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3边城 省获奖_第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3边城 省获奖_第2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3边城 省获奖_第3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3边城 省获奖_第4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一单元3边城 省获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上册第二单元《边城》(节选)一、《边城》篇目解读全书内容梗概:在川湘交界的茶峒(今湖南花垣县边城镇)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nuó)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隐约晓得孙女的心事但却无法确定是哪个,多次征求她的意见,小女孩儿羞怯的心理却无法让她说出口,不断逃避着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逝去,兄弟俩决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老二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把大儿子的死归咎于老船夫与翠翠,开始对老船夫变得冷淡。然而老船夫对孙女的疼爱,让他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因此事,不久便郁郁而终,留下了孙女翠翠。打发完爷爷的翠翠,因留恋爷爷而留下来继续渡船,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并接替老船夫的摆渡工作,船总顺顺也因老船夫的去世,释怀了彼此的恩怨,并向翠翠提亲,希望翠翠嫁给二老傩送,杨总兵劝慰翠翠接受,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而文章在此时由“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戛然而止。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汉族(其父为汉族),但有部分苗族(沈从文祖母是苗族)和土家族(沈从文母亲是土家族)血统,现代著名作家(备注:虽然沈从文生活在当代,但是他的作品主要集中在1949年之前,所以只称之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5月因心脏病突发,在其北京寓所逝世。创作动机:《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作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童年故乡的赞美和眷恋之情。艺术特色: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其次,从表现手法上看,《边城》采用了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特有风土民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细腻的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意志、愿望和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的描绘。或展开人物的美好心灵,或揭露人物的丑恶灵魂,以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其方法多种多样:或通过对话、独白、行动、姿态、面部表情等直接剖析;或采用幻想、梦境间接揭示;或借助景物描写、气氛渲染及周围人物的反映等侧面烘托。本文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人物的幻想、梦境来披露人物心理。翠翠离奇的“胡思乱想”,让人感到渐渐有了自己心理的少女的孤单寂寞,以及爱情的幼芽时心灵的躁动;翠翠“顶美顶甜”的梦境,展示出对朦胧爱情的甜蜜感受和潜意识里对爱情的向往。二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神态的描写,形成强烈的暗示,诱使读者从人物的语言、神态上去体味人物的内心奥秘。翠翠“带着娇,有点儿埋怨”地一再央求爷爷丢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边,让人感受到翠翠对爷爷的无比依恋之情。听着爷爷唱的“那晚上听来的歌”,“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则让人感受到情窦初开的翠翠对甜美爱情的神往。二是诗画般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而且为我们展示出湘西边陲特有的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在作者笔下,啼声婉转的黄莺、繁密的虫声、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奇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萌动的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最后,忧伤的基调给予了作品深入人灵魂的悲剧美。《边城》的忧郁不是作者故意渲染出来的,而是从作品中自然流淌宣泄出来的。作品的忧伤基调没有削弱作品的可读性,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与魅力。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种种悲剧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继承悲凉的人生命运的深深慨叹。二、链接作文沈从文,从一个行伍军人,到一个文人,再到一个文物研究工作者;从一个仅有小学学历的乡下顽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豪。他,就是一本大书,值得我们研读。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其个性进行分析,以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1、个体的独立性沈从文经历了军阀混战(十四岁参军)、五四文化运动(二十岁离开湖南)、抗日战争(流落云南)、新中国成立(在故宫博物馆研究文物)、文化大革命(罚扫女厕所),目睹、经受了太多苦难。