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back储集层的基本特征碎屑岩储集层碳酸岩盐储集层其它类型储集层盖层人们之所以提出“石油”这一概念,就是因为这种物质产出于岩石中。岩石何以能够产出油气呢?那就是因为它具有油气可以容身于内的“孔、洞、缝”,人们把这种主要以层状形式分布、可供油气储集的岩石称为“储集岩”或“储集层”。为了不让油气从储集岩中溜走,还必须有床被子把它盖起来,这就是“盖层”。储集层和盖层具有那些特征和类型?地质学家应该如何去研究它们?上述问题就是本章要介绍的内容。一、储集层的基本特征储集层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储集层的类型储集层的研究I、储集层
严格地说,地壳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岩石均具有一定的孔隙。孔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占据,而被流体充满的空间。孔隙包括孔洞和裂隙。岩石中有彼此连通的孔隙,也有孤立的彼此不连通的孔隙。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就储存在岩层的连通孔隙空间之中,它们的储集方式就好象水充满在海绵里一样。储集岩和储集层凡是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流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石(层)称为储集岩(层)。储集层(或称储层)是地下石油和天然气储存的场所,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但并非所有的储集层都储存了油气,它只是具备储存油气和允许油气渗滤的能力。储存了油气的储集层称为含油气层,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称为产层。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特别是砂岩、石灰岩和白云岩,只有少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储集层的特性是控制地下油气分布状况,油气储量及产能的重要因素,是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基础资料之一。因而,了解储集层的特征、分析不同类型储集层之间的差异,乃是石油地质学的一项重要任务。II、储集层的物理性质储集层的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其孔隙性、渗透性、孔隙结构以及非均质性等。其中孔隙性和渗透性是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性,也是衡量储集层储集性能好坏的基本参数。孔隙性:指孔隙形状、大小、连通性与发育程度。孔隙可按形态、大小、成因、实用性进行分类研究。(1)按形态:孔隙:三维发育裂缝:二维延展1、储层的孔隙性岩石中的各种孔隙裂缝系统超毛细管孔隙:孔径>0.5mm
缝宽>0.25mm毛细管孔隙:孔径0.0002~0.5mm
缝宽0.0001~0.25mm微毛细管孔隙:孔径<0.0002mm
缝宽<0.0001mm(2)按大小原生孔隙:与碎屑物质同时形成或与岩石本身同时形成的孔隙。次生孔隙:岩石形成后,经过淋滤、溶解或交代、重结晶等次生改造作用形成。(3)按成因(4)按实用性有用孔隙(连通孔隙)无用孔隙(孤立孔隙)有效孔隙:岩石中,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无效孔隙:岩石中弧立的、彼此不连通的孔隙,形成死孔隙。形成原因有二种:①孔隙喉道被胶结堵塞;②孔隙喉道被压实堵塞。(5)按孔隙连通性岩石孔隙的发育程度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可分:
绝对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有用孔隙度2、孔隙度(1)绝对孔隙度岩石中全部孔隙的体积称为总孔隙或绝对孔隙。总孔隙(Vp)和岩石总体积(Vt)之比(以百分数表示)就叫做岩石的总孔隙度或绝对孔隙度(Φt)。可用公式表示如下:Φt=Vp/Vt×100%
孔隙度反映储集层储集流体的能力。储集岩的总孔隙度越大,说明岩石中孔隙空间越多,但是它不能说明流体是否能在其中流动。岩石中不同大小的孔隙对流体的储存和流动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根据岩石中孔隙大小(孔径或裂缝的宽度)及其对流体作用的不同,可将孔隙划分为三种类型:
1)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或裂缝宽度大于0.25mm者。在此类孔隙中,流体可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流动,也可以出现较高的流速,甚至出现涡流。岩石中的大裂缝、溶洞及未胶结的或胶结疏松的砂岩的孔隙大多属于此类。2)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之间,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者。在此类孔隙中,无论是在液体质点之间,还是液体和孔隙壁之间均处于分子引力作用之下,由于毛细管力的作用,流体不能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液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微裂缝和一般砂岩的孔隙多属此类。3)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宽度小于0.0001mm者。在此类孔隙中,流体与周围介质分子之间的引力往往很大,要使流体移动需要非常高的压力梯度,这在油层条件下一般是达不到的。液体实际上是不能沿微毛细管孔隙移动的。泥页岩中的孔隙一般属于此类型。但近年来许多学者研究表明,微孔隙孔径≥0.0001mm时,也可作为储集油气的场所(陈荣书,1994)。因此,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只有那些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即有效孔隙。因为它们不仅能储存油气,而且可以允许油气渗滤;而那些孤立的互不连通的孔隙和微毛细管孔隙,即使其中储存有油和气,在现代工艺条件下,也不能开采出来,所以这些孔隙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为了研究孔隙对油、气储存的有效性,在生产实践中,人们又提出有效孔隙度(率)的概念。(2)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度(Φe)是指岩石中参与渗流的连通孔隙总体积(Ve)与岩石总体积(Vt)的比值(%)。可用下式表示:Φe=Ve/Vt×100%显然,同一岩石的绝对孔隙度大于其有效孔隙度,即Φt>Φe。对未胶结的砂层和胶结不甚致密的砂岩,二者相差不大;而对于胶结致密的砂岩和碳酸盐岩,二者可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有效孔隙度占总孔隙度的40%~75%(F.K.诺斯,1984)。在含油气层工业评价时,只有有效孔隙度才有真正的意义,因此目前生产单位一般所用的都是有效孔隙度。习惯上把有效孔隙度简称为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岩石中的连通孔隙虽然彼此相互连通,但是连通的孔隙未必都是有效的。有些孔隙,喉道半径极小,在通常的开采压差下,仍然难以使液体渗过;亲水的岩石,其孔壁表面常存在水膜,致使孔隙通道缩小。为此,从油气田开发实践出发,又提出了流动孔隙度的概念。流动孔隙度(φf)是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Vf)与岩石总体积(Vt)的比值(以百分数表示)。用公式表示为:φf=Vf/Vt×100%
