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社会心理学参考书目:黄承元,周振明.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时蓉华.社会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阮仪三主编.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基础理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教材:
城市社会心理学杨贵庆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领域对其进行研究,目的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城市居住活动的精神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类住区的秩序,探索其基本内容、进程、模式及其规律。一、城市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综合的边缘学科城市社会心理学所关注的是个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问题二、城市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交叉的学科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因素家庭结构的变化;城市人口负增长;老龄化社会;社会极化和进一步分层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现代城市问题产生于20世纪中叶之后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交通量急剧增加,车速提高,交通堵塞-能量大量消耗,城市环境恶化-信息技术大幅度改进,信息量大量增加-大众消费社会形成,生产与生活产生矛盾-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敷使用城市问题的具体表现-城市环境污染空气、垃圾、污水、噪音、电磁波-居住环境不好住宅密度过高,舒适性差-交通状况堪忧堵塞、停车、事故-城市灾害严重地震、火灾、洪水-社会问题很多就业、刑事犯罪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城市问题的综合性。既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历史、艺术问题,还有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层面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
城市化带来的城市问题巴西过度城市化城市规划中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团体及个人的社会心理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城市规划中关于“人一环境”的研究城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框架
城市科学社会心理学
三、城市社会心理学课程设置“城市社会心理学”定义
“城市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及秩序的社会科学。城市规划学科对其进行研究,目的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城市居住活动的需要和人类住区秩序的基本内容、进程和模式,并为“良好人类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组织和管理,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依据。
课程结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掌握以下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角色理论;)个性理论;)行为理论;)社会化;)需求层次理论;)社会生态链;)社区;)城市化;)城市社会空间;)老龄化社会;)城市规划决策过程;)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城市社会指标。课程培养方向:
社会心理学和城市规划相关联的重要概念和理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社会现象问题分析人居环境和社区建设中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社会研究和调查方法完成分析研究报告
独处者非神即兽。——亚里士多德心理学的定义
Psychology=psyche+logos(soul)(discourse)
(心理学是阐释心灵的学问)定义:心理学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准备知识二、心理学研究的不同角度认知过程(一)心理过程情绪过程具有一定的心理操作动机过程的加工程序心理状态人在一定时间内各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心理特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出的稳定特点。“心理学有着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行为研究的观点behavioralperspective)
该观点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由美国心理学家J.B.华生于1913年创立。行为主义的要点:1、强调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外显的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2、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别反应,将个别反应集中便可以得知行为的整体。(与完形心理学对比)3、个体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由遗传决定的,是受环境影响被动学会的。4、通过对动物和儿童的实验研究,就可以推论解释一般人的行为。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刺激和相应的人体效应。人体外部感觉器官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刺激后会出现相应的反应。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人类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被称为人的行为习性。抄近路习性识途性左侧通行习性左转弯习性从众习性聚集效应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妙近路的行为习性。出此在设计建筑、公园和空内环境时,要充分考虑这一习性。抄近路习性人们在进入某—场所后.