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资阳市迎接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四川省资阳市迎接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四川省资阳市迎接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四川省资阳市迎接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四川省资阳市迎接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四川省资阳市迎接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一生为故国招魂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学,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文章开篇说的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它贯穿始终,就是后文写到的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的工作也不例外。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由广州去香港,离开大陆,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D.在严耕望先生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因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E.本文通过对钱穆一生中所做几件事的叙述,通过对了解他的学生、朋友的话语的引述,表现了钱穆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2)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3)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6分)答:

。(4)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

。参考答案:(1)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和D不给分。(B项,“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理解的角度过窄,余英时是从赞赏钱穆先生的学识人品的角度说的,紧接着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注脚。C项,因果关系不当,把钱穆离开大陆的直接原因归为“没有得到聘书”,文章没有说明;把它进一步分析为“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也于文无据。D项,说钱穆“十余年无学术成果”,错误,只是这时精力在办学上,使学术界受到了“不可弥补的损失”。)(2)

①学生中有“校外旁听者”,说明钱穆学识渊博,所讲课程在校内外有较大影响力,他的课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②学生们“争坐满室”,说明钱穆的讲座激起了抗战期间学子们的求学热情,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③“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一句极写听众之多,引用名家的原话,使文章的叙述具有可靠性和感染力,更具体形象地使当日的盛况再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3)①能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使他们有一个存身之处和精神依托。②能够培养在民族存亡之际,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递文化薪火之人。③更有助于唤起青年人在艰苦时期经世救国的远大人生抱负,即“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的不屈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4)观点一:①心怀祖国,就要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使之发扬光大。②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有益于民族精神传扬的工作。③发扬民族精神,保有民族情怀也表现在平时的生活中,使民族情怀落在实处。④当外族入侵,民族危机的时候,更要多做一些对传扬民族精神有用的实事。(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①在民族危机的时候,更需要有人担当,把民族精神传扬下去。②在民族危难时,民族精神的传扬尤为重要。③要传扬民族精神,就要做一些有利于发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之事,要有所担当。④传扬民族精神,尤其要有一种不慕名利的奉献精神。(观点明确2分;分析合理6分。言之成理即可。)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白居易的美学观点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产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1.下列说法不能体现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的一项是

A.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

B.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C.屈原的《湘夫人》、姜夔的《扬州慢》、雎景臣的《高祖还乡》等都是符合白居易美学观点的作品。

D.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2.下列说法不属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影响的表现的一项是

A.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

B.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C.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D.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为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提供了理论论证。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是脱离社会生活的诗歌。

B.白居易认为唐代李白、杜甫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嘲风雪、弄花草,所以被他砍得所剩无几。

C.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D.“诗言志”的诗歌本质决定了诗歌必然能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参考答案:1.C

2.D

3.A1.C(《湘夫人》运用浪漫手法)2.D(“提供理论论证”有误)3.A(B“嘲风雪”“弄花草”指的是梁、陈的诗而非李、杜;C未持否定态度;D“必然”有误)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完美的猎物〔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的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莎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亲爱的,再加点茶?”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选自《译林》,有删改)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了一个诈骗和反诈骗的故事,情节紧凑,悬念层出不穷,萨莎把“老妇人”当猎物,岂料反成了“老妇人”的猎物,结局出人意料。B.小说对室内富丽堂皇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并为下文情节中“萨莎”为自己的选择诈骗对象得当而沾沾自喜作铺垫。C.萨莎对自己的骗术十分有信心,她觉得“老妇人”是“菜鸟”,因而放松警惕,品茶,微笑,甚至还放心地在沙发上入睡。D.小说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如“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融夸张、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于一体,有鲜明的表达效果。5.作品中“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小说以“完美的猎物”作为标题有哪些作用?参考答案:4.B

5.形象概括:“老妇人”是一个诈骗惯犯。①她善于伪装,如“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颤巍巍”等动作、语言的描写表明老妇人的善于伪装;②警惕性强,心思缜密,从“十分小心地把茶壶等东西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可见其警惕性强,心思缜密;③经验丰富,手法熟练,如“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等;④善于揣摩被害者心理,如她挑选骗子作为施骗对象,就是看准其不敢报案。

