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高三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普罗塔哥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

B.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C.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

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参考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西方的人文思想。结合所学,材料“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是对神的否定;而材料“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是对人类自己的反思。分析选项,C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2.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因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A.深化思想启家以促进国家革新

B.辛亥革命没有带米社会变化C.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参考答案:A材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产生的背景。从材料信息“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表明作者认为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对国家和人民进行改造,故A正确。B没有带来社会的变化,说法错误,排除。项中的“导致”说法不对,应该说辛亥革命没有挽救社会道德沦丧,革命没有阻止列强势力,排除;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D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思想。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参考答案:A【详解】本题以《戊戌政变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由材料“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知,康、梁认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性,故本题选择A项;选项B不符合史实,戊戌变法的思想部分来源于西方,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康梁变法主要依靠光绪帝,排除;戊戌变法未发动群众,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主旨的解读,即改革中民众很重要,因此需要启发民智。4.梁启超评价黄宗羲说:“原来我们国家还有比卢梭早200年的这么先进的思想。”其“先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设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③倡导言论自由

④主张民主共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参考答案:A5.20世纪初,有一个名叫塔贝尔的记者,她的父亲是一个小石油生产商,在洛克菲勒的垄断面前,不堪竞争,遭受排挤,最终倾家荡产。她用亲眼目睹的事实发表了长篇系刊报道,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共鸣。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了自由竞争,并下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拆分成40个小公司。材料表明:A.垄断已不适应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B.自由主义失去了在经济学的主流地位C.垄断组织在美国没有法律地位D.美国试图用法律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以防止垄断,维护公平竞争参考答案:D6.《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它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1912年《申报》可能报道的新闻有

A.市民互用“先生”、“同志”的称谓

B.上海发昌机器厂创办

C.电影《定军山》开拍的消息

D.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参考答案:A7.1521年,在沃尔姆斯帝国议会上,路德引用《圣经》宣称,“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路德这番言论意在()A.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

B.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C.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

D.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参考答案: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谴责德国教派林立纷争不断,故A项错误;据材料“今天的基督福音仍然与古代一样引起纷争与动乱。这是上帝福音的特点,是早已预定的。耶稣基督曾经说过,我来并不是让人间享太平,而是动刀兵”可知强调基督教蕴涵着反抗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赞赏帝国议会保障了普选权,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激励新教徒应做上帝的逆子,故D项错误。8.“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12年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参考答案:D9.《金史·舆服志》规定:“倡优遇迎接,公筵承应,许暂服绘画之服。”材料体现了A.在旧时戏子一向被统治阶级视为“贱”民,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B.等级制度反映在人们服饰上的禁忌尤其突出C.君主专制的集权思想压抑了绘画服饰业的发展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影响参考答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戏曲艺术。材料大致意思是艺人到了舞台上要装扮各种各样的人物特别是统治阶级人物时,不能照搬生活中真正的服装,而只能是生活服装的一种绘画性的仿制品——戏服,故B项正确;在旧时戏子一向被统治阶级视为“贱”民,被压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故A项错误;绘画服饰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与宗法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10.19世纪七八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这反映出当时A.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B.对西学的探索由格致之学而进入哲理学说C.“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D.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参考答案:C材料体现出对待西方政治体制学习中,洋务派持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辩论也促进了传统观念的嬗变,故C项正确;材料显示的都是洋务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前者不是格致之学,而是政治体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显示洋务派内部的争论,不代表广泛性,故D项错误。11.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参考答案:【知识点】C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D