如遇到危险(如火灾等)时,会寻找原路返回,这种习性称为识途性。因此在设计室内安全出口时.要尽量设在入口附近,并且要有明显的位置和方向指示标记。识途性在人群密度较大(0.3人/M2以上)的室内和广场上行走的人,一般会无意识地趋向于选择左侧通行。这可能与人类右侧优势而保护左侧有关。这种习性对于展览厅展览陈列顺序有重要指导意义。案例:日本的行车方向左侧通行习性人类有趋向于左转弯的行为习性,在公园散步、游览的人群的行走轨迹可以显示这一习性。并有学者研究发现向左转弯的所要时间比同样条件下的右向转弯的时间短。很多运动场(如跑道、棒球、滑冰等)都是左向回转(逆时针方向)的,有学者认为左侧通行可使人体主要器官心脏靠向建筑物,有力的右手向外,在生理上、心理上比较稳妥的解释。这种习性对于建筑和室内通道、避难通道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左转弯习性假如在室内出现紧急危险情况时,总是有一部分人会首先采取避难行动,这时周围的人往往会跟着这些人朝—个方向行动,这就是大众作用。因此.室内避难疏散口的设计、诱导非常重要。从众习性许多学科研究了人群密度和步行速度的关系,发现当人群密度超过1.2人/M2时,步行速度会出现明显厂降趋势。当空间人群密度分布不均时,则出现人群滞留现象,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就会逐渐结集人群,这种现象称为聚集效应。在设计室内通道时,一定要预测人群密度。设计合理的通道空间,尽量防止滞留现象发生。聚集效应
第二节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综述1.Socialpsychology2.Socialpsychology-understandinghumaninteraction3.《城市社会心理学》(黄承元,周振明著.)对目录研究的结论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社会角色理论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包含四层含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受访市民对目前医疗收费水平的评价(%)八成市民称看病贵受访市民对医院收费存在的不正当行为的看法(%)
角色集——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又称角色丛或角色组)角色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从获得角色的方式分)先赋角色——亦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亦称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二)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分)自觉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三)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从角色的规范化程度分)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四)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从角色追求的目标上分)功利性角色——指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角色的确定
角色的确定是回答“我是谁”的问题角色确定不当的几种情况:
1、不能胜任角色
2、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
3、选择了不当的角色
角色确定的有效性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都由下场的时候,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莎士比亚《皆大欢喜》社会角色的表现(一)布景与道具(二)衣着、仪表与言谈举止(三)台前、台后的表现与社会角色表现上的配合
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一)对角色的期望(二)对角色的领悟(三)对角色的实践角色距离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分为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思考运用你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假如你是一名男护士,你觉得会遭到怎样的角色冲突?假如你是一位专业的女性拳击手呢?上述两种情境下,你觉得自己会将角色的冲突处理好吗?第二节个性理论一.个性的概念与特点个性:
是一种个体特有的、经常性的、稳定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出个体的观察、思考、行为、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倾向。中国古代对个性的认识:道、(追求志向)德、(个体行为原则)仁、(个体行为尺度)艺(才能表现)现代对个性概念的解释: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因素,包括三个过程:
1、认知活动;2、情感活动;3、意志活动。总之,个性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下,个性与行为也会产生暂时的背离。(二)个性的特点1.社会性:个性的特征是受到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2.组合性:个性是若干心理特征的有机组合;3.独特性:这一个与其他的差异;4.稳定性:经常出现、固定的;5.倾向性:心理活动的选择方向;6.整体性:个性反映不同的心理侧面构成的心理结构。(三)个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二、影响个体形成的因素
个体的个性发展主要是在后天环境中形成的。
后天环境中形成的主要因素:家庭、社会文化、环境、社会阶层。
三.个性理论人的行为缘何发生?人与人的行为为什么不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与个性有关。对个性的系统研究形成个性理论。对组织行为学影响较大的个性理论,是……1.特质论这是从人的心理特性(特质)出发研究人的个性的心理学理论。特质:一种理论假设的存在物,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的多样性和区别。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观察,抽取出其中经常表露的,将其视为特质。各种不同的特质的组合,构成个性。特性理论的特点在这种理论中,人的个性是可以测定的。卡特尔的“16个性因素测验量表”,是各国至今广泛采用的个性测验指标。附:卡特尔的16个性特质乐群聪慧稳定恃强兴奋有恒敢为敏感怀疑幻想世故忧虑求新独立自律紧张个性的作用社会学家个性—“角色”,体现于个体的社会特征城市居民的个性是居民的定势体系,对城市社会生活进行调节。