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装…………○…………外…………○…………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内…………○…………装…………○…………订…………○…………线…………○…………一、文言文阅读(共6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三槐堂铭苏轼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1),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2),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3),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4),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注释:(1)汉、周之际:指五代的后汉、后周。(2)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3)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凭以索偿。(4)李吉甫、李德裕:均唐代贤相。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可必乎必:确定,一定B.而其可必也审矣审:明白,清楚C.皇恤厥德皇:同“遑”,闲暇D.呜呼休哉休:停止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肇锡余以嘉名B.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言既遂矣,至于暴矣C.何其子孙之多贤也戒之慎勿忘D.而忠恕仁厚屈心而抑志兮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B.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C.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D.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三槐堂”乃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文章借其德厚施福延及子孙表达了善恶有报的天命观。B.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五代时期就已经出名,辅佐过宋太祖、宋太宗,文武全才,可惜因为做事太过正直没被封相,但他儿子懿敏公在宋真宗朝做了宰相。C.作者以李栖筠、李吉甫、李德裕一门功名富贵但“忠恕仁厚不及”门的勋业,突出赞美晋国王公一门的勋业。D.本文从天命之理写到王氏家族,赞美了“忠恕仁厚”的德行,不怨天尤人,不汲汲于功名富贵,含有着警醒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以载道”的典范。5.翻译上文中划线的句子。(1)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2)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送姚姬传①南归序[清]刘大櫆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独全,故生而向学,不待壮而其道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姚君姬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余甚畏之。姬传,余友季和之子,其世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其后余漂流在外,倏忽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学应举,复至京师。无何,则闻姬传已举于乡而来,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姬传之显名当世,固可前知。独余之穷如曩时,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昔王文成②公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见之,谓宜以第一流自待。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为显官。”文成莞尔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其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姬传道;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以尧舜为不足为,谓之悖天,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若夫拥旄仗钺,立功青海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其次也。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遂书之以为姬传赠。(注)①姚姬传:姚鼐,字姬传。姚鼐与方苞、刘大櫆合称“桐城三祖”。②王文成: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死后谥号文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游:交游B.余甚畏之畏:畏惧C.谓之漫天漫:欺骗D.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而归不售:不成功,未考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世父则南青也非有能硕茂之也B.归与姬传相见夫人之相与C.其父携至京师实迷途其未远D.诸贵人乃皆大惭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B.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C.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D.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太夫人/仁恭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饮至夜分/乃罢/4.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直接表明姚姬传具备成为“第一流人才”条件的一项是(
