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灾荒与社会救济问题第一节近现代时期灾害状况“灾荒是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于财富和生产力的破坏,它主要地是表现自然和人类的冲突”,是“大众绝无能力抵抗自然条件恶化的结果”。一、灾荒及其原因
1、什么是灾荒?2、灾荒发生的原因“灾”与“荒”是两个有区别的而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概念。“灾”即灾害,是指自然灾害的破坏力超过了人类的抵抗力,而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物质财富以及生命的直接的破坏。而“荒”则是指饥荒,是灾后因物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严重匮乏而造成的人口逃亡、死亡、疾病流行、生产的停止衰退、以及社会的动荡。
灾荒的发生有着自然与人类两方面的原因,自然条件虽为灾害发生的前提,但是人类的活动往往在由灾到荒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所谓灾荒者,乃以人与人社会关系之失调为基调,而引起人对于自然条件控制之失败所招致之物质生活之损失与破坏也”。霜、冻、雪灾;干旱、鼠害、饥(不明原因)、碱害、山崩、陨石、火、春荒(不明原因)、沙灾、狼灾及其他灾型不确定者。地震3、自然灾害类型灾害的破坏力是惊人的。一时的灾害,短时期内尚且难以恢复,更何况连年不断的灾害的侵袭。自然灾害对人类影响的第一步就是通过造成生态环境短时间或长期的危机和恶化,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4、各种灾害的影响自然环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天然自然”,即未经人类改造过的地表自然界,也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一是“人工自然”或称为“人化自然”,即人类出于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改造和调控而形成的人类生态系统,如城乡聚落,交通通讯设施、能源供给系统、水利灌溉系统、农田、牧场等各种人工自然产品。地震、山崩、泥石流、滑坡等本来是地质运动的产物。反过来又强烈地改变着地质状况和地貌景观,使人类栖息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1920年海原大地震,在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在震区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山河大变易。极震区内的地面或成高陵,或成山谷,山崩地裂,黑水横。震区周边的乡村大都荡然无存,形成“数十里人烟断绝”的惨象。主要危害沿海一代的风暴潮也是一种爆发式的灾害,而且往往是飓风、暴雨、海啸。1922年8月2日,飓风登陆汕头等地,造成财产损失3000万元以上,死难人数达77000人。是民国历史上灾情最重的一次风暴潮。与风暴潮相比,洪水的冲击范围要广大的多。无论是咆哮的山洪,还是决堤而出的洪流,都会在骤然的发难之中将无数的村镇漫卷而去,幸而未倒的建筑物也常常因为洪水的浸泡而崩毁倒塌。相比之下,旱灾的形成需要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而且对房屋财产并不直接构成威胁,然而一旦酿成重患,灾区内的物质财产的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俗话说:“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旱灾对农作物的破坏往往更为严重,因为它虽然不像洪灾那样来势凶猛、暴烈,但是分布面积广,持续时间长,而且正是由于它的能量总是缓慢地释放,以致于当人们察觉到旱灾的威胁时,往往就是神对它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的时候。土壤的盐渍化灾害主要分布在沿海、泛区及干旱半干旱的西北地区,其中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盐渍化灾害比较严重。干旱、洪水、风沙、地震等各种灾害,还会恶化水质,污染空气,严重损害环境质量,导致疾病流行,瘟疫猖獗,给灾后余生者带来更为严重的威胁。灾荒除了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危害外,还会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造成严重的危害。一、灾害与人口的减少
