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1)遗传型(基因型)————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总和
。(亲代与子代相似)(3)表型(表现型)———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具有一定遗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通过生长发育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等生物学特征的总和。表型是由遗传型所决定,但也和环境有关。(2)变异———生物体在某种外因或内因的作用下所引起的遗传物质结构或数量的改变,亦即遗传型的改变。(亲代与子代、子代间不同个体不完全相同)
变异了的微生物与原来的微生物有所不同,称为变种。遗传变异的几个基本概念(4)表型饰变————即外表的修饰性发生改变。是一种不涉及遗传物质结构发生改变而只发生在转录、转译水平上的表形变化。特点:表型的差异只与环境有关,暂时性、不可遗传性、表现为全部个体的行为。如: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遗传型变异(基因变异、基因突变):遗传物质改变,导致表型改变。特点:遗传性、群体中极少数个体的行为。(自发突变频率通常为10-6~10-9)遗传学的模式生物——微生物的独特生物学特性:(1) 个体的体制极其简单;(2) 营养体一般都是单倍体;(3) 易于在成分简单的组合培养基上大量生长繁殖;(4) 繁殖速度快;(5) 易于积累不同的中间代谢产物或终产物;(6) 菌落形态特征的可见性和多样性;(7)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群体中各个个体作用的直接性和均一性;(8) 易于形成营养缺陷型;(9) 各种微生物一般都有相应的病毒;(10)存在多种处于进化过程中的原始有性生殖方式。第七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第四节基因工程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第一节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三个经典实验证明核酸是微生物遗传物质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是核酸。这个结论的得出就是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而得来的。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
(一)核酸存在的七个水平细胞水平细胞核水平染色体水平 核酸水平基因水平密码子水平核苷酸水平二、遗传物质在细胞内的存在部位和方式
1.细胞水平大部分DNA集中在细胞核或核区。不同微生物或同种微生物的不同细胞中细胞核数目常不同。2.细胞核水平真核与原核,被称为核基因组、核染色体或基因组。多数存在核外DNA含量少、能自主复制的核外染色体——质粒。3.染色体水平(1)染色体数:不同生物染色体数目差别很大。(2)染色体倍数自然界中微生物染色体多为(n),只有少数营养细胞及合子为(2n)原核生物通过转化、转导或接合可形成不稳定的部分(2n)。4.核酸水平(1)核酸种类(2)核酸结构(3)DNA长度即基因组的大小,可用bp、kb、mb表示。不同微生物基因组大小差别很大。5.基因水平原核生物的基因组成以下调控系统而发挥作用:
启动基因(启动子)
操纵子操纵基因基因调控系统
结构基因
调节基因6.密码子水平遗传密码就是指DNA链上各个核苷酸的特定排列顺序。7.核苷酸水平AMP、TMP、GMP、CMP,E.coli的T偶数噬菌体的DNA中有5—羟甲基胞嘧啶。(二)原核生物的质粒质粒电镜照片
凡游离于原核生物基因组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
dsDNA分子,称为质粒。1、质粒的分子结构通常以共价闭合环状(covalentlyclosedcircle,简称CCC)的超螺旋双链DNA分子存在于细胞中;也发现有线型双链DNA质粒和RNA质粒;质粒分子的大小范围从1kb左右到1000kb(细菌质粒多在10kb以内)。2、质粒的特征(1)形状大小:超螺旋结构、106~108Da、1%核基因组大小。
(2)数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或很多。(3)质粒上携带有某些核基因组上所没有的基因,使原核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增添了一些特殊功能,如:接合、产毒、抗药、固氮、产特殊酶、降解毒物等。(4)是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胞内的复制子。严紧型复制控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松弛型复制控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2、质粒的特征(5)少数质粒可在不同菌株间转移,如:F因子、R因子。(6)质粒消除:因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致使质粒复制受抑而核染色体的复制仍继续进行,从而引起子代细胞中不带质粒的现象。(7)有些质粒具有与核染色体整合和脱离的功能——附加体。(8)质粒还有重组的功能:可在质粒与质粒间、质粒与核染色体间发生基因重组。可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3、质粒的种类(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1)F因子(fertilityfactor致育因子、性因子)是E.coli等细菌决定性别并有转移能力的质粒。
