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_第1页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_第2页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_第3页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_第4页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部分主讲: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徐敬俊联系电话人邮箱:xujingjun@163.com

xujingzun@Macro-Economics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美)多恩布什、斯塔兹《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美)萨克斯、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刘厚俊《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背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生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各国的经济陷于瘫痪。1929—1933年期间,美国的经济萎缩了30%,1933年失业率高达25%。1939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高达17%。一个问题:资源难道不是稀缺的吗?为什么“劳动”这种稀缺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答:所有消费者不买,所有厂商不投资,工厂不开工,何来就业?一个比喻:微观经济学研究树木,宏观经济学研究森林微观经济学导言是“皇后的面纱”,宏观经济学导言是“森林的导游图”。宏观经济学研究是什么决定了像失业率这样的总量指标。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经济运行等宏观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宏观(Macro-)”一词来源于希腊文,表示“大”的意思。宏观经济通常是指一国的国民经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见诸如一国的总产出水平和就业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是什么引起一国经济的波动,是什么导致了失业,为什么会产生通货膨胀,全球经济体系对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有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如何才能改善一国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等问题。对上述问题的探讨和分析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换句话说,宏观经济学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学问。宏观经济学研究什么总量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宏观和微观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它们把社会经济制度作为既定的,在这一前提下来分析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但如何把微观经济学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不同的经济学家有不同的理解,至今也没有令人满意的答案。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4、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都是研究市场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市场经济中所有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并且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的需求曲线一般来说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而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就是说,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显微镜与广角镜1、价格的研究方面:MICRO—香蕉的价格;MACRO—一切消费品的价格2、外贸项目的研究方面:MICRO——美国为什么进口本田轿车而出口卡车;MACRO——美国进出口总趋势3、生产者的研究方面:MICRO——单个厂商的行为;MACRO——整个社会的降龙之术4、消费者的研究方面:MICRO——单个消费者的行为;MACRO——所有家庭主妇,明天一早就出发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中心理论:国民产出或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主要经济变量(GDP、AD、AS);宏观经济之痛(失业与通胀);前途与道路(经济增长与周期);药方(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学的内容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凯恩斯革命”JohnMaynardKeynes(1883-1946)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天才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守护神凯恩斯是一个全面的天才。他在数学、哲学、文学方面都有建树。另外,他还分身有术,经营一家大的保险公司,出任英国财政部顾问,协助管理英格兰银行,编辑一本世界闻名的《经济学杂志》,收集现代艺术品和珍本图书,还创立过一家剧院,并娶了位俄国最著名的芭蕾舞演员。他还是一位精通投机赚钱的投资家,不仅为自己,而且还为他所在的剑桥大学的坎斯学院赚了大钱。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立者——凯恩斯的童年凯恩斯的祖上是英国的贵族,他父母在剑桥大学任教。凯恩斯从伊顿公学毕业,取得了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190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年凯恩斯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外交部的印度办公室工作。领奖大王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

1914年大战时,凯恩斯转职财政部,为高层出谋策划。他是使美国介入战争的始作俑者。1929年经济危机对凯恩斯的影响《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的政策主张鼓励消费罗斯福新政:复苏措施大杂烩美国首度实施国家社会主义的经验