流动孔隙度在概念上不同于连通孔隙度。它不仅不考虑无效孔隙,亦不考虑那些被毛细管所俘留的束缚液体所占据的毛细管孔隙,以及岩石颗粒表面上液体薄膜的体积。此外,流动孔隙度还随地层中的压力梯度和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而变化。
显然,同一岩石的流动孔隙度在数据上是不确定的。尽管如此,流动孔隙度在油气田开发工程分析中却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同一岩石的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流动孔隙度。砂岩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变化在5-30%之间,一般为10-20%;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度一般小于5%。莱复生按孔隙度的大小将砂岩储集岩分为五级。按孔隙度对储集层的评价孔隙度%评价孔隙度%评价20-25极好5-10差15-20好10-15中等0-5无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孔隙度的大小与孔隙个体的大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孔隙度只说明岩石中孔隙或有效孔隙在岩石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涉及孔隙个体本身的大小。两块具有相似孔隙度的岩石,其孔隙个体大小可以很不相同。孔隙个体大小不仅直接影响着储集岩中油气储存的集中程度,而且对储集岩的渗透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4)有用孔隙度
油气能通过的孔隙(半径>0.1μm)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称为有用孔隙度(水膜的厚度为0.1μm)。(5)裂缝孔隙度岩石的裂缝发育程度用裂缝孔隙度表示。裂缝孔隙度又称裂隙率(φc),它是指岩石中裂缝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值(以百分数表示)。裂缝性储集层的裂隙率可用裂缝宽度和裂缝间距表示,可表示如下:φc=e/(d+e)×100%d为平行裂缝之间的平均间距e为裂缝的平均有效宽度对于以构造成因为主的裂缝,可根据地层曲率半径和地层厚度来计算其裂隙率(VanGolf-Racht,T.D.,1982)。裂缝孔隙度的值一般小于0.5%,最大值不超过2%。溶蚀裂缝孔隙度可大于2%。裂缝孔隙度虽然不大,但它对岩石渗透率的贡献是十分重要的。3、储集层的渗透率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亦即岩石的渗滤传导性。岩石渗透性的好坏用渗透率表示。换言之,渗透性是指岩石对流体的传导性能。严格地讲,自然界的一切岩石均具有相互连通的孔隙,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在足够大的压差条件下都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通常我们所称的渗透性岩石与非渗透性岩石是相对的。渗透性岩石是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较快地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如砂岩、砾岩、裂缝灰岩、白云岩等等。如果流体通过的速度很慢,通过的数量有限,那就叫非渗透性岩石,如泥页岩、石膏、岩盐、致密灰岩等等。储集层的渗透性决定了油气在其中渗滤的难易程度。它是评价储层产能的主要参数之一。实验表明:当单相流体通过多孔介质沿孔隙通道呈层状流动时,遵循直线渗透定律,即达西定律。用公式表示如下(SI制):
Q=K(P1-
P2)S/μL式中:Q—体积流量(cm3/s);K—渗透率(μm2);S—岩样截面积(cm2)
;L—岩样长度(cm);μ—流体粘度(10-3Pa·s);(P1-
P2)—岩样两端压差;即:K=QμL/(P1-
P2)S对气体:K=2(P2Q2μgL)/(P12-P22)Sμg——气体粘度;Q2——气体体积流量在以往常用的非法定量单位(C.G.S制)有达西(d)和毫达西(md);现运用国际计算单位(SI制)两者换算公式:1md≈1×10-3μm2实际上,1D=0.987μm2
,1md=987×10-6μm2C.G.S制中:当液体的粘度为1厘泊,压力为1个大气压,岩样截面积为1厘米2,1秒种内流体流过的距离为1厘米时,该孔隙介质的渗透率定义为1达西(d),常用千分之一达西(md)表示。上述是单相流体充满孔隙且流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或化学反应所测得的渗透率,称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目前主要采用空气或氦气测定绝对渗透率,又称气体渗透率(一般情况,都指气体渗透率)。自然界经常有两相(油~水,气~水)甚至三相(气~油~水)同时存于孔隙中。各相流体之间存在着相互干扰。在多相流动中,提出了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有效渗透率: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用Ko、Kw、Kg表示;相对渗透率:多相流体共存时,某一相流体的有效(相)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常用Ko/K,Kw/K,Kg/K表示;实验表明:①任一相流体相对渗透率均小于绝对渗透率;②某相渗透率的增加程度与该相在介质中饱和度成正比。4、储集层的孔隙结构(1)孔隙和喉道:上面讨论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于评价渗透率较高的储集层是适用的。而对于低渗透性储集层(渗透率小于0.987×10-3μm2),仅利用孔隙度和渗透率就无法正确评价储集层的性质,必须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储集层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岩石的孔隙系统由孔隙和喉道两部分组成。孔隙为系统中的膨大部分,连通孔隙的细小部分称为喉道。