但在创作上,始终“以一双清丽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用一支笔来好好保留最后一个流浪派在二十世纪生命取予的形式。”在抗战中,被郭沫若批评为“粉红色作家”,远离了抗战那个热血沸腾的大背景,他却沉浸于湘西美丽而忧愁的人性、人情,写出《边城》《湘西潇潇》《过岭者》;文革中,被范曾揭发为“写黄色小说,开黄色舞会”的牛鬼蛇神,他选择了沉默,转而研究中国古代丝绸,写出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对沈从文来说,写作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追求完美、追求永恒的创作热情,是一种个人情绪的抒发,当要求扼杀个性创作,服从政治需要与自己的创作主张发生冲突时,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了沉默,放弃了心仪的写作,转而埋头学问研究。(文革时,文学必须服从政治,思想妥协于权力)。“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2、尊严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在与他人的平等相处中才能获得尊严。沈从文在北京的最初两年多时间,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冬天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他的住处都没有火炉。一身单衣、两条棉被,就是他的全部过冬之物。吃饭更成问题,常常是有一顿没一顿。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他并没有求助于当时在北京做官的一个亲戚,甚至后来到那个亲戚主持的一个慈幼院工作,都是通过他人的介绍。他在一首题为《给璇若》的诗中写道:“难道是怕别人‘施恩’,\自己就甘做了一朵孤云,\独漂浮于冷酷的人群?\竞不理旁人的忧虑与挂念,\一任他怄气或狂癫,\——为的是保持了自己的尊严!”这首诗让我们明白,沈从文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人格独立,拒绝了这位亲戚的“施恩”。他的从故乡湘西跑到北京,也有想要割断自己与湘西上层社会的联系,取得自己支配自己的自由的原因。但是,他却能坦然地接受朋友的帮助和文人前辈的救助,甚至主动写信向一些成名的文人求助。郁达夫就曾因他的求助信而去看望过他,还把吃饭找剩的三块多钱送给了沈从文。沈从文之所以能够接受这样的救助,是因为这样的救助绝不是孟子所谓的“嗟来之食”,而是一份平等基础上的同情和勉励。3、理想或信仰沈从文刚到北京的时候,对他的大姐夫说过他离开湘西来到北京的原因:我来寻找理想,想读点书。六年中我眼看在脚边杀了上万无辜平民,除了对被杀的和杀人的留下人愚蠢残忍印象,什么都学不到!做官的有不少聪明人,人越聪明也就越纵容愚蠢气质抬头,而自己俨然高高在上。被杀的临死时的沉默,恰像是一种抗议:“你杀我肉体,我腐烂你的灵魂!”灵魂是个看不见的东西,可是它存在,它将从另外许多方面能证明存在。这种腐烂是有传染性的,于是大小军官就相互传染下去,越来越堕落,越变越坏。你可想到,一个机关三百职员有一百五十支烟枪,是个什么光景?我实在待不下去了,才跑出来!……我想读点书,半工半读,读好书救救国家。这个国家这么下去实在要不得!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对沈从文说过:“一个人活下来,容易;可是活下来,抱着自己的理想不放,坚持下去,却很难。”4、寂寞沈从文以他“乡下人”的单纯和固执,抱着以文学革命来拯救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信条,执着于他的文学创作。他不加入任何党派,也不参加任何一个文学组织;因此而遭受许多莫须有的攻击,甚至是挚友的隔膜。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放弃他的“结发之妻”——文学,投入到文物研究工作中去;这又为许多人不理解。他并不是一个隐君子,他有许多的朋友,他对人都有一种热心肠;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又是寂寞的。而这种寂寞,正是他独立性的表现。不依附于湘西的上层阶级,不依附于得势的政治集团,保持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才能超越现实,看到更为接近本质的真实;才能宠辱不惊,始终把人民和民族放在心中。四、知识积累及链接1、关于小说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基本形式之一。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1)人物形象人物的核心是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侧面描写通常以他人或事物来反映该人物,又叫侧面烘托。小说塑造人物,可以以某一真人为模特儿,综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迹,如鲁迅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任何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人们可以通过这些艺术典型的镜子,看到、理解许多人的面目。(2)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3)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一部好的小说总能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不像科学报告那样枯燥乏味。作者总是能以优美的文笔、生动的描写和不可思议的想象把这个故事牢牢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里。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2、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中国的小说历经前秦的古代神话小说、汉晋六朝的志人志怪小说、隋唐的传奇小说、宋元的话本小说、明清的章回小说、现当代的白话小说以及当前兴起的网络小说约三千多个春秋的洗礼。按照小说的历史时期,可划分两大阶段,即新文化运动以前,可称作古典小说阶段,新文化运动以后,可称作现当代小说阶段。