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检验员_第1页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检验员_第2页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检验员_第3页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检验员_第4页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检验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检验员第一讲良好的质管理念和质量检验的概述第一节、质量检验的重要性质量重要性:提高质量,迫在眉睫,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提高竞争力,首先必须要提高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的好坏,已经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质量意味着产量。质量检验的重要性:质量管理起源于质量检验。质量检验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发展,质量检验永远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质量检验工作肩负着与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鉴别、把关、预防、报告和监督等职能,在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质量保证作用。做为质量检验的执行者——一个合格的检验员,在企业生产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个人素质的同时,还要当好工人的质量宣传员和技术辅导员。走进生产第一线,并随时宣传“质量第一”的思想,指导、帮助生产工人进行质量分析、解决质量问题。检验人员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与生产和技术人员的沟通。第二节品质管理的演进史到目前为止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传统质量管理阶段;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一、传统质量检验阶段传统质量检验阶段是单纯靠检验或检查保证产品或工作质量的,产品生产后经过检验,区分合格产品与不合格产品。合格产品投放市场交付客户使用,不合格产品需通过返工、返修、降等级使用或报废等方式进行处理。缺点:

1、传统的质量检验阶段是事后的质量保证;

2、缺乏“预防”的功能,只起到鉴别和把关的作用;

3、全数检验;

4、检验成本高。

二、统计质量控制阶段在1920年前后诸多质量管理专家致力研究如何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192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罗半格、道吉以及休哈特等,针对传统质量检验缺乏预防性的问题,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先后提出了在生产过程中抽样检验方案设计的“统计抽样”理论和控制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特性值分布的“质量控制图”。与质量管理的结合。特点:1、数理统计方法和质量管理的结合;