油气水在储集层复杂的孔隙系统中渗流时,将要经过一系列交替着的孔隙和喉道。孔隙喉道无论在二次运移过程中石油驱替岩石中的水,还是在开采过程中石油从孔隙介质中被驱替出来,其渗流均受到流体通道中断面最小的部分(即喉道)所控制。显然,喉道的大小和分布,以及它们的几何形态是影响储集岩的储集能力和渗透特征的主要因素。孔隙结构实质上是岩石的微观物理性质。它能较深入而细致地揭示岩石的储渗特征。确定喉道的大小和分布是研究岩石孔隙结构的中心问题。(2)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很多,有压汞法、孔隙铸体法、半渗透隔板法、离心机法、蒸气压力法等等。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压汞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由于岩石的孔喉细小,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的流体同处于岩石孔隙系统中或通过岩石孔隙系统渗流时,必然会发生毛细管现象,产生一个指向非润湿相流体内部的毛细管压力。毛细管压力(Pc)的大小与毛细管(喉道)半径(rc)、界面张力(δ)和润湿角(θ)有关,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如下:Pc=2δcosθ/rc压汞法就是根据这种毛细管现象的原理设计的。在不同的压力下,把非润湿相的汞压入岩石孔隙系统中,根据所加压力(相当于毛细管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绘出压力与汞饱和度关系曲线,这种曲线称为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弯液面压汞曲线压汞曲线再按上述公式可计算岩石孔喉等效半径,结合事先测得的岩石总孔隙度资料,就可作出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运用图可对岩石的孔隙结构进行分类评价。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参数有以下几个: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A,排驱(替)压力(Pd)排驱压力是指压汞实验中汞开始大量注入岩样的压力。换言之,是非润湿相开始注入岩样中最大的连通喉道的毛细管压力。在毛细管压力曲线上的拐点所对应的压力即为排驱压力。岩石排驱压力越小,说明大孔喉越多,孔隙结构越好;反之,孔隙结构就越差。B,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利用孔隙等效半径分布图,可选取孔喉半径集中范围,计算出它的百分含量。在毛细管压力曲线上,曲线平坦段位置越低,说明集中的孔喉越粗;平坦段越长,说明集中的孔喉的百分含量越大。孔喉半径的集中范围与百分含量反映了孔喉半径的粗细程度和分选性。孔喉越粗,分选性越好,其孔隙结构越好。孔喉等效半径分布图C,饱和度中值压力(Pc50)是指非润湿相饱和度为50%时对应的毛细管压力。与(Pc50)相对应的喉道半径,称为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r50),简称中值半径。Pc50越低,r50越大,则岩石孔隙结构越好;反之,则越差。当岩样喉道半径接近正态分布时,r50可粗略地视为平均喉道半径。D,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Smin%):当注入汞的压力达到仪器的最高压力时,仍没有被汞侵入的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这个值与仪器的最高压力,岩石的润湿性、岩石颗粒大小、均一程度、胶结类型、孔隙度和渗透率等都有密切关系,它不总是代表束缚水饱和度。在不同条件下,Smin%的测试值可在0-100%之间变化。为了便于对比,一般将小于0.04μm的孔隙都称为束缚孔隙,束缚孔隙一般为水所占据。束缚孔隙含量愈大,储集层的渗流性能就越差。由上述可知:岩石的排驱(替)压力越低,孔喉半径越大,分选性越好,束缚水孔隙度越低,则说明岩石的孔隙结构好,有利于油气的储存和渗滤;反之,孔隙结构则差,不利于油气渗滤。III、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基本性质,包括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以及微观孔隙结构等特征在三维空间上分布的不均一性(戴启德等,1995)。无论是碎屑岩储层还是碳酸盐岩储层,其非均质性都是普遍存在的。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实际上就是要研究储层的各向异性,定性定量地描述储层特征及其空间变化规律,为油藏模拟研究提供精确的地质模型。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尤其是对弄清油气水的运动规律,提高油田采收率有重要的意义。不同学者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和内容的研究也不相同。因而对其分类方案也就不同。1、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常见的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方案有:(1)按储层非均质性的内容划分:可分为储层岩石非均质性和流体非均质性两种。这两者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但岩石非均质性是首要的、主导的因素。(2)按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及成因划分在前人划分方案的基础上,Weber(1986)提出了一个非均质性分类体系,根据这一体系的顺序,可以在油田评价和开发期间定量地认识储层非均质性。由大规模的构造体系造成的大规模非均质性比由沉积作用引起的小规模非均质性优先发挥作用。(河流为例)
储层非均质性分类Weber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及成因划分了八种类型:
①封闭、未封闭、半封闭断层引起的非均质性;②成因单元边界引起的非均质性;③成因单元内部渗透带的变化引起的非均质性;④成因单元内部隔层的存在引起的非均质性;⑤层理的变化引起的非均质性;⑥孔隙类型和孔隙间相互关系引起的微观非均质性;⑦封闭、开启裂缝造成的非均质性;⑧原油的粘度变化和沥青垫引起的非均质性。
(3)Haldorsen的分类在河流沉积学领域内出现的结构要素分析方法中,采用了界面系列分析法,这种分析法把砂体层内非均质性和平面非均质性分成若干小的级别,其中各级别间有界面分开。Haldorsen根据孔隙平均值将储层分成四个级别:微观非均质性:即孔隙和砂颗粒规模宏观非均质性:即传统的岩芯规模大型非均质性:即模拟模型中的大型网块巨型非均质性:即整个岩层或区域规模的四级非均质性