前所未有的繁荣

前所未有的繁荣前所未有的繁荣Unemployment(1870-1970)Output(1870-1970)We'veneverhaditsogood

70年代排斥凯恩斯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商品价格的爆发式上涨,尤其是原油价格,使得45年以来工业化国家所享有的稳定、低通货膨胀的成长结束了。Keynesianpoliciesdidnotseemtoworkanymore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的开篇。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在简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有关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和收入核算恒等式,知道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和总收入分析之间的联系。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西方国民收入的组成及国民收入的计算方法。二、教学重点: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三、教学难点: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法。四、本章要求掌握的重点:国民收入的核算的方法,了解名义GDP和实际GDP。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是由挪威著名经济学家、首届诺贝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费瑞希(R·Frisch)在1933年提出来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认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古典宏观经济学(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1、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依据:——萨伊法则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首先,我们用一个以物易物经济来理解萨伊法则。需求必然等于供给。整个经济都不会出现过度生产(总供给大于需求)或者生产不足(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现在一个货币经济中考虑萨伊法则,它还成立吗?卖以后他必须全部购买吗?他可以储蓄一部分收入。因此,他的供给予就有可能会大于他的需求。对整个经济也是如此。据此有些西方学者可能会认为,萨伊法则在一个货币经济中不能成立。但是,古典经济学家不同意!他们争辩道:储蓄并不一定代表着消费不足。通过利率可灵活变动的资金市场,所储蓄的每一块钱都可能转化为企业的投资。Say’sLaw:萨伊法则(萨伊:1767——1832)《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一种产品一经创造出来,它马上就会为其他产品提供一个与其自身价值完全相等的市场。……因而,单是创造一种产品这件事就会立即为其他产品打开出路。”即“供给自动创造需求”。2、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凯恩斯反对萨伊法则——供给创造自身的需求,他认为,完全相反,“需求会创造出自身的供给”——人们将之称为“凯恩斯法则”。凯恩斯主义对有效需求的分析——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有效需求的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有效投资的不足;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手持货币而不购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存在着一种“自我协调”的机制以确保实现充分就业。资本主义经济在偏离充分就业状态时就应该施以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以便使之更加接近于充分就业水平。因此,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是一种积极的政府干预性政策。总之,微观的有效不一定能实现宏观的有效。所以要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期革命的出现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第一个阶段,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第二阶段是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为完整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时期。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大量发展,并与凯恩斯主义分庭抗礼的时期。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3、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做出提出对策,其他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纷纷出笼。在与凯恩斯主义的激烈冲突和争论中除了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在修改自己的理论上做了许多努力外,还产生了几个其他学派,如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等。以上各学派在理论观点相同之处是:①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只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市场是能够更好地运行的;②强调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二、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研究的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二)研究的内容国民收入核算问题、国民收入决定问题、经济增长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失业问题、财政预算问题、贸易赤字问题、汇率变动等问题。(三)测量的指标——如同人的身体健康指标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二、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四)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形成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是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于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形成的。宏观经济学由于以收入和就业分析为重心,所以称为收入理论或价格理论。(五)宏观经济分析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总体经济行为分析离不开个体经济行为分析,因为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如:消费函数、投资函数、理性预期等等;但总体经济行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是正确的,例:A:厂商降低工资;B:增加储蓄。二、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六)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1、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一种分析方法。“经济加总”是人们用以描述某些经济生活的一个简单的抽象。宏观经济中一般将各种不同物质形态的产品的产量还原为一定的市场价值从而加总,从而得出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中国有句老话“春种田园皆玩物,秋收遍地是黄金”,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假设的消费函数1、总量分析方法。宏观经济学运用“经济加总”这种手段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由于微观是宏观的基础,所以宏观分析中有些总量变化可以从微观分析的个量中直接加总(大部分是加权加总而得到)。例:假定一个经济社会由5个家庭:A、B、C、D、E组成;用C代表每个家庭的消费支出,用Yd