2、出现了“统计抽样”理论和“质量控制图”,控制图的出现是质量管理从单纯事后检验进入检验加预防阶段的标志。缺点:1、忽略了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中各环节的作用,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使人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是统计专家的事情;2、在计算机和数理统计应用不广泛的情况下,使很多人感到高不可攀,难度大。三、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所谓全面质量管理,是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旨在通过让顾客和所有相关方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一种管理途径。目前举世瞩目的ISO9000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等,都是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三全”管理: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要求:①全员的培训教育;②明确的职责、权限和接口;③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④奖罚分明。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生产(产品的设计阶段)、形成(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和实现(产品的使用和售后服务阶段)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要求:①质量策划;②程序文件的编制和实施;③过程网络的管理。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要求:①建立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②确立管理职责、权限和接口;③配备必要的技术、物质资源;④管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质量检验在不同的质量管理阶段所起的作用1、传统的质量检验阶段:主导作用;2、统计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基础,提供数据;四、产品质量观念的发展的三个历程:1、上世纪50年代以前的观念:质量是检验出来的;2、上世纪70年代左右的观念:质量是制造出来的;3、上世纪90年代左右的观念:质量是设计出来的;第三节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一、质量检验的定义产品质量检验是通过观察和判断,适时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对产品而言,是指根据产品标准或检验规程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观察,适时进行测量或实验,并将得到的质量特性值(测定值)与规定要求相比较,判定出产品或产品批合格与不合格的一种技术性检查活动。符合性评价条件:1、标准判定的依据2、检验规程判定的方法二、质量检验的主要活动企业质量检验的主要活动内容有两大方面,一是产品检验和试验,二是质量检验的管理工作。(一)产品检验和试验公认的产品类别有四种:硬件、软件、服务及流程性材料,对于工业企业,产品检验工作经常按照生产过程不同阶段和检验对象不同而划分,包括:1、进货检验;2、工序检验;3、最终检验;4、成品入库、包装及出厂检验。(二)质量检验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正常有效运行,同时给检验人员的工作创造条件,必须做好质量检验的管理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项: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三大项:1、编制和实施质量检验和试验计划2、不合格品的管理3、质量检验和试验的记录、检验状态标识、证书、印章的管理。三、质量检验计划(一)质量检验计划的概念质量检验和试验计划,简称为质量检验计划,是对检验涉及的活动、过程和资源做出的规范化的书面(文件)规定,用以指导检验活动正确、有序、协调地进行(二)质量检验计划的作用检验计划是对检验和试验活动带有规划性的总体安排,它的重要作用有:1、节约质量成本中的鉴别费用,降低产品成本。2、合理配备和使用人员、设备、仪器仪表和量检具,有利于调动每个检验和试验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检验和试验的工作质量和效率,降低物质和劳动消耗。3、充分发挥检验职能的有效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制造成本。4、使检验和试验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使产品质量能够更好地处于受控状态。(三)编制检验计划的原则根据产品复杂程度、形体大小、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特点、批量的不同,质量检验计划可由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检验的主管部门负责,由检验技术人员编制,也可以由两个部门合作共同编制。编制检验计划时应考虑以下原则:1、充分体现检验的目的。2、对检验活动能起到指导作用。3、关键质量应优先保证。4、综合考虑检验成本。5、进货检验、验证应在采购合同的附件或检验计划中作出说明。并经双方共同评审确认。6、检验计划应随产品实现过程中产品结构、性能、质量要求、过程方法的变化作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生产作业过程的需要。四、质量检验的主要职能鉴别职能、把关职能、预防职能、报告职能、监督职能(一)鉴别的职能:鉴别的职能是其他各项职能的前提。鉴别的依据:产品标准、产品图样、工艺规程和订货合同的规定。方法:观察、试验、测量产品的质量特性。结论: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合格,不合格。(二)把关的职能质量“把关”是质量检验最重要、最基本的职能。具体体现在:依据检验的鉴别结果,剔除不合格品并予以“隔离”,实现不合格原材料不准投产、不合格半成品不准转序、不合格成品不准出厂,严把质量关的“把关”职能。(三)预防的职能现代的质量检验不是单纯的事后把关,还同时起到预防的作用。检验的预防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过程能力的测定和控制图的应用起到预防的作用。2、通过过程作业的首检与巡检起到预防作用。3、广义的预防作用。(四)报告的职能为了使领导层和相关的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产品实现过程中的质量状况,评价和分析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把检验获取的数据和信息,经汇总、整理、分析后写成报告,为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考核以及质量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质量报告的主要内容:1、原材料、外购件、外协件进货验收的质量状况及合格率2、过程检验、成品检验的合格率、返修率、报废率和等级品率,以及相应的质量损失金额;3、产品不合格原因分析4、重大质量问题的调查、分析和处理意见5、提高产品质量和质量改进的建议。(五)监督的职能包括:1、产品质量的监督;2、专职和兼职质量检验人员工作质量的监督;3、工艺技术执行情况的技术监督。监督的职能一般通过设置专职的巡检人员完成。五、质量检验的步骤1、检验的准备2、获取检测的样品送样抽样3、测量或试验4、记录5、比较和判定由专职人员将检验的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对照比较,确定每一项质量特性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从而判定被检验的产品是否合格。6、确认和处置检验有关人员对检验的记录和判定的结果进行签字确认。对产品是否可以“接受”、“放行”做出处置。对合格品准予放行,作业人员据此将合格品及时传递转入下一作业过程(工序)或准予入库、交付(销售、使用)。不合格品由有关人员按起程度分别做出相应处置。第四节实验室的基本知识一、实验室的基本工作准则(一)公正性坚持原则,以客观的科学的检测数据说话。(二)科学性

1、人员的素质和数量的配制能满足检测工作任务的需要;