)①甫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②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欲压余辈而上之。③而学殖将落,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也。④今天既赋姬传以不世之才。⑤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⑥有能为尧舜之资而自谓不能,谓之漫天。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③⑥D.①②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写于姚鼐离京准备回乡之际,作者在文中热情赞扬了姚鼐的诗文才华,并借用孟子的话表达对姚鼐的厚望。B.文中叙述刘氏与姚氏的两代友谊,赞赏姚鼐天资独厚,少年有成,前途不可估量。同时也流露自己老大无成的感慨。C.文章以王守仁为例,说明第一流人才不只是想做大官,或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建立功业,还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圣贤。D.文章以勉励姚鼐志当存高远为中心,用议论开篇,中间夹叙夹议,尾段点明写作缘起,全篇文辞简约,感情真挚恳切。6.翻译句子。(1)既老而后从事,则虽其极日夜之勤劬,亦将徒劳而鲜获。(2)即其区区以文章名于后世,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3)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贾谊论①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②,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夫绛侯、灌婴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③!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④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痛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注释:①贾谊:少年时即以才显,汉文帝时曾召为博士,任太中大夫,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梁王太傅,三十三岁即忧愤而死。②昼: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一带。③痛哭:贾谊《治安策》中谈及时势,有“可为痛苦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之句。④趯(tì)然:心情激动、冲动的样子。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负可致之才负:辜负B.夫子何为不豫豫:快乐C.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分:情分D.而遽为人“痛哭”哉遽:突然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贾生,王者之佐君子之不忍弃其君B.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才有余而识不足也C.犹且以不用死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D.君子之欲得其君则知其有狷介之操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人要有才能不难,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出来实在难啊。B.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再派子夏去(表明自己的志向)。C.是亦不善处穷者也。是因为他也不善于处于贫穷的境地。D.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谨慎地显露自己啊!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于贾谊这样才能卓越却壮志难酬的人才,虽深表惋惜,但也直率地指出了他的问题。B.文章举出孔子的例子,是想说明君子如果想遇到信任自己的君主,就应该不懈地努力争取。C.作者认为贾谊的理想抱负之所以没能实现,就是因为没能取得绛侯、灌婴这类大臣的支持。D.本文深入分析了贾谊的人格特质,强调身为人才,要有“有所待”、“有所忍”的人生修养。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管仲论苏洵管仲相威公[注],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吾观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注]威公,即齐桓公。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B.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C.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D.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夷狄,古时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B.薨,古代称诸侯王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有时也用来称呼皇妃及帝王子女之死。C.弹冠,本义指拂去帽子上的灰尘,如“新沐者必弹冠”,也指将要做官或做官。D.不肖,文中指不才、不贤,与“臣等不肖”中的“不肖”语义相同,均为谦辞。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所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齐桓公死后国家混乱与晋文公死后国家稳定进行对比,意在突出培养选拔贤臣的重要性。C.文章借萧何将死之时向刘邦举荐曹参来代替自己担任相国的例子,论证了举贤任能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D.本文是一篇史论,以全新的视角对管仲这一历史人物进行审视,层层深入,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判。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2)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哀公命席,问于孔子,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1),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2);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3)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4);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取材于《礼记》)注释:(1)齐难(zhāi