表示可支配收入,再假定B、C收入二倍于A、D、E。则社会消费函数(加权平均得):C=(10+10+5)+[(1+2*0.9+2*0.8+0.85+0.95)Yd/(1+2*1+2*1+1+1)]=25+0.8857Yd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1、总量分析方法。(2)有时候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个体变量尽管可以加总,但这种加总却达不到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例:单个厂商降低工资→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进一步增加生产并增雇工人≠所有单个厂商都降低工资,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会增加。因为,首先,经济个体和经济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其次,某些行为对经济个体之所有正确和真实是由于假设其他情况不变,即假定某一经济个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不产生影响,当宏观经济涉及的是所有个体,这一假设就不再成立。所以说,宏观经济分析要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但总体经济行为绝非个体经济行为的简单加总。对微观经济是正确的东西,对宏观经济未必也是正确的。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二、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六)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分析方法1、总量分析方法。(3)有时候微观经济个体的行为就根本不能直接加总,但这种加总却达不到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目的。例:一个经济社会的经济景气情况发生变化时,各个厂商的投资意愿可能有很大差异,有的厂商的投资意愿和投资支出会下降,而有的则会加大投资。这时就不能将各个厂商的投资直接加总而得出总投资会增加或减少的结论。所以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法时要谨慎,并加以区分不同的情况。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2、短期和长期、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要有定义和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一套方案,国民收入核算就研究这套方法。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先从一个企业的生产谈起:例:某企业价值增值假设某企业在1998年生产和销售500万美元制成品、生产中消耗原材料、能源等200万美元。则该企业新生产的价值为500-200=300万美元(这300万美元价值中没有扣除厂房设备消耗即折旧的部分)。这一增值部分才被认为是该企业在1998年真正所生产的,真正贡献给社会的。因此,说企业在某年的产出,是指价值增值。GDP就是价值增值之总和。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再举一个例子:各生产环节价值增值假定一件上衣从生产到消费者最终使用共要经过五个阶段:(1)种棉:15美元,增值15(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2)纺纱:20美元,增值20-15=5美元(3)纱布:30美元,增值30-20=10美元(4)制衣:45美元,增值45-30=15美元(5)售衣:50美元,增值50-45=5美元价值增值共计:15+5+10+15+5=50美元,正好等于这件上衣的最后售价。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一)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及其相关概念1、最终产品:像这样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2、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铁矿石→生铁→钢条→钉子此例说明:一件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就等于该最终产品的价值。3、国内生产总值被定义为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二)正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假如某国一年生产10万件上衣,每件上衣售价50美元,则该国一年生产上衣的市场价值为500万美元。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例如,如果把棉花、纱、布及制衣厂手中的成品的价值都算作这一时期生产的价值,则其总额将是:15+20+30+45+50=160美元。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二)正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若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人GDP。相反,虽然生产100万美元产品,然而却卖掉了120万美元产品,则计人GDP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库存减少了20万美元而已。4、GDP是计算期内(如1999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例:若某人花20万美元买了一幢旧房,这20万美元不能计人GDP。但买卖这幢旧房的经纪人费用可计入GDP。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二)正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

