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辨证辨证,就是辨别症状,根据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以判断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证”与“症”应该严格区分,“症”是一个一个的症状,而“证”是证候,是辨证所得到的结果。
“证”与“病”的概念是不同的。清代医家徐灵胎说:“病之总者为之病,而一病总有数证”。也就是说,病可以概括证。辨病名,必先辨证。诊断先从辨证再进一步辨病,辨病之后又再进一步辨证。因此,辨证论治并不是说中医不讲究辨病,强调辨证已包括辨病于其中了。第一节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在八纲辨证中,阴阳、寒热、表里、虚实八类证候之间的关系,并非是彼此平行的,一般而言,表证、热证、实证隶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统属于阴证范畴。所以,八纲辨证中,阴阳两证又是概括其他六证的总纲。此外,八类证候也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彼此错杂,互为交叉,体现出复杂的临床表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的表里病位和虚实寒热性质往往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化,如表邪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由实转虚、因虚致实等。当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以出现一些与病变性质相反的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虚假实、真实假虚等。所以,进行八纲辨证时不仅要熟悉八纲证候的各自特点,同时还应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阴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阴证和阴证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
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
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阴虚与阳虚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亡阴和亡阳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四肢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表里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表里原是体组织结构方面的概念,在《内经》中,称外部为表,包括皮毛肌腠;称内部为里,指体内脏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提出了“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则。这是表证辨证治疗的发源。除了表证以外,其他病证概属里证范围。一般来说,病在皮毛、肌腠、经络的属表证,病情较轻;
病在五脏六腑、血脉、骨髓的属里证,病情较重。表证表证,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所致的、病在肌肤、经络部位的一种证候,具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鼻寒等症状。
表证可分型为:表寒:风寒外袭,正邪相争于肌表。症见恶寒重、头痛身痛明显,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表热:风热之邪侵犯肺卫。症见恶寒轻、发热重、咽红而痛、舌苔薄白黄、口渴、舌质偏红、脉浮数。
表虚:风邪侵犯肌表,卫外功能不固,症见恶风甚、汗出、脉浮缓。
表实:风寒外袭,正邪交争,卫阳紧固腠理。症见恶寒重、无汗、头身痛、脉浮紧。里证里证,指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以及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所致的、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多样,有病程较长和病位较深的特点。
临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
一般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表证发展而来,即表邪入里而成里证;二是表邪直中脏腑而成的;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所致脏腑功能失调而成的。里寒:外寒传里,或阳气不足。症见畏寒喜暖,四肢不温、口不渴、恶心呕吐、腹痛泄泻、小便清长、苔白滑、脉沉迟。
里热:外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中脏腑,或五志化火。症见不恶寒、反恶热、高热、口渴、烦躁、汗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洪数或沉数。