nǎn):庄重恭敬的意思。(2)和:舒适。(3)沮:恐吓。(4)干橹:盾牌。(二)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圣贤,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1)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取材于《孔子家语》)注释:(1)埃墨:灰尘、尘土。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爱其死以有待也爱:吝惜B.儒有委之以货财委:推托C.子贡以所赍货赍:携带D.穷改节乎节:操守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怀忠信以待举夫夷以近B.其自立有如此者其孰能讥之乎C.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向之所欣D.吾之信回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夙夜强学以待问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B.淹之以乐好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C.告籴于野人告诉村民哪里可以买到米D.岂或启佑我哉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4.材料(一)中谈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语句与之不符的一项是()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论语•公冶长》D.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6.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请你结合材料(一)中的语句,从儒者人格的角度简要评析孔子的上述行为。7.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问:“师①与商②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注释:①师:颛孙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②商:卜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两则语录都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结合其中一则简要说明。6、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是故子墨子曰: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取材于《墨子·非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而墨子非之,奈何!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
)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屈伸,而容貌得(
)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而行列得(
)焉,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取材于《荀子·乐论》)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度:法度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流:放纵C.曲直、繁省、廉肉、节奏廉:清亮D.其化人也速化:教化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厚措敛乎万民何不虑以为大尊浮乎江湖B.形而不为道裂地而封之C.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埏填以为器D.夫声乐之入人也深人之有是四端也3.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括号处,正确的一项是(
)A.豪雅变B.豪庄变C.广雅正D.广庄正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B.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C.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D.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音乐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所以开展音乐活动是错误的。B.荀子认为人的情感变化表现在音乐之中,这种表现必须进行引导才能避免祸乱。C.《乐论》从设置音乐的原则和方法两个角度批驳了《非乐》的观点。D.荀子认为音乐感化可使家庭内部相爱相亲,朝廷上下相慕相敬,天下百姓归顺服依。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7.结合文本,谈谈墨子和荀子对待音乐的见解有何不同。你更赞赏谁的观点?请简述理由。============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1.D2.A3.B4.B5.(1)人要是下了决心就能打破天道,天道要是确定了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2)一个国家将要兴起,就一定有德惠遍施于世人的大臣,尽力贡献而不求报答,。【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呜呼休哉”意思是“多么美好啊”。“休”,美。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以”,介词,用,把。B.“于”,介词,被。/介词,到。C.“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代这件事。D.“而”,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并列。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世上谈论天道的人,不等天道落定便去要求它的灵验,所以认为天道茫茫,难于预测。“论天者”是名词性短语,即“谈论天道的人”,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求”的宾语是“之”,动宾后断开,而且“故”意思是“所以”,一般放在句首,排除D。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B.