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人的社会化_第1页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_第2页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_第3页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_第4页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任何社会都是由具体的人组成的,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与和建设。因此,社会学必须考察: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个体的人格和角色技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怎样培养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人格和角色?如此等等,都与人的社会化相关。一、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类型1.基本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发展社会化4.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三、研究社会化的理论视角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形成每个人独特的“人格”。“人格”“指的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观照的模式,它们构成了特殊个体的一系列鲜明的品质特征。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㈠、潜意识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图)意识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产物,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意识的精神活动更为重要精神分析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无意识现象,特别是潜意识现象,而不是意识现象㈢、本能论: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每种本能都有根源、目的、对象和强度四个特征早期:性本能(里比多,libido)和自我本能后期:生本能和死本能㈣、人格论:1、人格结构:(图)人格部分描述遵循原则本我(id)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快乐原则自我(ego)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现实原则超我(superego)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至善原则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发展:“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对心理发展阶段的分期:①口唇期(0~1岁):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的发展从嘴开始,吮吸本能也能产生快感。这一年龄段内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摄入、撕咬、含住、吐出和紧闭是五种主要的口腔活动模式。如果对一种原始模式产生固着作用,成年后就可能形成相应的人格特征。②肛门期(1~3岁):此时的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在肛门区域,如大便产生肛门区域粘膜上的愉快感觉,或以排泄为快乐,以抹粪或玩弄粪便而感到满足。

③、性器期(3~5岁):约在3~5岁,儿童进入性器期,变得依恋于异性父母一方。这一早期的亲子依恋被弗洛伊德描述为“恋母情结”,故性器期又叫恋母情结期(恋父情节:“克勒厄屈拉情节”)。④、潜伏期(5~11岁):随着建立较强的抵御恋母情结的情感,儿童进入潜伏期。此时的性发展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这个时期,口唇期、肛门期的感觉,前生殖期恋母情结的各种记忆都逐渐被遗忘,被压抑的里比多差不多一扫而光,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以上三个阶段称为前生殖阶段。弗洛伊德认为,它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人格的最初形成应是在5岁左右。

⑤生殖期(12~20岁):在青春期,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同时,到了青春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达到生殖期人格的理想水平是很难的。人格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一是固着,二是倒退,固着和倒退是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态度类型:内倾和外倾功能类型: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两种态度和四种机能类型组合起来构成八种心理类型二、荣格的心理类型学(人格理论)八种人格/心理类型外倾思维型

内倾思维型

外倾感觉型内倾感觉型内倾情感型

内倾直觉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情感型

外倾内倾(1)总体原则: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展开的一个进化过程人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固定地以不同顺序逐渐展开,且这一模式在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2)阶段性原则: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其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力量,使人格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三、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一个阶段危机的解决究竟是属于积极解决还是消极解决则取决于其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比率人格的健康发展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3)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表)阶段年龄危机品质1:积极解决危机品质2:解决危机失败主要影响者及主要关系范围1.婴儿期0-1.5信赖对不信赖希望恐惧母亲及母亲式的人物2.童年期1.5-3自律对羞愧与怀疑自我控制与意志自我怀疑双亲3.学前期3-6创新对内疚生活指向和目的无价值感基本家庭成员4.学龄期6-12勤奋对自卑能力无能邻里、学校5.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忠诚不确定感同伙集团内外领袖典型6.成年早期18-25亲密对孤独爱泛爱友谊、性爱、竞争与合作中的伙伴7.成年中期25-65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关心他人自私自利劳动分工和共管家务8.老年期65-死自我完善对失望智慧失望和无意义感“人类的”“我这一类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危机和相应品质作为生物个体的人经过社会化,能够成为具备社会知识、掌握社会规范的社会人,需要一定的生物条件,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经过社会化而成为社会人的。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在生物界中,只有人类个体能够接受社会化的训练而具备社会属性,并参与人类社会生活,离开了人类特有的生物素质,社会化的活动就无法进行。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具备的潜在能力主要表现在: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等方面。二、社会化的主体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一、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二、成人继续社会化在成年期,人在生理上已经完全成熟,并将面临许多重大生命事件的发生,比如恋爱、结婚、生子、就业等。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三、代沟问题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四、社会化的内容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一、社会角色的涵义与类型

(一)社会角色的涵义: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二)角色集由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组成角色集。

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这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情况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这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社会角色的类型

1、按照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2、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心理状态差异可将社会角色分为: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3、按照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不同可将社会角色分为: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4、根据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差异可将社会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不自觉的角色是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所谓自觉的角色,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一个人在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的角色;其次,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出现自觉的角色;再次,特定的环境与任务常容易使人表现出自觉的角色;最后,经常的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

规定性角色是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功利性角色是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规范、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二、社会角色的扮演

(一)社会角色的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在社会舞台上,角色确定不当大致有几种情况:第一,不能胜任角色;第二,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第三,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角色确定的有效性,也是角色确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角色确定的有效性是一个人长期活动、长期努力、坚持不懈的结果。(二)社会角色的表现1.布景与道具作用有二:一是象征性的,即他们象征着某一种角色的标志或活动场所,也间接证明着某一种角色的有效性;二是实用性的,即他们是某些角色的实际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工具。2.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言谈、举止、姿态、风度等是社会角色内在品质的体现,因而在角色的表现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3.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台前的表现是人们正在充当这些角色时的表演;台后的表现是在表演某种角色以前的准备活动。(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1.对角色的期望——大多数人的看法2.对角色的领悟——个人的看法3.对角色的实践(四)角色距离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人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也就是说,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之间存在的差距,即角色期待与角色表现之间不相匹配。原因:第一,可能是人们尚未领会他们的角色,也可能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拒绝按照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去扮演。第二,可能是对角色的期待不清晰,尤其是在对待那些新近出现的角色时。

三、社会角色的失调与调适

(一)社会角色的失调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5.角色混同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所谓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所谓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角色失败的结果有两种:一是个体不得不放弃所扮演的角色,如夫妻离婚,没有考上大学等;二是虽然个体还处于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经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如对子女教育不力的父母等。角色混同是指角色承担者不遵从特定角色规范的要求,将某一角色的行为方式去充当其他角色,颠倒或混淆了角色间的行为准则和要求。

角色混同有以下2种情形:(一)自我角色混同:指个人在角色扮演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身所具有的不同角色的规范相混淆。(二)他人角色混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