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节访谈阅读[考情分析]近几年高考访谈考查特点,其命题题型如下:题号考点常见设问方式对应题型1概括访谈内容(1)本文访谈对象从哪些方面回答的采访者的提问?(2)对×××问题访谈者是怎样回答的?分析综合型2评价访谈观点(1)怎样理解×××的观点?(2)请概括访谈者×××的观点。分析综合型3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1)下面这句话有几层意思?(2)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语句的含意。词句理解型4探究文本的社会价值(1)文中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意图?(2)访谈者对社会的认识,对你有怎样的启发?探究型[复习定位]访谈是运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也属于实用类文本。也有人将其归为广义上的新闻类。高考《考试大纲》对访谈文本的要求与传记、新闻一样,通常包括理解语句含意、常用技巧等。但因文本的特殊性,我们将其分解为“把握访谈内容和访谈的观点”“赏析访谈技巧(问答技巧)”两个方面进行复习。[真题体验](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罗哲文(1924~2012),中国古建筑学家。下面是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在罗哲文先生生前对他的访谈节选。主持人:在您选择职业的年代,建筑学可算是一种不入流的行当,您为什么选择了学习建筑学?罗哲文:从我当年进入营造学社学习建筑到现在,按一般老百姓的话,可以说我和建筑学有缘分,或者说这是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过程。说偶然,是因为抗战时期,营造学社迁到了我的老家四川宜宾,要是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我这辈子可能就不会做这个工作了。说必然,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做手工,我还很喜欢工艺、画画什么的。主持人: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是您的老师,您现在所从事的古建筑保护研究,有哪些观念是梁先生带给您的?罗哲文:他有一个观点,中国的新建筑要“中而新”,就是说既要中国式又要有新创造。他这个观点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所以我现在也在宣传,新建筑一定要中国式,要体现中国古建筑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一定要有创新。梁思成先生临终前嘱托我“文物保护的事情,你一定要做好”,这个重托我一直记在心里,永远也不敢忘掉。主持人:2003年,您在80岁高龄的时候穿越了罗布泊。很多人都说,您是穿越罗布泊年龄最大的人。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高龄做这样的事?罗哲文: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去考察和寻访汉长城。几十年前,我刚接触到长城的时候,看到一些关于长城的书,其中一本写了从玉门关到库尔勒的这段长城,并说这段长城跟玉门关以东的长城不一样。从那时起我就想亲自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主持人:考察这段长城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罗哲文:这段长城对研究整个长城来说太重要了,绝对不能缺了这一块儿。过去曾经有个错误的说法,认为长城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但我认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汉武帝的时候,打通了丝绸之路,那时的长城就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所以到了新疆库尔勒以西,城墙就没有了,修建了一个一个烽火台。当时丝绸之路上荒无人烟,来往的商旅不可能带够整个行程的粮食。此外还有马匹的问题,到了烽火台,商旅可以补充粮食,更换交通工具。主持人:到目前为止,您跟长城打交道有多少年了?一共去过长城多少次?