与孔隙平均状况有关(4)裘亦楠的分类裘亦楠(1987,1989)分类方案与Pettijohn等(1973)的分类方案类似,但是更加详细、全面和明确,适合在生产中应用。裘亦楠把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由小到大分成五级:①微观非均质性②基本岩性物性非均质性③层内非均质性④平面非均质性⑤层间非均质性此外,还有宏观非均质性,中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以及大型的、中等的和小型的非均质性等分类方案。2、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定量描述储层非均质性十分重要而又很难。薛培华(1991)曾对河流点坝相储层的非均质性及储层模式作过详细论述。Scheak(1992)认为直接测定孔隙形态、孔隙度和渗透率及其变化是描述碳酸盐岩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性的有效方法。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沉积因素,成岩因素和构造因素等。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内容主要有(据戴居德等,1996):①层内非均质性;②层间非均质性;③平面非均质性和三维非均质性等
总之,储层非均质性无论对油气勘探和开发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陆相河湖相沉积条件,物源区近而且多,主要类型是岩屑长石杂砂岩或岩屑长石砂岩,且砂岩体的非均质性比海相砂岩要强(胡见义等,1991)。因此,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定性定量描述储层非均质性,已是摆在石油地质工作者面前十分重要的任务。IV、储集层的类型世界上已知油气储集层的岩石类型很多,迄今为止,在组成地壳的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中都发现有油气田。但勘探实践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含油气层是沉积岩层,其中又以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最为重要,只有少数油气储集在其它岩类中。因此按岩石类型常将储集层分为:①碎屑储集层;②碳酸盐岩储集层;③其它岩类储集层。按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又可将储集层分为:①孔隙型储集层;②裂缝型储集层;③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按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还可划分出:①常规储集层;②低渗透储集层;③致密储集层等。V、储集层的研究储集层是地下油气储存的场所,是形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储集层的层位、厚度、类型、形态、分布、内部结构和储集物性的变化规律控制着地下油气藏的类型、分布和生产能力。因而,深入进行储集层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寻找油气富集带,而且还可进一步预测可能出现的油气藏类型和分布情况,给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依据。同时储集层的研究成果,又是油气田开发和油气层改造的地质依据,所以储集层研究在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储集层研究的任务在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中,对储集层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1)评价储层物性,掌握其变化规律;(2)预测储层的空间分布。2、储集层研究的内容(1)研究储集层的物性参数(包括孔渗性和非均质性);(2)研究储集层内流体的性质及其分布,并对其含油气性进行评价;(3)研究储集层的成因、分布、连续性及横向变化;(4)研究储集层的空间位置和顶底面的构造形态,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服务。3、储集层研究的方法
为了完成上述研究任务,在储集层研究工作中,人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一些方法,并且这些方法是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储层储集物性的研究方法
①常规物性分析法:它主要是通过对储层样品进行常规的分析、化验,获取最基本的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等参数,通过编制储层等孔隙度图、等渗透率图和各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图件,进而达到了解储层储集物性,掌握其变化规律的目的。
②储层孔隙结构研究法
随着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的深入,人们日益发现简单的孔隙度、渗透率数值并不能完全反映储层物性及其中流体的渗滤特征,特别是对碳酸盐岩储层。于是人们又将储层物性的研究转向孔隙结构的研究。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有:压汞法,铸体薄片法、扫描电镜法和图像分析法等。所有这些方法,其特点都是力图深入探索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更全面地了解储层物性及其变化规律。应该承认,从一般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研究过渡到孔隙结构特征研究,是储层物性研究的一个很大的进步。
③储层物性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十多年来,储集层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油气储层地质学”等新兴学科,储层物性的研究也已进入了多学科、多信息、多种手段相结合,从宏观到微观、从常规到特殊,从静态到动态,从定性到定量研究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模拟地下地层条件的储层物性研究等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地质、地震及测井资料的综合利用,为储层物性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及技术手段,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的诞生,使人们在储层物性的成因预测研究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尽管如此,储层物性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技术方法上都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描述,以及如何将储层物性与沉积条件相结合,与地震资料相结合,以达到从沉积条件、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物性好坏及其变化规律等方面,都是今后尚需深入研究的课题。(2)关于储层分布的研究方法砂岩等厚图法综合岩相分析法多信息储层分布综合预测法①砂岩等厚图法