古典小说古典小说萌芽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雏形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繁荣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时期:(1)先秦两汉时期:当时社会出现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成为古典小说叙事的源头。神话传说已经具备人物和情节两个基本因素,散见于诸子百家书中的寓言典故提供了借鉴经验,历史著作有比较完整的结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严格意义上说这仍然算不上是小说,只能算是小说的雏形。《世说新语》也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里面收集了许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3)唐朝时期:古代小说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传奇体小说,由此我国的小说脱离历史领域而成为文学创作。唐代三大爱情传奇是此时期的标志性作品。(4)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井文化的兴起,给小说创作带来深厚的土壤。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形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5)明清时期:小说开始走上了文人独立创作之路,这一时期,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红楼梦》的出现,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在明清这一段时间内涌现了无数的经典之作流传于世。如明代四大奇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清代的《红楼梦》《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聊斋志异》等。明董其昌《袁伯应(袁可立子)诗集序》:“二十年来,破觚为圆,浸淫广肆,子史空玄,旁逮稗官小说,无一不为帖括用者”。现代小说现当代小说的兴起的标志性事件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乃是五四运动的先导(时间从1915年-1919年),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第一时期为民国时期,即1949年以前,是小说的多元文艺复兴阶段。民国时期,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各种思潮流行,舶来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中国小说的发展出现多元化,各类小说题材涌现,其中现代言情小说的发端鸳鸯蝴蝶派就出现在此时。正统小说的代表性人物有“鲁郭茅巴老曹”六大家。晚清民国报纸兴起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一个上佳的舞台,报纸通过了连载小说招揽人气,小说家通过报纸赚取稿费。近现代几乎所有著名的小说家最初都是从报纸上连载小说开始,从鸳鸯蝴蝶派的张恨水到鲁迅再到当代金庸。(2)第二时期为建国后到文革结束,即1976年以前,是小说的阶级斗争阶段。这一时期的大陆小说的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同时,这一时期的大陆文艺青年经历了重大的人生转变,命运的沉浮、多视角的阅历以及对价值的思考,为下一个时期的辉煌埋下了伏笔(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人生转变就在这一时期)。而在港台,这一时期的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发展到了巅峰,分别产生了琼瑶时代和金庸时代。(3)第三时期为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的时期,即2023年以前,是小说的反思和蜕变阶段。这一时期的大陆小说展现了强劲的生命力,文革结束,对外开放,知识分子思想解放,对过去的反思,对未来的向往,传统和新时代的撞击,使得小说界出现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以莫言、贾平凹、陈忠实等为代表文革后作家,在此期间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莫言更是凭借在此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影响力,在2023年获得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4)第四时期为2023年至今,是小说的“表性”网络文学阶段。随着网络普及,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书写和传播模式,使小说的发展更加多元,80后90后的生力军开始步入文坛并展现了惊人的创作能力。以起点为代表的武侠玄幻小说作者群和以晋江为代表的言情小说作者群(四小天后、六小公主、八小玲珑)的整体出现,标志着网络小说已经成为主流文学之外的又一创作主体。3、沈从文的人生经历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接受了基本的军事训练。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曾做上士,后来还以书记名义随大军在边境剿过匪,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又当过城区屠宰税务员,这“放纵野蛮”的数载间,他看够了底层人物细微的悲欢。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到了二十岁,他决意去北京闯闯。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初来北京的沈从文,考取大学的希望落空,就刻苦读书并热心进行文学创作,经济上却陷入困窘的地步,过了两年冻馁艰辛的生活。有两次差点去当兵,轮到他填志愿按手印时,一个声音又在耳畔响起:“既然为信仰而来千万不要把信仰失去!”1924年冬,沈从文怀着一线希望,写信向几位作家倾诉处境。从文笃定了想法,便在信封上写好收信人的姓名:郁达夫。