二、灾害与流民潮
三、灾害与人口素质
四、灾害与乡村经济
1、加剧土地兼并
2、加重地租剥削
3、灾害与阶级冲突据统计,民国年间,全国各地(不包括新疆、西藏和内蒙古)总共有16698县次发生各种灾害,年均451次。二、民国时期自然灾害情况按民国时期县级行政区划的最高数(1920年北京政府时期有2108个,1947年国民政府时期为2246个)计算,即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国土笼罩在各种自然灾害的阴霾之下。而极端年份比如1928年、1929年,竟然高达1029或1051县,几乎占了全国县数的一半,其打击面不可谓不大。
1915年珠江流域大水,广东省房屋损失1000余万银元,广西有10余万间房屋被毁。1917年华北大水,105县被淹,被毁村庄17646个,被毁房屋80000余处。1921年淮河流域苏鲁豫皖四省92县被淹,倒塌房屋880698间。1931年江淮八省386县陆沉,被淹房屋8959000间。1938年人为制造的黄河决口,仅河南一省就毁坏房屋1464066间。第二节民国时期苏北地区的灾荒民国时期苏北灾荒种类之全,灾民总数之多,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如果要依次列举每次灾荒的灾民总数,肯定要超过苏北人口总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民国时期对苏北影响大较大的水、旱、蝗等灾害,38年中发生17次,平均两年达一次,如果再列入地震、冰雹、风灾等,谓苏北连年灾荒,可谓恰如其分。一、民国时期的苏北灾荒及特点1、连续性某些年份在部分地区几种灾害同时发生。1947年的徐州附近各县灾况空前,兵灾、旱灾、雹灾、水灾同时发生,各县民不聊生。2、诸灾杂陈3、水患危害最烈1916年、1921年、1926年、1931年、1938年、1947年为特大水灾。二、民国灾荒对苏北社会经济的影响灾荒来临,农田遭灾。灾害较轻时减产、歉收,重时则颗粒无收。1934年时旱魔肆虐全省,盐城“今夏苦旱,点雨全无,山田颗粒无收”。水灾过后,部分农田积水也一时无法排除,失去农时,如同遭灾一样。第一、灾荒使农村经济破败,生存环境恶化民国时期苏北土地盐碱化、沙化已十分严重,“涟水境内,有的地方流沙淤积竟达两丈多深”。大片沃野被流沙掩盖,即使无灾的平年、丰年,苏北地亩产量也无法与苏南相比。苏北在灾荒一再冲击下,原有生态环境被破坏,成了地瘠民贫之地。
第二,灾荒使灾黎困顿流离,人口流失严重。(1)大水直接淹毙。在1916年、1921年、1926年、1931年大水灾中,溺毙的灾民有一万多人。这还是国民政府带有掩饰性的数字,实际淹毙人数远不止此。(2)随后饿毙、病亡。据记载,1947年大水灾后,徐属各县市灾民先是以豆饼、谷糠、树皮、草根、野草、“青青的麦苗”充饥。当无以为继时,便饿殍遍野。首先,在灾荒中人口大量死亡疾病与灾荒相连,灾荒后,因生存环境恶化,卫生条件缺乏,疫病便会爆发。1931年大水灾后,“里下河……疫病业已发生……棺材店昼夜工作,现在木料已告缺乏,甚有将前次漂来的旧棺,弃去尸骨,重新改造”。其次,在绝望中人口大量外流灾荒来临时,一般平民为维持生计,不是卖地,便是借债,以致多数自耕农及佃户一变而为农工”。丧失起码生存条件的灾民只有背井离乡一条路。苏北灾民离村后,远的西去河南、陕西等省;近的去往上海、苏州、无锡、常州等江南富饶之地。也有一些青年男子在灾荒降临,又谋不到更好出路时,选择吃粮当兵,甚或有落草为寇为匪、为盐枭。灾民在灾荒、饥馑、疫病驱迫下别处谋生,本未可厚非,但离村率高尤其大量青壮年的离村必然给灾后苏北经济恢复带来损害,并导致农村土地的大量抛荒,形成恶性循环。
第三,灾荒对苏北人心理心态也造成极大影响主要表现为相对苏南人来说,心理消极、心态保守频仍的灾荒,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生存环境,给苏北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在环境的挑战面前,逐渐变得消极、畏缩与无能为力。灾害来临时,不敢与自然抗争,坐等赈灾或“结队逃荒”,灾害过后,不是设法补种秧苗,尽力挽回损失,而是随意抛荒。二十世纪初一位美国观察家的记载可谓入木三分地刻画出灾荒面前苏南苏北人的不同心态:“(江南)尽管有可怕的涝灾,但人们由于有频年丰收的支撑,灾情一过便虎气生生全力以赴挽回损失,重建家园,很快恢复元气;但皖北、苏北则不然,连年歉收好像上帝所为,于是人们吃掉耕畜,吃光种子,卖掉土地,用尽钱财”。再有,苏北灾民流落江南后,男性职业主要为小贩、黄包车夫、佣工,甚至流为乞丐、盗匪,女性则以做鞋底等家庭工作较多,甚至坠入风尘。家乡贫穷落后,流落外乡也只能从事低人一等的职业,这更加重了苏北人的自卑心理。