(2)R因子(resistancefactor)又称R质粒存在于某些肠道细菌中的抗药性质粒,这些细菌不仅能抗多种抗生素等药物,抗重金属等离子(汞、镉、镍、钴、锌、砷),还能把抗药基因传递到其他肠道细菌中。(3)Col因子(colicinogenicfactor大肠杆菌素质粒、大肠杆菌素因子)使E.coli等细菌产生大肠杆菌素等细菌素,具有通过抑制复制、转录、转译或能量代谢等方式专一地抑制或杀死其他肠道细菌生长。4、几种典型质粒
(5)Ri质粒发根土壤杆菌或发根农杆菌中,可侵染双子叶植物的根部,并诱生大量毛状的不定根。(7)降解性质粒(代谢质粒)假单胞菌中发现,可为降解一系列复杂有机物的酶编码。在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特有作用。(6)巨大质粒(mega质粒)根瘤菌中,其上有一系列与固氮相关的基因。(4)Ti质粒即诱癌质粒存在于根癌杆菌中,可引起许多双子叶植物根癌。第二节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一、基因突变二、突变与育种一、基因突变(突变)
是变异的一类。凡指细胞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狭义的突变:专指基因突变(点突变)。广义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突变的几率:很低——10-6-10-9。野生型菌株(wildtypestrain,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没有发生过突变的菌株。突变株(mutant,突变体、突变型):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
条件致死突变型(株)(一)突变类型
突变株的表型选择性突变株非选择性突变株营养缺陷型(株)抗性突变型(株)形态突变型(株)抗原突变型(株)产量突变型(株)突变的类型很多,按突变后极少数突变株的表型能否在选择培养基上迅速选出和鉴别,可分为:1.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某一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minimummedium,MM)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2.抗性突变型(resistantmutant)
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3.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lethalmutant)
某菌株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地生长繁殖,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如:温度敏感突变株(Ts突变株)。4.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mutant)
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类型。5.抗原突变型(antigenicmutant)
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抗原结构发生变化的变异类型。。6.产量突变型(metabolitequantitativemutant)
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若产量明显高于原始菌株者,称为正突变;反之称负突变。(二)基因突变的特点1.自发性:可自发地发生突变。2.不对应性:突变性状与引起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3.稀有性:通常自发突变的频率在10-6-10-9间。4.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他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5.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的影响而大为提高(10-105倍)。6.稳定性:基因突变后的新遗传性状是稳定的。7.可逆性: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相反的回复突变。(三)基因突变自发性和不对应性的证明变量试验