6.①直接体现小说的主要内容,点明是一起诈骗事件,老妇人眼中的萨沙自以为是、疏于防范,且不敢报警,实则真正的完美猎物;②突出人物形象,两人互为对方的完美猎物,萨沙眼里的老妇人年老体弱,容易下手,反而突出老妇人善于伪装,魔高一丈;③有利于情节的展开,使更具波澜;④结构上与开头结尾照应,首尾圆合,突出讽刺意味,突出中心。【4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考核。A项,不是诈骗和反诈骗,二者都是惯犯,并互相把对方视为猎物;C项,萨莎不是自己放心入睡,是被老妇人茶水中的药剂所迷倒;D项,没有夸张与心理描写。【5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人物形象,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对老妇人描写的语句,根据具体的语句概括老妇人的性格特点,文本第三段“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第五段“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第十二段,“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通过对老妇人动作语言的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善于伪装,心思缜密的老妇人形象,文本第十五段“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第十六段“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第十七段“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文本第十九段“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等动作和心理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动作娴熟、经验丰富的一位惯偷的人物形象;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概括老妇人的形象特点。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方法归纳:①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②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次要人物和物象衬托)③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④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小说情节安排作用中对小说题目作用理解,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文本,认真分析题目“完美的猎物”为标题的作用;分析可从题目的含义、人物形象的塑造、小说内容上作用和情节结构上的作用等级方面进行分析鉴赏,最后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综合分析;首先,以“完美的猎物”概括了全文的内容,体现了小说的主题;其次,以“完美的猎物”为题目可以看出,老妇人和萨莎都把对方当做猎物,每个人都看到对方的弱点,从而塑造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三,以“完美的猎物”为题和文章的首尾呼应,根据文本第一段“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文章的结尾“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可以看出首尾圆合,突出讽刺意味,突出中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①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尝从白及高适过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测也。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注:①李邕:诗人、书法家。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奇:对……感到惊奇。B.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

飨:供奉鬼神。C.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

绪业:祖宗的财产。D.(白)益骜放不自修

自修:约束自己的言行。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B.①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

②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②其孰能讥之乎D.①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

②此余之所得也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为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这一方面是古代文人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了他郁郁不得志的愁苦。B.杜甫和李白有很多的相同点:都曾因文才杰出得到文坛中人的赞誉和皇帝的赏识;都曾向皇帝献过文章;性格上都有旷达放荡,不注意自我约束的任性。C.李白的诗名远扬,曾被贺知章赞誉为“神仙下凡”。后来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生性狂骜不驯,常常和酒友到闹市喝得酩酊大醉。D.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但蔑视权贵,不屑与高力士、崔宗之等小人为伍,借醉酒让高力士为他脱靴,使其受辱。后恳请皇帝赐还,离京而云游天下。11.把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5分)答: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5分)答:

参考答案:8.C

祖宗所传的事业。9.C

解析:(A.介词,趁机/介词,经由或通过B.介词,凭,凭借/介词,因为C.都是语气副词,难道。D.“所”和“为”组成被动句/所字结构)10.D(文中未提到“志向高远”“不屑与崔宗之等人为伍”。)11.(1)如果能让我重操(或继承)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关键词语“若、故事、泥涂之久辱、企及”各1分,句意通畅1分)(2)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鞋当作耻辱的事,就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关键词语“素贵、耻、激、官、沮止”各1分)附文言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诗人、书法家李邕对杜甫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去见他。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居长安城中。天宝十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命宰相考考他的文章。提拔杜甫为河西县尉,尚未到职,又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颂,于是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到杜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将近四十年了。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常依靠别人才有饭吃。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如果能让我重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至于深沉蕴积、抑扬有致,顺应时势、思维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曾经跟着李白和高适登上吹台去慷慨怀古,人们不知道他有多么高深的情怀。(杜甫)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做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