“但他儿子懿敏公在宋真宗朝做了宰相”错误,文中“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在宋真宗朝做宰相的是晋国王公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懿敏公是魏国文正公的儿子,所以应该是晋国王公的孙子,他没有在宋真宗朝做宰相。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得分点:第一个“定”,下定决心;“天定”,天道确定。第二句得分点:“兴”,兴起;“世德之臣”,德惠遍施于世人的大臣;“厚施”,尽力贡献;“不食其报”,不求报答。参考译文:天道是一定的吗?可是贤德的人不一定显贵,仁善的人不一定长寿。天道不是一定的吗?可仁善的人却必然后继有人。这两种说法取哪种才算恰当呢?我听申包胥说:“人要是下了决心就能打破天道,天道要是确定了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世上谈论天道的人,不等天道落定便去要求它的灵验,所以认为天道茫茫,难于预测。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放肆。像从前盗跖的长寿,孔子、颜回的困厄。这都是天道尚未落定啊。松柏生在山林当中,开始的时候,它们困厄在蓬蒿野草当中,遭到牛羊的踢踏蹂躏;可是到了最后,它们能四季常青,经历千年而青翠如初,这就是因为天道已然落定。善恶的报应,将会一直延续到子孙后代,由此看来天道的落定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我用所见所闻来考察其中的规律,发现天道落定的必然之势是十分清楚明白的。一个国家将要兴起,就一定有德惠遍施于世人的大臣尽力贡献而不求报答,然后他的子孙才能与恪守成法、保有太平盛世的君主一同享受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达于后汉、后周的时候,曾经接连侍奉过太祖、太宗两位皇帝,能文能武,亦孝亦忠,天下人都盼望他能担任宰相之职,然而王公终究因为为人耿直而不能与时世相融合。他曾经在自己的庭院中栽下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一定有位列三公的人。”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担任了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的宰相,正逢上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的好时候,他享有福禄荣名共十八年。如果今天托物给别人,明天就往回要,那么可能能要回来,也可能要不回来。而晋公修养自身的德行,向上天求取报答,那么必是数十年之后才能得到报答,那时候就好像是拿着契约两联中的一联,亲手与上天进行交割一样。我是因为这些才知道天道的灵验果真是必然的。我没有赶上亲眼看到魏公,只是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懿敏公以敢于直言迸谏来侍奉仁宗皇帝,在朝廷中出入侍奉皇帝、外出统兵打仗有三十多年了,他的官位并没有与他的功德相称。这是上天想要让王氏复兴吗?为什么王氏的子孙有如此多的贤良之才呢?世上的人有把晋公比作李栖筠的,论雄才伟略、为人正直等方面,他们真是不相上下。李栖筠的儿子吉甫、孙子德裕,享受的功名富贵与王氏一族差不多,但是若说到忠诚宽厚、仁善朴实等方面,却不如魏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一族的福分,还没有到达鼎盛的时候啊!懿敏公的儿子巩与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且文方卓越,以此来继承他家的传统。我因此把这些铭记了下来。铭文说:“多么美好啊!魏公的丰功伟业,与槐树一起萌芽成长。勤劳地添土栽植,必然要经过一代的时间才能成长起来。他成为真宗皇帝的宰相后,天下四方因此而平安无事。回来后看到自己的家园,已经是槐荫满庭了。我辈小人,等不到清晨变成黄昏,就忙着寻找时机,追求名利,哪有时间去顾及自己的品德?只是希望能够凭着侥幸,不劳而获罢了。如果没有你们这样的君子,又怎能使国家得到治理?都城的东面,有晋公的居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就象征着晋公一家的贤德。多么美好啊!”2、1.B2.A3.C4.D5.C6.(1)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得。(2)即使他仅仅以文章传名后世,这也不是我对姬传的期望。(3)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观赏游览的豪富人和卖水果的人,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余甚畏之”,畏:敬畏,敬服。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都是助词,表判断。B.前者,介词,和,与;后者,“与”和“相”连用,相与,相处、相交往。C.前者,代词,他的;后者,副词,大概。D.前者,连词,于是,就;后者,副词,竟然。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姬传之尊府方垂髫未娶”句意完整,“姬传之尊府”做主语,“未娶”作谓语,“垂髫”作状语,“娶”后停顿AD;“则太夫人必命酒”句意完整,“太夫人”作主语,“命酒”作谓语,其后停顿,排除B。句子翻译为: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摆酒设宴,一直饮到半夜才散席。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③是将自己和姚姬相比,属“间接”,排除BC;④是直接表明其是“不世之才”,并非条件;⑥讲“怠慢上天”的其它有才能者,排除A。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说明第一流人才不只是想做大官,或在万里之外的边疆建立功业,还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圣贤”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王守仁说“恐第一流当为圣贤”,意思是恐怕第一流的应该是圣贤之人,由此可知,不是第一流人才“应努力成为有道德的圣贤”,而是有道德的圣贤才是第一流人才。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翻译时应注意:既,如果;虽,即使;勤劬,勤奋学习;鲜,很少,这里指没有。第二句翻译时应注意:即,即使;区区,仅仅;望,期望。第三句翻译时应注意:业,以……为职业;凡,凡是;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定语后置句,翻译为“长安观赏游览的豪富人”。【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参考译文:古代的圣贤之人,他们也许是能够得到上天照顾的原因吧,所以(他们)一生下来就爱学习,不到成年就学有所成了。如果等到老了再去学习,那么,即使他夜以继日地用尽所有的精力去勤奋学习,也将是徒劳而无所获的。姚鼐字姬传,刚到二十来岁就已经无所不学了,我非常敬服他。姚鼐是我朋友季和的儿子,他的伯父就是(著名的)南青先生,回忆(我)年轻时与南青交往,(那时)南青才二十岁,姚鼐的父亲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未娶妻,姚鼐的祖母仁义恭敬很有礼节。