罗哲文:我跟长城打交道快60年了。像八达岭、山海关,去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能有一百次以上了。主持人:实地考察中,您有没有遇到过危险?罗哲文:遇到的太多了。差不多十多年前我去考察长城,那儿有个地方非常危险,人很难攀上去,我上去的时候还背着相机,结果脚下一滑,差一点摔下去没命了。主持人:现在很多人都称您是中国古建筑方面的一代大师了。
罗哲文:这个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古建筑大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觉得自己就是沧海一粟,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主持人:对于年轻一代从事古建筑保护的人,您觉得他们最需要学习的是什么?罗哲文:我觉得基本技术一定要学到。搞建筑首先你要画出图来,所以画图功夫一定得有。写文章介绍建筑的结构,你得有基本勘察文献的能力。当时我们做研究,从哪一本书上看到可以引下来的资料,都必须要查原书,不能不经考证就用。像这种基本功年轻人要学,不能偷巧。必须认真,首先要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学好。主持人:在古建筑保护中,您最担心、最忧虑的事情是什么?罗哲文:最担心的就是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我认为工匠特别重要,没有工匠不行。另外就是材料,可是现在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块儿,很多工艺失传了。主持人:您搞了一辈子古建筑研究,在您看来,建筑是什么?罗哲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国人管它叫石头的史书,我说是木石的史书。
中国建筑跟外国的还不一样,外国的建筑主要是石头,我们中国主要是木建的,所以是木石的史书,是一个综合的艺术,是历史的见证。历史有两个历史,一个是文字的历史,还有一个是实物的历史。缺少了实物,就没有东西验证文字的历史了。所以文物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历史的见证。(选自《大家》,商务印书馆,2005年,有删改)1.概述罗哲文先生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先要根据筛选的标准“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确定答题区间,全文罗哲文先生回答了记者的十个问题,其中第三至第六个问题的回答涉及研究汉长城的过程和结论,根据题干筛选出合乎要求的信息并加以概括即可。答案(1)过程:①几十年前,看到书中的有关记载,想亲自去实地考察;②80岁高龄穿越罗布泊,寻访汉长城;③60年间去过长城无数次,历经艰险。(2)结论:长城是中国最早的对外开放的见证。2.在古建筑保护上,罗哲文先生持哪些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做本题首先要找到“古建筑保护”这个关键词在文中的位置,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再梳理相关要点。答案①有基本技术,会画图,有画图功夫;②掌握基本理论,有勘察文献的能力;③要重视技术的传承,特别是工艺的传承,工匠和材料很重要。3.访谈呈现了一代大师罗哲文先生怎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逐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然后结合罗哲文先生所做的事情、做事的态度、对问题的看法等具体分析。答案(1)有责任心,有担当。体现在罗哲文先生不忘师嘱。热爱并始终关心建筑事。(2)身体力行,信念坚定。体现在罗哲文先生以80岁高龄穿越了罗布泊。(3)坚持不懈,不畏艰险。体现在罗哲文先生坚持实地考察汉长城近60年,多次遇险。(4)独立思考,治学严谨。对长城用途的研究,得出不同于其他专家的结论。对从事古建筑保护的年轻一代提出学习要求。(5)虚怀若谷,见解独到。体现在不认为自己是古建筑大师,说自己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认为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木石的史书。一、访谈概念访谈是就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是访谈的三要素。二、访谈的要求1.主题: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2.结构:开头、主体、结尾。(1)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2)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含的价值。(3)结尾:适当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3.语言:平实,口语化,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4.态度:抱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谈。5.场景:再现访谈对象的话语特点,体现现场感。如《焦点访谈》《艺术人生》《鲁豫有约》等。提问者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三、访谈的提问技巧1.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2.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3.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4.旁问:访问者不顺着原来的话题说下去,而是有意岔开,先说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调节被访者的情绪。5.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6.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可以拓宽范围,避免片面性。7.对比:访谈对象就某一个现象在回答不同问题时的陈述不尽相同时,访问者进行对比提问。8.结语:告知访谈对象访谈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真诚地感谢访谈对象的配合,并记录访谈对象的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号码等。四、访谈的形式访谈的目的性非常强:就某一特定人、事、问题;访谈的对象有很强的限定:专家或知情者。通常以答记者问、访谈录、对话录等形式出现。最主要的形式是访谈者向访谈对象提出问题。因此,访谈问题的设计体现以下特点:1.一组问题围绕访谈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2.每个问题明确单一,一次发问不要包含两个以上的问题。3.不同问题采用不同语调和句式。4.所用语句是平实的、口语化的。5.