略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何承矩字正则。幼为棣州衙内指挥使,从继筠讨刘崇,擒其将胡澄以献,论功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知河南府。时调丁男百十辈转送上供纲,承矩以为横役,奏罢其事。徙知潭州,疏为政之害民者数十事上之,悉被容纳。凡六年,囹圄屡空,诏嘉奖之。米信知沧州,以其不习吏事,命承矩知节度副使,实专郡治。时契丹挠边,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使。州民百余谒阙贡马,乞借留承矩,赐金.紫.,诏许再任。真宗嗣位,以事有缓急,难于匀济,命承矩为四路都转运使,要切之务,俾同规画。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承矩曰:“契丹闻之,必谓诱其部属也。”乃易诏文为水旱流民之意。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景德元年,

入朝,进领英州团练使。时议防秋北鄙,承矩犹屡表请行,上以其老闵之,不许。三年卒,年六十一。特赠相州观察使,赙钱五十万,绢五百匹,中使护葬。(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B.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C.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D.王钦若时知枢密/援汉虫达/周仲居改诏/请罪承矩/帝曰/承矩任边有功/当优假之第/诏自今/朝旨未便者/奏禀进止/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B.“秩”字从禾,从失,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表现优秀,获得了最高等级。C.“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D.“转运使”,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承矩作战勇敢。年轻时他担任棣州衙内指挥使,跟随着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了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论功被提拔了官职。B.何承矩爱惜百姓。做河南府知府,上奏停止征调壮丁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的差役;做潭州知州,上奏施政中危害百姓的事达数十件。C.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给百姓增加田地,增加收入,他建议在顺安寨的西面掘开河道,筑堤贮水;他整顿军队,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D.何承矩熟习政务。太宗曾多次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并下诏褒奖,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重要的事情让他共同谋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2)丁内艰,时以边兵稍息,农政未修,起复授置缘边安抚使,且诏边民诱其复业。参考答案:10.C