2、检测仪器设备和试验环境条件符合检测的技术要求。(三)及时性实验室的检测服务要快速及时。以上是作为一个合格检验员必备的素质。二、样品质量控制(一)样品的抽取抽取的样品应做到真实、完整、具有代表性。1、规定具体的抽样方案2、认真作好抽样工作记录(二)样品的管理实验室应对样品的接收、保管、领用、传递、处理等过程进行严格管理,以确保样品不污染、不损坏、不变质,保持完好的原始状态。三、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一)检测的准备1、样品的技术状态是否完好。2、检测用仪器设备的功能和准确度是否符合要求;3、环境技术条件是否满足检测的技术要求。4、样品、仪器设备及环境状态的检查结果应如实记录。5、操作人员资质符合要求。(二)检测操作和记录1、检测人员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和检验规程进行检测操作。2、做好检测原始记录。3、在检测中,出现靠近合格界限的边缘数据时,须进行必要的重复检测,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4、检测结束,应对仪器设备的技术状态和环境技术条件进行检查。(三)异常情况的处理1、检测数据发生散布异常;2、因外界干扰(如停电、停水等)影响检测结果时;3、因仪器设备出现故障而中断检测时;4、在检测过程中,发现样品或试样(件)损坏、变质、污染第二讲进货检验、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的操作实务检验的分类,共有11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一、按生产过程的顺序分类:1、进货检验;2、过程检验;3、最终检验。二、按检验地点分类:1、集中检验;2、现场检验;3、流动检验。三、按检验方法分类:1、理化检验;2、感官检验;3、试验性使用鉴别。四、按被检验产品的数量分类:1、全数检验;2、抽样检验;3、免检。五、按质量特性的数据性质分类:1、计量值检验;2、计数值检验。六、按检验后样品的状况分类:1、破坏性检验;2、非破坏性检验。七、按检验目的分类:

1、生产检验;2、验收检验;3、监督检验;4、验证检验;5、仲裁检验。八、按供需关系分类:

1、第一方检验;2、第二方检验;3、第三方检验。九、按检验人员分类:1、自检;2、互检;3、专检。十、按检验系统组成部分分类:1、逐批检验;2、周期检验。十一、按检验的效果分类:

1、判定性检验;2、信息性检验;3、寻因性检验。第一节进货检验1、定义:进货检验是指对供方交付的原材料、元器件、零件、组装件、配套分机等进行的质量检验。2、进货检验的目的和作用就是通过进货检验,确保所购的产品,所外包的产品符合规定要求,防止不合格的产品进入工序进行加工或装配,及减少购货引起的经济损失。3、进货检验的要求:①按合同或协议明确交货产品的质量保证内容进行检验②按企业形成文件的检验程序,以及进货检验和试验规程进行检验和办理入库手续。③外购产品应是经企业评定合格供方的产品,其他情况进货应经过审批并通知相关部门。④按文件程序、质量计划、检验计划执行。⑤合格放行,不合格追回等处置。4、进货检验的内容①首件(批)样品进货检验在以下情况下应进行首件(批)样品的进货检验a首次交货;b供方产品设计上有较大的变更;c产品的制造工艺有了较大的改变;如:原材料,配比,操作条件。d供货停产较长时间后恢复生产;e需方质量要求有了改变。首件检验后,要留样,作为凭证,防止成批进货时质量发生改变。②成批进货检验为了使检验工作分清主次,集中主要力量检测关键件和重要件,确保进货质量。现代化企业对外购件按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A、B、C三类,实施A、B、C管理法:A类:是关键件,必检;B类:是重要件,抽检;C类:是一般件,对产品型号规格、合格标志等进行验证。第二节过程检验1、定义:过程检验是对本工序加工完毕的在制品、半成品的检验。过程检验的目的和作用目的:预防产生大批的不合格品和防止不良品进入下道工序。作用:a可以实施对不合格品的控制