城市居民行为(居住行为、消费行为、工作行为)第三节社会认知定义:社会认知也称人际知觉,它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的外在表现,推测和判断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社会认知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社会认知的内容1、对他人的认知表情的认知是指与他人交往时通过对他人的外部特征的观察,来判断他人的需要、动机、兴趣、情感和个性等心理活动的过程观其行、听其言、知其人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眼神表情性格的认知人际关系的认知不同情绪的面部模式情绪面部模式兴趣-兴奋眉眼朝下、眼睛追踪、倾听愉快笑、嘴唇朝外朝上扩展、眼笑(环行皱纹)惊奇眼眉朝上、眨眼悲痛哭、眼眉拱起、嘴朝下、有泪有韵律的泣恐惧眼呆张、脸色苍白、出汗发抖、毛发竖立羞愧-羞辱眼朝下、头抬起轻蔑-厌恶冷笑、嘴唇朝上愤怒皱眉,咬紧牙关、眼裂变狭窄、面部变色面部表情----无表情极度失望的时候极度厌恶、愤恨时不想表达意见,持观望态度时对某事的处理有充分的把握,头脑非常清醒的时候掩盖一切,不为人知的时候…………….3、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指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知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是个体的自我观。
1、内容(1)物质自我(2)社会自我(3)精神自我智慧、能量、道德水平、上进心和道德感
2、途径(1)以人为镜(2)以人之长补己之短(3)通过社会比较(4)自我分析3、自我认知的差异三、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1、
知觉对象的特征2、
对象与背景的关系主观因素认知者自身的特点1、
兴趣2、
需要与动机3、
个性差异4、
知识与经验5、
心境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拓展理论第一节社会化理论一、社会化的涵义与研究角度二、社会化的类型三、社会化的意义四、社会化的条件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研究角度涵义——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狭义和广义研究的发展)研究社会化的角度(文化、人格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的特点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特性为基础的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个性化过程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社会化是通过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
二、社会化的类型
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即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正确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要求。预期社会化——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多发生在青年时期。发展社会化——亦称继续社会化。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式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可分为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可分为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指晚辈传授文和知识给长辈。
三、社会化的意义从个人角度分析
1、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从社会角度分析
1、有助于社会的正常运行
2、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3、维持社会正常秩序,保持社会稳定
四、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个体生物基础社会化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个体生物基础条件特殊生理条件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的需要
(二)外部环境条件家庭学校同龄群体职业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机构为儿童的情感培养创造了条件可以使儿童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对象,不单指未成年子女,也包括其他所有的家庭成员
学校具有组织严密的特点具有教化内容全面系统的特点具有群体、规范、系统、严格的特点
同龄群体(同辈群体)成员可独立自由选择自己的朋友和伙伴是个体间交流的理想场所可以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接受大量亚文化的影响
职业群体个人可以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可以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可以促使成员在心理、思想、态度方面成熟,实现自我理想和社会价值
大众传播媒介是开放性传播,为人们提供信息,接受者可自由选择无强制性是有控制的具有非常形象的特点默多克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1、儿童期2、青年期
3、成年期4、老年期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早期社会化的困境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代差问题
(一)早期社会化的困境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儿童和青少年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需要社会提供统一的价值标准和规范,但现实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二)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二是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三)代差代差——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第三节需求层次理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Needs-HierarchyTheory)由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他主張人類需求可分為五個需求層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係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安全需求(securityneeds)係在生理需求滿足之後,另外一項人身安全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Maslow’sNeeds-HierarchyTheory)歸屬(社交)