里虚:脏腑阴阳气血不足,其功能减退。症见:神疲懒言、声低气怯、食少纳呆、腹痛喜按、头昏、心悸、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弱。
里实:外邪入里,结于胃肠,或由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症见: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手足心汗出、舌苔厚燥焦黑、脉沉实。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一般来说,寒证表示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致的证候,热证表示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致的证候。寒热在《内经》中论述颇多,比较明确,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又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则。寒证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体的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苍白而滑润、脉迟等。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衰,表现为体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其临床症状为: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虚实
虚实辨证,是分辨邪正盛衰的两纲。凡机体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维持生理活动的物质缺损所引起的一类证候,均称为虚证;凡邪气较盛而正虚不明显的病证,均可称为实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是虚实定义的本源。虚证虚证,多见于久病、重病之后,或素体虚弱,后天失调,从而导致正气不足,出现脏腑、气血、阴阳等亏损的证候。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气短,
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实证实证,多是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虽然邪气盛,但正气犹能抗邪,未至亏损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争的激烈阶段,多为外邪侵入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所致。其症状为:常见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实热,即热邪炽盛。症见壮热烦渴、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尿赤、大便干燥、苔黄厚而干、脉洪数滑实。实寒,即寒邪过盛、阳气被遏。症见恶寒肢冷、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痰多喘咳、苔白厚腻、脉沉伏或弦紧有力。第二节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理论,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究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表里相合关系。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位居胸中,与小肠相表里,心主神明,主血脉,主汗液,主火,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声为舌。(一)虚证
1、心气虚、心阳虚病因为年老体弱,或由其他疾病转变,或由于汗、下太过及各种损伤气血的原因而成。主证为心悸动,气短,自汗,运动后症状加重,脉动虚弱或结代心气虚:兼见倦怠肯卧,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心阳虚:兼见形寒怕冷,耳鼻四肢不温,舌淡或紫暗。心阳虚脱:除有心阳虚症状外,兼见汗出如水,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治则:心气虚益心气;心阳虚温心阳;心阳虚脱宜回阳救逆。方药:养心汤,保元汤,四逆散2、心血虚、心阴虚心血虚与心阴虚,或由于血液生化之源不足,或继发于失血之后。心血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口色苍白,脉细弱。治则:补血养血,镇惊安神方剂:归脾汤心阴虚者证见心悸、躁动,午后发热或低热、盗汗、口干,脉细数。
治则:养心阴,安心神方剂:补心丹(二)实证
1、心热内盛
多由六淫内郁化热,多见于中暑等病。证见高热,大汗、神昏狂燥,口色赤红,脉洪数。治则:清心泻火,养心安神方药:白虎汤
