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3章第1节_第1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3章第1节_第2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3章第1节_第3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3章第1节_第4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3章第1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第一节1.2009年6月22日,第3号台风“莲花”在粤闽沿海登陆,造成广东暴雨,受灾人口达37万,东亚地区重大自然灾害造成损失较大的是()A.热浪、风暴、热带气旋、地震B.洪水、热带气旋、地震、滑坡C.洪水、热带气旋、流行病D.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流行病答案:B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的发生属于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B.自然灾害损失存在空间差异,却无时间差异C.经济越发达,自然灾害的损失越小D.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灾害的绝对损失较小,相对损失较大解析: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前者主要是指地球各圈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后者主要是指人类对地球生态环境进行的改造和破坏,故选项A错误。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在时间和空间上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故选项B错误。自然灾害的相对损失与绝对损失不一样。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自然灾害的绝对损失严重,而相对损失较低;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灾害的绝对损失较低,但由于人口较少,经济总量小,抗灾减灾的能力弱,所以相对损失较大,故选项C错误,选项D正确。答案:D3.有关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在减小B.人类活动可以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C.人类活动可以减少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D.自然灾害损失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不存在地区差异解析: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各种自然灾害的成灾强度日趋严重,故选项A错误。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环境因素,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因此,人类活动不可能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减少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恢复和保护植被可以有效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故选项B错误。自然灾害损失既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答案:C4.当今世界,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与之对应的原因主要是()①自然环境破坏严重②地壳活动日益频繁③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密集发展④减灾措施不健全A.①④ B.②④C.①③ D.①③④解析: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增高。答案:C5.不同区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是不同的,同一种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下列关于灾情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A.灾害强度越大,灾情越大B.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情越小C.灾害强度越小,灾情越大D.抗灾水平越高,灾情越大答案:A读1971~1995年世界各洲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分布情况表,回答6~9题。地区ABCDE总计死亡人数(%)1006.造成A大洲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多的主要原因是()A.在各大洲中,人数最多B.在各大洲中,人口密度最大C.在各大洲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D.在各大洲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答案:C7.造成D大洲人员死亡最多的自然灾害是()A.洪水和地震 B.地震和滑坡C.干旱和洪水 D.滑坡和泥石流答案:A8.D大洲与A大洲相比,死亡人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数量少 B.人口密度小C.经济发展水平高 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答案:C9.E大洲自然灾害死亡人数最少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发展水平最高B.人口数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D.几乎没有自然灾害发生答案:B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10~12题。10.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泛的是()A.干旱 B.洪涝C.暴雨 D.冰雹答案:C11.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主要的自然原因是()①春季多阴雨②冷空气势力强大③农事活动较早④梅雨提前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③答案:A12.为减轻图中各种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损失,下列措施中不可取的是()A.修建水库和分洪工程B.禁止在灾害多发区居住C.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D.建立健全保险救灾体系答案:B读1950~1999年世界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分类统计表,回答13~15题。分类每10年累计数1950~1959年1960~1969年1970~1979年1980~1989年1990~1999年气象类1316294472非气象类71118191713.由表中数据可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是()A.保持不变 B.增长变慢C.加速增长 D.逐步减少答案:C14.气象类和非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A.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加速增长,而非气象类近30年变化不大B.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变化不大,而非气象类在逐渐减少C.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变缓,而非气象类基本不变D.气象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稳中有升,但增长幅度不大,而非气象类加速增长答案:A15.导致气象类和非气象类自然灾害发生次数的增长趋势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活动进入平静期,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B.全球变暖,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呈现出加速增长的态势C.工业排放大量二氧化硫,导致酸雨肆虐D.人类填海造陆,导致海洋调节气候的能力降低答案:B16.2023年2月17上午10时45分,菲律宾中东部莱特省圣伯纳德镇爆发泥石流,导致该镇Guinsaugon村庄的大约500座房屋和一所学校被毁。菲律宾国家火山及地震监测中心主任雷内—索里德姆则介绍说,泥石流爆发前,南莱特岛地区曾于10时36分发生里氏级地震。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试分析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2)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诱发泥石流。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诱发泥石流的发生?减轻其危害的针对性措施有哪些?答案:(1)①地壳活动频繁,岩层破碎;②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③降水量大且多暴雨。(2)砍伐森林,大规模的工程活动等。措施:①加强植树造林;②大型工程建设,要注意保护当地植被,保持生态平衡;③建设一些护坡工程。1.