需求(socialneeds)係追求被他人接受和歸屬感。尊重(自尊)需求(self-esteemneeds)係獨立、達成目標、專業能力、肯定、地位以及受到他人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needs)係當其他層次需求都滿足之後,就會追求自我實現,針對自己認定之理想或目標來努力。生理需求(吃飽、保暖)安全需求(人身安全、生活保障)社交需求(被他人接納)自尊需求(受肯定、尊重)自我實現需求(實現夢想)食物、飲料與普通衣物存款、買基金、保險、安全帽買禮品、家庭旅遊、和朋友上餐廳豪華汽車、信用卡、大哥大公益活動、探險第四节人际关系第一单元人际关系的类型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其特点是:(一)个体性(二)直接性(三)情感性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一)建立与发展的阶段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二)人际关系的原则1.相互性原则2.交换性原则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三、人际关系的类型根据李维奇的研究,把人际关系分为以下八种类型:(一)主从性(二)合作型(三)竞争型(四)主从-竞争型(五)主从-合作型(六)竞争-合作型(七)主从-合作-竞争型(八)无规则型四、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美国学者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其要点是:(一)个体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1.包容需要
2.支配需要
3.感情需要(二)人际关系需要决定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三)对于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形式,二者互补(四)六种人际关系取向1.主动包容式2.被动包容式3.主动支配式4.被动支配式5.主动感情式6.被动感情式(五)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以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其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影响舒兹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与分解中提出群体整合原则,即群体形成的过程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体分解的原则是反其序,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控,最后难于包容,导致群体分解。第四章城市规划与社会心理学的交叉:环境心理第一节环境认知
environmentalcognition环境认知一、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
感觉:物体的个别属性通过人的感觉器官传入人脑所引起的心理现象。感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感觉的特点:(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2)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3)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觉保证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如果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平衡,从而给人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同时需要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帮助。
环境认知(environmentalcognition):认知指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等。环境认知是由一系列心理变化组成的过程,个人通过此过程获取日常空间环境中有关位置和现象属性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编码、组织、储存、回忆和解码。人们通过对空间环境的认知了解自己所在的空间方位,识别和辨认环境,包括方向、距离、位置和组织等,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寻路、定向等空间问题,并对环境做出评价。
Appleyard总结出易于识别的建筑形式特征有以下方面:
1)突出的轮廓线;2)有变化的、动态的东西;3)与周围建筑在体量上有明显差异;4)建筑形式有自己的特色;5)建筑外表面材料的颜色、明度、肌理和细部的精致程度;环境被人们识别的影响因素:R=f(C×D),式中R—可被识别的程度;C—景观接近中心的程度;D—在建筑形象与社会意义方面该景观特色的鲜明程度。
完形心理学或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psychology)系由德国心理学家魏泰迈(MaxWertheimer,1880~1943)于191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创立。德语Gestalt意指形式或图形,有结构、构造之意,格式塔即有组织的整体之意。完形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与意识,探究知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历程。其基本观点有(一)、知觉的整体性,即部分之合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合。(二)、同型论:物理现象、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都具有相同的格式塔性质,具有两两相对应的关系。(三)、场作用力:作为物理现象的几何形状并不是纯粹的形式,而是保持力关系的整体。当人感知到不同的形式时,会在物理力的诱导下对应产生不同的心理力,即不同的心理体验。
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theory):形象是指视觉所见的具体刺激物,背景是指与具体刺激物相关联的其他刺激物。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图形清晰明确,相对较强;背景模糊不定,相对较弱。(2)、图形是被包围的较小对象,背景是包围着的较大对象。(3)、当图形与背景相互围合且形状类似时,图底关系可以相互转换。