我(每次)到姚家去,他的祖母都一定要摆酒设宴,一直饮到半夜才散席。此后,我一直在外漂泊,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再)回乡见到姚鼐时,这时姚鼐的年龄已经超过他父亲与我交往时的岁数了。第二年,我因为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再次来到京师。不久,就听说姚鼐乡试中举也来到了京城,还没有娶妻成家。我读他所写的诗文辞赋,几乎有赶上和超过我们这辈人的势头。姚鼐能够闻名于当世,这是本来就事先预料到的。只有我还像以前一样穷困无知,而学问的积累增长也将衰落。我不能不对姚鼐感慨赞叹啊。从前王守仁小时,他父亲带他来到京城,京城的(许多)贵人见了他,都说他应该是第一流的,王守仁问什么是第一流,诸贵人说:"考中进士,做大官。"文成微微的笑着说:"恐怕第一流的应该是圣贤之人。"诸位贵人都非常惭愧。现在既然上天赋予姚鼐世以稀世的才华,并且姚鼐也有志于古人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做法,那考中进士做大官,不是姚鼐所追求的。如果他只是凭文章出众而名传后世,也不是我对姚鼐的期望。孟子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认为不值得去做尧舜,那是违背天理,有能成为尧舜的天资却说做不到,那是不尊重天理。像那举着大旗,手持武器,统领士兵,在遥远的边疆立下战功,这是英雄豪杰们所做的,而我认为还是其次的。姚鼐参加了礼部组织的考试,没有考中要回乡,于是我就写了这篇序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他。3、1.A2.B3.C4.B5.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意思是: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负”,怀有。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转折。C.因为/表目的,可解释为“来”。D.代词,他们的/代词,这类人。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是亦不善处穷者也,翻译为: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君子如果想遇到信任自己的君主,就应该不懈地努力争取”,表述有误。文中说“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意思是“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他都想勉力扶助”。君子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不懈地努力争取。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取”,“达到……目标”;“远”,“长远”;“待”,“等待”;“就”,“成就”;“忍”,“忍耐”。参考译文:人要有才能并不难,真正难的是怎样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出来。可惜啊,贾谊虽然能够做帝王的辅佐之巨,却未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君子要想达成长远的目标,就一定要等待时机;要想成就伟大的功业,就一定要能够忍耐。古代的贤能之士,都有建功立业的才能,但有些人最终未能施展其才能的万分之一的原因,未必都是当时君王的过错,也有可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我看贾谊的议论,照他所说的规划目标,即使夏、商、周三代的成就又怎能超过他呢?遇到像汉文帝这样的明君,尚且因未能尽才而郁郁死去,照这样说来,如果天下没有尧、舜那样的圣君,就终身不能有所作为了吗?孔子是圣人,曾周游天下,只要不是极端无道的国家,他都想勉力扶助,希望终有一天能实践他的政治主张。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接洽,再派子夏去联络。君子要想得到国君的重用,就是这样的殷切。孟子离开齐国时,在昼地住了三夜才出走,还说:“齐宣王大概会召见我的。”君子不忍心别离他的国君,感情是这样的深厚。公孙丑向孟子问道:“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孟子回答:“当今世界上(治国平天下的人才),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要不高兴?”君子爱惜自己是这样的无微不至。如果做到了这样,还是得不到施展,那么就应当明白世上果真已没有一个可以共图大业的君主了,也就可以没有遗憾了。像贾谊这样的人,不是汉文帝不重用他,而是贾谊不能利用汉文帝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啊!周勃、灌婴都是汉高祖的旧部,他们这种君臣遇合的深厚情分,哪里只是父子骨肉之间的感情所能比拟的呢?贾谊不过是洛阳的一个青年,要想使汉文帝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完全抛弃旧有的规章制度,采用他的新主张,也太困难了。作为贾谊这样的人,应该上面取得皇帝的信任,下面取得大臣的支持,对于周勃、灌婴之类的大臣,要从容地、逐渐地和他们加深交往,使得天子不疑虑,大臣不猜忌,这样以后,整个国家就会按自己的主张去治理了。不出十年,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郁结烦闷,心绪不宁,表露出退隐的思想。此后,终因经常感伤哭泣,以至于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于身处逆境的人。谋划一次没有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再被采用呢?不知道默默地等待形势的变化,而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唉,贾谊真是志向远大而气量狭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古人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必然会有超脱世俗的毛病。因此不是英明智慧、不受蒙蔽的君主,就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我很惋惜贾谊的抱负未能施展,所以对此加以详尽的评论。同时也要使君主明白:如果得到了像贾谊这样的臣子,就应当了解这类人有孤高不群的性格,一旦不被重用,就会忧伤颓废,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谨慎地显露自己的才能啊!4、1.C2.D3.D4.(1)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2)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功之成”与“祸之作”是对称结构,“非成于成之日”与“不作于作之日”也是对称结构,故“功之成”与“非成于成之日”之间要断开,“祸之作”与“不作于作之日”之间要断开,排除BD;两个“所由”分别做“起”“兆”的定语,组合成偏正结构共同作两个“有”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语义相同,均为谦辞”错,文章“其君虽不肖”的“不肖”指的是不贤明,不是谦辞,语义不同。