涂布试验
影印培养试验
大肠杆菌稀释培养物10ml10ml(培养前先分成50小管)(在同一个大管中作整体培养)
3714435
抗噬菌体菌落数抗噬菌体菌落数变量试验
甲管乙管噬菌体起淘汰原始未突变株和鉴别抗噬菌体突变株的作用。(10mL)(10mL)涂布试验
涂布敏感菌5×104个共12个平板5×104个菌落5000个细菌/菌落喷入T1保温重新涂布后喷入T1保温6个平板共353个菌落
6个平板共28个菌落噬菌体的加入只起鉴别抗噬菌体的自发突变是否发生。E.coli影印培养无药培养基含药培养基影印培养试验
原始敏感菌种证明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在接触药物前自发产生的,且这一突变与相应的药物毫不相干。E.coli基因突变:一个基因内部遗传结构或DNA序列的任何改变。基因突变是重要的生物学现象,它是一切生物变化的根源,连同基因转移、重组一起提供了推动生物进化的遗传多变性。突变自发突变诱变环境因素的影响,DNA复制过程的偶然错误等而导致,一般频率较低,通常为10-6-10-9。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对生物体的DNA进行直接作用,突变以较高的频率产生。(四)基因突变及其机制基因突变的机制是多样性的,可以是自发的或诱发的。1、诱发突变(诱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诱变剂: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诱变剂的种类很多,有物理因素(UV、激光、离子束、X射线、γ射线、快中子)和化学因素(亚硝酸、氮芥、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吖啶类化合物)。
诱变机制
(五)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已知的DNA损伤类型很多,机体对其修复方法各异。1.紫外线对DNA的损伤DNA中嘧啶对UV的敏感性较强,经UV照射后相邻嘧啶会形成嘧啶二聚体(TT,TC,CC)和水合物。形成二聚体后,造成局部DNA分子无法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或突变。2.微生物修复受损DNA的作用
(1)光复活作用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就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率的现象。对照:8×106个/mlE.coli100个/mlE.coli实验:8×106个/mlE.coli
2×106个/mlE.coli
UVUV360~490nm可见光,30min光复活作用机制:
经UV照射后带有嘧啶二聚体的DNA分子,在黑暗下会被一种光激活酶(光解酶、光裂合酶)结合。这种复合物在300~500nm可见光下时,此酶会因获得光能而激活,并使二聚体分解成单体。同时光解酶也会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以便从新执行功能。(2)切除修复(暗修复)
是活细胞内一种不依赖可见光就可对被紫外线等诱变剂损伤后的DNA进行修复的方式。作用机制:通过酶切作用去除嘧啶二聚体,随后重新合成一段正常DNA链的核酸。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共有四种酶参与。二、突变与育种自发突变与育种从生产中选育定向培育优良品种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的原则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一)自发突变与育种
1.
从生产中育种生产中,自发突变的微生物中有可能出现一定几率的正突变。2.
定向培育优良菌株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并采用特定的选择条件,不断地移植以选育出较优良菌株的古老方法。
如:炭疽芽孢杆菌活菌苗、卡介苗的选育。缺点:费时费力、工作被动、效果很难预测。(二)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株,以供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用。方法简便易行、条件和设备要求简单。诱变育种具有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当前发酵工业或其他大规模的生产实践中,大部分菌种为诱变而产生的变异菌株。
效价:指有效成分的浓度。1ug/ml称为1单位1945时间1943194319431947195519711977目前发酵单位(U·ml-1)100250500~850~850~8000~2万~5万
5万~10万
