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良性肿块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核医学论文_第1页
睾丸良性肿块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核医学论文_第2页
睾丸良性肿块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核医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睾丸良性肿块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核医学论文内容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睾丸良性肿块的CT和磁共振成像〔MRI〕临床诊断价值。方式方法:在2021年5月~2021年11月期间,选择在本院影像科检查患有睾丸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病史,通过回首性分析研究24例经过病理证实的睾丸良性肿块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4例睾丸良性肿块患者中,9例进行CT平扫联合加强扫描,7例患者进行MRI平扫,8例患者进行MRI平扫联合动态加强扫描。并选取26例睾丸及附睾恶性肿瘤影像学资料做比照研究,观察睾丸及附睾恶性肿块的分布、大小、边界、内部特征、强化特点以及与周围组织构造的关系。结果:经过手术病理证实,比照研究发现,睾丸良性肿块CT上表现形态更规则,内部密度均匀,加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也较均匀;而恶性肿瘤多见分叶,内部密度及强化均表现不均匀;MRI扫描显示肿块无强化则示良性病变;假如肿块显示以T2WI低信号为主,或者病灶呈现混杂信号并伴有不均匀强化,则提示恶性可能性大。经过病理证实,24例睾丸良性肿块患者,8例患者为良性睾丸间质细胞瘤,6例患者为良性畸胎瘤,4例患者为非特异性炎症肿块,2例患者为结核性肿块,4例患者为单纯囊肿。睾丸良性肿块CT诊断的定性准确率为66.6%,MRI为73.3%。结论:睾丸良性肿块病变CT与MRI征象均具有特征性,结合患者临床异常感觉和状态和影像学特征,睾丸良性肿块能够明确诊断,而动态加强扫描,有利于睾丸良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对鉴别其良、恶性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关键词语:睾丸肿块;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睾丸良性肿块病变临床上并不少,常见的有炎症病变、畸胎瘤、结核性肿块及先天性病变等[1]。然而睾丸良性肿块与恶性肿瘤性病变在临床影像学检查中有重叠,容易造成误诊。CT与MRI检查能够清楚显示睾丸的形态、大小、密度等情况,还能够对盆腔、腹股沟区及精索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2]。本实验究选取在本院放射科检查患有睾丸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拟其CT与MRI影像学特征,为睾丸良性肿块的诊断价值,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式方法1.1、资料在2021年5月~2021年11月期间,选择在本院影像科检查经过病理证实的睾丸良性肿块患者24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首性分析研究其影像学资料。患者年龄为3岁~75岁,平均为〔42.55.6〕岁,病程为1个月~6年,平均〔3.10.8〕年;异常感觉和状态表现为单侧睾丸肿大,可触及肿块,触痛不明显,肿块无增大或者进行性增大,红肿疼痛不明显;选取26例睾丸及附睾恶性肿瘤影像学资料做比照研究。分别从囊变、出血、坏死、强化、钙化及平扫密度均匀情况等多方面比照研究。1.2、CT扫描方式方法采用ToshibaAqccilion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常规扫描,需要行加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加强后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检查,比照剂选用碘海醇注射液〔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323〕,浓度350mgI/ml,注药流率选择3~4ml/s,9例患者进行盆腔CT平扫联合加强扫描,扫描范围自髂棘水平至外阴部,包括阴囊全部层间距及层厚均设定为5mm,FOV512512,并进行矢状位、冠状位重建。儿童盆腔扫描参照相关扫描参数标准执行。在检查经过中,采用铅衣、铅帽遮挡非检查部位,减少不必要的辐射。1.3、MRI检查采用GE提供的1.5TMR机,患者取仰卧位,采用绷带将患者睾丸固定,扫描范围为盆腔,包括全部阴囊。6例患者进行MRI平扫,9例患者进行MRI平扫联合动态加强扫描。扫描参数设定:T1WI加加强,选择自旋回波序列〔TSE):TR为372~497mg,TE为7ms;T2WI同样采用自旋回波序列〔TSE〕,扫描参数设定为TR为1700~3700ms,TE为80~90ms;T2WI脂肪抑制扫描选择SPAIR序列,扫描参数设定:TR为2500ms,TE为80ms;其余相关参数设定:矩阵为512512,视野为400mm,层厚为4~5mm,层距为1mm。加强扫描比照剂采用钆双胺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ml/kg,静脉注射药物后,进行动态扫描。1.4、观察指标由2名经历体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和高年资医师组成,先在不知病理结果情况下阅片,达成一致性意见,然后结合病理复核阅片。主要观察指标:(1)CT:观察睾丸肿块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能否存在钙化、囊变,肿块内部的密度分布情况,内部能否存在纤维间隔强化,有无供血血管增粗,本质性部分及边缘强化情况等;(2)MRI:观察睾丸肿块位置、形态、大小、信号强度、能否存在囊变、纤维间质强化,病灶周围侵犯转移情况,MR强化方式及T2WI低信号包膜等。