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二单元诗歌外国诗歌四首 全国公开课_第1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二单元诗歌外国诗歌四首 全国公开课_第2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二单元诗歌外国诗歌四首 全国公开课_第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二单元诗歌外国诗歌四首 全国公开课_第4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第二单元诗歌外国诗歌四首 全国公开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3年(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外国诗歌四首》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闪烁(shuò) 絮语(xù) 迷惘(mǎnɡ) 喑哑(yīn)B.峭壁(qiào) 倔强(jué) 喋喋(dié) 薄雾(bó)C.柔嫩(nèn) 嗡嗡(wēnɡ) 湿婆天(shī) 钏镯(chuàn)D.体谅(liànɡ) 寂静(jì) 一摞(luó) 啜饮(chuò)解析:A项,“惘”应读“wǎnɡ”;B项,“薄”应读“báo”;D项,“摞”应读“luò”。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英拉是泰国第一位女总理,她穿上高跟鞋身高超过米,显得身材高挑,在泰国女性中称得上“________”。②明清书法家的书法都很有法度和功力,技法娴熟,流利美观,但就是缺少一种力量、缺少一种________的精神气象。③英国大英博物馆收藏有数量极丰的各类中国文物精品,其中有上千件中国古代青铜器,________之作至少百件。A.卓尔不群鹤立鸡群出类拔萃B.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卓尔不群C.出类拔萃鹤立鸡群卓尔不群D.鹤立鸡群卓尔不群出类拔萃解析:鹤立鸡群:比喻人的仪表才能超群脱凡。卓尔不群:侧重指人的才华。多用于书面。出类拔萃:超出同类。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印度公益组织要求印度代表团联手与谈判各方合作,在德班会议上消除包括绿色气候基金争议在内的分歧,并达成共识。B.据苏州市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之一、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李荣森调研统计,剧装制作总成本的60%来自刺绣。C.警察牌号车接送单位职工孩子上下学,表面上看是为社会分忧,实则是权力支配下的谋求私利,“警用校车”还是不要的好。D.复旦大学将试行“推优直选”在全国录取试点生的办法,即由中学校长推荐优秀学生、大学综合评价后录取的人才选拔模式。解析:A项,成分赘余,可删去“联手”;B项,表意不明,“第一批……传承人”有歧义;D项,语序不当,应为“将在全国试行”。答案:C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连贯的一组是()面对大灾大难,大悲大哀,心中的情绪、情感要流淌,思想信念要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于是,呐喊成诗,我们要团结,要坚强,民族凝聚的呼声化作祖国坚韧的形象,变为诗人们的亢吟雄唱。②于是,忧思成诗,对人类生存和生命本质意义的反思、忧患、理性、情怀、觉悟,也化作万般倾诉叙说。③《离骚》成于楚难,《胡笳十八拍》赋予流离,苦难出诗人,这已被以往的历史无数次证明过。④于是,苦难成诗,对遇难者的哀悼、哀思化为诗篇,把全民族心中的伤痛凝于笔端,化作诗。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C.②③④① D.②④①③解析:④①②三句是层递,③是论据。答案:A二、迁移发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回忆5.诗的题目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系整首诗的内容,应如何理解“欺骗”一词的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青年人往往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美好的期待,往往简单地认为一切会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完美。这里的“欺骗”可以理解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和情感失落。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委屈,不气馁、向前看的意识和信念,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7.简要说明本诗在表情达意方式上的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直抒胸臆,用一种劝说别人的口吻,表达自己乐观进取的精神。(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1题。太湖碎锦范烟桥①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峰——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有删改)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第⑤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A项,由第⑥段可知,对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的描写是略写。D项,“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说法错误,没有运用想象;且第⑤段是从不同角度写太湖的,不是移步换景。答案:AD9.文章第②段写了东山一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散文的概括要点和理解作者感情。回归原文进行分析是关键,第②段是总分结构,第3~11句具体阐述,特别是第9句是答题的关键。感情的表达主要蕴含在作者对太湖美景的描写和最后一句对太湖人的直接赞美中。答案:(1)文章第②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题目的内涵和作用。“太湖碎锦”运用了比喻,“锦”原意为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比喻花样繁多而美好的东西,也指色彩鲜明华丽。联系全文内容可知,题目包含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碎”则凸显了作者对太湖景观的描写特点,从局部着眼。题目的作用主要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形象的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答案:①“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②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③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11.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首先要理解所给语句的含意,“远眺”时一览无余,可得总体、宏观之美,又能略去无数瑕疵,朦胧之中富有诗意。“近观不如远眺”即为此意。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看法,就是要结合具体内容,不能脱离文本。答案:(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釐峰“云气滃然如蒸”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略到近处的美与人生当下的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三、创新语用12.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10个字。清康熙年间的郑板桥,坐对纸窗竹影,铺开笔墨画起了他最爱的竹子。板桥画竹的技法并无师承,多直接取法于纸窗粉壁上的日光月影,取法于枝摇叶动,风吹雨注。同东坡一样,板桥也强调画竹既要有精巧的构思,又离不开绘画的巧妙技能。但是,针对东坡的画竹要“胸有成竹”的看法,板桥坚持的则是“胸无成竹”。郑板桥的《竹石图》里,竹子节节灵动,叶叶表情不同,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了竹的质感,这正是他①___________的画竹技法的表达。画家对画竹的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