从青霉素产量看诱变育种1、诱变育种的基本环节大多死亡少数存活存活率多数未变少数突变突变率多数负变少数正变正变率多数幅度小少数幅度大高产率投产率多数不宜投产少数适宜投产出发菌株计算出诱变2、诱变育种工作中应考虑的几个原则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选用最适剂量的诱变剂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诱变剂的种类很多,有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类。拟辐射物质:除了能诱发点突变,还能诱发一般只有辐射才能引起的染色体畸变这类DNA的大损伤的物质。如:氮芥、硫芥和环氧乙烷等。在选用理化因素作诱变剂时
,在同样效果下,应选用最简便的因素;而在同样简便的条件下,应选用最高效的因素。(1)选择简便有效的诱变剂出发菌株菌体的稀释液接种培养接种分离紫外线使用UV照射最为方便。取5ml单细胞悬液置于直径6cm的培养皿中,开盖照射;时间不短于10~20s,也不长于10~20min。挑选优良菌株15W、30cm5mL使用化学诱变剂的十分简便的方法:①平板上涂布出发菌株②在其上分区并放置诱变剂颗粒或沾有诱变剂溶液的小滤纸片③保温培养④诱变剂周围有一透明的制菌圈,在制菌圈的边缘存在有若干突变株的菌落⑤一一制成菌悬液⑥分别涂布在琼脂平板表面并保温培养⑦长成大量单菌落⑧选出所需突变菌株。化学诱变剂的使用:化学诱变剂的种类、浓度和处理方法尤其是终止反应的方法很多。出发菌株含诱变剂的液体培养基接种培养培养接种分离选择优良突变株艾姆斯试验
原理:致癌物与诱变剂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能提高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率的可疑物是诱变剂,所以很可能是致癌物。
作用:测定潜在的化学致癌物。
主要材料: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还应是DNA修复酶的缺陷型)或大肠杆菌色氨酸缺陷型菌株S.t.his回变S.t.his
吸入滤纸片保温可疑“三致”试样
鼠肝匀浆(含羟化酶)阳性阴性
利用回变检测致癌剂
——艾姆斯试验法艾姆斯试验法广泛用于检测食品、饮料、药品、饮水和环境等试样中的致癌物(2)挑选优良的出发菌株生产中用过的自发变异菌株采用具有有利性状的菌株采用已发生其他变异的菌株采用对诱变剂敏感性较高的增变菌株出发菌株即用于育种的原始菌株。选用合适的出发菌株有利于提高诱变效率。
(3)处理单细胞或单孢子悬液用于诱变育种的细胞应尽量选用单核细孢放线菌,霉菌应处理孢子细菌指数期,芽孢菌应处理芽胞出发菌株应制成均匀悬液使每个细胞均匀接触诱变剂并防止长出不纯菌落。(4)选用最适的诱变剂量剂量:以诱变剂浓度和处理时间来表示。合适剂量:能扩大变异幅度又能促使变异移向正变范围的剂量。(5)充分利用复合处理的协同效应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先后使用同种诱变剂重复使用两种或多种诱变剂同时使用诱变剂的复合使用常表现明显的协同效应,有利于育种。(6)利用和创造形态,生理与产量间的相关指标淀粉酶变色圈试验变色圈大的为淀粉酶高产菌落(7)设计或采用高效筛选方案或方法一个出发菌株诱变剂处理选出200个单单孢子菌株初筛(每株1瓶)选出50株复筛(每株4瓶)选出5株第一轮第二轮五个出发菌株初筛(每株1瓶)选出50株复筛(每株4瓶)选出5株40株40株40株40株40株诱变剂处理3、三类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高产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
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
营养缺陷型的的筛选方法
诱变
春日霉素产生菌的孢子悬液·春日霉素高产菌种琼脂块培养法筛选
(1)产量突变株的筛选含供试菌种(拮抗对象)的琼脂平板
优点:在此条件下,各琼脂块所含养料和接触空气面积基本相同,且产生的抗生素等代谢产物不致扩散到琼脂块外,因此测得的结果与摇瓶实验结果十分相似,而工作效率却大为提高。红点为抑菌圈含异烟肼接敏感菌含突变株(2)抗药性突变株的筛选方法——梯度培养皿法是定向筛选抗药性突变株的一种有效方法。用此法筛选抗异烟肼的吡哆醇高产菌株。
利用梯度平板法筛选抗代谢类似物突变株,可达到定向培育的目的1)与营养缺陷突变株的筛选相关的几个概念相关培养基基本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
[+]
补充培养基
[A]或[B]等
三类遗传型野生型
[A+B+]营养缺陷型
[A+B-]原养型
[A+B+](3)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与营养要求有关的三类遗传型2)营养缺陷型的筛选办法诱变剂处理淘汰野生型检出缺陷型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培养法逐个检出法影印接种法鉴定缺陷型菌丝过滤法抗生素法①诱变剂处理:与一般诱变处理相同。
②淘汰野生型:在诱变后的存活个体中,营养缺陷型的比例较低(百分之几~千分之几)。需选用适当的方法淘汰为数众多的野生型菌株,达到“浓缩”极少数营养缺陷型的目的。抗生素法:青霉素法(适用于细菌)、制霉菌素法(适用于真菌)等方法。菌丝过滤法:用滤孔较大的擦镜纸过滤。适用于进行丝状生长的真菌和放线菌。夹层培养法(同一培养皿)小菌落是第二次长起来的(营养缺陷型)③检出营养缺陷型:具体方法很多。用含有特定生长因子的基本培养基作第四层可直接分离到相应的营养缺陷型限量补充培养法(同一培养皿)