对于长期生活灾荒恐怖阴影中的苏北人民来说,他们的脑海里也逐渐积累了一种恐荒症,在它的驱使下,苏北人即便是平年、丰年,抑或是农闲时节,也要四处逃荒,以防可怕的饥荒不期而至。于是逃荒成了一部分苏北人天性的组成部分。这种所谓的恐荒症,其实就是“灾民意识”,它主要表现为人们面对灾荒时心理消极、心态保守。频仍的灾荒,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生存环境,给苏北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在环境的挑战面前,逐渐变得消极、畏缩与无能为力。灾害来临时,不敢与自然抗争,坐等赈灾或“结队逃荒”。在旧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始终是苏北人民无法摆脱的魔影。灾害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必然要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并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频发的灾害造就了苏北人顽强坚韧、好勇斗狠的精神,同时也对苏北区域社会心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历史上苏北的区域社会心理有两个特点,即既敢拼命和又很宿命。“拼命”的心理的形成一方面来源于历史文化传统。道光《铜山县志》记载,曾任徐州知府的苏轼说淮北人民“大胆力绝,人喜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非止为暴而已。汉高祖、项羽、刘裕、朱全忠皆在徐州数百里间,其人以此自负,雄杰之气积以成俗”;另一方面来源于灾害频发,生计维艰而不得不铤而走险。苏北历史上是一个盗贼出没匪患严重的地区,在频繁的水旱灾害中,摆在饥寒交迫的饥民面前只能有两个选择是:或是坐以待毙,或是铤而走险,铤而走险无疑是最佳选择。农民经过天灾成为饥民或流民,为了生存沉沦为土匪,这是由农民到土匪的基本演进过程。所谓“宿命”是指人在处理与自然的矛盾中表现出的保守不思进取的倾向。自然经济对环境的依赖性和经济活动的封闭性容易使人们形成宿命保守的观念,而苏北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又使宿命保守的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形成了环境和心理的恶性循环。在灾害面前,一些苏北农民逐渐丧失了精耕细作的信心,积极进取的精神也逐渐衰退。三、民国时期苏北灾荒频发的原因民国时期苏北灾荒频仍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政治因素。1、自然因素苏北水灾主要由淮河、沂沭河、废黄河三大水系造成。淮河发源于桐柏山,经豫南、皖北流入苏北平原,再经洪泽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至三江营入长江。沂、沭河发源于沂蒙山区,进入苏北后,经新沂、沭阳分别由灌河口、临洪口入海。淮河与沂沭河均为暴源性河流,上游坡陡流急,中游无湖泊调节,下游平坦。(一)、地理因素苏北作为淮河下游,沂沭河尾闾,要求有足够的排涝泄洪能力,不幸的是民国时期苏北河道的排水能力十分薄弱。淮河排水能力仅有1/2,沂沭河排水能力不及1/6,苏北河道排水能力薄弱与历史上黄河夺淮有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在河南滑县李固渡西拔开河堤,结果造成黄河的重大改道,黄河不再经河北平原入海,而是经河南、山东流入苏北丰县、沛县、砀山至徐州,再经涟水由云梯关东注黄海(这条河道原为淮河入海海道)。黄河夺淮直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再次决溢为止。黄河北回,原入泗夺淮河道隧废,苏北废黄河水系由此得名。黄河对苏北的影响并没有随黄河水道北徙而消失,主要在于黄河给苏北带来的大量泥沙使苏北河道淤浅、河床抬高、变窄,坡降减弱,从而对上游来水不能畅泄。尤其当梅雨季节雨量集中,而上中游客水压境,宣泄不畅,更易使苏北泛滥成灾。1916年、1921年、1926年、1931年、1947年苏北大水“奇灾”皆缘于此。(二)、气候因素春夏交替之际,梅雨气团向北移动时遇到北方冷高压的阻碍,在江淮形成连续性集中降水。如无冷高压的阻碍继续向北移动,江淮流域又将出现“空梅”现象,即梅雨无雨。往往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2、人为因素灾荒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民国时期诸多这会政治因素增加了苏北灾荒种类,加重了灾荒程度。苏北灾荒中最为频仍的水灾许多由人为因素造成。