5、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从而是一个地域概念。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获得的收入-外国公民在本国获得的收入。目前均使用GDP指标衡量经济运行成果。美国在1991年11月之前使用GNP。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人GDP中。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千万不要和保姆结婚注意:计入国内生产总值的项目必须要同时符合这六个附加条件!例题分析——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面粉一定是中间产品,面包一定是最终产品。(w)2、用上一年度的面粉生产的面包和用本年度的面粉生产的面包对GDP的核算没有影响。(w)3、外国专家为支持本国的经济建设而在本国获得的报酬应当计入GDP。(r)4、某公司生产的汽车多卖掉一些比少卖掉一些对GDP的贡献大一些。(w)5、假如某人不出租它的房子,而是供他自己使用,这部分房租就不应当计入GDP。(r)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6、某人自己在家吃饭和他在饭店付费吃饭对GDP的影响是一致的。(w)7、从公司债券得到的利息应当计入GDP,从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也应当计入GDP。(w)上述例题说明:①在复杂的实际经济生活中,用GDP的定义来核算GDP一般是不可能的;②GDP核算是一个会计或统计意义上的“事后”的概念,不是“事前”的概念,是一个从西方国家引进的概念,而不是我国自创的概念,因此,我国的统计口径必须要与国际接轨。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三)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论依据根据以上分析,计算一国GDP的大小,可以把各生产环节的价值增值额加总,这说明,产出等于新增价值。新增价值是指企业销售额与从其它企业购进的中间原材料的价值差。如上例:并且还说明,产出(价值增值)总是等于收入,产出(价值增值)总是等于支出。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三)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论依据1、产出(价值增值)总是等于收入由于GDP是产品生产中的新增价值,这个新增价值按照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因为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因而,这种增值被认为是各种要素的报酬,具体化为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等;同时,这个新增价值又表现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因为我们把利润看作是产品的卖价扣除工资、利息和地租等成本支出后的余额。因此产出(价值增值)总等于收入。一个企业的产出总等于收入,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也必然等于总收入。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三)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论依据2、产出(价值增值)总是等于支出产出(价值增值)不但是各种要素的报酬,即要素提供者和经营者的收入,而且还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总支出,这是因为价值增值(产出)表现为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而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就是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至于生产者未卖掉的产品,被看作是企业在存货方面的投资支出,称为存货投资,也就是相当于企业自己购买自己产品的支出。因此,总产出总等于总收入,又等于总支出。这样GDP的核算可以有三种方法(常用的是后两种方法):生产法,即通过核算各行业在一定时期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求得;支出法,即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购买最终产品的支出总和来求得;收入法,即通过核算整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收入来求得;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三种方法的关系是: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所有企业资产增值的总和生产法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国外(出口)归属或流向支出法收入法最终产品市场交换货币资金用途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租金企业家利润三种方法的关系是:产出等于支出等于收入产出等于支出产出等于支出源于记账原则;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还未卖掉的产品被看成本企业在存货方面的投资支出,称为存货投资;企业所有的销售所得都支付出去从而形成了各种收入,因此产出与由此而产生的总收入是一致的,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出总等于收入,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也必然等于总收入。产出=收入=支出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二、核算GDP的两种方法(一)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1、支出法的含义:支出法又叫产品流量法,从最终产品出售的角度出发,即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2、支出法核算的内容:(1)消费支出(用字母C来表示):指居民个人消费,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则不包括在内。(因为新住宅象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注意:居民购买住宅不是消费,而计入投资(2)投资支出(用字母I来表示):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投资的资本物品是最终产品,不属中间产品,因为中间产品在生产别的产品时全部被消耗掉,但资本物品在生产别的产品过程中只是部分地被消耗。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的增加。新住宅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因为新住宅象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例: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1000亿美元而年末为1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困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称为折旧,它既包括生产中的物质磨损,也包括资本老化带来的精神磨损。例:假定某国家在1998年投资是900亿美元(流量),该国1998年初资本存量是4500亿美元。由于机器厂房等会不断磨损,假定每年要消耗即折旧400亿美元,则上述900亿美元投资中就有400亿元要用来补偿资本消耗,这400亿美元因是用于重置资本设备的,故称重置投资。净增加的投资(净投资,也是流量)只有500亿美元,1998年末资本存量5000亿。净投资加重置投资称为总投资,即:总投资=净投资+折旧。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3)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用字母G来表示):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支出。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些部分如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理由据说是政府购买时通过雇请公务人员、教师,建立公共设施,建造舰队等为社会提供了服务,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不是因为这些人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而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劳动能力,要靠救济生活。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4)净出口(用字母(X-M)来表示):指进出口的差额。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买进口货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外国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计人总支出的应是净出口,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3、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将上述四个项目加总,则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写成:GDP=C+I+G+(X-M)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GDP)1、收入法的含义及其核算的内容:收入法又叫成本流量法,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对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它被看作是一种转移支付,不参与国民收入的创造)。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2)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3)非公司企业主收入,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用,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5)资本折旧,它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为何将间接税、资本折旧计入GDP?疑问:并非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所以本来不应该计入GDP解答:间接税含义:是对产品征收的、通过企业抬高产品价格来完成的税收(汽油税、烟草税),由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与劳务时支付。并非体现生产者与政府的关系,而是体现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它是消费者的购买支出,体现为市场价值,而且构成了政府的收入,因此,计算GDP时,应该加入。资本折旧含义:资本品由于损耗造成的价值减少。为何计入:损耗后,资本品要靠投资来补偿,包含于总投资中。2、用收入法计算GDP的公式:这样,按收入法计得的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非公司企业主收入+(间接税-政府补助金)+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它和支出法计得的GDP从理论上讲是相等的,但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因而还要加上一个统计的误差。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三、例题分析:假设一个经济社会只有生产服装的一系列商家构成,该社会没有政府,且居民消费一律沿用上一年度的存货。已知条件如下表(单位:百万元)。试求:(1)用定义法计算GDP;(2)用生产法计算GDP;(3)用支出法计算GDP;(4)用收入法计算GDP。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问题的解:(1)根据定义,GDP为当年所有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中间产品不计入在内,最终产品分为被消费者消费掉的和被企业以存货形式保存的,故由定义可知:GDP=1.9+4+0.5+2.1+0.8=9.3(百万元)。(2)用生产法计算GDP,即考虑所有企业的资产增值的总和。于是:GDP=Σ(企业当年生产总值–企业原料采购总值)=(1.9–1.8)+(4+1.8–1.5)+(0.5+1.5–1.2)+(2.1+1.2–1)+(1+0.8–0)=9.3(百万元)。(3)用支出法计算GDP,我们知道,GDP=C+I+G+NX显然,这里有,G=NX=0。又因为,企业投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存货投资+本年度重置投资,本题中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和重置投资都等于0,所以投资仅限于存货投资,所以:I=存货投资=4+0.5+2.1+0.8=7.4(百万元)。GDP=C+I=1.9+7.4=9.3(百万元)。(4)用收入法计算GDP,有: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在本题中,我们可以把存货看成企业的利润,把销售资金看成企业的工资,其他项目没有。经过这样的处理,我们可以得到:GDP=(各企业工资)+(各企业利润)=(1.9–1.8)+(1.8–1.5)+(1.5–1.2)+(1.2–1)+(1–0)+4+0.5+2.1+0.8=9.3(百万元)。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它计量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所有的生产活动。“总”字意指在计算各个生产单位的产出时,未扣除当期的资本耗费,如果扣除资本耗费,那就是国内生产净值。二、国内生产净值(NDP)任何产品价值中不但包含有消耗的原材料、燃料等等的价值,还包含有使用的资本设备的折旧,从GDP中扣除资本折旧就得到NDP。NDP=GDP-资本折旧三、国民收入(NI)这里的国民收入指按照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然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四、个人收入(PI)生产要素意义上的国民收入并不会全部成为个人的收入。PI

