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党家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参考答案:1.D2.C3.C1.【试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等。2.【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A项,在文中第三段“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C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C,“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书院教育,是宋元明时期最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不过,那时的书院主要还只是编书、藏书以及读书的场所。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教育场所的书院,是到宋代才出现的。当时,刚刚经历五代十国战乱,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一些思想家也需要自己的宣传阵地,以私人讲学为核心的书院教育,就顺应这种时代需要而出现了。宋代书院教育,以其官私结合的教育体制以及完善的教育组织形式,呈现出与古代私学大不相同的面貌。不仅如此,书院教育与宋代官学之间也有较大区别。虽然书院也选用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但它更侧重于引导生徒修养品性、增长才识,而不是为了适应科举。不过,书院的教学内容又都不出北宋官学以及科举所要求的范围,也正因为如此,书院能够得到宋代官府的鼓励,并获得长足的发展。书院教育直接影响了宋代学术的发展,成为宋代理学发展的摇篮。一方面,书院中掌教的“山长”,一般都会把自己的思想定为书院的教育宗旨,以此来聚集生徒,开展讲学活动。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出了很大余地。另一方面,书院中的讲学内容既包括掌教者个人的学术思想,也包括正统的儒家经学思想,还包括一些后来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民间思想。书院因此而成为各种思想和学术交流的场所,书院之间更以学术论辩、讲学交流等形式,促成不同思想和学术的深入研讨和互相影响,从而为宋代理学的成熟准备了条件。此外,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推动了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结合的进程,也促进了理学的传播与深入发展。著名的理学家陆九渊曾经受邀前往白鹿洞书院讲学,他讲授《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讲的人都很感动,甚至于有听讲者为之落泪。书院交流的盛况以及书院教育推行理学思想所形成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书院教育是顺应战乱后文化教育亟待振兴,以及思想传播的需要而出现的。B.宋代书院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以官私结合体制和私人讲学为主要特点。C.宋代书院教育中选用的教材与官学相似,但其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官学大相径庭。D.各代书院教育的教学内容都能遵从官府的要求,因而能有机会获得长足的发展。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和宋代都有“书院”这一名称,不过,唐代的书院和宋代的书院是名同实异的关系。B.书院中的私人讲学、学术讨论及书院间的学术论辩、讲学交流,是宋代书院中常见的教育活动。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要集中聆听山长讲学、向山长请教,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D.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开始掌教各大书院,这种变化,有利于书院教育与学术研究的相结合。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书院的讲学交流中,不同思想和学术相互影响,都有机会得到发展完善。B.作为教育体制的宋代书院,与此前的古代私学既相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C.宋代书院中的生徒,对当时朝廷科举考试的总体要求,大致上也能够适应。D.一些民间思想,往往通过书院教育的途径来达到逐渐为官方所接受的目的。参考答案:1.B
2.C
3.D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从原文第二段第三句“书院生徒在聆听山长集中讲学、向山长请教以外,还有充分的时间组织自学和学术讨论,这种浓厚的探讨学问的风气为思想和学术的发展留下了很大余地”可以看出,选项“并在山长的组织下开展自学和讨论”表述有误。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章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第二段只是提及书院也接受了为官方说接受的思想,并没有说官方是通过什么途径接受民间思想的,选项推断有误。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一般认为,中国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等当然都包括在内。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等,这属于行的范畴。这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文化。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者有不如佛道二教者。事实正是这个样子。对中国思想史进行仔细分析,衡之以我上面所说的中国文化二分说,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专就佛教而言,以及十二因缘等等,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之不可抗御了。
这一点,中国不少学者是感觉到了的。梁漱溟先生说:中国人把文化的重点放在人伦关系上,解决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冯友兰先生说:基督教文化重的是天,讲的是“天学”;佛教讲的大部分是人死后的事,如地狱、轮回等,这是“鬼学”,讲的是鬼;中国的文化主要讲的是“人学”,注重的是人。国外一些眼光敏锐的思想家也早已看到了这一点,比如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曾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我们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节选自季羡林《中国文化的内涵》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按照一般的观点,我们家中的电视、冰箱等电器也可以算作是广义的文化。B.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民族受到儒家影响最深的是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方面。C.无常、无我、苦、八正道、四圣谛等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都属于知的方面。D.佛教中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文化中的三纲六纪等等是完全对立的东西。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再运用举例、引用等论证手法对观点进行论证。B.文章举早期佛典中强调“孝”为例,论证中国深义文化力量之大,不可抗御。C.文章认为中国文化包括知与行两方面,并就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展开详细论证。D.文章引用了中外学者的观点,论证中国深义文化是纲纪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立定脚跟,只是因为佛教适应了现实情况做出了某一些伪装。B.歌德认为中国人在行为情感等方面和他们完全一样,只是中国人更合乎道德而已。C.冯友兰认为基督教文化就是“天学”,佛教文化是“鬼学”,中国文化是“人学”。D.中国文化注重伦理道德,在一切方面注意节制,这使得中国得以延续发展几千年。参考答案:1.C