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对他的是非功过进行了全面的评判”错,全文主要是批判管仲不懂治国之本,临终不能荐贤自代,没有对是非功过的面的评判。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关键词:声,音乐;色,美色;遂,满足、完成;欲,欲望;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2)关键词:因,趁着、乘着;自代,代替自己;虽,即使;未为无仲也,判断句,不算是失去管仲。参考译文: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五位公子开始争夺君位,祸乱蔓延开来,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再看看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而已。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因为管仲在。一旦管仲去世,这三人就可以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住齐桓公了吗?齐国不担心有这三人,而是担心没有管仲;有管仲在,那么这三人只不过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齐桓公侥幸而听了管仲的话,诛杀了这三个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除掉他们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治理的人啊!如果他乘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齐桓公死后,齐国一败涂地,这没有什么值得困惑的,因为他仅依靠一个管仲,而管仲却死了。天下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实际上是有贤臣而没有明君。齐桓公在世时,就说天下再没有管仲这样的人才了,我不相信。我看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5、1.B2.C3.C4.C5.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6.答案示例:孔子困于陈、蔡,绝粮七日。面临如此困厄的局面,他仍然讲诵不辍,弦歌不衰。孔子的行为正体现了儒者所特有的立身准则:“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在众人威逼、武力恐吓、死亡威胁、残暴统治等困厄情况下,他也不会改变操守。这就是儒者应有的人格。7.不过分,也没有不足,文质兼美的中庸和平衡。【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儒有委之以货财,意思是“把货物钱财拿出交付给儒者”。“委”应当解释为“交出、拿出”。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以”分别解释为“目的连词,来;连词,表并列”;B项,“其”分别解释为“代词,指儒者;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C项,“所”都是“所字结构”;D项,“之”分别解释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故选C。3.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A项,重点词语有“夙夜”,早晚;“强学”,努力学习。正确。B项,“淹之以乐好”,介词结构后置句;重点词语有“淹”,使动用法,使……沉溺。正确。D项,重点句式“岂……哉”,“难道……吗”。正确。C项,“告籴于野人”介词结构后置句,应解释为“向村民询问哪里可以买到米”。故选C。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题干中“言必先信”的意思是“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强调“诚信”;A项,“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意思是“同朋友交往时说话要讲诚信”,强调“诚信”;B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意思是“人要是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强调“讲信用”,即“诚信”;D项,“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的意思是“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强调“诚信”。C项,“老者安之,朋友信之”的意思是“对于年老的,使他得到安乐;对于朋友,就信任他”,强调“信任”,二者不是同一个意思。故选C。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重点词有:刺讥,讥讽、批评;中,切中;病,弊病。6.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首先翻译概括孔子的行为:在“断粮七日”“从者皆病”的情况下,孔子依然“愈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其次从材料一中寻找能体现孔子行为的语句,他的行为正体现了材料一中“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第三,进行评述,注意扣住“儒者的品格”,比如为什么孔子能够在“断粮七天,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的情况下,仍能够如此从容地“慷慨讲诵,弦歌不衰”?正是因为真正的儒者不会因为众人胁迫、武器恐吓、死亡威胁等而改变自己的操守。7.本题考查理解文本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观点的能力。依据第一段材料,子贡问的“师与商也孰贤?”和孔子所答“师也过商也不及”和“过犹不及”可知,孔子的观点是:“过犹不及”,即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而是应该中庸和平和。依据第二段材料,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质胜文、文胜质都是不正确的,真正的君子应该是文质兼美的:“质”的质朴品质和“文”的文化修养结合。据此,考生可以推知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思想:既不过分也不会不足的中庸平衡才是最佳的。【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一)鲁哀公命令(人)铺设席位,向孔子询问,说:“冒昧地问(您),儒者的德行有(哪些)。”