2、痰火扰心起因:多由于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成痰,痰火扰心神而致,多见于心热风邪、心风黄、脑黄、惊风等病主证:眼急惊狂、狂燥奔走、咬物伤人,口色赤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心祛痰,镇惊开窍方剂:朱砂散加减3、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及心移热于小肠多由六淫内郁化火而形成,多见于心经热、舌疮、尿道炎症治则:清心泻火,利水通淋方剂:导赤散4、小肠冷痛多因气候变化,寒邪侵入,停留于小肠所致,常见于肠痉挛、痉挛性腹痛或冷痛、冷肠泄泻等病。治则:温中散寒,和血顺气方剂:厚朴温中汤,橘皮散肺与大肠病辨证肺居胸中,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知嗅觉,发声音,主皮毛,主治节,主宣发肃降。肺能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开窍于鼻,涕为肺之液。肺在声为哭,在志为悲。(一)虚证
1、肺气虚病因:久咳伤肺,肺气日渐虚弱主证:久咳久喘,咳喘无力,日渐消瘦治则:补肺益气,止咳定喘方例:补肺散加减2、肺阴虚病因:久病体弱,损伤肺阴所致主证:日轻夜重,干咳气喘治则:滋阴润肺方例:百合固金汤加减(二)实证
1、风寒束肺
风寒束肺病因:风寒侵袭肺脏,肺气郁闭所致主证:咳嗽声重有力,遇寒加重无汗,吐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紧。治则:宣肺散寒,祛痰止咳方例:紫苏散加减2、风热犯肺病因:外感风热,肺气宣降失常所致主证:发热,咳嗽气粗,痰黄而稠,口渴,咽红疼痛,头痛,身热恶风,苔薄黄,脉浮数。治则:疏风清热,宣通肺气方例: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3、大肠湿热病因:外感暑湿、草料霉变所致主证:发热,腹痛,腹泻,肛门灼热,或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利湿热,调气和血方药:郁金散或白头翁汤4、食积大肠病因:过饥暴食、草料更换或失饮所致主证:肚腹胀满、粪便不通、口腔酸臭治则:通便攻下,行气止痛方例:大承气汤加减5、大肠液亏病因:胃阴不足,内有燥热主证:粪便秘结、弩责难下、口臭治则:润肠通便方例:麻仁汤和当归苁蓉汤加减脾与胃病辨证脾处中焦,与胃相表里。脾主运化,布津液,主肌肉和四肢,主升,统血。脾喜燥恶湿,开窍于口,其化在唇,涎为脾之液。脾在声为歌,在志为思。(一)虚证
1、脾气虚、脾气虚多因畜体素虚,劳役过度或饮喂失调,内伤脾气,以致脾气虚弱。临床上脾气虚可分为三种证候。(1)脾虚不运病因:饥饱劳逸等因素引起脾胃功能减
退而致主证:草料迟细,体瘦毛焦、腹胀体肿治则:益气健脾方例: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2)脾气下陷(中气下陷)症状: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少气懒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若中气下陷(亦称脾气下陷),则兼见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或小便频数等。治则:益气升阳方药:补中益气汤(3)脾不统血症状:便血,肌衄,或妇人月经过多,崩漏,以及其它出血症。同时兼可见脾气虚或脾阳虚的证候。治则:益气摄血,引血归经方药:归脾汤或黄土汤加减2、脾阳虚病因:由脾气虚发展而致主证:脾不健运,形寒怕冷,纳减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腹痛泄泻治则:温中健脾方例:理中汤加减
(二)实证
1、寒湿困脾病因:过食冰冻草料和冷水而致主证:耳耷头低,浮肿,脘腹胀闷,不思饮食,草料迟细,口粘不爽,腹痛溏泄,头重身困如肿,苔白腻或舌胖嫩,脉濡缓。治则:温中化湿方例:胃苓汤加减2、湿热困脾病因:湿邪郁久化热、消化不良而致主证:食欲废绝,肚腹胀大治则:清热利湿方例:茵陈五苓散加减3、胃寒证病因:外感风寒,饮喂失调而致主证:形寒怕冷,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则甚,得温则减,口腔滑湿,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粪软尿清治则:温胃散寒方例:桂心散加减4、食积胃脘症状:脘腹胀满或疼痛,嗳腐吞酸,厌食,呕吐,失气酸臭,大便秘结或泻泄,舌苔厚腻,脉滑。治则: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或曲蘖(nie)散
5、胃火炽盛症状:胃脘灼热疼痛,渴善冷饮,消谷善肌、泛酸、食入则吐,口臭,牙龈肿痛,或溃疡出血,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方药:清胃散热散或白虎汤
肝与胆病辨证肝位于右胁,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主筋,主风,开窍于目,其华在爪,泪为汗之液。肝在声为呼,在志为怒。(一)虚证
1、肝血虚及肝阴不足
病因:脾胃虚弱,血的化源不足,或久病之后,肾水不足,肝失濡养而致主证:贫血、眼干、夜盲、视力减退治则:滋肾益肝,明目退翳方例:八珍汤加减2、阴虚阳亢病因:久病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化火生风,风火相煽而致主证:神识痴呆,肢体麻木,口眼歪斜,瘫痪或抽搐,脉弦细治则: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例:镇肝熄风汤3、血虚生风及阴虚生风病因:久病之后,或失血脱水,阴虚血亏而致主证:肢体麻木,肌肉震颤,四肢拘挛治则:滋阴养血,平肝熄风方例:天麻散加减或大定风珠加减(二)实证