解析:材料中汉族士兵听信谣言,害怕自己会在清政府的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说明参与革命的士兵的反叛是并非完全是接受了革命思想,更多的是由于害怕满族统治者对汉族人进行屠杀,因此投入革命,表明武昌起义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D【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武昌起义的背景的相关内容准确分析。12.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参考答案:B根据题干可知,政府对商业的征税比农业税要低,甚至政府“优商”“恤商”,故可知政府对商业的政策较为灵活,B项正确。题干强调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与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无关,且古代中国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题干没有涉及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只是强调政府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排除C。D项说法错误,商人地位在古代中国较低,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优商”“恤商”等,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13.“冷战既不是苏联决策者也不是美国决策者制造的……这是因为战后的国际体系使苏联和美国决策者都感到对自己不利,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该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D.经互会的成立参考答案:考点:N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雅尔塔体系C解析:依据“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的威胁”可以得出其共同原因为美苏领导人内心缺乏安全感,雅尔塔体系的特点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该观点认为冷战的起源”,ABD项俱发生在雅尔塔体系形成后,故本题选C。思路点拨:在复习中一是要把握二战后世界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趋势演变的过程和原因,二是要注意热点,如针对亚太局势联系美日关系的演变、朝鲜战争等。14.清入关前,没有专门的饮食制度,仍“席地而坐,自割肉而食”,没有君臣之别。入关后,明代宫廷饮食中的礼法、等级制度在清宫中重新得到体现。这说明A.民族交融影响饮食习惯B.满族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经济发展促进礼仪变革D.传统习俗遭到全面摒弃参考答案:A材料表明,清军入关之后,学习了汉族的饮食礼法和等级制度,体现了民族交流对清王朝饮食习惯的影响,A符合题意;材料涉及的只是满足学习汉族的饮食礼法,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的作用,C不正确;D“全面摒弃”的说法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民族间文化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本题需要掌握一个基本规律,即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往往会被汉族的先进文化所征服,即民族间的交融会影响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5.“新能源被开发出来,钢--新工业时代生产的关键--的生产得到飞跃发展。在主要的欧洲强国中,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非欧洲国家得到资金和进行建设。”对“新工业时代”的解读正确的是A.煤一跃成为新兴的能源B.商品输出成为列强侵略的主要方式C.德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发展参考答案:D由材料“新能源被开发出来……德意志当时正在加速迎头赶上。”,这反映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的经济发展。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一跃成为新兴的能源,排除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B;美国率先研制出新式交通工具飞机,排除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以推动生产发展,故选D。16.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空想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B.土地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C.主张用革命手段剥夺地主土地

D.体现了“耕者有其田”思想参考答案:D17.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在此,“制度的重新构建”指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 B.重新确立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关系C.巩固华夏国家的礼制 D.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参考答案:A18.18世纪末,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这种“马式”的“马路”的出现主要是适应了A.铁路运输发展的需要

B.产业变革的需要C.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

D.农业灌溉的需要参考答案:B19.小周同学在学习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后认为,“三权分立”的主张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有一致之处。这是因为它们(

)A.都主张权力制约

B.都强调权力集中

C.都主张分权制衡

D.都认可君权无限参考答案:A孟德斯鸠、董仲舒。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认为皇帝是民众的主宰,但也以天的名义约束统治者,主张实行“仁政”,而卢梭采用三权分立原则,限制王权,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因此选A。20.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的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所评价的是(

)A.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B.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C.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近代德国宪法和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参考答案:C21.每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时候,都要把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矗立在天安门广场北侧正中央,他与毛泽东对视前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的人们,见右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A.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完全一致

B.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C.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规划了新中国的发展方向

D.新中国的成立是对孙中山革命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参考答案:D22.合理的历史联系是历史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图空白a、d相对应处,应补填上A.开埠通商、入超

B.开埠通商、商品市场与原料产地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

D.鸦片走私、出超参考答案:D23.“(新中国成立后)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地感觉陌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影响

B.生活水平的限制C.外交形势的制约

D.经济体制的束缚参考答案:D自然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的社会主义经济不符,故A项错误;生活水平低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不是导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外交形势不会直接影响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建国后中国效仿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24.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实践的是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D.中国共产党成立参考答案:B略25.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参考答案:C26.范仲淹说:“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盗贼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欲清其流,必澄其源。”那么,范仲淹认为“澄其源”的中心措施是解决(

