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马铃薯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马铃薯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马铃薯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马铃薯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铃薯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编制工作简况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 《自治区市场监督局关于下达2019年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内市监标准字〔2019〕170号)文件精神,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提出的《马铃薯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经批准立项,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负责标准的起草工作。主要起草人有徐利敏、赵远征、贾瑞芳、郭景山、张俊、谢锐、郝文胜、韩志刚、郭斌煜、李振。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马铃薯枯萎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在内蒙古各马铃薯种植区普遍发生,其中尤以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等马铃薯主产区发生严重。目前我区各马铃薯主产区枯萎病发生情况、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和致病力分化情况尚不清楚,部分地区对马铃薯枯萎病仍以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的方式进行探索性防治,效果不明显,制约了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培育和筛选抗枯萎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准确鉴定马铃薯抗枯萎病的标准是培育和筛选抗枯萎病品种的重要前提。在国内棉花、西瓜中已经有了枯萎病抗性鉴定的相关标准,但是对于马铃薯,抗枯萎病的田间和室内的鉴定方法仍然是空白,还没有关于马铃薯枯萎病病圃的建立、抗性鉴定方法、病情分级标准和抗病性评价的统一标准。因此,有必要对马铃薯枯萎病病抗性鉴定方法和抗病性评价标准进行研究和规范,建立一整套简便,准确的马铃薯枯萎病的评价体系,对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抗性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及后续的马铃薯抗枯萎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三、主要起草过程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马铃薯病虫草害创新团队在院创新基金的资助下,对马铃薯枯萎病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已经在马铃薯枯萎病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为本标准的实施提供坚实基础。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标准起草各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标准起草小组,统一领导,明确职责。标准以研究结果为依据,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当地种植区特点总结起草了《马铃薯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标准起草组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的编写格式、结构和表述规则撰写标准初稿,并征求了我区马铃薯相关研究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经起草小组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了地方标准送审稿。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本标准的制定以实用、科学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不违背现行的法律、法规;参照“DB51∕T1200-2011“棉花枯萎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和“DB33T994-2015“西瓜品种枯萎病抗性评价技术规范”等标准,结合实际研究结果,针对本区特点进行制定。五、主要条款的说明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抗枯萎病的鉴定技术规程,并适用于马铃薯品种(系)对枯萎病抗性水平的鉴定。该标准中关于供试菌株、接种方法及选用品种和评定标准、分级标准均以翔实可靠的实践结果和理论为依据。我们在马铃薯抗枯萎病研究方面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试验研究:马铃薯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对采集自马铃薯主栽区的417份疑似马铃薯枯萎病的病害样本进行了分离,共得到镰刀菌94株,经鉴定为7种镰刀菌,包括尖孢镰刀菌、木贼镰刀菌、茄病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禾古镰刀菌、接骨木镰刀菌、芳香镰刀菌,同时确定尖孢镰刀菌为该病害的优势菌种,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菌的田间抗性实验在大田试验中,对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河北承德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及内蒙古多家种业公司提供的37份种薯材料进行田间和室内抗性鉴定,并提出以相对病情指数为参考的马铃薯枯萎病的抗性标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的37份马铃薯品种中,中抗及以上品种有19份,其中中抗品种10份,占供试品种的27.03%;高抗品种共有9份,占供试品种的24.32%,共占供试品种的51.35%;病情指数低于10.00的共有6个品种,分别为‘中薯 14号’、‘中薯21号’、‘1533’、‘中薯19号’、‘晋薯16号’和‘MX-8’,其中‘MX-8’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属于高感的品种共有7份,分别是‘尤金’、‘大白’、‘荷15’、‘鲁引1号’、‘中薯6号’、‘中薯11号’和‘费乌瑞特’,占供试品种的18.92%,其中‘尤金’的病情指数达到86.00;表现为中感的品种共有11份,分别是‘中薯2号’、‘中薯3号’、‘中薯4号’、‘中薯5号’、‘中薯12号’、‘后旗红’、‘早大白’、‘夏坡蒂’、‘大西洋’、‘红美’和‘克新1号’,相对抗病指数介于0.42~0.53,占供试品种的29.73%。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枯萎病菌的室内抗性实验室内接种处理的37份马铃薯品种中,鉴定为高抗的品种共有 6份,分别是‘中薯14号’、‘中薯18号’、‘中薯19号’、‘中薯21号’、‘冀张薯8号’和‘康尼贝克’,占供试马铃薯品种的16.22%;表现为中感和高感的品种有19份,其中高感品种12份,占供试品种的32.43%,中感品种7份,占供试品种的18.92%,共占供试品种的51.35%;其余12份为中抗品种,占供试品种的32.43%。供试的37份马铃薯品种中,品种‘中薯18号’的病情指数最低仅为3.75,品种‘中薯12号’的病情指数最高为96.25,其余供试马铃薯品种的病情指数介于二者之间。马铃薯枯萎病初侵染来源与发病的关系各处理盆栽试验马铃薯苗期均未表现症状。 开花后2~3周内,病株下部叶片开始表现萎蔫下垂, 植株逐渐萎蔫枯死;剖开根茎部检测维管束褐变情况和收获期检测块茎带菌情况的结果下表。 对照处理未见发病,而土壤接菌处理的植株萎蔫率、 病株率及病薯率均高于带病种薯处理,分别高出 25.0%、40.3%、49.9%,说明土壤带菌的发病程度高于种薯带菌的程度。由此可知土壤中存在的病原菌是枯萎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而种薯带菌也不容忽视,病种薯也会引起一定程度的病害发生。不同肥料处理与发病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通过5个不同时期Ⅰ~Ⅴ对田间植株地上部发病率的调查及收获期产量调查,N处理植株发病晚,发病率呈缓慢增长; CK处理发病较早,在第Ⅱ~Ⅴ时间段发病率急剧增长;第Ⅴ个时期, N处理植株发病率仍为最低,CK处理最高;其他肥料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发病趋势均或多或少加剧,但发病率均低于CK处理。说明施肥处理可延缓或推迟植株发病,不同施肥处理对枯萎病的发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延缓效果;N处理的植株萎蔫率、病薯率最低,分别是 13.3%、47.1%,显著低于CK处理的40.0%、63.8%,产量也最高, 667m2可达到2202kg,显著高于CK处理的1489kg/667m2,说明施用尿素增强了植株的抗病能力,不利于病菌的侵染,减轻了枯萎病的发病程度;其他施肥处理CH1、CH2、CH-Y、CK1、C2、C1、C-Y的植株萎蔫率分别为19.3%、18.7%、25.3%、25.3%、26.0%、31.0%、36.0%,均显著低于CK处理;CH1、CH2、CH-Y、CK1的病薯率分别为66.7%、63.9%、61.0%、58.3%,与CK无明显差异,4种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 CK处理,分别为1979、1835和1738kg/667m2,说明CH1、CH2、CH-Y、CK1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植株抗病力,延迟病菌对植株的侵染,因此可在商品薯的生产中选择施用;而C2、C1、C-Y处理病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