b通过过程检验实现产品标识2、过程检验的要求;①依据质量计划和文件要求进行检验;②设置质量控制点进行过程检验;③一般不得将未完成过程检验的产品转入下一过程。3、过程检验的内容过程检验的内容,通常有三种形式:①首件检验是对加工的第一件产品进行的检验,或在生产开始时(上班或换班)、工序因素调整(设备、工艺)后前几件产品进行检验。目的:及早发现质量缺陷,防止产品成批报废,以便查明缺陷原因,采取改进措施。②巡回检验是检验员在生产现场,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有关过程(工序)进行流动检验。③完工检验完工检验是对一批加工完的产品(这里指零件、部件)进行全面的检验。目的:发现和剔除不合格品,使合格品继续转入下道工序或进入半成品库。过程检验除以上三种常用的形式外,还有:环境检验;工艺监督检查。第三节最终检验1、定义:最终检验也称成品检验或出产检验,是完工后的产品入库前或发到用户手中之前进行的一次全面检验。这是最关键的检验。2、最终检验的目的和作用①目的:是防止不合格产品出厂和流入到用户手中,损害用户利益和本企业的信誉。②作用:考核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规范和技术文件的重要手段,并为最终产品符合规定要求提供证据,因而最终检验是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实行质量管理活动的必需过程。最终检验的要求:ⅰ、依据企业文件进行检验;ⅱ、按规定要求检验作出结论;ⅲ、审批认可;第四节出厂检验及检验记录的管理一、成品出厂检验出厂检验为产品交付客户的最后一次检验程序,主要是检验包装方法、数量是否正确、标识是否正确及清晰,产品表面有否损坏等等!由于产品的特性不同,对一些质量特性不稳定,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产品,如果库存的时间比较长,还需要进行抽检,以确保产品质量合格。二、检验记录的管理(一)、检验记录的作用:1、表明企业实施的质量控制和最终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的证据。表明负责产品放行的检验部门和检验人员。2、质量信息,可供统计和分析使用,为纠正措施和改进质量提供依据。3、当客户需要时,向客户提供检验记录和数据。(二)检验记录的种类和内容

1、进货检验记录;

2、过程检验记录;

3、成品检验记录;

4、包装和发货记录;

5、设计、生产定型鉴定的检验记录;周期检验记录(稳定性检验);

