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玉衣制作与使用概况_第1页
金缕玉衣制作与使用概况_第2页
金缕玉衣制作与使用概况_第3页
金缕玉衣制作与使用概况_第4页
金缕玉衣制作与使用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缕玉衣1西北大学孙晨一、金缕玉衣概况 二、金缕玉衣起源三、金缕玉衣的制作与使用四、金缕玉衣的发现五、金缕玉衣反映的社会状况

2西北大学孙晨一、金缕玉衣概况

3西北大学孙晨关于玉衣,卢兆荫先生的定义是:“玉衣,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又称“玉匣”、“玉柙”或“玉”。完整的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可以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5大部分。头部有脸盖和头罩构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开的。玉衣由许多玉片组成,玉衣之间用纤细的金丝、银丝或铜丝加以编缀。以玉衣作为敛服,可能是想达到尸骨不朽的目的。4西北大学孙晨金缕玉衣是汉代最高规格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汉代的文景时期,文献中对于金缕玉衣有一些记载。玉衣在史书中出现一般被称为“玉匣”或者“玉柙”,偶尔也称为玉衣。比如《汉书·霍光传》:“光隽,……(赐)璧珠巩玉衣。”颜师古注:“《汉仪注》:以玉为襦,如恺状,连缀之,以黄金为缕。要已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甲,下至足,亦缀以黄金缕。”《汉书·董贤传》:“及至东园秘器、珠孺玉押,豫以赐贤。”颜师古注:《汉旧仪》云:……珠孺,以珠为糯如恺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要以下,玉为押,至足,亦缝以黄金为缕。”5西北大学孙晨二、金缕玉衣起源1、考古学基础2、思想基础6西北大学孙晨1、考古学基础玉衣的起源:史为推测玉衣可能在战国末期已经有了雏形,死者脸上覆以缀玉的面幕,身上穿有缀玉的衣服,可能就是汉代玉衣的前身,也可能是《吕氏春秋》的所谓“鳞施”7西北大学孙晨

郑绍宗在《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中认为,鳞施是死者身上的玉片饰,也是施于脸上的玉面饰,玉面饰是鳞施的一种,并进一步做出推断,玉衣的形制是由鳞施而发展,进而模拟甲胄而形成⑤;卢兆荫在《论玉文化在汉代的延续和发展》一文中认为汉代的玉衣可能是从战国时期的“缀玉衣服”发展起来的,这种缀玉衣服应该是《吕氏春秋》中所说的“鳞施”8西北大学孙晨

2、思想基础汉代帝王宗室之所以使用金缕玉衣,主观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汉人继承并发展了儒家“贵玉”的思想⑩,玉被儒家赋予了多重美德甚至神圣化了。第二方面,为了保存尸骨不朽,当时人认为用玉作为葬具可以保持身体不腐。史为分析汉代皇帝和贵族用玉衣埋葬原因“可能是由于迷信玉衣,能够保存尸骨不朽”⑾罗波通过分析汉代玉衣头罩顶部中央使用璧形玉片的原因,指出留此璧玉之好,是为了使灵魂出窍有了升天之道,由此可见汉代玉衣即是汉代升仙思想的产物。9西北大学孙晨三、金缕玉衣的制作与使用

1、制作2、使用等级3、使用人物3、规制10西北大学孙晨1、制作

玉衣体积较大,结构复杂,对工艺技术的要求很高,“这种规模较大的综合性玉器作坊应系官营手工业作坊无疑,根据文献记载,制作玉衣的作坊在朝廷中应属于主作陵内器物,的少府属官东园匠。”⒁但并不是所有的玉衣都是东园匠所造,“一些较大的王国也可能有类似的玉器作坊从南越王墓以及徐州北洞山所处的玉衣片形状来看,当时方国确有自己的玉器作坊”⒂。《西汉早期出土金缕和丝缕玉衣部分玉料材质及其加工工艺特征管窥》一文,作者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工具对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玉器材料与形制进行比对,推测两地玉衣来自不同的玉作系统,当时诸侯国可能拥有自己的琢玉工坊,汉代玉作具有多个不同的体系,工艺水平参差不齐这样就否定了玉衣可能是从内地输入的看法。11西北大学孙晨金缕玉衣的制作是一个极其繁琐的过程,制作成本巨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每件金缕玉衣的制作非常精细,他的缝制技巧是现在也无法达到的,编制玉衣的玉片都要经过锯料、开片、打孔、磨光等程序,先把玉料加工成长方形、正方形、梯形或者三角形、多边形等形状的0.1到0.4厘米厚的小薄片,并在玉片的不同部位穿孔,有三孔、四孔、五孔的,以四孔居多,再进行抛光,再用金丝将他们串连在一起,一名普通工匠制作一件金缕玉衣至少需要十年时间,一件中等大小的金缕玉衣相当于一百户中等收入人家财产的总和。⒃有的小孔孔径不过一毫米厚,编缀玉片的金线使用12条极细的金丝拧成一股金线,既具有强度又具有一定的韧性。