1、肝火上炎病因:外感风热或由肝气郁结化火而致主证:头痛,眩晕,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或吐血,衄血,耳聋,耳鸣,舌红苔黄,脉弦数。急性结膜炎或角膜炎等视力障碍。治则:清肝泻火,祛风散热,明目退翳方例: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2、热动肝风病因:邪热内盛,热极生风而致主证:高热、四肢痉挛抽搐,角弓反张治则:清热、熄风、镇痉方例:羚羊钩藤汤加减3、肝胆湿热病因:肝胆疏泄失常,湿热内蕴而致主证:黄疸,尿液短赤,带下或瘙痒治则:清得肝胆湿热方例:茵陈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4、肝气郁结主证: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喜叹息,纳呆嗳气,脘腹胀满,或咽部有梗阻感,乳房胀痛,少腹胀痛,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理气方药:逍遥散肾与膀胱病辨证肾位于腰部两侧左右各一,与膀胱表里。肾藏精,主生殖,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司二阴,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唾液为肾之液,在声为呻。(一)虚证
1、肾阳虚(四种类型)(1)肾阳虚衰病因:久病体弱,劳损过度所致主证: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夜尿多,或尿少浮肿,或不孕,舌淡苔白,脉沉迟,尺部弱。治则:温补肾阳方例:肾气散或右归丸加减
(2)肾气不固病因:肾阳素亏、劳役过度所致主证:精神疲乏,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夜尿频多,甚或遗尿,小便失禁,或滑精,早泄,胎动易滑,舌淡苔白,脉沉弱。治则:固摄肾气方例:缩泉丸或固精散加减(3)肾不纳气病因:劳役过度、久病咳喘伤肾气所致主证:气短喘促,久咳气喘,形寒怕冷,呼多吸少,动则喘甚,声低气怯,遗尿多汗,腰膝酸软,四肢不温,面部虚浮,舌淡,脉虚。治则:补肾纳气方例:人参蛤蚧散加减
(4)、肾虚水泛病因:久病失养,肾阳亏损、无法温化水液所致主证:后肢浮肿、宿水停脐或阴囊水肿治则:温阳利水方例:肾气丸或真武汤加减2、肾阴虚病因:伤精、失血或耗液;或急性热病
耗伤肾阴,或因过服温燥劫阴药所致主证: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无力,低热,口干,盗汗,手足心热,滑精不孕,舌红,脉细数。治则:滋阴补肾方例:六味地黄汤加减3、膀胱湿热病因:湿热下注膀胱或尿路感染所致主证:小便灼痛,尿濒或尿难,或见血尿,或尿液浑浊,或有砂石,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则:清利湿热方例:八证散或滑石散加减
第三节
六经及卫气营血辩证六经及卫气营血辩证,都是用于外感热病的辩证方法。六经辩证是东汉张仲景创立。卫气营血辩证是清代叶天士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借用卫气营血来说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并将它作为温病的辩证纲领。一、六经辩证六经病证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的总称。三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三阴病以五脏病变为基础。三阳病多热多实,治疗重在祛邪;三阴病多寒多虚,治疗重在扶正。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
(一)六经证治1、太阳病证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表里。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固护于外,居六经之首。主证
病变部位在表,为表证。(1)表实证(太阳伤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咳嗽,脉浮紧。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2)表虚证(太阳中风):恶风发热,汗自出,脉浮缓。治则:解肌疏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2、阳明病证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相表里。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邪热最盛的阶段,多由燥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化热内传,或因津液素亏或胃阳偏亢等所致。其症状以胃肠之燥、热、实为特点,即所谓“胃家实”。胃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燥热亢盛,但肠中无燥屎阻塞,仅是无形邪热弥漫,又称为阳明经证;二是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搏结而成燥屎,影响了腑气通降,又称为阳明腑证。主证
病变部位在里,为里实热证,有经