6、检验报告、质量分析报告等。(三)检验记录的管理1、检验记录是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记录的一部分,首先,应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的要求,设计好每一张检验表单,使表单便于检验人员填写和它的真实、有效。2、其次按照质量记录控制程序要求,对检验记录进行标识、收集、编目、归档、贮存、防护、借阅和处理的管理。3、按检验和程序及检验规程将其中规定的记录及时传递其它部门,以及上报企业领导。第三讲检验状态及不合格品的控制第一节检验状态对于判定性检验而言,产品的检验状态有四种,即:产品未经检验(待检)、产品检验合格、产品检验不合格和产品已经检验但尚待判定。具体含义:一、待检指所生产的产品尚未经过质量检验的状态二、合格指所生产的产品已经过质量检验,处于完全满足全部规定的质量要求的状态。三、不合格指所生产的产品已经过质量检验,但处于不能满足某个规定的质量要求的状态。产品有很多项质量特性要求,只要有一项质量特性不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即应判为不合格。四、已检待定指所生产的产品虽然已经过质量检验。但由于某种原因尚未判定合格与否的状态。第二节检验标识检验标识一般可以分为验证状态标识和产品标识两个方面一、验证状态标识验证状态标识是标注产品所处的符合性状态的标识。有待检、已检合格和不合格三种。二、产品标识产品标识是用于每件、每批产品形成过程中识别记录的标识。目的在于区分不同类别、规格、批次等的产品,既能有效识别从投料到产成品全过程中的产品,防止混用,又可以实现产品加工过程的可追溯性,追溯到产品(或批)的原始状态、生产过程和使用情况的能力,以便查找不合格的原因,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下表列出验证标识和产品标识的区别:产品标识检验状态标识目的防止不同类型产品混淆必要时可以追溯防止不同检验状态产品混淆、错用不合格品识别可变性生产过程中应保持不变,是唯一性的标识生产过程中,状态变化标识也相应变化必要性产品必要时才标识凡经检验产品都要标识第三节不合格品的控制不合格品是指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外购件等对照产品图样、工艺条件、技术标准进行的检验和试验,被判为一个或多个质量特性不符合规定要求,统称为不合格品。一、不合格品的控制程序目的:是为了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质量特性要求的产品,并规定不合格品控制措施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职责和权限,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1、规定对不合格品的判定和处置的职责和权限。2、对不合格品要及时做出标识,以便识别。3、做好不合格品的记录,确定不合格品的范围。4、评定不合格品,提出对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并做好记录。5、对不合格品要及时隔离存放(可行时),严防误用或误装。6、根据不合格品的处置方式,对不合格品做出处理并监督实施。7、通报与不合格品有关的职能部门,必要时也应通知顾客。二、不合格品的判定1、产品质量有两种判定方法,一种是符合性判定,另一种“处置方式”判定。2、检验人员的职责是按产品图样、工艺文件、技术标准或直接按检验作业指导文件检验产品,判定产品的符合性质量,正确做出合格与不合格的结论。3、不合格品的适用性判定(处置判定)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根据产品未满足规定的质量特性重要性,质量特性偏离规定要求的程度和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制定分级处置程序,规定有关评审和处置部门的职责及权限。三、不合格品的隔离在产品形成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合格品,除及时做出标识和决定处置外,对不合格品还要及时隔离存放,以防止误用或误装不合格的产品,否则不仅会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还会影响人身的安全、健康和社会环境,给产品生产者的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四、不合格品的处置1、不合格品处理程序①一般生产组织a、作业人员在自检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和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经鉴别确认后均应按不合格品处置程序处理。b、对已做出标识的不合格品或隔离的不合格品由检验人员开具不合格品通知单(或直接用检验报告单),并附不合格品数据记录交供应部门或生产作业部门。c、供应部门或生产作业部门在分析不合格品的原因和责任及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的同时,提出书面申请经设计、工艺等有关技术部门研究后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与处理。d、责任部门提出对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理申请,根据不合格严重程度决定有关技术部门审批、会签后按规定处置程序分别做出返工、降级、让步接收(回用)或报废。e、当合同或法规有规定时,让步接收(回用)应向顾客(需方)提出申请,得到书面认可才能接受。②设置不合格品评审专门机构的组织一般情况下此组织存在于军工企业或大型企业。2、不合格品的处理方式。不合格品的处置有三种方式:①纠正——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返工——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要求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降级——为使不合格产品符合不同于原有的要求而对其等级的改变;返修——为使不合格产品满足预期用途而对其所采取的措施。②报废——为避免不合格产品原有的预期用途而对其采取的措施。③让步——对使用或放行不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的许可返工和返修的区别:返修包括对以前是合格的产品,为重新使用所采取的修复措施,如作为维修的一部分,结果不同,返工后有可能是合格品,返修后不是合格品,只是满足预期要求。降级和让步的区别:降级是降低等级,让步是直接使用或放行五、不合格品的纠正措施1、纠正①定义是为消除已发现的产品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②对象不合格和不合格品2、纠正措施①定义是生产组织为消除产品不合格发生的原因所采取的措施,只要措施正确、有效,就可以防止不合格再次发生。②对象针对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并消除这一原因,而不是对不合格的处置。3、制定纠正措施的步骤:①确定纠正措施;②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产品不合格的原因;③研究为防止不合格再发生应采取的措施,必要时对拟采取的措施进行验证;④通过评审确认采取的纠正措施效果。第四讲、供应商质量控制简述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活动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通常,某一产品不可能由一个企业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加工直至形成客户最终使用的产品,往往是通过多个企业分工协作来完成。另外,先进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如准时生产、敏捷制造、零库存等,使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愈加紧密,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也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向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演变。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企业越来越重于培育和发挥自身的核心能力,对于非核心业务大多采用外包的方式,由供应商提供核心业务以外的作业。供应商所提供的零部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成本,影响着顾客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互利共赢的关系原则下加强供应商的质量控制已经称为企业质量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第一节供应商选择与质量控制一、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典型形式A、传统的竞争关系;B、合作伙伴关系,或者叫互利共赢关系(强调供应商和制造方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互利共赢关系给企业、供应商以及双方带来的利益点项目企业供应商双方利益点1、提高产品质量1、提高市场需求的稳定性1、增强质量优势2、降低合同成本2、货款回笼及时可靠2、增进沟通、减少纠纷3、实现数量折扣3、准确把握顾客需求3、实现优势互补4、获得及时可靠的交付4、获得合作伙伴的技术和管理支持4、共同减低运营成本,实现成本优势5、降低库存费用5、提高零部件的质量5、提高资产收益率6、缩短产品开发周期6、降低生产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