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1页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2页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3页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4页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四》教学设计《诗首教设1[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点难点]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学时数]二教时[学过程]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现在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1听配乐朗诵。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5学生齐读全诗。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片凄风苦雨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人满头白发如雪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3思考: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

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4当堂背诵诗歌。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二第二教时一、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2释题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是壮怀犹在希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4朗读。5明确诗歌主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首诗语言朴实明快放流畅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1解题。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5品析鉴赏。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人山河破碎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二、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四《诗首教设2教学目标知识:1学会7个生字。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力培养学生自学古诗和背诵的能力。思品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借助词典或注释理解诗句。教学难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查阅资料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第课时学生活动时间(约)钟教师活动时间(约)6分钟教学要求边读边想象每首诗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枫桥夜泊》(20)一、整体感。课件播放多媒体展示的诗文、意境图,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意境。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二、自读解。(一)自读课文,对照文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释疑解惑。(三)全班交流,质疑问难(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能够解决的,可暂不作答。)三、品词析句,想象悟情。找出诗中描写景物的词语:月落乌啼江枫霜满天渔火钟声客船寒山寺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教师选择板书。如:惊叫的乌鸦满天的寒霜孤零零的客船悠远的钟声等等。选择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说这些词语表达的意象。如:江边的渔火:江中亮起渔火,说明夜幕降临,游子的又一个漂泊夜开始了。月亮落下,满天寒霜:描绘了一幅幽暗、深远寒冷的画面,暗示黑夜漫长。惊叫的乌鸦、悠远的钟声:更加衬托夜的寂静、凄凉。江边的枫树、孤独的客船,隐约的古寺:显示出停泊之地偏僻荒凉。引导想象: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秋夜图?

音乐渲染、感知意境。师描绘个深秋的夜晚轮明月高挂洒下清冷的光辉,江边的几棵枫树,江里两三点渔火,时隐时现。一叶小舟孤零零地停泊在枫桥边上。一个游子眺望远处隐约可见的寒山寺……学生在音乐中诵读。师提问诗时你内心有什么感受?诗人的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呢?这一夜景物的变化游子一一看过想想这夜他该是如何度过的。(从天黑到夜半再到下半夜,游子看着江边景物的变化,听到了乌啼钟鸣,彻夜难眠。)这是为什么?(因为“愁”)师诗人张继怎么了劳累了一天为什么不好好睡觉?他看看江枫,看看渔火,愁什么呢?你们猜一猜,他为什么而愁?生:可能是他离家久了,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可能是他外出游玩碰到不顺心的事了比如和好朋友闹矛盾了;可能是他孤零零一个人,很寂寞。师那么他是睡不着觉才听见钟声还是钟声使他愁了?怎么理“对字?他面对的是什么?和他做伴的是这“愁字。究竟为什么呢?

课件播放补充资料,学生配乐轻声读。“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文那么长那么大,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一边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摘自张晓风《不朽的睡眠》待学生自由读之后,指一名读书较好的同学读这段资料。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痛楚的内心愁绪造就了一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最后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想表达什么?生:孤寂的、寒霜满天的夜晚,除了几声乌啼,静悄悄的,使诗人本来感到孤独的心更孤独了所以他难以入睡现在听到

远处传来寒山寺的钟“当——当——就好像撞击在他的心坎上,他越发孤独苦闷了。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就成了这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大家一起背诵!生背诵古诗。师: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状元是谁已无关紧要,真正被我们记得的是张继以及这首闻名中外枫桥夜泊在,让我们暂且告别这位失意的人,离开枫桥。要知道,就在张继寂寞忧愁之时,有一个人早已兴奋地来到庐山脚下——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学习《望庐山瀑布》(20)一、谈话引。师唐代大诗人李白来到庐山放眼庐山瀑布有何感受呢?二、学习古。(一)指名读《望庐山瀑布》,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理解“望”字。(二)自由读诗理解。(三)指名说诗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1诗中哪个字回应“望”字?还从哪里体会出是“望”?2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什么?庐山西北部形似香炉的高峰。紫烟:为何生紫烟?课件出示画面导想象当时的意境山如黛远望去,香炉峰云雾缭绕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的团团云雾形成了紫色的云霞。3遥看瀑布挂前川川:水道、河流。挂:悬挂远远看去,瀑布就像悬挂在山前的河流。4飞流直下三千尺三千尺:山高瀑布长。瀑布从高高的山崖上直泻而下,足足有三千尺长。5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传说中的九重天,山的最高处。使人怀疑眼前的瀑布是银河的水从天的最高处倾泻下来的。(四)想象情境体会;课件播放庐山瀑布录像资料;指名展读,相机导读,练读。(五)整体朗读,感悟意境。李白当时的心情什么样?读出来。假如你就是大诗人李白,当时的情正在流放赦返回途中经过庐山遥望庐山瀑布,会是什么心情?诗人眼中的瀑布是自己当时心情的写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揭示了李白此时心胸之豁达,该怎么读?(六)品味语言。1全诗哪个字写得好,为什么?生自由谈。引导学生谈出、读出自己的理解。如:“挂”字,一个“挂”字,让我们想象到瀑布高直平展的`子,给流动的瀑布以“静”的感觉,引起了读者的遐想:是谁把这么巨大的白绢挂起来的呢?挂在哪呢?如“直下”三千尺”写出了瀑布飞泻而下,又高又大。如银河瀑布充满神话色彩也写出了瀑布之长落九天”,诗人想象奇特,夸张地写出了瀑布的形态。2师:全诗是在写瀑布,第一句并不是写瀑布,好像没什么用处。你们同意吗?生生交流后回答:全诗写的是真实的景物,第一句写山,好像与瀑布无关,其实是为写瀑布做铺垫,写山是为了写瀑布。没有山,瀑布就无处可挂了。三、整体欣课件播放庐瀑布壮观景。四、读出感生自由读,习背诵。

第课时学习《山行》和《江雪》一、揭示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忧愁的诗人遥望到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那么,秋天的山林,冬雪中的江面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这节课我们学习《山行》和《江雪》这两首古诗。先来看第一首《山行》。二、初读古。(一)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注意“斜”)的读音。(二)指名读,学生评价。三、质疑解。(一)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二生自主朗读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的意思。(师巡视,提示学生可以试着按方位画出简图。)(三)提出不懂的问题。(四)讨论交流,解决疑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五)借助多媒体,感悟作者用词的精炼。

1寒山:不是山的名称,深秋时节山中有寒意。一个“寒”字,既写出了季节特点,又写出了作者的感觉。2坐:因为。3红于:比……更红。于:比。这句话用谁和谁作比较?用霜叶和二月里的鲜花作比较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4录像展示:山的高处白云升起隐约有人家和漫山遍野经秋霜打过的火红的枫叶,理解“白云生处有人家”和“霜叶红于二月花”。(六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站在山脚下的诗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四、体会情感。(一学生多种形式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二)配乐,播放课文意境课件。教师旁白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人不禁由衷地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山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