过了两天,柴扉上真有人轻叩了三下,又重叩了两下,沈从文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位身着灰布衣衫书生,凉凉的镜片后闪动着热热的目光,他就是救星郁达夫了。看看屋子破庙样的寒伧相,再看看沈从文冻馁交加的样子,郁达夫立刻就明白了这年轻人眼下已沦落到何种困境。在附近的馆子里,郁达夫点了一份葱爆肉丁,还点了好几个荤菜,沈从文狼吞虎咽。这顿饭,郁达夫用一张五元钞付账,还找回三元多,他都推给了沈从文,又解下脖子上的围巾,送给这位酷爱文学,以至于拼命的小兄弟。两人含着泪依依告别。昔年漂母一饭救了韩信,此日(郁)达夫一饭也救了(沈)从文,那可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极其苍凉而又温暖的风景。自1924年12月发表处女作《一封未曾邮出的信》后,1925—1927年,沈从文的作品频繁地见于《晨报副刊》《现代评论》。徐志摩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称赞他的作品“不是写成的,是想成的。”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沈从文任教中国公学期间,因授课之便,认识了英语系的女生张兆和。张兆和与姐姐张元和、张允和、妹妹张充和都是聪明好学秉性端庄的大家闺秀,号称“张门四枝花”。按说,沈从文在纯洁美丽如天鹅的张兆和面前,应该是自卑的,但他有股子头撞南墙的倔强劲。“凡是沉默寡言的人,一旦堕入情网,时常是一往情深,一发而不可收拾”(梁实秋《回忆沈从文》),既然口才不济,又十分害羞,沈从文便拿出自己的法宝,暗地里发起了书信攻势。后来,他在致张兆和的家书中以自炫的笔调写道:“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于政治并使自己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的时候,他却逃避政治,逃避政权的干预,仰仗自然神灵的力量,专注于人性的研究与描写,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沈从文的文学庙堂里供奉的仅仅是人性,这种选择使他的作品显得冷静并具有永恒的价值。政治上不同任何人结盟,一种彻底的非派别、非集团主义,支配了沈从文的人生选择。1948年,沈从文游离于国共两党政治之外的的“中间路线”,超越具象的战争观照、自由主义的文艺追求,开始受到左翼文艺阵营的评判与清算。北平刚解放时,沈从文和林徽因有过几天的朝夕相处。那时,自由主义文人失去了政治势力,北大一部分进步学生发起了对沈从文的激烈批判,在大楼挂出“打倒新月派、现代评论派、第三条路线的沈从文”的巨幅标语,此前左翼权威作家郭沫若判定沈从文是反动、下流的“粉红色作家”。沈从文感到自己到了穷途末路,他开始足不出户,关在房间里胡思乱想。来自生命深处的忧患与恐惧正在逐步加深,灵魂陷入茫茫迷雾之中,理智开始迷乱,神经在高度高度紧张自惊自吓下,终于呈现出病态特征。痛苦变得愈来愈难以忍受,他急于找到一种解脱痛苦的方法,一天他情不自禁地抓起桌上的的水果刀……为缓解沈从文极度紧张的情绪,正复犯旧病的林徽因邀请他到清华园小住,安排他住在隔壁的金岳霖家。她不顾气喘、发烧,坚持陪沈从文饭后聊天。她悉心的心理治疗,渐渐拂去了笼罩在脆弱文人心头的梦魇,帮助他读过了人生苦痛的一道难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沈从文终于度过了这场危机。住院恢复后的沈从文下决心“转业”——他不得不离开北大,远离既给他带来荣誉又招来是非的文坛。促使沈从文退出文坛的直接原因,除了他再也不想面对和忍受那种旷日持久的“阶级斗争”的大批判,他在这种斗争中已经心力交瘁外;再就是他所信奉的“唯美”和“理想主义”的创作原则受到挑战,他的生活体验与新时代的要求实在相去甚远,过去不适应,现在更难适应。1949年之后,当其他作家紧跟政治而创作讴歌文学时,他却严格地选择了“沉默”,而且一直沉默到死。49年之前他献给世界的是文学的人性美,49年之后他献予的则是作家的沉默美。沉默,使他从未糟蹋过自己的良心和作品。直到八十年代,这位把自己深深埋在“中国古代服装史”的故垒之中的作家,才重新被人们所发现。到了1988年,他的条件已完全成熟,据说,瑞典文学院已初步决定把该年的文学奖授予他了。可惜,他却在这一年的5月10日去世。按照文学奖章程的规定,死者是不可以作为获奖者的。就这样,阴错阳差,中国失去了一个机会。4、“乡下人”沈从文的北漂生活1923年,21岁的沈从文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个住所是前门外杨梅竹斜街61号的酉西会馆,管事的是沈从文一位远房表哥,他才得以搬进会馆白住。因为会馆只提供乡友暂时居住,沈从文不得不另做打算。在农大读书的表弟帮助他搬进了银闸胡同,这所公寓毗邻北京大学红楼。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北大校门向所有人开放,沈从文成为不注册的旁听生。但他仍然想成为一名正式的大学生。1923年秋天,他参加了燕京大学二年制国文班的入学考试,不过却没能遇到赏识他的贵人——英语太差,面试也一问三不知,最终落榜。沈从文对正式入学死了心,他开始写作。青年每天奔波于会馆和宣武京师图书馆,读书写字,两点一线,本想换取三五元稿费,奈何挣钱不得,却招挤对。每次去报社,门房都要索取一两毛钱小费,那些日月,沈从文是一个不被北京接受的“乡下人”。然而,他投出的稿子,篇篇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但沈从文并没有气馁。因为他心中有坚定的信念:社会改造必须从文学革命开始。可是再美的梦想也难奈身上仅剩的几块钱,仅有的两条棉被。一天,饥饿难忍的沈从文差点就在天桥上参军入伍,因为只要按下一个手印,便可领到饭费。1924年11月13日那个下雪的下午,在没有炉火的“窄而霉”小斋里走进来了郁达夫,他是沈从文来到北平后,第一个给予温暖的人。郁达夫那时正在北京大学教书,教的不是文学,教政治经济及史学系统计学,这大多数是因为郁达夫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时拿到的是经济学学位,也多半是为了生计考虑,因为写字确实不足以养活自己,连周树人这样的稿费大户,也正在为了养活一家人而东借西讨。也许因为这样的原因,郁达夫对于正在文学之路上苦苦挣扎的青年,有着许多的理解。当他收到沈从文的求助函,便来到沙滩附近的银闸胡同,见到了颇为艰窘的沈从文。北京此时已很寒冷,郁达夫进屋后看见屋里并没有火炉,沈从文只穿着两件夹衣,用被子裹着两条腿在桌旁写着。看着沈从文这般瑟缩模样,郁达夫马上将自己的围巾解下,拍拍上面的雪花,围在沈从文身上……这一上午,他们说了许多话。沈从文告诉郁达夫,他到北京来,主要是为了取得一个国立大学的头衔。在沈从文看来,只要能从国立大学毕业,至少以后的生计问题可以解决。沈从文还说到了自己的家庭,说是四五年间没有见到母亲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