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问题研究6100字(论文)》_第1页
《新闻传播问题研究6100字(论文)》_第2页
《新闻传播问题研究6100字(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感因素对新闻的意义情感存在于新闻活动的始终,研究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对于新闻传播效果具有很多帮助,从传者到受者再到传播效果,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情感因素在记者采编新闻中意义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与新闻源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在面试过程中得到的第一手信息最多。因此,与编辑或主播相比,记者能够体验到最接近的真实感受,这更容易在采访和写作中产生情绪波动。这些感受会在记者制作的成品中明显或隐蔽地表达出来,观众在阅读、看到或听到这些新闻时都会对这些感受作出反应。新闻主要报道事实,评论则充满个人感情。情感丰富的新闻,不是指以流泪为目的的各种耸人听闻的采访或节目,而是要升华为深度报道、说明性报道等,它不仅关注新闻事实,也关注人们的生活状况。它不仅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关注道德的影响。也许《道》中的新闻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但报道中的关怀和精神依然存在。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把握不同受众的共同心理感受和需求。记者在采写新闻时,带来了自己理性的专业精神和感性的触动,进一步提炼出感动了观众的新闻事件。一些电视节目在收视率上会增加很多噱头,比如备受诟病的“才艺秀”被称为“比差还差”,而相亲类节目则被批评过于追求外表和金钱地位。这两类都不是新闻,但情感的滥用也值得记者关注。在写新闻或电视报道时,我们不应该为了收视率而夸大剧情,也不应该为了让新闻更有吸引力而对人物的隐私进行记者和窥探。至于新闻中的情感数量,学界要求坚持客观性,认为情感不能太多。然而,在新闻实践中,事实证明,情感越夸张,新闻就越受欢迎,如新闻怪诞、悬疑和阴谋论。在新闻中表达丰富的情感因素是“不受欢迎”的又一例证。情感因素在主播播报中意义电视上的各种节目,尤其是民生类新闻节目,发展为越来越注重情感的报道,而主持人是栏目情感内容的重要载体和呈现。观众看不到幕后的采编人员,和主播却有着面对面的感觉。采编人员先搜集新闻资料、编辑稿件、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把材料给演播室里的主播。主播在熟悉这些后,对着镜头讲述所发生的事情。民生新闻关系到的大部分是平民老百姓,因此主播会尽力做到富有亲和力、平易近人,像在唠家常一样与相亲街坊聊天。比如陕西电视台的节目《白杨大白话》,口号是“全民大嘴巴”,全面包装主持人白杨,由白杨来讲述各种贴近民生的新闻事件。白杨通常穿色彩鲜艳的西服套装,常年不变的大卷短发和一副眼镜,讲话时表情生动丰富,在报道充满趣味的新闻时喜笑颜开,报道灾难或道德低下的新闻事件时面孔严肃。这是一种情感运用技巧,通过自己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带起观众的共鸣。陕西台新闻的主要受众是陕西人,尤其是西安人,而白杨的形象和报道方式减少了距离感,对关注自己身边民生新闻的陕西人来说,正符合了他们所找寻的聊天对象,大方、直白、实在。还记得在年月日汶川八点七级地震中,央视主持人“哽咽帝”赵普,因为在直播报道中无法压抑自己对地震中消逝生命的痛心而语句中断、哽咽泪下,让观众感到了鲜活的人性。央视的主持人一贯给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的感觉,总是在报道硬新闻上具有权威性,而赵普让受众体会到一种平等交流的感觉,不冷漠也不做作真挚或至少看起来真挚的情感,会让节目更加可信,主播可结合频道类型、栏目特色、受众喜好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运用朱军所提到的三点即技巧、智慧和情感,从而可以令节目更加受到广大观众的爱戴(三)新闻发布的情感要考虑受众的情感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进行传输。受众在接受信息和阅读新闻作品时,固然要受到理智的指导,同时也要受到情感和心理的支配,通常所说的通情达理、由理导情、情理并举,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实践证明,新闻活动中要具备思想深度、生活宽度、感情浓度,除了采访者要有很必要的、合理的工作激情,要防止情感的缺失、情感的过分宣泄;还要兼顾被采访者的情感,做到人文关怀;考虑受众的情感,满足受众的需求。只有情理并举,才具有感召力、指导性,才能担负起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在新闻活动中合理注入情感对做好新闻工作有着十分直接、重要的意义二、媒介情感介入及效果产生的心理原理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会有多种情感的介入(如:暴力、恐惧、幽默、性等),这些情绪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传者往往也会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和目的来选择相应的情感介入。那为什么这种情感的介入会对受众产生心理上的影响从而改变受众的行为呢?我个人认为有两点:移情和模仿。