良好图形规则: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强度较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物体易成为选择的对象;物体自身的结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规律性等,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良好图形是容易被迅速而准确地知觉、记忆、描述的图形。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经验系由感觉性资料经心理转化而来,其中经过主观的选择处理历程,具有组织性,是有系统的,合于逻辑的。完形心理学家们经实证性研究后,归纳出四种主要的知觉组织法则:1、相似法则(lawofsimilarity):在知觉场地中有多种刺激物同时存在时,各刺激物在某方面的特征(如大小、形状、颜色等)如有相似之处,在知觉上即倾向于将之归属于一类。2、接近法则(lawofproximity):在知觉场地中各刺激物的特征并不十分明显时,我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主观地寻找刺激物之间的关系,籍以增加其特征,从而获得有意义的或合于逻辑的知觉经验。按刺激物间距离关系而组成知觉经验的心理倾向,称为接近法则。3、闭合法则(lawofclosure):观察者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地补充(或减少)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将不闭合的图形在心理上联系起来,以便获得有意义的或合于逻辑的知觉经验。4、连续法则(lawofcontinuity):以实物上的不连续使观察者产生心理上的连续知觉。
日内瓦学派,又称皮亚杰学派,系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所创立。该学派以研究儿童认知发展为主要内容。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人自己的动作,动作是人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他提出的心理发展原则是组织、平衡和适应。组织: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在于找出物与物之间的不同关系或称为“模式”,不同的“模式”、不同的形象反应到人的头脑中,形成不同的图式(schemata)。“图式”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意象”(image),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平衡:心理结构或“图式”是不断变化扩展的,人们往往按已有的“图式”去做,又力争增加自己的行为与图式的适应性,以达到平衡。适应(adaptation):机体与环境持续的交往使心理结构不断发展而复杂化,以便有效的应付环境的要求。适应的目的是达到人和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assimilation)和调节(accommodation)。同化指将新的信息吸收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调节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要求。
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cognitivemap&imageofcity)
1960年Lynch发表了《城市的意象》一书,详细介绍了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洛衫矶和泽西市市民的认知地图,对研究认知地图具有开创性意义。其研究方法包括两种:(1)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据记忆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画出所在城市的地图草图,并在图上标出城市中的独特要素。(2)语言描述,通过谈访或文字描述让居民说明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体验。他说“环境意象是环境与观察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提供区别与关系,而观察者有很大的适应性,根据他自己的目的,选择组织他所见到的一切并赋予意义。”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image),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cognitivemap)。
城市意象由三方面构成:1、特色(identity):即城市有个性,从整体上与其他的地区或城市有区别。2、结构(structure):即每一个体事物能与其他事物与观察者发生一定的关系。3、含义(meaning):意象所包含的意义。
意象的内容:1、道路(path)2、边界(edges):3、区域(districts):4、中心与节点(nodes):5、标志物(landmarks):设计应用:
1、创造多样化的城市环境体验适当程度的复杂性与新奇性的环境是人们所偏爱的环境。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负责化,表明对中间复杂程度的需求。在设计中不仅运用视觉要素,同时调动听觉、触觉、嗅觉等要素,丰富人们的环境体验。(园林设计)
2、设计易于识别的空间环境简洁清晰的环境在一定场合下有助于人们对空间的阅读理解,辨别方位,减少寻路困扰,提高效率和保障安全。(大型公建:机场、火车站,建筑内的安全出口)
第三节城市空间情境一空间的内涵与意义
每一个城市空间场地,都有一种作用于人的力——“场力”存在,形成空间的功能特性,影响着人的行为,使人产生不同的意象和情感。这种“场力”是由组成它的各种物质元素组合所产生的,它反映的不再仅仅是这些元素,而具有了新的内容。空间形式包含的意义与象征,来源于使用者的社会特征及其活动的价值。
1.1感受空间空间感受城市空间的含义---什么是空间?广义上讲,城市空间是由城市内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小品等组合而成包括室内与室外,地上与地下相结合的整体。空间的设计既是形式的、功能的,又是意识的、精神的。
狭义上讲,城市空间是指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它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这种空间或场所是虚无的,人们在其中生活常不易感到它的存在价值。
没有边界(界线或界面)或边界碎裂,就可以认为没有空间;或换句话说,就是没有空间感。没有物体占据的地方就是空间吗?
没有物体占据的地方就是空间吗?没有被统一或缺乏內聚力的地方,也可以认为没有空间感或空间感弱;这不是我们要创造的空间。上图很难说有空间感,下图至少有统一的元素存在促成统一的元素完全可以是多样的:主次、色彩、边界、统领的点、高度、形式……
没有物体占据的地方就是空间吗?
基于以上原因,当建筑各自突出自己,互不关联,就谈不上空间人的活动分几种?