=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润中缴的和工资中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利息(指政府向居民户支付的公债和政府发行的其他债券的利息)五、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的收入不能全部归个人支配,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才是个人可知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DPI=PI-个人所得税=C

S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例:美国1991年GDP到DPI国内生产总值(GDP)加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减资本消耗扣除等于国民生产净值(NNP)减间接税其他(净值)等于国民收入(NI)减公司留利(应改为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缴款加政府和企业向个人的转移支付利息调整红利等于个人收入(PI)减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支付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175

6261

4752494

36435288771125111370

618756775

56950

50689

45443

48104

41917小结: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由上一节中用收入法核算GDP的公式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于是有: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GDPNDP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PI=NI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未分配利润+政府和企业的转移支付+政府支付的利息DPI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例题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右表: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NDP)(2)净出口(3)净税收T(政府税收减转移支付后的余额)(4)个人可支配收入yd(5)个人储蓄S解:(1)NDP=GDP-折旧=4800-

500=4300;(2)根据GDP=C+I+G+(X-

M)可得:(X-

M)

=40;(3)根据BS=T-G,可得T=BS+G=30+30=990(4)yd=NDP-T=4300-990=3310(5)S=yd-C=3310-3000=310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凭要素的收入去购买消费品,生产者凭消费品的销售获取销售收入去购买生产要素。这对于一个经济社会整体来说,支出来自于收入,收入又来自于支出,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循环运动。因此,一个社会一定时期内的总支出总是等于它的总收入。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两部门:消费者家户和企业即厂商,不存在企业间接税、折旧、政府支出、进出口,这样,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因此,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的角度看:由于企业的库存看作存货投资,所以国内生产总值表示为:Y=C+I;从收入的角度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十租金十利润=消费十储蓄,即:Y=C+S;由于C+I=Y=C+S,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I=S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I=S,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只要遵循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然而,这一恒等式决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是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投资。这里所讲的储蓄和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同时,还要说明一点,这里讲的储蓄等于投资,是指整个经济而言的,至于某个人、某个企业或者部门,则完全可以通过借款或贷款,使投资大于或小于储蓄。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部门经济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中,除了消费者家户和企业(厂商),还有政府部门。从支出角度看:由于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居民也会用于消费和投资,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Y=C+I+G

;从收入角度看:居民的总收入除了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用T0表示全部税金,同时居民又得到了政府的转移支付,用TR表示,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T=T0-TR,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为:Y=C+S+T