2.C
3.D【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八正道、四圣谛等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都属于知的方面”分析错误,原文是“八正道、四圣谛介于知行之间”。故选C。【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并就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展开详细论证”分析错误,文章并未对“知”与“行”的相互关系展开详细论证。故选C。【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错误,“只是因为……”分析错误。佛教适应现实情况做出伪装只是能在中国立定脚跟的原因之一,佛教本身自有其价值。B项错误,“完全一样”分析错误。原文是“几乎一样”。C项错误,根据原文,三种文化主要讲的是“天学”、“鬼学”和“人学”。故选D。【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暹,濮阳人也。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左右曰:“公远使绝域,不可失蕃人情。”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上闻而嘉之曰:“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慰朕怀也。”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
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
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
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
拜/安西副大都护/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
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
“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守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守丧期间
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
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
北狄。
C.“增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
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
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
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暹孝顺友爱。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
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
丧。
B.杜暹为官清廉。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在他担任安西副大都护期间,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们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诸蕃首领,并诛杀其党羽,使于阗得以安定。D.杜暹勤干多能。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等,受到了皇上的称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5分)
(2)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5分)参考答案:4.C5.C(城隍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6.C(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被逮捕斩杀的是于阗王尉迟眺。)7.(1)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授、以、被动句、重分别1分,句意1分)(2)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会、叶、执奏、按各1分,句意1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暹,濮阳人。自杜暹的高祖到杜暹,一家五代同居,杜暹特别恭敬谨慎,侍奉继母以孝顺闻名。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补任婺州参军,任满将还乡,州吏赠送他一万多张纸,杜暹只接受了一百张,其余全部还给州史。当时来告别的州府官员,看到这种情景感叹道:“从前清廉的官吏接受一枚大钱,杜暹之举又有什么不同!”不久杜暹被任命为郑县县尉,又因清廉节俭而被人所知,华州司马杨孚非常赏识器重他。不久杨孚升任大理正,杜暹因公事获罪交由法司断罪,杨孚对人说:“如果这个县尉获罪,那么公正清廉之士靠什么来勉励呢?”
开元四年,杜暹升任监察御史,于是前往漠西检查屯田驻军。适逢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和,互相上奏指责,诏令杜暹查明事实。当时杜暹已返回凉州,接到诏令又前往漠西,于是进入突骑施营帐,以查究他们与郭虔瓘等人冲突的情况。蕃人以黄金相赠,杜暹坚决推辞不受,左右的人说:“您远道出使这边远的地方,不可辜负了蕃人的情意。”
杜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接受了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他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蕃人大惊,越过沙漠追赶他,追赶不上,方才作罢。杜暹多次升迁,任给事中,因继母去世辞去官职回家守丧。开元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调任太原尹,有人推荐杜暹前往代替他,蕃人佩服他的清廉谨慎,十分思念仰慕他,于是杜暹丧期未满起任安西副大都护。第二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了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了他的党羽五十多人,重新选任了君长,于阗才安定下来。杜暹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很得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拥戴。