微量蛋白胨的完全培养基上小菌落是营养缺陷型突变株若想获得某一特定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只要在基本培养基上加入微量的相应物质就可以达到。野生型细胞能迅速长成大的菌落,而营养缺陷型则因营养受限制生长缓慢。
逐个检出法(两个培养皿)涂布培养基本培养基上不长菌落完全培养基上长出菌落含诱变剂的液体培养基菌种营养缺陷型影印接种法(两个培养皿)④鉴定缺陷型:可生用长谱法进行鉴定。缺陷型菌株生长谱测定第三节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基因重组(遗传重组,重组):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重组是在核酸分子水平上的一个概念,而杂交是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的,但其中包含了核酸分子水平上的重组。基因重组是杂交育种的理论基础。微生物基因重组的形式较多。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形式很多:转化、转导、接合、原生质体融合。其特点为:1.片段性,仅一小段DNA序列参与重组;2.单向性,即从供体菌向受体菌(或从供体基因向受体基因)作单方向转移;3.转移机制独特而多样,如接合、转化和转导。
(一)转化(transformation)
1.定义
受体菌(recipientcell,receptor)直接吸收供体菌(donorcell)的DNA片段并把它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或转化作用。通过转化方式而形成的杂种后代,称转化子。(transformant)。2.转化微生物的种类
种类十分普遍: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不需要噬菌体做媒介,不需要细胞间直接接触的基因重组方式
1)感受态(competence)指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并能实现转化的一种生理状态。在细菌的感受态出现时,具有从周围环境吸收DNA分子而不被DNA酶破坏的生理特性。处于感受态的细胞,吸收DNA的能力有时可比一般细胞大1000倍。
3.转化条件
(1)亲缘关系:多同缘DNA。
(2)能进行转化的细胞必须是感受态的。
2)与感受态的出现有关的因素受该菌遗传性、菌令、生理状态和培养条件等影响。一般出现在生长的指数期后期,有的出现在指数期末和稳定期;在具有感受态的微生物中,感受态细胞所占比例和维持时间也不同;外界环境因子如环腺苷酸(cAMP)及Ca2+
等对感受态也有重要影响(环腺苷酸可提高1000倍、Ca2+能促使细胞进入感受态)。3)感受态因子:是受体细胞表面上的调节感受态的一类特异蛋白(胞外蛋白),能使转化因子结合在受体细胞表面。包括3种主要成分,即:膜相关DNA结合蛋白(membrane-associatedDNAbindingprotein),细胞壁自溶素(autolysin)和几种核酸酶。不同微生物中,转化因子的形式不同。
自然情况下可由细菌细胞自行裂解产生,实验室里通过提取获得。双链DNA有转化能力,单链没有。4.转化因子(transformingprinciple)
来自供体菌的DNA片段或质粒。转化因子的本质是离体的DNA片段。通常为
15kb左右的片段,质粒DNA也可。
每个受体细胞表面约有30~80个转化因子结合点,当转化因子结合到受体表面结合点上时,DNA一条链被受体细胞膜上的核酸酶分解,另一条链进入受体细胞,通过整合与受体细胞进行基因重组,有人发现DNA也可通过双链形式进入受体细胞形成双倍体的转化子。5、转化过程转化过程被研究得较深入的是G+细菌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转化过程6、转化的特点
不需两个细胞直接接触,供体DNA提取出来,注入受体即可。6.转染(transfection)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DNA或RNA)去感染其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作为转染的病毒核酸,决不是作为供体基因的功能,被感染的宿主也决不是能形成转化子的受体菌。转导的种类
通过缺陷噬菌体(defectivephage)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由转导作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称为转导子(transductant)。作为媒介的缺陷噬菌体可分为:完全缺陷噬菌体、部分缺陷噬菌体。(二)转导(transduction)
普遍转导(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局限转导(通过部分缺陷噬菌体)需要噬菌体做媒介,不需要细胞间直接接触
1.完全缺陷噬菌体与普遍转导
