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测试_第1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测试_第2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测试_第3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测试_第4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稳态与环境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单元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罗山高中2023届高三生物复习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必修3生态环境的保护(含解析)1.下列哪个选项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丰富多彩的热带鱼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赏B.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C.结构简单的微生物通常作为实验材料D.形态各异的动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材料2.目前地球大气的CO2浓度增高,由于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温度也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等恶果,导致CO2增高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剧增,呼出CO2增多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大量生物物种灭绝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态平衡3.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选择B.物种退化C.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人类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并造成栖息地污染和改变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C.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D.对濒危动植物集中于一地进行保护5.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区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自然资源适时地,有计划地合理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易地保护C.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6.生物氧化塘法治理环境污染利用的主要生物是()A.藻类和浮游动物B.细菌和浮游动物C.藻类和细菌D.浮游动物和鱼类7.什么措施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B.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数量保持平衡C.增加物种数量D.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8.发菜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荒漠和贫瘠土壤中,因被大量采挖而被列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但实际上它不是植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发菜属于生产者,其因没有细胞壁所以不是植物B.提取和分离发菜的色素时,能够得到四条色素带C.发菜的水土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禁止采挖发菜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易地保护9.人类的下列活动中,不会引起水体污染的是()A.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B.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C.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D.植树造林、退耕还湖10.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A.我国现有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C.我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增长过快,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并不影响生态环境D.人口快速增长有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能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丰富了遗传多样性B.生物的适应性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C.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保护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时,就地保护与易地保护相比是更为有效的措施12.下图表示1900、1950及1980三年,在甲桥上游20公里至下游40公里的范围中,测得的河水溶氧量。假设河水的溶氧量是与污染程度成反比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甲桥甲桥A.在1900年时,甲桥附近地区的污染比1950年时严重B.由于环保意识的抬头,从1900年到1980年的80年间,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似乎有持续改善的趋势C.在1980年时,甲桥附近同地区的污染比1900年时轻微D.距离甲桥愈远,所测得的污染愈严重13.下列有关生态学观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假如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生物的能量关系肯定会构成倒金字塔形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之后,仍可能从分解者身体再流向消费者体内C.两个无人为干扰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能量输入和输出的比值越大,分解者的数量越少D.与适当放牧的草原生态系统相比,没有放牧的草原的植物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更大14.下表是对某两类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的统计结果,从表中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原因哺乳动物鸟类偷猎31%20%丧失栖息地32%60%生物入侵17%12%其他原因20%8%A.人类偷猎行为对生物生存的威胁远超过生物入侵B.栖息地的丧失对生物生存的威胁最大C.哺乳动物比鸟类有更强的适应能力D.鸟类的栖息地更容易受到破坏15.在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的是樟子松。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了不毛之地。这个事实最能说明()。A.樟子松本身的抗虫能力很差B.松毛虫是专一性的侵害樟子松的昆虫C.引入本地区没有的外来树种可抑制松毛虫种群的增长D.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16.下列物质中,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A.氮气B.二氧化硫C.一氧化碳D.臭氧17.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A.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B.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C.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D.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18.将某小型天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节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恢复D.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19.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不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B.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轻臭氧层的破坏,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C.森林、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D.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可保护生物多样性20.