒。对于注意动摇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它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所引起的对物体感受性的交替而短暂地下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由有机体的生物性节律活动所引起的。2/5/202364与持续性注意相反的注意现象是注意的转移和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去。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大,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反之,注意的转移就比较迅速;二是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2/5/2023653.分配性注意分配性注意(dividedattention)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分配性注意受到同时进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是否相似、活动本身的难度以及个人的技能水平等因素影响。在同时进行的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甚至达到了自动化水平。活动之间还必须要有一定联系。任务的相似性可以在感觉通道、内部过程、反映要求等不同方面相似。2/5/202366第四节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认知理论(一)注意的选择功能
1.过滤器理论2.衰减理论3.后期选择理论4.多阶段选择理论2/5/2023671.过滤器理论双耳分听实验(Cherry,1953)布罗德本特(Broadbent,1958)数字材料2/5/202368
(1)人类神经系统信息加工容量的有限性(2)信息通过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3)只有通过过滤机制的信息可以得到加工,另外一部分信息就被阻断在神经系统以外,完全丧失。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4)该理论又被称为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2/5/2023692.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Treisman,1960)实验结果:非追随耳的信息并非完全丧失右耳(追随耳):Thereisahouseunderstandtheword左耳:(追随耳):Knowledgeofonahill被试的报告多为“Thereisahouseonahill”,2/5/202370(1)信息传入的通道上存在着某种过滤装置,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被注意或被追随的信息完全通过,而不被注意的信息在强度上减弱只有部分通过(并非全或无)。(2)信息选择依赖于一系列分层信息的检验,选择是多层次、多阶段、多步骤的。首先根据物理性质选择,接着过滤器发生作用使来自非追随耳的信息发生衰减。(3)信息通过过滤器或未衰减的信息都输送入神经系统较高层的水平上并且激活较高水平的知觉分析器(词典单元)单元从输入信息中来提取意义并根据知觉分析结果作出完全的选择。由于输入信息的强度不同因而在词典单元中产生不同的影响,一般说来,已衰减的信息或人们不需要的信息不能激活高层次的知觉单元,因而不能引起人们的再认。2/5/202371(4)引入激活阈限的概念在词典单元中不同单词的兴奋阈限不同,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单词(例如人名、火警、信号)等阈限较低,易被激活。非追随耳中从此类信息,仍能被激活。(5)衰减器理论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2/5/202372追随耳非追随耳物理特征过滤器完全通过部分进入词典单元意义分析再认2/5/202373过滤器与衰减器的共同点1、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输入的信息必须经过过滤器的调节2、假定过滤器的位置在知觉分析之前或在初级的物理分析与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而不是发生在反应选择的阶段(意义分析之后,做出反应之前)将两者合成过滤器-衰减模型。2/5/2023743.后期选择理论
多伊奇等人(A.Deutsch&D.Deutsch,1963)观点:所有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以达到高级分析的水平,因而得到完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他们假设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却是按照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作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作出反应。如果更重要的刺激出现,则又会挤掉原来重要的东西,作出另外的反应。因此注意是对反应的选择。2/5/2023754.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等人(Johnson&Heiz,1978)
假定选择发生的认知加工的某个特定阶段,刻板性。选择在不同的加工阶段上都可以发生。这就是多阶段选择的理论。这种理论主张,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要求,而且在选择之前加工的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阶段也越多。选择既发生在早期也发生在晚期。2/5/202376(二)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1.认知资源理论2.双加工理论3.交替反应说2/5/2023771.认知资源理论
(1)与其将注意看作是一个容量有限的通道,不如看作一组对刺激进行归类和识别的认知资源或认知能力。这些资源是有限的。(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诚信承诺书
- 加密货币项目运维合同
- 五金材料生产商购销合同
- 保洁服务委托合同的签订意义
- 社区巴士接送合同
- 礼仪服务合同付款
- 戏剧演出安全保障服务协议
- 预制管桩购销合同
- 装裱合同和协议
- 灯具销售合同范例
- 2024-2030年中国风电运维行业发展现状规划分析报告
-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秋季学期新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4.3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公务员
- 礼修于心 仪养于行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文明礼仪在心中养成教育主题班会
- 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备案登记表
- 实用针灸学-经络养生与康复-暨南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新版入团志愿书入团志愿书
- 北京地铁受电弓的维护与故障检修-毕业设计说明书
- 三相变压器的参数测定实验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