---必要活动:上班、学习…---自发活动:散步、偶然碰面…---社交活动:集会、典礼…人的城市生活可分为:公共性活动:社会的、公共的街道或广场生活----活跃、公共性和开放感私密性活动:内向的、个体的、自我取向的生活----宁静、私密性和隐蔽感广场上人的活动二空间情境的基本要素空间本体形态及其实体构成自然环境使用者(包括个体及组织)使用或活动方式文化区位三城市空间效应的典型类别1.社会促进空间和社会分离空间(1)空间的敞开与相通
(2)空间内设施的安排方式可防卫空间四城市空间情境的文化性1.情境的文化性与心理环境(1)文化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文化的评价标准作用团体压力的作用沟通信息的作用引发行为的作用(2)个人对文化的创造作用云南丽江古城保护2.空间情境与城市文化认同
(1)文化符码的形态
(2)文化观念范围对语言、非语言符号进行交流的共同规则角色交往中的行为标准对特定情况作出行为反应的规矩对待某一事物的策略、技术以及知识对事物归类的原则、逻辑推理的规则五营造良好的城市空间情境组织良好的城市物质情境广场上人的活动塑造良好的城市社会情境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社会公德风俗习惯、信仰与宗教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成就生活内容与方式1.3城市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涵义通常是指一种被社会支配价值所否定的,或客观上对社会构成了相当危害性,从而被认为必须解决、消除的社会现象。每个一社会问题都是社会性、历史性地建构起来的。构成社会问题的四要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1.3.1老龄化问题1.3.2就业问题1.3.3贫穷问题1.3.1老龄化问题中国老年人口规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a、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最到目前为止,我国老年人口已接近1.41亿,我国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2.2004年中国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但是到204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4.11亿,占到总人口的29%,它将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的人口的总和b、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
c、人口未富先老,对经济压力很大
d、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不平衡
资料来源: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以上为65岁老人占人口比例e、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人口学认定,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我国目前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由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100万,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高龄人口丧偶和患病的几率大,高龄女性多于男性,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因此,他们不仅需要经济上的供养,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1.3.2就业问题就业概念:
经济学中,"就业"是指生产要素进行配置,得到使用,包括物的就业和人的就业.但在通常意义上,就业是指人的就业,是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
就业者
(1)在规定期间内,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的人;
(2)有固定职业,但因疾病,事故,休假,劳动争议,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器设备故障等原因暂时停工的人;
(3)雇主或独立经营人员,以及协助他们工作的家庭成员,其劳动时间超过正规工作时间的1/3以上者.
失业概念
一般意义上说,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的意愿即就业要求,但未能获得劳动岗位.这些失业者需要马上走上就业岗位,是正在闲置的人力资源,是最直接的社会人力资源供给.
失业的类型
1.总量性失业
总量性失业,指人力资源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数量,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它也可以称为"需求不足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在人力资源供求总量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其供给与社会对它的需求之间结构不对应,不统一所造成的失业.
失业的类型:
3.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在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或偶然失调所造成的失业.
4.技能性失业
技能性失业,即个人缺乏就业技能而处于失业状态.
失业的类型:
5.技术性失业
技术性失业,是因为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机器,先进设备,先进工艺,先进技术所造成的失业
6.选择性失业
选择性失业,是求业人员在社会上尚有一定的就业岗位时,不愿意到该岗位上去工作,要等待更好的职业所形成的失业。我国就业问题
"人口众多"人口达到13亿多,人力资源数量已达到8亿,我国的人口和人力资源供给数量还将会有较大增加,人口峰值在2030年代将达到16亿,人力资源2010年将达到8.7亿,2020年将达到9亿,比现在净增1亿多.我国每年新增适龄劳动人口的数量不会低于1000万.
我国就业的巨大供给压力
城镇公开失业逐步攀升
企业富余职工将转化为公开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大
贫穷问题全球貧窮概況指標區域每日收入低於1美元(購買力平價)的人口比率(%)國家別最貧窮的五分之一人口所得或消費占國民所得或消費比重(%)1990199919982002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29.623.2中國大陸7.16.7日本10.6(1993)北非2.41.9南韓7.9(1998)撒南非洲47.449.0美國5.2(1997)中南美洲11.011.1加拿大7.3(1997)東亞和大洋洲32.917.8墨西哥3.4(1998)中國大陸-16.1(2000)澳洲5.9(1994)中南亞41.232.6法國7.2(1995)東南亞23.611.0英國6.1(1995)西亞2.27.5瑞典9.1(1995)绝对贫穷,或是说生机的贫穷相对贫穷,也就是社会不均等现象的贫穷精神层面的贫穷,生活方式的贫穷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及其构成1规模