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和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分别是()A.煤、石油、天然气大量,燃烧;营造森林绿地;等有毒气体的大量产生;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叹SO2的植物;C.人造含氟制冷剂的泄漏;采用无氟制冷剂;D.汽车和工厂排放的废气和烟尘;收取排污费,限令整改。21.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1)图中的甲、丙成分在生态系统中分别称为和;(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分别为:物质循环、和。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3)甲图中生物X类群按利用能量来源的不同,其生理过程可称为作用。(4)化石燃料燃烧可以导致CO2的增加形成等环境问题(5)若乙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价值。(6)某生物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实验设计。Ⅰ.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瓶分别标记为1、2、3号;Ⅱ.在1、2、3号瓶内加等量的水,3号加少许河泥;Ⅲ.选大小相似的同种小金鱼,在1、2、3中各加入1条,并在2、3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阳光下。记录结果如下:瓶号1号瓶2号瓶3号瓶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天数)31125请回答:①2号和3号瓶相比较,2号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主要是说明是生态系统成分中不可缺少的。②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等。22.(2023年海淀区高三期末,45)1942年,生态学家林德曼对一个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了下图所示的数据。请据图分析以下问题:(1)该图表示了生态系统能量输入、和散失的过程。(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这些能量是沿着逐级流动的。其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是指的能量。(3)此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效率是。(4)生态系统中能量是以形式流动的。与能量从生物群落中输出密切相关的生理活动是。(5)此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23.(16分)下图反应圈示意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A、B、C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请选择或填充:(1)A类细菌(自养型、异养型)生物它进行着(好氧的、厌氧的)________________(合成代谢、分解代谢)。(2)B类细菌是________________(自养型、异养型)生物,它进行着(好氧的、厌氧的)______________(合成代谢、分解代谢)。(3)类细菌的活动,造成土壤中氮元素的丧失,降低了土壤肥力。可采取______________的措施抑制这类细菌。(4)类细菌的活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这种作用称之为__________。24.(9分)下图表示一池塘和某河流的一个区段遭受同等程度的磷污染后生物量的变化情况,请分析回答:(1)两生态系统相比,抵抗力稳定性强的是________,可否由此判断其生物多样性比另一个生态系统更丰富?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遭受污染后,生物相对量增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受到的是硫酸污染,污染后的生物量变化曲线与图中是否有相似的走势?____。(3)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某一种水生植物来说,a点与b点相比,__点的生存斗争更激烈?b→c段限制此植物数量增加的因素有________(填序号)。①种内斗争②竞争③捕食④共生⑤无机环境25.(10分)我国环境形势的基本状况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1)“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不是美丽中国,“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不是全面小康。①导致大范围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因素很多,如大量____________燃烧后排除的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的排放;建筑工地的扬尘等。②世界卫生组织(WHO)颁布的空气质量准则认为,如长期暴露在超过空气质量准则值——即每立方米微粒超过10微克的空气中,人类总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都会增加,这将可能直接导致____________下降。(2)沼气是清洁能源之一,其主要成分是(CH4)。使用粪便、、杂草等作为生产沼气的原料,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能量流动方面考虑两点)。(3)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以及对秸秆进行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①写出图中的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与蛇不构成捕食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②从理论上说,1000kg的水稻最少可使蛇增重_______。(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如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等,坚持走____________道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利用。26.下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表示某人工马尾松林中主要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群对能量的使用情况(净同化量=同化量一呼吸消耗量),据图回答问题:(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成分是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若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则D的数量将__________。(2)通常,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低,图2反映出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调节的概念模型。若因某原因,植食昆虫数量急剧下降,迫使食虫鸟飞向其他松林觅食,此过程体现了信息传递能的作用。(3)表格中,净同化量指的是用于的能量;“?”处数值为,未被利用的能量最终去路的形式是________。参考答案1.B【解析】2.B【解析】由于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空气中CO2浓度增加。3.D【解析】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并造成栖息地污染和改变,改变了环境容纳量;答案选D。4.A【解析】试题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点评:基础题,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方是,但最有效的是就地保护。5.B【解析】试题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野生生物最好的方法是就地保护,而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故选B。考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点评: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6.C【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生物氧化塘。将污水排入池塘内,由于表面溶解氧成藻类的同化作用所生成的氧,利用好气性微生物对塘内有机物进行分解,使污水得到处理的方法,称为生物氧化塘法,因此答案为C。7.C【解析】试题分析: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数量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而且干扰甚至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生态系统原有的抵抗力稳定性,不能使抵抗力稳定性进一步提高;限制一个演替系列的演替过程,干扰了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因为演替过程会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只有增加物种数目,使食物链增多,食物网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才能提高,进而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考点:考查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措施。