在油气勘探工作中,寻找新的储集层比预测已知储集层的分布范围更为困难,特别是地下一些孤立的砂岩体。过去对它们的发现往往是靠偶然的机遇。而对已知砂岩体分布范围的预测,过去一般是根据三种图件,即地层等厚图、砂岩等厚图和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按照它们的变化趋势来圈定储集层的分布范围。对于碳酸盐岩地层主要是根据次生孔隙的发育分布情况(因最初人们对碳酸盐岩储层原生孔隙的认识不够)来预测储层的分布范围。②综合岩相分析法
由于上述方法主要是根据砂岩体的外部特征来进行储层分布范围的预测,难免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预测结果也往往与地下实际情况不大符合,于是人们在实践中又逐步提出了综合岩相分析预测法。该方法是从岩相分析入手,再造各种砂、砾岩体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条件,用以预测储集层的分布范围。因为沉积环境直接控制着不同沉积物的特征、分布及发育程度,所以在油气勘探工作中,我们不但需要划分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等大的沉积相类型,而且还要进行详细的微相划分,再造各种砂、砾岩体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条件,从而推测储层的成因类型,预测其变化特征及分布范围,指出有利的油气储集地带。
对碎屑岩储层分布的研究,要详细收集露头和井下岩芯的矿物成分、颜色、结构、构造、生物化石及厚度等资料,结合地震相和沉积相研究,编制地层等厚图、砂岩等厚图、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及轻、重矿物百分含量图,以及其他有关结构、构造、化石等方面的基础图件,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物源方向,确定砂岩体的位置、类型及分布范围。
对碳酸盐岩储层来说,由于其储集空间类型、成岩后生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等都比碎屑岩储层复杂得多,所以,预测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一方面同碎屑岩相似,要收集各项资料和数据,编制各种基础图件,进行沉积环境和古地理研究,预测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类型、变化特征及分布范围;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构造力学和古岩溶学的研究,分析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组系方向及发育部位,探讨古岩溶带的特征、层数、厚度及分布范围,从而预测裂隙型碳酸盐岩储层的类型、变化特征及分布范围。③多信息储层分布综合预测法
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资料条件下,任何单一信息的储层预测方法,由于受多种因素(包括客观的和人为的)干扰,必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多信息、多学科和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储层综合预测方法,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不确定性,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性,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油气储层研究发展的新趋势。多信息储层综合预测的基本思路(据孙家振等,1997)是:“以综合分析为主导,在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和油气等资料的基础上,强调地震与地质、构造与沉积、储层和油气预测与圈闭评价密切结合,通过数学统计分析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得最终的预测结果”。
近年来,以预测储层分布为主要目的发展起来的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就是多信息储层分布综合预测方法的典型代表。它以地层的等时对比追踪为前提,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和露头资料,力图将地层的沉积规律、分布模式与地震反射剖面和测井资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更精确的地层学解释和预测更小单元的储层。在预测方法上除注重速度分析外,则更加强调地震分辨率的提高和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综合应用。实践证明:在层序地层学理论指导下,三维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应用和准确的层位标定,可大大地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据孙家振等,1997)。
最后还应指出的是:由于受物探资料条件(主要是分辨率和多解性)和地下复杂地质条件的限制,目前用于储层预测的各项技术方法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迄今为止,尚没有一种十分成熟的勘探方法和技术能够准确地预测储集层的横向变化和流体性质(Neal,1995),所以,储集层研究仍将是今后油气勘探和开发研究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二、碎屑岩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是目前世界上各主要含油气区的重要储集层之一。许多特大油气田,例如前苏联西西伯利亚盆地的各大油田、科威特的布尔甘油田、委内瑞拉的波利瓦尔湖岸油田、美国的普鲁德霍湾油田、荷兰的格罗宁根气田等,它们的储集层都是碎屑岩储集层。我国的大庆、胜利、大港、克拉玛依、吐哈油田等,它们的储集层也都是碎屑岩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是最常见的储层,其中以中、细砂岩和粗粉砂岩分布最广、物性较好。不同学者、不同地区、划分类别不同基本类型:原生孔隙和溶蚀孔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粒内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微孔隙填隙物内孔隙溶蚀填隙物内孔隙晶间孔隙裂缝孔隙溶蚀裂缝孔隙I、砂岩孔隙类型—基本类型原生孔隙:指在砂岩沉积时期或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包括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微孔隙、裂缝空隙等,其中粒间空隙最为重要。粒间孔隙:指碎屑颗粒之间未被杂基、胶结物充填而留下来的孔隙空间,一般有喉道粗,连通性较好等特点,是砂岩储层最主要、最普遍的孔隙类型。粒内孔隙:碎屑颗粒内部原有的空间部分所保留下来的孔隙。填隙物内孔隙:①晶间孔隙,胶结物晶体之间的孔隙空间,一般细小;②微孔隙,填隙物因收缩而留下的孔隙空间,一般细小,不规则。裂缝孔隙:受外力作用,碎屑颗粒间胶结物沿某一方向发生错断,位移,形成某一方向渗透性好的空间通道,对改善渗透率有重要作用(小的为裂隙)。原生粒间孔隙原生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裂缝孔隙