;由此,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概括为:C+I+G=Y=C+S+T公式两边消去C得:I+G=S+T,或I=S+(T-G)。(T-G)可看作政府储蓄,上式仍是投资等于储蓄。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四部门经济是指在三部门经济中再加进一个对外部门。从支出角度看: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就是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就是:Y=C+I+G+(X-M)从收入角度看:Y=C+S+T+Kr;

Kr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这种转移支付也是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这样四部门经济的基本公式是:C+I+G+(X-M)=C+S+T+Kr,得到:I+G+(X-M)=S+T+Kr,I=S+(T-G)+(M+Kr-X)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M+Kr-X)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该恒等式仍然表示投资等于储蓄。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注意:在上述两部门、三部门以及四部门的分析中,不存在企业间接税、折旧,如果把他们考虑进来,上述收入构成公式以及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关系也都成立。也就是说,如果Y是指GDP,则上述所有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把折旧包括在内的总投资和总储蓄;如果Y是指NDP,则等式两边的I和S分别表示不含折旧的净投资和净储蓄;如果Y指NI,则C、I、G是按出厂价计量的,等式两边减少了一个相同的等于间接税的量值。总之,无论Y代表哪一种国民收入的概念,只要其他变量的意义能和Y的概念相一致,则储蓄——投资恒等式总是成立的。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上节例题回顾: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右表:(5)个人储蓄S解:(5)S=yd-C=3310-3000=310思考:学习了投资-储蓄恒等式后本题的第(5)小题可不可以这样来解呢?I=Sp+Sg+Sf=Sp+(T-

G)+(M+Kr-X)

Sp=I-(T-G)-(M+Kr-X)=800-30+40=810试问两种计算结果为什么不一样?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GDP一、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原因一国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二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因此,为了弄清国内生产总值变动究竟是由产量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需要区分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二、名义GDP(货币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三、实际GDP

是用从前某一年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GDP四、GDP折算指数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可以反映这一时期和基期相比价格变动的程度,这一程度称为GDP折算指数。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1989年名义的GDP1999年名义GDP1999年实际GDP香蕉上衣15万单位*l美元=15万美元5万单位*40美元=200万美元20万单位*1.5美元=30万美元6万单位*50美元=300万美元

20万单位*l美元=20万美元6万单位*40美元=240万美元

合计215万美元330万美元260万美元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GDP在上例中,从1989年到1999年,GDP名义上增长了53.5%[(330-215)/215=53.5%]。实际GDP只增长20.9%[(260-215)/215=20.9%]。1999年GDP折算指数:330/260=126.9%,说明从1989年到1999年该国价格水平上升了26.9%(通货膨胀率)。第五节名义GDP和实际GDP第六节

失业和物价水平的衡量一、失业的衡量1.失业的相关概念:(1)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2)失业者: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者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失业状况和物价水平也是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因为这些指标与居民福利好社会稳定息息相关。(4)失业率: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3)劳动力: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5)劳动力参与率:指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力人数的百分比。2.美国对失业与失业率的测定:美国劳工统计局每个月会对约6万个家庭作随机抽样调查。劳工统计局将全国人口分为三大类:(1)第一类人口——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现役军人;精神病患者以及劳教人员等。(4)第三类人口——劳动力,主要包括两部分就业者,又分为工作者(在岗)和非工作者(不在岗);失业者,又分为被解雇者、自愿离职者、再次求职者和初次求职者。(2)第二类人口——非劳动力,指出于某些原因未能加入就业行列的潜在成年劳动者,主要包括:操持家务者;在校学习者;年老退休者;④病残者。3.失业的特点:(1)失业在全体公民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可按不同种族、性别、年龄段等劳动力类型来加以测定。(2)20岁以下的失业者与其他失业者相比在性质上有显著区别:20岁以下的失业者比较多的倾向于短期失业,频繁进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老职工失业时间则会持续较长时间。(3)失业率是变化的,通常来讲,经济繁荣高涨时失业率会下降,而经济衰退和萧条时会上升,存在着GDP和失业率变动相关的“定律”。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反之亦然。4.理解失业率时注意的问题:(1)凡是得到支付报酬的工人都被统计在就业者中,不能明确地区分是全日制工作还是打短工,这样在统计中忽略了实际工作时间少于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的情况,从而低估了失业率。(3)劳动者可能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而虚报、谎报就业状况以谋取好处、骗取失业救济金等,从而导致失业率的计算不准确。(2)在统计计算中也忽略了劳动者未能充分利用其技能的问题。如特殊人才由于经济原因找不到合适工作而做些简单工作,处于半失业状态,从而低估了失业率。二、物价水平的衡量1、物价水平及通货膨胀的概念物价水平是指所有商品和劳务交易价格总额的加权平均数值,又称为价格指数。物价指数的变动情况,通常用通货膨胀这一术语表示。通货膨胀不是指这种或那种商品及劳务的价格的上升,而是指物价水平的上升。