11.B

12.C

13.(1)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引用汉朝、唐朝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2)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被重新起用,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复农业。【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王钦若”是人名,在句中做主语,由上文可知何承矩改诏书,因此,如断成“改诏请罪承矩”,则改诏的人就成了“王钦若”,与上文不符,故AB两项断句错误,当排除。再比较CD两项,“当优假之”意思是“应当优厚宽待他”,而“当优假之第”则翻译不通,并且“自今朝旨未便者”是“诏”的内容,中间不应断开,故排除D项,答案为C项。【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表现优秀,获得了最高等级”不正确,“秩满”指官吏任期届满。故此题答案为B项。【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为了给百姓增加田地,增加收入”不正确,由原文“若于顺安寨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可知,掘开河道不是为了给老百姓增加田地,增加收入,而是用来遏制契丹骑兵。故此题答案为C项。【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属”,正赶上;“霖雨”,连绵大雨;“为”,动词,成为;“属”,主管;“者”,……的人;“其”,代词,他;“引援”,引用;“故事”,古今异义词,旧例;“以”,表目的,来;“折”,说服。(2)“丁内艰”,母亲去世,为母亲守孝;“以”,介词,因为;“稍息”,古今异义词,稍稍停息;“起”,被重新起用;“且”,并且;“诏”,动词,下诏;“诱”,引导;“其”,代词,代边民;“复业”,恢复农业。【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参考译文:何承矩字正则。年轻时为棣州衙内指挥使,跟从何继筠讨伐刘崇,捉住他们的将领胡澄来进献。按照功劳被授予闲厩副使。太平兴国五年,掌管河南府。当时征调壮丁百十人转送上交朝廷的货物,何承矩认为是滥用劳役,上奏停止这事。调任潭州知州,分条陈述施政中危害百姓的数十件事上奏,全部被朝廷采纳。总共六年,监狱屡空,下诏嘉奖他。米信为沧州知州,因为不熟悉治理政事,任命何承矩担任节度副使,实际专管州事。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寨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藉沼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老弱。”太宗赞许并采纳。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好。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使他主持这件事。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以逼城楼。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很久,斩首俘获很多,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召回何承矩,授为引进使。州民一百多人到朝廷给皇帝进献马,乞请留下何承矩,皇帝赐给他金紫嘉奖他,下诏允许他留任。真宗即位,因为事情有和缓和紧急的区别,难以协调兼顾,命令承矩担任四路都转运使,重要的事物让他共同谋划。遇到母亲的丧事,当时因为边境的战事稍稍停息,农业还没有修复,被重新起用,授予缘边安抚使,并且下诏引导边民恢复农业。何承矩说:“契丹如果听到这件事,必定认为是引诱他们的部属。”就改变诏文为招收水旱灾害而流落外地的人的意思。王钦若当时知枢密院,援引汉朝虫达、周仲居改变诏书的例子,请求治何承矩的罪。皇帝说:“何承矩担任守边的职务有功劳,应当优厚宽待他。”只下诏从今以后朝廷的意旨有不恰当的,上奏禀报后再说。景德元年,入朝,提拔为英州团练使。当时朝廷议论在北边边境防止秋天敌人抢掠,何承矩多次上奏章请求前往,皇上因为他年老,怜惜他,没有答应。景泰三年去世,特赠官相州观察使,丧资五十万,绢五百匹,宦官护丧。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①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黎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频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夹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20.根据孔子对樊迟的回答,写出《知其不可而为之》中世人对孔子的评价的言论。21.结合两则材料回答,为何同为对“稼”的推崇,孔子肯定南宫适而批评樊迟呢?参考答案:20.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21.禹、稷躬稼的目的是用“德”的温和方式来治理国家,改变羿、奡统治时期给百姓带来的困苦,稳定自己的统治,这符合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而樊迟的问道违背了儒家重劳心、轻劳力的思想,儒家倡导礼、义、信。在孔子看来,弟子更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如此,劳力者自然就会敬服、听话、忠实、归顺,不用事事亲力亲为。【20题详解】本题考察考生筛选并概括原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题目,学生要细读文章理解大意,并明白文章表达的中心意思,然后按照题目要求认真筛选概括作答即可。本题要求根据孔子对樊迟的回答,写出《知其不可而为之》中世人对孔子的评价的言论。原文中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说自己不如老农民和老菜农,据此可见孔子不喜欢农业生产,所以世人对孔子的评价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1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把握原文内容并探讨评价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理解原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注意发表观点一定要从原文内容出发,不可主观臆断随意发挥。本题要求结合两则材料回答,为何同为对“稼”的推崇,孔子肯定南宫适而批评樊迟。阅读原文,可以发现问题在于两人问的内容不同,南宫适说的是“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黎而有天下”,意思是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言外之意是禹、稷躬稼的目的是用“德”的温和方式来治理国家,而不是羿、奡统治时期给百姓带来的困苦,所以孔子说“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这符合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而樊迟则是“请学稼”“请学为圃”,想要学习农业生产,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违背了孔子儒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重劳心、轻劳力的思想,因为儒家倡导礼、义、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弟子更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如此劳力者自然就会敬服、听话、忠实、归顺,不用事事亲力亲为。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亚健康是指非病非健康的一种临界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次等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①________,但却出现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的下降长期以往,②_________,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现代医学发展迅速,③___________,因此易被人们忽视。参考答案:(1).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

(2)如果这种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

(3)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关联词“但”“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等分析可知,此处应该用关联词“虽然”,可以填入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②处结合后面内容“非常容易引起身心疾病”分析,这种状态如果得不到改善等。③处结合后面内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分析可知,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点睛: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8.“正能量”在“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位居榜首。根据语境,仿照例句,写出它在下列两句中的意思。(用短语解释,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示例]李娜微笑着带伤作战的形象长久地留在球迷心中,她用正能量征服了世界,成为中国网坛的巾帼英雄。(乐观顽强的精神)(1)吃饭应酬少了、基层调研多了;花架子少了,接地气实了……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中央所倡导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贯彻好、落实好。这几个月来,新政带来的新变化令人欣喜,处处呈现富有正能量的新气象。(

)(2)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放置一些花草植物,点缀一些古朴的陶器,貌似零乱,集在一起,却如此美观,有些摆饰看似随意,实寓着美感。各个空间都传递着正能量,便于生活中工作,工作中生活。

)参考答案:(1)求真务实的作风(2)舒适自然的氛围

(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略9.请提取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关键信息,概括为三句话,每句不超过所给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