)A.官壅于下

B.民困于外

C.夷狄骄盛

D.盗贼横炽参考答案:A27.下图为当代其一国际经济组织成员国(地区)分布图(图中深色区域为该组织成员),该组织致力于A.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B.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C.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D.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参考答案:D从图示信息来看,该国际经济组织应为亚太经合组织。该组织致力于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故答案为D项。A项是世界贸易组织,B项是欧盟,C项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均排除。【点睛】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松散的、论坛式的协调机构,其各种活动均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各成员拥有完全的经济和管理的决策权。亚太经合组织自建立之初就始终将“开放的地区主义”奉为行动准则,尊重各成员的经济利益,力求与国际惯例、国际市场的体制接轨;同时允许成员与非成员之间加强广泛的经济合作。亚太经合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错综复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在相对松散的区域经济集团内,既有成员整体在亚太经合组织层面的合作,又有部分成员在各自组成的经济集团(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部,开展相对紧密的合作。28.《论贵粟疏》载:“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警子孙以偿债者。”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脆弱性

B.自足性

C.顽强性

D.封闭性参考答案:A29.“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

)A.鸦片战争

B.辛亥革命

C.甲午战争

D.义和团参考答案:A30.1672年和1692年英国政府先后颁布《航海条例》,到1849年又废除大部分《航海条例》。1854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至此,《航海条例》所规定的限制完全取消。英国完全取消《航海条例》

A.说明自由主义已成为英国的经济政策B.表明英国已无力主导世界市场C.是因为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完全形成D.反映出美国已成为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强劲对手参考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极大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ks5u”

——宋廉《元史百官制》(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参考答案:(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2)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战略性构想:一国两制。历史基础: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现实基础: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32.【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元朝末期,阶级矛盾和蒙汉民族矛盾尖锐。元顺帝即位后,驱逐权臣伯颜,任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开始了“至正更化”。脱脱上任不久,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当时的经筵基本上是“与时政得失有当匡救者,未尝缄默”。至正五年,元顺帝特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体察官吏贤否,明加黜陟;民间一切兴利冷弊之事,悉听举行。”元顺帝还下令官府设置常平仓、义仓,以应付突发性自然灾害。元顺帝虽对改革重臣赋予充分信任,但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当时,太子党与顺帝党的斗争,伯颜与燕帖木儿家族之间、脱脱与伯颜之间、哈麻与脱脱之间也存在激烈斗争。这些斗争极大削弱了统治阶级的力量,“至正更化”亦被葬送其中。——摘编自《元末至正更化探究》(1)根据材料,概括元朝“至正更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实行的意义。(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至正更化”失败的原因。参考答案:(1)措施及意义:恢复科举制度,有利于缓和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重开经筵,重视文教,对统治者推行仁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宣抚民众,整顿吏治,设置专门机构,防御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2)原因:蒙汉二元文化存在巨大差异,蒙占统治集团的排汉心态一定程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元顺帝对改革派重臣存在猜忌,导致丞相更迭频繁,改革政策缺乏连续性;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争夺激烈。(1)从“宣布恢复科举,对汉人择优录取。”可以得出恢复科举制度,有利于缓和汉蒙之间的民族矛盾;从“在宣文阁内重开经筵”可以得出重开经筵,重视文教,对统治者推行仁政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诏命24名官员分赴各地宣抚民众,并给予宣抚使特权”可以得出宣抚民众,整顿吏治,设置专门机构,防御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2)从“君臣之间同样存在着矛盾与隔阂”可以得出根本原因是蒙占统治集团的排汉心态一定程度阻碍了改革的进程。从“17年间有七任丞相相继执政,而他们的改革路线又各有侧重”可以得出元顺帝对改革派重臣存在猜忌,导致丞相更迭频繁,改革政策缺乏连续性;统治阶级内部利益争夺激烈。此外,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蒙汉二元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3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到了东晋已有三百多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寺院大量兴起,佛教团体日益壮大,对寺院管理便成了问题。此时佛教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时刻,一个转折点,从过去的基本上是送进来的阶段向拿进来的阶段转变。晋末宋(南朝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在所有这一些西行求法者中,法显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所到之地最多、最远,也真正到了印度。在法显之后,到印度的中国求法僧人逐渐多起来了。法显携归翻译的戒律,对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