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感觉(新)_第1页
第三章 感觉(新)_第2页
第三章 感觉(新)_第3页
第三章 感觉(新)_第4页
第三章 感觉(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感觉(sensation)济宁学院教育系王世嫘E-mail:wangshl1973@126.com1第一节感觉的一般概念我们所看到的是真实的吗?我们所听到的是真实的吗?我们所感受到的是真实的吗?我们如何去感知丰富多彩的世界?

……………Sensingtheworldaroundus!一、什么是感觉(一)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剥夺

(sensorydeprivation)在日常生活中,人的感官系统随时随地都接受着丰富多样的外界刺激。有时候,人会对某些外界刺激感到厌烦,萌发与世隔绝的念头;有些人因为特殊原因,可能要身处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当中,或者要高度集中精神以减少外界刺激的干扰。这时,外界刺激对人而言,就会显得多余。从心理学与外界刺激隔绝角度来说,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就是感觉的剥夺。

感觉剥夺实验受试者在感觉剥夺试验七天后,出现了经典的病理心理现象:①出现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及继发性情绪行为障碍;②对刺激过敏,紧张焦虑,情绪不稳;③思维迟钝;④暗示性增高;⑤体诉多,各种神经症症状。人需要有不断变化的感觉输入,而对贫乏的刺激会做出抗拒反应。这种对感觉的需求称为感觉寻求。对人有益的感觉剥夺

有人认为,感觉剥夺不会对大多数人造成困扰,相反,它能减轻压力,有助于人们积极面对生活。

聚德费尔德(PeterSuedfeld,1980)

曾以吸烟者、肥胖者为被试进行实验,发现对他们的感觉输入进行限制有助于修正他们的行为。当他们在一个限制刺激的环境中呆24小时,那些想改变行为的人的自控能力会在贝斯特和聚德费尔德(AllanBest&Peter

Suedfeld,1982)的实验中,吸烟者在一个安静的黑屋子的床上躺24小时(可以起来喝水、上厕所),同时听着有关吸烟不利的话。在随后的一个星期内,没有人再吸烟。一年后,2/3的人仍不抽烟,其数量是只听吸烟不利的话而没有限制感觉输入的不再吸烟者的两倍。

感觉剥夺现象的研究不仅对于讨论病理心理现象有其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特殊环境下(航天、航海、潜水等)的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此感觉剥夺现象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加拿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日本等很多国家都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进行感觉剥夺的研究。(二)感觉的意义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一、什么是感觉二、近刺激和远刺激(考夫卡)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本身无很大变化。近刺激:指物体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三、感觉的编码编码(encode)指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者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符号系统。感觉编码(sensoryencode):外界输入的物理或化学能量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即感觉编码。三、感觉的编码缪勒——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也是不同的。他认为,感觉不决定于刺激的性质,而决定于感觉神经的性质。我们直接感觉的东西,不是外界的物体,而是我们自己的神经,即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评价:认识论、神经生理学三、感觉的编码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由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感觉系统中,神经系统同时采用了特异性编码和模式编码四、感受性(sensitivity)

与感觉阈限(sensorythreshold)概念: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受性的大小——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差别阈限绝对感受性绝对阈限(一)绝对感受性(absolutesensitivity)人的感官觉察微弱刺激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成反比.

绝对阈限不绝对!!!绝对阈限(absolutethreshold)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E=1/RE:绝对感受性R:绝对感受阈限阈下刺激(二)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sensitivity)

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成反比,

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JND)

(differencethreshold)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韦伯定律

K=∆I/I

I: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差别阈限K:一个常数14(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1.对数定律(费希纳)

LogarithmiclawP=KlogII:刺激量

P:感觉量感觉量是刺激量的对数函数,即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感觉强度只按算术级数增加。JND主观上相等。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2.乘方定律(斯蒂文斯)

Powerlaw

P=KInI:刺激量

P:感觉量心理量是刺激量的乘方函数(或幂函数)。知觉到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呈正比的。15第二节视觉(Vision)