12西北大学孙晨2、使用等级关于玉衣使用的等级,《后汉书·礼仪下》中有明确规定:

登遐……皇后诏三公典丧事。……皇后、皇太子哭踊如礼。沐浴如礼。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饭含珠玉如礼。槃冰如礼。百官哭临殿下。……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13西北大学孙晨玉衣从西汉初期开始使用到东汉时期形成严格的使用制度,这一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在玉衣出现的早期,其使用制度尚未、也不可能出现如《后汉书》中所记载的那样严格。比如1968年河北满城汉墓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的两套玉衣都是用金缕穿缀,与《后汉书》中的规定就不相符,发掘报告中认为玉衣的使用在西汉尚未形成定制,因此诸侯王也可以使用金缕玉衣。关于这一点文献中也有记载,《后汉书·礼仪志下》刘昭注引《汉旧仪》曰:“帝崩,含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后汉书·梁竦传》注“玉匣”时引《汉旧仪》也说到:“王侯葬,腰已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镂为之。”据此可知,西汉时从皇帝到诸侯王都可以使用金缕玉衣。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全国各地出土的玉衣逐渐增多,其中不仅有金缕玉衣,还有以银缕、铜缕和丝缕等多种缕丝穿缀而成的玉衣。14西北大学孙晨东汉建立后,玉衣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玉衣使用的等级制度已成熟并被载入史册。由于两汉皇陵尚未发掘,整个东汉时期尚无金缕玉衣出土,而诸侯王级别的墓葬中出土的都为银缕玉衣,列侯及其同等级别的墓葬中出土的玉衣则全用铜缕穿缀,即使是地位较高的诸侯王也不例外,可见东汉时玉衣的使用严格遵守了《后汉书·礼仪志》的规定,已经相当严格了15西北大学孙晨3、使用人物在先秦玉器做陪葬的基础上,金缕玉衣产生于西汉初年,这个时候国家凋敝,《史记》记载“天子不能具淳驷马,而百官或乘牛车”,因而高祖和惠帝不会使用这样的葬具,文景时期国家经济得到发展,文帝生平节俭,修建霸陵时还要求尽量节俭,因而不太可能使用,而在中央控制金缕玉衣制造的情况下诸侯王的规格不能高于皇帝,所以推测汉景帝可能是第一个使用金缕玉衣的人,按照规定作为皇帝应当使用金缕玉衣,由于汉代帝陵尚未发掘,所以不知其详细情况。16西北大学孙晨除了皇帝,皇后、诸侯王、公主以及其他宗室在经过皇帝批准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金缕玉衣。比如中山靖王刘胜夫妇、楚王刘戊、中山怀王刘兴、梁平王刘襄等都是皇帝的兄弟或者近亲,皇帝通过这种赏赐最高葬具的做法表彰他们的功绩与表示亲近。此外,汉代的功臣、贵戚也有可能获此殊荣。这一部分人使用的玉衣大都是由朝廷特别赏赐,由于获此殊荣的人极少,因此被郑重地载入史册。如西汉时的霍光、董贤,东汉时的耿秉、梁商等人都因位高权重、备受皇帝宠信,死后使用了由朝廷赏赐的玉衣,这些玉衣是由东园匠统一制作的。还有一部分使用玉衣的人生前为郡县豪强,但并非皇室成员、诸侯王、列侯或其家族成员,史籍中也没有记载其死后接受朝廷赏赐玉衣,这应属于僭越行为。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朝廷礼制遭到破坏的时期,如东汉末年宦官赵忠为其父厚葬,竟然僭越使用了玉衣,遭到冀州刺史朱穆的严惩。这种现象在汉代厚葬成风的社会条件下并非孤例,王符《潜夫论·浮侈篇》载: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金缕玉匣,檽梓楩楠,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可见东汉后期葬制僭越的现象十分严重,越级使用玉衣者不在少数。这些玉衣选用的材质和制作工艺与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制作的玉衣相比要差很远,具体的制作地点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17西北大学孙晨4、规制从已公布的墓葬发掘报告和玉衣修复报告中可知,完整的玉衣形状与人体相似,可分为头套、上衣、手套、裤筒、鞋套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进一步细分,由脸罩、头套、上衣前片、上衣后片、左袖筒、右袖筒、左手套、右手套、左裤筒、右裤筒、左鞋套、右鞋套十二个部分组成。18西北大学孙晨满城汉墓M1刘胜金缕玉衣示意图1脸罩2头套3上衣前片4上衣后片5右袖套6左袖套7游手套8左手套9右裤筒10左裤筒11右鞋套12左鞋套19西北大学孙晨20西北大学孙晨四、金缕玉衣的发现1、发现的金缕玉衣简表2、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3、中山靖王夫人窦绾金缕玉衣4、徐州狮子山汉墓金缕玉衣5、玉衣各部分玉片数量简表21西北大学孙晨1、发现的金缕玉衣简表

