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第二中学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古人还以鸡鸣励志,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凰的别名是鸭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1.对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B.古人以鸡鸣励志,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激励了不少人,有人还把“闻鸡起舞”的字画挂在书房里。C.古人认为鸡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D.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鸡鸣能够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所以怕鸡,因此鸡被古人看做辟邪之物。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鸡”这一名字的来源,最早是出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B.“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C.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危害国家,后者会妨碍主人。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现在鸡文化已经完全过时了。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D.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古代鸡和凤凰就是一种动物,只是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以讹传讹。参考答案:1.C
2.B
3.A【1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念含义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C项,“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花的年画”说法错误,因果不当,原因是“功名”与“公鸣”谐音。故选C。【2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A项,“最早是出自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说法错误,《本草纲目·禽部》‘鸡’条是引用的南唐徐核的话。可见徐核的说法比李时珍早。C项,“古书认为前者会危害国家,后者会妨碍主人”说法错误,“危害国家”和“妨碍主人”颠倒了。D项,“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强加因果,“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与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没有因果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B项,“鸡文化已经完全过时了”说法错误,于文无据。如“以鸡鸣励志”“闻鸡起舞”等精神现在仍有积极意义。C项,“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推断错误,文中只是说“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鸡身上有些品质是凤凰所没有的。D项,“这句话意思是说在古代鸡和凤凰就是一种动物”表述错误,原文中说“凤凰的别名是鸭鸡”,“龙鸡呈祥”中的“鸡”,其实是“凤凰”,不是文中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鸡”。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31个省(区、市),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
B.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校园文化活动要扩大师生参与度,它的目的并不是比赛拿奖,而是要给更多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D.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材料一侧重介绍了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40%,这有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实践学校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
D.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E.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9.为了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参考答案:7、D8、BE9、①思想理念方面:要“道”“术”并重,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大力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②课程设置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③师资培养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弥补师资不足。7、曲解文意,“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不当,原文说的是“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不是简单地开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不是全盘否定文体活动。8、A项,“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偷换概念,原文“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C项,“实践学校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张冠李戴,由原文可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是“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的观点。D项,“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错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9、由材料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和材料四“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概括出师资方面的措施;由材料一“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材料四“‘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可概括出思想理念方面的措施;由材料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材料四“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可概括出课程设置方面的措施。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13分)奇
遇莫言1982年秋天,我从傈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梁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静。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一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评卷人得分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一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我说:“赵家三大爷呀!”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1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3分)A.莫言似乎特别钟情于故土上那片红高梁,在本文中,我们又看到了那片红高粱,它们依然是那样神秘,沉寂中充满着躁动。B.作者走夜路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而庆幸,于是他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以致谢意。C.作者儿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让人听后牙齿打战,一身冷汗,而“奇遇”将这种恐惧心理推向极端,让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鬼不可怕。D.作者在第二段中写从庄稼地里传来的蝈蝈的叫声,是为了以动衬静,突出当时环境的阴森沉寂,也影射当时社会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鬼故事”和“奇遇”作铺垫。E.人鬼之间,孰善孰恶,孰亲孰疏,并无定规。为人者,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为鬼者,与人为善,死不赖账、讲信用。17.请就文章第三段的环境描写作简要分析。(4分)答:
18.作者说“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结合实际,说说具体理由。(6分)答:
参考答案:16、A、E。(B项,“他为碰到好鬼三大爷而庆幸”文中无信息;作者“在文中称赞鬼神,说他和蔼可亲”的目的是说明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C项,说“‘奇遇’将这种恐惧心理推向极端”错误,是“鬼故事”与“奇遇”形成鲜明对比,让作者改变了原来的看法,认为鬼不可怕。D项,无“影射”之意;也非为“‘奇遇’作铺垫”。)(选对两个给三分,选对一个给两分)17、参考答案:①渲染幽森恐怖的气氛。土路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庄稼茂密、月光朦胧,偶尔传来夜游动物的叫声,让人感觉到凉森森的,营造了一个幽森、静寂、恐怖的气氛。②烘托人物的恐怖心理。环境越幽森,人走在这样恐怖的土路上,越提心吊胆,心里越恐怖。⑧为后文写“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作铺挚。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夜行,“我”才会想起那令人毛骨悚然的鬼故事。④这段写夜景恐怖的环境描写与后文的“奇遇”形成对比。夜晚虽恐怖,但奇遇的鬼并不可怕,从而说明鬼并不可怕,真正害人的还是人。(4分)
18、参考答案要点:观点一:同意此观点。①世上本无鬼,因而不可怕。(2分)②“怕”是一种心理现象,只要战胜了自己,就无所谓“怕”了。(2分)⑧传说中的“鬼故事”毕竟是传说,是经过加工处理了的故事。(2分)观点二:不同意此观点。①人类对“鬼”的认识还处于肤浅阶段,对它的凶残性还不知道。(2分)②说不怕“鬼”那是自欺欺人,有的“鬼”凶残无比,甚于传说。(2分)⑧“我”碰到的是熟悉的善良的三大爷,若是碰到其他鬼(或碰到那些心怀鬼胎者),也许看法就不一样了。(2分)(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6分)
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2-8题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虽回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2.下面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这一章阐述了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是孔子以前就有的古语,儒家用之作为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B.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而核心是指人与人的相亲相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实行“仁”的主要方法。C.“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长期形成、又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D.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为仁”,即: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谈到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请老师孔子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3.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B.“仁”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具有约束性的特点。C.“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D.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4.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回复。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孔子对不同学生关于仁的回答,具体也不一样。5.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B.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C.孔子认为,仁应以礼为基础,礼应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D.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6.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克己复礼就是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孔子认为,一旦大家这样做了,天下就可以归于仁道。B.孔子认为,仁德的修为,既要靠自己来实行,也要依靠别人的检查督促来完成。C.孔子用克己复礼来回答颜渊所问的“仁”,实际上就是强调人们要通过道德修养来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D.这一章,孔子以礼来回答“仁”,实际上就是用礼来规定仁,在他看来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7.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8.
结合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于孔子提出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2.D颜渊意思是说自己虽然不聪敏,请让自己按照老师孔子的话去做。3.B(“礼”应是作为道德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化,“仁”是内在的)。4.A(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5.C.礼以仁为基础6.B(原文意思是完全在于自己)7.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4分)8.这句话孔子强调了一个人的行为要符合礼。不同的时代对礼有不同的要求,孔子所强调的礼有一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生活了。但是对于那些符合现代道德秩序的礼,却是我们应该遵守的。(4分)5.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一10题。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出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何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扰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于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作,马穷则佚。自古至今,未有穷其下而能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选自《孔子家语·颜回》7.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固有诬人也
固:原来B.昔者帝舜巧于使民
巧:灵巧C.是以舜无佚民
是:此;这D.岂足多哉
多:称赞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鲁定公问于颜回曰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B.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善则善矣
项王乃大惊曰:“---”项王则夜起,饮帐中。D.舜不穷其民力
