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运动理论发展文章摘要20150318_第1页
社会运动理论发展文章摘要20150318_第2页
社会运动理论发展文章摘要20150318_第3页
社会运动理论发展文章摘要20150318_第4页
社会运动理论发展文章摘要2015031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作者:裴宜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6(4).社会运动理论发展CONTENTS研究背景社会运动的研究视角一、研究背景1960s-1970s,美国、欧洲社会运动风起云涌,方兴未艾,也是国际性的社会运动期、冲突期和动荡期。以美国为例,民权运动、和平运动、环境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国际性的社会运动,法国巴黎学生占领索邦大学;意大利工人罢工;日本学校被关闭等。结果:社会运动的频繁爆发,对研究社会运动起到了直接而迅速的影响。二、社会运动的研究视角(一)经济学视角强调人们在经济上的不满。把冲突看作是经济变化和工业化的产物。预言冲突会随着教育的发展和一个有产的中间阶层的成长而逐渐消失。(二)心理学视角(挫折——攻击理论)代表人物:柯岚•布林顿、特德•罗伯特•戈、詹姆士•戴维斯主要观点:当人们因某种原因感觉到挫折时,他们会变得更具攻击性。

主要理论:相对剥夺感理论,J型曲线不足:①每个人都有挫折感,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攻击性;②理论只是关于个人层面的理论,无法解释集体行动。(三)资源动员理论代表人物:麦卡锡、扎尔德主要观点:①社会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增多,并不是因为社会矛盾加大了或者是社会上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增强了,而是社会上可供社会运动参与者利用的资源增加了。②主张:扩大的个人资源、专业化发展与运动获得的外部财政支持为集体行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专业的运动组织。不足:一是这一理论只强调运动中的正式组织的作用而忽视那些非正式组织的功能,像家族、朋友关系等草根社会的关系网络,通常在运动中会发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这个理论模型来源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它是否能够解释落后国家的社会运动现象,仍然是一个有待论证的问题(四)关于文化、认同、内涵的理论视角代表人物:阿兰•图海纳、阿尔伯特•米鲁西主要观点:主张理解20世纪的社会运动,必须理解这些运动的文化意义。情感、意识形态与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把社会运动的成员和运动组织联系在一起。他们发现,当一个人相信某一话语或意识形态或继承了某个文化时,这个人在行事的时候就会追求他的行动与这些话语的一致性。主要关注:代表一定的意识形态或其他得以清晰表达的信仰体系而明确组织起来的抗争行动,以及发生在一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共同体中以成员身份为基础的抗争行动。不足:无法解释为什么社会运动按照塔罗所主张的那样呈现出周期性,而不是持续出现呢?为什么有的社会运动擅长利用文化符号而有些运动却显得逊色呢?(五)政治过程模型代表人物:查尔斯•蒂利、道格•麦克亚当、希德尼•塔罗;蒂莉主要观点:①强调关系网络是促成动员的重要条件;②国家的压制能力能力是左右社会运动发生与否的重要因素;③强调斗争手法的作用。三种不同种类的集体行动:竞争性的抗议(16BC):中国的械斗反应性抗议(17-18BC):抗税、暴乱、抢粮暴动主动性抗议(19-20BC):工人罢工获取新权利,如八小时工作制、福利、普选权等。理论家们将“抗争”与政治联系了起来,使这两者之间发生关系,从动态的角度去观察这两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观察其中发挥作用的各种机制,从而构成抗争政治理论。查尔斯•蒂利和道格•麦克亚当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抗议活动都包含动员网络、政治机会结构、斗争手法、集体行动框架等要素。希德尼•塔罗在此基础上加入抗议循环周期。20世纪90年代之后,他们开始转向抗争政治的范畴,强调抗争是政治性的,国家是卷入其中的关键行为体之一。抗争理论的特点:1.抗争政治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超越传统理论研究的局限,将社会运动、革命等抗争行为的研究置于一个分析框架之下,以相同的概念、相同的分析方法和相似的结论来说明集体行动的内在逻辑,避免因人为的学科划界带来的差异性而影响对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2.运用了政治过程的方法来研究抗争行为。3.通过动态的方法观察社会抗争的整个过程。通过动态的分析,理论家从中找到促使抗争发生与发展的各种动力(抗争政治理论家把它们称作机制)。4.抗争政治理论的普遍适应性。抗争政治理论能够将不同历史时段的抗争事件放到同一个框架之下,进行比较研究。参考文献[1]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5,01:168-209+248.[2]孙玮.转型中国环境报道的功能分析——“新社会运动”中的社会动员[J].国际新闻界,2009,01:118-122.[3]谢岳,曹开雄.集体行动理论化系谱:从社会运动理论到抗争政治理论[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3-20.[4]董国礼.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运动研究——梯利的集体行动理论[J].学海,2007,05:63-69.[5]曾向红,杨恕.社会运动理论视角下的“颜色革命”[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02:57-65+96.[6]王瑾.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6,02:45-52.[7]裴宜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