溶蚀孔隙:由长石、碳酸盐、硫酸盐等其它可溶组分溶蚀形成。包括:溶蚀粒间孔、溶蚀粒内孔、溶蚀填隙物内孔、溶蚀裂缝等,其最大特点是孔隙不受颗粒边界限制,边缘呈锯齿状、港湾状、形状不规则,可大,可小,差别悬殊,属次生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晶间孔隙)溶蚀填隙物内孔隙—溶蚀裂缝孔隙溶蚀填隙物内孔隙II、影响碎屑岩(砂岩)储集物性因素1.沉积作用对储集层储集物性的影响①岩石矿物成分:长石、石英,抗风化、亲油性、亲水性;②碎屑颗粒排列方式:立方体排列(理论孔隙度,47.6%)水介质、水动力条件平静下形成;菱面体排列(理论孔隙度,25.9%)水动力条件活动性大下形成。③颗粒粒度、分选、磨园、杂基含量等。①压实作用:机械压实、压溶作用;②胶结作用:胶结物成分、含量、胶结类型粘土矿物的组成、含量、产状(分散质点式、薄膜式、搭桥式);③溶解作用:可溶性物质含量、粒度、流体的带入带出,酸性水多少、快慢。2、成岩作用对储层集物性的影响导致孔渗性能降低的成岩作用主要是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导致孔渗性能改善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压实作用压实作用压实作用胶结作用胶结作用胶结作用胶结作用粘土矿物产状类型溶蚀作用溶蚀作用溶蚀作用III、碎屑岩储集体类型及沉积环境1、储层类型①孔隙型储层②裂缝~孔隙型储层③裂缝型2、按沉积环境,大体分八类砂体:①冲积扇砂砾岩体②河流砂体③湖泊砂体④风成砂体⑤海岸砂体⑥海洋三角洲砂体⑦陆棚砂体⑧浊积砂体冲积扇砂岩体河流砂岩体河流砂岩体河流砂岩体河流砂岩体湖泊沉积湖泊三角洲沉积河口砂坝砂岩储集层形成环境与基本特征我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层岩相特征IV、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1、酸溶性物质的存在;2、酸性溶液产生的条件:富含成熟有机质的烃源岩分布是酸性溶液产生的基础;3、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碳酸成因(无机作用,斯密特提出,1979);羧酸成因(有机—无机作用,萨达姆提出,1989)。4、次生孔隙的成因碎屑岩中次生孔隙从成因上讲包括三大类:①由溶解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②由成岩收缩作用形成的收缩裂缝;③由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构造裂缝。溶解作用是地下深部碎屑岩次生孔隙发育最重要的因素。碎屑岩中各种碎屑组分、胶结物及杂基,在特定的成岩环境下都有可能发生溶解作用而形成次生孔隙。砂岩次生孔隙及其成因类型三、碳酸盐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是又一类重要的油气储集层。碳酸盐岩储层中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油气总储量的一半,产量已达到总产量的60%以上。碳酸盐岩油气田一般比砂岩油气田储量大,单井产量高。据世界上198个大油田统计表明,碳酸盐岩大油田平均可采储量为5.6×108吨,砂岩大油田的平均可采储量为2.9×108吨。储量大、单井产量高是碳酸盐岩储层的特点。世界上共有9口日产量曾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有8口属碳酸盐岩储集层:美国1口,产于洞穴灰岩,14000吨/日;墨西哥3口,产于礁灰岩,37140,14000,11000-20000吨/日;伊朗3口,产于裂缝性灰岩,13000,10300,10000-20000吨/日;利比亚1口,产于礁灰岩中,13000吨/日。波斯湾盆地是世界上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其中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是世界特大型的碳酸盐岩油田,其可采储量高达107亿吨,也是目前世界上可采储量最大的油田。我国碳酸盐岩地层分布极为广泛,层位多,厚度大,油气显示丰富,并已找到了工业性油气藏。川南在碳酸盐岩地层中采气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80年代中期华北任丘古潜山(碳酸盐岩)油田的发现,为我国寻找碳酸盐岩油气田打开了新局面。加强碳酸盐岩油气储集层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类型。特点是:成岩快,碎屑颗粒属酸溶性物质。I、岩石学特征II、储集空间特征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和溶洞等,其中孔隙和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渗滤通道。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特征是:
①储集空间类型多样;②储集空间的大小、形状及分布变化很大;③储集空间成因复杂。碳酸盐岩孔隙类型III、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类型形成与分布原生孔隙主要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孔隙,它与岩石的结构构造有关。A,主要储集空间:溶孔、溶洞:主要起储集作用,也起通道作用;裂缝:主要起连通作用,也起一定储集作用;B,储层孔隙的形成特点:岩性具易溶性、不稳定性,孔隙类型复杂、变化快;主要受成岩作用控制。1、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类型与成因A,粒间孔隙:类似碎屑岩;B,生物骨架孔隙:具有较高孔隙度、渗透率;C,生物体腔孔隙:生物软体部分分解保留下来的空间,绝对孔隙度大,有效孔隙度不大;D,遮蔽孔隙:遮蔽作用使大颗粒下面孔隙被充填;E,鸟眼孔隙:不规则状成群出现,平行层面,常比粒间孔隙大,由气泡、干缩或藻席溶解而成;F,晶间孔隙:矿物晶体间的孔隙。2、原生孔隙分布碳酸盐岩原生孔隙发育程度与岩性关系密切,分布受沉积环境控制。平面分布上,多为粗结构的岩石;剖面分布上,多处于高能环境的沉积层序中。粒间孔隙鲕粒间孔生屑间孔砂屑间孔生物体腔孔隙生物格架孔隙生物屑粒内孔IV、碳酸盐岩次生孔隙类型形成与分布次生孔隙是指沉积后发生的、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孔隙,包括晶间孔隙和溶蚀孔隙。