目前发现的汉墓中金缕玉衣凡十二件,但是实际数量远不止于此。大量的汉代诸侯墓葬被盗,许多墓葬中只剩下几片玉片,因此不能断定是否为金缕玉衣,故而不在统计之中,因而金缕玉衣实际的数量不止于此。22西北大学孙晨23西北大学孙晨2、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24西北大学孙晨3、中山靖王夫人窦绾金缕玉衣25西北大学孙晨4、徐州狮子山汉墓金缕玉衣

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目前发掘的最早的、数量最多的、玉石质量最好的金缕玉衣。玉衣因盗墓者抽取金丝,已散乱,共清理出各式玉衣片4000余枚。所用玉料产自新疆和田,玉质温润,有光泽。玉片有正方形、长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裁片精薄,侧面刮棱,表面抛光,四角或周边钻孔,孔为单面钻,孔径特小。玉衣片尺寸较小,最大的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不足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仅1毫米。该墓出土的玉衣片数量较大,是目前发现数量最多的,如果没有被盗,实际数量当不止于此。谷娴子等人的《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出土金缕玉衣和镶玉漆棺的玉料组分特征及产地来源研究》表明,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器的玉料和新疆和田的玉料有关,而和较近的福建等地的玉料相差较大,因而狮子山汉墓中金缕玉衣的玉料来源于和田。26西北大学孙晨27西北大学孙晨28西北大学孙晨29西北大学孙晨五、金缕玉衣反映的社会状况1、金缕玉衣与汉代政治2、金缕玉衣与汉代经济3、金缕玉衣与汉代思想30西北大学孙晨1、金缕玉衣与汉代的政治

金缕玉衣的制度化是伴随着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诸侯王势力的不断衰弱而前进的。西汉时期金缕玉衣使用的等级秩序还没有规范化,皇帝和一部分王侯使用金缕玉衣,其他的诸侯王使用银缕玉衣,不济的使用铜缕玉衣,到了东汉时期形成了一定的规矩,没有发现逾制的,说明这时期中央集权加强了,因而带来了诸侯王势力的普遍衰弱。到了东汉晚期,中央走向腐败,地方豪强势或者官员权势大的有的逾制使用玉衣,而材质也是比较粗劣的,这也反应出汉朝末年中央政府的弱小与对于地方控制力的转弱。从考古发现来看,诸侯国在金缕玉衣上中较早形成的是楚国,这源于楚国在建国之初就占据了独特的地理位置,既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又占据地理优势,因而拥有足够的财力发展这些,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是最华贵的,它使用和田白玉和青玉制成,既轻薄又温润,实属上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玉质最好的一件。汉武帝之后,各大诸侯国削弱,因而他们制造的金缕玉衣虽有所发展,也没能超过狮子山楚王墓中的这件。31西北大学孙晨2、金缕玉衣与汉代经济