樊哙侧其盾以撞9.下列对鲁定公由“不悦”转而为“悦”的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颜回的话在政事方面给鲁定公以有益的启示。B.颜回能公正地评价东野毕的驭术。C.颜回详尽地分析了“马穷则佚”的原因。D.颜回准确地预测了东野毕“马将佚”。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鲁定公开始认为颜回对东野毕有偏见,后来,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B.颜回认为,不管是驭马,还是使民,都要持之有方,否则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C.颜回认为东野毕的驭马技能虽然比较高明,但他同造父一样,都远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D.鲁定公心悦诚服地向孔子转述了颜回的话,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参考答案:7.【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B中的“巧”是“高妙”“擅长”的意义。8.【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A中的都是介词,引出对象。B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C中前面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则”是连词,表示承接,可译为“于是”。D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与判断。从文中容易看出,A项陈述的是中心重点。10【答案】B【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A中“在掌管畜牧的官员的进谏下”转述有误,应该是听了掌管畜牧的官员的回报,证实颜回判断的正确后,通过深入的对话明白了。B中的错误在于“他同造父一样”,这里是说他不能像造父那样“不穷其马力”。D项的错误在于“孔子分析了颜回之所以成为颜回的心理原因。”意思应该是孔子分析了颜回有这方面的认识能力。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13分)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选自《陈情表》)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除:去除,去掉B.臣具以表闻
闻:使……闻C.但以刘日薄西山
薄:稀薄,不浓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远方,遥远9.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臣以供养无主
去以六月息者也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C.且臣少仕伪朝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10.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第一段中,李密上表陈述自己不能就职的原因是祖母无人奉养。B.面对地方官员反复催逼和祖母病情,李密坦陈自己进退两难的情状。C.选文第二段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武帝答应自己的请求。D.李密向武帝委婉申明,自己不就职还有一个原因是受到过分的提拔。11.将下面两个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2分)
(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2分)
参考答案:8、B
9、D
10、D.11、(1)答案:我想接受任命为国家奔走效力,但祖母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奔驰1分,日1分)(2)答案: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宦达1分,矜1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语言文字运用文明小细节,反映个人素质,也关系公共秩序、国家形象。高铁“霸座”,一脚踩坏6000年丹霞地貌,在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泳”,接连发生的一些不文明的事件提醒我们:提升个体文明素养,依然任重道远。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文明的防线,不纵容自己____,多一点体谅和宽容,多一点敬畏和尊重,不文明行为就会少一些生存的空间,我们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好享受与人相处、与美景相遇的快乐。(
)。每个人都是提升社会文明水位的一滴水,也都是展现社会文明风貌的一面镜子。我们在解读意境、提升审美、欣赏山水的过程中,不只是文明给个人形象加分,更让我们从中切实受益。当然,文明素质的提升不是_____的,它需要文明规范的制约与引导,也需要文明理念的内化与生长,更需要_____的自省与自励。但相信,只要每个人都呵护好自己内心文明的种子,我们就能凝聚起文明的共识,让社会充盈_____。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我们解读意境、欣赏山水、提升审美的过程中,不只是文明给个人形象加分,更让我们从中切实受益。B.我们在欣赏山水、解读意境、提升审美的过程中,不只是文明给个人形象加分,更让我们从中切实受益。C.在我们欣赏山水、解读意境、提升审美的过程中,文明不只是给个人形象加分,更让我们从中切实受益。D.我们在解读意境、欣赏山水、提升审美的过程中,文明不只是给个人形象加分,更让我们从中切实受益。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既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又要提升个体文明素养。B.没有个体文明素养的提升,就没有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C.我们固然要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更要提升个体文明素养。D.无论是个体文明素养还是全社会文明程度,我们都要提升。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所不为
一蹴而就
日拱一卒
一团和气B.无所不为
一挥而就
日甚一日
浩然之气C.随心所欲
一挥而就
日甚一日
一团和气D.随心所欲
一蹴而就
日拱一卒
浩然之气参考答案:17.C
18.B
19.D【17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前半句语序不当,应该是“在我们”;后半句主语和关联词位置不当,“文明”应该放在“不只是”前面;B、D两项中途易辙,且B后半句主语和关联词位置不当;D项,前半句语序不当,应该是“在我们”。故选C18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前文说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作用,后文强调个人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个人文明素质对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性。A项、D项,是说两者并重,与文意不符,可排除;C项,强调提升个人文明素质,忽略了两者的关系,故排除。故选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结合“纵容”及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选用“随心所欲”。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文明素质的提升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选用“一蹴而就”。日拱一卒:每天像个卒子一样前进一点点。日甚一日:一天比一天厉害,形容事物发展的程度日渐加深或严重。修饰“自省与自励”,选用“日拱一卒”。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精神。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让社会充盈”充满刚直之气等,选用“浩然之气”。故选D。【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今年11月,我校举行的体育艺术节文艺汇演,展现了新时代中学生的才艺和活力。汉藏学生共同表演的歌舞表现了民族团结的主题和热情奔放的风貌。B.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C.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配合适的眼镜,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小自考汉语言文学知识点深度复习方法试题及答案
- 2024公共事业管理自考组建课程试题及答案
- 温州教师面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电力行业发展趋势试题及答案
- 小自考汉语言文学相关领域探索试题及答案
- 护士走路考试题及答案
- 税务师2024年考试的难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微晶玻璃管项目建议书
- 食品生产企业的质量保障策略探讨 试题及答案
- 2024秋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中图版
- 工程竣工决算编审方案的编制与审核指导
-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课件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 (完整版)《互联网金融概论》第五章-众筹融资
- 2025年智慧农业考试题大题及答案
- T-SCBDIF 001-2024 AI 大模型应用能力成熟度评价标准
- 2025山东省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广告印刷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
- 2025年度代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代理服务协议书范本3篇
- 2025-2030年中国松茸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产品销售双方保密协议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