证与腑证之分。(1)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不恶寒,反恶热,面赤心烦,舌苔黄燥,呼吸粗喘,脉洪大。治则:清热生津方药:白虎汤(2)腑证:身热,日脯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出连绵,大便秘结,腹满痛拒按,脉沉实有力,舌苔黄燥或焦黑起芒刺。治则:清热泻下方药:大承气汤3、少阳病证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少阳属于太阳、阳明之间,又称半表半里。少阳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其多由太阳表邪化热入里传变而来,亦可由少阳本经直接受邪而发病。其病证又称为“半表半里证”。主证
病变部位不在表,也不在里,为半
表半里证。证候分析:由于太阳病失治误治,病邪传入少阳,或体质虚弱,直中少阳而致,邪在半表半里,主证:口干,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
治则:和解少阳方药:小柴胡汤4、太阴病证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入太阴,太阴首当其冲。太阴病主要指脾的病变,其病位在里,多为脾阳虚弱、寒湿内阻的虚寒证。主证
脾胃虚寒,腹痛、腹胀,作呕,粪便清稀,脉细缓。证候分析:由于三阳病失治误治,或体质虚弱,病邪直中而致。治则:温振脾阳,散寒燥湿方药:理中汤5、少阴病证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与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少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全身功能衰退,病情危重的阶段,主要是以心肾虚衰为特点。形成少阴病的原因,一是素体阳虚,寒邪直中少阴;一是阳明病失治,误治传变而来。如太阳表证,误治伤阳,邪即可陷入少阴,所谓“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主证
为虚证,有少阴虚寒证与少阴虚热证之分。(1)少阴虚寒证:恶寒,嗜睡,耳鼻四肢发凉,脉沉细治则:回阳救逆,方药用四逆汤(2)少阴虚热证:口燥咽痛,脉细数
治则:滋阴降火,方药用黄连阿胶汤6、厥阴病证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相表里。厥阴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的复杂病变,为六经病的最后阶段,多由传经而来,或病邪直中,或治疗不当,邪气内陷所致。病邪侵犯厥阴,肝与心包皆受影响。主证
为外感疾病发展到最后阶段,病情较复杂,有三种类型之分。(1)寒厥证:四肢厥冷,无热恶寒,脉细微
治则:回阳救逆,方药用四逆汤(2)热厥证:口色干黄,尿短赤治则:清热和阴,方药用白虎汤(3)蛔厥证:四肢厥冷和复温交替或呕蛔治则:和胃驱虫,方药用乌梅丸7、合病与并病
六经病证可单独出现,也可以两经或三经合并出现,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称为“合病”。一经病症未罢,另一经证候出现,称为“并病”。临床上以三阳经出现此种证候最多见,如太阳能与少阳并病,太阳与阳明合病。(二)六经的传变规律“传变”是指疾病的发展变化,即由一经的证候发展变化为另一经的证候。1、循经而传:按照六经次序而传2、越经而传:不按循经次序,而是隔经或隔数经而传。3、直中:是指起病不见三阳证而直接出现三阴证者。卫气营血辩证,主要用于温病,其特点是伤阴、伤津与伤血。卫气营血是温热病四类证候的概括,又代表着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深浅不同的四个阶段。一般来说,卫气营血辨证中,邪在卫分、气分者病情轻浅;邪入营分、血分者,病情深重。温病的治则:在卫宜辛凉解表,在气宜清热生津,入营宜清营透热,入血宜凉血散血。1、卫分病证温热病早期,属于表热证。主证:发热重,恶寒轻,舌苔薄黄,脉浮数。证候分析:由于温热病邪侵犯肌表,卫气被郁,肺气不宣,热伤肺阴,故见口津干燥,热邪仍在卫分,故见口色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用《银翘散》或《桑菊饮》2、气分病证证候分析:温热之邪从卫分传来,或温热之邪直入气分引起。温热之邪入里,病势较重,属于里热证。病邪侵入脏腑不同,故表现的证候也不同,一般多见温热在肺、热入阳明、热结肠道三种类型。(1)温热在肺主证:发热,呼吸喘粗,咳嗽,舌苔黄燥,脉洪数。证候分析:温热之邪在气,里热已盛,故身热,肺失清肃,故呼吸喘粗,咳嗽,舌苔黄燥,脉洪数。治则: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2)热入阳明主证:身热,大汗,大渴,舌苔黄燥,脉洪大。证候分析:热盛于内,向外蒸腾,脉洪大为阳明燥热亢盛之征。治则:清热生津方药:白虎汤3、营分病证主证:
温热入血的轻浅阶段,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病位在心和心包,而高热、神昏、舌质红绛、斑疹隐隐为特征。证候分析:营分病证形成有三方面,一为卫分传入,二为气分传来,三为温热直入营分。营分病证分为营热和热入心包两种类型。热伤营阴主证:高热不退,夜甚,口反不甚渴,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脉细数。病因病机为病可自气分未解而内传入营,或温热之邪直犯营分所致。治则:清营解热,透热养阴方药:清营汤加减热入心包主证:神昏谵语,或昏愦(kui)不语,身体灼热,舌蹇(jian),肢厥,舌绛,脉数。病因病机为病多由气分不解而传入营,亦有从卫分直窜入营而迫心包者。治则:清心开窍方药:清宫汤4、血分病证