通货膨胀的测量指标——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物价水平变动的百分比。通货膨胀率常用价格指数(又称物价水平)来表示。1、物价水平及通货膨胀的概念价格指数不是所有交易商品价格的简单平均数值,而是加权平均数值。例如:经济中有A、B、C三种交易商品,资料如下表:2、价格指数的类型

价格指数主要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GDP折算指数(国内生产总值的价格指数)。(1)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ComsumerPriceIndex):又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指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如:1993年购买一组商品的所花费的支出是857元,1997年购买同样的商品,支出是1174元,则1997年的消费物价指数是1174/857x100%=137%(2)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Producerpriceindex):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是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情况。它与CPI的区别在于,它包括原料和中间产品。(3)GDP折算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3、三种指数的区别(1)生产性物品(如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会影响GDP折算指数而不会直接影响CPI。(2)进口产品的价格变化不反映在GDP折算指数中,但会影响CPI。(3)CPI给各种价格分配固定权重,以便于不同时期的比较,而GDP折算指数给各种产品价格分配的权重是变动的。4.认识价格指数时需说明的几点:(1)CPI计算时并非把居民所购消费品价格都计入,只是挑选了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一些商品,即一篮子产品,且每种被选产品的权数也相对固定。(3)价格指数存在不同的计算方法——拉氏价格指数(拉斯拜尔公式)与帕氏价格指数(帕煦公式)拉氏价格指数(拉斯拜尔公式)是德国人拉斯拜尔在1864年提出的,以基期数量计的加权价格指数,即:Lp=∑P1Q0/∑P0Q0——用于CPI的计算会夸大生活成本帕氏价格指数(帕煦公式)是德国人帕煦在1874年提出的,以报告期数量计的加权价格指数,即:Pp=∑P1Q1/∑P0Q1——用于CPI的计算会低估生活质量(2)CPI只能大致反映居民生活成本变动,不能完全精确反映。第七节结束语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该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将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作为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成果的基本指标。社会总产值是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值总和。社会总产值中扣除了全部生产资料价值消耗即国民收入。(二)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该体系以西方经济理论为依据,认为创造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活动都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活动,将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我国从1983年开始试行采用GDP统计指标,1985年正式采用。一、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三)两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区别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简称SNA)中,国民收入这一概念有着比较广泛的的含义:从GDP到DPI的五个总量概念都包括到国民收入统计中来,尤其是GDP、NNP、NI都通常被称为国民收入。西方学者认为,除了物质生产劳动,一切有偿的劳务活动都会创造国民收入。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中,国民收入有着严格的含义,仅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即产品价值构成中的V+M部分,接近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的NNP和NI的概念。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国民收入。第七节结束语二、西方收入核算的合理性首先,由信息、知识、劳务等部门所构成的第三产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在国民收入中把非物质生产劳务计算在内,把一切有偿劳务的市场价值计人GDP也具有必要性。其次,根据SNA核算国民收入时可以避免重复计算。最后,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第七节结束语三、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缺陷(一)首先,非市场交易活动得不到反映。例如,许多不经过市场交易的活动,像家务活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难以在GDP统计中反映出来。家务劳动由自己干改为雇人干,GDP就会上升,但国民经济实际产出并未增加。又如,不少地下交易,只是为了逃避税收,在这里,经济活动发生了,GDP统计中却未得到反映。第七节结束语(二)其次,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例如,GDP核算无法说明人们享受了多少闲暇(两个生产了同样多GDP的国家,一国成员劳动十分紧张,一国成员享有许多闲暇,显然后者福利大于前者)。又如,GDP无法说明环境污染到了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