孔子回答道:“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珍宝来等待(诸侯)聘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怀藏忠诚和诚信来等待被举荐,努力去做来等待被采用。儒者立身处世(就)像这样。儒者有庄重敬畏的行为,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一定以诚信为先,行为一定公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争走平路的好处,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吝惜自己的死亡来等待(时机),保养自己的身体来有所作为。儒者(在修养方面的)准备(就)像这样。把货物钱财交付给儒者,用声色嗜好使他沉溺,(他)见到利益不会放弃自己的道义;用众人胁迫他,用武器恐吓他,面对死亡(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操守。儒者独特的志向和操守(就)像这样。儒者有把忠信作为盔甲,把礼义作为盾牌(的情况);尊奉仁义做事,怀有道义交往;即使(国家)有残暴的统治,儒者(也)不会改变自己(坚守)的。”(二)楚昭王聘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去向楚昭王行拜谢之礼,途中路过陈国、蔡国。陈国、蔡国的大夫一起谋划说:“孔子是位圣贤,他讥讽批评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果被楚国聘用,那(我们)陈国、蔡国就危险了。”于是就派兵阻拦孔子。孔子不能前行,断粮七天,没有和外面联系的方法,(连)野菜汤都不够,跟随的人都生病(了)。孔子更加情绪激昂地讲解诗篇,依琴瑟而歌咏不停。子贡偷偷地冲出包围逃出去,用携带的财物向农夫请求买些粮食,得到一石米。颜回在破败的屋子里生火煮饭,有灰尘落(在)饭中,颜回拿起弄脏的饭就吃了。子贡在井边远远地看见了,(心里)不高兴,认为颜回偷吃。(子贡)进屋询问孔子:“仁人廉士,处在困境(的时候)会改变节操吗?”孔子说:“如果改变节操怎么称得上仁人廉士呢?”子贡问:“像颜回(这样的人),恐怕不会改变节操吧?”孔子说:“是的。”子贡把(颜回)偷吃的事告诉孔子。孔子说:“我相信颜回是仁德的人(已经)很久了,虽然你(这样)说,我(也)不因(此)怀疑(他),他那样做或许一定有原因吧?你留下,我要问问他。”(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说:“前几天我梦见祖先,难道是祖先(在)启发保佑我们吗?你做好饭拿进来,我要进献给祖先。”(颜回)说:“刚才有灰尘落(在)饭中,(我)想要放在那儿(不管),就不干净;想要扔掉,就可惜了。我就吃了它,(这饭)不能(用来)祭祖了。”孔子说:“对呀,我也(会)吃掉它。”颜回出去(后),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我相信颜回,不是等到今天啊。”弟子们因此就叹服他。第7题参考译文: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赶不上同样不好。”(《论语.先进》)如果质朴超过了文饰就显得粗野,如果文饰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相杂适中,才能算是一个君子。(《论语.雍也》)6、1.A2.D3.D4.B5.A6.民众和睦协调、同心同德,那么兵力就强劲,城防就牢固,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7.墨子认为兴乐厚敛万民,劳民伤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所以“为乐非也。”荀子则认为快乐必须通过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表现可以加以引导,使其“乐面不流”感动人的善心,这足立乐之方:同时通过配合协调等立乐之术来使家族和睦、君臣和谐、万民归依,从而达到感染教化的目的,所以兴乐乃王道之始:我更赞赏墨子的观点、如春秋时贤人繇余就曾说过:“礼乐法度,此乃中国所以乱也,自上圣创为文法,以约束百姓,仅仅小治。其后日渐骄淫,借礼乐之名,以粉饰其身;假法度之威,以督责其下,天下怨望,因生篡夺。”(意为:礼乐法度会约束百姓,只能获得小的安定,而后可能借礼乐之名督责百姓,引发民怨。)墨子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其观点貌似浅显,实则切中要害,入木三分。【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实词的能力。A项,“度”解释为“法度”错误,应为“考虑”。故选A。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用法的能力。A项,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向”;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B项,连词,表假设;连词,表顺承。C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汽车内装饰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晶闸管控制触发板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宽角度心型头戴式话筒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专题练习((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江苏省泰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竞赛题((上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高中数学课件】排列、组合和概率
- 住宅楼钢楼梯及户内钢构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民生银行购销合同范例
- 水利工程招投标法规要点解析
- 金融工程出纳人员聘用协议
- 裕华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 历史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食品生产许可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农业银行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继续教育平台“大学习”活动线上培训栏目题及答案
- 按摩店合作合同(2篇)
- DB11T 2324-2024脚手架钢板立网防护应用技术规程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素养评估试题及答案
- 教育软件在线购买与使用授权协议
- 三化一稳定严进严出专案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运动控制器系统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