要善于简单点评对方的话或精要讲出自己的理解,从而引出对方的进一步阐述。五、人物访谈的基本特征1.针对性。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2.专题性。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一定的主要思想内容。3.典型性。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须具有代表性。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进行的专访。一个成功的访谈首先要确定的就是谈什么,深入、细致充分地作好准备工作。包括:选定访谈对象,确定采访方式;适当了解一些背景知识;确定采访主题。除此之外,还要精心实施、调控好访谈的过程:①要有一个完整的过程;②要能吸引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③要能根据进程的变化,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等。高考正是从这些角度对访谈类文本设题考查,这就要求考生能够迅速把握访谈的话题,理清访谈的线索,归纳访谈的主要内容,分析访谈的技巧,评价访谈的收效。六、人物访谈的结构1.开头要能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2.主体要因势利导,充分运用各种设问技巧,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内容的拓深、拓广。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见微知著,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3.结尾要作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访谈在文本上呈现为一问一答的方式。题型一把握访谈内容和访谈的观点访谈是带着对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的问题去访问专家、名人或其他知情者,请其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所以访谈的内容包括提问者提出的所有问题和访谈对象回答的内容。“访谈的观点”包括访谈作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这些观点,有时比较明显,有时隐含在具体的语句中。[典例剖析][例1]
(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文后题目。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有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杨:为荣?余:没有。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象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就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的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有删改)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回答。【小试身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归纳概括能力。本访谈杨澜提问的四个方面已经分好层,解答关键是准确捕捉到体现各层面中心话题的关键词句,并加以整合。【答案】
(1)对乡愁的理解;(2)诗人的创作动机;(3)诗歌的现状与发展;(4)中文的纯洁度。[解题建模]1.设问方式(1)这篇访谈涉及×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2)围绕××,××从哪几个方面作了倡导?(3)××为什么说“××”?(4)怎样评价××的××这一观点?(5)怎样理解××这句话?2.解题思路(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4)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跟踪热身]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曹文轩专访录徐妍:您在《童年》这篇散文里曾说:“我家住在一条大河的河边上。”所以,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曹文轩:是的。尽管家随着父亲工作的不停调动而不停地迁移,但家总会是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里的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开门见水,满眼是水。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徐妍:当我通过阅读得知水对于您有很深的内在影响时,更是对您生活的那个水边的村庄充满想象。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曹文轩:首先,水是流动的。你看着它,会有一种生命感。那时的河流,在你的眼中是大地上枝枝杈杈的血脉,流水之音,就是你在深夜之时所听到的脉搏之声。河流给人一种生气与神气,你会从河流这里得到启示。流动在形态上也是让人感到愉悦的。这种形态应是其他许多事物或行为的形态,比如写作——写作时我常要想到水——水流动的样子,文字是水,小说是河,文字在流动,那时的感觉是一种非常惬意的感觉。水的流动还是神秘的,因为,你不清楚它流向何方,白天黑夜,它都在流动,流动就是一切。你望着它,无法不产生遐想。水培养了我日后写作所需要的想象力。其次,水是干净的。造物主造水,我想就是让它来净化这个世界的。水边人家是干净的,水边之人是干净的。一年四季,水都是干净的。我之所以不肯将肮脏之意象、肮脏之辞藻、肮脏之境界带进我的作品,可能与水在冥冥之中对我的影响有关。再其次,是水的弹性。我想,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水更具弹性的事物了,它是最容易被塑造的。水是一种很有修养的事物。我的处世方式与美学态度里,肯定都有水的影子。水的渗透力,也是世界任何一种物质不可比拟的。风与微尘能通过细小的空隙,而水则能通过更为细小的空隙。如果一个物体连水都无法渗透的话,那么它是天衣无缝了。水之细,对我写小说很有启发。小说要的就是这种无孔不入的细劲儿。水,也是我小说的一个永恒的题材与主题。对水,我一辈子心存感激。徐妍:您说的这一切都是让我们这些远离水乡的人永远向往的。但,现在我换一个角度与您谈论这个问题:水对于您的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曹文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从来还没有人这样问过我。是的,我与我的小说的长处与短处,大概都在水。因为水——河流之水而不是大海之水,我与我的作品,似乎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的气质,缺乏严峻的山一样的沉重。