——theeyesprovideawindowtothesoul.380-780毫微米的光波,这就是视觉的适宜刺激。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接受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一视觉刺激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二、视觉的生理机制晶体、房水和玻璃体,它们都是屈光介质。这些结构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组成眼睛的屈光系统。折光机制感觉机制视网膜对光的反应1、光线进入眼睛后引发视网膜后壁的视锥和视杆细胞进行光化学反应。2、化学反应再来激活双极细胞。3、然后双极细胞激活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的轴突会聚形成视神经,这条神经把信息传递到大脑枕叶的视皮层。感觉机制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数量1.2亿600万视网膜上的位置外围中央暗光中的敏感性高低对颜色敏感否是对细节敏感否是夜视器官昼视器官盲点视觉感受器传导机制视觉机制不仅把神经兴奋从外周传入中枢,而且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侧抑制: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由于侧抑制,感受器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中枢机制视觉的直接投射区为大脑枕叶的纹状区(布鲁德曼第17区),这是实现对视觉信号初步分析的区域。与纹状区邻近的另一些脑区,负责进一步加工视觉的信号,产生更复杂、更精细的视觉。如认识形状、分辨方向等。视觉感受野(receptivefieldofvision)时间:20世纪60年代人物:休伯、威塞尔概念:指网膜上的一定区域或范围。当它受到刺激时,能激活视觉系统与这个区域有联系的各层神经细胞的活动。网膜上的这个区域就是这些神经细胞的感受野。特征觉察器参与视觉分析的不仅有枕叶,还有大脑的其他区域。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二、视觉的生理机制(一)明度明度:取决于物体照明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普肯野现象:当人们从视锥细胞(昼视觉)向视杆细胞(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不同变化。这种现象叫普肯耶(Purkinje)现象。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三、视觉的基本现象白1.颜色纺锤体:

色调蓝绿

饱和度红黄

眀度

黑三、视觉的基本现象(二)颜色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颜料混合1.波长不同的光在视觉系统中的混合

2.加法过程红绿白蓝

1.两种颜料混合后作用于视觉系统,某种波长的光线被吸收

2.减法过程黄蓝绿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三、视觉的基本现象2.色觉缺陷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男性:6%色弱,2%色盲女性:0.4%色弱,0.03%色盲色盲不自知:经验补偿495nm

500nm570nm三、视觉的基本现象3.色觉理论——howdoweseecolors?三色理论(thichromatictheoryofcolorvision)人物:托马斯.杨和赫姆霍尔兹观点:

Thetheorythattherearethreekindsofconesintheretina,eachofwhichrespondsprimarilytoaspecificrangeofwavelengths.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四色说(拮抗色理论)(opponent-processtheoryofcolorvision)人物:赫林观点:

Thetheorythatreceptorcellsforcolorarelinkedinpairs,workinginoppositiontoeachother.评价: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有理由相信,在视网膜上存在的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在网膜水平上,色觉是按三色理论提供的原理产生的。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级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颉抗的细胞,颜色的信息加工表现为对抗的过程。(三)视觉中的空间因素1视觉对比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3视敏度1视觉对比(visualcontrast)概念: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分类:明度的对比效应颜色的对比效应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1868年由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发现的一种明度对比现象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它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3视敏度(视力)概念:指视觉系统能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影响因素:视网膜受刺激的部位、眀度、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等。(四)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1.视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2.视觉后像:3.闪光融合:4.视觉掩蔽:5.感觉的代偿作用6.联觉第三节听觉(sound)物理特性:频率、振幅、波形心理特性:音调、响度、音色正比正比人耳怎样分析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人物:赫尔姆霍茨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行波理论:人物:冯.贝克西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频率理论(电话理论)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神经齐射理论人物:韦弗尔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时,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以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听觉的基本现象音调音响-等响曲线声音的掩蔽:种类:纯音掩蔽、噪音对纯音的掩蔽、纯音和噪音对语言的掩蔽影响因素:声音的频率、掩蔽音的强度、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间隔时间等。第四节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肤觉概述内涵: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触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