首先,内争迭起,而忽视天灾之预防补救,致使河堤普遍失修,遭遇洪水往往“溃堤”、“漫堤”。其次,民间滥砍滥伐,擅自扩大耕地面积现象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愈益泥沙淤塞。第三,上下游之间为了各自的私利“以邻为壑”,挖掘或堵塞堤坝造成新的灾害。第四,为军事目的而破坏堤坝。1938年6月6日国民党炸开花园口决堤,使河南、安徽、江苏三省44县千百万民众遭受灭顶之灾,苏北原本薄弱的水利设施更加残破不堪,开始经历九年黄泛区的苦难。第五,日伪占领苏北期间,随意破坏水政。苏北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民国时期各种政治社会因素使苏北灾荒连年,明显多于重于苏南各地,灾荒对苏北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冲积力是巨大的,有的表现为直接、显性的,有的表现为间接隐性的,灾荒是苏北在现代化道路上起步较晚,步伐迟缓的重要因素。第三节社会救济自然灾害是人类所无法抗拒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减灾和防灾。自古以来,中国的许多封建王朝都比较重视灾荒问题,设法在未荒时积极预防,灾荒时妥善处理,灾害后百般扶植,由此构成了荒政的三大内容,即备荒、救荒和济荒。一、政府的救荒政策荒政实施的基础是备荒,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救荒和济荒就无从谈起。为救济灾荒,从汉代起各种名目的仓廪相继产生,主要有常平仓、义仓、社仓等形式。仓储制度的建立,对于防灾减灾,缓解百姓的生活压力,减少百姓的流亡,恢复社会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制定规章制度民国时期,针对灾荒发生后的社会状况,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较为积极的救荒措施。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勘报灾歉条例》,1929年拟订《备荒基金条例草案》,其救荒措施已基本形成并固定下来。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继承了历代封建王朝积极的救荒政策的同时,也在适应时代的要求,创造了一些新的救荒措施。
2、完善积谷制度民国以后,旧有谷仓大都破坏,仓库制度衰落不堪。1933年以后,各省有积谷之举。所储的谷物,照各地情形,谷、麦、杂粮、白米都有。所设谷仓,有县仓、区仓、乡镇仓和义仓等等。3、成立专门赈灾机构南京国民政府掌理赈灾事务的机关,初为内政部,1929年3月成立赈灾委员会,隶属国民政府,1930年1月,改称赈务委员会,隶属行政院。1931年的江淮大水灾后,国民政府于8月特设救济水灾委员会办理赈务。制定了赈济灾民的工作方案,设置灾民收容所,召集流亡灾民,施放赈粮、赈药,施与赈衣,办理贷款、贷种、平粜,筹备以工代赈。国民政府还发行公债,募集捐款,并向美国、意大利借款用于办理工赈。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后,国民政府先后拨助赈款18万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教师聘用合同模板
- 2024年离婚双方无房产分割合同范本版B版
- 2024版施工合同的模板
- 2025标准机器买卖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烟草原料进口与加工合同3篇
- 2025年度消防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保障分包合同协议书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宿舍宿管员劳动合同规范范本3篇
- 《NDA(2025版)-汽车行业技术保密合同》2篇
- 2025技术专利实施许可转让的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向个人借款合同终止协议3篇
- 16种(卡特尔)人格测评试题及答案
- 蛋鸡养殖场管理制度管理办法
- 螺内酯在肾脏病中的应用演示教学
- 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讲义
- 建筑工程设计过程控制流程图
- 小孩出生后视力发展过程
- X62W万能铣床
- 供应商年度审核计划及现场审核表
- 环甲膜穿刺ppt课件
- 装配基础知识要点
- 电脑全自动插拔力试验机操作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