区域差别大,计算不统一,全国没有统一的城市贫困标准。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专家所提供的城市人口贫困规模都是不一样的。中国衡量城市贫困人口规模的主要标准是各地区自行制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生活必需品菜单,市场物价。
1997年享受人数:200万人;
2003年享受人数:2246.8万人(不包括未纳入低保的人口)。中国城市贫困的总体概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变化趋势年份1988199519992002贫困线(元/人年)28921072382634——3840贫困规模(百万人)0.719.113.419.6贫困发生率(%)0.25.43.54.1资料来源:Hong,《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状况》,2003年。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及其构成2构成
◎国有和集体企业下岗人员:比重最大(停产和半停产企业)。◎接受社会救济的孤老残幼人员,三无人员: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定抚养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主要保障的群体)。◎离退休人员。◎新增失业人员。◎非正规体系人群:包括农民工。中国城市贫困的总体概况城市各种贫困群体的类型和比例资料来源:南开大学Song和Qi整理于民政部救灾救济司2002年10月15日的统计报表。其他人员:未参加社会保险的的人群、身患疾病和各种无收入和低收入人员,包括涌入城市的农民工贫困人群类型三无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离退休人员其他人员人数(万人)84.5572.8488.71007.4比例(%)4.329.229.941.6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城市贫困人口:东部占21.9%,中部占52.9%,西部地区占25.2%。中国城市贫困的成因经济转轨引发结构调整的后果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收入分配不平等中国城市减贫政策措施
1促进就业政策
2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制度
3失业保险制度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6公共服务与社会救助
7其它政策支持结构变化:(2)、(3)、(4)被称为“三条保障线”,未来将变成(3)和(4)为主,下岗和失业并轨。城市社会学1.4.1中国城市社会学发展的基础城市具有差异性城市处在发展时期中国城市的特殊性城市社会学的起步城市社会学应用领域1)面向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
物质空间规划的城市规划以人为主体地位的重新认识引导式的控制管理倡导性规划社会规划的城市规划2)城市社会隔离研究
社会群体:首属群体;次属群体社会隔离表现:地域上社区社会上社会分层“规划就是要依据不同的阶层和社区的利益而提出方案,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扩大选择的范围,为各阶层和社区的发展服务”(P.Davidoff,1962)。
城市社会隔离表现:居住隔离结论:
1.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各社会阶层在城市中的居住分布式呈扇形的,沿交通轴线延伸。
2.不同家庭结构的人们居住分布呈同心圆状。
3.种族、民族因素的存在,使其居住状态不符合社会分层和家庭规模而形成的分布规律。3)城市社会整合
制度性整合功能性整合认同性整合
城市社区新的城市社会整合地
4)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1995)市区改造与重建&城市更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在不同的时期,其称谓也有所不同,如从最初的城市重建(urbancontribution)、城市振兴(urbanrevitalization)到城市更新(urbanrenewal)、城市再开发(urbanredevelopment)等。“城市更新”运动的最初目的是为恢复战争中遭到破坏的城市,特别是解决住宅匮乏的问题。1950~1960年代,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是强化位于城市良好区位的城市中心区的土地利用,通过吸引诸如金融保险业、大型商业设施、高级写字楼等高营业额和高税收的产业来使土地增值。1970年代以来,随着郊区化的深入,人口、产业的不断外流造成市中心出现衰退,因此这一时期城市更新更多地表现为西方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改造内城,以重新恢复和振兴市中心。
2002、中产阶级化随着郊区化的深入,大城市分散程度加剧,大量中产阶级迁到郊外,导致中心区原来的生产用地和生产用房使用率降低,出现“绅士外流”。为了提升中心区的竞争力,增强其吸引力,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优惠政策,刺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保险代理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高端制造装备研发股权投资及市场拓展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南昌商品房买卖合同2025版标准文本
- 2025年度个人门面出租合同附赠增值服务范本3篇
- 2025年度钢材运输服务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电商进口生鲜食品采购合同范本4篇
- 华为认证智能协作中级 HCIP-Collaboration H11-861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度汽车租赁车辆租赁价格调整合同6篇
- 2025年度模具行业学徒培养用工合同示范4篇
- 2025年度南汇工商行政管理志编纂服务合同4篇
- 农村自建房安全合同协议书
-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 杜仲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4S店售后服务6S管理新规制度
- 高性能建筑钢材的研发与应用
- 无线广播行业现状分析
- 汉语言沟通发展量表(长表)-词汇及手势(8-16月龄)
- 高速公路相关知识讲座
- 儿科关于抗生素使用的PDCA
- 小学生必备古诗
- 手术室护理实践指南2023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