汉代社会厚葬之风盛行的背后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即是《论衡·薄葬篇》所说的“谓死如生”(34),即凡是生人所用的一切器具、物品,都可以纳入墓中,因而丧葬的费用十分高。汉代,无论是诸侯王还是平民由于战争或者灾难而死亡国家都要调拨较多的资金来安葬他们,由此可见当时厚葬的风尚。西汉初年国家民生凋敝,金缕玉衣没有发展,文景时期国力上升逐渐发展成熟,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金缕玉衣在强大的国力的和广泛地原材料的支持下逐渐增多,制造精美。金缕玉衣的产生与制度的形成是汉代社会上层厚葬风气而集中体现,一件金缕玉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消耗巨大的经济财富,因而非是汉朝这么强大的时代不能产生,所以这也是汉代以前金缕玉衣没有产生的原因。两汉时期中央和诸侯王国下属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制作了大量玉衣,朝廷还将东园匠制作的玉衣赏赐给诸侯王、列侯、公主、外戚、功臣以及周边地区的附属国君主。东汉时的整体经济实力较西汉时期要弱,这一时期玉衣的使用更加严格,一方面原因在于中央权力的加强与诸侯王势力的减弱,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数量庞大的玉衣需求量已经超过了实际的承受能力,因而必须加以限制,最典型的就是金缕玉衣不能够随意使用了。虽然如此,还是出现了大理石代替玉石,制作逐渐粗糙的状况。32西北大学孙晨3、金缕玉衣与汉代思想中国上万年使用玉的历史在开始就不是单纯的使用,而是充满着文化色彩的,杨伯达先生认为,中国的用玉存在着一个过程,即是从巫玉到王玉再到民玉的过程。作为丧葬的玉,既具有巫玉的功能,又具有王玉的特点,他的兴衰也正反映出汉代思想的变迁。汉朝的龙兴之地在楚地,最开始打出反秦旗号的“张楚”政权也是楚人的,因而在朝楚文化被加深与发展,在汉朝成为时尚,楚辞对于汉赋的影响可见一斑,而出人好鬼,我们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看见众多的鬼神的形象,好鬼而笃信巫术使汉朝人更加注重死后的存在,因而各个阶层普遍存在着祈求长生的思想,汉武帝晚年好道术信方士祈求长生也消耗了巨大的财力,上行下效,因而成为了一种风尚,这种风尚传播之广,范围已经波及到了南越国,广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一套由青玉杯、托架和铜承盘三部分组成的承盘高足杯,极有可能就是用来承云表之露、以供服食药石所用。(35)强烈的长生思想使人们意更加注重死后的世界,因而厚葬之风盛行,其中,对于实体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玉石防腐的思想早已经出现,到了汉代当时人坚定不移地认为玉衣可以防止身体腐烂,《后汉书·刘盆子传》描写赤眉军在盗掘西汉帝陵时有记载:“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虽然说不可信,但是从这样的传言中足以看出当时人的观念,它说明汉代人坚信玉能保持尸体不致腐烂。这种观念推动了金缕玉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3西北大学孙晨汉代重视儒家思想,因而儒家提倡的孝道和厚葬也要加以发扬,这也成为了厚葬的原因,保存好父母的尸身被认为是崇高的孝道的表现。虽然有人极力反对这种奢侈浪费的行为,但是难以动摇大局,不能改变社会各阶层普遍存在的厚葬的现状。在这样的思想的指导下上层大量使用玉衣,既促进了玉衣制度的完善,出现的一些僭越的行为又对其提出了挑战。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原,道教产生并传播,两大宗教对于儒家思想形成了挑战,佛教讲究生死轮回,更急注重对去世的人精神上的超度,而不是物质上的保存,主张火葬,而道教也不主张儒家的厚葬,因而在此后的几百年里两大宗教兴盛的情况下厚葬的风俗逐渐淡化,金缕玉衣也在没有出现。

34西北大学孙晨参考资料:①《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②《辞海》(第六版缩印本)2010年4月,上海辞书出版社。③高倩《汉代玉衣研究综述》新西部,2012。35-36.④史为《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考古,1972.2.⑤郑绍宗《汉代玉匣葬服的使用及其演变》河北学刊,1985.6.⑥阎孝慈《玉衣和玉面饰——徐州近年来考古的重要发现》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79.2.⑦卢兆荫《试论两汉的玉衣》考古,1981.1.⑧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10.⑨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5.⑩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10.35西北大学孙晨⑾史为《关于“金缕玉衣”的资料简介》考古,1972.2.⑿罗波《汉代玉衣与升仙思想初探》文物春秋,1994.3.⒀武玮《河南永城西汉梁王陵墓出土葬玉蠡探》中原文物,2008.8.⒁卢兆荫《再论两汉的玉衣》文物,1989.10.⒂石荣传《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中原文物,2003.5.⒃涂师平《崇高的玉敛葬文化——西汉中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