容易伤感,容易软弱,不能长久地仇恨。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具有浓度的东西进行稀释,将许多东西流走,或是洗刷掉。大约在四十岁之前,我还一直没有觉得世界上有坏人、很坏很坏的坏人。我对人只是生气,而很难达到仇恨的程度。即使生气,也绝不会生气很久,就更谈不上生气一辈子了。时间一久,那个被我生气的人或事,就会慢慢地模糊起来,一切都会慢慢地变得光溜溜起来。一个人没有仇恨,不能记仇,这对于创作是十分有害的,它影响到了他对人性的认识深度与作品的深度。仇恨是文学的力量,不能仇恨与不能爱一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由仇恨而上升至人道主义的爱,才是有分量的。我一直不满意我的悲悯情怀的重量。但,一个人做人做事都必须要限定自己。不能为了取消自己的短处而同时也牺牲了自己的长处。换一种角度来看,“短处”之说也未必准确。(选自《与一位古典风格的现代主义者对话——曹文轩专访录》,有删改)这篇访谈是围绕着怎样的话题展开的?访问者提出的几个问题有怎样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访谈内容的能力。(1)找出记者提问的文字:“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水对于您的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2)归纳提问的话题及关系。从上面提问的文字可以看出,本访谈围绕着“水与曹文轩的成长”的话题展开,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是层层深入。答案围绕着“水与曹文轩的成长”(或“水对曹文轩的成长的影响”)的话题展开。这几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首先问水与他的生活环境的关系,然后问水对他的性格、人生观、审美情趣的影响,最后问水对他的影响中是否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题型二赏析访谈技巧访谈是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就是由一问一答一直循环下去组成一篇文章。但其问答有互动的因素,并且依靠一问一答推动访谈的进行。这其中,双方要充分配合。提问者要善于引导,随机应变;访谈对象要积极回应,言之有物。因此,访谈文本的主要技巧是针对提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而读者在阅读时着重就是要关注提问者问的艺术技巧。[典例剖析][例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小试身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着眼于设问的技巧。解答时直接分析记者提问的文字:“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就非常容易得出答案来。【答案】
(示例)提问方式是运用比较法,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这样发问的目的: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解题建模]1.设问方式(1)本文的提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访谈的提问非常有技巧,请就本文简要分析。(3)记者是怎样提问的?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2.解题思路(1)辨明提问方式①一般提问方法:要么直接问,要么旁敲侧击。②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谈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节控制好访谈过程。使访谈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2)明确提问技巧的作用①一般提问方法:访谈本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针对访问者而言,必须掌握基本的提问技巧。类型技巧作用趣问采用一些诙谐有趣、形象生动的话题或提问方式进行发问,以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能消除陌生感,拉近双方的距离。直问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推问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逻辑性强,有层次。旁问有意岔开话题,先谈点别的事情,以此来制造轻松的气氛。能制造轻松的气氛。②特殊提问方法:访谈对象的回答有时会出现一些新情况,访问者要及时抓住新情况,调解控制好访谈进程,使访谈顺利进行。类型技巧作用追问对访谈对象刚刚陈述的疑点或没有充分说明的地方进行追问。使访谈对象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予以回答。延伸对访谈对象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引导。能拓宽领域,避免片面性。对比有时候,访谈对象就某一问题在回答时的陈述不尽相同,如果发现这样的疑点可以进行对比提问。对比鲜明,便于访谈对象回答,也便于读者了解提问意图。3.答题模板明确技巧+作用(这种技巧本身的作用+对主旨情感的作用)[跟踪热身]2.读《曹文轩专访录》(文本见本节题型一跟踪热身)这篇访谈的提问方式与众不同,试作分析并结合文本谈谈这种提问方式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提问的技巧。(1)找出记者提问的文字:“我很想从水开始我们的访谈。您的整个成长阶段都是在大河边度过的吗?”“您能否进一步谈一下水构成了您怎样的性格、人生观与审美情趣?”“水对于您的性格与审美趣味是否也有让您认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2)归纳提问方式及作用。答案这篇访谈的提问从生活经历开始,自然亲切,话题集中,而且问题很有深度,角度独特,自然引发了曹文轩的深刻的思考。访谈阅读方法突破突破一访谈类文本的阅读步骤1.浏览全文,把握话题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握讨论话题。2.区分对象,把握问题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3.掌握提问技巧,品味回答语言访问者的提问是有一定的提问技巧的,如直问、追问、推问等。访谈对象的回答更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细细品味,方能领悟其中内涵。4.把握关键,深入内核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访谈内容、把握访谈主题。突破二寻找角度,把握时代精神1.从大的方面来说,解答时应做到:(1)有思。对文本的思想观点、社会价值等要能够进行多角度地理解,发掘其丰富的意蕴。(2)有文。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时,不能脱离文本。