(1)完全缺陷噬菌体感染宿主的噬菌体待成熟与进行包装之际,极少数噬菌体(约10-6~10-8个)的衣壳将与其头部DNA相似的一小段供体菌DNA片段误包入其中,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含噬菌体本身DNA的假噬菌体——完全缺陷噬菌体(转导颗粒,transducingparticle)。(2)普遍转导(generalizedtransduction)
通过极少数完全缺陷噬菌体感染受体菌时,把供体菌DNA片段导入受体细胞内,而将供体菌的遗传性状传递给受体菌的现象,称为普通转导。
一般用温和噬菌体作为普通转导的媒介。普通转导又可分为以下两种:完全普遍转导、流产普遍转导
1)完全普遍转导(简称普遍转导、完全转导
completetransduction)
由完全噬菌体导入的供体dsDNA片段可与受体细胞核染色体组上的同缘区段配对,再通过双交换而整合到受体菌染色体组上,使受体菌成为一个遗传性状稳定的转导子。
外源dsDNA片段经双交换形成一稳定转导子示意图转导模型——由P22噬菌体引起的完全普遍转导
以Salmonell
tyhimutium为例,用野生型菌株作供体菌,营养缺陷型突变株作受体菌,P22噬菌体作转导媒介:
2)流产普遍转导(流产转导)
经转导而获得了供体菌DNA片段的受体菌,如果外源DNA在其内即不进行交换、整合和复制,也不迅速消失,只进行转录、转译和表达的现象。2.部分缺陷噬菌体与局限转导
通过部分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菌的少数特定基因携带到受体菌中,并与受体菌基因整合、重组,形成转导子的现象。(1)部分缺陷噬菌体
前噬菌体脱离溶原菌的核基因组时,将其插入位点两侧之一的少数宿主基因连接到噬菌体的DNA上(而噬菌体也将相应的一段DNA遗留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通过衣壳的误包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噬菌体——部分缺陷噬菌体。(2)局限转导
由部分缺陷噬菌体转导的基因总是限于临近前噬菌体两侧的宿主基因,因此称为局限转导或限制性转导。根据转导子出现的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两类:低频转导,高频转导
3、溶源转变(lysogenicconversion)一个与转导相似又不同的现象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胞后使之发生溶源化,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而使后者获得了新性状的现象。(获得新性状的是溶源化的宿主细胞,而不是转导子)溶源转变与转导的不同:a)不携带任何供体菌的基因;b)这种噬菌体是完整的,而不是缺陷的;C)获得的性状可随噬菌体的消失而同时消失.
(三)接合(conjugation)供体菌(F+)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F-)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并使其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通过接合而获得新遗传性状的受体细胞叫接合子。大肠杆菌的接合能进行接合的微生物种类:主要在细菌和放线菌中进行.细菌中,尤其G-菌较为普遍。接合还可发生在不同属的一些菌种间。
F因子为附加体质粒既可以脱离染色体在细胞内独立存在,也可插入(整合)到染色体上F因子的四种存在方式a)F-菌株,不含F因子,没有性菌毛,但可以通过接合作用接收F因子而变成雄性菌株(F+);b)F+菌株,F因子独立存在,细胞表面有性菌毛。c)Hfr菌株,F因子插入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d)F′菌株,Hfr菌株内的F因子因不正常切割而脱离染色体时,形成游离的但携带一小段染色体基因的F因子,特称为F′因子。细胞表面同样有性菌毛。雄性菌株
Hfr菌株
F́́菌株F-菌株(雌株)4种F因子的相互关系
F+菌株三者根本区别在于DNA转移的方式不同
转化:供体菌DNA片断直接进入受体细胞。接合:供体菌DNA进入受体菌通过性菌毛。转导:供体菌DNA片断通过媒介-噬菌体携带进入受体菌。
(四)原生质体融合
1.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具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所获得的重组子叫融合子。2.能进行原生质体融合的生物种类原核生物和各种真核微生物和高等植物细胞。3.主要操作步骤