开元二十年,杜暹任户部尚书。皇上将要巡幸东都,诏令杜暹为京城留守。杜暹因此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他亲自巡查,从不懈怠。皇上听说后称赞他说:“卿一向清廉正直,而且又勤劳能干。自从担任留守,事事都能尽职,治政使官吏整肃,恩惠能施及百姓。朕心中十分欣慰。”开元二十八年,病逝,谥号为“贞孝”。
杜暹在家孝顺友爱,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杜暹常以公正清廉勤劳节俭为己任,年轻时立誓不接受亲友馈赠,一生如此。他去世后,皇上感到十分惋惜,派宦官到他家中探望丧事的办理,宫内拿出三百匹绢赐与他家。尚书省及过去与他共事的官吏赠给的丧葬财物,他的儿子杜孝友遵守父亲一向的约束,一概拒绝不曾接受。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自给。其性傲于权贵,窥察洞明。及冠始留意诗什,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喜为好诗者称诵。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荐举有道科。时右相李林甫擅权,薄于文雅,唯以举子待之,适拂袖而去,客游河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前,已而又去。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中之宝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①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又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南阳,而一二中人②监军更用事,是能取胜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③,遂大略,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节选自《旧唐书?高适传》)注:①蒲簺[púsài]:亦作“蒲塞”。蒲,樗蒲。樗蒲和簺是古代的二种博戏。亦泛指博戏;赌博。②中人:指宦官。③戢[jí]:收敛、约束。10.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A.宋州刺史张九皋深奇之
君子以为义而知变B.六王毕,四海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具以表闻D.历职郎署
朝歌夜弦11.选出下列各句中各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都一致的一项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齐楚之精英B.适拂袖而去
然政宽简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形影相吊
可怜焦土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B.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C.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D.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1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使,官名,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B.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又称江左。长江在自九江往南京一段为西南往东北走向,于是将长江以东的地区称为“江东”。C.高适担任谏议大夫时,率性敢言,那些权贵近臣都很看不起他。再加上他经常夸夸其谈讨论国事,言论超过自己的能力,所以那些官员们更看不起他。D.高适生于多难的时代,一生以建功立业作为理想追求。永王谋反,他曾移檄将校让他们与永王断绝联系,以澄清自己。所以君子们认为他合乎道义,了解时局。1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和《陈情表》中的一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参考答案:10.D
11.B
12.A
13.C
14.(1)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拼死作战,失败本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2)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犹如太阳接近西山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10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词类活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弄清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选项A,奇:意动用法,以……为奇;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道义。选项B,一: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哀:为动用法,为……哀。选项C,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闻:使动用法,使……闻。选项D,职,名词活用作动词,任职;弦:名词活用作动词,弹琴奏乐。故答案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弄清楚古今异义差别,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的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而古汉语的一个词语就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选项A,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精英:古义:金玉珠宝;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选项B,两句加点词古今义都一致。拂袖而去: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宽简:宽容简明;选项C,不行:古义:不能行走;今义:表否定。成立:古义:成人自立,指成年;今义:①开始存在、站得住脚,②组织、机构已经形成;选项D,吊:古义:慰问;今义:悬挂;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同情。故答案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臣数为杨国忠言之不肯听故陛下有今日行未足深耻帝颔之”,这句话的含义是:我多次向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根据对文句的理解,“为杨国忠”作“言”的状语,中间不停顿,排除CD;“有今日行”为完整动宾结构,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中间不停顿,排除B。故答案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及考向的特点,认真的比对文意与选项的差别。