(3)有我。探究的问题多着眼于文本的难点、疑点,考查思辨能力,需要考生独具慧眼。(4)有层次。要想表达规范,就要有抓点意识,要层次清晰。2.关注细节,探究人生价值。具体而言,解答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的试题,考生首先要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提倡考生站在被访者或提问思考问题的角度来回答问题,因为这样既符合命题者的要求,也比较容易从原文中找到相关的材料,便于组织答案,容易得到高分。其次要根据自己选定的角度,将自己的观点明确地放在答案的开头部分,不要隐含在对问题的分析探究之中。最后。根据证明自己观点的需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地阅读原文,并对原文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若干个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并分条表述出来。具体关注如下几点:①注意文本题目,利用文本内容和题目挖掘文本的主题思想。②注意采访者提问方式的变化,提问方式的变化往往是采访内容变化的标志。③关注访谈文本的针对性,了解典型细节和基本事实的关系。④关注文本所体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并对此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一、专题过关(2015·深圳二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回不去的故乡——对话梁鸿: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记者:近年来,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您怎么看?梁鸿:是的,乡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浓郁。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出于对乡村现状的不满,看到的是一种文化上的凋落,没有秩序,而不单单是家里的老屋塌了,记忆中的河流再也没有鱼。现在的中国发展太快了,整个社会病态发展,在乡村有一种显性的体现。这些一下子摆在你的面前,你就会强烈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记者:我们今天的“乡愁”,更多的是什么呢?梁鸿:乡愁已经不再是李白的乡愁,不再是唐诗宋词中的乡愁,也不再是狭义的乡愁,现在的乡愁已经是一个现代性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中的乡愁,中国的乡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城市里,以城市文明或者工业文明去看农业文明的乡愁,与农业文明时代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在农业文明,从一个空间到另外一个空间,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没有多少改变的,而现在的乡愁,是在现代化高速发展下,人的本源被急剧地抛弃了,人与自然没有关系了,与四季没有关系了,被孤零零地悬在都市的钢筋水泥里,这时候的乡愁是怀念人的自然属性,想念与自然、与大江大河的相互偎依的一种感觉。记者:乡愁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梁鸿: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地表现为寻找传统。过去,对于中国人来说,乡愁是对农业文明的一种想念,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精神方式,农业文明下的状态与四时相合,春种秋收,晨起昏睡。现在,“乡愁”的背后,隐蔽的是多层制度与歧视:城市不能给外来者以安定感,归属感,外来者处在一种被常年隔离的状态下,看起来好像融入了城市,实际上是被隔离了,这不是自主选择的,而是被所谓时代的潮流裹挟。现在,到了我们该反思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如果再不思辨,恐怕以后就没有思辨的机会了。乡愁,对于目前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如何保持自性的问题。记者:如何保持自性?梁鸿:现在我们的文明,与四时、季节、植物是没有关系的,它貌似是超越一切的。人无所不能啊,无所畏惧了。所以,康德说过,仰望星空,只有两种事物让我们敬畏,这就是浩瀚无际的星空与我们内心的道德,可是星空和道德似乎消失已久了。现在没有这种敬畏感了,人太狂妄了。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在每个人的心里蔓延。你回到家乡为什么会感到特别舒适,因为你觉得自然界还在,你突然找到一种生存感,一种活着的感觉。当代的乡愁,是有一种巨大的批评在里面,一种对传统的回望,只是我们没有去清晰地梳理它。记者: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吗?梁鸿: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有一天,当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传统反映在生活的丝丝缕缕中,你的根没有了,人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你连回头的地方都没有了。现在的我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物质、金钱与权力,这个社会怨气冲天,你烦躁,去抱怨,去不择手段,觉得社会亏欠你太多。在滚滚洪流中,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把自己拉回一些,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记者:如何找回我们的故乡?梁鸿:找回故乡,广义上,实际上是找回曾经支撑维系我们这个民族发展的最朴素的道德方式。找回我们的故乡,需要我们重新思索自己与这个国家、与这个民族的关系。从自己的故乡出发,思索自己的家人、邻居,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想需求,然后再来思索这个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肯定不止趋同性发展,在这样一个共性高速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怎么样重新找到自我,就是怎么样重新找到自己的故乡,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现在,我们的国家需要找回它,否则有一天,如果我们没有一点点寻找的欲望和痕迹,我们的发展,很可能成为了别人的影子。(选自《中国周刊》2012年第1期,有删改)1.