点评:难度中等,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8.C【解析】试题分析:发菜属于生产者,是原核生物不是植物,A错误;提取和分离发菜的色素时,不能得到四条色素带,其含有的色素为叶绿素和藻蓝素,B错误;发菜的水土保持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禁止采挖发菜属于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的就地保护,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发菜及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9.D【解析】试题分析: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河道、化工废水大量排入湖泊以及原油大量泄漏进入海洋,都会引起水体污染,A、B、C三项均错误;因植物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体等作用,所以,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不会引起水体污染,D项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0.B【解析】试题分析:1、我国人口现状:①人口增长速度快;②人口增长规模大;③老龄化速度快;④城镇人口比重增大.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口增长和开垦土地之间的关系: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2)人口增长过快与森林资源的关系:使得越来越多的森林受到破坏.(3)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大量工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排放到环境中,加剧了环境污染.(4)人口增长过快与水资源的关系:用水量就会相应增加,同时污水也相应增加,而人均水资源减少.(5)人口增长过快与能源或矿产的关系:除了矿物燃料外,木材、秸秆都成了能源,给环境带来了压力.解:A、我国现有的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A错误;B、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各种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而人口增长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因此人口增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B正确;C、我国人口虽然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C错误;D、人口增长并不利于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解决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识记我国人口现状及发展前景,明确我国人口还没有超过我国自然环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但已经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掌握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确人口快速增长会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11.C【解析】试题分析: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能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丰富了遗传多样性,A正确;生物的适应性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D【解析】13.A【解析】略14.C【解析】由表格中可知人类的偷猎活动造成的伤害远比生物入侵要高,A正确。哺乳动物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为偷猎和丧失栖息地,鸟类数量减少的原因则主要是丧失栖息地,B正确。表格中不能体现哺乳动物和鸟类适应能力的高低,C错误。鸟类由于栖息地丧失而减少的比例远大于哺乳动物,D正确。15.D【解析】由题干的信息可知物种单一对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不利。16.B【解析】试题分析: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即二氧化硫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酸雨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17.AB【解析】试题分析:海洋蕴藏大量资源,对海洋的开发还有待进行,A正确。控制人口增长,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B正确。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会污染环境,C错。围湖造田人为破坏生态平衡,D错。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18.D【解析】水草(沉水植物)与浮游藻类是竞争关系,与浮游藻类竞争阳光和养料来抑制其生长,如果藻类暴发,沉水植物会因缺少阳光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死亡,A正确。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恶化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正反馈调节过程,B正确。人工鱼塘由于饵料的投放等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通过投放捕食者抑制藻类繁殖,C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因为投入饵料而输入的大量能量,D错误。19.D【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也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是减轻酸雨危害的有效途径;森林、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的体现。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可保护生物多样性。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获取信息以及识图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A【解析】温室效应当可见光和红外线到达地面后,再从地面向大气层反射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像温室中的玻璃顶罩那样阻碍热量的散发,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这种现象称温室效应。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农田的精耕细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100年间(1860~1960年)从283ppm上升到320ppm,估计到本世纪末可能上升到375~400ppm(1ppm=10-6)。因此,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是营造森林绿地,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所以答案为A。21.(1)生产者分解者(2)能量流动信息传递CO2(气体)(3)化能合成(4)温室效应(5)直接价值(6)①分解者②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解析】略22.(1)传递(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利用(3)%(4)化学能呼吸作用(5)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使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强调有机物转变成无机物)【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散失三个过程。未被利用的能量就是指同化量中除去自身呼吸消耗、分解者和下一个营养级生物利用之外剩余的能量。能量的传递效率=该营养级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量×100%。据图分析可知:第一营养级同化量为单位,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单位,故传递效率约为%。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23.(16分)(1)自养型好氧合成代谢(2)异养型厌氧分解代谢(3)B松土(4)C生物固氮【解析】(1)根据图可以判断出A是硝化细菌,化能自养,因而是:自养型好氧合成代谢(2)B是反硝化细菌,因而是:异养型厌氧分解代谢(3)硝态氮变为氮气,造成土壤中氮元素的丧失,降低了土壤肥力。因它是厌氧,可采取松土的措施抑制这类细菌(4)生物固氮活动可以增加土壤肥力。24.(1)河流生态系统(1分)不可以(1分)因为池塘生态系统是封闭的,而河流生态系统是开放的,两者不具有可比性(2分)(2)磷元素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矿质元素,其含量的增加能使植物生长更旺盛(2分)否(1分)(3)b(1分)①②③⑤(1分)【解析】25.(1)①化石燃料②人口密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