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C,“高适担任谏议大夫时,率性敢言,那些权贵近臣都很看不起他”中“看不起他”说法有误,文中的“侧目”是害怕的意思。故答案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饭:吃,名作动;厌、满足,饱;而:连词;责:要求;固,本来、当然。(2)以:因为;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朝不虑夕: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或者朝不保夕。【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他年轻时候潦倒失意,不置办家产。后来客居在梁州、宋州一带。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是个奇才,推举他参加有道科考试,他考中了。调任封丘尉,他不满意,便离开了。后客居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上表举荐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禄山叛乱,玄宗征召哥舒翰讨伐叛贼,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好办法,高适请求用尽宫中收藏的珍宝招募勇士抗击贼寇,为时还不晚。皇帝未加考虑。(安禄山兵逼西安)玄宗向西逃难,高适从小路追赶,在河池追上他,于是进言:“哥舒翰平素忠义,因为生病使他不能明断,才导致失败。督率军队的各位将领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赌博相娱乐,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要求这样的军队去拚死作战,失败当然就是很自然的事。另外,鱼炅、何履光、赵国珍屯军南阳,而一两个太监在监督军队时又大权独揽,这样怎能取胜?我多次向杨国忠说到这些事,他不肯听。所以陛下有今天的西行逃难,不值得深以为耻。”玄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高适不久迁任侍御史,后来又提拔为谏议大夫,他率性敢言,权贵近臣都害怕他。玄宗打算用诸位王子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反对。不久永王叛乱,肃宗早就听说高适有才能,于是召见他一起商议大事,高适就断言永王将要失败,不值得忧虑。肃宗觉得他是一个奇才,任命他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命令他和江东的韦陟、淮西的来瑱率领军队在安陆会师。军队正在渡黄河时,永王就已经失败了。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下令授予高适太子少詹事。梓屯守将段子璋反叛,高适跟随崔光远去征讨并斩杀了段子璋。然而崔光远没有约束好士兵,士兵大肆抢掠百姓,皇帝非常生气,把崔光远撤了,用高适取代他做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夺取了陇右,高适率兵到南鄙,想牵制吐蕃的兵力,(但最后)没有立功,还把松州、维州和云山城丢掉了。皇帝召他回来,让他做了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他为渤海县侯。高适在永泰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崇尚气节道义,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王霸大业。他生逢乱世,一生以建功立业作为理想追求,但实际能力不足以实现理想,因此,不被官员们所推重。但是他为政宽容简明,每到一地任职,大家都觉得很方便。他五十才开始写诗,一开始就写得好,他也很满意自己的诗有气质。他每写完一篇,当时的人就将其作品传播开来。他写信给贺兰进明,建议急速援久梁州、宋州,以亲近各军;写信给许叔冀,告知要消除对他人的怨恨,共同援救梁州、宋州;渡淮河前,他在给各将校的公文中,告诉他们同永王断绝关系,以表明自己清白无辜。当时上层社会都认为他是合乎道义并且是了解时局变化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乡用:重用。③洊(jiàn):再度。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
遇: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
责:谴责。C.斩以徇师
徇:示众。
D.麾妇人出
麾:挥手使……离去。9.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请以战喻C.斧斤以时入山林
D.险以远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他父亲很生气,以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5分)译文:(2)土工洊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5分)译文:参考答案:8.B
“责”是“要求”的意思9.B
A项“介词,表目的,来”;B项和例句“用”;C项“按照”;D项“而”。10.C
文中有“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一句,其中“从”是“率领、带领”的意思,而不是“跟随”的意思。11.(10分)(l)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民,吾民也”是判断句。“振”通“赈”,救济。“胡”,为什么,怎么。)(2)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罢”通“疲”,疲惫不堪。“所以”,“用来……的……”。)【参考译文】董槐,字庭植,定远县城人。年少时就喜欢谈论军事,暗地里读孙武、曹操的书。他身体魁梧,额头宽,两颊丰润,长有漂亮的胡须。谈论时事慷慨激昂,常自比为诸葛亮、周瑜。父亲董永对他要求很严格,听到他自比诸葛亮、周瑜的事后,非常生气,叹息道:“你不努力读书,又喜欢讲大话,只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我不愿意你成为这样的人啊!”董槐心里很惭愧,于是就学于永嘉叶师雍的门下。嘉定十四年,朝廷任用他做广德军录事参军。有人诬告富人李桷私下里铸造兵器,暗中结交豪杰来响应叛臣李全,图谋不轨。郡守就将李桷逮捕入狱。董槐通过查访,看出是桩冤案,告诉郡守。郡守说:“为叛臣说请,当诛族。”董槐说:“执法官吏明知案件有冤情,却还要把他推向死地来付会法律,难道法律规定被告人不论冤枉不冤枉,都要杀头吗?”郡守仍不予理会。不久,郡守因办理父丧去官,董槐负责处理郡事,感叹道:“李桷确实是冤枉的,现在如果不想办法放了他,恐怕活不了了。”于是为他翻案,表明他没有谋反之心,奏章呈上后,李桷终于得释。绍定三年秋天,暂任镇江府通判,刚到任,恰逢李全谋反,李全渡过淮水逼近长江,上级紧急从州里调拨军队。董槐当日就带兵渡过长江,向西挺进,李全逃走,于是带兵返回。嘉熙元年,被调往常州主持政务,三天后,董槐任湖北提点刑狱时,常德军中发生骚乱,夜里放火吵闹,董槐带领几个随从骑马赶到火场,问作乱者为什么这样?乱者说:“将军马彦直掠夺我们的年度军饷。我们要求他偿还,并不是要反叛。”董槐坐在马上,叫来彦直立斩于马前,于是骚乱的人都回到了队伍中。嘉熙三年,主持江州政务。秋天,渡江来归附他的灾民有十多万人。官吏们都说:“国家正在用兵之际,急需储备的粮食,哪里还顾得了给灾民粮食吃呢?”董愧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于是灾民们到了他这里如同回到了家一样得到了救济。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他检查税收,发现被官吏侵吞税收现象严重,于是下令说:“我管理江西,官吏还敢侵吞税收不悔过自新的,我将杀了他!”