请概括这篇访谈中梁鸿的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梁鸿所谈观点主要围绕“乡愁”,所以从文中找出梁鸿关于乡愁的观点即可。如“你就会强烈感觉自己的故乡沦陷了”“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地表现为寻找传统”“是的,现在的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需要一点定力,稍微把自己拉回一些,这需要很大的反省能力”“这既是自己的自我。也是民族的自我”。由此概括出观点即可。答案①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②今天的“乡愁”,要多地表现为寻找传统。③保持自性要有敬畏感和隐约的恐惧感。④消除乡愁的恐惧感需要定力和反省能力。⑤找回我们的故乡就是找回自己的自我、民族的自我。(答对四点即可)2.这篇访谈在提问方面运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时主要结合提问和回答的情况来看。如记者发问“如何保持自性”,这种发问形式很直接,直入主题:再如追问,梁鸿说“在这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乡愁的,它是一种隐隐约约的恐惧感”,接下来记者发问“现在,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吗”。此外延续话题,调整、控制话题也是非常明显的。答案①直奔主题,直接发问。(直问)②紧接上文,用提示性的话语引导采访对象将谈话内容深入一层。(追问)③适时地应和、总结,自然延续话题。④及时调节控制话题,引导访谈过程,使访谈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进行下去。3.请具体说明这篇访谈中的“故乡”有几层含意,并谈谈你对“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含义及句子含意理解的能力。从文章前面来看,梁鸿与记者探讨的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后面“乡愁是有质的变化的。现代意义上的乡愁,更多地表现为寻找传统”,由此可知,故乡应该是文化上、精神上的故乡。“乡愁是一种隐约的恐惧感”中关键词是“恐惧感”,文中“有一天,当你回望,突然发现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一句暗示了句子含意。答案含意:①现实中的故乡(或地理意义上的故乡);②虚拟的故乡(文化、精神或心理上的故乡)。理解: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传统的根基没有了,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或“无论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还是心理意义上的故乡都失去了”),从而我们感到了隐约的恐惧。二、能力提升(2015·沈阳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甚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倾向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专题也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黄平: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观点,但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黄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在这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黄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黄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的文化现实。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黄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这是时代的问题。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客观上有人通过《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黄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同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4.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读书》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本文通过对其主要负责人的采访,使读者了解到此刊的特点及办刊理念。B.现在的《读书》只有积极与时俱进拓展领域的目标,没有编辑计划,因为黄平认为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抗肉瘤制剂市场洞察报告
- 积木玩具市场洞察报告
- 笔记本电脑用散热垫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消毒用臭氧发生器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绘画支架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数据线市场洞察报告
- 制帽用帽舌产品供应链分析
- 监测导管用亲水性导线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电子货币收款机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专题11 非文学文本阅读(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
- 海南省海口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B卷(解析版)
- 2024年度生产设备操作安全协议
- 第5课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023-2024学年中职高教版2023哲学与人生
- 2021大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6篇
- 2020年江苏徐州中考满分作文《当你需要时有我》4
- 设备技术员年终工作总结
- 2023电化学储能电站消防安全标准铅炭电池(铅酸电池)
- 2024年比特币投资项目发展计划
- 农业行业:农业众筹模式推广方案
- 《教师专业发展》课件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快速计算表(EXCEL)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