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的自然灾害是()①美国圣海伦斯火山爆发②长江上游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③香港山地中部发生滑坡④20世纪70年代的唐山大地震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答案:B2.下列自然灾害在成因上具有关联性的是()A.地震——台风——暴雨B.暴雨——山洪暴发——海啸C.地震——山崩——泥石流D.寒潮——暴雨——洪水答案:C3.同一强度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达地区的损失()A.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小B.绝对损失大,相对损失大C.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小D.绝对损失小,相对损失小答案:A自然灾害在一定区域内的群发程度称为自然灾害灾次比(ZC),在ZC=m/M式中,m为某地域某一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次数,M为全国该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总次数。读1949年~1990年中国自然灾害灾次比图,完成4~6题。4.图中,最大的分异是()A.东西分异 B.中部向南北分异C.南北分异 D.中部向东西分异答案:A5.图中,发生灾害次数最多的地区是()A.青藏高原 B.内蒙古高原C.东北地区 D.江淮地区答案:D6.贵州、广西喀斯特地貌区自然环境恶劣,但灾害的次数发生少,说明()A.灾害的发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好坏关系不大B.贵州、广西可以移入人口,进一步发展经济C.经济发展程度越低,发生灾害的频率就越少D.贵州、广西的自然环境保护得较好答案:A7.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灾情特别严重的原因是()①耕地集中②人口众多③灾种集中④农作物播种面积广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C读世界某地区水平衡分布图(水平衡:年降水量减年蒸发量),完成8~9题。8.近年来,图中A区域土地沙化出现了南扩速度加快的现象,其自然原因是()A.沙漠南侧的农业生产方式要比北侧落后B.草原上的野生食草动物数量增加C.位于东北信风带,沙丘容易向西南移动D.气温升高,暴雨增多,水土流失严重答案:C9.从图中不难看出,水平衡数值呈负值的地区,正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土地荒漠化的发生地点也呈现出一定的带状和面状分布的特点,即相对集中分布于()A.南北回归线附近B.北回归线附近C.副热带大陆西部和宽广的温带大陆内部D.只分布于有寒流经过的大陆西部答案:C10.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正确信息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自然灾害的统计指标70年代80年代90年代1993~2023年灾害数量/次1100198727422935死亡人数/万人1968079受影响人数/万人灾害损失/亿美元1310204062906550①灾害的强度减小了②人类社会抵御灾害的能力增强了③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增加了④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害程度减小了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B下图是我国东经110°以东地区的月等降水量线分布状况(单位:mm),M、N、P、Q分别代表不同纬度带的四个)地区。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11~12题。11.用字母表示的四个地区中,最容易发生春旱的地区是()A.M B.NC.P D.Q答案:D12.N地区最可能是我国的()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地区 D.华南地区答案:C13.读下表,回答以下问题。1975~2023年各大洲(南极洲除外)自然灾害统计灾害类型非洲美洲亚洲欧洲大洋洲各类型总计气象类灾害地质类灾害生物类灾害各大洲总计100注:表中数据为各大洲各类灾害发生次数占全球总次数的百分比。(1)表中数据表明,气象灾害居首位的大洲是________,该洲季风气候区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在夏秋季节该洲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种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该灾害所属的天气系统是什么?(2)非洲和大洋洲的地质类灾害发生次数所占的比重较小,试分析原因。(3)非洲的生物类灾害发生次数所占的比重较大,试分析原因。答案:(1)亚洲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台风、暴雨、洪涝、寒潮等。台风。热带气旋。(2)地质灾害中最主要的是地震,而地震往往与板块的交界地常联系在一起,非洲和大洋洲的大陆部分分别在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内部,因此发生地质灾害的几率较小。(3)生物类灾害往往与气候联系在一起,非洲干热的气候特别适宜害虫的生长和繁殖。1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图A中可以看出,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影响最小的是________。(2)在四种主要灾害中,对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影响力逐渐减弱的是________,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试举一例说明。(3)从图B可以发现,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结合A、B两图说明我国农作物成灾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你认为导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出现该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了降低我国农作物受灾、成灾面积,你认为下列措施合理的有(双项选择)()A.大量减少我国农作物的播种面积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降低旱涝灾情C.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退耕还林,恢复植被D.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作物抗灾性答案:(1)旱灾霜冻灾(2)水灾我国修建的一系列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三峡大坝。(3)不断扩大波动上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灾情(4)BD位于南亚的孟加拉国是一个土地十分肥沃的国家,然而灾害却极为频繁。正常年份,全国国土面积的18%会遭受洪水袭击。2023年2月孟加拉国再次遭到特大风暴潮灾,使30003人受灾,淹死10余万人,500多万人无家可归。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孟加拉国主要属于________地形。这种地形对水灾的形成起什么作用?(2)孟加拉国属于________气候,降水集中于________季。当西南季风来得早、退得晚,且势力强大时,对孟加拉国有何影响?(3)流经孟加拉国的最大河流是________,孟加拉国位于这条河流的下游地区,对形成水灾有什么影响?(4)有人说,孟加拉国的水灾与海潮有一定关系。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答案:(1)平原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引发洪涝灾害。(2)热带季风夏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易引发洪涝灾害。(3)恒河河流下游干支流汇入的水量大,导致水位上涨,易发生水灾。(4)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是热带气旋集中区,热带气旋引起风暴潮使海水漫溢上陆,引发水灾。全球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由于自然灾害具有关联性和群发性,所以,在发生的空间位置上,大多数是相对集中的。就全球而言,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主要是构造板块的边缘地带、水热交换活跃和人口、城市密集的沿江临海的山区、平原。这些地区相对集中在世界的两大区域内。①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在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环形地带里,集中了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67%左右的台风、海啸和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和海岸常发灾害。而环太平洋地带又是世界人口、城市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这就决定了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带。也有人称它是世界的“灾难环”。②北纬20°至北纬50°之间地带。这是一条环球性的东西向自然灾害地带,集中了世界90%的大陆地震和大多数大陆火山,也是全球潮灾、浪灾、台风最严重的地带;这一地带,地面起伏大,海拔高度相差大,地形复杂,因此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