于是盗取赋税的官吏都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董槐趁机为民除害,裨将卢渊凶狠狡猾不听从命令,董愧将他在军中斩首示众,于是军中整肃,没有人再敢胡作非为了。皇上一天天地重用董愧,董愧论事不隐藏自己的观点,意在阻止皇上有不利于治理国家的想法,不说取悦于皇上的话。皇上问修太乙祠的事,他回答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皇上问边疆的事,他回答说:“外面有敌国,就应该谋画先让自己强大起来,能自强的人别人怕我,我不怕别人。”董愧每次上奏,皇上总是称赞他说得好。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挥手让妇人出去,给弟子们讲解《兑》、《谦》二卦,问他们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弟子们回答说现在是半夜,于是就去世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站在古镇谯楼,我不禁抚今追昔。古镇作为交通要隘的功能已成历史,但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至今让人
。黄峭子孙们在一个地方站稳脚跟后,第二代或第三代又分出一支到外地打拼,成家创业,周而复始。多年的迁徒,不仅是地理上的变动,更是历史与文化的传扬。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家训家风为何能显示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第四十四代子孙黄子曦娓娓道来:黄峭弃官归乡后创建和平书院,培养栋梁人才,撰写《家训》十七款;当代古镇人则
,把古代家训家风沐浴于时代新风中,赋予其新的内容。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家是人生的起点,也是国家的根基,(
),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在令人
且充满诱惑的世界里,我们多想想先辈的谆谆教诲,回忆先辈们
的创业艰辛,定能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前行的路上行稳致远。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津津乐道
继往开来
眼花缭乱
筚路蓝缕B.乐此不疲
继往开来
目不暇接
栉风沐雨C.津津乐道
革故鼎新
目不暇接
筚路蓝缕D.乐此不疲
革故鼎新
眼花缭乱
栉风淋雨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孕育了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它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B.一批贤者延续文明火种,发展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的表现。C.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D.一批贤者传播文明火种,延续文化基因,在当代所孕育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体现了当地人敢闯敢拼的精神风貌。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祖先创造了作为永恒的精神能源的辉煌文明B.祖先创造的辉煌文明,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C.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精神能源D.永恒的精神能源,是由祖先创造的一种辉煌文明参考答案:17.A
18.D
19.B【17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这里黄峭遣子孙秉承家训到各地创业传承家风的故事让人们很有兴趣,应用“津津乐道”。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这里是说当代古镇人把古代家训赋予新时代的内容,应用“继往开来”。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这里是说充满诱惑的世界很复杂,应用“眼花缭乱”。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筚路蓝缕”专指开创的艰苦,“栉风沐雨”侧重形容辛苦。这里是说应用先辈们创业艰辛,应用“筚路蓝缕”。故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比较。A项,搭配不当,“延续”与“火种”“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它”字赘余。B项,搭配不当,“延续”与“火种”“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句式杂糅,“体现了”和“的表现”杂糅。C项,搭配不当,“发展”与“基因”不能搭配;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的精神风貌”。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据括号前“中国自古就是重视家风传承的国度”以及括号后“会对子孙后代优良品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可知中间应填由祖先继承的什么会对后代子孙起作用,而据“优良品格”,可知起作用的应是“精神”之类。AD项,都落到“辉煌文明”,与后文内容不搭配,排除带哦AD;C项“文明的辉煌由祖先创造”表述与括号前内容不协调,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代理招聘服务合同
- 中小学防溺水工作实施方案
- 波形梁护栏首件施工方案
- 2024年人力资源部个人工作总结
- 2024年醋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自动打水口装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度纺织企业棉纱代加工合同
- 2024年掘进机转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扁平电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幼儿园防范暴力事件应急预案
- 六宫对角线数独题目10已知数
- 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7.两件宝 课件
-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上3单元《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 反假货币知识与技能竞赛参考题库大全-上(单选题)
- 2024年医学高级职称-内科护理(医学高级)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4年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200题)
- 九上道德与法治期中复习提纲(知识梳理)(全册)
- 政府采购调研报告
- GB/T 15822.2-202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
- 五年级上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100道及答案
- 2022下半年四川省考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及解析(三十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