(一)移情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移情”,即病人将他们的一些情绪转移给精神科医生。这种转移可分为正转移和负转移。正迁移是将积极的情绪(如幸福和爱)转移给他人,而负迁移是将消极的情绪(如仇恨和敌意)转移给他人。通过移情,我们可以促进人际移情、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形成一个循环。将这一理论应用到传播心理学中,笔者认为媒体产品的情感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等传递给受众,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然而,有1000名读者和1000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独特性,他们所共鸣的情感一定是不同的。听同样的声音,看同样的图片,读同样的文字,也会有不同的共鸣。所以我认为,如果我们想在使用媒体的过程中正确地“移情”,我们需要建立在简单、直接和流行的基础上。移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系,能更好地影响受众的行为,因此它主要用于劝说性广告和商业广告。以“恐惧”情绪为例(这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影响)。例如,如果吸烟有害健康,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到你的标语,但他们会在广告中直接看到一个烂肺。这种肺把它表现出来的恐惧感转移给观众,让观众觉得如果我一直抽烟,我的肺也会这样变成,宣传效果就达到了。在这种情况下,与文字相比,画面占主导地位,给观众造成视觉冲击,远比文字说服力强,产生更好的“移情”效果。(二)模仿模仿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个体在没有外部控制的情况下模仿他人行为所引起的类似行为活动。其目的是使自己的行为与被模仿的对象相同或相似。模仿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年龄、地位和相似的特点。一般来说,年龄小、地位低、个性或生理特征相似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在媒体传播中,产品所呈现的内容会给受众一些提示和启发,进而引起受众的虚拟参与和模仿。这种内容有好有坏(如诚实、文明、色情、暴力)。这种模仿直接引起的行为乃至心理变化也有其利弊。以暴力游戏为例,游戏内容的暴力性、逼真的虚拟环境和强大的网络互动性使青少年很容易沉迷其中。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获得更多的现实感和成就感。他们想模仿那些好斗好斗的“英雄”,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青少年的暴力犯罪。在一些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中,发现网络游戏直接或间接成为他们犯罪的诱因,占80%以上。这引起了家长、儿科医生和决策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减少媒体暴力对青少年负面影响的研究也很多,解决的方法大多包括家长和媒体机构自身的干预和调整。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通过制定基于年龄的“内容分类”,完善立法,提高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强调媒体素养,创造更好的媒体环境。三、情感在虚拟媒介环境中的传播效果(以电视传播为例)在现今中国电视的大环境下,传者和受众都越来越关注节目对情感的挖掘和消费,节目的制片人将节目情感的开发视为收视的保障之一,观众也很容易沉浸在电视营造的情感之中。电视与观众之间的紧密联系与互动是电视情感传播价值的前提,所以说,电视情感如果想要实现有效的情感效果,就必须充分调动传者及受众内在的情感体验功能,要发现他们情感的空缺以及所需求的情感趋向,比如一些愤怒的宣泄、希望的寄托,甚至是潜在道德的激发。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固体的东西都消失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必须冷静地面对自己生活的真实情况和相互关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人们面临许多情感问题,或主动或被迫远离各种情感体验。道德的缺失、情感的淡化、伦理的淡漠等等,这些现实的情感问题促使他们在虚拟的空间环境中进行弥补。根据心理学理论,“期待”和“奖惩”是人类情绪激发的两个基本原因和模式。就期望而言,心理学家霍弗说:“失业者宁愿追随那些卖希望的人,也不愿追随那些给予救济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期望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没有期望,他的生活就会失去进步的动力。期待的存在会使他在面对困难和困惑时,在内心深处唤醒一些情感,获得潜在的支持。就奖惩而言,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会受到来自全社会的评价。这些评价是好是坏,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来自外界的评价会引起心理变化,他们都希望得到公平的奖惩。