(1)选选择亲本细胞置于等渗溶液中;(2)用适当的脱壁酶除去细胞壁;(3)将原生质体离心聚集,加入促融合剂PEG(聚乙二醇);(4)用等渗溶液稀释;(5)涂在能促细胞壁再生和进行细胞分裂的基本培养基上;(6)用影印平板法将形成的菌落接种到各种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检验其是否为稳定的重组子;(7)测定其有关生物学性状和生产性能。原生质体融合的操作示意图二、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主要方式:有性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略)转化(略)真核微生物基因重组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发生,当合子减数分裂时,两染色体发生交换。(一)有性杂交一般指性细胞间的接合和随之发生的染色体重组,并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过程。凡是能产生有性孢子的酵母菌或霉菌,原则上都能采用与高等动、植物杂交育种相似的有性杂交方法进行育种。酵母菌的有性杂交育种(一)酵母菌的生活史(二)酵母菌有性杂交技术酵母菌有性杂交程序一般为:亲本的单倍化↓有性杂交↓杂交后代的检出↓筛选优良性状个体S.Cerevisiae
的双倍体和单倍体细胞的比较项目 双倍体 单倍体细胞 大,椭圆形 小,球形菌落 大,形态均一 小,形态变化较多液体培养 繁殖快,细胞较分散 繁殖较慢,细胞常聚集成团在产孢子培养基上 形成子囊及子囊孢子 不形成子囊定义和意义:类似于有性生殖但更原始的生殖方式,是通过同一物种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不经过减数分裂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为半知菌育种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存在范围:常见于一些真菌尤其是半知菌中(二)准性生殖(parasexualhybridization)
准性生殖的过程:①菌丝联结②异核体形成(质配)③核配形成杂合二倍体④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准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比较项目 准性生殖 有性生殖参与接合的亲本细胞形态相同的形态或生理上有体细胞分化的性细胞独立生活的异核体阶段有 无接合后双倍体细胞形态与单倍体与单倍体基本相同明显不同双倍体变单倍体的途径通过有丝分裂 通过减数分裂接合发生的几率 偶然发现, 正常出现,几率低几率高准性杂交:选择亲本:以来自不同菌株的合适的营养缺陷型为亲本;强制异合:将两菌亲株的分生孢子(106~107)混合涂[-]平板,并做各单亲本对照,[-]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是异核体或杂合二倍体;移单菌落:纯化菌落,并将纯化后的菌落移入[-]斜面;验稳定性:在[-]夹层平板上培养后,再倒上一层[+],再培养后若出现大量新菌落,说明是不稳定的异核体,反之是杂合二倍体;促进变异:用诱变剂进行处理,以促进染色体发生交换、染色体在子细胞分配不均、染色体缺失或畸变、点突变等,使分离后的子代提高增加新性状的可能;筛选:通过一系列生产性壮的测定。Penicillum
urticae
的准性杂交步骤第四节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遗传工程)
是一种人们利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自觉设计、操纵、改造和重建细胞的遗传核心——基因组,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定向变异,以最大限度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的体外DNA重组技术。二、
基
因
工
程
的
基
本
操
作
1、目的基因的取得2、优良载体的选择3、目的基因与载体DNA的体外重组4、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5、重组受体细胞的筛选和鉴定6、“工程菌”或“工程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三、基因工程的应用
1、在生产多肽类药物、疫苗中的应用2、改造传统发酵菌种3、动、植物特性的基因工程改良4、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二、菌种保藏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性状稳定的菌种是微生物学工作最重要的基本要求,否则生产或科研都无法正常进行。影响微生物菌种稳定性的因素:a)变异b)污染c)死亡一、菌种的衰退与复壮1)从衰退的菌种群体中把少数个体再找出来,重新获得具有原有典型性状的菌种。2)有意识地利用微生物会发生自发突变的特性,在日常的菌种维护工作中不断筛选“正变”个体。大量群体中的自发突变(二)菌种的复壮a)纯种分离b)通过寄主体进行复壮(一)菌种衰退的特点(三)防止衰退的措施1)减少传代次数2)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3)经常进行纯种分离,并对相应的性状指标进行检查4)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
菌种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重要生物资源。菌种保藏是一项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工作。