根据睾丸肿块CT、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参照病理手术结果,对病变进行定性诊断,并评价病灶对周围的浸润情况。2、结果2.1、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比拟24例睾丸良性肿块患者中检测出24个病灶,华而不实实性肿块5个,囊性肿块12个,囊实性肿块7个。4例睾丸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误诊为肿瘤,CT检查不能进行组织分类,仅能检出肿瘤。术后病理分类:24例睾丸良性肿块患者,8例患者为良性睾丸间质细胞瘤,6例患者为良性畸胎瘤,4例患者为非特异性炎症肿块,2例患者为结核性肿块,4例患者为单纯囊肿。通过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照,睾丸良性肿块CT诊断的准确率为66.6%,睾丸良性肿块MRI诊断的准确率为73.3%,见表1。表1睾丸良性肿块CT和MRI检测准确率2.2、影像学表现24例睾丸良性肿块患者中9例患者进行CT扫描检查,15例进行MRI检查。左侧发病者有6个,右侧发病者有18个;肿块边界清楚者有19个,边界不清者有5个;肿块直径大小20mm者占14个;有5例肿块呈分叶状;所有患者未发现淋逢迎转移。(1)CT影像表现:良性肿块出现密度不均匀5例,强化不均匀6例,出现钙化8例;(2)MRI影像表现:在T1WI影像上,10例患者出现内部混杂信号,5例患者内部信号均匀;在T2WI影像上,12例患者肿块内部呈现混杂信号,3例患者肿块内部信号均匀;8例患者呈现长T1、长T2囊变坏死;加强后7例患者肿块呈现不均匀强化。2.3、睾丸及附睾恶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与26例睾丸及附睾恶性肿瘤影像学资料做比照研究,26例睾丸及附睾恶性肿瘤患者共检测出28个病灶,左侧睾丸13个,右侧睾丸14个,附睾1个;病灶边界清者13例,边界不清者15例;恶性肿块直径50mm者有17个,占60.7%〔17/28);28个恶性肿块均为实性;16个肿块出现周围侵犯,并且伴有淋逢迎转移。睾丸及附睾恶性肿瘤与睾丸良性肿块的影像学特征比拟,见表2。3、讨论睾丸良性肿块影像学表现为形态更规则,肿块直径较小,肿块内部密度均匀,加强扫描,强化更均匀,以囊性肿块多见,无周围组织侵犯及远处转移,肿块内出血坏死,强化率较小,精索血管强化征较少见,未发现患侧供血动脉增粗现象[3];而睾丸恶性肿瘤形态多见分叶,肿块内部密度不均匀,实性部分强化也不均匀[4]。出现精索血管强化征,患侧供血动脉增粗。CT检查能够清楚明晰显示睾丸肿块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钙化及密度情况。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软组织比照度和高分辨率,能够区分肿块的组织成分,如出血、坏死、囊变等[5]。MRI显示睾丸肿块内出血、坏死及强化程度较少时,则其恶性程度相当较低。肿瘤内部的强化表现是鉴别肿瘤性质的最有价值的根据。MRI与CT检查构成对照及互补,为睾丸肿块的诊断提供根据。表2睾丸及附睾恶性肿瘤与睾丸良性肿块的影像学特征比拟良性畸胎瘤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肿块CT平扫可见脂肪、钙化成分[6];表皮样囊肿CT扫描可见边界清楚明晰囊性肿块,加强扫描无强化,在MRI上表现为洋葱皮、靶征改变,多为良性病变[7];睾丸结核CT影像上表现为附睾增大并出现钙化,钙化部分位于边缘的囊状物上,在MRI上呈现液性信号。睾丸囊性肿瘤不易鉴别,尤其对于畸胎瘤,假如囊肿信号出现不均匀,并且发现内部存在实性成分,多考虑恶性病变的可能[8]。此时需要与睾丸单纯囊肿区分开,睾丸单纯性囊肿MRI扫描显示肿块内部信号较单一,均匀而畸胎瘤扫描显示内部信号杂乱,不均匀。良性睾丸间质细胞瘤表现为边界较清的实性结节,肿块直径多小于50mm,肿块周边无侵犯及转移,而恶性肿块多为肿块直径大于50mm,呈侵润性,并且伴随有坏死、出血及转移征象[9]。本试验研究选取的同期对照患者26例睾丸及附睾恶性肿瘤CT、MRI影像学表现均出现上述特征。睾丸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与睾丸恶性肿块较难鉴别,需要结合患者的相关病史,睾丸慢性炎症发病早期表现为阴囊肿大,皮温升高,肿块质硬,压痛明显,而睾丸精原细胞瘤表现为肿块进行性增大,无明显红肿热痛表现[10]。综上所述,CT和MRI在睾丸良性肿块诊断中各具优势,影像学上表现一定的特征,对鉴别肿块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互相结合作出诊断,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睾丸切除,除此之外影像学诊断还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发挥CT和MRI的最大诊断价值。以下为参考文献[1]刘强,王良,李亮,等.睾丸副睾肿块的CT和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25(11):1995-2007.[2]王敏,刘昆.针吸细胞块在睾丸精原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刊,2020,45(18):44-46.[3]闫跃强,陈涛,张谦,等.小儿特殊生长方式睾丸横纹肌肉瘤一例诊疗分析及文献温习[J].中国实用医刊,2021,44(21):124-126.[4]王华礼,王永超,郭静,等.睾丸肿瘤42例临床分析[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1,31(6):42-44,56.[5]贺慧颖,饶秋,赵明,等.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肿瘤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标志物选择专家共鸣[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21,34(3):237-243.[6]陈海清,李洋,陈宝瑞.CT与磁共振成像对睾丸肿瘤诊断价值比拟[J].山西医药杂志,2021,46(14):1699-1702.[7]莫本成,张自力,刘振华,等.睾丸精原细胞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J].中国性科学,202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