晶间孔隙是指碳酸盐岩矿物晶体间的孔隙,呈棱角状。主要是在成岩期或成岩期后由白云石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形成。溶蚀孔隙是指碳酸盐矿物及其它易溶性物质被酸性溶液溶蚀产生的孔隙。溶蚀孔隙的特点是形状不规则。包括粒间溶蚀孔隙、粒内溶蚀孔隙、晶间溶蚀孔隙、晶内溶蚀孔隙、铸模孔、岩溶角砾孔隙等。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晶间溶孔铸模孔孔缝联通V、碳酸盐岩裂缝孔隙类型形成与分布构造裂缝:在构造应力作用下,脆性岩石破裂而形成。其特点是:边缘平直,延伸远,成组出现,具明显的方向性。构造裂缝的发育与岩性及构造部位密切相关。成岩裂缝:在成岩过程中,被压实、失水收缩或重结晶作用形成。其特点是:一般受层理限制,平行层面,不切穿层,裂缝面弯曲,形状不规则,有时有分枝现象。成岩裂缝一般和岩层厚度、岩石强度有关。风化裂缝:指古风化壳由于受地表水淋滤和地下水淋滤溶蚀形成。其特点是:裂缝大小不均一,形态奇特。与岩性及水系的发育程度有关。溶蚀裂缝:受地下水淋滤溶蚀形成。其特点是:裂缝形态奇特,有陆源砂、泥或围岩岩块充填。与岩性及水系的发育程度有关。压溶裂缝:常见的是缝合线,它是碳酸盐岩在上覆地层压力下,富含CO2的地下水沿裂缝或层理流动并选择性溶解其中物质形成的。其特点是:其中常残留许多泥质、有机质。1、沉积环境(沉积作用)水动力条件强弱对粒屑的大小、分选、胶结物含量、造礁生物繁殖起着一定控制作用。VI、影响碳酸盐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水动力较强的、有利于造礁生物繁殖的环境常为原生孔隙发育的地带;水动力条件较弱的环境形成微晶灰岩,孔隙细小,生物少,成岩阶段也不易于溶蚀孔隙的发育。VII、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和地理分布碳酸盐岩大多是在温暖的浅水环境形成的,可以由化学的、生物的和机械沉积作用形成,主要发育在热带的海滩和陆架上。在碳酸盐岩沉积区,水动力较强的环境是形成碳酸盐岩储集层的良好地带,如生物礁、浅滩及潮坪等环境。2、成岩(后生)作用(1)溶蚀作用地下水中CO2含量高,溶解度加大;矿物成分:方解石易溶、白云石难溶;晶粒大小:大的易溶;不溶矿物杂质含量低,易溶;气候条件潮湿,易溶;地下水活动程度强,易溶;(2)重结晶作用致密、细粒结构岩石变为疏松、多晶间孔隙粗粒结构岩石,易溶;岩石强度降低易产生裂缝,利于地下水渗滤,易溶;(3)白云石化作用白云石性脆、易裂、溶蚀作用强烈,易溶;晶粒增大,岩石变疏松,孔喉变粗,易溶;3、构造作用碳酸盐岩性脆,受构造作用影响易产生裂缝,进一步引起溶蚀。一般高背斜比低背斜上裂缝多;复杂背斜比简单背斜裂缝多;断层带附近裂缝多;脆性大的岩石比脆性小的裂缝多;结晶粗比结晶细的岩石脆性大,裂缝多;薄层比厚层易产生裂缝,裂缝多。四、其它类型储集层其它岩类储集层是指除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外的各种岩类储集层,包括岩浆岩、变质岩、粘土岩等。这类储集层的岩石类型虽然很多,但它们拥有的油气储量仅占世界油气总储量的一小部分,故其意义远不如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储集层。但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及常规储层的不断开发,为了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的后备储量,这类储集层的研究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在这类储集层中获得了一定产量的油气,我国也已在火山岩、结晶基岩和粘土岩中获得了工业性油流,并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I、火山岩储集层主要指火山喷发岩形成的储集层,常见的有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及流纹岩。1、油气储集空间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孔隙和裂缝。受喷发、溢流、冷凝、结晶和构造运动等因素影响,在熔岩内形成发育的孔隙和裂缝。2、孔、缝结构特征(1)孔隙类型多样,几何形态各异,既有各种类型的缝,又有各种大小不等的孔,形成了火成岩独特的储集空间;(2)孔、洞、缝交织在一起,空间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主要表现在:孔、洞大小变化范围大,从微米级—厘米级,不同部位孔隙连通情况有的好,有的差,有的呈弧立状;孔隙度、渗透率等性质往往是呈急剧变化;(3)孔隙分布不均,靠近断层处裂缝,溶孔发育,富气的岩浆,形成多孔的玄武岩;贫气的岩浆,形成致密的玄武岩;(4)孔隙连通性差,裂缝起重要作用。3、含油性影响因素(1)发育于生油层系之中或其邻近的火山岩,含油有利;(2)火山岩物性好坏是决定含油程度的基本条件。II、结晶岩储集层岩浆岩和变质岩,只要受到长期而强烈的风化,在表层出现一个风化孔隙带,使孔、渗增加,便成为油气储集层。1、储集空间主要是风化孔隙、裂隙,以及构造裂缝,多发育在不整合带及古地形突起上,构造条件可使裂隙形成有一定方向性和连通性的裂隙密集带。2、控制储集空间形成及演化因素(1)变质作用:变质使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变化,并有孔隙和缝隙形成;(2)构造作用:可形成储集空间,促进其向发育方向演化;(3)古表生物理风化作用:使岩石由致密向具储集方向演变;(4)矿物充填:储集空间被充填,对物性产生不利影响;总之,只要有储集空间,就可成为储集层。III、泥质岩储集层比较致密性脆的泥质岩产生较密集的裂缝;泥质岩中含有易溶成分如石膏、盐岩等,经地下水溶蚀形成溶孔、溶洞,成为储集层;泥质岩能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储层,主要是次生作用(风化、溶蚀、构造)形成孔、缝、洞系统的结果;岩性致密,形成条件较复杂,物性变化大;以上大量储层形成特点说明,形成储层的岩石类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孔隙和渗透性。任何岩类只要在一定的孔隙性和渗透性,都有可能形成储集层。因此,储集层的研究,应该多方面进行,既注意一些已知储集层岩类,也不能完全忽视一些具有孔隙性和渗透性的未知储集层岩类,扩大找油、找气领域。