菌种保藏机构的任务是在广泛收集实验室和生产菌种、菌株(包括病毒株甚至动、植物细胞株和质粒等)的基础上,将它们妥善保藏,使之达到不死、不衰、不乱以及便于研究、交换和使用的目的。为此,在国际上一些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中都设有相应的菌种保藏机构。例如: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委员会(CCCCM)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
二、菌种保藏菌种保藏的具体方法很多,原理却大同小异:(原理)
首先要挑选典型菌种的优良纯种,最好采用它们的休眠体(如分生孢子、芽孢等);
其次还要创造一个适合其长期休眠的环境条件,诸如干燥、低温、缺氧、避光、缺乏营养以及添加保护剂或酸度中和剂等。在一定时间内使菌种不死、不变、不乱基本要求:基本方法:生活态休眠态培养基传代培养寄主传代培养冷冻干燥斜面、平板液氮、低温冰箱沙土管、冷冻真空干燥由于微生物的多样性,不同的微生物往往对不同的保藏方法有不同的适应性,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方法能被证明对所有的微生物均适宜。因此,在具体选择保藏方法时必须对被保藏菌株的特性、保藏物的使用特点及现有条件等进行综合考虑。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微生物菌株,则要尽可能多的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进行保藏,以免因某种方法的失败而导致菌种的丧失。在我国,菌种保藏一般用以下方法进行:①固体培养基斜面上定期移植法(4℃下保藏);②石蜡油封藏法(室温下保藏);③冷冻干燥保藏法(10℃下保藏);④砂土法保藏;⑤液体超低温保藏法⑥此外,对丝状真菌则另加麦麸皮法保藏等。
在国际著名的美国ATCC(AmericanTypeCultureCollection)中,目前已改为仅采用两种最有效的方法,即保藏期一般达5~15年的冷冻干燥保藏法和保藏期一般达20年以上的液氮保藏法,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传代次数和避免菌种衰退的目的。
复习思考题:1、5、6、9、13、14、15、16、17、20、22、23、26、28。青霉素浓缩法培养基(含青霉素)
接入敏感菌液(含抗性突变株)涂布抗青霉素菌落培养+A+B+C-D-
维甲缺陷型A-B-C+D+
苏赖缺陷型接合及其发现A+B+C+D+通过细胞间的直接接触能进行大段DNA的转移的过程,叫接合异核体:同一菌丝有不同遗传性状的核在同一
细胞质中生长。同核体:同一菌丝中只有一种核。异核体的特点:1)具有感受性的两种菌丝间才可形成异核体;2)具有野生型性状,可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
(基因互补功能)3)大多数异核体的分生孢子不能在基本培养基
上生长;如能生长,则为异核体、或为杂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服务外包全面合作合同2篇
- 2025至2031年中国自动进给装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全新版)中国面膜市场发展状况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除草剂行业运行状况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防水密封材料行业发展状况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金卤灯行业发展潜力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5年度销售总监劳动合同模板:绩效评估与薪酬激励3篇
- 2025年度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设备采购合同12篇
- 2024年水果营销合作合同3篇
- 2024版设备仪器租赁合同范文
- 上海纽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试题综合素质答案技巧
- 办公家具项目实施方案、供货方案
- 2022年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题库(含答案)
- 危化品安全操作规程
- 连锁遗传和遗传作图
- DB63∕T 1885-2020 青海省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技术规程
- 高边坡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分析
- 中海地产设计管理程序
- 简谱视唱15942
-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2006)
- 项目付款审核流程(visio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