血分证,是温热病发展最深重的阶段,是以温热之邪引起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特征。心主血,肝藏血,故热邪传入血分,势必影响心、肝二脏;而且邪热久羁(ji),不仅伤血,并耗真阴,又能累及于肾脏,所以血分证以心、肝、肾病变为主,除具有营分证候且较为笃重外,尤以耗血、动风和肝风内动、肝肾阴虚为特点。以高热、神昏、舌质红绛、便血、尿血粘膜和皮肤出血斑点,项背抽搐,脉细数为特征。血分病证分为血热妄行、气血两燔、肝热动风和血热伤阴等四种类型。血热妄行主证:高热、烦躁,甚或发狂,斑疹显露,或吐血,衄血,便血等,舌绛紫而干,脉数。病因病机为病多由营分未解而传入,或气分邪热直入血分而致。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散瘀方药:犀角地黄汤肝热动风主证:神昏躁扰,高热,两目上视,牙关紧闭,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红绛,脉弦数。病因病机为病由营分不解内传,引动肝风所致,或由气分热盛而直接引动肝风。治则:清热平肝息风方药:羚羊钩藤汤气血两燔主证:大热,口渴喜饮,口燥苔焦,舌质红绛,发斑,衄血,便血,脉数。治则:清气分热,解血分毒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第七章
防治法则
第一节
预防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以防重于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又可以说是有病早治,防止病变。古称“差后防复”,是指疾病刚痊愈,正处于恢复期,但正气尚未得元,因调养不当,旧病复发或滋生其他病者,事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或指疾病症状虽已消失,因治疗不彻底,病根未除,潜伏于体内,受某种因素诱发,使旧病复发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早期诊断:在患病初期,如外感热病的传变,多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因此,在表证初期,就应该抓住时机,及早诊断。早期治疗:有些疾病在发作前,每有一些预兆出现,如能捕捉这些预兆,及早作出正确诊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控制病情:古称“先安未受邪之地”,意思是根据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掌握疾病传变规律,先保护人体正气和未受病邪侵犯之处。第二节
治则治则即为治疗法则,包括治疗与护养、扶正与祛邪、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同治与异治、治常与治变等内容。一、治疗与护养
针药治疗与护理调养是医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二、扶正与祛邪扶正为使用补益正气的方药及加强护理的方法,以提高机体的抵御能力,祛除邪气,战胜疾病,恢复健康。“扶正以祛邪”适用于正虚为主要矛盾的病证。“祛邪以复正”适用于邪盛为主要矛盾的病证。三治标与治本“本”指疾病的的本质“标指疾病的现象。内因是本,外因是标,一定要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原则。在疾病过程中,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病证标本兼见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兼治”;或“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的投放要求与效果评估2篇
- 04版健身中心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2篇
- 2024年度七源知识产权商业秘密许可合同
- 2024年度企业销售激励机制劳动合同
- 2024年度汽车销售退货政策合同3篇
- 2024年度智能医疗系统开发及部署合同
- 2024年度艺人经纪合同-影视行业
- 2024年度供应链管理咨询合作协议
- 2024年度白酒生产原料采购合同
- 2024年度甲乙双方关于纺织工厂建设的借款合同
- 《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Python语言描述) 课件 第4章分治法2
- 制氢技术与工艺 课件 第8章 生物质能制氢
- 身临其境 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社会调查研究与方法》一平台在线形考(形成性考核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旅游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 11.2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同步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经济法学-计分作业二(第1-6章权重25%)-国开-参考资料
- 车联网在线升级( OTA )安全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 征求意见稿
- 华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消费者画像构建与细分
- 河南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