基于这种社会心理状况,特别是当这些期望和奖惩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时,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表达自己情感、实现内心情感欲望的平台。因此,电视等大众媒体已经成为构建此类平台的最佳选择之一。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生活中的情绪(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大多可以通过电视提供的内容来表达,电视构成了包括上述预期情况和奖惩情况在内的“第二平台”。此外,不同类型的节目将使用不同的手段和形式,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传播情感。以电视剧为例,从家庭恩怨、法庭争斗到爱情悲喜剧、人生无常,通过创造各种虚拟情境,构筑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第二平台”,成为观众欣赏和感受各种情感形式的土壤和中介。当观众体验到这些情景时,他们会产生各种情绪反应,并本能地寻求情感满足。电视剧通过虚拟剧本的创作,反映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众关注的突出问题,如虎妈猫爸的教育问题、蜗居的房价和官员腐败问题、双面磁带的婆媳问题等,等,观众将自己带入这些“第二平台”,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产生情感共鸣,进而通过剧中人物的行为反应来满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最终达到情感满足。四在新闻报道中合理运用情感因素以事实为依据,不随意煽情;以情动人,不过度渲染在采写新闻时,新闻工作者应该把客观性和人情味平衡在报道中,在追求故事性的同时避免过于情绪化,使用必要的情感词语而非堆砌形容词。新闻的表现手法,可以使用一些情感因素,把理性的客观原则和感性结合起来,比如《感动中国》就是以情感为诉求,弘扬正面力量,但要警惕滥情。央视在地震中的报道模式越来越缺乏感染力,曾经的“敬礼娃娃”令人动容,小孩还因此登上了奥运会场,再塑造出一个类型的典型人物,就没有同样的效果,所以对感情的使用要点到即止,不能因为之前尝到甜头就一而再地重复。在搞新闻创作时,还要把社会影响记在心中,一条新闻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对于公共利益有没有帮助,煽情在扭曲、懦弱、残暴等情感上被经常使用,而这类情感对于人们的幸福并没有多大帮助,反而会给人些许恐惧。避免畸情,传播真情,新闻创作不能让情感泛滥淹没了起码的道德底线。新闻工作者本身需控制好个人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同时进行着思维和情绪两种活动,思维活动的功能是搞清楚该事物是什么,是客观的理性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情绪波动。诸如:喜欢与厌恶、紧张与轻松、同情与嫉妒等,情绪活动是人的本能活动,具有不可抗拒性。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情绪对思维活动的影响很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在许多时候更容易被情绪支配。对新闻报道来说,记者的情绪和感受常常会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构成威胁。《普利策特稿卷新闻奖》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年的美国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获得者报道的是自己女儿被杀的事情,他表示过这件事令他泪流不止,但眼泪只能留在家里,写新闻时要拉出距离开,并且尽力让自己写的报道像”催泪器”。从操作方法来看,客观性手法”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记者在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情绪时,不由记者直接站出来说话,而多是通过转述第三者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处理自己对新闻事物的感受时也很忌讳张扬,总是力图把自己的看法和情绪融入到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当中。因此,记者在新闻釆写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谨记新闻的基本原则,控制好个人情绪,不要将个人喜恶带进新闻作品中,守住理性。

结论情感因素是传播者和受众关系之间的催化剂,一些富有情感的语句,透露情感信息的排版、装饰,主持人一个真实生动的表情,都能拉近二者的距离,若报纸或节目的目标受众为市井百姓,情感因素就是一定不能缺失的要素。因为要让人们爱看你的内容,就得走近他们,让他们觉得这个媒体是自己人,是站在自己这一方的。加入情感因素的报道也常常会体现出其他报道所没有的摇曳人心的作用,这一方面优势要多使用。沟通使人进步,沟通使社会进步,各种形式的传播连接着社会的忙碌运作,为了使社会发展能稳定而持久,传播的渠道要通畅、内容要健康,人与人的情感交流不能中断。通过情感的融入,有助于社会产生稳定积极的、整体向上的生活氛围,而不是混乱迷茫、裹足不前。

参考文献【1】杨保军著:《新闻本体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月第版【2】张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