五、盖层盖层的概念盖层的类型盖层的封闭机理盖层的评价生储盖组合I、盖层的概念任何一个地区,要形成油气藏除储集层是必要的而外,盖层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盖层是指位于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储集层中的烃类流体向上逸散的岩层。盖层的好坏及分布,直接影响着油气在储集层中的聚集和保存,决定了含油气系统的有效范围,是含油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盖层主要起封闭作用,它对油气的封盖性是相对于其下伏的储集层而言的。天然气藏对盖层的要求比油藏更严格。盖层对于圈闭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II、盖层的类型盖层的类型因划分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案。1、产状和作用分类按照产状和作用可将盖层分为3类(据陈荣书,1994):区域盖层、圈闭盖层、隔层。(1)区域盖层它是指稳定覆盖在油气田上方的区域性非渗透岩层。区域盖层可以遍布凹陷或盆地的大部分地区,具有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横向稳定性好,具有塑性岩性等特点。区域盖层一般与圈闭储集层不直接接触,它的作用是将油气运移限制在一定的地层单元内,对盆地或地区的油气聚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盆地的含油气丰度与油气性质。(2)圈闭盖层直接位于圈闭储集层上面的非渗透岩层称圈闭盖层。它对圈闭中的油气起着直接的封盖作用。圈闭盖层又称局部盖层,简称盖层。是本节论述的主要对象。(3)隔层存在于圈闭内,对油气有封隔作用的非渗透岩层称隔层。它影响着油气藏中的油气以及压力的分布规律。2、岩性特征分类按岩性特征盖层可分为泥页岩类、蒸发岩类和致密灰岩3种。常见盖层的岩石类型有泥岩、页岩、石膏和硬石膏、盐岩、含膏或含盐的软泥岩与泥岩、泥灰岩和泥质灰岩、泥质细粉砂岩以及致密灰岩等。在特殊情况下致密砂岩和粉砂岩也可作为盖层。但就整体而言,泥页岩和蒸发岩类盖层最为重要。泥、页岩盖层常与碎屑岩储集层相伴生,盐岩、石膏等蒸发岩类盖层则多发育在碳酸盐岩剖面中。据克莱姆(H.D.Klemme,1977)对世界上334个大油气田的统计表明,以泥页岩类为盖层的占65%(储量),以蒸发岩为盖层的占33%,盖层为致密灰岩的仅占2%。我国绝大多数油气田的盖层为泥页岩。如松辽盆地大庆油田的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油层的盖层;吐-哈盆地鄯善、温吉桑油气田的盖层都是泥页岩。其次是蒸发岩,如川南三叠系以碳酸盐岩为产层的气田,盖层是石膏层。除泥质岩和蒸发岩外,泥质粉砂岩、粉砂-细砂岩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成为石油的盖层。因为油气聚集的盖层可以是任意岩性的,唯一的条件是盖层的最小排驱压力要大于下伏聚集油气柱的浮压。从排驱压力的观点出发,盖层和储集层之间并不存在确定的界限,只要两者的孔径存在一定的差别,足以封闭一定高度的烃柱,就可以起盖层作用。如美国阿巴拉契亚区百呎砂岩中的油气就是由渗透性差的砂岩所封闭的。我国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砂岩中的油气,也是由低孔渗性砂岩作盖层的,不过应该承认,这种盖层的保护能力比其它盖层要差得多,由它们封盖的油气藏大多是小型油气藏。此外,在极地和高寒地带形成的永冻层(气-水合物)也是一种良好的盖层,特别是对天然气。目前在西西伯利亚已发现了由永冻层作盖层的气藏。III、盖层的封闭机理盖层问题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薄弱环节。过去曾单纯地认为盖层之所以具有封隔性,是由于盖层岩性致密、无裂缝、渗透性差所致。现在从盖层的微观性质研究发现:盖层能封隔油气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盖层具有较高的排驱压力。目前已公认盖层的封闭机理有物性封闭、超压封闭及烃浓度封闭(张厚福,1998),但以物性封闭最为常见。1、物性封闭物性封闭又称毛细管压力封闭。从微观上讲,盖层的物性封闭实际上是通过盖层的毛细管压力(或排驱压力)来封闭的。我们知道,地下的岩石大多是被水润湿的,作为盖层的岩石又大多是岩性致密,颗粒极细,孔喉半径很小,渗透性很差的岩石。油气要通过盖层进行运移,必须首先排驱其中的水,才能进入其中。若驱使油气运移的动力未达到进入盖层的排驱压力,则油气就被封隔于盖层之下。岩石排驱压力的大小与岩石的孔径及流体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岩石孔喉半径越大,排驱压力越小;反之,排驱压力就越大。一般泥页岩、蒸发岩、致密灰岩的孔喉半径小,因此具有较高的排驱压力。排驱压力的大小还与流体的性质有关。在亲水岩石中,油水界面张力小于气水界面张力,所以在孔喉半径相同的情况下,石油比天然气更易排驱岩石中所含的水。单从这个角度来讲,油藏对盖层的要求似乎比气藏更严格。但应该注意到,由于气水之间的密度差远远大于油水之间的密度差,在油柱与气柱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水对气的净浮力远远大于对油的净浮力,加之天然气分子直径较小,扩散能力比石油强,因此,实际上气藏对盖层的要求比油藏更为严格。2、超压封闭
与岩石物性封闭相比,超压封闭是较新而生疏的概念。超压现象在世界年轻的沉积盆地中分布十分广泛,它主要与快速沉积的厚层泥质岩有关。我们知道,在正常情况下,泥质岩的压实程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埋深的增加,泥岩中的流体被排出,岩石孔隙度变小,岩石变得致密。但若在压实过程中流体不能有效地排出,泥岩处于欠压实状态,泥岩中的流体部分地承受上覆岩层的压力,这样泥岩中流体压力就超过正常的静水压力,从而形成异常高压(超压)。正是因为泥岩中这种超压的存在使其下伏油气层中的油气不能向上逸散,形成盖层的超压封闭。位于储集层上方的超压泥岩层是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良好盖层,它能有效地阻止油气向上方运移,但若这种超压泥岩层仅存在于烃类聚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呼吸内科护理经验分享
- 介绍自己爱好活动的英语
- 2024国际计算机软件许可合同格式模板样本
- 2024工程结算核减部分能不能按此合同执行工程
- 2024聘用会计合同范文
- 2024年矿物制品及材料批发服务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钢纤维制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鼓型煲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高光亮银白浆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豪华碟形电话单亭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VDA6.3-2023过程审核检查表
- 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与管理
- 小学英语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探究
- 食材配送投标方案技术标
- 农村气代煤工程技术规程
- 护士延续注册体检表
- 手术的三方核查
- 4.1.2测量玻璃砖的折射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选择性
- 物业小区春节园区亮化方案
- 智能中控屏市场前景调研数据分析报告
- 外国新闻传播史 课件 第23-25章 墨西哥的新闻传播事业、拉美其他主要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